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蒲公英的种子(教案)
小学语文《蒲公英的种子》教案

小学语文《蒲公英的种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蒲公英的生长过程和种子的传播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蒲公英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展示蒲公英的生长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2)教育学生勇于担当,像蒲公英一样传承优秀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了解蒲公英的生长过程和种子的传播方式。
2. 教学难点:(1)蒲公英的生长过程和种子的传播方式的讲解。
(2)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蒲公英的种子》及相关资料。
(2)生字词卡片。
(3)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观察身边的植物,对蒲公英有一定的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蒲公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蒲公英的了解。
(3)简介课文《蒲公英的种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强体验。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讲解蒲公英的生长过程和种子的传播方式(1)利用多媒体展示蒲公英的生长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
(2)教师讲解蒲公英的生长过程和种子的传播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奇妙。
5. 小组讨论(1)引导学生关注蒲公英的品质,如勇敢、担当等。
(2)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蒲公英品质的理解。
(3)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小学语文《蒲公英的种子》教案

小学语文《蒲公英的种子》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蒲公英的种子》。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表演等方式,培养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创作,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蒲公英种子的生命力和坚韧精神,培养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学生能够理解父母的爱和关怀,培养对家庭和亲人的感恩之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蒲公英的种子》课文内容简介:课文讲述了一颗蒲公英种子在风中飘荡,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最终找到了一个适合生长的地方,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故事。
生词和短语:风儿、飘荡、坚韧、生命力、父母的爱、关怀等。
2.2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能够朗读和背诵课文。
难点: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理解父母的爱和关怀。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朗读法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动作,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
3.2 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和角色,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3 表演法教师引导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中的情节,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朗读和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动作。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4.3 讨论和表达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和角色,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
第五章:作业布置5.1 回家作业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课文,家长签字确认。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5.2 课堂作业学生课堂上也进行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练习。
学生完成课堂上的讨论和表达任务。
《蒲公英的种子》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蒲公英的种子》教案设计适用年级:一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蒲公英的生长过程和种子的传播方式。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 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蒲公英的生长过程。
2. 蒲公英种子的传播方式。
教学难点:1. 蒲公英的生长过程和种子传播方式的深入理解。
2. 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准备教具:1. 蒲公英图片或实物。
2. 课件或黑板。
3. 观察日记本。
环境:1. 室内或户外自然环境。
2. 适当的光线和通风。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蒲公英实物或图片,让学生对蒲公英有直观的认识。
2. 提问:“你们知道蒲公英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二、讲解蒲公英的生长过程(10分钟)1. 通过课件或黑板,讲解蒲公英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等阶段。
2. 强调蒲公英的生长特点,如风力传播种子等。
三、观察蒲公英(10分钟)1. 带领学生户外观察蒲公英,让学生亲身感受蒲公英的生长过程和特点。
2. 引导学生观察蒲公英的种子,了解种子的形态和特点。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提问:“你们认为蒲公英的生长过程和种子传播方式有哪些特点?”2.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蒲公英和生态环境?”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同学们还记得蒲公英的生长过程和种子传播方式吗?”2. 引导学生分享户外观察蒲公英的感悟。
二、讲解蒲公英种子的传播方式(10分钟)1. 通过课件或黑板,讲解蒲公英种子的传播方式,如风力传播、动物传播等。
2. 强调各种传播方式的优点和局限性。
三、实践活动:观察蒲公英种子的传播(15分钟)1. 带领学生户外观察蒲公英种子的传播过程,让学生亲身感受种子的传播方式。
2. 引导学生观察不同传播方式的特点,如风力的作用、动物的行为等。
《蒲公英的种子》教案

《蒲公英的种子》教案《蒲公英的种子》教案「篇一」【教材分析】起源:秋天来了,我带领小朋友走进田野,去认识多彩的秋天。
他们看到了红红的小野枣,飘飞的蒲公英自然会产生一些问题,“野枣为什么会长在这里?”“蒲公英要飞到哪里去呢?”由此我设计了《种子娃娃有办法》这一活动,让幼儿探究种子是如何进行传播的。
依托:《好吃的种子》这课让幼儿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种子,《风的作用》和《梨子小提琴》都简单涉及到种子的传播,基于以上活动,进行拓展和延伸,设计生成了《种子娃娃有办法》这一活动。
内容:本活动主要以蒲公英,苍耳,莲子为例,让幼儿具体感知种子是如何通过风,动物,水来传播的,继而激发幼儿探索其他传播方式的兴趣,最后以《蒲公英的种子》这首儿童诗结束,让幼儿探索自然的同时提高语言能力,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幼儿基本情况分析】大班幼儿思维已经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了,能认识到事物之间简单的逻辑关系,而且大部分幼儿能初步运用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但也有少数幼儿交流和分享的意识淡薄。
《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知识是在幼儿的探究之后,在幼儿交流讨论中形成的。
所以教师应通过提供交流的平台,促进有效的互动,鼓励幼儿交流发现。
【教学目标】本次活动以幼儿为主体,教师在活动中起引导者和支持者的作用,并且考虑幼儿对种子已有的经验和潜在水平之间的距离,在本活动中我预设了以下活动目标1、使幼儿了解种子的不同传播方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2、能与同伴共同探究,用适当的方式和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
3p培养幼儿喜爱大自然的感情,产生继续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本活动的重点是在观察操作的过程中了解种子不同的传播方式,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难点是引导幼儿在提问质疑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讨论交流,在合作中探究。
【教学准备】1.知识准备:我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搜集关于种子的各种图片和资料带领幼儿到野外实地观察体验,收集种子,丰富幼儿的前期经验。
2.实物准备:蒲公英,苍耳,莲蓬、放大镜,脸盆,水,这些实物可以让幼儿形象直观的了解探究的对象3.课件准备:自己提前制作【教学方法】幼儿是通过自由观察、积极探索和讨论交流来进行学习的,我为幼儿提供接近乡土生活的活动材料,幼儿也更喜欢动手摆弄,这时候他们一定会跃跃欲试,期待着去操作去寻找种子的各种传播途径。
课文《蒲公英的种子》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蒲公英的种子》教案范文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年级:一年级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词。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蒲公英的生长过程和传播方式。
4. 学生能够培养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 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词。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蒲公英的生长过程和传播方式。
2. 学生能够培养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
二、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文《蒲公英的种子》的PPT或黑板,生词卡片,图片等教学材料。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蒲公英的种子》,了解课文的大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蒲公英的种子》。
2. 生词学习(5分钟)教师出示生词卡片,学生跟读,组内讨论生词的意思。
教师选取几个重点生词进行解释和例句演示。
3. 课文朗读与理解(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蒲公英的生长过程和传播方式(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和PPT展示蒲公英的生长过程和传播方式,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
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学生复述。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观察身边的蒲公英,并记录下它的生长过程。
四、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提交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评价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为学生的学习进步提供指导。
六、教学延伸活动1. 小组讨论:邀请学生分组讨论蒲公英的生长环境和传播方式,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2. 观察实践:安排学生课后去户外观察蒲公英的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课文《蒲公英的种子》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课文《蒲公英的种子》教案范文适用年级:一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蒲公英的种子》。
(2)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蒲公英种子的生长过程。
(3)能够认读生字词,并会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实物观察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蒲公英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育学生珍惜资源,关爱生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蒲公英的种子》。
2. 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蒲公英种子的生长过程。
3. 能够认读生字词,并会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难点:1. 生字词的认读和运用。
2. 对课文大意的理解,特别是蒲公英种子的生长过程。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们见过蒲公英吗?它是什么样子的?”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蒲公英的了解。
二、学习课文(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蒲公英的种子》。
2. 学生自读课文,并尝试理解课文大意。
3. 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跟读并模仿书写。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讲解和辅导。
四、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回顾蒲公英种子的生长过程。
2. 学生发挥想象,画出自己心目中的蒲公英。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蒲公英的种子》,谁能概括一下课文的大意?”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深入学习课文(1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强对课文情节的理解。
三、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标语。
小学语文《蒲公英的种子》教案

小学语文《蒲公英的种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判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理解蒲公英种子的传播过程及其生态意义。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图片素材。
4. 教学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朗读。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蒲公英的种子》,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气、停顿和语音语调。
(2)分段朗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结构。
3. 学习生字词:(1)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朗读并组词。
(2)解释生字词的意思,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内容:(1)让学生结合图片,描述蒲公英种子的生长过程。
(2)讨论蒲公英种子的传播意义,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和生态环境。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和特点。
五、课后作业:1. 抄写生字词。
2. 家庭作业: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和特点,下节课分享。
注意事项: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生字词掌握评估: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阅读理解评估: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课文《蒲公英的种子》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课文《蒲公英的种子》教案范文教学对象:一年级学生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蒲公英的种子》。
2.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蒲公英种子的传播过程。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
2.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1. 课文《蒲公英的种子》的PPT或黑板。
2. 蒲公英种子的图片或实物。
二、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教师展示蒲公英种子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有谁知道蒲公英是如何传播种子的吗?”Step 2:朗读课文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蒲公英的种子》,并指导学生正确地发音和停顿。
Step 3: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蒲公英种子的传播过程。
Step 4:讨论和思考教师提问:“课文中的蒲公英种子为什么要飞到远方?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Step 5:总结和拓展教师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节约资源、保护植物。
三、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观察周围的植物,了解它们的传播方式,并和家长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2. 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讨论如何保护环境,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是否到位,以及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是否得到提高。
五、教学评价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与家长的沟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否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以及是否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六、教学策略1. 图片启发:通过展示蒲公英种子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蒲公英的种子(教案)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一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一册)教学目标1.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拼音读课文。
2.读懂每句话,理解词语意思。
3.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蒲公英是靠风力传播种子的。
4.学会5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5.练习根据课后问题读课文,回答问题。
6.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词句意思,读懂课文内容。
2.练习根据题目读课文,回答问题。
3.识字、写字。
4.朗读、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1.蒲公英实物标本(或图片),田字格黑板,小黑板,生字卡片。
2.课前准备,有条件的带学生实地观察蒲公英。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二)读懂每句话,理解词义。
(三)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蒲公英是靠风力传播种子的。
(四)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理解词句意思,读懂课文内容。
(二)练习根据题目读课文,回答问题。
(三)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解题。
1.从题目看这课要讲的是什么?()2.导入新课。
要讲哪些与有关的知识呢?我们今天来学一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借助汉语拼音自读课文。
要读准音,读成句。
(读几遍后教师检查指名读)2.这篇课文有几句话?从哪儿到哪儿是一句?3.这篇课文要告诉我们什么知识呢?(蒲公英是怎样传播种子的)(三)细读课文,看插图,理解词句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1句话,看标本(或图片)。
(1)这句话里的“我”指的是谁?()这篇课文以蒲公英(我)的口气写的,作者把当作人来写。
(2)“我”在这句话里告诉我们什么?(①他是;②蒲公英种子的样子)(3)是什么样的?(是一朵毛茸茸的小花)让学生观察实物,(或标本、图片)看这朵小花的样子、颜色。
体会“毛茸茸”的意思。
问:这朵小花是一粒种子吗?①这朵小花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样子的?(白色的小圆球,毛茸茸的,或毛茸茸的白色的小圆球)通过看图体会蒲公英的样子。
②通过看图体会“毛茸茸”是形容细细的绒毛,很密的样子。
板书:毛茸茸的小花。
(4)指导朗读句子。
我是/,有一朵毛茸茸的小花。
2.读第2句话,用小黑板出示课后第一题。
学生读题后问:这个问题问了我们几件事?(两件事,①是怎么离开它妈妈的;②要飞到哪里去)我们读的第2句话可以回答哪个问题?(第一个,是怎么离开它妈妈的)(2)带着这个问题读第2句话,看插图,回答问题。
(学生读句子回答)(3)句子里的“妈妈”指的是谁?(指的是蒲公英)(4)蒲公英是怎样传播它的种子的?(是靠风来传播种子的)需要多大的风力?读句子,再回答。
(微风轻轻一过,毛茸茸的种子就飞起来了)①“微风”是什么样的风?(轻微的小风)板书:微风吹②“轻轻一吹”是怎么吹?(让学生吹一下,体会“轻”的程度)③为什么“微风轻轻一吹”,就能离开亲爱的妈妈呢?(成熟以后很轻,很容易脱落)(5)指导朗读。
(自读,指名读)微风/轻轻一吹,我/离开了/亲爱的妈妈。
3.读第3句话,看黑板上的问题。
(要飞到哪里去)(1)要飞到哪里去?(飞到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板书:哪儿家(2)句子中为什么用两个“飞呀”?(说明小小的一粒种子随风飘得“很远”)(3)读第二、三行,(指名读)间:这两个“哪儿”表示的意思有什么不同?(第一个“哪儿”指风吹到的不管什么地方,第二个“哪儿”指的是种子落地的地方)同学们,试想一下种子可能落到什么地方?(4)讲讲“哪儿就是我的家”是什么意思?(在这里的“家”是指蒲公英种子落到哪儿,就在那里生根、长叶、开花、结籽。
也就是说到哪儿就在那里成活)(5)指导朗读。
“飞呀,飞呀”读得轻慢,“飞到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读出肯定的语气。
(四)朗读全文。
说说学了这课书,你懂得了什么知识。
(了解了是什么样的,蒲公英种子靠风来传播)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认识一个新偏旁:(立字旁),学会5个生字:有、吹、开、亲、家。
(二)比较句子。
(三)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检查复习。
1.读生字卡片:有、吹、开、家、亲。
(指名读,变序读)2.朗读课文。
(指名读)(二)学会生字。
1.有,y%u,拼读音节。
(1)识记字形。
自学后说记法。
(y%u有,我用笔画加部件的方法记,第一笔横“一”,第一笔长撇“”,下面是“青”字的下半部“有”,共6笔)或(y%u有,我用熟字换部件的方法记,把“右”字下面的“口”字,换成“月”字,把第一笔撇改成竖,一共6笔)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出最容易分辨的最清楚的办法记字形。
(2)学生默记字形,同桌互相检查。
(3)“有”的意思和哪个词相反?(无)师述:“有”字上面大横和长撇把下面“”的左上半边包住了,这样的字叫半包围结构的字,我们学过的“送”字,走之旁包住了“关”字的左下半边。
“同”字的“冂”从三面包住了“一口”,都属于半包围结构,你们想想还有哪几个字是半包围结构的?(右、左、在、风、向、石)2.吹,chu9,拼读音节,读词语:吹喇叭。
(1)识记字形。
在学生自学基础上讨论。
(吹chu9,用部件加笔画的方法记字形,左右结构,左边口字旁,右边第一笔小撇“”,第二笔横钩“”,下面加上“人”字,“欠”,一共7笔,吹喇叭的“吹”)(2)学生默记字形,同桌互相检查。
(3)口头组词语,加深对词义理解。
吹开吹风吹大话吹走3.开,k1i,拼读音节,读词语,离开。
(1)识记字形。
(自学,开)提示:第三笔是什么?(竖撇)(2)口头组词语。
开门打开开山开灯开始(3)找出反义词,与开意思相反的词是什么?(关)4.亲,q9n,拼读音节,读词语:亲爱。
(1)认识新偏旁:“”立字旁。
随老师说两遍。
笔顺是:丶亠立,一共5笔。
(2)记字形,自学后讨论。
(亲,q9n,用部件组合法记字形:上下结构,上面是立字旁,下面在“一”上加上“小”字,“”,一共9笔,亲爱的“亲”)(3)学生默记字形,同桌互相检查。
(4)口头组词语。
亲爱亲人亲戚亲自5.家,ji1,拼读音节。
(1)识记字形,学生自学后讨论(家,ji1用部件加笔画记字形,上下结构,上面宝盖儿,下面第一笔横“一”,二笔斜撇“”,三笔弯钩“”,四笔、五笔撇“”,六笔小撇“”,七笔捺“豕”,一共10笔)。
数数左边有几撇,右边有几撇?(左边有三撇,右边有一撇)第3笔是什么?(弯钩)(2)学生默记字形,同桌互相检查后,教师指名检查。
(学生背对黑板书空)(3)口头组词语。
国家家庭家中家门人家(三)指导书写。
1.有。
(1)整体位置:上松下紧。
(2)笔画、部件位置:第一笔大横,在上半格离横中线三分之一的地方,左右各离边线三分之一,平写大横。
第二笔从竖中线上起笔,写斜撇,撇向左下格离横中线和边线各三分之一的地方收笔。
下面“”、“竖”从横中线和微交叉的地方起笔,直写下来,到离边线三分之一的地方收笔。
“横折钩”压横中线起笔,斜写横到横中线上一点儿顿笔写折,过“竖”一点儿写钩。
“里边两横”距离相等,右边不靠横折钩。
(2)教师在田字格黑板上示范带写,学生仿写字头。
2.吹。
(1)整体位置,左窄右宽。
(2)部件,笔画位置,口字旁占左半格中间,斜压横中线,右边第一笔斜撇,从竖中线一多半地方起笔,到横中线与“口”第三笔横对齐收笔。
第二笔横钩,在左上格右下角起笔,斜横到右半格中间横中线上一点儿顿笔写钩。
“人”字撇从中心点上边压紧中线起笔,撇到左下格中心右下方收笔,要有撇尖。
捺从中心点下边一点,压竖中线起笔,到右下格中心点下顿笔写出捺脚。
撇、捺对称。
(3)教师带写右半边,学生仿写字头。
3.开。
独立看田字格字帖,练习书写字头,教师检查指导。
4.亲。
(1)整体位置,上下均等。
(2)部件位置,立字头大横压横中线,下面“小”字竖钩顶横中线。
第一笔点,点在上半格离边线三分之一的竖中线上。
第二笔“横”与下面的“一”一样长。
下面“小”字的侧点和点斜对左、右下格的中心点,两“点”对称。
(3)教师带写,学生仿写字头。
5.家。
(1)整体位置:上小下大。
(2)部件笔画位置:宝盖占上半格中间,第一笔点在竖中线上。
第四笔横,写在第二笔横钩和横中线中间。
第五笔小撇,从竖中线起笔,斜撇向左半格中间,过横中线一点儿的地方。
第六笔,竖弯钩,从第五笔小撇与横中线的交叉点起笔,弯向竖中线,写弯钩,到离边线三分之一处写钩。
第七、八笔撇,距离相同,到与第五笔小撇上下对齐处写撇尖。
第九笔小撇,过横中线一点儿起笔,撇到第八笔撇起笔处收笔。
第十笔捺从第九笔收笔处起笔,捺到右下格中心点顿笔写捺脚。
(四)练习书后第2题。
出示小黑板(写好两组句子),进行句子比较。
1.第一组:我是。
我是种子。
(1)相同点,都有“我、是、种子”三个词语。
(2)不同点,第1句比第2句多“蒲公英的”这个词语,两句的意思就不同了。
①第1句,限定“我”是。
第2句,“我”可以是任何一种植物的种子。
②从表述意思上,第1句比第2句具体,我是什么种子,我是。
2.第二组:我离开了亲爱的妈妈。
我离开了妈妈。
第1句比第2句多了“亲爱的”这个词语,表明了“我”对妈妈的爱。
(五)背诵课文。
1.按问题背诵。
(1)“我”是什么?长得什么样?(背第1句)(2)“我”怎样离开了亲爱的妈妈?(背第2句)(3)“我”要飞到哪里去?(背第3句)2.填空背诵。
我是()()()()种子,有一朵()()()()小花。
()风()()一吹,我离开了()()()妈妈。
飞(),飞(),飞到()(),()()就是我的()。
3.学生自练,同桌互练。
4.教师检查。
(齐背:分组背,指名背)XX文讯教育机构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