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案(知识点梳理+同步检测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唐诗的基本特点。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以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著称。它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感受古人情感的重要窗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这个案例展示了诗人杜甫如何通过描绘茅屋被秋风破坏的景象,表达对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同情。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但在成果展示环节,部分小组的表达不够清晰,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的理解不够深入。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下一节课加强引导,让学生们在讨论前对主题进行充分的思考。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一些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能够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但也有一些学生显得比较拘谨。为了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我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并适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诗歌语言的转化运用:学生如何将所学的诗歌语言和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是教学的难点之一。
举例解释:
-深层含义挖掘:诗中“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反映了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学生需要理解这种情感产生的时代背景。
-写作手法认识:例如,诗中的“秋风”象征着社会的动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
最后,在总结回顾环节,我简要总结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提醒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诗歌。然而,我也意识到,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讲解和讨论,可能还不足以让学生们真正领悟诗歌的内涵。因此,我计划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任务,帮助学生们巩固所学,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其次,在案例分析环节,我选择了一个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们通过分析诗句来体会诗人的情感。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较为活跃。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分析诗句时,容易陷入字面意思的理解,难以挖掘更深层次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他们发现诗歌背后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情感态度。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设计

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教学设计课标分析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石壕吏》构思精巧、语言凝练,内容真实。
主要记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
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请求从军服役的经过。
第二天天明,作者独与老翁别暗示了老妇已被抓走。
因此基于新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拟定如下:1、掌握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本诗古今异义词,熟读背诵诗歌。
2、本诗有较强的叙事性,结合注释理解诗歌诗中所叙之事。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3、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并感受诗人从中传达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重点难点: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传达出的思想情感。
2、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和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深情导入同学们,大唐盛世歌舞升平,政治开明疆域辽阔,是让人心驰神往的时代。
但在公元 755年,唐朝地方割据势力发生叛乱,这是一场标志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战乱,这是一个浸满泪水、布满鲜血的时代。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用悲天悯人、忧患苍生的情怀,书写着这个时代的悲歌。
他就是杜甫。
杜甫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位唐代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吏三别中最著名的一篇----《石壕吏》。
二、作者介绍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
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誉为“史诗”。
三、学习目标1、掌握积累文言词汇,熟读背诵诗歌。
2、掌握积累文言词汇,熟读背诵诗歌。
四、自由读诗文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文,跟据你对诗歌的第一印象,说说本诗和其他诗歌有何不同?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注意断句。
①比普通诗歌长叙事诗。
②平仄押韵较宽。
③古体诗:也叫古诗或古风,唐代以来指区别于近体诗(律诗、绝句)的一种诗体。
人教部编版八下语文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因自然环境变化而引发情感波动的情况?”(如:遇到大风大雨时的感受)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通过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学习,深入理解唐诗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2.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诗句、解读意象,锻炼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认同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唐诗的基本特点。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具有独特的韵律、意象和艺术特色。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诗人的情感世界。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这个案例展示了唐诗如何通过自然景象表达诗人的情感,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尊重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
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文阅读与理解。
3.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诗歌主题及诗人情感分析。
5.诗歌艺术特色的探讨。
6.课堂讨论与互动:探讨诗歌的意境和现实意义。
第24课 唐诗三首(《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24课《唐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石壕吏【教学目标】1.了解与诗人有关的文学常识,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
2.赏析诗中名句,体会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情怀。
3.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重点难点】1.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
2.赏析诗中名句,体会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情怀。
3.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出示目标板书课题:唐诗三首石壕吏师:我们今天来学习《唐诗三首》,先学习第一首《石壕吏》,看一下我们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了解与诗人有关的文学常识,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
2.赏析诗中名句,体会诗人心怀劳苦人民的情怀。
3.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学生齐读三、预学展示,了解背景课件展示:1.了解作者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因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诗风沉郁顿挫。
2.了解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率兵围攻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
但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
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
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
《石壕吏》是杜甫投宿石壕村,对所遇吏卒深夜捉人一事的实录。
四、初读诗文,指导朗读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
课件展示: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shù)。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感受“歌行体”的特点。
2.品味诗歌中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体会作者内心感受。
3.深刻理解作者的忧国忧民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品味诗中描写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诗句。
2.难点:体会作者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今天我要带你去旅行。
我带着你,你带着书。
(请大家看视频)一位网友结合杜甫的经历,把他曾经游历过的地方在中国版图上做了标记。
老师考考大家——他曾在泰山上,他抒发豪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长安城,他睹物伤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战乱中,他心系黎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今天我们顺着诗人的脚步,定位成都的杜甫草堂,学习他曾经在这里写下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来一次“草堂诗旅”。
(二)歌行体中显自由(1)老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诗和一般的律诗绝句有什么区别?屏显:1.篇幅可短可长;2.保留叙事特点;3.声律、韵脚自由;4、句式比较灵活。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韵脚变化体现了歌的特点,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富有动感,正因为自由,就可以充分的叙事、抒情,现实的触动,内心的渴望就能不假思索,从胸臆中自然涌现。
接下来,我们就来聆听一个秋风秋雨中的故事,感受杜甫的情怀。
(2) 根据古乐府叙事的特点,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大意,并给每段拟写四字小标题,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
屏显:秋风破屋(焦灼苦痛)群童抱茅(愤懑无奈)屋漏难眠(忧思不绝)愿得广厦(忧国忧民)(三)风雨不改济世心1、根据前面概括的每小节的诗意,小组合作,分成4组,抽一个小节。
秋风破屋:感受秋天,赏析充满画面感的诗句。
明确:“怒号”用了拟人的修辞,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卷”、“飞”、“洒”、“挂”、“飘”、“沉”,这些动词是极富表现力的语言,一个接一个的动态描写,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狂风拨动着我们的心弦,这真是一个凄凉的秋天。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诗的基本特点、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情感表达以及诗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情感表达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增强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形象、情感等方面品味诗歌,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3.培养批判性思维:在解读诗歌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会分析、评价文学作品,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
4.强化文化自信:了解杜甫及其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信。
5.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与感悟:通过朗读,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停顿、语气、节奏,感受诗歌的音韵美,理解诗人情感。
-文化背景的理解:学生可能对唐代社会背景及杜甫生平了解不足,从而影响对诗歌内涵的深入理解。
举例解释:
-在把握诗歌意境方面,教师可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会在破败的茅屋中感慨国家兴衰?”等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在培养批判性思维方面,教师可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诗中的某一句、某一观点进行探讨,如“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是否合理?”等,激发学生的思考。
第24课《唐诗三首》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教学难点
(1)诗歌意境的理解: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意境理解往往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语境分析,帮助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举例:通过图片、故事等辅助手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描绘的景象和诗人的情感。
(2)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学生对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往往认识不够,需要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使学生能够识别并学会运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唐诗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唐诗的当代意义和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举例: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句中家国情怀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因自然灾害而感到无助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杜甫如何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的忧虑和家国情怀。
5.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感悟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歌意境和主题思想,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举例:分析“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等诗句,理解诗人身处困境仍心系国家百姓的情怀。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优质教案

24 唐诗三首1.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3.品味诗歌写法、语言等方面的精彩之处。
3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第24课预习卡。
第1课时教学《石壕吏》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句式特点。
2.品味诗歌构思,理解诗歌内容。
3.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与诗人的情怀。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由盛转衰的一场大叛乱,历史上称为“安史之乱”,它给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
同学们,“安史之乱”这四个字一定会刺痛你们的眼睛,因为那是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战争,那是浸满眼泪、铺满鲜血的灾难。
在这苦难的时期,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记录历史的如椽大笔,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其中的一篇——《石壕吏》(板书文题)【设计意图】由“安史之乱”引入作者和作品,介绍背景,拉近学生与时代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朗读诗歌,读出情境1.教师范读,标注字音、节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yú)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yè)城戍(shù)。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yù)/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师: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课文,咬准字音,读准节奏,体会古体诗的句式特点。
2.再读课文,读出层次师:《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关注文中指明时间的词,思考课文的叙事脉络。
(生交流明确,师引导补充)预设课文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是对话,以“耳闻”为线索,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课《唐诗三首》知识重点石壕吏[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一、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篇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
代表作品有“三吏”和“三别”,其诗对后世影响深远,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背景与主题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yè)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
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诗人此时从洛阳回华洲(今属陕西渭南),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
此诗通过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事,深刻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了他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黑暗无能的批判。
三、诗歌赏析1.参考译文(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2.怎样理解“有吏夜捉人”这一行径?表现了官府“捉人”之事经常发生,百姓白天躲藏起来,狠毒的官府只好趁百姓入睡的黑夜来突然袭击。
表明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官府征兵的无度。
3.“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一句表现了老妪什么心理?表明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保护家人,老妪甘愿牺牲自己。
既然差役紧急,就快点走,免得节外生枝,苦心落空。
从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善良、凄苦、机智、有胆略的人,强忍悲痛,保护家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作者简介见上一篇。
二、背景与主题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
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诗人暂时在成都近郊搭盖一座草堂以安身,哪知秋天的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加上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
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心生宏愿,于是写下这首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首诗叙写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三、诗歌赏析1.参考译文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而且房屋)在风雨中岿然不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2.“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①运用这些动词细致传神地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再现了秋风破屋的过程,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②茅草的动态紧紧地牵着诗人的视线,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心情。
3.杜甫称呼抱茅的群童为“盗贼”,你怎么看?像杜甫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是不会真的咒骂几个顽童的。
但为什么诗人就在诗中这么称呼了呢?这与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
第一,挂在高树梢与飘落在低洼积水的地方的茅草已无法取回,有可能取回的又被群童抱去,这令诗人焦虑万分;第二,这茅草对群童来说可能无关痛痒,对诗人来说却事关生计,群童无知的恶作剧,令诗人痛心;第三,群童仅仅因为诗人“老无力”就“公然抱茅入竹去”,这一情况引起诗人的愤慨或感伤。
综合上述情况,诗人仅仅在表述上有些过激之辞,其实诗人在叙述群童的行为时,也只说“抱茅”而不说“抢茅”,这也从侧面表明诗人并不是真的认为他们就是“盗贼”。
4.全诗的前三节与第四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叙抒结合,蓄势陡转。
前三节以叙事为主,层层深入地描写了秋风破屋的情况,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在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痛苦之情。
第四节在前三节的叙事基础上直接抒情,情不自禁地说出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在艺术构思上,诗人先以铺陈叙述的笔法逐层推进,写个人的不幸,蓄势既足,陡然转笔,以抒情议论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愿望。
卖炭翁[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一、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二、背景与主题《卖炭翁》是诗人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
诗人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
”唐德宋贞元末,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行低价买物,名为“宫市”,实为掠夺。
诗人创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诗作通过叙述一个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炭被掠夺的经过,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诗歌赏析1.参考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根手指也是漆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天气暖和)炭价便宜,(因而)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行动轻快的骑着两匹马前来的人是谁啊?(原来是)穿着黄衣服的宫使太监和他手下穿着白衣服的听差。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上说是奉皇帝的命令,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拉向北边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赶着牛车走了,老翁吝惜不得。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2.赏析“可怜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是最能体现卖炭翁矛盾心理的句子。
“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
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
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3.分析“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的作用。
“半匹红绡一丈绫”与“一车炭,千余斤”这样的价值反差,对满怀希望、赖以活命的卖炭翁来说,是最大的嘲弄、最残酷的伤害。
宫使强夺去的不仅仅是千余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权利。
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4.举例说明本诗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有何特色?运用对比,突出中心。
就全诗来说,第一部分写卖炭老人劳动之艰辛,谋求温饱希望之热切,第二部分写卖炭老人的劳动成果被掠夺,谋生的希望化为泡影,前后形成强烈对比,从而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突出全诗的主题。
同步练习《石壕吏》练习:一、给下列的字注音。
1、妪( )2、衰( )3、泣( )4、咽( )5、逾( )6、戍( )7、裙( )二、文学常识1、杜甫是_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_________,称他的诗为_________。
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_________。
2、本诗的写作背景是“______之乱”,这是指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人发动的叛乱。
以此为背景,杜甫创作了著名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三吏”。
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
三、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附书至( )2、新战死( )3、未去( )4、犹得备晨炊( )5、老翁逾墙走( )( )6、死者长已矣( )7、泣幽咽( )8、老妪出门看( )9、听妇前致词( )10、天明登前途( )四、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戍( )______ 戌( )______ 戎( )______(2)衰( )______ 哀( )_____ 衷( )______五、诗中老妪的话可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六、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2)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_______________七、翻译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