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1) (1)三校生必学

合集下载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及解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及解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谏太宗十思疏[唐] 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则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②!人君当神器之重③,居域中之大④,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⑤,欺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⑥,承天景命⑦,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⑧。

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⑨,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11),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2)。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13)。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14);载舟覆舟(15),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16),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17),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8),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9),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22),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3),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24),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茲九德(25),简能而任之(26),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7);文武并用,垂拱而治(28)。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注释〕①本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疏,古代大臣向皇帝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②下愚,最愚笨的人。

这里是魏征自谦之词。

明哲,明智的人。

③当,有“主持”“据有”的意思。

神器,帝位。

重,这里是“重权”“重势”的意思。

④居域中之大,在天地间是一大。

《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域中,天地间。

⑤戒,革除,消灭。

以,用。

⑥凡百,所有一切。

元首,指帝王。

⑦景,大。

封建阶级常把帝王的高踞万民之上,说成是上天让他这样作的。

说“神器”,“域中之大”,也是这种用意。

⑧克,能够。

盖,表示对所说的事不作十分肯定的判断。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所写,是一篇旨在谏诤唐太宗李世民的上表文章。

该文章以深刻的见解和真诚的态度,对李世民在统一中国后的一系列政治举措提出了批评和建议,对于了解唐代政治历史和魏征的思想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谏太宗十思疏》的主要内容及相关知识点的整理,供参考。

文章开篇即指出统一天下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并不是终极目标。

魏征认为,大一统的国家需要有一种权力制衡的机制,而不是单一的统治者集权。

这一思想体现了他对于政治组织和权力分配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唐代政治理念的变革,即逐渐从以君主为中心的专制体制向官僚主义制度转变。

魏征指出,权力过于集中会导致君主依赖过多的宦官和贤臣。

他建议太宗在重要政务上,应当亲自参与决策,并与官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这体现了魏征对于君主的参政思想和对于官僚的重视,也反映了唐代君主与官僚的互动关系。

此外,魏征还批评了李世民过于重用宦官的行为。

他认为,宦官容易得到君王的信任,却很难被制衡和监督,容易产生贪婪和腐败的现象。

这一观点揭示了唐代宦官问题的存在,对于深入理解唐代政治局势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进一步指出了李世民过度奖励功臣的问题。

魏征认为,李世民对功劳大臣的奖赏过分慷慨,导致朝廷财政出现问题。

他建议太宗应当合理的分配奖励,保持朝廷的财政稳定。

这一观点反映了唐代政府的财政压力和管理不善的现象。

同时,魏征还指出了李世民重文轻武的倾向。

他认为太宗应该平衡发展武功和治国能力,通过智慧治理和儒家教育来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一观点反映了唐代朝廷对于文学和儒家礼制的重视,也表达了魏征对于李世民政策取向的担忧。

此外,《谏太宗十思疏》还涉及了对外战争和对内政治的批评。

魏征指出,太宗过多地发动战争,使得国内资源消耗过大,民众生活不稳定。

他建议太宗应当尽快结束战争,安抚民众,发展生产,保持国家的繁荣。

这一观点反映了唐代战争频繁和大规模战争对于社会的冲击。

最后,《谏太宗十思疏》还对于太宗的个人修养和忠诚提出了建议。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写的一篇谏言文章,全篇共有十个思想,并通过对历代帝王所犯错误的剖析,向太宗提出了一系列的忠言逐级,表达了对太宗和国家前途的担忧。

本文旨在对《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思想即是说每个人都有保卫国家的责任,不仅仅是皇帝和大臣,而是每一个人都应该作出贡献。

因此,每一个普通百姓都有维护国家安定的责任。

这个思想点体现了个体对国家的责任感,同时也强调了个体的力量对国家的影响。

二、“口吃不如咽,舌吐不如藏”这是说要慢慢地说话,用恰当的语言与用词,把一个人的看法清楚地表达出来。

同时,也强调了不要贸然发表言论,避免言多必失。

这个思想点和今天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训练密不可分。

三、“道德言行纷杂间,二者不可得兼”这一思想点是说要把道德和行为一致,只有这样才不会让人产生误解和怀疑。

做事必须要讲究诚信,言行一致,不打不相识而言之,这一点在当今社会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古人身不存,尚可致其名”这一思想点是通过学习古人的遗产和思想,保留并传承文化,以致使古人的思想和精神得以传承下去。

学习文化遗产和精神是对当前时代的建议,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不断地进步。

五、“勤政廉洁,能脱胎换骨”这一思想点即为“廉政”观点,不受贿赂,不作弊,以满足公众的信心和不断推动国家发展,以至于能有效地净化官场。

如今,不管是官场还是平民百姓,与此观点完全是同等重要的。

六、“岂因祸福避趋之,斯已淫矣”这一思想点是指不能因为祸福避讳而改变自己的信仰,而是应坚定自己的信仰和立场。

只有在困难和挑战中坚持自己的信条,表明自己的立场,自己才不会被困难所打败。

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思想点是说要通过学习来使自己的能力更加强大。

通过读书可以让自己了解世界、扩大知识面和提高个人素质。

现在读书还是一项重要的事情,不仅是在校时读书,也包括读报、看书、看电视、上网等。

(完整word版)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docx

(完整word版)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docx

太宗十思疏一、通假字1. 董之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能而任之(“ ”同“ ”,拔).二、古今异1.求木之者,必固其根本(古:木的根。

今:指事物的本。

)..2.既得志,情以傲物(古:放情感,即“ 傲”。

今:尽情。

)..3. 壅蔽,思虚心以下虚心:古,使⋯⋯虚。

今:一种虚的美德。

..4. 傲物骨肉行路骨肉:古:之父母兄弟子女。

今:生骨肉..三、一多1.盖( 1)善始者繁,克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 2)盖在殷,必竭以待下(,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

)2.(1)必竭以待下(心)(2)能可欲(如果)3.下(1)壅蔽,思虚心以下(臣下的意)(2)臣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3)惧溢,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4)敏而好学,不耻下(地位低下的人)4.当(1)盛夏之,当而立(着,面)(2)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3)安步当(当作)5.安(1)思国之安者,必其德(安定)(2)燕雀安知之志哉(怎么)(3)王曰:“沛公安在?”(哪里)(4)衣食所安,弗敢也(享受)(5)不念居安思危:安全的境。

(6)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

6.信(1)信者效其忠:。

(2)愿陛下之信之:信任。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4)忌不自信:相信。

7.求(1)求木之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2)予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3)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求。

(4)不求达与侯:追求。

(5)府史此,因求假:求。

8.治(1)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2)医之好治不病以功:医治。

(3)不效治臣之罪:治。

9.克(1)能克者盖寡:能。

(2)然操能克:。

(3)公乃与克日会:定。

(4)克己复礼仁:束。

四、重点虚1.之( 1)臣求木之者构助,用在主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构助,的。

( 3)取之易而守之乎?代,指代天下。

2.以(1)盖在殷,必竭以待下。

来,表目的的(2)董之以刑。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一、古今异义词:1.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2. 凡百元首元首:古义:指帝王。

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3.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

今义:尽情4.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骨肉:古义:路人。

今义:走路。

5. 役聪明之耳目聪明:古义:听觉、视觉灵敏。

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

二、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状语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上。

2. 名词作动词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3. 形容词用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大:重位。

惧谗邪邪: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善:好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能:有才能的人。

4. 形容词用作动词智者尽其谋尽:用尽。

5. 使动用法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三、重要虚词、实词之:①臣闻求木之长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结构助词,的。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

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虽:①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诚:①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②诚能见可欲:如果。

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修饰。

④子产而死,谁气嗣之:连词,表假设。

下: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梳理《谏太宗十思疏》是唐代史学家魏征所著,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论文。

本文通过10个思疏,向唐太宗李世民提出了对于朝廷政务和国家治理的种种忧虑和建议。

以下是对《谏太宗十思疏》的知识点梳理:1.《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此书的撰写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635年,当时太宗刚刚平定了玄武门之变,文治武功的太宗开始思考并引领国家的政务。

2.《谏太宗十思疏》的目的:魏征力图用此书来挑战封建统治思想,尤其是反对刚刚建立的世袭制度。

3.第一思疏:魏征提出“文武之道,一也”、“明君臣之义,二也”的观点,强调儒家的统治思想,主张以德治国。

4.第二思疏:魏征批评传统的世袭制度,主张选拔人才,尤其是从军事中选拔将才,以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5.第三思疏:魏征提出慎重使用酷刑,主张以德治罪,以减轻民众的苦难。

6.第四思疏:魏征对于边防政策进行了分析,主张积极防御边境,以保卫国家的安全。

7.第五思疏:魏征提出重视农业和国家财政,主张减税和免除劳役,以鼓励农民的生产。

8.第六思疏:魏征呼吁统筹考虑国家的经济和人口问题,主张稳定人口增长和促进社会的繁荣。

9.第七思疏:魏征对于治安问题进行了讨论,主张加强法律的实施和依法行政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10.第八思疏:魏征提出重视教育,主张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倡导儒家思想的普及。

11.第九思疏:魏征对于地方政权进行了批评,主张加强中央政权的监督和管理,以避免腐败和权力滥用。

通过对《谏太宗十思疏》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魏征主要关注政治、经济、军事、人口、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以及政府权力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讨论。

他也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建议,对于唐太宗和后来的统治者都有一定的影响。

这部作品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政治理论文献中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谏太宗十思疏》必备文言知识归纳(文学文化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

《谏太宗十思疏》必备文言知识归纳(文学文化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

《谏太宗十思疏》必备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文化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名句默写)一、文学文化常识魏征: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省晋州市)人。

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其为人直言进谏,推行王道,主张“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薄赋敛”“轻租税”等,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疏:疏,奏文的一种。

作为文体,是古代官员向皇帝进言以使下情上达的进谏文书。

“疏”始创于汉代,后世又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文体的总称。

“疏”的用途广泛,论谏、劝请、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均可用“疏”。

比较著名的如贾谊的《论积贮疏》、诸葛亮的《街亭自贬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

有时私人交往的书信也称为“疏”,如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

二、重要词语释义臣闻求木之长(生长)者,必固(使……稳固)其根本(树根);欲流之远(形作动,流的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安宁)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稳固)而求木之长(生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等级低)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形作名,重任),居域中之大(形作名,重要的地位),将崇极天之峻(定语后置),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形作名,安逸的环境)思危(形作名,危险的境地),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形作动,流的远)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能够)克终者盖(大概)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下属);既得志,则纵情(放纵情感,即骄傲)以傲(形作动,傲视)物。

竭诚(诚心)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路人)。

虽董之以严刑,振(同“震”,使……震怒)之以威怒(状语后置),终(最终)苟免而不怀仁,貌(名作状,表面上)恭而不心服。

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谏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的谏议大夫魏徵,在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上书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篇奏疏;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对这个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

原文:谏太宗十思疏唐代-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翻译: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谏太宗十思疏》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浚:必浚其泉源(疏通,深挖)
2、当:当神器之重(主持,掌握)
3、景:承天景命(大)
4、董:虽董之以严刑(监督)
5、克:克终者盖寡(能够)
6、作:将有作(建造,兴建)
7、牧:则思谦而自牧(养)
8、敬:则思慎始而敬终(慎)
9、黜:则思正身以黜恶(排斥)
10、简:简能而任之(选拔)
二、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
三、一词多义
1、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疑问副词,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动词,养生)
2、信:
①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动词,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名词,信用)
④忌不自信(动词,相信)
3、求: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动词,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动词,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动词,请求)
④不求闻达于诸侯(动词,要求)
4、治:
①文武兼用,垂拱而治(动词,治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动词,治病)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动词,惩治)
5、当:
A、dāng 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动词,对着,面对)
②当场(处在某个地方或某个时候)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动词,掌握,主持)
④各当时而立法(动词,适应,相当)
⑤当高罪死(动词,判断)
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动词,应当)
B、dàng ①安步以当车(动词,当做)
②岂非用赏罪当邪(形容词,适合,得当)
6、以:
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来)
②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来)
④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介词,因为)
⑤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7、哉:
①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语气词,表反问,呢)
②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语气词,表反问,吗)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语气词,表反问,呢)
8、所: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的人)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介词,“为……所……”,表被动)
9、盖:
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
③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
10、而: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示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表示递进)
③垂拱而治(连词,表示修饰)
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示假设)
四、词类活用
1、固: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
2、下:则思江海下百川(名作动,居……之下)
3、宏: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
五、古今异义的词
1、根本: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①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

②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纵情: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①古义:放纵情感。

②今义:尽情)
3、以为: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①古义:“以之为”的省略,把它当作。

②今义:认为)
4、虚心: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①古义:使心虚。

②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六、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判断句)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介宾短语后置)
七、难句翻译
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译:开始做得好的实在太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却)很少。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译: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4、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译: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的职责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