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编减编工作方案(最新)
控编减编工作方案

控编减编工作方案xx区控编减编工作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本届政府任期内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要求,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意见》(中发〔2013〕9号)、中共xx市委办公厅、x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的实施意见》(xx委办发〔2013〕12号)、xx市编办《关于当前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紧急通知》(xx编办电〔2014〕12号),以及机构编制相关政策法规,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控编减编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要求,推动机构编制工作更好地为建设经济强区和中心城市提供服务和保障。
二、目标任务行政编制(含政法专项编制)控制在市核定的总额内;事业编制以2012年底的统计数为基数,五年内只减不增。
三、工作措施(一)严格控制编制总量。
区乡两级行政编制、政法专项编制不突破市核定的编制总额,不再自定用于党政群机关的编制或自定各类专项编制。
财政补助事业编制控制在2012年底总量内,五年内只减不增,对确需加强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总量内调剂解决。
(二)严格余编使用。
对行政编制的使用,按实有在编人数实行分类双向控制,原有超编单位一律不新进人员,超编人员必须限期消化;余编单位分期分批、逐步到位,按规定程序报批使用。
对事业编制的使用,实行年度用编总量控制,五年内只减不增,每年新进人员总量不超过前五年平均数且原则上不突破上年退休人员总数。
行政机构和事业机构余编率分别在5%、10%及以下的,暂停使用编制。
(三)压缩机构编制需求。
坚持向改革要编制、向管理要编制、向信息技术要编制。
各单位不能因为改革什么、加强什么,更不能因为上级部门的要求,而提出增加机构和编制。
各单位要充分挖掘现有机构人员潜力,用好用活现有机构编制资源,按照“一岗双责、一岗多责”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和细化职责,实现资源使用最大化。
减编控编方案

减编控编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量呈现爆炸式增长,传统的编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制定了一套减编控编方案,旨在提高编控效率,减少冗余信息,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减编控编方案的设计思路、实施步骤和效果评估。
二、设计思路为了实现减编控编的目标,我们采取以下设计思路:思路一:信息过滤与筛选通过建立适用的过滤和筛选机制,实现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的验证,排除冗余信息和错误信息,从而降低后续控制编码和传输的负担。
思路二:优化编码算法对信息进行合理的压缩和编码,减少信息冗余,提高编码效率和传输速度,并确保信息的可靠传输和解码。
思路三:控制编解码系统的优化通过对控制编解码系统的优化,提高其性能和稳定性,增强系统的容错能力,减少控制信息的丢失和错误。
三、实施步骤在实施减编控编方案时,我们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步骤一:需求分析详细了解和分析目标系统的需求,包括控制信息的性质、规模和时效性等方面的要求,并与用户进行充分的沟通和确认。
步骤二:系统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设计减编控编系统的整体架构和各个模块的功能。
同时,确定合适的过滤和筛选机制、优化编码算法和控制编解码系统的优化方案。
步骤三:系统开发根据系统设计的方案,进行系统的具体开发工作,包括编写代码、调试测试等环节。
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步骤四:系统集成将各个模块进行集成,并进行全面的系统测试,确保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协调和正常工作。
步骤五:系统上线在经过严格的测试和评估后,将减编控编系统正式上线,供用户使用。
同时,建立相关的运维和维护机制,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
四、效果评估为了评估减编控编方案的效果,我们将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估:方面一:信息准确性通过对比使用减编控编方案前后控制信息的准确性,评估方案对信息准确性的提升效果。
方面二:编控效率通过对比使用减编控编方案前后编码和传输的效率,评估方案对编控效率的提升效果。
控编减编工作方案

控编减编工作方案一、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不断追求高效和经济性。
为了提高效率和减少资源浪费,控编减编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工作方案旨在探讨控制编制和减少编制的有效方法,以解决组织内部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问题,最大程度地提升工作效能,实现经济高效运作。
二、分析与评估1. 组织内部现状评估通过详细调研和数据分析,全面了解组织的组织结构,人员分布以及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等信息,从而深入了解编制工作的现状和潜在问题。
2. 人员需求评估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和职责,对各个部门的人员需求进行明确评估,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和工作量,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合理的编制标准。
3. 编制与减编方案基于组织内部现状评估以及人员需求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编制和减编方案。
根据人员需求的变化情况,合理调整组织结构,优化岗位设置,确保各个部门和岗位之间的平衡。
三、方案实施1. 沟通与培训在方案实施之前,组织各级管理者集体研讨,明确动态管理的重要性和责任。
采取面对面的方式,向员工和管理者解释和沟通引入控编减编工作方案的目的、背景和具体操作方法,并提供培训机会,确保参与者对工作方案的理解和支持。
2. 渐进式实施为了减少对工作流程和员工产生的冲击,可以采用渐进式实施的方式进行控编减编工作。
具体方法可以是逐步合并岗位,减少重复工作;推行工作自动化,减少人力投入等。
通过逐步调整和优化,平稳过渡,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员工的负面影响。
3. 跟踪与调整在实施过程中,及时跟踪工作方案的执行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
当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或者变化时,及时调整方案,保证实施效果的最大化。
四、效果评估与总结1. 定期评估在方案实施一段时间后,进行定期的评估,收集并分析各部门和岗位的工作效能数据。
考察控编减编工作方案的实施效果和改进空间,及时修订并优化方案。
2. 效果总结与分享总结控编减编工作方案实施的经验与教训,向其他行业或组织分享,促进行业的进一步提升。
2023年控编减编工作方案

2023年控编减编工作方案一、背景及目标停编减编即为编制控制与减少编制。
编外工作人员與编内工作人员,转换人员、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
;外编工作人员与内编工作人员,可以进行互换。
改变了编制的变动,与编制的数以分为别来进行控制编制与减少编制的工作。
一方面,编制控制是指控制编制体系中编制的分配,控制编制体系中编制的分配和变动,作为政府对人员资源的管理。
另一方面,减编则是指编制减少,人员的数量减少了所涉及到的所有单位。
本控编减编工作方案旨在加强组织管理,提高行政效能,优化编制结构,科学配置人力资源,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适应国家发展的需求。
具体目标如下:1. 实现编制控制与减少编制的目标。
通过调整编制结构、严格控制编制使用、提高编制资源的效益,实现编制的科学配置,确保编制使用的公平公正。
2.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通过减少不必要的编制与工作人员,优化公共服务队伍的结构,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创造更好的服务环境,提升公共服务的便利性和效率。
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减编措施,培养和引进人才,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同时,加强人才培训和激励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
二、工作内容及措施1. 加强编制管理。
建立健全编制管理制度,明确编制资源的分配与使用原则,完善编制调整、分配、审批等流程,确保编制的科学配置。
同时,加强对编制使用情况的监督与考核,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
2. 加强编制监控。
建立编制资源监控机制,定期统计编制数据,分析编制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编制超编、闲置等问题。
对超编单位进行限期整改,严格控制新增编制的批准。
3. 实施减编措施。
对编制超编单位,采取逐步减编的措施,通过自然减员、离退休等方式,逐步削减编制。
对编制闲置单位,采取合理调整、重新分配编制的方式,实现编制的合理利用。
4. 优化编制结构。
根据不同单位的实际需求,调整编制结构,提高编制的配置效益。
加强对岗位设置和编制关系的研究,优化编制编制结构,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国企减编方案

国企减编方案背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国有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大幅下降,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为解决这些问题,各级政府相继推出一系列国企改革方案,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减少冗员,提升效率和竞争力。
本文旨在介绍国企减编方案相关内容。
方案内容为减少国企冗员和提高企业效率,国家和各级政府开始采取一些行动。
具体方案内容如下:1. 蒋俊明方案蒋俊明方案是指一种由国家发改委提出的国企减编方案。
该方案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冗员和提高企业效率。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取消中层领导在部分企业中,中层领导被认为是影响企业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此,该方案提出要取消中层领导,减少管理层级,并通过加强基层管理来提升企业效率。
1.2 转岗和职业培训该方案提出要对冗员进行转岗和职业培训,增强其就业能力。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员工的职业素质,也能够降低国企的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1.3 双向流动为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该方案提出要实行双向流动制度,允许员工在企业内部流动,或者与其他企业交流,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长空间。
2. 全员岗位可裁制度全员岗位可裁制度是指将裁员权掌握在企业,即凡是没有岗位需求的员工可以被裁掉。
全员岗位可裁制度不仅有助于企业减少冗员,也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效益水平。
3. 焕新方案焕新方案也是一项由国家发改委推出的国企改革方案。
它旨在通过资产注入、产权调整、合并重组、校正薪酬、完善社保等措施,解决国企股权问题,提高企业效率和竞争力。
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国企减编方案的实施还面临一些难题和困难:1. 改革缺乏重心当前,国企的改革方案数量众多,但缺乏一个明确的重心和指导思想。
这使得不同方案之间缺乏协调和衔接,导致改革效果不佳。
区编办控编减编工作方案

区编办控编减编工作方案一、背景与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各个行业以及政府机关的规模也在扩大。
然而,庞大的编制不仅带来了管理上的困难,还增加了经济负担。
为了优化编制结构,提高工作效率,区编办决定制定控编减编工作方案。
二、工作目标1. 实现编制结构的优化,减少冗员和重复岗位;2. 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单位用人成本;3. 提升人员素质,增加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工作质量。
三、工作内容和步骤1. 审查编制情况a. 每个单位的负责人需提交编制名册,包括岗位名称、人数、岗位要求等。
b. 区编办对编制名册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找出存在问题的岗位。
2. 减少冗员岗位a. 区编办与各单位负责人商讨,共同确定可能发生冗员问题的岗位。
b. 对于存在冗员问题的岗位,单位需与员工进行沟通,并制定解决方案。
3. 合并重复岗位a. 区编办在各个单位之间进行比对,找出存在重复的岗位。
b. 单位负责人与相关员工开展讨论,决定将重复岗位合并为一个新的岗位,避免资源浪费。
4. 优化编制结构a. 区编办根据各个单位的需求和工作重心,提出对编制结构的优化意见。
b. 在优化编制结构时,需充分考虑人员分布的合理性和工作职责的匹配性。
5. 提高员工素质a. 区编办与相关培训机构合作,为员工提供相应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提高其专业技能。
b. 通过提升员工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使岗位编制更具竞争力。
四、工作进度与考核1. 工作进度a. 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时间表,明确每个阶段的重点和目标。
b. 在每个阶段结束后,进行评估和总结,及时调整工作计划。
2. 考核标准a. 根据控编减编工作方案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
b. 考核要素包括编制减少情况、工作效率提高情况、员工素质提升情况等。
五、预期效果与风险防控1. 预期效果a. 编制结构更加合理,避免冗员和重复岗位的出现。
b. 增强单位的工作效率,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c. 增加员工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提升工作质量和水平。
汇报减少编制方案

汇报减少编制方案背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降低企业成本的压力越来越大,许多企业都开始逐步优化组织结构,减少不必要的人员编制,来实现降成本的目的。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也需要对公司的编制情况进行调整,以应对激烈的竞争环境。
目的公司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机制变革,根据当前编制的情况我们需要进行适当的减员优化,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本次汇报主要目的是介绍减少编制方案。
方案1.分析工作内容,定位冗余编制我们将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分析,确定每个部门确实需要的人数,根据需要的人数与实际编制数之间的差距定位冗余编制。
2.目标职位的拟定和反馈确定需要减少的编制数量后,制定目标职位详细拟定表,分别针对每个部门进行编制调整,并反馈给部门主管负责调整员工。
3.绩效评估制度的制定通常情况下,员工在公司内得到发展,除了主管的晋升外,晋升与职务调整更多是与员工的绩效表现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制定了更合理的绩效评估制度。
如果员工在公司内具有高效率和高工作量,可以获得晋升就能增加员工的劳动积极性。
如果评估差强人意,我们还能让员工对不好的绩效进一步改进,提高工作进展效率。
4.专业培训和转岗安排我们将根据员工个人能力和职业转型倾向,制定培训方案,为员工提供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刺激员工个人发展和公司利益的共同提升。
并对有理由转型的优秀员工,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转岗机会,调整到能更好发挥自己能力的部门。
优势本次减员优化,可以使企业员工再次回到适合自己能力的岗位上,并且通过不断学习、工作和学习,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贡献和更高的效率。
总结通过减少冗余编制,公司可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让员工在适合自己能力和兴趣的岗位上尽情发挥,实现公司和员工的双赢。
做好减编工作,是对企业的一种贡献,同时也涉及到员工的福祉和利益,需要在两者之间平衡发展才能做到最好。
控编减编工作方案

控编减编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要求和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有关规定,根据省编委《关于做好全省控编减编工作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严控总量、盘活存量、增减平衡、分级负责”的原则,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加强监督管理、强化各级责任、加强部门协作等办法综合施策,确保完成全区控编减编任务。
(二)工作目标。
根据中央、省有关要求,全区各级行政编制(含政法专项编制)总额控制在中央核定的名内,全区事业编制总量以2012年底统计为基数,确保到2017年底实现只减不增目标。
2013年1-4月新增的事业编制要通过结构调整,逐步加以解决。
历史遗留的工勤编制只减不增,逐年核减。
(三)控编减编的范围。
机构范围:区直党政群机关、镇机关;事业单位;编制范围:行政编制(含政法专项编制)、事业编制。
二、工作任务和主要措施(一)严格控制总量,严守机构编制“红线”1.从严控制机构限额和人员编制总量。
全区党政机关行政编制(含政法专项编制)要严格控制在省市核定的总额内,不得用于党政机关的编制。
事业编制要严格控制在2012年底总量内,五年内只减不增。
对确需加强的重点领域或关键环节,在总量内调剂解决。
严格控制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和其他财政补助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严格控制经费自理事业编制转为财政补助事业编制。
2.从严机构编制审批。
各部门要结合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有关职责和机构编制的整合力度。
特别要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从源头上控制机构编制膨胀。
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期间,除党中央、国务院有明确规定或落实省市重大决策部署外,一律不再新增机构、新增编制,不提高机构规格。
确需加强的工作,按照有增有减、撤一建一,在机构个数总量和编制总量内调剂解决的原则办理。
对于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以及承担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职能,主要行使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裁决等行政职权的事业单位,一律不再增加事业编制,现有人员只出不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编减编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意见》(x〔x〕9号)的精神和中央、x、市关于控编减编的工作要求,现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
截止x年底,x区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核定分配各类编制3351名,实有3169人。
其中:核定行政编制664名,实有605人(核定政法专项编制221名,实有194人);核定各类事业编制2687名,实有2564人,其中教育事业单位事业编制为1562名,实有1478人,卫生事业单位事业编制为411名,实有394人。
二、工作目标
紧紧围绕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目标,按照“严控总量、盘活存量、增减平衡、分级负责”的原则,向深化改革要编制,向加强管理要编制,向运用信息技术要编制。
着眼于控制和减少增量,不该增的坚决不增,确需增加的严格在总量内统筹调剂解决,该减的坚决减下来,通过加强监督管理、强化地方责任、推进部门协作、深化改革创新,将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控制在x年底总量内。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管理制度
1.坚持机构编制x统一管理和审批制度。
凡机构编制事项调整,统一由机构编制部门一家受理,“一支笔”审批,一家办文批复。
各
级机关、事业单位涉及职能调整、机构设立或变更、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等,必须报机构编制部门按程序研究办理。
2.严禁“条条”干预。
严禁以划拨经费、项目审批、达标评比等方式干预下级机构编制配备。
除专门的机构编制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政策性文件外,其他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政策性文件不得就机构编制作出具体规定。
各部门提请党委、政府研究的事项,原则上不得涉及机构编制的具体事项,确实需要的,必须先征求机构编制部门的意见。
(二)严控机构编制总量
1.机构限额设置。
党委、政府工作机构在x、市规定的限额内因地制宜设置,不得突破限额。
2.编制总量控制。
全区行政编制总量由x编办确定,x编办分解下达到区、乡镇的编制,实行分级管理,不得突破核定的总量,跨层级使用必须按照程序报批。
全区事业编制以x年底的数额为基数,按x确定的总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跨行业、跨部门调剂使用事业编制,但不得突破总量。
3.规范职数管理。
区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的领导职数由区编委会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审核确定,任用领导干部必须在核定的领导职数限额内进行,不得突破限额。
4.严格增设机构、增加编制议题。
要严格控制增设机构、增加编制的议题,减少研究机构编制审批的会议。
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厘清
部门职责、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调整收回编制、把住进人关口、提高财政供养人员能力素质上来。
(三)加强机构编制动态管理
1.严格规范部门职责。
结合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全面清理各部门工作职责,该取消的取消、该归并的归并、该下放的下放、该剥离的剥离,该交由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承担的坚决交出去,从源头上防止机构编制膨胀。
2.建立评估考核机制。
建立健全机构编制评估检查制度,从x 年开始,每年定期对本级不少于20%的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的机构运行、职责履行、编制使用等情况进行评估。
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对所有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评估检查实现全覆盖,切实加强部门履职行为监管。
3.完善动态调整制度。
对职能重复、职责弱化、任务减少的机构及时整合撤并,收回或相应核减编制;因工作任务增加,确需增设机构、增加编制的部门和单位,在已核定的机构编制总额内调剂解决,发挥现有机构编制最大效应,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增长。
4.调整收回空余编制。
结合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区政府部门行政编制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精简,用于急需加强的部门和充实基层力量。
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收回部分职能弱化、转移、机构整合的事业单位编制。
5.严格执行编制标准。
根据事业编制配备标准,逐步解决各事业单位编制配置不均、各行业事业编制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加大研究拟定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标准特别是直接面向群众提供公益服务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卫生、文化体育行业的机构编制标准的工作力度,确保既有效提高机构编制资源科学化、规范化的配置水平和配置能力,又切实控制财政供养人员规模。
(四)严格控制编制使用
1.严禁超编进人。
凡是超编的区直机关、事业单位,一律冻结新进人员。
2.空编限额使用。
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原则上在本单位空余编制的80%以内补充人员。
3.严把人员结构关。
完善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进人规则和程序,严格控制新进人员的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突出人才吸纳和引进。
4.健全部门配合约束机制。
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与组织人事管理、财政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约束机制。
严格按照机构编制部门批准的机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配备人员、核定工资、核拨经费、开设账户、发放工资、办理社保、医保等手续。
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机关事业单位增加人员以及使用领导职数,须先与机构编制部门核对其空编及领导职数空缺情况,防止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干部。
(五)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机制
1.严格规范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今后,凡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公益服务,不再新设机构、新增编制。
2.改革事业单位人员财政供养模式。
逐步扩大事业单位辅助性工作岗位、后勤服务岗位和对年龄等有特殊要求的工作岗位适用聘用编制管理的范围,协同人社、财政等部门研究提出鼓励事业单位利用聘用编制经费采取“购买服务”方式完成工作任务的措施,打破“一时做事,终身养人”的财政供养模式,盘活事业单位编制资源,进一步建立健全“多办事少养人”的新机制。
(六)加强监督检查
1.完善监督检查机制。
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规范机构编制管理,切实维护机构编制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促进各部门正确履行职责,加快职能转变。
建立健全考核和问责机制、监督检查工作制度以及违纪违规问题查处措施。
2.持续开展清理“吃空饷”工作。
组织各部门开展清理“吃空饷”工作,纪检、组织、人社、编制、财政、审计等部门对机关和事业单位“吃空饷”问题进行专项清理,研究提出解决“吃空饷”问题的具体办法,推动防范吃空饷”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3.加大违规违纪查处力度。
各部门不得自定机构类别,越权审批机构、超限额设置机构或变相增设机构、擅自提高机构规格,不得擅自改变编制的使用范围、混用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不得超编进人、超职数和超机构规格配备领导干部、设置岗位。
机构编制、纪检监察
和组织、人社、审计等部门要加强配合,加大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办度,对机构编制违规违纪行为,要严肃查处,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四、组织实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
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把控编减编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项重要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落实改革责任,作出总体安排。
政府部门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要定期研究本部门推进控编减编工作的难点和措施,切实抓好组织实施和贯彻落实。
(二)明确责任分工。
纪检、组织、编制、人社、财政、审计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强化合作意识,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组织部门负责研究提出解决“退二线人员”在编不在岗、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等问题的具体办法;编制部门负责做好控编减编综合协调工作;人社部门负责研究提出解决“吃空饷”、消化超编人员的具体办法;财政部门负责研究提出政府购买服务的具体办法。
(三)进行专项督查。
组成纪检、组织、编办、财政、人社部门参加的联合督查组,以减少财政供养人员、控编减编为工作重点,以职责履行、行政审批、机构编制和人员管理为主要内容,对各部门贯彻落实控编减编工作情况进行专项督查。
对推进工作不力的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