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璞作品
紫藤萝瀑布作者简介宗璞

本文以“紫藤萝瀑布”为题,但文 章的主要内容显然不仅仅是描写紫藤萝。 作者面对盛开的紫藤萝花,深受启示, 抚今追昔,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生动形象细腻地写出紫藤萝每一朵花不同部 位的深浅颜色,显得亮丽可爱、玲珑剔透既有动感 又有情趣。
3).“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 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 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用“花”比喻“帆” ,用“花托”比喻 “舱” ,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盛开的紫藤萝 花的形状,显出生机勃勃。
紫藤萝
不是的,因为,它是很多
很多的紫藤萝花组成的,因为 像瀑布一样从空中垂下来,不 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所 以文章叫《紫藤萝瀑布》。
作者简介
宗璞,当代女作家,原名 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吸取了中国 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 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 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 而有余韵。她的散文情深意长, 隽永如水。
8.记叙文中的记叙顺序有:
顺序、倒叙、插叙、(补叙)
文中有一段是插叙,你找找看?
“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一段
插叙的内容有什么作用呢?
用十多年前紫藤萝幸遭遇,与人的不幸遭遇形成 类比,说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6.第9自然段,“紫色的瀑布……人的心底”?
这段文字既写出了花的壮丽,又抒发 了作者被生机勃勃的花所感染,愉悦欢畅 的心情。
7.面对紫藤萝, 作者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对生命又有怎样的感悟?
紫藤萝花的命运,从花的稀落到毁掉, 再到如今的繁花似锦,正是几十年来整个 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作者回顾花和人 的命运,感悟到生命的永恒,更不能沉湎 与个人的不幸中不能自拔,应与祖国人民 同呼吸共命运。
宗璞代表作

宗璞代表作
《铁箫人语》《A.K.C》《寻月集》《红豆》《宗璞散文小说选》《丁香结》《南渡记》《我是谁》《蜗居》《泥沼中的头颅》《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等。
正在创作的有《野葫芦引》。
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铁箫人语》,《紫藤萝瀑布》选自此书。
《紫藤萝瀑布》一文被选到初中课本。
《晚秋》一文被选到199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
《这是你的战争》一文被选到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中。
《锈损了的铁铃铛》一文被选到2011年四川高考语文试卷中。
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成名作为1957年的短篇小说《红豆》。
新时期她开始大量发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蜗居》《我是谁》等。
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南渡记》,1996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
1994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铁箫人语》,其作品大多反映中华知识分子的生活。
文章:花的话(现已编入小学六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第三课)。
《废墟的召唤》宗璞

(作者通过“废墟”召唤着每个中国人人 都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继续奋斗以以铸 就祖国辉煌的明天。)
废墟的召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昨天: 破败、荒凉、近乎凄怆、 到 由 停滞、凝固、无奈…… 虚 实
景 景 召唤改革 虚 实 写 写 今天: 铺天霞锦,辉煌灿烂 (明天)
承担责任
(点明主题)
将来: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中 国以新的状态屹立在祖国的东方。 全文的思路:引子-凭吊―召唤―思考—展望
(作者借助断石残碑,借助风声,表明 “废墟”召唤着人们留下来改造这段凝 固的历史。)
走进1979年
1979年,当时十年动乱结束不久。“文 革”如一场恶梦,醒来之后依然无法抹去记忆 中的伤痛,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末轰轰烈烈的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曾那样的震撼过中国乃 至世界,无数热血青年卷进了这场本身就交织 着正确与错误,庄严与荒谬,美好与丑恶的运 动中,这场浩劫湮没了无数年轻人知识报国的 梦想,青年人想尽责任却尽不了 。大家刚刚 从文革中经历过来,思想的禁锢和艺术的枷锁 仍然捆绑着人们,社会政治环境,时而宽松时 而紧张,让我们觉得随时都会倒退到文革的时 代。
文章内容 结构
• 第一部分:(1~3段) • 对废墟进行整绘,突出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废墟所表 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 情。 第二部分(4-10段) 作者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表现出“国家兴 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渴望投身变革的激情。 第三部分(11-20段) 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感情的直接表 达转到面向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年轻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21段) 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5、齐读最后两段,讨论这两段的含义和 作用。 作者再一次强调要留下这废墟,要 记住废墟的召唤,因为它是一段历史的 见证,因为它能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国 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奋斗。
三幅画宗璞阅读答案

三幅画宗璞阅读答案引言宗璞(1622年-1691年),字文瑾,号草堂,清代画家。
他擅长绘制山水画和人物画,并在画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其中,宗璞的三幅画作《溪山清远图》、《山中烧石图》和《渔舟唱晚图》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三幅画作形式迥异,各自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本文将对这三幅画作进行阅读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宗璞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思路。
一、《溪山清远图》《溪山清远图》是宗璞创作的一幅山水画作。
整幅画布被山间溪流和苍翠的树木填满,画面形象生动,给人以郁郁葱葱的感觉。
在整个画面的中心位置,是一座宏伟的山峰,山峰顶部云雾缭绕,显得神秘而壮丽。
画家运用淡彩技法,将山峰轻轻一笔勾勒出来,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
宗璞在绘制溪流和树木时,运用了一种流畅而自然的笔触。
他巧妙地利用点、线、面的组合,表达出山间溪流的流动和树木的生命力。
在画面的远处,画家运用深浅不一的山体和树木,强调了空间的延伸感,使整个画面具有立体感。
此外,宗璞在绘制人物时也很有特色。
他将一个小小的人物置于画面的右下角,与宏大的山峰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人物的衣着和动作都很朴素,使人感觉他与自然融为一体。
总的来说,宗璞的《溪山清远图》通过运用不同的技法和构图手法,展现了山水画的韵味和美感。
他的笔触轻灵,色彩淡雅,给人以宁静而舒适的感受。
二、《山中烧石图》《山中烧石图》是宗璞的一幅人物画作品。
整个画面非常简洁,只有一个人物和一片山石。
画家通过极简的构图,表达了他对人物的关注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在画面上方的小篆字称为“山中烧石图”。
它使整幅画作显得更加具有古朴的韵味。
宗璞巧妙地将人物置于画面的中央,让人物成为画面中唯一的焦点。
人物的身姿自然而舒展,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值得注意的是,画家巧妙地运用了草石。
画面上的黑褐色大石与人物成为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人物的形象和位置。
宗璞以朴素的线条勾勒出石块的纹理和形态,使观者可以感受到石头的质感。
宗璞作者简介

宗璞作者简介1. 引言宗璞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以其深入人心的作品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而闻名。
他的作品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受到了读者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
本文将为您介绍宗璞的个人背景、创作经历以及代表作品。
2. 个人背景宗璞出生于中国的一个文化世家,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母亲则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
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宗璞自然而然地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在青年时代就开始创作,并在学校的文学社团中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3. 创作经历宗璞在大学期间选择了文学专业,并在校内的文学杂志上发表了多篇作品,引起了一定的关注。
毕业后,他开始专注于写作,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创作风格。
宗璞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深刻的思考,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精准的笔触刻画出人物形象和情感。
宗璞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也在国际文坛上有一定的影响力。
他曾多次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并荣获了多个国际文学奖项。
宗璞的创作经历丰富多样,从小说到散文,从诗歌到戏剧,他都有涉猎,并且在每个领域都展现出了出色的才华。
4. 代表作品4.1 《心灯》《心灯》是宗璞的第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人追寻内心真实的故事。
小说中,宗璞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细节的关注,展现出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内心的挣扎。
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深刻的思考引发了读者对生活意义的思考。
4.2 《漫步人生》《漫步人生》是一本集合了宗璞散文作品的精选集。
这些散文以细腻的文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现实的思考。
作者在散文中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幸福的追求以及个人奋斗的价值等主题,引发了读者对自己人生的思考。
4.3 《心之旅》《心之旅》是宗璞的一本诗集,其中包含了他多年来创作的诗歌作品。
诗歌是宗璞最为喜爱的创作形式,他通过简洁而富有意象的语言表达出他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思考。
诗集中的每一首诗都能让读者沉浸在作者的情感世界中,感受到诗歌的美妙之处。
5. 结语宗璞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入人心的描写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而广受赞誉。
宗璞简介

宗璞简介宗璞,现代女作家。
原名冯钟璞。
原籍河南省唐河县,1928年7月生于北京。
十岁时随家庭南迁到昆明,上过南菁小学和西南联大附中。
1946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51年毕业。
曾任《文艺报》、《世界文学》等刊物编辑。
1981年调到外国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室。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写有《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等小说。
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会员。
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为会员。
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经澳中理事会、英中文化协会邀请,于1981、1984年访问澳大利亚与英国。
现列入1986年国际名人录和国际著名作家名人录。
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成名作为1957年的短篇小说《红豆》。
新时期她开始大量发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蜗居》、《我是谁》等。
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南渡记》,1996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
近年来又抱病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其中第二部《东藏记》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由《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组成的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是宗璞创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南渡记》、《东藏记》是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前两卷,并均可独立成篇。
这部作品以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合大学的生活为背景,生动地刻画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
他们对亲人朋友的大善、对祖国民族的大爱、对入侵之敌的大恨、对亡国之祸的大痛,都得到深刻细腻的表现。
作品的结构严谨合度、语言优雅蕴藉、情节暗设玄机、人物丰满真切,具有臻于完美的思想和艺术品格。
浅析宗璞《红豆》

浅析宗璞《红豆》1000字
宗璞的《红豆》是一首传统的古风诗歌,诗中表达了爱情的美好和痛苦,以及时间的无情推移。
首先,诗歌选材上以“红豆”为主题,红豆象征着爱情,可以在很多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发现它的出现。
宗璞在诗歌中不断地提到红豆,通过红豆来表达爱情的美好。
例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人想和爱人一起赏月,共同把酒言欢,盼望永远在一起,红豆作为情定终身的象征,也为他们的爱情注入了更深的意义。
接着,诗人又描绘了爱情的痛苦。
诗中既有对爱情的美好渴求,也有对时间的无情推移的感叹。
例如“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诗人感叹爱情的辛酸,即使有苦难言,但执子之手的念头却总让他心醉神迷。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些意象虽然简短,却表达了爱情的无奈和脆弱。
最后,诗人提醒人们珍惜时间和眼前人,因为时间的流逝与无情,可能会让真爱从指间溜走。
例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告诉读者不要忘记珍惜眼前拥有的幸福。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人告诉人们,珍爱此时此刻,因为此时此刻就是我们此生最美的回忆。
综上所述,宗璞的《红豆》通过红豆这个象征爱情的符号,传达了爱情的美好和痛苦,同时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和眼前人。
这首诗深情浅唱,意蕴内蕴,是一首充满爱意和智慧的诗歌之作。
平芜尽处是春山宗璞散文集

这些摘录只是《平芜尽处是春山》中的一部分,这本书中还有许多其他精彩 的段落和句子。阅读这本书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还可以让 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和世界。
宗璞的散文在营造意境方面表现出色,她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感官 描写,将读者带入到一种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在《平芜尽处是春山宗璞散文集》 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和深入体验,如《冬至的梦》中对于冬 天景象的生动描绘,《秋韵》中对秋季景色的诗意表达。这些文章不仅使人领略 到自然之美,更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深情厚意。
除了对自然与人生的诗意描绘外,《平芜尽处是春山宗璞散文集》还包含了 许多具有深刻思辨色彩和哲理内涵的文章。例如,《真实与幻境》探讨了真实与 虚构的关系,《命若琴弦》则通过讲述一个悲惨的故事来阐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这些文章体现了宗璞对人生、命运的独到见解和深邃思考。
宗璞的散文艺术风格独特,她的文字既流畅自然,又富有表现力。在她的笔 下,每一个字句都仿佛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生命力。例如,《西湖漫笔》中对于湖 光山色的描绘,《墨城红月》中对古城墙的诗意呈现,都展现了宗璞独特的艺术 风格和语言魅力。
“大自然的美是一种永恒的美,它不需要人类的赞美和修饰。就像那朵盛开 的野花,它并不因为没有人欣赏就停止开放。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的 生命和存在都依赖于大自然的恩赐。”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 的尊重,提醒我们要珍惜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
“文化是一种积累,是一种力量。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现在,更 好地面对未来。文化不是一种装饰,而是一种内在的品质。”这段话强调了文化 的重要性,认为文化是一种力量,能够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的话
春天来了,几阵清风,数番微雨,洗去了冬日的沉重.大地透出了嫩绿的颜色,花儿们也陆续开放了.若照严格的花时来说,它们可能彼此见不着面,但是在既非真实,也非虚妄的园中,它们聚集在一起了。
不同的红,不同的黄,以及洁白,浅紫,颜色绚丽;繁复新巧的,纤薄单弱的,式样各出新栽。
各色各式的花朵在园中铺展开一片锦绣。
花儿们刚刚睁开眼睛时,总要惊叹道:"多么美好的世界,多么明媚的春天广阳光照着,蜜蜂儿蝴蝶儿,绕着花枝上下飞舞;一片绚烂的花的颜色,真叫人眼花缭乱,忍不住赞赏生命的浓艳。
花儿们带着新奇的心情望着一切,慢慢地舒展着花瓣,从一个个小小的红苞开成一朵朵鲜丽的花。
她们彼此学习着怎样斜倚在枝头,怎样颤动着花蕊,怎样散发出各种各样的清雅的、浓郁的、幽甜的芳香,给世界更添几分优美。
开着开着,花儿们看惯了春天的世界,觉得也不过是如此。
却渐渐地觉得自己十分重要,自己正是这美好世界中最美好的。
一个夜晚,明月初上,月光清幽,缓缓流进花丛深处。
花儿们呼吸着夜晚的清新空气,都想谈谈心里话。
榆叶梅是个急性子,她首先开口道:"春天的花园里,就数我最惹人注意了。
你们听人们说过吗?远望着,我简直像朵朵红云,飘在花园的背景上。
"
大家一听,她把别人都算成了背景,都有点发愣。
玫瑰花听她这么不谦虚,很生气,马上提醒她:“你虽然开得茂盛,也不过是个极普通的品种,要取得突出的位置,还得出身名门。
玫瑰是珍贵的品种,这是人所共知的。
”她说着,骄傲地昂起头。
真的,她那鲜红的、密密层层的花瓣,组成一朵朵异常娇艳的不太大也不太小的花,叫人忍不住想去摸一摸,嗅一嗅。
“要说出身名门,那还得算我了”芍药端庄地颔首微笑。
当然,大家都知道芍药自古有花相之名,其高贵自不必说。
不过这种门第观念,花儿们也都知道是过时了。
有谁轻轻嘟嚷了一句:"还讲什么门第,这是十八世纪的话题了。
芍药听了不再开口,仿佛她既重视门第,也觉得不能光看门第似的。
"花要开得好,还要开得早!"已经将残的桃花把话题转了开去,"我是冒着春寒开花的,在这北方的没有梅花的花园里,我开得最早,是带头的,可是那些耍笔杆儿的,光是松啊,竹啊,说他们怎样坚贞,就没人看见我这种突出的品质!"
"我开花也很早,不过比你稍后几天,我的花色也很美呀。
”说话的是杏花。
迎春花连忙插话道:“论美丽,实在没法子比。
有人喜欢这个,有人喜欢那个,难说,难说。
倒是从有用来讲,整个花园里,只有我和芍药姐姐能做药材,治病养人。
”她得意地摆动着柔长的枝条,一长串的小黄花都在微笑。
玫瑰花略侧一侧她那娇红的脸,轻轻笑道:"你不知道玫瑰油的贵重吧。
玫瑰花瓣儿,用途也很多呢。
"
白丁香正在半开,满树如同洒了微霜。
她是不大爱说话的,这时也被这番谈话吸引了,慢慢地说:"花么,当然要比美,依我看,颜色态度,既清雅而又高贵,谁都比不上玉兰,她贵而不俗,雅而不酸,这样白,这样美--一"丁香慢吞吞地想着适当的措词。
微风一过,摇动着她的小花,散发出一阵阵幽香。
盛开的玉兰也矜待地开口了。
她的花朵大,显得十分凝重。
颜色白,显得十分清丽,又从高处向下说话,自然而然便有一种屈尊纡贵的神气。
"丁香花真像许多小小的银星,她也许不是最美的花,但她是最迷人的花。
"她的口气是这样有把握,大家一时都想不出话来说。
忽然间,花园的角门开了,一个小男孩飞跑了进来。
他没有看那月光下的万紫千红,却一直跑到松树背后的一个不受人注意的墙角,在那如茵的绿草中间,采摘着野生的二月兰。
那些浅紫色的二月兰,是那样矮小,那样默默无闻。
她们从没有想到自己有什么特殊招人喜爱的地方,只是默默地尽自己微薄的力量,给世界加上点滴的欢乐。
小男孩预备把这一束小花插在墨水瓶里,送给他敬爱的、终日辛勤劳碌的老师。
老师一定会从那充满着幻想的颜色,看出他的心意的。
月儿行到中天,花园里始终没有再开始谈话,花儿们沉默着,不知怎么,都有点不好意思。
连接:别忘了他这样看着我说
他想到天涯去看看去走走
那是在三月花儿正盛开的时候
要他不走那时真难开口
世界很大你不要去太久
我说外面的路难走人心险恶
要是说在外若有不如意时候
三月的花想想它们吧
三月花花有话是我心里那些话
他是我无怨无悔甘心付出一生的牵挂
三月花花的话是我心里那些话
我在这花开的地方等你回家
这世界很大你不要去太久
我说外面的路难走人心险恶
要是说在外若有不如意时候
三月的花想想它们吧
三月花花有话是我心里那些话
他是我无怨无悔甘心付出一生的牵挂
三月花花的话是我心里那些话
我在这花开的地方等你
三月花花有话是我心里那些话
他是我无怨无悔甘心付出一生的牵挂
三月花花的话是我心里那些话
我在你出发的地方等你
我在这花开的地方等你回家
宗璞(1928—)女,祖籍河南南阳唐河,在北京出生,原名冯钟璞,笔名有任小哲、丰非等。
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退休于中国社会科学业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中国著名作家、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1928年7月生于北京,十岁时随家庭南迁到昆明。
上过南菁小学和西南联大附中。
1946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转人清华大学外文系,1951年毕业。
曾在中国文联、文艺报等单位工作。
1960年调《世界文学》编辑部。
“文革”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等,《红豆》曾受到不应有的批判。
“文革”后,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
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宗璞小说散文选》。
后来又抱病奋力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其第一部《南渡记》已于1987年问世,获得了好评。
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成名作为1957年的短篇小说《红豆》。
新时期她开始大量发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蜗居》《我是谁》等。
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南渡记》,1996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
1994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铁箫人语》,其作品大多反映中华知识分子的生活。
宗璞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
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