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子哲学思想的“示弱”观

合集下载

简述老子贵柔的人生哲理

简述老子贵柔的人生哲理

简述老子贵柔的人生哲理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道家学派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

老子提倡“贵柔”的思想,主张人们应该保持柔韧性,放弃刚强的争斗,以达到和谐共存的目的。

本文将从道家哲学的角度,简述老子贵柔的人生哲理。

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和面对问题时,要学会柔韧应对,摒弃刚强的态度。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遵循着自然的原则,即“无为而治”。

这一理念要求人们在与他人、与社会相处时,也应该顺应自然、放弃刚强,实现和谐共处。

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倡导人们在生活中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过于争强好胜,而应该随和自然。

他认为,过分的刚强和争斗不仅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和困难。

因此,老子主张人们要学会“知足”,懂得满足现状,不要盲目追求过高的目标,以免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还强调在处理问题时要具备海的胸怀,具有包容万物的心态。

他认为,一个伟大的人应该像大海一样,能够包容所有的事物,不管是好还是坏,都能够接受和原谅。

这种包容的心态能够帮助人们减少矛盾和纷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要求人们在面对问题时,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并从中吸取教训,以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他认为,人类的错误和不足是正常的,关键在于能够认识错误、修正错误,从而不断进步。

这种勇于自我反省和修正的态度,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实现个人成长,也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强调了一个重要的观念,那就是要人们要学会在和谐中实现自我价值。

他认为,人们应该摒弃争斗和刚强的态度,实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进而实现自己真正的价值。

这种和谐共存的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总之,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要求我们摒弃争斗和刚强的态度,实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学会在和谐中实现自我价值,构建和谐社会。

浅谈老子之“柔弱”“不争”“处下”思想

浅谈老子之“柔弱”“不争”“处下”思想

浅谈老子之“柔弱”、“不争”、“处下”思想摘要:《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哲学著作,集中体现了老子充满着思辨哲理的哲学思想和鲜明的社会观念,是我国古代文化经典中的瑰宝。

尼采如是此书赞扬此书:“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鲁迅也有“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的高度评价。

如今看来,老子“道”的理论以及“无为”、“自然”的思想历久弥新。

本文将通过对由“无为”、“自然”衍生出的“柔弱”、“不争”以及“处下”等观念进行论述。

关键词:柔弱不争处下从“柔弱”、“不争”意思入手“柔弱”、“不争”是道教修养自我,处世生活的教义。

“柔弱”意为软弱、柔软。

道教认为柔弱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一。

主张治理国家、社会行为以及内丹修炼等等都应该刚柔相济,以柔克刚。

[1]“争”字本意:彼此竞引物也[2],就是相互撕拉事物。

“争夺”、“争取”、“争抢”等词都是源于此义项,并由此抽象引申出“争强”、“争胜”等词汇。

所以,所谓“不争”,可以理解为自然无为,不争名夺利。

圣人之“处下”与“不争”《老子》先后在第七章和第六十六章分别提及“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和“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老子认为圣人如果想成为百姓所拥戴的君王,他们必须会谦虚卑下,如果想居于百姓之先,必须会后已而先人;能够以谦下的态度,不总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能适当地为别人着想一下,这样可以为自己以后的生存留有发展的空间。

第六十六章说“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这样圣人处民之上,管理百姓,百姓的负担不会重,也不会受到伤害,“故能成其私”。

“处下”是一种积蓄力量、酝酿准备、保存实力的状态,目的在于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静观其变,等待恰当的时机,创造条件以便实现转化,待到准备充分,时机成熟之时再采取行动,从而后发制人,得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效果。

老子在第二十二章表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老子》思想探微

《老子》思想探微

《老子》思想探微《老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名著,被誉为道家学派的奠基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老子》思想的探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老子的道观、修身篇和治国篇。

老子的道观是整个《老子》思想的核心。

老子将道看作是宇宙的根本,认为宇宙万物的产生和变化都是由道所决定的。

他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超越人们的言语和思维,但同时也渗透到宇宙的方方面面。

道既是无形的存在,又能够形成万物的本源,包含着一切事物的真理和规律。

在《老子》中,老子用很多比喻形象地阐述了道的含义,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表明了道的生成和演化的过程,也揭示了宇宙的初始状态和万物的演变规律。

老子在《老子》中也谈到了修身篇。

他认为个体的修养与自身的道德修养密不可分,只有通过悟道修炼,才能使个体实现真正的自我解放。

在修身篇中,老子强调了要“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不要过度劳累,要尊重自然的法则,保持身心的平衡。

他主张“柔弱胜刚强”,认为宇宙的运行有其规律,而过于强势的行为只会破坏这种平衡和规律。

他还提到了“无欲无求”的境界,认为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只会破坏心灵的宁静和内心的平衡,导致个体的迷失与痛苦。

老子的治国篇是《老子》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老子认为统治者应该尊重民众的意愿,倡导减少政府的干预,减轻民众的负担,使社会保持稳定和平衡。

他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即政府要倡导无为而治,不要过度干预社会各个方面的事物,给予民众更多的自由和空间,增强社会的自我调节能力。

他还强调了宽容与柔和的治理方式,认为统治者应该像水一样,包容万物,以温和的姿态来统治。

他认为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应该是由人民自身的认知和行为所决定的,政府只需提供一种良好的环境和规则。

《老子》思想的探微可以归纳为道观、修身篇和治国篇三个方面。

老子通过对道的思考和探索,揭示了宇宙的本质和事物演变的规律;通过修身篇,强调了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生活的平衡;通过治国篇,提出了政府的职责和管理的原则。

柔弱胜刚强

柔弱胜刚强

“柔弱胜刚强”——老子智慧与领导智慧焦平贵我国传统的思想教育,是要人们做人顶天立地,宁折不弯。

因此,人们从心理上对柔弱有一种误解,认为柔弱就是懦弱,就是屈从,就是任人宰割。

老子根据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认为柔弱是顺应自然法则的、是生路,强硬是违反自然法则的、是死路,并提出“柔弱胜刚强”的思想。

老子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作根据,反复说明了这一观点。

从《道德经》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所说的“柔”是能够克刚的“柔”,所说的“弱”是能够胜强的“弱”,而不是为“刚”所屈服、被“强”所吓倒。

“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

老子推崇“柔弱”,是要我们以“柔弱”为手段,达到战胜“刚强”的目的。

今天,领导干部学习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智慧,对于提高领导艺术、做好领导工作、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现代管理学有一种前沿理论,叫做柔性管理,其实就是老子“柔弱胜刚强”智慧的现代化。

老子的这一智慧对于现代领导干部运用领导艺术不无借鉴价值。

一、仁心宽厚,以德服人一般认为,老子所说的“柔弱”,是一种谋略和手段。

其实,“柔弱”首先是一种道德,其次才是一种谋略和手段。

汉代兵书《黄石公三略》说:“柔者,德也;刚者,贼也。

弱者,人之所助;强者,怨之所攻。

”既然“柔”是一种德,那么,领导干部在管理中的“柔弱”,首先应该体现为具有仁德,对人有仁爱之心、宽容之德,这样才能以德服人,战胜刚强。

第一,与人为善,以情感人。

要关注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尽可能地帮助解决,提高他们的生产生活水平。

对所属工作人员,要学会“情感管理”,从人格上尊重、生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与和谐的工作氛围,使他们心情舒畅地工作,特别是要从他们最需要的地方入手,解其难、排其忧。

人都是有感情、有思想的,绝大多数人是讲道理的。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只要领导的情意到了,大家就会感恩戴德,发自内心地尊敬领导,自觉自愿地追随领导,为实现工作目标而努力。

读懂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将受益无穷!

读懂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将受益无穷!

读懂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将受益无穷!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中提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两千多年来的诸多历史事件,都印证了这一规律。

即使科学技术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今天,《道德经》仍然被海尔的张瑞敏、阿里巴巴的马云等精英阶层奉为经典,反复研读,爱不释手。

世间万物都有朝相反方向推演的规律,弱会变强,强会变弱,月盈则亏就是这种表象。

老子提出善上若水,认为柔弱胜刚强。

一切刚强的事物,都容易被摧毁,而柔弱如果能充分运用道的规律,终将战胜刚强。

(1)楚汉相争时期,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是何等的强大,是当之无愧的盖世英杰。

强大的人大都有一个通病,目空一切,认为自己无人能敌。

由于自己的强大,更加容易瞧不起别人,韩信就是这样被推到刘邦的阵营。

而无赖出身的刘邦,相对于项羽,却是柔弱得一无所长,曾自我评价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正因为他知道单凭自己的力量是打不过项羽的,所以虚心对待周围的能人志士,聚集了一大批能臣干将,最终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逼到乌江边自刎。

强大的事物,如果还自认为强大,没有半点柔弱谦虚的危机心态,则离毁灭就不远了。

比尔盖茨说,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这样的认识,与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如出一辙,这也是微软得以持续经营的重要原因。

(2)三国故事家喻户晓,诸葛亮已经被神化成智慧的化身。

然而从团队领导的角度来说,他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

刘备创业之初,深知自己的条件不如别人,极尽谦恭下士,因而造就了蜀汉的强大阵容。

水镜先生说“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

”刘备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上将,战斗力达到了顶峰。

随着关羽败走麦城,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成为了蜀汉的实际操盘手。

孔明确实是个能人,料敌如神,安居平五路,且事必亲躬,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都要过问,没有很好地给下属留出锻炼的平台,蜀国人才出现断层,最终导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

浅议《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思想

浅议《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思想

浅议《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思想作者:张浩波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06期近日偶读《朱子语类》第一百三十七卷,发现这样一句话:“老子心最毒,其所以不与人争者,乃所以深争之也,其设心措意都是如此。

”读后,颇感震撼。

我渐渐感到《老子》的思想中透露着一种强烈的刚性和进取精神,即“柔弱胜刚强”的精神。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老子》的这种较强烈的思想,以期抛砖引玉。

一、“柔弱”的含义我们大家都知道《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是“道”。

“道”在《老子》那里是“无为”、“上德”之意。

也就是:任社会、生活、人事、统治自自然然地存在。

“道”处于本体的地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事万物又都表现为弱,即“弱者,道之用也”,“柔弱”就是万事万物的表现形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老子》认为,水是最接近于“道”的。

因为水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性适应于任何地方,遇方则方,遇圆则圆,遇阻则退,自自然然的毫无“争斗”之意。

水的这一特性正如“柔弱”的具体表现,因此,这就充分地说明“柔弱”也就是“道”的“体现”。

《老子》把柔弱的事物与坚强的生命力联系到一起是他精心安排的,这表明了“柔弱”在《老子》那里的含义,同时也是《老子》刚性和进取性的表现。

二、从政治层面来看《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老子》中的政治辩证思想主要是指“君人南面之术”——统治、管理国家的根本原则和方略。

《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老子》是道家的一部重要著作,《汉书》这样定义道家,无疑也就表明《老子》一书是一部介绍“君人南面之术”的大作。

在《老子》五千余言中,有许多章节都具有统治和管理国家的思想内涵。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浅谈老子之“柔弱”“不争”“处下”思想

浅谈老子之“柔弱”“不争”“处下”思想

浅谈老子之“柔弱”、“不争”、“处下”思想摘要:《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哲学著作,集中体现了老子充满着思辨哲理的哲学思想和鲜明的社会观念,是我国古代文化经典中的瑰宝。

尼采如是此书赞扬此书:“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鲁迅也有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的高度评价。

如今看来,老子“道”的理论以及“无为”、“自然”的思想历久弥新。

本文将通过对由“无为”、“自然”衍生出的“柔弱”、“不争”以及“处下”等观念进行论述。

关键词:柔弱 不争 处下从“柔弱”、“不争”意思入手“柔弱”、“不争”是道教修养自我,处世生活的教义。

“柔弱”意为软弱、柔软。

道教认为柔弱是道的重要特征之一。

主张治理国家、社会行为以及内丹修炼等等都应该刚柔相济,以柔克刚。

[1]“争”字本意:彼此竞引物也[2],就是相互撕拉事物。

“争夺”、“争取”、“争抢”等词都是源于此义项,并由此抽象引申出“争强”、“争胜”等词汇。

所以,所谓“不争”,可以理解为自然无为,不争名夺利。

圣人之“处下”与“不争”《老子》先后在第七章和第六十六章分别提及“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和“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老子认为圣人如果想成为百姓所拥戴的君王,他们必须会谦虚卑下,如果想居于百姓之先,必须会后已而先人;能够以谦下的态度,不总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能适当地为别人着想一下,这样可以为自己以后的生存留有发展的空间。

第六十六章说“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这样圣人处民之上,管理百姓,百姓的负担不会重,也不会受到伤害,“故能成其私”。

“处下”是一种积蓄力量、酝酿准备、保存实力的状态,目的在于让自己有足够的时间静观其变,等待恰当的时机,创造条件以便实现转化,待到准备充分,时机成熟之时再采取行动,从而后发制人,得到“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效果。

《老子》的生存哲学——柔弱胜刚强

《老子》的生存哲学——柔弱胜刚强

文化视野《老子》的生存哲学——柔弱胜刚强刘 恒 买 鹏 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摘要:“‘柔弱’的观念意在不可恃强陵物、强悍暴戾。

‘柔弱’并非懦弱,老子所说的‘柔’是含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的意义”①本文系统介绍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生存哲学,分别从辩证法角度和价值立场角度分析了“柔弱胜刚强”的哲学基础。

文章假借“水”、“婴儿”、“草木”等自然界中诸多人们熟悉的意象来讲述“柔弱胜刚强”的道理,论述了老子“不争”的智慧。

并且系统分析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生存哲学。

笔者深入分析“柔弱”的内涵,并阐述了“柔弱胜刚强”生存哲学的价值,即对古代圣人来说,要到达去战、息兵的目的;对于现代人来讲,要重构信仰、回归自然,以破解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诸多难题。

关键词:柔弱;不争;刚强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1-0367-03一、“柔弱胜刚强”简析先秦诸子中,老聃最为推崇柔弱的力量。

他从现象世界中发现了很多弱胜强、柔胜刚的例子,并且以此来论证其“柔弱胜刚强”的生存哲学。

老子所处的那个时代,科学与逻辑学还不是很发达,人们总是通过生活中长久以来的对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的观察和经验的总结来表述其哲学观点。

在人类世界中,人们很容易发现,小孩子刚一出生的时候是非常柔弱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小孩子(婴儿)非常柔弱,然而却包含着无限的生机和强大的生命活力,毒虫不会伤害到他,猛兽、凶鸟不会攻击他。

小孩子身体柔软,拳头却能握的很紧,不知道成年男女交合之事,小小的生殖器却能勃起,精气充足。

整天嚎叫、哭泣,嗓子却不会嘶哑,这是元气充足的缘故。

老子特别推崇“赤子”,认为赤子骨弱筋柔、无知无欲,却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这就是从人类世界中发现的柔弱的力量。

与“赤子”相对比的就是成年人、老人甚至是刚刚去世的人,他们身体坚硬,骨头容易断折,没有生机于活力,是衰败的代表。

在与人类世界相同的自然世界中,不难发现“柔弱胜刚强”的规律依然适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老子哲学思想的“示弱”观
党鹏举
摘要:老子,中国道教的创始人,《道德经》一书相传为老子所著,共八十一章,是一部中国的最古老的哲学著作之一,书中多处体现出老子哲学思想所具有的“示弱”观念,并追求“上善若水”的最高理想境界。

给人以感觉老子思想的内涵就是一味的“示弱”,尊崇弱小的东西才会最终取得胜利。

但通过深入的理解会发现老子的“示弱”并非无下限的追求柔弱,而是由小及大,由弱到强最终胜利的发展的观念、辩证法的思想蕴含其中。

本文将从处世为人、军事、对民族性格等方面来浅谈老子哲学思想的“示弱”观念。

关键词:以弱胜强上善若水“示弱”观念道家思想
正文: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道”是老子哲学中的最高实体, 它不仅是产生自然万物的本源, 也是自然万物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是老子思考世界和探究世界的哲学基础。

①从《道德经》这部道教的开山之作中,我们可以发现,老子的所讲求的“道”是一种遵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客观发展规律的,从《道德经》中我们可以从多处看到老子推崇弱、小事物的例子,例如: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盖时。

夫唯不争,故无忧。

(第八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①青海民族学院文学院胡静《老子“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1
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二十二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三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七十六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七十八章)
从中我们不难看到,老子始终推崇的大多是小、柔弱的事物,所以我将其称之为老子哲学思想的“示弱”观念。

老子的这一“示弱”观念可以说横向来看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纵向来看对于民族特点和处事原则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老子哲学思想中这种“示弱”的观念可以说是一种辩证法的思想。

“天下莫柔弱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性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弱小转化为强大的过程。

老子看到柔弱之水可以滴穿坚强之石的事实,进而提出弱小可以剩强,柔能克刚的道理。


一、老子思想的“示弱”观念对为人处世的影响
从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我们就明白为什么在《老子》一书中是时时刻刻提到弱小才是发展生存的王道。

老子思想产生于一个兵祸连年的争霸时代,大国为了争夺霸权不肯相下,小国夹在大国之间不能自保。

老子生于那个年代,深知武力的竞争,以暴御暴,只有更烈,绝没有止境。

只有消极的软功夫才可以抵抗强暴。

狂风吹不断柳丝,齿落而舌长存,又如最柔弱的水可以冲开山石,凿成江河。

③其实人生的交际、处世也是如此。

成功的人士往往都是用柔道来取胜。

晚晴重
②姜国柱《中国思想通史·先秦卷》武汉大学出版社
③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2
臣曾国藩在剿灭太平天国起义后,手握重兵,并且在那个反清复明思想的大背景下,曾国藩完全可以趁热打铁挥师北上进而推翻满清统治,从而开创一个新的由汉人主政的新的历史纪元。

但是,曾国藩却上书清廷,将所有的功劳都划到了其他人的头上,自己不留寸功,并且主动上表朝廷解除自己的兵权。

正如《道德经》中所言:“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也就是这样的示弱,使曾国藩没有在为将达到顶峰时坠落到万丈深渊,并且死后获得了“一完人”这一极高的评价。

这就是老子“柔弱”思想在现实中的一次完美诠释。

所以说,在为人处世、社会交际中要适当的学会自谦、学会示弱,这样才会更好的立足于社会之中。

反之,过分的出众,则会“树大招风”。

成为众矢之的。

二、老子以弱胜强的用兵之道
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你方唱罢我登场,战争在所难免,弱小者战胜强大者则需要一定的战略战术来作为保障。

老子以“柔弱胜刚强”思想为指导,总结吸取了古代兵法的战争经验,对战争中的主与客、先与后、进与退、攻与守的关系,做了精当的论述④: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得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从中不难发现,老子所提倡的用兵之道也蕴含着一定的“示弱”的思想,用兵之时,要采取守势,伺机而动,为了胜利,宁愿退尺,不得
④姜国柱《中国思想通史•先秦卷》武汉大学出版社
3
进寸。

并且要重视敌人,轻视敌人对用兵是最大的祸害,在兵力相当的时候,只有哀兵才会最终的获胜,即所谓哀兵必胜。

但老子的以弱胜强的用兵之道并非是叫人一直示弱,而是借机发展势力,当忍无可忍之时一举反击,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秦孝公即位后,在战胜魏国的情况下将函谷关及函谷关以外的魏国领土全部割让给
魏国。

给魏国以一种秦国示弱的表现,进而任用商鞅变法,改革内政、发展经济、改革军事制度,从而使以魏国为首的东方各诸侯国暂时将目光转移,进而秦国获得了一段相对稳定的发展机遇期,并强大起来,最后在魏国的一再挑衅下,发起反击使得魏国割地求和。

这个例子可以说很好的阐释了老子的以弱胜强的用兵之道。

所以说老子的守、柔、客、退的“示弱”的策略,不是单纯的消极防守,而是为了转化为攻、刚、主、进的“实强”策略。


三、老子“示弱”观念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从《道德经》中,可以看到柔弱不争的思想贯穿于全书之中,以柔克刚、功成身退、慈让克己等多重含义隐藏于其中。

并且老子这种思想最终归到水的上面,用最普遍的水来作为这种哲学思想的最高境界“上善若水”,老子之所以如此推崇于水,将其称之为上善,老子的这种推崇弱小事物的思想观念最初是在总结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而
产生,并以此为基础联系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上来,进而得出柔弱的一类事物往往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刚强的一类往往极容易被摧
⑤姜国柱《中国思想通史·先秦卷》武汉大学出版社
4
毁。

⑥进而提出了这种“示弱”的思想观念。

虽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大部分时期都是奉儒家思想为正统,但是纵观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老子的“以弱胜强”的思想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了我们这个民族乃至个人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了。

也就是说老子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的产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到老子“示弱”思想的表现,例如对人方面,待人谦下,与人和善,才能长久的立于不败之地。

治国方面,每当国家处于危难之时,老子的思想都会再次浮现,例如,西汉初期的黄老之学,无为而无不为,渔民休息,厚积薄发。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深知中国在经历十年浩劫后国力空虚,进而领导人们提出了韬光养晦的战略思想,对外关系上一再示弱,很难听见中国人的声音。

也就是如此中国才再次得到了三十多年的发展机遇期,再次的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老子思想,产生于春秋各国争霸的时期,老子从水滴石穿的自然现象中归结到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以弱胜强”的生存王道,更要强调老子的“示弱”观念不是一味的柔弱,而是以弱变强,经过一定的发展,最终发生质的变化,从而打败强大。

可以说老子哲学思想中“示弱”的观念在各个领域都影响着华夏儿女,短短五千余字蕴含着最古老、最精华的哲学道理,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表,老子学说为里。

希望中华民族能够在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的引领下最终实现⑥吕锡琛《道家与民族性格》湖南大学出版社
5
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大,进而将优秀灿烂的华夏文明一直延续下去、续写更加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上海古籍出版社
【2】《道家与民族性格》吕锡琛湖南大学出版社
【3】《老子》山西古籍出版社
【4】《近代老学研究》李程武汉大学出版社
【5】《道家与中国文化精神》崔大华等河南人民出版社
【6】《中国古代思想史·先秦卷》周自强广西人民出版社
【7】《中国思想史》葛兆光复旦大学出版社
【8】《中国思想通史·先秦卷》姜国柱武汉大学出版社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