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教案
植物光合作用场所+教学设计

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说出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及其主要功能;2.说出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能力目标:1、练习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2、观察叶片的结构情感性目标: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点:说出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及其主要功能教学难点:说出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教学准备:1、准备新鲜的叶片——菠菜叶。
2、根据课本准备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的材料用具。
3、迎春叶叶片横切的永久装片标本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法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1、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公式2、临时拨片标本的制作步骤二、学习目标:1.说出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及其主要功能;2.说出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三、学习过程探究主题一: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1、结合94页实验指导,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标本2、将自制的临时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的低倍镜下观察。
3、观察迎春叶横切的永久玻片标本,找到迎春叶的各部分结,并画出叶片结构图。
4、结合课本95页叶片结构示意图说出叶片的各部分结构。
(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结合教材图片讨论各结构的功能并展示)栅栏层与海绵层的比较位置细胞形状细胞排列方式含叶绿体的量栅栏层海绵层叶片的基本结构:(无论哪种形状的叶片,其基本结构都是相同的)表皮——保护组织叶肉——营养组织叶脉——输导组织探究主题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片的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叶绿素能吸收光能讨论:1.叶片为什么会呈现绿色?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使叶片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2、为什么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素能吸收光能,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所以,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3、比较下面两幅图片思考:叶绿素是怎样形成的?(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光下培养的小麦苗黑暗处培养的小麦苗连接生活:韭黄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利用“叶绿素形成需要光的原理”,设置无光的环境生产韭黄课堂小结1.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表皮——保护组织叶肉——营养组织叶脉——输导组织2.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1)叶绿体的位置(2)叶绿体中的色素达标训练:1.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结构是()A.茎B.叶片C.叶脉D.芽2.叶的哪种细胞中没有叶绿体()A.海绵组织细胞B.保卫细胞C.栅栏组织细胞D.表皮细胞3.在同一块地里同时栽培大蒜,若栽培在露天环境中,长出的叶片是绿色的;而在遮光条件下栽培,长出的叶片是黄色的。
幼儿园优质课-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生物教案

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生物教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生物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生物教案1教学目标:1.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明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2.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3.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4.举例说出光合作用需要光教学重点:1.观察叶片的结构2.识别叶片的各部分结构3.观察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教学难点: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掌握叶片结构的知识是理解叶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认识基础。
在宏观世界里,一片绿叶给学生的整体印象比较深刻,而要识别显微镜下叶片的结构,分辨不同的叶片细胞,懂得叶片细胞有的含叶绿体,有的不含叶绿体,理解叶片的不同细胞有不同细胞有不同的功能,对于初中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教学教具:显微镜、刀片、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绿色植物、叶片的横切面玻片标本、水、叶绿体标本教学过程:一、引入我们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那么,光合作用的场所在什地方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二、新授T:光合作用需要光,那我们来想一想,在植物中哪一部分能吸收大量的光呢?S:叶子在植物体中能吸收大量的光。
T:那光合作用应在什么地方进行的呢?S:在植物的叶子里进行的。
T:哪我们就知道叶子中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一)、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参天大树拔地而起,枝繁叶茂:纤纤小草茁壮成长,生生不息。
绿色植物一般具有叶,中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我们来看一下几种植物的叶子。
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让学生看几种植物的叶子。
初中生物光的作用教案

初中生物光的作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意义和过程。
2. 掌握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
3. 能够运用光合作用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概念、意义和过程。
教学难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
教学准备:课件、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植物,提问:植物为什么能够生长?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植物能够生长是因为它们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意义和过程。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
2. 通过实例解释光合作用的意义。
四、实验演示(10分钟)1. 演示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解释原因。
五、课堂练习(5分钟)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答案,解答学生疑问。
六、拓展延伸(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光合作用对生物圈有什么重要意义?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光合作用为生物圈提供氧气,维持碳氧平衡。
七、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实验演示、课堂练习、拓展延伸和课堂小结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概念、意义和过程,以及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实验演示环节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光合作用的过程,增强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课堂练习和拓展延伸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课堂讲解环节,可以更加深入地讲解光合作用的机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光合作用的本质。
《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教案

《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意义。
2. 掌握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
3. 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植物叶片,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
2. 利用实验方法,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
3. 运用模型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珍爱生态环境,关注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重点:1. 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意义。
2.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
3. 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1. 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原理。
2. 光合作用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实验器材、模型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PPT,引入植物光合作用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意义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探究活动:观察植物叶片,引导学生发现叶绿体,了解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4. 实验验证:分组进行实验,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
5. 模型展示:利用模型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其原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光合作用的意义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将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报告、作业完成情况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重点关注学生对光合作用概念、光合作用场所——叶绿体的理解,以及光合作用过程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光合作用的奥秘。
2. 利用实验、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光合作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4. 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七年级生物上册3.6.2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教案(新版)苏教版

2. 拓展建议:
(1)阅读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图书和科普文章,了解光合作用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及其在生物科学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观察实践:建议学生在家中种植绿色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光合作用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
4.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 光照强度
- 二氧的应用
② 关键词:
1. 光合作用
2. 叶绿体
3. 光反应
4. 暗反应
5. 影响因素
6. 应用
③ 重点句:
1. "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2.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其中的叶绿素能吸收光能。"
二、当堂检测
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设计以下检测题目:
1. 选择题:
(1)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
A. 细胞核 B. 线粒体 C. 叶绿体 D. 细胞膜
(2)以下哪个因素不会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
A. 光照强度 B. 二氧化碳浓度 C. 温度 D. 水的酸碱度
2. 简答题:
(1)简述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2)视频:播放光合作用过程的动画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加深理解。
(3)在线工具:利用网络资源,如光合作用科普网站、在线实验模拟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拓展知识面。
(4)实物和模型:展示植物叶片、叶绿体模型等实物,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和结构。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小学科学实验教案教学观察植物的光合作用

小学科学实验教案教学观察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标题:小学科学实验教案:观察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验,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养分来源以及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
实验材料:1. 水培瓶或透明容器2. 水培植物(如水仙花、绿萝等)3. 遮光布4. 太阳光或人工光源(如荧光灯)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遮光布覆盖实验台面,确保实验环境暗无光线的干扰。
b. 将水培瓶或透明容器放在实验台上,准备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2. 实验分组: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每个小组需准备一株水培植物。
3. 分组安排:将一个小组的水培植物置于遮光布下,作为对照组。
其他小组的水培植物不受遮光布的影响。
4. 观察及记录:a. 学生每天早上和晚上,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植物的颜色、叶片的展开情况和高度的变化等。
b. 将观察结果以图表的形式记录下来,方便后续数据分析。
5. 实验控制变量:确保每个小组的实验条件保持一致,包括温度、湿度、水分供给等。
6. 实验时间:实验持续3-4周,以观察到明显的植物生长差异为止。
实验预计结果:1. 对照组的植物将在观察期内无明显的生长变化。
2. 其他小组的植物将展示出生长的正常变化,包括颜色的变化、叶片的生长和高度的增加。
实验说明:通过遮光布使其中一个小组的植物无法接触到光线,制造缺光条件,以观察是否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光合作用是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养分和氧气的重要过程。
缺乏光照会导致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影响其生长和发育。
数据分析和讨论:1. 对照组的植物未受光照的影响,因此在观察期间不会出现明显的生长变化。
2. 其他小组的植物将展示出正常的光合作用,生长和发育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
3. 学生可以将观察到的植物生长情况和光合作用进行讨论,了解养分来源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实验结论:1. 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光合作用的参与,光合作用是植物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过程之一。
七年级生物上册3-4-1植物的光合作用(第2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

第1节植物的光合作用(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在进行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场所的活动后,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主要器官是叶,从光合作用的场所这一角度了解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2)理解“光合作用”这一核心概念的公式和含义。
(二)能力目标(1)学习从观察植物图片发现并提出光合作用场所的问题,尝试对众多的问题进行分析整合、寻找问题的关键。
(2)由制定探究计划中对实验材料的巧妙选择,学习如何控制唯一变量、排除其它因素的干扰。
(3)学习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所做的探究活动及所得到的结论,在反思与总结中加深对叶的结构和光合作用场所的认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深刻认识到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认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2)通过“课外延伸”活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利用所学探究技能探究生活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理解探究实验设计。
难点: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是重要的生产者,因为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
经过前面的探究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光合作用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放出氧气;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照。
可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哪里呢?学生:复习光合作用的合成淀粉等有机物、条件是光照。
(二)学习新课一、了解“恩吉尔曼实验”现阶段,我们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还是对前人研究的继承和发展。
所以,首先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所做的相关研究。
(播放恩吉尔曼实验动画)1880年,恩吉尔曼用水绵和好氧细菌进行了光合作用的实验。
(1)实验中,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并且黑暗的环境中,排除环境中光线和氧的影响,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
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受光部位的周围;(2)将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阳光下,则观察到好氧细菌集中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
《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教案

《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意义。
2. 掌握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即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3. 能够运用光合作用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叶绿体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学会通过合作、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植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其意义。
2. 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1. 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
2. 叶绿体的结构及其功能。
三、教学准备:教师:1.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实验器材。
2. 提前学习光合作用和叶绿体的相关知识。
学生:1. 提前预习光合作用和叶绿体的相关知识。
2. 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关于光合作用的谜语引发学生兴趣,进而引入本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意义、反应过程,以及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3. 实验演示:进行观察叶绿体实验,让学生亲眼看到叶绿体的存在和分布。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观察到的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情况,讨论光合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绘制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图。
2. 写一篇关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短文。
3. 观察周围的植物,记录下它们的叶绿体分布情况。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光合作用和叶绿体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作业,检查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教师也应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便更有效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植物调查,记录不同植物叶绿体的分布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教学目标:
1.识别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说明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
2.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3.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4.举例说出光合作用需要光
教学重点:
1.观察叶片的结构
2.识别叶片的各部分结构
3.观察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
教学难点:
解释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掌握叶片结构的知识是理解叶能够
进行光合作用的认识基础。
在宏观世界里,一片绿叶给学生的整体
印象比较深刻,而要识别显微镜下叶片的结构,分辨不同的叶片细
胞,懂得叶片细胞有的含叶绿体,有的不含叶绿体,理解叶片的不
同细胞有不同细胞有不同的功能,对于初中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
教学教具:显微镜、刀片、镊子、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绿色植物、叶片的横切面玻片标本、水、叶绿体标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了人类社
会的进步。
那么,光合作用的场所在什地方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
下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二、新授
T:光合作用需要光,那我们来想一想,在植物中哪一部分能吸收大量的光呢?
S:叶子在植物体中能吸收大量的光。
T:那光合作用应在什么地方进行的呢?
S:在植物的叶子里进行的。
T:哪我们就知道叶子中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一)、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参天大树拔地而起,枝繁叶茂:纤纤小草茁壮成长,生生不息。
绿色植物一般具有叶,中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
我们来看一
下几种植物的叶子。
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让学生看几种植物的叶子。
S:它们都有一个长长的柄和叶片。
T:我们反长长的柄叫做叶柄。
T:同学们,你认为光合作用是在什么地方进行的呢?
S:光合作用是在叶片地方进行。
叶片是叶子和主要器官,下面我们研究一下叶片和结构。
学生实验:
请大家来练习一下徒手做切片,并且识别一下叶片的结构。
1、学生4人一组,先观察绿叶。
2、制作叶片切面的玻片标本,
●把绿叶放在载玻片上,用手把绿叶按平。
●用刀片慢慢的切绿叶,绿叶切的越薄越好。
●把切好的绿叶放入有水的培养皿中,使叶片的切片散开。
●在培养皿中选择最薄的切片放在载玻片上,然后盖好盖玻
片。
3、将制好的玻片标本,入在显微镜的低倍镜下观察,说出叶片和结构如书上P71图
绿色植物的叶片一般包括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
表皮位于叶片的最外层,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
表皮细胞的外壁常有一层角质层,可以保护叶片不受病菌侵害,防止叶内的水过度散失。
表皮上有一种成对存在的肾形细胞,叫做保卫细胞。
保卫细胞之间的空隙,叫做气孔。
气孔是叶片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
叶肉位于上表皮与下表皮之间,一般分为栅栏层和海绵层。
栅栏层的细胞排列比较整齐,细胞里含有较多的叶绿体。
海绵层的细胞排列比较疏松,细胞里含有较少的叶绿体。
叶脉分布在叶肉之间。
叶脉具有输导水、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功能,还具有支持叶片的功能。
(二)、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片的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又含叶绿素。
叶绿素能够吸收光能,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在生命活动旺盛的绿叶细胞中,叶绿素的含量很多。
学生实验
观看绿叶细胞中的叶绿体
学生4人一组,把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注意细胞中的绿色部分。
讨论:叶片为什么呈现绿色?
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
叶绿中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没有叶绿,绿钯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也需要光。
只有在地定强度的光照下,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
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来源。
叶绿素也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
因此,生产实践中,可以利用“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的原理生产韭黄。
三、小结
植物的叶是光合作用的器官,叶中的叶绿体中光合作用的场
所,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叶绿素使叶子呈现绿色。
四、作业
书后思考题、课外探究做上课堂作业本。
五、社会实践
1、在生活中寻找不是绿色的植物。
2、到农村菜农家学习如何生产韭黄。
六、答案
一、思考题的答案
1、判断(1)╳(2)√
2、选择(1)B(2)C
二、课外探究指导
韭黄是韭菜在黑暗条件下生产出来的。
由于没有光,叶绿素不能形成,叶片也就不能呈现绿色,而成黄色(选取生长旺盛的韭菜的基部,培育在黑暗条件下,生长出来的新叶的机械组织不发达,因而韭黄吃起来细嫩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