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4《唐诗三首》导学案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导学案(无答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卖炭翁》导学案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2、理解故事情节,感悟人物形象,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情感。
课前布置:1、结合注释大致读懂诗歌。
至少读三遍。
课时:一课时第一步:朗读——读得顺畅;说话——翻译课文明确故事:人+事+结果讲述了一个故事。
明确故事情节:————依据表达方式划分,这是一首(叙事诗/抒情诗)。
明确几个重点字词:伐薪.()两鬓苍苍..()何所营.()辗.冰辙.()()泥中歇.()翩翩..两骑.()()回车叱.牛()驱将..()系.向牛头充炭直.()()第二步:朗读——读出情景(有画面感);说话——品味字词(先找出具有情景性的词语,再品味这些字词。
)明确:(小组合作活动)例1: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些词语都属于人物肖像描写,写出卖炭翁年高劳苦的形象特点。
例2:衣正单,心忧炭残愿天寒,这些词语是属于人物描写,写出卖炭翁例3:晓驾炭车辗冰辙,这是描写,写出例4:一尺雪,冰辙,这是描写,写出例5:例6:第三步:朗读——读出情感;说话——表达想象,想象作者对诗中人物的包含怎样的感情明确:诗人对卖炭翁的感情是。
诗人对“黄衣使者白衫儿”的感情是。
进一步思考:诗人对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的态度截然不同,通过哪些诗句可以体现出来?这些诗句显然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明确句子:通过,烘托出卖炭翁生活,揭出宫使的无耻嘴脸,揭露出当时社会现实。
由此了解诗人白居易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宫市”: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其诗语言,被称为“老妪能解”。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新乐府:指的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不再以入乐与否作标准。
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得到白居易大力提倡。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而著”的“时”,即时代之意也。
“为时而著”,对于读书人而言,它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导学案年级学科语文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型:问题导读课学习重难点: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模块自学内容﹡学法指导﹡随堂笔记互动策略明确目标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1:品读诗歌准确、精炼的语言。
2:体会作者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明确目标,圈出关键词。
自学汇报二、自学交流,整体感知1.杜甫(712-770),字,自称,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
诗风“”,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
2.搜集本文的背景资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
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3.题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歌”指,是的一种。
4.给下列画线字的注音: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飘转俄顷丧乱广厦见此屋课前每小组派代表把答案书写到黑板上,同组间可以纠错补充。
组内派1名同学展讲。
小组长检查组员导学案完成情况。
合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划节奏(1)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3)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解释加点的词语(1)号.()(2)三重茅...()(3)公然小组合作,大号在黑板作交流展示提升()(4)俄顷..()(5)墨.()(6)衾.()3.结合课文注解,翻译课文(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2)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四、合作探究,把握主旨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2.“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五、拓展延伸,小结反思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上完成知识梳理。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诗的基本特点、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情感表达以及诗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情感表达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运用诗歌表达情感。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增强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从形象、情感等方面品味诗歌,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3.培养批判性思维:在解读诗歌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会分析、评价文学作品,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
4.强化文化自信:了解杜甫及其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信。
5.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与感悟:通过朗读,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停顿、语气、节奏,感受诗歌的音韵美,理解诗人情感。
-文化背景的理解:学生可能对唐代社会背景及杜甫生平了解不足,从而影响对诗歌内涵的深入理解。
举例解释:
-在把握诗歌意境方面,教师可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会在破败的茅屋中感慨国家兴衰?”等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在培养批判性思维方面,教师可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诗中的某一句、某一观点进行探讨,如“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批判是否合理?”等,激发学生的思考。
第24课《唐诗三首》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唐诗三首》教学设计(3课时)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3.品味诗歌写法、语言等方面的精彩之处。
教学重难点:1. 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品味诗歌写法、语言等方面的精彩之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读到这些诗句,我们就会想到伟大的诗人杜甫,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近杜甫的叙事诗《石壕吏》,感受其中涌动的家国情怀。
设计说明:从学生已学的杜诗入手,引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诗歌,了解诗人、写作背景。
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出节奏。
明确: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五字一句,“二三”节奏。
2. 了解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巨变,因而被誉为“诗史”,他也被尊为“诗圣”。
代表作有《望岳》《登高》以及“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我们曾学过他的诗歌《江南逢李龟年》《望岳》《春望》。
3. 了解写作背景设计说明: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诗歌体裁、诗人与写作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做准备。
三、品读诗歌,感受诗情1.朗读诗歌,边读边圈画,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关键信息。
预设:时间:暮——夜——夜——天明地点:石壕村人物:吏、老妇、老翁、作者(旁观者)起因:有吏夜捉人经过: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老妇前致词结果: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2.本诗有四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内容。
明确:第一段诗人傍晚投宿石壕村,遇到差役捉人。
第二到三段老妇的致词。
第四段交代事件的结局和作者感受。
诗中老妇致词的内容是全诗的核心。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卖炭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体会劳动人民的疾苦,了解造成这种社会现象的社会根源。
3.感受诗人“为事”作诗歌的伟大情怀。
二、教学重点体会卖炭翁的疾苦。
三、教学难点了解宫市对卖炭翁的精神上的摧残。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读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卖炭翁》。
大家说说看,学习诗歌最好的方法是什么?[预设]:读。
对,就是读。
虽然只有一个字,但却是最实用的方法。
那我们今天就一边读一边学习这首诗。
首先,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开始。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名学生个别读。
(二)读·卖炭翁之貌过渡语:现在,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这一次,我们默读,大家可以看看书下的注释和139页的插图,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你看到的卖炭翁是什么颜色的。
PPT显示:找出诗中描写卖炭翁外貌的诗句,说说你看到的卖炭翁是什么颜色的。
[预设]:①“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烟火色”是焦黄色,“黑”是炭黑,这两种颜色写出了卖炭翁劳动的脏和累。
“苍苍”是苍白色,表现出卖炭翁年龄之大。
年龄大的人一般动作慢,力量小,而年纪如此大的卖炭翁还在烧炭、卖炭,是多么的艰辛!“烟火色”“苍苍”“黑”这三种颜色是卖炭翁生命的颜色,尽显辛苦。
卖炭翁的劳动是艰辛的,满面的尘灰,灰白的两鬓,乌黑的十指,绝非一朝一夕所致,这是成年累月砍柴烧炭、在黑炭里滚打为卖炭翁烙上的颜色。
(学生通过朗读,传递出内心的情感)②“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按照常情,人们生炭大多是在岁暮隆冬,希望天气能够暖和一些。
然而,衣服单薄到难以御寒的卖炭翁反而“愿”天寒,难道他不怕冷吗?不,他是有苦难言!因为天气暖和木炭价格就会下跌,甚至卖不出去,日子会很难过。
所以,他宁愿忍受着加倍的寒冷而渴望天寒把炭卖出去。
他的十指承载的不仅是炭,更是生命的希望!这一句极写卖炭翁心理的矛盾,心情是灰色的!(学生通过朗读,传递出内心的情感)凡此种种,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卖炭翁的处境就是“苦”,他苦于天气的寒冷,苦于劳动的艰辛,苦于生活的压力!那么,卖炭翁这卑微的愿望实现了吗?[预设]:实现了。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举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秋风破”一词,既描绘了自然景象,又象征着社会的动荡不安,教师应重点讲解这一艺术手法。
2.教学难点
(1)诗歌意象的理解:学生对诗中的意象可能存在理解困难,如“沧海一粟”象征人生的渺小,“廬舍”寓意家国情怀等。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社会现实,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பைடு நூலகம்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唐诗的基本特点,学习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情感表达和社会现实关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表现出较高的热情,但在分享成果时,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的理解不够深入。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我强调了对诗歌知识点的掌握,希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但我也意识到,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唐诗。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首先,我发现通过提问方式导入新课,确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在导入环节,我提出了一个与诗歌情境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更容易进入诗歌的情境。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的回答偏离了主题,我需要适时引导,将他们的注意力聚焦到诗歌上来。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24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风所破歌》。
品一首悲苦的诗,触一颗悲苦的心,感一段悲苦的人生。
(板书课题)二、了解背景,缅怀故人。
播放视频要求:一句话概括诗歌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预设:杜甫的茅屋被秋风吹破了。
教师:带着对诗歌内容的初步了解,请同学们齐读诗歌,感知文意。
三、小组合作学习,概述事件,诵读体会诗人心情。
教师:请同学们用简练的语言概述诗歌每小节的主要内容。
预设:风起茅飞,群童抢茅,风云突变,屋漏衾冷,娇儿蹬被,长夜难眠,思得广厦,大庇寒士。
教师:请同学们诵读诗歌,展开想象,抓住景物特点,描绘诗歌意境。
1. 展示学生作品场景一——狂风怒号茅翻飞场景二——群童抢茅自叹息场景三——雨注屋漏夜难眠场景四——安得广厦稳如山师小结:一场无情的风雨,一份难得的平静却成了诗人最沉的记忆,一碰就痛,一提就疼。
此情此景,诗人感慨万千。
请同学们齐读诗歌,注意体会诗人心情。
学生活动:梳理概括诗人心情。
场景一——焦急、痛惜场景二——愤懑、无奈方法。
带领学生,感知文本、品读文本、跳出文本梳理文章核心内容场景三——愁苦、忧思场景四——悲壮、坚定学生活动:指名学生诵读,体会诗人心情及处境。
师小结:杜甫处境尚且令人担忧,他却想到了天下一群人的处境,这都基于他“兼济天下”的情怀,热忱于自姓的赤子之心。
请同学们带着这份敬意再读诗歌,由景悟情。
2. 通过诵读,我们已初步了解了诗歌内容。
请问,诗人这样的处境映照了诗题中的哪个字?生:破四、小组合作学习:你从诗歌中都可以找到什么“破”了?学生活动……预设:屋破、国破、心破学生找出依据过渡:面对这样的情形,诗人又是怎么做的呢?生:忧。
师:请同学们从诗歌中找一找,诗人都替谁忧愁呢?预设:忧己、忧民、忧国学生找出依据师:同学们,杜甫心里不光只有自己的小家,他胸中装着“国家和人民”这个大家,大家讨论讨论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或情节呢?预设:家国情怀师小结:杜甫之所以被称之为“诗圣”,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诗作上乘“风骚”传统,下启诗歌创新之风;另一方面就是他高尚的道德精神境界。
第24课《唐诗三首之石壕吏》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3.诗意理解:分析诗中描绘的石壕吏形象,探讨作者对战争背景下百姓苦难的关注。
4.诗歌主题:深入剖析诗歌主题,理解作者对战争的批判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艺术特色:学习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了解其诗歌在历史背景下的意义。
6.文化传统文化。
7.情感教育:通过学习《石壕吏》,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现实的情感态度。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的分组讨论进行得相当热烈。他们能够围绕诗歌情感表达这一主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深入交流。但我发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讨论主题的引导不够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意对讨论方向的把握,确保学生们能够紧扣主题进行探讨。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鼓励学生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从成果分享来看,学生们对诗歌的理解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较为内向,不太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看法。针对这个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关注这部分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中对石壕吏与老妇的描绘以及诗歌的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诗歌的韵律和情感深度,我会通过朗读示范和情感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情感表达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对他人苦难的同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唐诗三首第1课时石壕吏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在中国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曾是一个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时代,那么你们知道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什么吗?资料链接:安史之乱[见相应教学资源(官网可下载)]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把握情感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正音正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
目标导学二:研读,质疑释难1.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辞”。
诗的前四句写“致辞”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老妇致辞又可分为两层:8—16句写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写老妇人主动请求从军。
2.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吏”与“老妇”的对话,老妇的回答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的?明确:一是服役惨景;二是家中困境;三是被迫应役。
3.老妇人是心甘情愿去应征吗?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提示:①抓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了解“一何”的含义,体会“呼”“怒”中吏的凶狠和“啼”“苦”中妇的凄苦。
②挖掘“夜久语声绝”中“夜久”隐含的内容,老妇长时间地苦苦哀求,最终还是被无情拒绝。
教师小结:并非自愿,因为保护丈夫、儿媳、小孙心切,故作恳请,老妇之凄苦可见一斑,亦可见差役之冷酷。
4.从诗题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诗中对差吏描写很少,为什么不写差吏的话?明确: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差吏的话可以推测出来。
5.这首叙事诗表现了什么主题?明确: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板书设计石壕吏差吏夜捉人老妇哭诉苦难老妇自请服役战乱灾难官吏横暴忧虑时局可取之处紧扣文本特点。
教学中紧扣朗读这一环节,以读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感情。
不足之处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生活时代久远,学生难以深刻体会到社会情形下的辛酸苦痛,教学中需要扩展更多的资料,采取不同的形式,让学生获得更深层的理解。
第2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2.品味诗中精彩的描写。
3.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中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
可事实远非如此。
“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
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
他不仅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种情景下的真实写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
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其诗作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2.背景资料。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
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
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
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
既乏军储,又鲜人力。
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目标导学二: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体裁及内容1.初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从字数、音韵、句式等方面回答)明确:全诗篇幅较长,诗歌竟然长达二十四句;以七言为主,也夹杂九言;押韵,但是并不是一韵到底,韵脚换了很多个。
2.介绍歌行体。
3.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大意,并给每段拟写八字小标题,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
明确:(1)狂风屋破,茅草乱飞。
(焦灼苦痛)(2)群童抱茅,倚杖自叹。
(愤懑无奈)(3)屋漏衾裂,彻夜难眠。
(忧思不绝)(4)愿现广厦,大庇寒士。
(忧国忧民)总结:第1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2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3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4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
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
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升华文章情感第1段赏析:1.在本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秋风的?写出了秋风的哪些特点?明确:作者用“怒号”一词描写秋风,将秋风拟人化,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后又用一“卷”字,更突出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2.作者用一系列动词,如“飞”“洒”“挂”“飘转”“沉”等来描写风吹茅草的情景,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明确:一个“飞”字和一个“洒”字,不仅写出了秋风之大,还写出了风卷茅屋的凌乱。
“挂”是挂在长林梢上的,“飘转”者皆“沉”于塘坳,不难想象,茅草于风中是沉缓飘动,而诗人的心又十分急切,一急一缓之中突出了诗人眼见茅屋被风卷去的无可奈何。
第2段赏析:茅草被卷走了,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
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
这时诗人着急说道:“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这两句话很值得体味,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他把顽皮的孩子比喻为盗贼,是否又过于严重了?明确:“老”字并不是指年龄老,而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
抱草的孩子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心忧天下的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因此,“盗贼”一词是杜甫的激愤之词,但他不是生孩子们的气,而是生社会的气,怨愤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贫困。
第3段赏析:作者是怎样描述寒冷和秋雨的?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所谓“雨脚如麻未断绝”,更可怕的是“床头屋漏无干处”。
面对寒冷,作者更是无可奈何,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由此可见其生活境遇的窘困。
第4段赏析:1.赏析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明确: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2.你从本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仿照示例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示例:(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
(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三、板书设计可取之处1.注重从诵读入手,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2.能够结合背景知识,及时引导学生体悟作者情感。
不足之处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未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过多的以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探究。
第3课时卖炭翁一、导入新课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空前鼎盛的时期,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有力地促进了唐代文学的繁荣,而诗歌作为唐代文学的主流,更是大放异彩。
可以说,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不仅诗歌的艺术风格、流派多样化,而且艺术形式也很完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一首新乐府诗《卖炭翁》。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1.作者、作品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唐代著名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首“为事”所作的诗歌——《卖炭翁》,是白居易讽喻诗中的杰出诗篇。
2.讽喻诗有什么特点?从不同角度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官僚残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压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为看重的一类诗歌,是为民而作的诗歌,体现了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卖炭翁》一诗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揭露了宫市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和抨击。
3.介绍“宫市”。
宫市为什么会给人民带来苦难呢?什么是宫市?从字面上理解,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所谓宫市,是指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场上去购买皇宫里需要的物品。
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
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夺去了,宦官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实为掠夺。
目标导学二:理清结构,分析人物形象1.这是一首叙事诗,我们说叙事诗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那本文的叙事要素是什么呢?明确:地点——市南门外。
人物——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
事件——记叙了卖炭翁烧炭运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
(板书:烧炭—运炭—抢炭)2.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
为下文埋下伏笔,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3.“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为什么这样写?明确:外貌描写。
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满面尘灰”指脸上的颜色,“苍苍”(灰白色)指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
“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从什么角度刻画卖炭翁?明确:心理描写。
天冷可自己身上“衣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
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
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苦处境。
目标导学三:感受对比,体会作者情感文章多处使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明确:(1)“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2)“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强烈对比之中写出了卖炭翁为生活所迫的悲苦无奈,“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