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旅夜书怀》学案.doc

合集下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导学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目标:1. 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2. 学习掌握一些重要的词语和短语;3.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主题;4. 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导入:1. 谈论一下秋天的景象和秋天给我们带来的感觉。

2. 引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询问学生是否听说过这首古诗。

主体:1. 讲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背景和作者。

背景: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他生活在唐代晚期的贞元年间,这个时候正值安史之乱之后,社会动荡不安,生活困苦。

作者在贬官回家后,过着贫困的生活,与父亲住在一个破旧的茅屋里。

作者运用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景象,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2. 学习诗歌中的一些重要词语和短语,并讨论它们的意义。

- 茅:指茅草,作者住的房屋用茅草覆盖。

- 秋风:象征着寂寥凄凉,也可以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 冷热:形容生活环境的艰苦和贫困。

- 惊闻:意思是在极深的寂静中被突然的声响吓醒。

- 窶然:指窘迫,非常困苦。

- 咨嗟:叹息,表示对生活的不满和感慨。

- 未甞:意为没有尝到过,形容生活非常困苦。

- 赤壁:指红色的石壁,蕴含了诗人的祖国之情。

3.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 通过诗中茅屋破败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困苦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抒发了他崇高的抱负和不屈的精神。

- 诗歌以秋风和离愁为引子,通过茅屋的形而上的境界来抒发个人的积极情绪。

4.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 对比现实生活与诗中的景象,分析作者的感情与诗歌主题的关系。

- 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涵(如:诗人为何用“霜风”、“雨雪”来喻解茅屋的气候环境?)。

- 让学生自己感受诗中的情感和意境,谈论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展示:可以请学生朗读这首诗歌,并用适当的语言和表情演绎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延伸:让学生自己写一篇描述秋天中自己家茅屋的作文,表达自己对家的情感和家庭成员的重要性。

延伸:在写作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描写茅屋的外貌和内部情况:茅屋的结构如何?有没有窗户?摆放的家具是什么样的?- 描述茅屋周围的环境:是否有院子?种植了哪些植物?有没有果树或者花草?- 家人在茅屋中的生活:他们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有没有一起做饭、聊天、游戏的时光?- 家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系:他们相互之间的互动如何?是否有常常给彼此带来温暖和欢乐的时刻?- 茅屋给你带来的感受:茅屋虽然简陋,但你是否感到家的温馨和安全?是否有特别美好的回忆和经历?通过这次写作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体会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案教学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歌原文、字词解释、译文和相关的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PPT上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图片与诗歌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对不懂的字词进行标记。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不懂的字词,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 诗歌解析:教师对诗歌进行逐句解析,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5.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6. 总结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拓展知识面。

7.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背诵诗歌,并写下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回家后背诵诗歌和完成练习题的情况。

3. 个人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个人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是否每个学生都能够理解和感悟诗歌的意境。

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九、教学计划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度,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增加或减少某些教学内容,以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最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最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人教版八1年级下册)2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4主备人:尉侠云审核人:八年级备课组成员5教师寄语亲爱的同学们:相信经过你的努力,一定能圆满完6成这份学案。

相信我能行,努力一定行!7学习目标:8品读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9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10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人的情怀。

11知识链接121、作者简介:13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14“杜老”、“杜少陵”等。

汉族,湖北襄阳人,生于河南巩义,盛唐15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16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17备受推崇。

后世诗人阵志岁有“最尚杜工部之系心国民”之语。

18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

杜甫被世人尊为“诗19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两20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21李杜”。

222、明确体裁: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23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24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1253、了解时代背景:26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

27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

第二年,28杜甫在成都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

在成都的草29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这时,他已经49岁了。

30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

御史大31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

32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

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33楠树也被拔倒了。

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34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领悟诗中有画的境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释义。

(2)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3)诗歌意境的体会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品鉴:(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领悟诗中有画的境界。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创意绘画或写作。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诗歌意境,进行创意绘画或写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如书写、创意等方面。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 互动式教学法: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一、基础知识积累:1. 字音(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2) 挂罥( ) (3) 塘坳( ) (4) 丧乱( ) 2. 字义(1)秋高: (2)呼不得: (3)漠漠: (4)俄顷: (5)向昏黑: (6)丧乱: (7)何由彻: (8)突兀: 二、整体感知课文:1. 与《春望》相比,本诗在音韵格律上有何不同?2.本诗记叙了哪几件事?描绘了哪些景物?分别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思考答案,三、感悟作者襟怀1. 课下诵读《春望》《兵车行》等诗,了解杜甫诗歌主题。

2. 对比阅读白居易《新制布裘》诗,体悟作者胸襟。

3. 你认为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附录: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新制布裘白居易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一、导入谁认识杜甫?(了解逗大家乐用词当斟酌)生介绍作者,师补充(幻灯片)学过他的哪些诗?齐背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又一写实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我们走进他的茅屋,倾听他的心声。

二、展示目标(幻灯片)三、解题为:被歌:(幻灯片)四、学课文(一)读:(1)自读——指名读——正音(幻灯片)(2)自读——齐读师:应用什么速度和语气读,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写作背景吧。

(幻灯片)刚才读得是否有点快?应稍慢些、读得沉重些吧?(3)自读——齐读师:领会了诗的意思,领会了作者写每一句时的心情,读得会更好。

结合注释译课文,并给每小节拟个题目(幻灯片)生:译课文师:敲打重点字词(幻灯片)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生:忧国忧民师:板书:自己忧国忧民天下寒士(4)自读——小组读师:朗读方法点拨(幻灯片)朗读节奏(幻灯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怎么读:琢磨诗人此时的心情,用什么方法能读出此时的心声?可以从节奏、重音、拖音上考虑,可辅以表情、动作,然后各小组展示,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

第1节:焦急、痛苦缓慢降调第2节:愤怒、无奈第3节:愁苦绵绵适中升调第4节:忧国忧民面对现实愤懑,决心改变现实,甚至舍己为人。

生:自读——小组读——展示(二)赏师:杜甫有句名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首诗里就有很精彩的词语,你认为哪个词用得最好,为什么?生:怒,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出风的猛烈,像秋风故意作对似的卷起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的诗人怎不焦急。

卷:写出风之大,表明茅草的动态,用“吹”就表达不出。

老:不是年龄老,而是心老,经历了许多艰辛,心力交瘁。

我现已49岁,有时也有这种感觉,但和你们在一起就没有这种感觉,为什么?心情好了。

长夜:既指时间,又指动荡不安的社会自:世态炎凉(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铁:颜色——长时间不拆洗、脏,侧面写穷飞、洒、挂、飘、沉——茅草翻飞的情景,一举一动牵着作者视线,更牵着作者的心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案(苏教版九年级必修学案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习目的] ⒈学习文中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积累文言词汇,形成语感;⒉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3.了解歌行体诗歌的基本特点。

[学习重点] 通过朗读、朗诵、评论来把握诗歌思想内容,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自学展示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怒号()挂罥()沉塘坳()布衾()三重茅()广厦()大庇()突兀()2、理解加点的词语挂罥()三重茅()忍能()秋天漠漠()布衾()何由彻()广厦()大庇()突兀()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大意。

二、探究学习㈠、学习课文1—3段。

1注意下列词句[秋高][怒号][三重][江][挂罥][忍能][倚][俄顷][秋天][漠漠][向][衾][丧乱][彻]2这几段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3讨论问题:(1)天气是作者只能只能忍受屋破漏雨之苦的唯一原因吗?(2)“盗贼”原指什么?这里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读诗歌,注意体会当时的情境和作者的心情。

㈡学习课文第4段。

1注意下列词句[安得][广厦][庇][俱][突兀][见]2本段主要使用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朗读,体味作者的感情。

三、课堂整理1、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2、朗读诗歌,注意本诗歌的韵脚。

说说本诗在押韵和每句的字数上有什么特点。

(概括歌行体的特点。

)3、有人说杜甫诗歌的风格是“沉郁顿挫”,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对这四个字的认识吗?4、当堂背诵这首诗歌。

当堂训练一、积累运用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风怒号()(2)高者挂罥()(3)沉塘坳()(4)倚杖()(5)俄顷()(6)布衾()(7)大庇()(8)突兀()2、解释加点的词。

(1)八月秋高风怒号()(2)卷我屋上三重茅()(3)忍能对面为盗贼()(4)归来倚杖自叹息()(5)俄顷风定云墨色()(6)秋天漠漠向昏黑()3、默写填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导学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导学案
2。对话拓展:啊!往事越千年,古圣先贤们一直没有停止赞颂杜甫、学习杜甫,甚至追随杜甫.
(1)现在,请大家听听历代先贤们对他的赞颂-—链接材料四:
(2)同学们,假如你能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唐朝,你最想对杜甫说一句什么呢?
3、练笔升华
提示:请自选诗歌中一个情节(或一个画面),进行合理的想象,再把有这个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交流活动一:展示朗读。(朗读要求:1、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2、尽量读出自己所体会到的情感,读出语气的起伏变化。)
2.其他小组评价.
3。全班齐读。
交流活动二:交流诗歌大意。
说说诗歌的主要内容,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作者在一个秋夜茅屋被秋风吹破后想到了和他一样的人,抒发了他忧国忧民的感情。)
交流活动三:梳理诗歌的内容。
师小结:这五句诗中,诗人已不再单纯的描写“吾庐独破”的痛苦,而是在借自身痛苦折射“天下寒士”的痛苦,以此呈现社会、时代的苦难;此外,诗人还于大声疾呼中,投射了他自己满腔的忧国忧民之情。(板书“忧”)这就叫“推己及人"——由自己的苦况推及“天下寒士”,突显悲悯情怀、理想胸襟,以及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这就是“诗圣”的情怀,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这五句诗。
过渡:诗人除了秋夜遭受暴风的袭击,还遭遇了“群童盗茅”,你们从中又感受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我们来听听组理解.
预设二:品味“群童盗茅”——叹
1。请用一个字对这幅画面中作者的心情进行概括。
2.作者在“叹”什么?(自叹的内容:一是自己的苦;二是周围人的苦;三是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3。链接材料二: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其中,安指安禄山。史指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安史之乱起于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结束于763年(唐代宗宝应元年)前后近八年之久.当时整个中原血流成河,民不聊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励志名言:少而好学,如口出Z阳;壮而好学,如日中Z光;老而好学,如炳烛Z 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而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來倚杖口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枚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力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相关试题及答案1.解释诗中下列词语:俄顷:何曲彻:2.将诗中“安得广厦千力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3•填空:段③中的画线句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并渲染了特定的;二是烘托出诗人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的伟大胸襟蓄势。

4.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歌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任意举岀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5.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

其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后人称他的诗为尊称他为“”。

(1分)6.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

(3分)%1八月秋高风怒号()②俄顷风定云墨色()③秋犬漠漠宜昏黑O7.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2分)长夜沾湿何由彻!&这首诗所表现的时间是,事件是,从诗屮的一个词语“”可看出诗的时代背景是。

(2分)9.分别概括前三节诗的内容。

(3分)10.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的情思,发出了“,(填原诗句)的呐喊, 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2分)《茅屋》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一会儿;通(彻役、通宵)2、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

3、时间;氛围、气氛;暗淡愁惨(悲凉、悲哀、凄凉);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4、例如:①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示已的感人事迹。

%1范仲淹“先天下Z忧而忧,后天下Z乐而乐”的名言。

(所举例子要与诗中的“民本”思想密切相关)5.本诗作者杜甫是唐朝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后人称他的诗为“诗史”,尊称他为“诗圣”。

(1分)6.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

(3分)%1八月秋高风怒号(大声吼叫)②俄顷风定云墨色(一会儿)%1秋犬漠漠向昏黑(渐近,靠近)7.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2分)长夜沾湿何由彻!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这首诗所表现的时间是八月,事件是暴风雨袭击茅屋,从诗中的一个词语“丧乱”可看岀诗的时代背景是安史之乱。

(2分)9.分別概括前三节诗的内容。

(3分)第一节: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情景。

第二节:茅草被顽童抱去和诗人的叹惜。

第三节:人用屮长夜沾湿的苦痛。

10.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兵车行》导学案【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2、理解诗表达的情感和社会意义,体会杜甫诗歌关心民众疾苦,揭露社会弊端的特点【学习重难点】把握文章思路,注重理解场面描写,通过对话反映牛活的写作手法【学习过程】1>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郁郁不得志。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牛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有《杜工部集》传世。

2、解读歌行体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行“是乐曲的意思,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呀「行啲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 歌行”一体。

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但多含感叹Z意,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口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朵言的占体,富于变化。

杜甫的《兵车行》没冇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3、天宝悲歌揭民怨本文是作者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大肆征兵,穷兵麒武,连年发动”开边兵车狂() 声啾啾() 边庭()车棘辑() 生荆杞() 干云霄()生男恶()村落()马萧萧() 急索租() 戍边() 陇亩()”战争,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了送Z,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

二、基础长廊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2、解释下列黑体字词。

%1行人弓箭各在腰___________________%1耶娘妻子走相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行人但云“点行频” _____________%1或从十五北防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武皇开边意未已________________3、辨析下列句屮黑体字的含义。

%1行人弓箭各在腰(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 )%1耶娘妻子走相送(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 )%1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占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④县官急索租(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①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1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1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1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三、要点集粹5、送别亲人吋“耶娘妻子”为什么会“牵衣顿足拦道哭” ?可以从后面的哪些诗句得到印证?6、______________ “”是全诗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

7、“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一句屮的“道旁过者”、“行人” 指何人?哪些诗句表现了“点行频” ?8、“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9、联系全诗,“点行频”的具体内容是什么?10.“武皇”指何人?参考答案:二、lx xing jiu ting 15 qishti gdn wulud xiao suo I6ng2、①行人,行役之人。

②走,奔走。

③点行,按照户籍名册点派壮丁服役。

④或,冇的人。

⑤开边,用武力开拓疆土。

3、①行人(占义:行役Z人;今义:在路上走的人。

)②妻了(占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③山东(古义:华山以东的地区;今义:山东省)④县官(古义:官府;今义:县一级的行政长官)4、①爷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尘埃飞扬不见咸阳桥。

②有的牵衣抽泣,冇的顿足呼号,冇的拦路痛哭,哭声震天冲上了云霄。

③边疆的战争连年不断,流血如同海水一样多,但是还远远没有满足皇上开边的意愿。

④你难道没有听说,那华山以东的两百多个州,百T村落长满了草木。

三、5、这不是--般的相送,很可能是生离死别。

/ “去吋里正与裹头,归来头口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6、点行频7、道旁过者指杜甫;行人指行役之人;“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T村万落生荆杞”。

8、“武皐开边意未已,边庭流血成海水”9、一,写出戍边行役地域Z广,或北或西;二是写出服役时间Z漫长, 从十五直到四十还不能回家。

10、武皇指汉武帝,但此处实指唐玄宗。

《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屮意彖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教学重点: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檣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刀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一、文学常识:〃诗眼〃〃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____________ 、 ______ 的,具有—、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

一般是—词或—0二、写作背景:杜甫在唐代宗广徳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折回成都,投奔严武。

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

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

《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三、解题:旅夜书怀:旅途中夜里写卜•的抒发口己情感的诗。

四、赏析(一)、细草微风岸,危檣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请找一下首联和颔联中提到了那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意象有:细草、、岸、、舟、、平野、、江。

2、请指出木诗颔联哪两个字用的好,为什么?(二)、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3、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答:这两句诗运用了—的表现手法。

一旬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即〃名因文章著,官_老病休〃。

作者志向未酬,反而因—而扬名,实非己愿,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读来令人心沉。

“官应老病休〃看似自我解慰,实乃—Z语。

这里用含蓄的方式叶出了胸中块垒,虽然此吋作者确已老病,但休官主要原因是。

以此暗示作者心屮的不平,揭示作者晚年的主要原因。

立意含蓄,悲愤更深。

(三)、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用_、、_的手法,触景而情发,景以白况;以—自比,白伤飘泊;广阔的“天地〃,映衬一•微小的〃沙鸥〃,愈显出自己_________________ 的可悲与可叹。

(四)、小结:5、此诗前半部分极力渲染描绘旅夜江上—之景,后半部分尽意宣泄_______ 的悲怀。

天地虽大,却无自己—Z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心境。

主旨:通过旅夜所见星变、月涌的—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自己的感慨。

参考答案:“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悄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悄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I」。

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1、意象有:细草、微风、岸、危檣、舟、星、平野、月、江画而:(近景)——孤弱的细草在微微的风中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檣和孤独的小舟对抗着漫漫长夜。

(远景)——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刀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2、“垂”和“涌”字用的好。

“垂”低垂,“涌”奔涌,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