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心理学第5讲:笃行篇:心动不如行动(动)分析
心动不如行动的意思

心动不如行动的意思
以“心动不如行动”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
古今中外,心动不如行动的谚语深深地铭记在人们的心中,表达出一种“执行力”的观念,即只有积极地实施自己的想法,才能够达到最终的目标。
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就没有收获,所以行动才是最有效的。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要取得成功,必须以行动为主,将情感和思路转化为具体行动,去实现自我价值和目标。
在把握机遇、迎接挑战的时候,理想的思想和激情是初一的催化剂,行动才是最有力的发动机,才能有效地诠释自己的理想形象。
想获得成功,行动力比情感更可靠。
失败也可以成为成功的催化剂,它可以引导我们去经历跌宕起伏的人生道路,为梦想不断地积累能量。
有一句话叫:“拒绝灰色的平庸,把理想的节拍融进心灵”。
只有不断的行动,才能超越自我,勇往直前,终抵达彼岸。
行动是实现梦想的第一和最重要的步骤,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一步。
行动力决定着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它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进,拥抱改变,开拓创新,最终达到目标。
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绝不能放弃行动,要勇敢去冒险,用自己的行动去诠释自己的理想,只有以行动来表达,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
而没有行动的力量,就不可能真正达成目标,只有勇敢坚定地行动,才可能走向成功。
丰富多彩的人生,最终要按自己的形态塑造,只有在行动中才能真正体会出人生的意义,每个人都要有自己清晰的行动计划,有面对挑战的勇气,有不断追求自我价值的信念,心动不如行动,正所谓:“写一行,行一步,步步高升,最终成功”。
心动不如行动

心动不如行动心动,是指内心产生了某种激动的感觉,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或欲望。
而行动,则是指将这种心动化为实际行为,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心动固然重要,但如果止步于此,那么所有美好的憧憬和愿望将只能停留在脑海中。
所以,无论是追求事业成功,还是个人成长,心动不如行动。
首先,行动是实现梦想的第一步。
很多人拥有漂亮的梦想,但却因为没有付诸行动而只能痴人说梦。
比如,有人梦想成为一名作家,他们可能会有很多创作的灵感和构思,但如果没有坐下来,真正开始动笔写作,那么这些梦想将永远无法变为现实。
只有通过行动,才能让梦想从虚幻转变为真实的存在。
其次,行动是实现自我成长的关键。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更好的人,具备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然而,如果只是停留在渴望改变的阶段,而没有真正去学习和实践,那么这种渴望也只是空谈而已。
只有通过具体的学习和实践行动,我们才能够逐渐成长,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此外,行动是实现成功的必经之路。
无论是事业上的成功还是生活中的幸福,都需要通过行动去追求和争取。
一个人如果只是对成功充满向往,但不去付出努力,那么成功将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只有通过具体的行动,积极主动地去争取机会和奋斗,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成功。
当然,行动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去做任何事情,而是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我们需要在心动的基础上,制定出可行的步骤和策略,一步步地朝着目标迈进。
同时,也需要不断总结和反思,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方向,保持良好的执行力和持久的动力。
在行动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阻力和困难。
但正是这些挑战和困难,让我们更加坚定地去行动,去克服困难,取得更大的成就。
因为只有真正去尝试,去行动,我们才能够收获经验,积累智慧,不断成长和进步。
总之,心动不如行动。
无论是追求梦想,还是实现个人成长和成功,都需要通过具体的行动来实现。
只有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才能开启一段新的旅程,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与目标。
所以,让我们在心动的基础上,果断地行动起来吧!只有付诸行动,我们才能够成就更美好的未来。
心动不如行动的小故事

心动不如行动的小故事
从前有一只小兔子,它见到了一只非常可爱的小松鼠。
小兔子被小松鼠的活泼可爱所吸引,心动不已。
它想和小松鼠成为朋友。
虽然心动,但小兔子却不知道如何接近小松鼠。
于是,小兔子决定行动起来。
它开始学习松鼠的特点,发现了松鼠最喜欢的坚果。
于是,小兔子每天去找坚果,然后故意将它们丢在小松鼠经常活动的地方。
小兔子相信,这样可以引起小松鼠的注意。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兔子的行动终于取得了成效。
小松鼠发现了小兔子给它准备的坚果,并因此感激不已。
从此以后,它们开始一起玩耍、互相帮助。
小兔子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心动。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心动只是一种情感,而行动才能带来变化。
当我们有心动的时候,不如行动起来。
只有付出实际的努力,才能实现我们的愿望。
无论是追求爱情、事业,还是其他任何目标,只有行动起来才能让我们的梦想成真。
所以,让我们心动不如行动,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吧!。
心动不如行动

心动不如行动人生短暂,我们总是梦想实现自己的目标,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
然而,光靠心动是不够的,真正的改变只能通过积极行动来实现。
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事业发展,心动不如行动,只有勇于迈出第一步,我们才能踏上成功之路。
一、积极行动带来的成就感当我们有了一个想法或目标时,如果只停留在心动阶段,很难得到任何实质性的结果。
相反,当我们付诸行动时,我们会感受到前行的动力和成就感。
以学习为例,我们可以对学术研究充满热情,但仅仅是热情是不够的。
只有真正拿起书本,主动学习,去实践理论,我们才能取得进步。
行动是将知识转化为力量的桥梁,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我们才能提升自己的技能和智慧。
二、行动塑造自我人在行动中实现自我价值。
无论是追求个人的梦想还是发展事业,唯有通过积极行动,才能逐渐塑造自己的形象和品格,展现自己的价值与能力。
行动可以让我们充分发挥潜能,突破自我。
当我们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开始去尝试,拒绝畏首畏尾,我们会发现自己拥有比想象中更大的能力。
积极行动不仅在行动的过程中培养我们的毅力和决心,还增强了我们的自信心。
三、机会总是留给积极行动者机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但只有那些勇于行动的人才能抓住机遇。
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事业发展,只有拥有行动的能力,才能把握住机遇,取得成功。
当我们积极主动地去追求自己的目标时,我们会意识到身边隐藏着许多机会。
而那些只停留在心动阶段、不付诸行动的人则会错过这些机会。
因此,只有行动起来,我们才能抓住机遇,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积极行动带来的成长和改变心动是我们内心的激情和欲望,而行动则是将这种激情和欲望转化为现实的力量。
只有付诸实际行动,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和改变。
通过行动,我们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经验,不断地探索和尝试。
即使在失败和挫折面前,我们也能从中汲取教训,不断调整和改进。
行动不仅让我们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也让我们在不断前进的道路中不断超越自己。
五、行动带来的幸福感行动是改变的开始,也是幸福的来源。
王阳明心动即行动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王阳明心动即行动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伟大的人物以他们的智慧和勇气改写了世界的格局。
而王阳明就是其中之一。
他以他独特的思想和行动力,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与哲学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王阳明的“心动即行动”理论,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
王阳明是明朝时期的一位杰出学者、将领和思想家。
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但却对传统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新的见解。
王阳明认为,只有当一个人的心灵产生动情,即“心动”时,他才能真正地付诸行动,实现自己的目标。
他认为,人的内心有着无穷的潜力和智慧,只有通过内心的反思和调整,才能发掘出自己的真正价值。
在王阳明看来,理论只是一种指导,真正的改变和进步必须通过行动来实现。
他主张将个人的理想与现实相结合,并通过积极的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他不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而是将自己的观点付诸于实际行动中。
他以身作则,亲身经历并践行自己的思想,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王阳明尤其重视教育和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不断学习和修身养性,人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并更好地理解自己所追求的目标。
他主张实践教学,鼓励学生亲自参与,从实际经验中学习。
他强调学以致用,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目标。
王阳明的心动即行动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会陷入思考与行动的两难境地。
很多人拥有各种各样的理论知识,却无法真正付诸实践。
王阳明的理论提醒我们,只有当我们的内心真正被触动时,我们才能立刻行动起来,将我们的梦想变为现实。
要实现自己的目标,我们需要首先激发内心的激情和动力。
只有当我们真正热爱并坚信自己的目标时,我们才能付诸实践。
不要等待机会的降临,而是要主动地去争取和创造机会。
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通过实践和经验来增进我们的知识和技能。
并且,我们要以身作则,成为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样子,激励和影响身边的人。
最后,要实现自己的目标,我们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奋斗。
成功从来不会轻易降临,但只要我们坚持并付出努力,我们就能够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目标。
心动不如行动

心动不如行动在现实生活中,至少存在两种类型的人:一是喜欢幻想,但怯于行动,不能把想法付诸实际的人;二是及时把想法付诸行动,成为一个敢于行动、善于行动的人。
有句话叫:“心想事成。
”这句话本身没有错,但是很多人只把想法停留在空想的世界中,而不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因此常常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同样,也有句话说得好:“一百次心动不如一次行动!”行动是一个人敢于改变自我、拯救自我的标志,是一个人能力有多大的证明。
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杰弗逊说:“一次行动足以显示一个人的弱点和优点是什么,能够及时提醒此人找到人生的突破口。
”因此,要获得成功,必须立刻开始行动。
任何一个伟大的计划,如果不去行动,就像只有设计图纸而没有盖起来的房子一样,只能是一个空中楼阁。
人生最大的后悔,莫过于想做一件事,并且能够做好这件事,但是没有去做。
每一个想要成功的人都要谨记:目标朝上看是信仰,朝外看是抱负,朝内看是责任,朝下看就是行动。
行动贵在平凡中的坚持,细微之处见风范,毫厘之间定乾坤。
坚持就是在每一个今天都要行动,要抓住今天。
因为,昨天是一张兑现了的支票,明天是一张期票,只有今天才是可用的现金。
抓住今天是最可靠的,不要把前途放在过去或者未来,而要放在今天的行动上,放在自己一点一滴的行动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人喜欢幻想、喜欢憧憬、喜欢描绘。
但这一切如果仅仅停留在心动的层次上,那结果仍是两手空空,一无所有。
只会心动羡慕,不去流汗行动,成功就是一句空话。
只有锁定你的目标,并付诸行动,逐渐实现一个个小目标、一个个具体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人生的目标。
世界上成功的人,不是那些脑筋好的人,而是对一个目标咬住不放的人。
在任何一个领域里,不努力去行动,就不会获得成功。
“说一尺不如行一寸。
”任何希望、任何计划最终必然要落实到行动上。
只有行动才能缩短自己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只有行动才能把理想变为现实。
哲人说:“想得好是聪明,计划得好是更聪明,做得好是最聪明。
《心动才会行动》课件

03现的目标是心动转化为行动的第一步。
总结词
制定计划时需考虑实际情况,确保计划的可行性和可调整性。
详细描述
在制定计划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包括时间、能力、资源等因素,以确保计划切实可行。同时,计划也需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以便应对可能的变化和挑战。
详细描述
情境
情感
情感是心动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人们对于某些事物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如快乐、兴奋等,这些情感可能引发心动。相反,消极的情感,如悲伤、恐惧等,也可能引发心动,促使人们寻找安慰或逃避现实。
情绪
情绪在心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情绪是人们对事物的主观体验和反应,它可以引发心动的行动。例如,当一个人感到焦虑时,可能会因为心动而选择采取缓解焦虑的行动。
02
03
04
01
05
心动与行动的启示
心动是行动的源泉
启示一
行动是心动的结果
启示二
心动与行动的平衡发展
启示三
启示一
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与信任
03
启示三
企业创新与市场变化的应对
01
启示一
企业战略与市场需求的契合
02
启示二
企业文化的建设与传承
感谢您的观看
环境对心动的影响不容忽视。例如,广告、社交媒体、朋友推荐等都可能引发心动。这些环境因素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方式传递信息,激发人们的兴趣和欲望。
环境
情境也是心动的重要因素。人们在特定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和情绪,这些情感和情绪可能引发心动。例如,一个人在感到孤独时,可能会因为心动而选择参加社交活动或寻找新的朋友。
心动的原因分析
价值观
个人价值观是决定心动的重要因素,它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和选择。例如,一个人认为健康很重要,可能会因为心动而选择购买健康食品或参加健身活动。
行动力心动不如马上行动

行动力心动不如马上行动大家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呢?经常有一些想法在脑海中闪现,让心情兴奋,让心动不已,但最终又因为种种原因,犹豫不决,错过了许多机会。
行动力,其实是我们实现梦想、达成目标的关键所在。
行动力的重要性人们常说,行动力是成功的基石。
确实,再好的计划和想法,如果不付诸行动,也只能停留在脑海中成为空中楼阁。
行动力让我们从梦想走向现实,让我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心动的那一刻心动往往是机会的开始。
当一个想法或机会让你心跳加速,内心充满激情和渴望时,那就是心动的时刻。
这种心动不仅是瞬间的激荡,更是内心深处的呼唤和期许。
马上行动的重要性拥有行动力的人往往能更好地抓住机遇,把握时机。
关键在于“马上”这两个字,不留给自己犹豫的时间,果断行动,才能让心动变成现实。
毕竟,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吃,时间也不会为犹豫者而停止流逝。
如何培养行动力要提升行动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日积月累的坚持和努力。
要明确目标,设定可行的计划;克服拖延,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保持行动的连续性和坚持性,不懈努力向前。
行动力成就梦想行动力可以让我们激发潜力、突破困境、实现梦想。
无论是一次次小小的尝试,还是一次次大胆的迈步,都是通往成功的过程。
只有敢于行动,才有可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时不我待,行动吧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犹豫不决而错失良机。
不要让自己的心动和梦想止步于想象,让行动成为心动的延伸,成为实现梦想的桥梁。
勇敢地踏出第一步,将心动化为行动,将梦想变成现实!行动力决定着我们能否达成目标,实现梦想。
不要停留在心动的阶段,要做一个勇于行动、敢于追梦的人。
因为,行动力心动不如马上行动。
行动即是一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工程学院校选课程成功心理学主讲教师包卫副教授目录•前言:认识篇-成功心理学导论•第一讲:正心篇-观念决定成功•第二讲:壮志篇-意志胜过智慧•第三讲:崇德篇-品德就是力量•第四讲:强能篇-效能无往不胜•第五讲:笃行篇-心动不如行动•结论:法则篇-成功存在规律第五讲:笃行篇:心动不如行动一、思想与行动:心动更要行动二、做人与做事:学会为人处世三、生存与适应:珍爱生命价值四、创新与超越:追求卓越人生行动是成功的捷径成功,始于心动,成于行动•故事:生活中的三件事•宋朝有一著名禅师,门下有一弟子,参禅修道多年,仍然无法开悟,认为自己所学不多。
一天晚上,这位弟子诚恳地向师傅请教,诉说自己不能悟道的苦恼,请师傅帮帮他。
•师傅说:“我非常乐意帮助,不过有三件事我无能为力,你只能自己亲自去做!”•该弟子忙问是哪三件事。
•师傅说:“当你肚饿口渴时,我吃的喝的不能填饱你的肚子,我不能帮你吃喝,你必须自己饮食;当你想大小便时,你必须亲自解决,我一点也帮不上忙;最后,除了你自己之外,谁也不能驮着你的身子在路上走。
”•弟子听后,有些明白,他感到自我的力量。
•因此,“师傅引过门,修行在自身”,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成功,首先始于自觉自愿(心动),其次成于行动(心动不如行动)。
•成功属于愿意成功的人,也属于有明确目的并积极行动的人。
你不愿意成功,谁也拿你没办法;你自己不行动,谁也帮不了你。
只有自己想成功,才有成功的可能。
一、思想与行动有为才有威,有威才有位,有位才有为思想脑袋决定口袋在口袋里的,无一不是先在脑袋里思想创新人是思想的动物,这是人们都熟悉的。
然而并非人人都能真正理解,并实际利用这句话,这就是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所讲的,"熟知并非真知"。
人是思想的动物,是说人之所以为人,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能够思想。
人的思想使人区别于动物,使人骄傲、自豪于动物。
那么,思想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问题的关键。
许多人把思想等同于看、听、摸、嗅等,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如果这样看,那么,动物同样有思想,人就不会因思想而自豪。
思想的实质是人的大脑的构想、创新,就是构想在自然界、现实生活中并不实际存在的东西来。
爸爸的故事从我很小很小的时候起,爸爸就告诉我,做人一定要勤奋,成功来自于勤奋。
爸爸一生勤奋,每天起早贪黑,是全村最勤快的人,但从我记事起,我们家一直为贫穷所困。
我清楚地记得一天中午放学回家,吃午饭时,家里已揭不开锅,面缸里已无一把面粉。
我也清楚地记得一次上学报名的时候,家里凑不齐几个孩子的学费,懂事的小妹说,还是让我姐去上学吧,我年龄还小。
直到现在,每每回忆起这些刻骨铭心的事情,我就禁不住泪流而下。
今天我也作了爸爸,有了孩子,我要告诉孩子关于我爸爸的故事,那就是成功并非来自于勤奋。
思维是万物之源思想是财富和成功之源,人类的一切财富和成功无一不发源于人的思想。
财富和成功首先是在头脑中构想出来,然后才实现出来。
任何财富和成功都源于头脑,没有对财富和成功的渴望、打算、设计,财富和成功就根本无从谈起。
要拥有财富,拥抱成功,就一定要有"财富意识"、"成功意识",否则,注定是穷鬼一个、失败者一个。
思想蕴藏着无穷的财富,思想真是人们梦想中的聚宝盆,你要什么,它就给什么,只有你要求,并善待思想,这就是"从人的思想中挖出的黄金,远多于从地下挖出的黄金"。
财富是从思想中流出的,对此一定要牢记在心,不得有丝毫的怠慢。
哥伦布立蛋在一次宴会上,一位客人对哥伦布说:"你发现了新大陆有什么了不起,新大陆只不过是客观的存在物,刚巧被你撞上了。
" 哥伦布没有同他争论,而是拿出一只鸡蛋;让他立在光滑的桌面上。
这位客人试来试去,无论如何也不能把鸡蛋立起来,终于无能为力地住手了。
这时,只见哥伦布拿起鸡蛋猛力往桌面上一磕,下面的蛋壳破了,但鸡蛋稳稳地立在了桌面上。
之后,哥伦布说了一句颇富哲理的话:"不破不立也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就是有人发现不了。
"我们当中的许多人不是也成天在抱怨嘲笑别人这也不行,那也不对。
而当.让他自己去干时,结果他什么也干不了,传统的思维已成为一种定势,让他在自缚的茧中无力自拔。
当一种新生事物来临时,他除了嘲笑、怀疑之外便是无动于衷,无能为力。
冲破无形的枷锁创新就是要构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东西,就是要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最后变为现实,这是需要勇气的。
创新就是要从虚无中创造存在,从众多的不可能性中寻求可能性,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大胆地设想,大胆地尝试,这是思想必须具备的品质,否则就不是思想。
人们的思想常常受到习惯、传统和别人的看法的束缚,拥有大量的不可能性。
人类的历史充分地证明,许多不可能性只是暂时的,从原则上来看,几乎没有什么绝对的不可能性。
思想无限,思想自由,让思想冲破牢笼。
财富意识要发财,必须具有强烈的财富意识。
要确立财富是天然好的、绝对好的观念,要把发财致富当作自己人生的价值目标,价值追求。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那么,个人就要有"贫穷是最大的恶","贫穷是最坏的""贫穷是一种耻辱"、"远离贫穷",要从内心厌恶贫穷,喜爱财富,追求财富。
只有这种强烈的财富意识,对财富的执迷不悟,人们才能真正拥抱财富。
实际行动•行动•行动是成功的捷径•口袋是检验脑袋的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口袋是检验脑袋的标准一切设想、目标最终都要通过行动来实现。
人们需要在头脑中去描绘自己的目标,但这个目标最终要实现出来,否则,头脑中的东西,终究不是现实。
这就是脑袋里的东西不会自己到口袋里。
一些人思考的多,干的少,他们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他们很少用实际的行动把他们的思想实现出来。
有的人夸夸其谈,讲的远远比做的多。
要知道,人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不是头脑中所想象的东西,"画饼充饥","纸上谈兵"是永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再美好的设想只有把它实现出来才有用。
最终所需要的是口袋里的东西。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克服拖沓许多人总是下不了决心来开始自己的行动。
他们太谨慎,太胆小,缺乏勇气,不敢承担风险,犹豫不决,迟迟下不了决心,让时光白白地溜走。
他们缺乏对自己的信心,太轻信别人。
他们把报纸上的看法和邻居间的闲谈当成了自己的思想。
事实上,舆论是世界上最廉价的商品,每个人都有许多现成的看法可以提供给任何接受它们的人。
走向讲台美国总统罗斯福有一天在加勒比海度假.游泳时突然感到腿部麻痹,动弹不得。
幸好,被人救起。
经过医生的诊断,罗斯福患上了"小儿麻痹症"。
医生对他说:"你可能会丧失行走能力。
" 罗斯福回答说:"我还要走路,我要走进白宫。
" 第一次竞选总统时.他对助选员说:"你们布置一个大讲台,我要让所有的选民看到这个得小儿麻痹症的人,可以'走到前面'演讲,不需要任何拐杖。
" 当天,他穿着比笔挺的西装,面容充满信心.从后台走上讲台。
干,才能成功,不干,只有失败有太多的人把困难看作是时运不济,无法克服。
因此,他们只是等时运的好转、机会的到来,结果情况一天比一天糟糕。
我们也感受到困难,但我们要在困难中生存,在困难中发展。
不克服困难就只有失败,只有赔钱,这是我们不能容忍的。
我们要向命运抗争。
案例:幸好她不在小黄个性内向胆怯。
因此年近39仍然是王老五一个。
上个月公司来了一位新的女职员,她也是小姑独处,名花无主。
大概是缘分已到,小黄对这位小姐的到来视为天意。
于是小黄常常借故接近这位小姐。
这一天是"情人节",小黄在妹妹的百般鼓励下,终于羞答答地把电话拉到房中,关上房门,然后战战兢兢地拨电话给这位女同事,希望能约她共度佳节。
不久小黄从房里冲了出来又跳又叫的,妹妹连忙问池:"怎样?她一定答应啦?"小黄如释重负地说:"哗,我好幸运,幸好她不在家。
"启示:别说不可能,大胆尝试•不要轻易说不可能,不妨把一切看作是可能的,这对于成功是十分有效的。
成功要趁早有一个国家打胜仗后,大摆筵席庆功行赏。
国王对王子说:"孩子,我们胜利了,可惜你没有立功。
" 王子遗憾地说:"父王,你没有让我到前线去,叫我如何立功呢?"有一位大臣连忙安慰地说:"王子,你才18岁,以后立功的机会还多着呢。
"王子对国王说:"请问父王,我还能再有一次18岁吗?"国王很高兴地说:"很好,孩子,就以这句话,你已经立了大功了。
“启示:光阴一去不复返,努力应该要求趁早,要赶紧努力,不要老是说"最近太忙了","岳母刚好来我家", "朋友要结婚"或"收工回来实在太累了"。
二、做人与做事•学会为人处世(人际关系、会说、会做)寓言:做事与不做事 •寓言:做事与不做事(行动与成功) •赵秀才与钱商人死后,一起来到天堂,上帝看过功德薄后对他们说:“你们二人前生没有做什么坏事,我特许来生投生为人。
但是现在只有两种做人的方式让你们选择:一种是做事;一种是不做事。
”上帝说完后,便让赵秀才与钱商人慎重考虑后再做选择。
•赵秀才心想:前生我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有时还填不饱肚子,现在准许做不做事的人,也可以吃、穿现成的,只用坐享其成就行了,那样真是太舒服了。
想到这里,他第一个说:“我要做不做事的人。
” •钱商人看到赵秀才选择了来生过不劳而获的人生,自己只有做事这条人生之路可供选择,没有别的选择余地。
他还想到自己前生经商赚了一点钱,来生就把它们都拿来投资,造福社会。
于是,他心甘情愿地选择了做做事的人。
•上帝看他们选择完后,当下判定二人来生的命运,赵秀才甘愿过不劳而获的人生,下辈子做了乞丐,整天向别人索取饭食,接受别人的施舍;钱商人甘愿过做事的人生,下辈子做了更大的富豪,行善布施,帮助别人。
说明:做人即做事,做事即做人•这个寓言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选择人生(做人的方式)时,其实也在选择做事的态度。
做人的方式和做事的态度决定一切。
谁乐于做事,谁的命运和人生结局总不会太坏。
同时也说明做人先做事,做事先做人。
做事即做人,做人即做事;做人先做事,是因为人的各种素质,只能在做事中才能形成。
人的本质,只能在做事中才能展开;人的潜能,只能在做事中才能开发;人的成就,只能在做事中才能取得;人的梦想,只能在做事中才能实现。
做事先做人,是因为人格在空间上决定了做事的空间,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好的思想观念才有好的行为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