第912期:【诗意语文?慧眼看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
名师公开课田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

名师公开课田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一、教学内容今天要讲解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茅屋破败的情景,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把握诗中的关键词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把握诗中的关键词语。
难点: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音频,让学生欣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朗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勾画出诗中的关键词语。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诗句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4.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分析,详细解释诗中的关键词语和诗句的含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朗读诗歌,并回答相关问题,检验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6. 感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中感悟到的诗句之美,以及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 朗读诗歌,理解大意2. 体会诗句之美3.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之心七、作业设计1. 请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秋风刮破了茅屋,屋顶上的茅草被吹得到处都是。
2. 请结合诗句,描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答案:诗人通过描绘茅屋破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百姓的忧虑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理解、感悟,让学生体会了诗中描绘的茅屋破败的情景,感受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八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

人民的苦难生活。 • 第四句至结尾:“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通过描述自己的遭遇和困境,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展现了其高尚的情操和博大的胸怀。
讨论诗歌中的疑难问题
疑问1
诗歌中的“三重茅”是什么意思?老师解答:这里指的是多层茅草,用来形容茅屋的破旧 程度。
疑问2
为什么诗人在诗歌中多次提到“秋风”?老师解答:秋风在诗中象征着冷酷无情的现实, 与诗人的遭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疑问3
诗歌最后一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老师解答:这句话表达了 诗人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即使自己的茅屋被吹破,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诗中的语言简练而精准,每个字都承载着丰富的 内涵和情感,如“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 字,形象地描绘了秋风的肆虐和茅屋的破败。
02 音韵的和谐与节奏
诗歌的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 更易于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03 修辞手法的运用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 诗歌的意象更加生动鲜明,情感更加真挚动人。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 受来把握语音语调和 情感表达。
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 流朗读心得和感受, 互相启发和提高。
教师鼓励学生多读几 遍,逐渐深入体会诗 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 思想。
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课堂实录

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课堂实录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课堂实录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课堂实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课堂实录篇1一、背景导入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同学们都进行了预习。
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们,这首诗与平时所接触到的五言、七言古诗有什么区别?生:句子长短不一。
比如有些句子是九个字,有些只有七个字,有点参差不齐。
师:你的发现很敏锐,请坐。
有同学补充吗?生:我们以前学的五言或七言古诗一般都是四句或者八句,很短。
但是这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比我们以往背的诗要长许多。
师:请坐。
你关注到了诗歌的篇幅,很好。
这里其实就是一种很特殊的文学体裁,请同学们看屏幕。
屏幕显示:背景资料(一)歌,能唱的诗。
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称为“歌行体”。
这种古诗,讲究押韵,朗朗上口,体现“歌”的特点;用长短句,顿挫相谐,有“行”的动感。
(学生齐读)师:我们继续看背景介绍。
屏幕显示:背景资料(二)杜甫终于结束了十余年颠沛流离于战乱的生活,来到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于成都郊区浣花溪旁盖了几间草房,全家暂时安顿下来。
这是公元760年,“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了六年。
第二年秋天,辛辛苦苦盖起的茅屋竟为秋风所破,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
师:这是杜甫一生中唯一安稳的四年生活,稳定的生活给他带来了创作的激情。
在这四年里,他创作了240首诗。
此时诗人虽然身在成都,远离战乱,但是他依然心系天下苍生。
二、呤诵诗歌师:我们一起把课文齐读一遍,感受一下诗人的“感慨万千”。
(学生齐读)师:同学们读得比较流利,有三个字的读音要斟酌一下。
(师板书:俄顷丧乱见此屋)师:第一个字读第三声,刚才有同学读错了;第三个字为什么读xiàn 呢?生:风吹草低见(xiàn)牛羊。
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教学思路1. 释“破”:梳理全诗;补白法品读“自叹息”“何由彻”。
2. 解“见”:品读最后一节。
3. 小结:由“破”入“见”,对比总结前两个部分的内容。
4. 升华:先“破”后“立”,深化主题,立德树人。
读“破”诗眼,方“见”诗心——再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解诗眼——释“破”1. 梳理全诗同学们,当老师写下这个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老师就有一个疑惑了。
难道“破”的只有茅屋吗?请同学们一起自由的朗读诗歌,梳理概括全诗中作者直接或者隐含提到的“破”的事物。
哎,很快就有同学发现了,从这一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这里可以概括为秋风破屋。
这是一场怎样的秋风呀?急猛烈,从哪里可以得知呢?哦,怒号,这是风之声,像人一样在怒吼。
卷,还卷走了三重茅。
这是矛这是风之力,可见风的猛烈,你能尝试着读出风的猛烈吗?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你读出了风之力,哎,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你从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从这里你感觉到了是群童破茅。
那老师想问了,这是一群怎样的群童呢?哦,你认为这是顽劣的。
那杜甫对于这个群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请你来说说,哦你觉得,杜甫对这群孩童是非常非常气愤的。
那老师就有疑惑了。
既然如此气愤的话,杜甫为何不直接写南村顽童、南村劣童欺我老无力呢?这样才能表达对那群熊孩子的愤怒呀。
哦,您有不同的看法,您觉得杜甫不是那一种特别的气愤,而是一种更深的悲哀,为何呢?因为在这个时代之下,连孩童纯真的孩童都变得如此这样,这才是时代之悲啊。
请你来尝试读出杜甫的无奈和悲伤。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好请你来再来找找。
你从“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可以概括为娇儿破被。
你从“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之中,可以总结为丧乱破家。
所以同学们,杜甫的字里行间都是一群破败的事物,我们可以总结概括为:秋风“破”屋,群童“破”茅,娇儿“破”被,丧乱“破”家。
八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一·导入师:同学们,正式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个“猜猜他是谁”的游戏(出示幻灯片1),你猜出他是谁了吗?生:杜甫。
师:非常棒!是的,他就是杜甫!那我们对这位老朋友一定不会陌生吧?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呢?生:(介绍杜甫生平简历及作品)师:同学们对这位老朋友了解得真棒!但他为何被称为“诗圣”,他的作品为何被称为“诗史”,他又铸就了怎样的人生巅峰?(板书诗圣,诗史,巅峰)(幻灯片2)这一切都飘摇在千年前的那场凄风苦雨里!让我们一起走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聆听绵延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的最响亮的回答!(板书课题)二·新授1.范读正音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跟随范读,用心正音断句品悟!(播放范读音频)生:(倾听范读)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你听出了什么?生:(谈感受)师:我相信,同学们会把自己的“听”,转化为自己的“读”,请捧起书,用心悟,用心读。
和“范读”试比高!生:(自由读)师:谁来挑战?生:(诵读)师:谁来做裁判,评价一下和范读相比的优与劣?生:(评价)2.2.译文品悟师:非常棒!同学们用声音引领我们走进这场狂风骤雨,那现在让我们用智慧描绘这场骤雨狂风。
(幻灯片3)师:根据书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诗意。
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提出来,全班讨论解决。
生:(小组讨论)师:用你诗歌的语言梳理诗意吧!除了准确外,鼓励语言的优美和丰富的想象!(播放配乐)生:(四个小组四个翻译)3·整体感知师:感谢这些同学,他们用努力为我们真实的再现了那场凄风苦雨。
那谁能够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内容呢?生:概括师:一场大风就能吹破一所屋子,这不是“豆腐渣工程”吗?那你同意不同意我的说法呢?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得说出理由来驳倒我呀!可以试着挖掘关键词。
生:天灾:风狂(友人资少,人人自危,战乱)师:同学们说的有些道理,那就不算“豆腐渣”工程了。
那么,对那些被吹落的茅草,包括杜甫在内的人们对它们的态度是怎样呢?生:珍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实录介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诗歌,描述的是诗人身处荒凉茅屋中,面对困境的自我解嘲、豁达、奋发的精神状态。
这首诗以其深远的思想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著称于世。
背景知识唐代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灿烂的文化时期之一,特别是诗歌创作达到了极高的成就。
在唐代,诗歌走出了文人雅士舞台,成为广大民众乃至文化富裕的农民所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
李白李白 (701年-762年),字太白,唐代著名诗人。
李白深受道家和中原文化的影响,早期创作以骈文为主,后转向诗歌创作。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浪漫主义特色,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代表之一。
教学步骤第一步进行背景知识讲解首先,我们需要通过向学生讲解唐代诗歌创作和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情况,使学生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创作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第二步讲解诗歌的意义接下来,我们需要向学生讲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意义。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李白在面临逆境时的心态和他积极、豁达、进取的性格。
这种精神风貌,不仅可以鼓励我们积极面对困难,还可以启示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和指引我们追求人生真理。
第三步详解诗歌的结构通过学习,学生需要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构。
首先,这首诗采用了八绝诗的形式,一共八句话,每句总共五个字,较短。
句与句之间没有完全连贯的语句,却构成了通顺到达的意思。
第四步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在学习诗歌的结构之后,需要向学生讲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语言优美、洒脱,情感豪放,具有强烈的形象感染力,并且语言简练,朴素自然,表现出李白独具特色的风格。
第五步进行课外阅读和讨论学习结束之后,应鼓励学生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进行课外阅读和讨论。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个人观点的分享和交流。
这样可以更好的理解李白的思想和文学成就,积极引导学生的读书兴趣。
结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李白的创作以及古人的生活背景与人生优良品质,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和阅读能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

05
课堂总结
本课要点回顾
杜甫的生平和诗歌风格
回顾了杜甫的生平事迹和诗歌风格,以及他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创作背景
讲解了该诗的创作背景,包括安史之乱对唐代社会的冲击以及杜甫的 个人遭遇。
诗中表达的情感
分析了诗中表达的杜甫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感慨,以及他对自己 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悲愤之情。
课堂互动环节
03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
02
课文讲解
诗词背景
杜甫创作背景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成都西郊的 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解决了安身之处。不料到了 公元761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杜甫饱 经风雨之苦,此诗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唐诗背景
诗词内容解析
整体结构
全诗分为四节。第一节以细致的笔墨写出狂风破屋的情景 ;第二节写诗人无奈向邻人求告;第三节写诗人向群童痛 骂;第四节秋雨、破屋、壮志未酬
表达情感
诗人对狂风破屋的焦灼、苦闷,对壮志未酬的悲叹和无奈 。
重点词句解释
“茅飞渡江洒江郊”中的“飞”字: 形容风势迅猛,把茅草都吹散了。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四月,剑南节度使严武死去, 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 (乐山)、榆州(宜宾)至渝州(重庆)。不料杜甫刚 刚离开成都草堂就遇到大风破屋的惨剧,诗人当时的心 情可从这诗中看出。此诗以描述茅屋被秋风吹破为中心 展开铺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焦灼、苦闷,对理想社会 的热切追求和关怀,也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概括力和 卓越才华。
点评
学生理解了诗歌的主题,但还需要深入分析杜甫 的情感和表达技巧。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教学实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教学实录执教:刘飞耀实录:钱胜武2:同学们,你们来猜猜看,老师多大了?1:三十九,我看老师像一朵花。
2:谢谢,谢谢,这位同学把老师比作一朵花,在她眼里,老师年龄39,就像一朵花一样。
谢谢,谢谢。
还有谁来说说看啊,你猜老师多大了?你来说说看,好吗?1:我觉得可能四二。
2:四十二,你看,多了三岁,原因何在?1:猜的啦2:猜肯定有原因的啊,你爸多大了啊?1:四,四十七。
2:你爸四十七啦。
哦,请坐,再给同学一个小小的依据,我的女儿今年读初一,你们读初二,由此可以推断一下。
生猜状。
2:哟,其实那位同学已经猜对啦。
她猜对的是我实足生理年龄,三十九,我的虚岁——四十,谢谢这位同学,你真棒!谢谢生鼓掌2:当然她只猜对了一半儿,她刚才猜的是我的生理年龄,像一朵花,老师还有一个心理年龄,你知道吗?心理年龄多大了?别笑,看着我,你来说说看。
1:二十2:二十,很年青哟。
好咧,你来说说看。
1:302:心理年龄,比他长了一些,长了十岁啦。
正确答案揭晓一下,老师的心理年龄十六岁。
众生笑2:这样一个心理年龄四十,心理年龄十六的一枝花,今天和同学们共同学习,大家欢迎吗?1众:欢迎(鼓掌)2:谢谢,我们进入今天的课堂。
最近老师在读一本书,在读书的时候,我,对一句话特别感兴趣,这是已经过世的著名的艺术家、文学家木心先生所说的:如果抽调他的作品,一部《全唐诗》会不会有塌下来的样子?这个他,你猜猜看,指的会是谁?1众:杜甫李白2:杜甫,我似乎还听到一个声音,哎,那边有一位同学说——李白。
可能留在我们同学印象当中的,唐代的诗人,非常有名的,就杜甫,李白,是吗?其实木心先生想要说的就是杜甫。
诶,谁能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杜甫啊?用自己的话来介绍。
哪位同学来说说看?杜甫,留给你印象当中的是怎样一个人?来1:我觉得他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2:哦,伟大的诗人。
这个定义下得非常的准确。
很多人都这样评价他。
还有谁来说说看。
杜甫留在你心目中的有哪些?1:我觉得杜甫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12期:【诗意语文•慧眼看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作者:杨霄云【编者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这沉郁顿挫的字里行间,有谁不曾动容!千年的文化孕育着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诗人,在文学的舞榭歌台上尽显风流之彩。
这些才华横溢,光彩熠熠的文人骚客在历史的文化长河中涌起一朵朵诗意的浪花,在整个中华文明庞大的枝叶上,绽放出独有的璀璨。
曾经有这样的一位诗人,将文字赋予灵魂,将家国情怀倾注在诗作之中,将深沉的家国之爱用文字抒发出来,他就是杜甫。
千百年间的爱国诗人先后登上文学舞台,杜甫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可却是做得最淋漓尽致的那个。
(曲靖市经开区第一中学丁涛)【作者简介】杨霄云,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学语文一级教师,现任教于武城县实验中学。
多次荣获县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及师德建设“百面旗帜”等荣誉称号。
曾在全市初中语文基本功比赛中获奖,并获市优质课一等奖,课件省一等奖和省教研成果一等奖,多次执教公开课。
曾多次在《德州晚报》《山东教育》《语文学习报》等刊物上发表课例和文章,参与编写了多部学生写作指导丛书和著作,多次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
2015年参加全国“国学经典教育”研修,并成为县“儒学讲堂”的讲师,在弘扬国学的路上不懈努力。
“如花美眷,抵不过似水流年”,但有语文在,热情就在,青春就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一、诗句导入师:“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
茅茨疏易湿,云雾密难开。
”那年春天,茅屋刚刚建成,杜甫写下这首《梅雨》诗;这年秋天,茅屋为秋风所破,诗人再作诗一首,(板书课题)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展示)。
师:“为秋风所破”是什么意思?生:被秋风刮破。
师:“为”是?生:“被”的意思。
师:对,我们现在也用这个意思,比如“为形势所迫”“为名利所累”。
好!这里的“茅屋”是杜甫草堂,大家看着写作背景(课件展示),作者为何“流浪”?结合课本注释说一说。
生:因为安史之乱。
师:对,战乱加上政治失意、大旱饥荒,天灾人祸迫使诗人四处流浪。
他刚来到成都时,一家老小住在寺庙里,761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建好这座茅草屋。
可天有不测风云,秋天的一场大风将茅屋吹破,作者有感而发写下此文。
那这里的“歌”又是什么意思呢?课件展示“歌行体”,生读。
师:我们学过的歌或行有什么?生:《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还有《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生:还有《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师:真好,同学们不但记得诗歌题目,而且记得其中的名句!同学们对这节课进行了预习,这是学案上出现的较普遍性的错误。
二、字正腔圆读诗(课件出示学案的易错字)生:俄顷qǐng怒号háo 丧乱sāng 挂罥juàn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师:“顷”这个字我们已经学过了,在……生:蒲松龄的《狼》里“而顷刻两毙”。
师:非常棒,学得很扎实。
“罥”的意思是挂,这里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写的是《红楼梦》里那个“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生:林黛玉。
师:对,“罥烟眉”是形容林黛玉的眉如轻烟般的美。
请大家再读这四个词语!生齐读。
师:咱们扫除了字词的障碍,下面请几位同学来“字正腔圆读诗”。
读的时候注意:字音读对,节奏分清,语速放缓。
(课件展示)生1:八月秋高风怒号……师:这个同学读得没有语音错误,节奏把握准确,语速也很适中,非常好。
生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师:好,读得很流畅。
生3:俄顷风定云墨色……师:很好,几个易错的字音都读对了。
生4:安得广厦千万间……学生们自发地鼓掌。
师:这个同学不但读对了字音,而且还读出来感情,预习得非常充分。
三、斟词酌句赏人(课件出示问题)师:咱们读通了诗歌,下面看一看大家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同学们问道1、诗歌中诗人是个什么形象?2、南村群童为何当面欺负杜甫?3、诗的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斟词酌句赏人”,自由读诗,完成第一题。
找出来可以小组内交流一下。
(课件展示填空题1、在__ __(用原文的字词)中,我听到了(看到了、感到了)风的_______。
)学生读诗思考并讨论交流。
师:好,同学们举手了,那请王桂松来回答吧。
生:在“怒号、卷”里,我读出了风的肆虐、猛烈、残酷。
师:肆虐、猛烈、残酷,“怒号”的“号”,说文解字里说:“号,痛声也。
”(课件展示说文解字)声音大而痛苦,是什么样的声音?生:凄惨。
师:凄惨凄厉。
师:给人的感觉怎么样?生:害怕,惊悚。
师,是啊,它会让人有一种寻找避风场所的渴望。
同样,“卷”你知道它的那些成语?生:风卷残云。
生:卷土重来。
师:这个字写出了风的……生:凶猛。
师:你能把这样的风读出来吗?生:八月秋高风怒号……下者飘转沉塘坳。
师:嗯,第一句含有这两个词,那你读到的后两句有没有类似的词语,能体现风的特点?生思考。
师:如果说前一句正面写风,那后一句则是通过写茅草来侧面体现风的特点。
生:飘转,挂罥。
师:“挂罥”的意思是?生:挂着。
师:那“飘转”和“挂罥”都是什么词性?生:动词。
师:像这样的动词,本段里还有吗?生:飞、洒。
师:很好,你把这些动词重读,再试试!生:八月秋高风怒号……师:嗯,语速适中,声音响亮,也读出了重音。
按照第一题的做法,来做一做二、三两个题。
大家可以任选其一,也可以一并来答。
(课件展示:2、在___中,我感到了诗人生活的____。
3、在_____中,我懂得了诗人心中的______。
)生自由读诗,并组内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生纷纷举手。
生:我从“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里,体会到了杜甫生活的艰辛和窘迫。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来翻译一下?生:被子盖了多年冰冷似铁,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
“布衾多年冷似铁”运用了比喻,生动传神地写出被子因多年不换洗而冰冷的感觉。
突出了诗人生活的穷苦。
师:不但翻译了语句,还进行了赏析,真不错!那么面对这样的窘境,作者的内心又是怎样的?生:无奈。
师:除了无奈,作为父亲,看着自己孩子盖着这样的被子,他还会?生:伤心自责。
师:那你能不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生再读。
师:声音低沉,语速缓慢,给人一种凄苦之感。
生:我从“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读到了是人心中的担忧。
他的茅屋破了,可是天气却做来越阴沉,预示着雨或许会更大。
师:是啊,虽有短暂的停歇,可却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预兆,他该如何应对这更大的风雨呢!担忧啊!生:我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里读到了作者生活的穷困潦倒和苦不堪言。
师:“穷困潦倒、苦不堪言”用得好!生:他茅屋上的茅草被风刮走了,屋顶破了,可偏偏遇上大雨,屋里漏得没有一处干的地方。
漫漫长夜也没有休息睡觉的地方。
师:屋漏偏逢连阴雨!赏析一下“雨脚如麻”。
生:我觉得“雨脚”比“雨点”更传神,“如麻”又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雨下得急,而且没有停的意思。
师:看着眼前漏遍的屋子,湿透的被子,还有淅淅沥沥不停下着的冷雨,作者会是怎样的心情呢?试着读出来。
生:焦急无奈又难过。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师:体会得很深刻,读得也很动情。
生:我从“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里,读到了作者内心的痛苦、焦急和无奈。
师:“呼”的意思是?生:喝止,大声地阻止。
师: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很着急,也正因为太过着急,所以口不择言地称呼“南村群童”是?生:盗贼。
师:没有喝止住,所以“归来自叹息”,那他会叹息什么呢?生1:叹息自己年老无力。
生2:叹息群童的可怜。
这些小孩儿抢茅草是为了铺盖自家的屋顶,他们家肯定也很穷。
生3:叹息战乱,社会的黑暗。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诗人当时才49岁,但是他因常年漂泊,虽未年老,可身已衰。
他叹息:(课件展示)一叹:苍老无力潦倒凄凉的自己;二叹:“不为困穷宁有此”的群童;三叹:“存者无消息,死者如尘泥”,倍受战乱之苦的百姓。
正如屈原在《离骚》中所写到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啊!生(动情):老师,我在“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里读到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不安和忧国忧民。
自从战乱以来,他经常失眠,我觉得不仅仅是颠沛流离,他还担心百姓和国家。
四、含英咀华悟意师:(课件展示)正如卑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是在厄运中显露出来的。
凄风冷雨,漫漫长夜,诗人无处栖身,难已入眠,他想到了什么?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师:是啊,他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的寒士啊!和他一样,诗人白居易也曾这样写过: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温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新制布裘》但是,你要知道,这是白居易的妻子给他做了一件新的布裘,他穿上倍感舒适温暖才写下此诗。
“温暖皆如我”就已经很难得了!可是杜甫却是“己未立而欲立人,己未达而欲达人”,他没有抱怨个人命运的悲苦。
他心中牵挂忧虑的是天下苍生啊!只要能庇佑天下寒士,即使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这是何等壮烈何等博大的胸襟啊!杜甫生在世代“尊儒守官”的宦官世家,“尊儒”和“写诗”是他一生的追求!他用行动践行着“仁”!(课件展示)从“谁能扣君门,下令减租赋”到“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再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沉郁顿挫的字里行间,不都是他推己及人的“仁”吗!再读第四节,要读得激昂铿锵,气势磅礴!(课件展示)生齐读!五:妙笔生花写文(课件展示)师:伟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中,因为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著名作家巴金也说“生命在于付出,我愿每个人都有房住,每个人都有饱饭,每个人的心中都能充满温暖。
”读到这里,学到这里,你是否对诗人又多了一分敬意,是否有许多话想一吐为快?请拿起笔,把你想说的记下来吧!大家任选其一,字数不必太多。
生进行“微写作”,师板书(茅屋形状的板书)。
师:写完的同学跟大家分享一下吧!生:杜甫,我想对你说:听你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陪你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随你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体会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品尝过“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贫苦;感受过“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喜。
杜甫啊杜甫,你带我走过了多少江河湖海山野平原;深谙了多少人情世故;看透了多少世态炎凉。
我惋惜!上天赋予你才华,却让你生在这乱世。
你也曾无奈彷徨忧伤,但你最终不认输不放弃。
己未立而欲立人,己未达而欲达人,我敬佩你!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生:你,如流星划过诗歌的天际,你为中华民族留下来丰厚的精神财富。
你身处战乱,却忧国忧民,你宁可自己冻死在寒风中,也期待百姓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