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专业方向-北京大学空间物理与应用

合集下载

地球物理学专业考研方向

地球物理学专业考研方向

地球物理学专业考研方向摘要:一、地球物理学专业简介1.地球物理学定义2.地球物理学专业发展历程3.地球物理学专业主要研究领域二、地球物理学专业考研方向1.固体地球物理学2.空间物理学3.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4.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三、各方向考研内容与要求1.固体地球物理学2.空间物理学3.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4.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四、地球物理学专业考研前景与就业方向1.考研前景2.就业方向正文:地球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物质组成、动力过程以及地球与宇宙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我国,地球物理学专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为我国地质资源勘探、地震预测、环境保护等领域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考研是很多地球物理学专业学生的选择,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地球物理学专业考研方向主要有四个:固体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1.固体地球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主要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物质组成、物理性质、动力过程等方面的问题。

考研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物理学基础理论、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震学、地磁学、地热学等。

2.空间物理学空间物理学主要研究地球磁层、电离层、热层等空间环境的物理过程。

考研内容主要包括空间物理学基础理论、空间探测技术、空间环境模拟等。

3.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主要研究地球物理方法在资源勘探、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领域的应用。

考研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解释、地球信息系统等。

4.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主要研究地震作用下工程结构的响应、震害机理及抗震措施。

考研内容主要包括地震工程学、结构动力学、工程振动控制等。

地球物理学专业考研不仅可以提高个人学术水平,还有助于拓宽就业领域。

毕业后,学生可以在地质资源勘探、地震预测、环境保护、地震工程设计等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等工作。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简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于1999年由原地质研究所和地球物理研究所两所整合而成。

整合前的两个研究所都有长达50余年的历史和丰厚的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地学界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著名地质学家侯德封先生曾任原地质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赵九章先生曾任原地球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长。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是从事固体地球科学研究与教育的综合性学术机构。

研究所以固体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作为主攻方向。

1999年以来,研究所在科研布局上基本形成了地球动力学研究、环境与灾害研究、矿产资源研究的三足鼎立式研究格局。

研究所共设以下九个研究室:地球深部结构与过程研究室、岩石圈构造演化研究室、青藏高原研究室、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空间电磁环境研究室、工程地质与应用地球物理研究室、油气资源研究室、固体矿产资源研究室、水资源与地壳流体研究室;研究所同时有岩石圈构造演化、矿产资源、工程地质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另外在地球磁场与地球外核动力学、干旱区环境演化与全球变化、俯冲碰撞造山的岩石学过程等研究方向上建成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创新研究群体。

近年来,研究所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的科研工作,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代表性的奖项是著名第四季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获得的xx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研究所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共有17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60人。

另外,研究所共有支撑系统固定人员26人,固定管理人员19人。

研究所是国家最早确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博士后流动站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现有在读博士生292人,硕士生95人,在站博士后50人。

研究所拥有开展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大型观测和测试分析仪器,主要包括:地球物质成分与物质性质分析系统、地球深部结构观测系统、地质年代学测定系统、地磁与电离层观测台链、古环境数据分析系统、数据处理计算系统,为地球科学测试、观测和实验提供了必要条件。

李金华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李金华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李金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金华,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1979年6月出生于陕西安康。

李金华地质微生物学和生物地磁学专业。

200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生物学专业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微生物专业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固体地球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10-2013年留在该所从事地质学博士后研究,2013年至2016年任该所副研究员,2017年起任研究员。

曾于2012-2014年,在法国巴黎第六大学矿物学、材料物理与宇宙化学研究所(IMPMC,CNRS-UPMC)做访问学者研究。

长期从事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前沿交叉研究。

近年来,以微生物-矿物相互作用为基本研究内容,综合运用岩石磁学、微生物学、电子显微学和同步辐射等方法,重点研究了:(i)趋磁细菌生物矿化过程和机制,实验揭示了趋磁细菌磁铁矿合成及磁小体链组装的动态过程,发现了子弹头形磁小体独特的多阶段晶体生长模式,提出了子弹头形纳米磁铁矿是最可靠化石磁小体判据的新观点;(ii)磁小体链复杂磁性机制,实验模拟研究了磁小体链的微观磁结构及其磁各向异性和颗粒间静磁相互作用,厘定了单磁畴磁铁矿的晶型和空间排列对几个重要岩石磁学参数的系统影响,提出了化石磁小体识别的新参数δ图;(iii)微生物矿化与微化石形成和保存,实验模拟研究了微生物矿化和微化石的形成过程,发现微生物矿化能显著提升微化石的保存能力,提出了将实验埋藏学与地质样品相结合研究微化石的新思路。

上述研究为理解生物响应地磁场机制和利用化石磁小体记录开展古地磁与古环境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已经发表SCI文章40篇。

李金华其中第一作者12篇(其中包括EPSL文章2篇,G-cubed文章2篇,GJI文章1篇,ChemicalGeology邀请综述文章1篇等)。

文章共被SCI引用304次,他引172次。

其中,第一作者论文12篇,SCI他引86次。

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李培军

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李培军
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李培军李培军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导师评语研究生导师介绍给研究生导师发邮件研究生导师库导师对研究生的评语研究生导师自荐信研究生论文导师评语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 保录 限额)
爱考机构-北大考研பைடு நூலகம்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
科研成果与主要论著 国内外学术刊物(2003 年以来): HuiranJin,PeijunLi,TaoChengandBenqinSong,2012,LandcoverclassificationusingCHRIS/PROBAi magesandmultitemporaltexture.InternationalJournalofRemoteSensing,33(1),101–119. Jin,H.,Mountrakis,G.andLi,P.,2012,Asuper-resolutionmappingmethodusinglocalindicatorvariogra ms.InternationalJournalofRemoteSensing,33(24),7747–7773. PeijunLi,HaiqingXu,BenqinSong,2011,Anovelmethodofurbanroaddamagedetectionusingveryhighr esolutionsatelliteimageryandroadmap,PhotogrammetricEngineeringandRemoteSensing.77(10),105 7-1066. PeijunLi,JiancongGuo,BenqinSongandXiaobaiXiao,2011,Amultilevelhierarchicalimagesegmentati onmethodforurbanimpervioussurfacemappingusingveryhighresolutionimagery.IEEEJournalofSele ctedTopicsinAppliedEarthObservationsandRemoteSensing,4(1),103-116. Sánchez-Azofeifa,Arturo;Rivard,Benoit;Wright,Joseph;Feng,Ji-Lu;Li,Peijun;Chong,MeiMei;Bohl man,StephanieA.,2011.EstimationoftheDistributionofTabebuiaguayacan(Bignoniaceae)UsingHigh -ResolutionRemoteSensingImagery.Sensors,11(4),3831-3851. HaiqingXuandPeijunLi,2010,Urbanlandcoverclassificationfromveryhighresolutionimageryusingsp ectralandinvariantmomentshapeinformation.CanadianJournalofRemoteSensing,36(3),248-260. PeijunLi,HaiqingXuandJiancongGuo,2010,Urbanbuildingdamagedetectionfromveryhighresolution imageryusingOne-ClassSVMandspatialfeatures.InternationalJournalofRemoteSensing,31(13),339 3-3409. PeijunLiandHaiqingXu,2010,Land-CoverChangeDetectionUsingOne-ClassSupportVectorMachine, PhotogrammetricEngineeringandRemoteSensing,76(3),255-263. PeijunLi,TaoCheng,andJiancongGuo,2009,Multivariateimagetexturebymultivariatevariogramform ultispectralimageclassification.PhotogrammetricEngineeringandRemoteSensing,75(2),147-157. PeijunLiandHaikuoYuandTaoCheng,2009,LithologicmappingusingASTERimageryandmultivariate texture.CanadianJournalofRemoteSensing,V.35,Suppl.1(SupplementS1),S117-S125. PeijunLi,XiaobaiXiao,2007,Multispectralimagesegmentationbyamultichannelwatershed-basedappr oach.InternationalJournalofRemoteSensing.28(19),4429-4452. PeijunLi,YingduanHuang,2005,Landcoverclassificationofremotelysensedimagewithhierarchicalite rativemethod.ProgressinNaturalScience.15(5),442-447. PeijunLiandWooilM.Moon,2004,LandcoverclassificationusingMODIS/ASTERairbornesimulator( MASTER)dataandNDVI:acasestudyoftheKochangarea,Korea.CanadianJournalofRemoteSensing , 30(2),123-136. PeijunLi,XiaobaiXiao,2004,Anunsupervisedmarkerimagegenerationmethodforwatershedsegmenta tionofmultispectralimagery.GeosciencesJournal,8(3),325-331. PeijunLi,ZhengwuZhou,JinaghaiLi,ChenZhang,WenyuanHeandMancheolSuh,2003,Structuralfram eworkanditsformationoftheKalpinthrustbelt,TarimBasin,NorthwestChina,fromLandsatTMdata.Inte rnationalJournalofRemoteSensing.24(18),3535-3546. 张西雅、徐海卿、李培军,2012,运用 EO-1Hyperion 数据和单类支持向量机方法提取岩性 信息,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8(3),411-418。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7年各研究室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7年各研究室

该室接收推免生不超过 4 人
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招生 8 人)
第四纪地质学招生导师: 研究方向:第四纪地质与环境 郝青振、张春霞、郭正府、吴海斌、杨小平、姜文英、靳 春胜、秦小光、孙会国、王旭、许冰、许晨曦、于严严、 张健平 研究方向:古气候学 孙继敏、杨石岭、唐自华、郭正堂 研究方向:古湖泊学 肖举乐、旺罗、温锐林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招生导师: 研究方向: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李丰江、徐德克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招生导师: 研究方向:岩石学 刘嘉麒 该室接收推免生不超过 4 人 海外人才基地(3 人) 固体地球物理学招生导师 研究方向:勘探地球物理 王自力
地磁与空间物理研究室(招生 8 人)
空间物理学招生导师: 研究方向:空间物理 葛亚松、万卫星、刘立波、余优 研究方向:电离层物理 任志鹏、丁锋、李国主、乐新安 研究方向:地磁与磁层物理 杜爱民、罗浩、张辉 研究方向:行星际物理 何宏青 研究方向:行星空间物理 魏勇、柴立晖、戎昭金、钟俊
该室接收推免生不超过 4 人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7 年各研究室 硕士招生计划及招生导师(排名不分先后)
特提斯研究中心(招生 11 人)
固体地球物理学招生导师: 研究方向:地震学 徐涛、白志明、张晰、滕吉文、吴晶、陈林 地球动力学招生导师: 研究方向:地球动力学 朱日祥、邓成龙、秦华峰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招生导师: 研究方向:岩石学 苏本勋 研究方向:矿床学 万博
矿产普查与勘探招生导师: 研究方向:隐伏矿床定位预测 秦克章、杨奎锋、张宝林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招生导师: 研究方向:矿床学 李晓峰、徐兴旺、李光明、祝禧艳、曹明坚、胡芳芳、唐 冬梅、朱明田 固体地球物理学招生导师: 研究方向:综合地球物理 梁光河 研究方向:勘探地球物理 薛国强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系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系

地球化学研究所
在读本科生和研究生
– 本科生:60人 – 硕士研究生:7人 – 博士研究生:8人
地球化学研究所
近几年从地球化学专业出国的学生:
– 田 健: 1999,硕士生,美国 – 关华德:2000,本科生,美国 – 温霖林:1998,硕士生,美国 – 朱彦北:2001,硕士生,日本 – 蔡 悦: 2001,本科生,美国 – 周振声: 2000,本科生,美国 – 高永军: 1999,博士生,德国 – 马配学: 1998,博士后,美国
美国伯克莱地质年代中心Tim Becker博士给学生讲解仪器的使用
地球化学研究所陈左生副教授正在进行实验研究
北京大学新建成的有机污染物(POPs)-二噁英研究实验室
新引进的国际上最先进的全自动全时标激光显微探针定年系统
北京大学新引进的国际上最先进的ICP-MS
地球化学研究所新建成的高温高压(金刚石压腔)实验观察和录象装置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地球化学研究所
地球化学研究所简介
现有主要学科方向
– 同位素地球化学 – 实验地球化学 – 环境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研究所
地球化学学科点教师
– 教授:4人(博士导师) – 副教授:5人 – 讲师:2人 其中8人具有博士学位
地球化学研究所
在研的科研项目
– 国家级重大项目:4项 – 国家级重点项目:2项 – 部级重大项目:1项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 – 总经费:约350万元
地球化学研究所的高温高压(高压釜)实验装置
பைடு நூலகம்
高 温 高 压 实 验 装 置
地球化学研究所
在地球化学博士点工作过的博士后
– 莜永妙子(日本):陨石的宇宙成因核素研究 – 马配学:宇宙成因核素暴露年龄研究 – 高洪林:古地磁倒转与宇宙成因核素研究 – 孙 樯:流体高温高压性质的实验研究及

研究所名称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所名称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所名称: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一个定位内容备注以固体地球各圈层物质组成和界面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为主攻方向,从全球视野出发,在基础研究的某些领域作出引领学科发展的原创性成果,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催化剂,为解决资源能源作出贡献,打造固体地球科学领域具有研发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与高新产业相结合的国际化研究中心。

三个重大突破名称类别战略领域考核判断标准备注特提斯造山带演化1、解决重大科学问题1、具有明确目标导向的交叉和重大前沿;10、资源与海洋科技在本领域最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成为Nature、Science等高影响杂志年度综述的内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资源探测装备研发3、突破关键核心技术5、纳米、先进制造与新材料;10、资源与海洋科技获得国际国内核心专利并得到应用;打破国际市场垄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油气勘探先导技术4、形成系统解决方案10、资源与海洋科技获得国际国内核心专利并得到应用;打破国际市场垄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五个重点培育方向名称类别学科领域比较优势备注地球内部界面结构与动力学1、在原有优势基础上发展的方向地球动力学(1702010);勘探地球物理学(1702065);地磁学(1702030);地震学(1702060)(1)国际前沿研究方向;(2)有长期的学科积累;(3)有顶尖的科研团队;(4)有创新的科研平台比较行星学2、有望形成的新的重要研究方向比较行星学(1606070);月球与行星化学(1602530);空间物理探测(1702540)(1)国际前沿研究方向;(4)有创新的科研平台气候系统古增温与深部碳循环1、在原有优势基础上发展的方向第四纪地质学(1705051);地球内部化学(1703030)(1)国际前沿研究方向;(2)有长期的学科积累;(3)有顶尖的科研团队西太平洋边缘海地质与地球物理2、有望形成的新的重要研究方向海洋地球物理学(1706020);海洋地质学(1706030)(1)国际前沿研究方向;(4)有创新的科研平台生物地球物理1、在原有优势基础上发展的方向基因组学(1803710);地磁学(1702050);微生物生物化学(1806110)(1)国际前沿研究方向;(3)有顶尖的科研团队;(4)有创新的科研平台。

2020-2021年中国科学院大学070802空间物理学考研招生情况、分数线、参考书目及备考经验指导

2020-2021年中国科学院大学070802空间物理学考研招生情况、分数线、参考书目及备考经验指导

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简介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只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爱国守法,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是从事固体地球科学研究与教育的综合性国家学术机构。

以固体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及其资源、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作为主攻方向。

研究所现建有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空间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及地球与行星物理、页岩气与地质工程、矿产资源研究、油气资源研究和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等5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并成立了深部资源探测先导技术与装备研发中心。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拥有良好的学术氛围、雄厚的师资力量、强大的科研支撑以及安定的生活条件,能够为研究生提供大量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机会,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与工作环境。

根据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9年推免生拟录取情况,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07090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的03矿床学方向、070904构造地质学专业、081801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2019年不招收全国统考硕士生。

2019年面向全国计划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82人(以最终下达指标为准),包括将接收各高校学习成绩优异的推免生45人左右,统考硕士生37人左右。

二、中国科学院大学空间物理学专业招生情况、考试科目070802 空间物理学计划7人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01高等数学(甲)④806普通物理(乙)或808电动力学三、中国科学院大学空间物理学专业考研参考书目601高等数学(甲):《高等数学》(上、下册),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四版,以及其后的任何一个版本均可。

806普通物理(乙):全国重点大学工科类普通物理教材808电动力学:郭硕鸿著,《电动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8年第三版。

四、中国科学院大学近三年空间物理学专业考研分数线2018年:五、中国科学院大学空间物理学专业初试1.网上打印准考证:在教育部规定的时间内,考生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网报系统,自行下载打印《准考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均匀体 时间-空间特征
发现:高高度不均匀体产生,低高度不 均匀体削弱或中断,同时发生
创新点
三亚VHF雷达 不同高度探测
提出赤道等离 子体泡分裂产 生不同向的极 化电场沿磁力 线映射到低纬
抑制和触发
评价与反应
低纬电离层研究权威M.A. Abdu教授在不均匀体综述文 章中8处引用上述工作,其中部分为原文引用,
N.Balan教授,A.K. Patra博士多次担任国际会 议电离层(不均匀体)主题召集人
发表论文与主持项目

论文发表录用情况
Li et al., 2012 JGR (in press) Li et al., 2012 JGR Li et al., 2011 JGR Li et al., 2011 JGR Li et al., 2010 JGR Li et al., 2010 GPS Solutions Li et al., 2009 JGR Li et al., 2009 Ann. Geophys Li et al., 2008 Radio Science Li et al., 2008 JASTP Li et al., 2007 Ann. Geophys Li et al., 2007 EPS Li et al., 2006 Ann. Geophys
不均匀体探测趋势




★ ★
探测 C/NOFS卫星观测(2008) 重点: 全球地基雷达等观测网 精细 巴西,印度,日本等 结构
低纬电离层雷达等观测
美国
中国南部:电离 层闪烁高发区
发展国内探测手段
不均匀体研究趋势
初始扰动源 驱动因素
?
研究重点: 初始扰动与发生特征 不稳定性动力学过程
?
?
主要科学研究成果及创新性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面试答辩
答辩人: 李国主 工作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专业方向: 空间物理
2012年07月11日
主要内容
个人简介(教育与工作经历)
主要科学研究成果及创新性 工作设想
个人简介(教育背景)
李国主, 1980年9月出生于湖南, 1998,9 – 2002,6 •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 2002年获学士学位
第一作者国际SCI论文13篇,SCI引用90余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主持项目情况
自然科学基金委: 青年基金, 2010-2012 面上基金, 2012-2015
2002,9 - 2007,6
•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 2007年6月获博士学位(空间物理)
个人简介(工作经历)
2007,7–2009,1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地磁与空间物理研究室,博士后
2010,1 至今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地磁与空间物理研究室,副研究员
1.探测:新模式
不均匀体精细结构探测模式 不均匀体运动特征探测模式
背景风场探测模式
2.研究:特征与驱动源
暴时不均匀体经度分布特征 不均匀体的触发与驱动因素 不同区域间不均匀体耦合 …
探测新模式
建立我国大陆首台VHF电离层雷达
硬件系统
双模雷 达设想
探测新模式
信息提 取方法 不均匀 体特征
★ ★
三亚双模雷达

印尼EAR雷达(日本)
国际低纬电离层综合观测邀请 国际低纬雷达组网观测邀请
我国观测
F区不均匀体实验
强调干涉测量漂移
谷区不均匀体实验
主要科学研究成果及创新性
1.探测:新模式
不均匀体精细结构探测模式
不均匀体运动特征探测模式
背景风场探测模式
2.研究:特征与驱动源
暴时不均匀体经度分布特征 不均匀体的触发与驱动因素 不同区域间不均匀体耦合 …
不均匀体特征与驱动源研究
现状:

磁暴期间,不均匀体发生小经度范围?
初始扰动的存在形式?是不均匀体的充分 或必要条件?
什么因素能同时触发与抑制不同高度不均
匀体?
我国三亚VHF雷达等综合观测为主
小经度范围?
磁暴: 长时间渗 透电场,渗透 和扰动电场相 结合 大范围长持续 时间的不均匀 体, 其经度能跨 越半个地球
背景风场 探测模式
双模雷达
全天空流星风场探测
分辨率低(1小时,2公里)
不均匀体探测 精细结构
干涉测量 运动特征
高精度的风场剖面?
不均匀体精细结构与全天 空流星反演风场比较
创新点 证实相干雷达 探测的不均匀 体精细结构可 以反演背景风 场
为雷达技术的 发展提供重要 信息
国际反响
印度Gadanki雷达 秘鲁Jicamarca雷达 (美国) ★ ★ 巴西Sao Luis雷达
三亚观测站
双模雷达
电离层不 均匀体 全天空流星
背景风场
不均匀体
不均匀体:
精细结构 探测模式
羽毛状结构
流星尾迹小尺度结构 准周期结构
Li et al., JGR, 2011, 2012 a, b
不均匀体:
东向运动
运动特征 探测模式
波束扫描

不均匀体:
运动特征 探测模式

波束固定
通主要内容
个人简介(教育与工作经历)
主要科学研究成果及创新性 工作设想
研究对象:电离层中的不均匀体
1000
电离层
60
电离层不 均匀体
常态 电离层
信号剧烈扰动
电离层 闪烁
信息失真
清晰信号
信号衰 落门限
应用意义:影响通讯、导航与定位等 科学意义:认识电离层动力学过程
2004年7月22-28日不均匀体分布
初始扰动的存在形式?
大尺度波动结构
多重描记
测高仪观测 三亚VHF 相干雷达
r
1
r
0
发现: 不均匀体
发生前,总能观 测到多重描记大尺度波动结构
东西扫描探测-不均匀体空间特征
三亚VHF 相干雷达
创新点 揭示大尺度波 动结构是不均 匀体发生的必 要条件, 并推测大尺度 波动结构广泛 存在于其它低 纬地区
渗透电场触发长持 续时间不均匀体 确定不均匀体经度 范围覆盖180度 不均匀体西向漂移 运动
IAGA 的电离层专著 中关于电离层不
均匀体章节收录了上述部分工作结果,
见专著第235和237页
Abdu教授在国际会 议报道上述部分工 作结果并引用原图
国际杂志专辑邀稿
N.Balan教授 JGR 2012年专辑 极端太阳事件的日地响应 A.K. Patra博士 IJRSP 2011年专辑 我国低纬不均匀体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