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雷电颂 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说课稿[1]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说课稿[1]

第二单元6 雪(鲁迅)7 雷电颂(郭沫若)8 *短文两篇(巴金)日月9 海燕(高尔基)10 *组歌(节选)(纪伯伦)浪之歌雨之歌6、《雪》说课稿一、说教材《雪》是人教版版,八年级(下)的一篇课文,作者:鲁迅。

这是一篇即景抒情的诗篇,又是一篇寓意深邃的散文诗。

在雪花的纷飞与凝思的幻象中。

鲁迅为人们谱写了追求美好理想的温暖心声,在优美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象征和寄托了更为深远的情思。

(一)教学重点:1、读懂《雪》的文字,了解写作年代和背景。

2、理解作者所描绘的南方和北方的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情感。

3、品味文章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永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4、背诵课文有关段落二、说学法指导人们常因鲁迅先生深沉冷峻的散文语言而感到深奥难懂,所以,消除学生的畏怯心理,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是本文的一大关键。

1、要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散文诗的优美语言。

“披文以入情”,在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揣摩、品析精采的语句,并摘抄、背诵。

加强语言积累。

3、通过小组探究、品味,提出有创新、有价值的设疑。

用心感受,深入体验,以形成个性化的评价。

三、说教学过程(一)以诗词、画、导入:看到“雪”的画面,你会想到哪些诗句,或说一下画面之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诗人岑参笔下的诗句向我们展现出一幅意境开阔而又清新的瑞雪图。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展现的又是另外一幅更加壮丽雄浑的图景。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多么静谧的风景画。

鲁迅笔下的“雪”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让我们随着鲁迅激扬的文字去领略雪的水晶世界去体会鲁迅的情感。

(二)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1924年12月30日,北京下了一场大雪。

面对凛冽的朔风。

漫天飞舞的雪花的壮美之景。

引起了鲁迅美好的回忆和辽远的遐想。

此时,作者生活的北京正处在段祺瑞政府的统治之下,于是,作者创作了这篇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富有哲理的散文诗《雪》(三)融入文本:1、师范读,学生倾听想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郭沫若《雷电颂》PPT教学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郭沫若《雷电颂》PPT教学课件

其次运用反复、排比等使整个独白具 有诗的形式美,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再次运用反问、设问,呼唤指斥,增 强了战斗力。
诗歌还闪耀着浪漫主义色彩,在文中是怎么体现的?
作者进行了大胆的艺术虚构,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让屈 原凭借暴风、怒雷、闪电的翅膀,展开美妙的幻想, 飞往光明的境地;也借助了它们的力量,毁灭 一切黑暗。这样,就使屈原形象显得更 加神采飞扬。这段独白想象奇特, 气势宏伟,表现了作者浪漫 主义的激情。
郭沫若
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
本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 笔名除郭沫若外,还有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我国现代文学的三大奠基人之一,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
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代表作品甲申三百年祭、星空、女神、屈原、蔡文姬、李白与杜甫
第四层(9—12段) 义正辞严地诘责“土 偶木梗”,表示与污 秽,邪恶,势不两 立。
第四层(9—12段) 义正辞严地诘责“土 偶木梗”,表示与污 秽,邪恶,势不两 立。
第五层(13段) 表现屈原的坚强意 志与必胜的信心。
全文 解析
结构 分析
第一层
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从“风!你 咆哮吧!”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吧!”
语言品读
YU YAN PIN DU
本文小结
本文是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自,也是一首激越澎 湃的抒情散文诗。这篇散文诗,想象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 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 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激励着人们奋 然前行,相信他更能激励今天的国人不畏艰难,勇攀高峰。

雷鸣电闪波尔卡PPT课件

雷鸣电闪波尔卡PPT课件
2019/2/2
雷鸣电闪波尔卡
1.全曲欣赏,斟酌乐曲有什么样的特点? (从速度、情绪两个方面来分析) 2.在进行欣赏的过程中,你能听出乐曲大致可 分为几个部分吗?
2019/2/2
曲式简评
• 雷鸣电闪波尔卡为典型的复三部曲式:
引子+A(a+b)+B(a+b+a)+A’(a+b)+尾 声
其中A为呈示部,B为展开部,A’为再现部。
2019/2/2
雷鸣电闪波尔卡——卡拉扬
2019/2/2
思考与实践
• 我们在之前的课程中了解了圆舞曲的音乐 风格,今天在《雷鸣电闪波尔卡》之后, 请同学们谈一谈圆舞曲和波尔卡的音乐风 格有什么不同呢?
• 我们请同学上台用舞步来展示给我们看看 他们的区别吧!
2019/2/2
学习体会
音乐给予人的快乐和幸福,无论在任何 狂风暴雨的摧残下都是无法磨灭的,有时适 时的狂风暴雨只会让我们充实的生活增添更 多地乐趣和欢乐。
2019/2/2
谢谢!
七年级音乐欣赏课
音乐听辨
• 听下面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
1.这段音乐你是否听过? 2.你知道这是什么音乐形式吗?请选择: A.圆舞曲 B.探戈 C.进行曲 D.波尔卡
音乐知识
• 波尔卡(Polka),一种捷克民间舞蹈,起 源于波希米亚的一种快速的二拍子舞曲。 这种舞蹈的舞曲也称作波尔卡。 • “波尔卡”一词是从波希米亚语中的“半” 字演化而来的。波尔卡舞曲产生于1830年 左右的捷克,舞者们常站成一个圆圈,舞 步很小,半步半步地跳,因而得名。
2019/2/2
分段欣赏与理解
• B乐部(展开部)a’段欣赏
2019/2/2

《雷电颂》教学设计(示范课)

《雷电颂》教学设计(示范课)

《雷电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了解写作背景,为理解文章主旨服务。

(3)理解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象自己就是颂雷电、斥苍天的屈原,入情入境地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

(2)在朗读中思索体味排比、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在抒发感情上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重点、难点1.指导诵读,通过读感受人物的思想及品味本文富有强烈感情的语言。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预习提示:1.记住生字,积累词语。

2.根据课后“参考资料”了解戏剧基本剧情。

3.搜集屈原的有关资料。

新授:一、结合背景激情导入孩子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史上,是谁的智慧谛造了伟大的浪漫主义,开启了多元的中华文化,哺育了一代代文学巨子,是谁的忠烈发源了滚滚的汩罗水,摧动了帆帆龙舟,流淌着后世人永恒的纪念;如果说两千年前的屈原是因为没遇上名君,不忍看自己的同胞生灵涂炭,而选择了壮烈的纵身一跃,那两千年后,他如果看到悲剧重演,看到外族的铁蹄踏碎了我们的半壁河山,看到炎黄子孙却在国难当头发动政变,把枪口对准那些誓死保国的同胞,他心中该涌起怎样的万丈狂澜?今天我们就走近屈原,去聆听他的心声。

二、朗读感悟品析课文(一)听读录音,找出发现1.播放《雷电颂》朗读录音。

请同学们注意听每一个句子的语气、语调、语速。

2.同学们说一说听后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激情澎湃、气势雄浑)(感情充沛、高亢激昂)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请大家看看本文的表现形式有什么特别之处?(通篇都是人物的内心独白)(二)自由朗读了解内容1.(承上)好,那我们此时就是屈原,这些文字就是我们的内心独白,我们结合刚才听读的录音,先浏览课文,来揣摩一下该怎么处理语调和轻重音才最合适,二分钟后,我们来大声诵读一遍课文(自由朗读)。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7雷电颂(郭沫若)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二单元7雷电颂(郭沫若)
象征手法的运用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
学生小组交流研讨讨论交流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明确其它的象征意义: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屈原《涉江》篇云“带长铗之陆离兮”。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d.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类似英国作家笛福长篇小说《鲁滨逊飘流记》所描写的海中荒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e.“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其中河伯有二义:其一是指河伯神像,其二是指在《九歌》中扮演河伯的一位演员。
艺术特色1、想像瑰丽奇特,闪耀着革命浪漫主义的光辉。
学生小组交流研讨结果,教师明确:
课文通篇运用了拟人兼呼告的手法,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你们雷,你们电”“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等,这些语句,热切地呼告和歌颂风、雷、电;而“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等语句,无比愤怒地斥责鬼神。这样,就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学生听讲
师生互动
批注理解内化
学生活动
板书设计
屈原:光明与正义的化身 爱国爱民 忠贞不屈 浩然正气 英勇无畏
a.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b.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c.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屈原《涉江》篇云“带长铗之陆离兮”。有形的长剑,是屈原被囚禁前的佩剑;无形的长剑指坚定的信念。
宝坻区中学课堂教学教案
课题

雷电颂课文原文

雷电颂课文原文

雷电颂课⽂原⽂雷电颂课⽂原⽂ 暖国的⾬,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博识的⼈们觉得他单调,他⾃⼰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的⽪肤。

雪野中有⾎红的`宝珠⼭茶,⽩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的蜡梅花;雪下⾯还有冷绿的杂草。

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

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般的⼩⼿,七⼋个⼀齐来塑雪罗汉。

因为不成功,谁的⽗亲也来帮忙了。

罗汉就塑得⽐孩⼦们⾼得多,虽然不过是上⼩下⼤的⼀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很洁⽩,很明艳,以⾃⾝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光。

孩⼦们⽤龙眼核给他做眼珠,⼜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

这回确是⼀个⼤阿罗汉了。

他也就⽬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

第⼆天还有⼏个孩⼦来访问他;对了他拍⼿,点头,嘻笑。

但他终于独⾃坐着了。

晴天⼜来消释他的⽪肤,寒夜⼜使他结⼀层冰,化作不适明的⽔晶模样;边续的晴天⼜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居⼈的⽕的温热。

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光中灿灿地⽣光,如包藏⽕焰的⼤雾,旋转⽽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且升腾地闪烁。

在⽆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是⾬的精魂。

《雷电颂郭沫若》课件

《雷电颂郭沫若》课件
作品中融入了对抗日战争的回忆和激情,表 达了民族自豪感。
四、文学意义
1
影响和评价
《雷电颂》被誉为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反映社会
作品揭示了社会的弊端和不公,呼唤人们对社会现象进行反思和改变。
3
看点和议论
作品引发了关于人性、权力与理想的讨论,让人们思考和思辨。
五、后人评价
2 展望未来
作品将继续激励和影响着后代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追求。
《雷电颂郭沫若》PPT课 件
郭沫若的《雷电颂》是一部具有深刻意义的文学作品。本课件将介绍该作品 的背景、文学特点、历史背景、文学意义、后人评价以及结语。
一、介绍
作者背景介绍
郭沫若,中国杰出的现代诗人、作家、学者和 政治家。
作品简介
《雷电颂》是郭沫若创作的一篇雄壮而激情澎 湃的诗歌作品。
二、文学特点
对后人的影响
郭沫若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 政治家,对后人产生了重要的思 想和艺术影响。
国内外研究
《雷电颂郭沫若》作品在国内外 学术界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关注。
个人评价
《雷电颂》是一部深情奋发、意 义深远的作品,体现了作家对国 家和社会的热爱和思考。
六、结语
1 总结
《雷电颂郭沫若》是一部受人尊敬和研究的文学杰作,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题材分析
《雷电颂》以自然界的雷电为 主题,描绘了大自然的豪情壮 丽。
语言特点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 声韵的变化,使作品更具感染 力。
艺术风格
作品的风格雄浑、磅礴,展现 了郭沫若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 才华。
三、历史背景
1 文化大革命
《雷电颂》诞生于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反 映了社会动荡的时代背景。

防雷电安全教育ppt课件

防雷电安全教育ppt课件
防雷电安全知识
1
2
雷电的产生和特点
• 一、雷电的产生 • 空中的尘埃、冰晶等物质在云层中翻滚 • 运动的时候, • 经过一些复杂过程, • 使这些物质分别带上了正电荷 • 与负电荷。地面的凸出物、金属等会被感应出正电荷,随着电场 • 的逐步增强, • 雷云向下形成下行先导, • 地面的物体形成向上回流, • 二者相遇即形成对地放电。这就容易造成雷电灾害。
• 二、雷电的主要特点 • 冲击电流大、时间短、雷电流变化 • 梯度大、冲击电压高:强大的电流产生的交变磁场,其感应电压 • 可高达上亿伏
3
4
如果雷电来了站在树下就 会被劈死或电死。
5
• 当雷电发生时您如果还在户外,那么您要注意下面几点: 不宜在山
顶、山脊或建筑物顶部停留。不宜在铁栅栏、金属晒衣绳、架空金属 体以及铁路轨道附近停留。不宜在室外游泳池、湖泊海滨游泳。不宜 在孤立的大树或烟囱下停留。不宜开摩托车、骑自行车。在空旷场地 不宜打伞,不宜把金属工具、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杆等扛在肩上。应 迅速躲入有防雷设施保护的建筑物内,或有金属顶的各种车辆及有金 属壳体的船舱内。如果不具备以上条件,应立即双膝下蹲,向前弯曲, 双手抱膝。如果雷暴发生时您正在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附近,也应注 意以下几点:不宜在建筑物朝天面上活动,因为当朝天平面发生直接 雷击时,强大的电流可导致人员伤亡。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金属门 窗、建筑物外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或其他类似金属装置。紧闭门 窗,防止危险的侧击雷和球形闪电侵入。家庭使用电脑、彩电、音响、 影碟机等弱电设备不要靠近外墙,雷电发生时最好不使用这些设备。67来自8910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的光, 我是日的光, 我是一切星球的光, 我是 X 光线的光, 我是全宇宙底 Energy 的总量!
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 我吸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象征
风雷电 ——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 ——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 土偶木梗 ——坚定的信念 ——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 官僚统治集团
修辞
拟人、呼告 例如:
“风,你咆哮吧!咆哮吧!”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 “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
作用:
这些语句,热切地呼告和歌颂风、雷、电; 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这样,就直接有力地表达 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 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 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 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 “皖南事变”。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 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 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 黑暗统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 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 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 “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 用。
结束语: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必须植根于人民 大众,与时俱进,才能散发出夺目的光彩! 祝愿同学们与时俱进,肩负起新时代 的责任!
作业设计
1、完成字词积累。 2、完成本课《文科爱好者》并订正。
屈原: 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
精神的战士。
情感:
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批判, 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朗读指导: 首先:读准字音 其次:把握节奏(重音、停顿;语速、语调)
再次:富有感情(投入角色;把握情感)
朗读练习: 选取一个你最喜欢的片段,大 声自由练习朗读
美文美读
1、选取你最喜欢的片段朗读 2、小组展示朗读 3、朗读评价 4、全班齐读(自由选取一个片段)
郭沫若(1892~1978)
郭沫若 (1892 ~ 1978 ) , 中国 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社会活 动家。 1892 年 11 月 16 日出生,原 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早年赴 日本留学,后决心弃医从文。与 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 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这 一时期的代表作诗集《女神》摆 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充分 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在中 国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是当代 最优秀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作。 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 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 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 作。
郭沫若
屈原——名平, 字原,又自云名正则, 字灵均。我国第一位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战国时楚国人。他用 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 第一首政治抒情诗 《离骚》。 因洞悉秦国吞并 六国的野心,力劝楚 怀王齐抗秦,后来遭 奸人陷害,罢官放逐, 但心仍系国。楚国被 攻后,自投汨罗江而 死。
写作背景、创作意图:
全剧共五幕:
第一幕:“橘颂” 第二幕:“受诬” 第三幕:“招魂” 第四幕:“被囚” 第五幕:“雷电颂”
剧 情 简 介
课文节选自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
环境气氛:
午夜已经过去,黎明尚未来临。靳 尚前来布置和催促部下立即执行南后 “毒死屈原”“纵火焚尸”的密令。 地点:东皇太一庙正殿,神像林立, 阴森可怖,气氛令人窒息。 自然景象:雷电交加,狂风大作, 无边的黑夜在撕裂,在颤动。
修辞
反复、排比 例如:
“你劈吧,劈吧,劈吧!”
“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 “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
作用:
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有力地表 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 往复,荡气回肠,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你认为本文应怎样朗读,才具有打动 人心的力量,引起观众的共鸣?
《屈原》在当年国 民党统治的中心──重 庆上演,产生过巨大 的影响。尤其是“雷 电颂”一幕中的独白, 激起过许多爱国者的 共鸣。每次演出都被 观众爆发出的雷鸣般 的掌声所淹没。这个 剧最终被国民党当局 禁演。
周恩来曾说: “……这是郭沫若 借屈原的口说出自 己心中的怨愤,也 表达了蒋管区人民 的愤恨之情,是向 国民党压迫人民的 控诉,好得很!”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 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 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 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 1946 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 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中 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历 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 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 技术大学首任校长、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当 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 央委员。主编《中国史稿》和《甲 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 若全集》38卷。 郭沫若(1892~1978) 推荐阅读:《女神》(《天狗》)
听读课文
郭沫若
思考:《雷电颂》独白激情澎湃, 气势恢宏,作者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达到这一艺术效果的呢?
(1)大胆雄奇的想象,闪耀着浪漫主义的光辉; (2)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者难以言明的情感更加含 蓄、深沉、凝练; (3)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气势和情感色 彩,加强了感染力。
想象
这段独白想像奇特,气势恢宏,体现了革命浪 漫, 上天入地,呼风唤雷,运用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法, 让屈原和宇宙间伟大的自然力——“疾风”、“怒 雷”、“闪电”结合在一起,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 这就使历史中的屈原的形象显得更加神采飞扬, 光辉夺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