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治

合集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治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治体会

床上治疗原则 : 早诊 断 , 快开通冠状动脉 , 复血运 , 及 尽 恢
挽 救 濒 死心 肌 , 止 心肌 梗 死 面 积 再 度 扩 大 。尿 激 酶 是从 防
人 尿 或 肾细 胞 组 织 培养 液 中提 取 的 一种 蛋 白水 解 酶 , 能 其 直 接 激 活 纤 溶 酶 原 成 为 纤 溶 酶 , 而 使 纤 维 蛋 白水 解 , 从 使
临 床 疗 效 明 显好 于 对 照 组 , < .5 差 异 均 有 统 计学 意义 。 P O0 , 其 中对 照组 2例 死 亡 . 示溶 栓 失败 可 能导 致患 者死 亡 。 提 另 外 两 组治 疗 过 程 中 均无 不 良反 应 发 生 。综 上 所 述 , 激酶 尿
l . 溶检再通判定标准圈①持续胸痛 2h内基本消失 ; I1 3 ②心 电图检查 , 升高的 s 段于 2 T h内, 回降> 0 ③血清肌酸磷 5 %;
其 中胸 导联> . mV, 02 肢体导 联> . mV, 01 发病 时间 6 1 。发 ~ 2h 病部 位 : 前间壁 2 5例 , 壁 3 下 0例 , 壁 1 前 5例 , 壁并 高 侧壁 前 9例 , 壁并 高侧 壁 1 例 。所 有患 者依 据 治疗 方法 不 同 , 下 l 随 机分 为 对 照组 3 0例 和观 察 组 6 0例 , 组 患者 性别 构 成 比 、 两 年龄 、 病部位 、 救 时间等 临床资 料经统 计 学分 析 比较 , 发 抢 差 异均无 统计 学意义 ,> .5 具有 可 比性 。 P O0 .
广应 用 。
7月修 订 的 “ 急性 心 肌梗 死溶 栓 方法 参 考 方 案 ” , 患 者 溶 翻对 栓 治疗评 价为 有效 、 无效 、 死亡 。
1 . 4统计 学分析 采 用 统计 学 软 件 S S 1 . 立 数 据 库 , 过 t P S 20建 通 检验 和 x 检验 分析 ,< .5为差 异有 统计学 意义 。 : P O0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要点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要点

心肌梗死(MI)是心脏缺血性坏死。

是在冠状血管病变的基石上,引起冠状动脉t血供迅速地下降或停顿,使相应的心脏强烈而持续地急性缺氧引起心脏坏死。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AMI)临床有持续的胸骨后强烈酸痛、高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示物升高并且心电图进行性变化;可出现心率紊乱、休克或心力衰竭,属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最突出类别。

AMI的检查重点包括:病史与症状:胸痛是首先发生的症状,一般在胸骨后上中部的左胸腔,并向左手臂颈部及肩部放射;但有些病人的胸痛部位则不一定明显,可在上腹、颈、下颌部等处。

胸痛一般没有明显原因,常出现在身体静止后,一般持续>20分钟,胸痛的特点为压榨样,并伴有紧急、烧灼感,常伴随通气障碍、大多汗、呕吐、泄泻、眩晕等。

喘息,或含硝酸甘油过多而不能解除。

要注意有些妇女体现为不典型胸部痛,但老年人中较多的会体现为唿吸窘迫。

AMI的检查重点包括:病史与症状:胸痛是首先发生的症状,一般在胸骨后上中部的左胸腔,并向左手臂颈部及肩部放射;但有些病人的胸痛部位则不一定明显,可在上腹、颈、下颌部等处。

胸痛一般没有明显原因,常出现在身体静止后,一般持续>20分钟,胸痛的特点为压榨样,并伴有紧急、烧灼感,常伴随通气障碍、大多汗、呕吐、泄泻、眩晕等,或含硝酸甘油过多而不能解除。

要注意有些妇女体现为不典型胸部痛,但老年人中较多的会体现为呼吸窘迫。

无Q波心肌梗死中的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患者,不出现病理性Q波,出现ST 段压低≥0.1mV,avR导联(或V导联)ST段拾高或对称性T波倒置。

心肌坏死血清标记物的动态演变:传统的心肌三酶CK、LDH、AST,诊断AMI的敏感性低,特异性差,假阳性多,容易受骨骼肌、肝脏等其他器官组织状况的影响。

故新的观念提出以“肌钙蛋白、肌红蛋白、CK - MB"为新的心肌三酶,用于AMI的诊断。

肌钙蛋白(cTn)是横纹肌(心肌和骨骼肌)的结构蛋白,两者肌钙蛋白C的氨基酸序列相同,故不适用于心肌损伤的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治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治体会
3讨 论
焦点 。 本研究通过对我 院6例 急性 心肌梗死患者 的临床 资料 进行分析 , 0
现报道如下 。
1 资料 与方法
1 1 临床 资料 .
急 性心肌 梗死 发病较 急 , 期主 要 出现 心律 失常 、 早 室颤等 临床症 状。 其发病 机理主 要是冠状 动脉狭 窄 , 供下 降或中断 , 血 从而导致 心肌 缺氧发 生坏 死 。 临床研 究证 明_, ~11 间大 部分 心肌呈 凝 固性 坏 21 2. 】 3 之 死。 临床上 治疗原 Ⅲ : 早诊断 , l J 及 尽快开通 冠状动脉 , 恢复血运 , 挽救 濒 死心 肌 , 放置心 肌梗 死面积 再度过 大 。 据 19 年 l月美 国心脏病 学 根 96 1 会/ 美国心脏 ( ) 修订 的标 准 , 病 协会 急性 心肌梗 死在 1h 2 以内进行溶 栓 治疗 最适宜 , 且发 病距 溶栓 开始时 间越 短 , 梗死相 关血 管越 易再通 ,
临 床
医 学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的 临 床 诊 治 体 会
徐俊 张道 荣 严 君
( 安徽省立友谊医院 安徽合肥
20 1 ) 301
【 要】 摘 目的 探讨 急性 心肌梗 死的 临床 诊 治体会 。 法 采 用回 顾性 分析 的 方法 , 析我 院收 治 6 例急性 心肌 梗 死 患者 的临床 资 方 分 0 料 。 果 观察 组溶栓 时间和 血 管再通 率 明显优 于 对 照组 ,<o0 , 结 P .5 差异死亡 率 明 显低 于对 照组 , 同时住 院 时问也 明显 缩短 , o 0 , K .5差异 均有 统计 学意义 。 结论 开展 急救 现 场溶栓 , 可有 效提 高溶栓 临床 疗效 , 降低 并发症和死 亡率 , 为更有 效救 治患者生命 , 争取 了宝贵 时间 。 I 关键 词 】 急性 心肌梗 死 溶栓 【 图 分 类 号 J 5 中 R4 【 献标 识码 】 文 A 【 章 编 号 ]6 4 7 22 1 )3a-0 7 一O 文 1 7 —0 4 ( 0 00 () 0 2 1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治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治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

方法选取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1月间本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对照组36例。

观察组32例采用静脉溶栓及时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通过对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后可知,两组患者的病情均有所好转,但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观察组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0%。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发展快的临床特点,治疗过程中应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其采用静脉溶栓治疗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心电图;诊治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1月间本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所有患者入院后经心电图、心肌酶等检查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46~75岁,平均61.2岁;主要临床表现突发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样疼痛,伴有出汗、烦躁、恶心、呕吐及濒死感等。

将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症状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首先对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常规吸氧、心电监护、控压、降糖、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基础治疗之上,观察组32例给予静脉溶栓治疗,首先让患者口服阿司匹林300mg,再将uk150万u 加入0.9%ns100ml中,持续静脉滴注30min,最后溶栓结束后给予6000iu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12h/次,连续3d;对照组36例仅采用单纯的西医常规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进行监控并记录,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1]。

1.3疗效标准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缓解,各项生命指标及机体功能基本恢复,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治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治
结合杂志 , 2 0 0 9 , 1 8 ( 1 ) : 6 5 .
病死率进行 比较分析 。
1 . 4 统料 采用 检验 , P < 0 . 0 5为差 异
[ 4 ] 董建春 . 不同手术人路治疗食 管癌 6 2 1 例体会叨. 实用 临床 医药杂 志, 2 0 1 2 , 1 6 ( 7 ) : 6 6 .
在 中老年人 群 中 ,急性心肌 梗死为一 种常见 的心血管 疾 病, I 临床研究认 为该病是 心肌血流供给 出现 中断时间持久引发 心肌坏 死的现象 , 是一种 危重型疾病 , 具 有较高的病死率 , 对老 年 人的生命 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 l 】 。而且老年 急性 心肌梗死的 临 床症状不典型 、 预后 差 , 且并发 症多 , 再加上老 年人 的生理和心 理特点 , 造成 了老年急性 心肌梗死 在临床治 疗上较 复杂 , 加大 了诊断治疗 的困难。因此 , 研究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 ,
急性心肌梗死 的症状不典 型 ( 主要 是憋气 、胸 闷和消化 道症 状) , 这是 其误诊 的主要原 因。
表1 2组患者 的临床表现 E 较
【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近 几年 我院收治的 1 4 2 例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患者和 4 2例 非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患者进行 比较研 究 , 全 面分析老年急性 心
2 . 3 病 死率 观察 组治愈 1 0 6例 , 死亡 3 6例 , 治愈 率 为
7 5 %, 病死 率为 3 5 %; 对 照组治愈 3 9例 , 死 亡 3例 , 治愈 率 为 9 3 %, 病死率为 7 %。
3 讨 论
急性 心肌梗死 ( AM I ) 是一种 常见的心血管疾 病 , 多数发 生 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 变的基 础上 , 因冠状动 脉内斑块破裂出 血、 血栓形 成或冠状动 脉严重持久 的痉挛 , 造成 冠状动 脉血供 急剧减少或 中断 , 相应心肌发生持续 而严 重的缺血而导致的部 分 心肌缺血性坏死圜 。 与对照组 比较 , 老年人 发生 急性 心肌梗死的诱 因除 了情绪

基层急性心肌梗死诊治流程及转院前处理(全文)

基层急性心肌梗死诊治流程及转院前处理(全文)

基层急性心肌梗死诊治流程及转院前处理(全文)1 急性胸痛的诊断胸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是心内科临床工作中最常遇到的问题,其病因复杂多样,且危险性存在较大差别,临床上以胸痛为主诉的患者,其病因最终可以归咎于心源性的比例不超过50%,有研究表明,因胸痛而行冠脉造影的患者中50%以上冠脉检查阴性。

胸痛分心源性和非心源性两大类,前者主要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应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及时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主动脉夹层(AAD)是胸痛中另一常见而严重类型,如不及时诊断和处理,48小时的病死率高达50%;非心源性胸痛中肺血栓栓塞症(PTE),张力性气胸具有发病急,变化快,死亡率高,且快速诊断,及时治疗,预后显著改善。

1.1 国内学者近年提出急性胸痛、ST段抬高与肌钙蛋白升高三联征,常见于以下疾病:(1)STEMI(2)急性暴发性心肌炎(3)急性肺栓塞(4)主动脉夹层(5)心尖部球囊综合征(应激性心肌病)(6)嗜铬细胞瘤1.2 临床鉴别要点(1)胸痛逐渐加重或呈间歇性发作者,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之胸痛常突然发作且一开始即达最大强度,并多伴有严重高血压。

(2)急性肺栓塞之胸痛可在咳嗽、深呼吸时加重(80%),多伴呼吸频率加快或气短;心电图可有III、AVF导联ST段抬高(II导联同时抬高者较少),且一般不演变为异常Q波;少数在V1-V3导联出现ST段抬高(右心负荷加重导致缺血)。

(3)应激性心肌病患者发病前多有精神/体力应激史,心电图可有ST 段抬高,但其特征是V1导联ST段不显抬高,此可用以与急性前间隔心肌梗死鉴别。

(4)主动脉夹层发病率逐渐增多,临床漏诊或误诊者不少。

若误诊为急性心梗而给予抗血小板、溶栓药物治疗可导致灾难性后果,为此临床医师应熟悉本病的典型与不典型临床表现,对有三联征表现的患者,应经常将本病列入鉴别诊断范围,以减少漏诊。

(5)急性心梗与急性心肌炎的首选鉴别方法目前为急诊冠脉造影,如条件不具备时,最可靠的无创检查方法为磁共振成像,有条件的单位应积极筹建开展急性MRI检查,其诊断急性心肌炎的特异性与敏感性均达90%左右。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路径含患者版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路径含患者版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路径(2017年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ICD-10:I21.900B~V)。

(二)诊断依据。

根据ICD10标准:I21。

900B~V。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心肌梗死新定义(全球统一定义):因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肌坏死均为心肌梗死。

诊断标准:血清心肌标志物(主要是肌钙蛋白)升高(至少超过99%参考值上限),并至少伴有以下一项临床指标:(1) 典型心肌缺血症状(持续胸痛>30 分钟,含NTG 1-2片不缓解,伴出汗、恶心呕吐、面色苍白);(2)新发生的缺血/缺血性ECG改变[包括T波增宽增高、新发生的ST—T改变或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ECG病理性Q波形成;(3)影像学证据显示有新发生的局部室壁运动异常;(4) 冠脉造影或尸检证实冠状动脉内有血栓。

(三)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编码(ICD-10:I21。

900B~V)。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除外主动脉夹层、肺栓塞或严重机械性并发症者.4.急诊PCI、溶栓或保守治疗的患者均可进入路径.急诊PCI、溶栓须符合适应证.5、若患者拒绝行PCI治疗,则继续使用药物治疗方案;若患者为三支病变或左主干病变,建议患者到上级医院行搭桥;6、危重状况的治疗启动(IABP、临时起搏器、除颤等);7、生命支持类治疗;8、血流动力学监测(有创血流动力学、无创连续心排、无创血压);9、合并症的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降压治疗、控制血糖、吸氧等治疗;10、若患者自动出院,则给予患者完整的健康教育及3级预防治疗,若患者死亡则死亡时完成路径.11、PCI是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四)标准住院日。

急性心肌梗死诊治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诊治指南

急性心肌梗死诊治指南首先,对于怀疑AMI的患者,临床医生应该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了解和身体检查。

病史包括发病时间、症状特点(如胸痛、气短、恶心等)、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等。

身体检查包括心肺听诊、心电图(ECG)检查等。

ECG是AMI诊断的关键工具。

ST段抬高超过2mm或下降超过1mm是AMI的重要ECG指标。

对于早期ECG未见ST段抬高的患者,应该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或心肌酶学检查来排除AMI。

AMI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镇痛剂、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和β受体阻滞剂等。

镇痛剂可以缓解胸痛,同时也有助于减轻心肌氧耗。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风险。

抗凝药物(如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可以预防血栓再形成,保护心肌。

介入治疗是AMI的关键治疗手段,可以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和血栓切除术来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

对于存在血流阻塞的AMI患者,应该尽早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以减少心肌损伤和减少患者的死亡风险。

PCI应该在发病后的90分钟内进行,这也是“黄金时间”的概念。

除了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外,AMI患者还应该接受其他治疗措施。

这包括卧床休息、吸氧、心电监护、血压监测和输液等。

在特殊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心脏复苏、机械通气、体外膜氧合等。

AMI的预后取决于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因此,对于怀疑AMI的患者,应该尽早到医院就诊,并进行ECG检查。

一旦诊断出AMI,就需要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

此外,AMI患者还需要定期复查并进行相关康复训练,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进一步的心脏损伤。

总之,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AMI的诊治指南包括详细的病史了解和身体检查、ECG检查、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其他治疗措施。

及时就医并严格遵守指南中的治疗方案可以降低AMI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常见病之一,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很高,随着冠心病诊治技术的进步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的发展,病死率有所下降,但对于基层医院无条件实施介入治疗,静脉溶栓治疗仍是AMI早期开通“罪犯”血管、恢复心肌血流灌注最有效的方法。

但由于多种原因使临床AMI静脉溶栓率仍很低,为进一步改变这种状态,提高AMI的静脉溶栓率,减少心肌重构,维护正常的心肌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对收治住院的25例AMI患者进行了全面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5例均系本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AMI患者,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龄40~85岁,40~50岁2例,男女各1例;51~60岁2例,均为男性;61~70岁11例,男8例,女3例;71~80岁8例,男女各4例;>80岁2例,均为男性。

基础疾病:原发性高血压4例;2型糖尿病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例;冠心病5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1例;冠心病并发2型糖尿病5例;既往健康5例。

危险因素:高血脂13例;高血糖7例;有冠心病家族史2例;高血脂并发高血糖1例;血脂和血糖均高且有冠心病家族史2例。

诱因:有明显劳累或情绪激动17例;无明显诱因8例。

并发症:休克3例,心力衰竭5例,心律失常8例。

1.2临床表现1.2.1发病时间<3h2例;3~6h5例;6~12h7例;>12h11例。

1.2.2症状胸闷痛20例;上腹痛2例;胸闷3例。

1.2.3心电图下壁AMI10例;前壁AMI5例;心内膜下AMI3例;前间壁AMI2例;前壁加后壁AMI3例;下壁加右室AMI2例。

1.2.4心脏彩超左室壁阶段性运动异常6例;左房扩大3例;二尖瓣、三尖瓣轻度反流3例;肺动脉高压1例;左室、左房大加二尖瓣、三尖瓣轻度反流1例。

1.2.5心肌坏死标记物磷酸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钙蛋白定性或定量异常18例;正常4例;未查3例。

1.3诊断及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1]和《2011欧洲心脏病学会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处理指南》[2]确诊为AMI;常规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应用阿司匹林片300mg嚼服,氯吡格雷片300mg口服,止痛,无低血压者静脉泵入硝酸甘油,同时化验血常规、血生化、心肌坏死标记物、凝血功能,查心电图,不符合静脉溶栓条件或家属拒绝静脉溶栓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U,每12小时1次,静脉溶栓者给予注射用尿激酶150万单位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内,0.5h内滴完,同时监测心电图、心肌酶谱,静脉溶栓再通与否以《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判断,所有患者只要情况允许,无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禁忌证,均尽早小剂量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并逐渐加量;所有患者均应用他汀类药物。

2结果25例患者中达到静脉溶栓治疗条件13例,占AMI患者的52%(13/25),仅有3例选择静脉溶栓,占12%(3/25);静脉溶栓治疗中2例成功,1例失败。

患者中有基础疾病20例,占80%,其中冠心病是AMI的一级预防及危险因素。

本组患者死亡3例,好转22例。

3讨论AMI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为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其基本病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偶为冠状动脉栓塞、炎症、创伤、痉挛等,造成一支或多支血管管腔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在此基础上一旦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20~30min以上即可发生AMI。

大量研究证明绝大多数AMI是由于不稳定的粥样斑块溃破,继而出血和管腔内血栓形成而使管腔闭塞。

常见诱因为饱餐、机体应激能力增强、重体力劳动、情绪过分激动、血压骤升、大便用力等。

治疗的目标是:(1)尽快、充分、持续开通静脉血管;(2)挽救心肌、抢救生命;(3)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治疗原则是尽快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到达医院后30min内开始静脉溶栓或90min内开始介入治疗),以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扩大或缩小心肌缺血范围,保护或维持心脏功能,及时处理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各种并发症,防止猝死,使患者不但能度过急性期,而且康复后还能保持尽可能多的有功能的心肌[3]。

本组患者中有基础疾病20例,占80%,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的危险因素存在,达到静脉溶栓条件患者13例,而实际静脉溶栓者仅3例;患者未选择静脉溶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从就诊到确诊时间较长、患者及家属对AMI缺乏足够的了解,以至于沟通时间延长,患者家属不能立即决定同意静脉溶栓。

近年国外大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治分析来庆芝(上海市东方医院集团宿迁市东方医院内科,江苏宿迁223800)【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发病情况及治疗方法和效果。

方法选择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住院AMI患者共25例,从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发病诱因、发病时间、症状、心电图表现、心肌坏死标记物检测、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等多方面观察分析AMI的发病和治疗情况。

结果25例患者中达到静脉溶栓治疗条件的13例,占AMI患者的52%(13/25),仅有3例选择静脉溶栓,占12%(3/25);静脉溶栓治疗中2例成功,1例失败。

所有患者中有基础疾病者20例,占80%,其中冠心病是AMI的一级预防及危险因素。

结论基层医院对AMI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的比率低,强化冠心病的基础治疗,提高全民对冠心病的认识、患者的依从性以及每一名医生对AMI的重视程度,是提高AMI再灌注治疗率,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根本。

【关键词】心肌梗死;急性病;诊断;治疗文章编号:1009-5519(2012)10-1514-02中图法分类号:R541.6文献标识码:B现代医药卫生2012年5月30日第28卷第10期J Mod Med Health ,May 30,2012,Vol.28,No.10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是乙型肝炎病毒(HBV )外壳蛋白中的主要成分,是HBV 感染的主要标志[1]。

近年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检测HBsAg 因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

卫生部《血站管理办法》规定,献血者血液检测初、复检用不同试剂厂家生产的试剂,但使用不同厂家的试剂,其检测结果也不尽相同。

对此,作者对宁波地区2011年3~9月无偿献血者用两种ELISA 试剂进行血清HBsAg 检测,同时采用PCR 对血清HBV -DNA 进行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标本来源2011年3~9月宁波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21661份,按常规进行血清分离。

1.2方法分别采用两种ELISA 试剂对HBsAg 进行检测,同时采用PCR 对血清HBV -DNA 进行定量分析。

1.3仪器和试剂EVO 加样仪,STAR 加样仪,FAME24/20(瑞士哈美顿公司),Thermo 离心机,Cobas s201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德国罗氏诊断有限公司)。

两种HBsAg 试剂盒(试剂A 为国产试剂,试剂B 为进口试剂)。

所用试剂使用均在有效期内,且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4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P <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采用两种试剂同时检测21661例血清HBsAg 的结果,见表1。

试剂A 检测HBsAg 的阳性率为0.734%(159/21661),试剂B 检测HBsAg 的阳性率为0.946%(205/21661),两种试剂检测HBsAg 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P <0.01)。

两种方法检测的符合率为77.56%(159/205)。

2.2对全部21513例标本(两种试剂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的148两种ELISA 试剂检测献血者HBsAg 结果分析王佳维(宁波市中心血站,浙江宁波315040)【摘要】目的探讨两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试剂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结果的符合程度,并分析差异性的原因。

方法分别采用两种ELISA 试剂(国产试剂A 和进口试剂B )对HBsAg 进行检测,同时采用PCR 对血清HBV -DNA 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试剂A 检测HBsAg 阳性率为0.734%(159/21661),试剂B 检测HBsAg 阳性率为0.946%(205/2166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阳性符合率为77.56%,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检和假阳性。

结论进口试剂检测HBsAg 灵敏度较高,国产试剂特异性较好。

【关键词】肝炎表面抗原,乙型;供血者;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指示剂和试剂文章编号:1009-5519(2012)10-1515-02中图法分类号:R446.112文献标识码:B模临床研究发现近1/4的胸痛患者为AMI ,AMI 最重要的治疗是再灌注。

近年来ST 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 )急性期行直接PCI 术成为首选方法,但由于能开展直接PCI 术的医院不多,目前尚难普遍应用,即使在美国也只有50%~60%的患者能得到及时的PCI ;溶栓治疗具有快速、简便、经济、易操作的特点,特别在因各种原因使就诊至血管开通时间延长致获益降低时,静脉溶栓仍然是较好的选择。

静脉溶栓是通过溶解动脉中的新鲜血栓使血管再通,从而部分或完全恢复心肌的血流灌注;STEMI 时,不论选用何种溶栓剂,也不论性别、糖尿病、血压、心率或既往有无心肌梗死病史,获益大小主要取决于治疗时间窗和达到的血流;若能迅速完全恢复梗死相关动脉血流和梗死区心肌灌注,则溶栓治疗获益最大[4]。

在发病3h 内溶栓治疗,梗死相关血管的开通率增高,病死率明显下降,其临床疗效与直接PCI 相当;发病3~12h 内溶栓治疗,其疗效不如直接PCI ,但溶栓仍能获益;发病12~24h 内,如果仍有持续或间断的缺血症状和持续的ST 段抬高,溶栓治疗仍然有效,溶栓的生存获益可维持长达5年。

左束支传导阻滞、大面积梗死(前壁心肌梗死、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心室梗死)患者,溶栓获益最大[5]。

本组患者中,选择溶栓治疗3例,成功2例,因可观察患者例数少,不能说明问题。

但从达到溶栓条件的13例患者中只有3例选择溶栓,说明患者及家属对AMI 的认识不足,只有强化患者的健康意识,普及冠心病防治基本知识,让国人能够充分认识和理解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真正含义,才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缩短患者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同时,不仅仅是心血管内科医生,也不仅仅是大医院,只有让每一位医生都高度重视胸痛患者的诊治,熟悉不典型胸痛的特点及AMI 的不典型表现(如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才能缩短患者就诊到确诊的时间,降低漏、误诊率,使无溶栓禁忌证的患者得到最积极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提高AMI 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