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文言文及注释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螳螂捕蝉》是一篇出自《庄子》的寓言故事,原文如下: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不知黄雀在后,只顾捕蝉。
黄雀不知有鹞子在后,只顾捕螳螂。
鹞子不知有猎人在后,只顾捕黄雀。
这则寓言故事通过螳螂、黄雀、鹞子和猎人的连环追逐,表达了“自欺欺人,自作自受”的道理。
以下是《螳螂捕蝉》的现代汉语译文:
螳螂在捕捉蝉,黄雀在它后面。
螳螂不知道黄雀在后面,只顾着捕捉蝉。
黄雀也不知道有鹞子在后面,只顾着捕捉螳螂。
鹞子也不知道有猎人在后面,只顾着捕捉黄雀。
这个寓言故事通过螳螂、黄雀、鹞子和猎人的追逐,告诉人们不要贪心,否则会自食恶果。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文言文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原文
吴王欲伐荆(1),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2)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3)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4),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5)得其前利(6),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螳螂捕蝉》译文
春秋时期,吴国国王寿梦准备攻打荆地(楚国),遭到大臣的'反对。
吴王很恼火,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有谁胆敢阻止我出兵,将他处死!” 尽管如此,还是有人想阻止吴王出兵。
王宫中一个青年侍卫官想出一个好办法:每天早晨,他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露水湿透他的衣鞋,接连三天如此。
吴王很奇怪,问道:“这是为何?”侍卫道:“园中的大树上有一只蝉,它一面唱歌,一面吸饮露水,却不知已有一只螳螂在向它逼近;螳螂想捕蝉,但不知旁边又来了黄雀;而当黄雀正准备啄螳螂时,它又怎知我的弹丸已对准它呢?它们三个都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后边的灾祸。
”吴王一听很受启发,随后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原文

译文:
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蝉,这蝉高踞枝头,动听地鸣叫,饮食露珠,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后。
螳螂弯曲身肢,要去捕蝉,却不知黄雀在它旁边。
黄雀伸出脖子要去啄食螳螂,却不知手拿弹弓铁丸的人正在它的下面。
原文: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说苑·正谏》
注释:
①蝉:昆虫,又叫知了。
②悲鸣:动听地鸣叫。
③螳螂:昆虫,又叫刀螳,臂长,善捕小虫。
④委身曲附:缩着身子紧贴树枝,弯起了前肢。
附即“跗”,脚背。
⑤傍:同“旁”旁边。
⑥延颈:伸长脖子。
延,伸长。
⑦弹丸:弹弓铁丸。
这里指拿弹弓的人。
螳螂捕蝉的译文和注释

螳螂捕蝉的译文和注释以下是《螳螂捕蝉》的译文:春秋时期,吴王想要攻打楚国,他跟大臣们说:“我下定决心要攻打楚国,谁要是敢来劝阻,我就处死他!”有个年轻的侍从,早上拿着弹弓在王宫的后花园里溜达。
他看到有一只蝉在树枝上,美滋滋地喝着露水呢,可它不知道身后有一只螳螂,正弓着身子,想把它当美餐。
那螳螂呢,一心盯着蝉,完全没注意到旁边有只黄雀,伸长了脖子,正准备一口吞了它。
这黄雀呢,也光顾着盯着螳螂,压根儿没察觉那个年轻的侍从正把弹弓拉得满满的,要打它呢。
侍从就去见吴王,把他看到的这一幕讲给吴王听,然后说:“大王呀,您看,蝉只顾着喝露水,没留意螳螂;螳螂一心想吃蝉,没发现黄雀;黄雀就想着吃螳螂,没注意到我。
这楚国就好比是那蝉,咱吴国就像螳螂,而其他强国可能就是黄雀啊!您要是去攻打楚国,别的国家说不定就会趁机来攻打咱们吴国,那可就麻烦啦!”吴王听了,恍然大悟,说道:“哎呀呀,你说得太对啦!我差点就犯大错喽!”于是,吴王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处:这个故事出自《说苑·正谏》。
咱来说说啊,这吴王也是够冲动的,啥都不想,一门心思就要打楚国,还放出狠话,谁敢劝就处死谁,这脾气可真够大的!那个年轻侍从倒是聪明,没直接硬劝,而是讲了这么个有趣的事儿。
你想啊,那蝉多享受啊,喝露水喝得美滋滋的,哪知道危险就在身后。
螳螂呢,眼睛就盯着蝉,心里估计在想:“嘿嘿,这顿美餐跑不了啦!”可它自己也没留神还有个黄雀在边上等着呢。
黄雀也是,光想着螳螂好吃,根本没注意还有人拿着弹弓瞄着它。
这就跟吴王要打楚国一个道理,光想着打楚国能得到好处,没考虑到可能有别的国家在后面等着捡便宜呢。
还好吴王最后听进去了,不然吴国说不定得吃大亏!所以啊,咱们做事得前前后后都想想,别光看眼前,不然一不小心就掉坑里啦!。
《螳螂捕蝉》原文及译文

《螳螂捕蝉》
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翻译:
吴王要进攻楚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年轻的宫廷侍从,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这样过了三个清晨。
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
螳螂俯着身子向前爬去要捉蝉,而不知黄雀在它身旁。
黄雀伸着头颈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张开的弹丸。
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处,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患啊!”吴王说:“您说得好啊!”于是停止用兵。
【相关推荐】
文言文《螳螂捕蝉》的整体含义
螳螂捕蝉文言文寓意
螳螂捕蝉文言文启示
螳螂捕蝉文言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文言文翻译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昔者庄子游于山林,见螳螂欲捕蝉,而黄雀又欲啄螳螂之背。
庄子叹曰:“此螳螂之欲也,固未免于黄雀之害;黄雀之欲也,又未免于螳螂之害。
吾观于物,未尝不有此理也。
”夫螳螂者,螳螂之族也,生于草野之间,以其前足如钩,后足如叉,善于捕食,故能以蝉为食。
蝉者,蝉之族也,生于树木之上,以其声鸣于林,故能以螳螂为食。
螳螂欲得蝉,而蝉欲得螳螂,二者相争,未尝有已时。
今观黄雀,生于林间,以其喙锐利,善于啄食,故能以螳螂为食。
螳螂欲得蝉,而蝉欲得螳螂,黄雀又欲得螳螂,三者相争,未尝有已时。
庄子曰:“吾观于物,未尝不有此理也。
”夫螳螂之欲得蝉,非为蝉之美味,盖为其所捕之利也。
黄雀之欲得螳螂,非为螳螂之美味,盖为其所捕之利也。
而蝉之欲得螳螂,非为螳螂之美味,盖为其所避之害也。
三者皆欲求利,而不知害之所伏。
盖螳螂之捕蝉,黄雀在后,黄雀之捕螳螂,又必有他物在后。
是以庄子曰:“吾观于物,未尝不有此理也。
”夫螳螂、蝉、黄雀,皆生于自然,各有其欲,各有其害,而相争不已。
此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也。
然而,庄子又曰:“夫天下之害,莫大于欲。
欲之所害,莫大于不知其害。
是以圣人无常师,无常友,无常居,无常处,唯变所适。
”夫圣人之所以异于众人者,以其能知害而避之,能知利而舍之。
故螳螂、蝉、黄雀之害,圣人皆能避之。
吾辈当以此为鉴,勿为眼前之利而忘身后之害。
夫人生在世,当知进退,知取舍,方能避害趋利,成就一番事业。
是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亦为人生之镜,教人知进退,知取舍,以成大业。
综上所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虽为自然界之常理,实则寓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吾辈当以此为鉴,砥砺前行,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文言文《螳螂捕蝉》原文翻译及道理

文言文《螳螂捕蝉》原文翻译及道理螳螂捕蝉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翻译:吴王要进攻楚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年轻的宫廷侍从,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这样过了三个清晨。
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
螳螂俯着身子向前爬去要捉蝉,而不知黄雀在它身旁。
黄雀伸着头颈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张开的弹丸。
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处,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患啊!”吴王说:“您说得好啊!”于是停止用兵。
整体含义这个成语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人。
对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顾后患这类人提出警告。
也比喻有人一心想暗算别人,却没想到有人也想暗算他。
告诉我们在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时,要深思熟虑,考虑后果,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螳螂捕蝉:蝉:知了。
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
比喻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黄雀在后:比喻伺机从后面袭击,也比喻有后顾之忧。
课文: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
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第二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
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
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螳螂捕蝉小古文

螳螂捕蝉小古文
《螳螂捕蝉》是一篇源自寓言故事的古文,以下是其全文: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吾欲观于日之出入,何者为先?”舍人对曰:“日之出入,东方先。
”吴王曰:“善!”
因敕守者:“旦日视日出,暮日视日入。
”于是守者早夜候焉。
明日,吴王与群臣谋事,问左右曰:“吾欲伐荆,于诸侯何如?”群臣或言可,或言不可。
吴王疑焉,不能决。
孙武进曰:“臣闻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今荆国之君贪而好利,不顾其后患,是犹螳螂之捕蝉也。
夫黄雀在后面,随时可以啄食螳螂,而荆国之君不知防备。
此乃天赐我也!大王何不乘此机会一举而灭之?”吴王听罢,大悦,遂下令伐荆。
《螳螂捕蝉》的译文如下:
吴王想要攻打楚国,于是问他的侍从:“我想看看太阳升起和落下,哪个先出现?”侍从回答说:“太阳升起和落下,东方总是先。
”吴王说:“好!”
因此,他命令守军:“早上看日出,晚上看日落。
”于是守军早晚都在观察。
第二天,吴王和大臣们商议攻打楚国的事情,问左右:“我想攻打楚国,诸侯们会怎么看?”大臣们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可以。
吴王犹豫不决,不能决定。
孙武进言说:“我听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现在楚国的
国君贪婪而好利,不顾及后果,就像螳螂捕蝉一样。
黄雀在后面,随时可以啄食螳螂,而楚国的国君却不知道防备。
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机会!大王何不乘此机会一举消灭他们?”吴王听后非常高兴,于是下令攻打楚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苑·正谏》
(西汉历史学家、文学家)刘向
吴王欲伐荆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谏②者死!”舍人③有少孺子④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⑤,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⑥也;黄雀延颈⑦,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⑧其兵。
【注释】①伐:进攻;荆:楚国。
②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
③舍人:宫廷侍从。
④少孺子:年轻人。
⑤委身曲附:弯着身子,屈着前脚。
⑥傍:通“旁”。
⑦延颈:伸长着头颈。
⑧罢:停止。
《说苑·正谏》:“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
汉·韩婴《韩诗外传》:“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