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医精诚
《大医精诚》读书笔记

《大医精诚》读书笔记学习医学论著,了解医德医风、职业素养是医药类专业的授课教师的必备能力,才能真正在教学过程中为医药专业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因此,我花了一段时间拜读学习了中医先贤孙思邈所著的《大医精诚》,读完此书,才真正从中领悟到为什么《大医精诚》被称之为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大医精诚》论述了相关医德的两个精髓:第一个是精,要求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还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第二个是诚,要求医者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并且要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
从古至今,文明社会都非常注重道德建设,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那样形成的。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文明于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道德之准则,从而形成了资料丰盛而独具特色的道德传统。
本文作者孙思邈先生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典范,成为历代医录和百姓景仰的伟大先师之一。
其文作为中国古代行医准则,明确地说明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为患者解除病痛,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让生命得以敬畏。
若每个医生都秉承大医之心,行大医之道,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我想这个社会会少了些许纠纷多了几分和谐。
外科鼻祖裘法祖先生曾感叹: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术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医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济世救人,良好的医德必须以精湛的医术为载体。
中国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把精术作为立德的根本和基础,而精湛的医术本身也是医德内涵中的重要一部分,医生的医德应体现在热爱生命、对生命充满敬畏和实行人道主义。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首先强调了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一个医生若无精良医术,即使厚德仁心,也不能被认为是一个合格的医生,不能救人于疾患危难之中,医德纵然也是一句空话。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医生的服务对象是人,人命大于天,分秒中的诊断便决定着一条性命的去留、一个家庭的悲欢,因此作为医生需时刻谨慎,一丝不苟,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大医精诚》读书读后感心得体会五篇

《大医精诚》读书读后感心得体会五篇《大医精诚》一文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
关于《大医精诚》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给大家的《大医精诚》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慎重而后行医”这句话是我在一位德高望重的医生的博客中看到的,当时感觉说的非常好,就记了下来。
今天读完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发现这句话正是这篇文章的一个非常恰当的缩影,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这不正是孙思邈所强调的行医所必需的精与诚吗?在《大医精诚》中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即为精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假设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此为诚。
不管是这位医生的话,还是《大医精诚》这篇文章,两者都极为准确的概括出了作为医生这两个最根本的品质--技术精湛,品德高尚。
自古至今,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很多的名医,像李时珍,孙思邈,张仲景等等,他们不但技术精湛,医德更是高尚,正因此才被当时的老百姓所推崇,被历史所铭记。
祖国医学繁荣开展离不开诸如此类的人。
他们本着仁术、仁心治病救人,为后代的医者树立了典范。
像东汉茗仪张仲景以救人活命为己任,以仁爱救人为准那么,指导自己的医疗实际活动。
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著成了《本草纲目》的巨著,该书吸取了后代本草著作的精华,纠正了以前的错误,并冒着违反统治者意志的危险列举服食丹药的害处。
该书不仅学术价值高,而且道德价值也很高。
《大医精诚》论述了相关医德的两个异常:第1个是精,要求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还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第2个是诚,要求医者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假设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并且要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
《大医精诚》读书读后感心得体会五篇

《大医精诚》读书读后感心得体会五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大医精诚》读书心得体会(一)“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这句话是我在一位德高望重的医生的博客中看到的,当时感觉说的非常好,就记了下来。
今天读完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发现这句话正是这篇文章的一个非常恰当的缩影,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这不正是孙思邈所强调的行医所必需的精与诚吗?在《大医精诚》中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即为精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恃己所长,经略财物此为诚。
不论是这位医生的话,还是《大医精诚》这篇文章,两者都极为准确的概括出了作为医生这两个最基本的品质--技术精湛,品德高尚。
自古至今,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很多的名医,像李时珍,孙思邈,张仲景等等,他们不但技术精湛,医德更是高尚,正因此才被当时的老百姓所推崇,被历史所铭记。
祖国医学繁荣发展离不开诸如此类的人。
他们本着仁术、仁心治病救人,为后代的医者树立了榜样。
像东汉茗仪张仲景以救人活命为己任,以仁爱救人为准则,指导自己的医疗实际活动。
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著成了《本草纲目》的巨著,该书吸取了后代本草著作的精华,纠正了以前的错误,并冒着违反统治者意志的危险列举服食丹药的害处。
该书不仅学术价值高,而且道德价值也很高。
《大医精诚》读书心得体会(二)《大医精诚》论述了相关医德的两个异常:第1个是精,要求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还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第2个是诚,要求医者不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并且要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
从古至今,文明社会都非常注重道德建设,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那样形成的。
中国民族素以礼仪之邦文明于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道德之准则,从而形成了资料丰盛而独具特色的道德传统。
大医精诚读后感

大医精诚读后感读了《大医精诚》这篇文章,我心里像是被投进了一颗石子,泛起了层层涟漪。
“大医精诚”这四个字,听起来就觉得沉甸甸的,带着一种神圣和庄严。
可当我真正深入去理解其中的含义,才发现它不仅仅是一种高尚的职业操守,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
文章里说,作为一名医生,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高尚的品德。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的一次就医经历。
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天,我不小心得了重感冒,整个人昏昏沉沉的,感觉天旋地转。
没办法,只能去医院看病。
一进医院的大门,那种消毒水的味道就扑鼻而来,让本来就难受的我更加不舒服了。
排队挂号,等待叫号,一系列流程下来,我已经疲惫不堪。
终于轮到我看病了,走进诊室,看到的是一位头发有些花白的老医生。
他戴着一副眼镜,眼神里透着温和与关切。
还没等我开口,他就微笑着说:“孩子,快坐下,跟我讲讲哪儿不舒服。
”那语气,就像是一位亲切的长辈。
我有气无力地描述着自己的症状,头疼、鼻塞、喉咙痛,感觉全身都没有一处是好的。
老医生认真地听着,时不时点点头,然后拿起听诊器,在我的胸口和后背仔细地听着。
他的动作很轻柔,生怕弄疼了我。
接着,他又让我张开嘴巴,看了看喉咙,说:“有点红肿,发炎了。
”一边说着,一边在病历本上写着什么。
这时候,我注意到他的桌子上放着一叠厚厚的病历,还有一杯已经凉了的茶水,想来他一上午都没顾得上喝一口水。
老医生仔细地询问我最近的饮食、睡眠情况,甚至还问到了我最近的心情。
我心里不禁嘀咕,这和感冒有啥关系呀。
但他耐心地跟我解释说,身体的健康和心情、生活习惯都息息相关。
然后,他给我开了药,还叮嘱我要按时吃药,多喝水,多休息。
末了,还不忘说一句:“要是过几天还不好,再来找我。
”从诊室出来,我去拿药。
拿药的护士也很细心,跟我一一说明了每种药的吃法和注意事项。
回家之后,我按照医生的嘱咐吃药、休息。
没想到,没过几天,我的感冒就真的好了。
这次看病的经历,让我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
那位老医生,他不仅仅是给我开了药,治好了我的病,更重要的是,他让我在病痛中感受到了温暖和关怀。
《大医精诚》读书心得体会(7篇)

《大医精诚》读书心得体会(7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为了加深您对于大医精诚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7篇《大医精诚》读书心得体会,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大医精诚》读书心得体会篇一昨天晚上,正准备休息,看到老婆正在播放一位老中医讲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节目,感觉这篇关于医道医德的文章特别不错,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的眼球,于是今天专门度娘了一下,找到后,通读几遍,特别喜欢,于是便截图下来,以自勉。
袁树珊《命理探源》“星家十要”篇说:“先君子课读之暇,尝以医卜二学授阜曰:读书而达,固可身列庙堂,为苍生造福;读书而不达,亦可藉一艺以自立。
昔贾谊有云: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
良以卜可决疑,医可疗疾,同为民生日用所须。
”自古医易同源,古之善医者,亦善易通卜,像卜筮名家王洪绪,命理大师袁树珊,都是名医世家。
一生从医从卜,两不相误。
两位名家不但医术精湛,而且易学造诣也高深无比,王师所著《卜筮正宗》以及袁师所著《命理探源》都是命卜的经典之作,是后人习命习卜的必读之书。
古之医易名家在从事医易的过程中,不但要求自己医术易术精湛,而且特别重视德行,像孙思邈所著的《大医精诚》,还有袁树珊先生的《星家十要》读起来,让人深深地感动,倍感亲切,特别是《大医精诚》中所述正像观世音菩萨的大愿一样,让人觉得温暖敬畏。
那种不讲贫富贤愚,不论仇亲,只要有病痛找到自己,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不正是观世音菩萨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境界么?对比古人,想想自己,简直是无地自容。
一个人的心胸,决定了他的层次,所以在今后的易卜过程,还是需要向古人学习,不但在技术上精益求精,更要在易德上更进一步,以来人之苦,视若自己之苦,以来人之念为己念,以人为本,以己为末,精诚待人,至诚感召来人。
《大医精诚》读书心得体会篇二《大医精诚》一文出自药王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
《大医精诚》读后感

《大医精诚》读后感《大医精诚》读后感1我的学医生活生计已过两年半了,对于我们将来从事的职业也有了初步的熟悉。
医生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健康神圣的扞卫者。
今年冷假我读了《大医精诚》,发现落在医生身上的枢纽词就是责任。
《大医精诚》实在不是书名,而是出自中国唐朝孙思邈所着之《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
作者孙思邈是唐朝知名的医师与羽士,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知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而《备急千金要方》是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世简称为《千金方》。
孙氏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千金”命名。
《备急千金要方》卷首以显着地位论述了《大医精诚》与《大医习业》,凸起地夸大了作为一位优秀医生,必需具备高尚的医疗道德涵养和精辟的医学理论、医疗技术。
为此,该书逐一作出了医德与医术的严格要求,成为历代临床医生涵养的绳尺。
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被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它明确地说明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
这篇文章广为流传,影响深遥。
直到现在,我国的不少中病院校仍用它作为医学誓言,并用它作为准则来严格要求自己。
每个医生都秉承“大医精诚之心”,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我总结了医者必须的四种品质:【细心】《大医精诚》中有这么一句话“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线人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意思是说:“疾病有内在的病因相同而外在症状不同,和内在的'病因不同而外在症状相同。
因此,五脏六腑是充盈仍是虚损,血脉营卫之气是畅通仍是梗阻,本来就不是单凭人的耳朵眼睛所能了解得到的,一定先要诊脉来了解它。
”放到当今医学就是说不能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做全面细致必要的检查。
这就是为什么诊中断学要我们深刻的熟悉每项检查的临床意义的原因。
《大医精诚》读后感(四篇)

《大医精诚》读后感《大医精诚》讲述了黎秀芳、章金嫒、李秋洁、叶欣、李淑君、姜云燕等一批批医疗战线楷模和非典战斗英雄的轶事,虽然她们所处的年龄段不同,有着不同的人生际遇,然而护士这份神圣的职业赋予她们神圣的使命: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仁心仁术,在医术力求不断突破,在医德上要做到仁者仁爱。
怎样才能做好一名护士?护士是会打针,会处理伤口,会判断简单的疾病?这是护士所具有的最基本的技能,也是我们理念中的护士。
不,这不是护士,这样的护士可能会被未来的机器人护士取代。
真正的护士是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一个人,她们胸腔里涌动的血液一部分是在千千万万的患者身上流动着的。
所以,当患者痛苦时他们的心也是痛的--这才是护士,所谓的仁者之心。
在法制社会日益健全的今天,在传媒迅速发展的今天,医疗事故的官司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医院和医生来断的卷入到医疗纠纷当中,护士也不可避免与部分医疗事故纠缠上了,因而,医生和护士的职业道德问题提高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成为我们卫生行业急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金钱的"魔爪"伸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阶层,医疗行业亦不能幸免。
在我们的队伍中存在购买药品、医疗器械收受"回扣",医生收"红包",医院乱收费的不良现象。
这些不正之风,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给这个神圣的纯白职业抹上了一层阴影。
而患者则动则求诸于法律,让医生们行医时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却非来源于张孝骞的那种"以病人为本"的心情。
如此一来,即便是有再高的医术,在这种情况也不敢做出确定的诊断,越来越多的医护工作者报着一种明哲保身的态度。
这是我们行业的悲哀,也是医者的无奈。
一场"非典"夺去了许多医护者的生命,人民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国家亦蒙受着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这次"白色恐怖"中,反患者和护士的命运牢牢的联系在一起,我们看到了护士的可贵,医魂在中华大地上再次绽放她的光彩。
也正是这次的浩劫,让我们国家领导们意识到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中存在许多薄弱的环节。
读《大医精诚》有感优秀11篇

读《大医精诚》有感优秀11篇读《大医精诚》有感1在法制化社会日益健全的今天,传媒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医疗官司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医院和大夫不断的卷入到医疗纠纷当中,大夫的事业道德异常已经增强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是我们的卫生部门急需解决的首要异常。
在物品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精神文明急需发展的今天,金钱的诱惑力已经征服了各个PRO和阶层。
大夫收红包,药品回扣,医院乱收费,大夫乱开体检费等不良状况的呈现,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绷紧度,给原本圣洁的事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老百姓害怕生病,害怕去医院,害怕面对大夫冰冷的表情,但是又不得不去面对,于是他们动不动就求助于法律;而大夫呢,为了明哲保身,经常作出不确凿的诊断,这正是卫生PRO的伤心,大夫们的无奈啊!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意思是说品德医术俱优的医生在治病的时候,一定要安定神志,无欲念,无希求,首先表现出慈悲同情之心,决心拯救众生的痛苦。
医生在面对病人的时候要集中精神,不要让病人觉得医生不重视他,要怀有菩萨心肠和端正的态度,给予病人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服务,不收红包,更不能索取红包,这几点于现在的医生也是适用的。
20vv年的徐宝宝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医生的过失并不是那么大,事后尸检也证实患儿患有先天胸腺功能不全,患儿较正常人更易感染,而这件事之所以闹的如此沸沸扬扬是因为医生的`态度,可以说在这场事件中态度决定一切啊!如果态度好一点,多关心下患儿情况,将心比心,体谅患儿父母亲的痛苦,即使患儿死亡,也不会闹成一场纠纷。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的意思是说一个德艺兼优的医生的风度,应该是思想纯净,知我内省,目不旁视,看上去很庄重的样子,而且要气度宽宏,堂堂正正,不卑不亢。
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医生的形象总是一副仙风道骨的样子,这说明医生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是充满浩然正气,并非俗人能及。
再看看现在的医疗行业,收红包,吃回扣等负面报道接连不断,严重影响了医生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医患之间的对立情绪也随之积聚,早晚一天会有爆发的一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大医精诚》有感
《大医精诚》出自唐代药王孙思邈著作《备急千金要方》的第一卷。
它是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作为一名优秀的医学生,应该将其作为一种必修来认真研读并实践。
大医精诚,精者,医术高明;诚者,医德高尚。
一代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告诉我们:“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此当为一名好医生的标准,它要求行医者首先要有慈悲心,这和佛教中要发菩提心是异曲同工的,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
”发慈悲心,救人时就能竭尽所能,不会产生疑虑;然后是发誓,这也和佛教中的发愿一样,也就是下决心,这能让医者更有自信,医治病人的成功率也会大大提高。
有了这两者,再去行医,就能尽量避免因违背医德而为人所责备。
行医者,应以医德为本,然后再追求技艺的精湛。
就像一个人步入社会,得先学会做人,然后才是技能的学习。
学校里老师教书育人,也是以培养一个人的优秀品德为重,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我相信,一个品德好的学生,成绩自然不会差。
但是有的人,学习很好,但是品行恶劣,学有所成就去危害国家和社会,这样的人学习再好又如何。
所以,一名合格的医生,医德尤为重要,因为每一名医生都肩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责任,佛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所以行医者要救成千上万的病人,当有高尚的医德作为保障。
这就是《大医精诚》中所说的“诚”。
有了高尚的医德,行医者就应该努力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医技。
有了精湛的医技,就能救治更多的病人,让更多的人免受病魔的折磨,尽早脱离苦海。
医技精湛也是防止误诊的关键,看病行医,讲究的是对症下药,如果下错了药,那可能会白白断送他人性命,此实为大罪过也。
正如孙思邈在《大医精诚论》中所说:“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医学知识日新月异,医生能做到的便是“活到老,学到老”。
另一方面,孙思邈提出的“精”,是对一名好医生的基本要求,因为不论任何专业,都有“会、熟、精、绝、化”五种境界,而“精”作为适中的一种境界,是一名好医生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也是行医的保障。
当然,要能再往上攀登,医技出神入化更好,但是一定不能忘了医德,要戒骄戒躁,循序渐进地修习,不然即使医技高超,丧失了医德,也不会得到世人的认可。
《大医精诚》虽然简短,但是孙思邈将其放在《备急千金要方》在第一卷,开篇就给人以警示,自然有他的道理。
行医者,自当以《大医精诚》自律,不时研读,温故而知新,必能在学医大道上获益匪浅。
读《大医精诚》有感
《大医精诚》出自唐代药王孙思邈著作《备急千金要方》的第一卷。
它是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作为一名优秀的医学生,应该将其作为一种必修来认真研读并实践。
大医精诚,精者,医术高明;诚者,医德高尚。
一代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告诉我们:“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此当为一名好医生的标准,它要求行医者首先要有慈悲心,这和佛教中要发菩提心是异曲同工的,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
”发慈悲心,救人时就能竭尽所能,不会产生疑虑;然后是发誓,这也和佛教中的发愿一样,也就是下决心,这能让医者更有自信,医治病人的成功率也会大大提高。
有了这两者,再去行医,就能尽量避免因违背医德而为人所责备。
行医者,应以医德为本,然后再追求技艺的精湛。
就像一个人步入社会,得先学会做人,然后才是技能的学习。
学校里老师教书育人,也是以培养一个人的优秀品德为重,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我相信,一个品德好的学生,成绩自然不会差。
但是有的人,学习很好,但是品行恶劣,学有所成就去危害国家和社会,这样的人学习再好又如何。
所以,一名合格的医生,医德尤为重要,因为每一名医生都肩负着救
死扶伤的神圣责任,佛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所以行医者要救成千上万的病人,当有高尚的医德作为保障。
这就是《大医精诚》中所说的“诚”。
有了高尚的医德,行医者就应该努力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医技。
有了精湛的医技,就能救治更多的病人,让更多的人免受病魔的折磨,尽早脱离苦海。
医技精湛也是防止误诊的关键,看病行医,讲究的是对症下药,如果下错了药,那可能会白白断送他人性命,此实为大罪过也。
正如孙思邈在《大医精诚论》中所说:“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医学知识日新月异,医生能做到的便是“活到老,学到老”。
另一方面,孙思邈提出的“精”,是对一名好医生的基本要求,因为不论任何专业,都有“会、熟、精、绝、化”五种境界,而“精”作为适中的一种境界,是一名好医生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也是行医的保障。
当然,要能再往上攀登,医技出神入化更好,但是一定不能忘了医德,要戒骄戒躁,循序渐进地修习,不然即使医技高超,丧失了医德,也不会得到世人的认可。
《大医精诚》虽然简短,但是孙思邈将其放在《备急千金要方》在第一卷,开篇就给人以警示,自然有他的道理。
行医者,自当以《大医精诚》自律,不时研读,温故而知新,必能在学医大道上获益匪浅。
什么卖家,一点信誉都没有,当时真是瞎了眼,错信了你们家,你们的良心都被狗吃了吗?这丰胸贴根本一点用也没有,反而还让我
的皮肤变差了,起了很多的颗粒。
一开始给了中评,后来千方百计的联系我让我改为好评,还说什么会一直申请到我有效果为止,都是屁话,现在都用完了,再联系你们,就没下文了,真不知道这样的人怎么可以这样的厚颜无耻。
一直都是按照你们说的去做,贴一小时,后来起皮了客服还骗我说是有反应了,也听你们的买了身体乳,真觉得自己太天真那么容易相信你们。
这个也不是钱不钱的问题,而是信誉问题,你们欺骗了广大消费者,我会采取合法途径举报你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