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Z37-2002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
慢性铅中毒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黄金祥职业性慢性铅(lead,Pb)中毒是由于接触铅烟或铅尘所致的以神经、消化、造血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一、诊断及分级标准(一)轻度中毒1.血铅≥2.9 μmol/L(0.6 mg/L、600 μg/L)或尿铅≥0.58 μmol/L(0.12 mg/L、120 μg/L);且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可诊断为轻度中毒:①尿δ-氨基-r-酮戊酸(δ -ALA)≥61.0 μmol/L(8mg/L、8000 μg/L)者;②血红细胞游离原卟啉(EP)≥3.56 μmol/L(2 mg/L、2000 μg/L);③红细胞锌原卟啉(ZPP)≥2. 91 μmol/L (13.0 μg/gHb);④有腹部隐痛、腹胀、便秘等症状。
2.诊断性驱铅试验,尿铅≥3.86 μmol/L(0.8 mg/L、800 μg/L)或4.82 μmol/24小时(1mg/24小时、1000 μg/24小时)者,可诊断为轻度铅中毒。
(二)中度中毒在轻度中毒的基础上,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①腹绞痛;②贫血;③轻度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三)重度中毒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①铅麻痹;②中毒性脑病。
二、诊断依据根据确切的职业史及以神经、消化、造血系统为主的临床表现与有关实验室检查,参考作业环境调查,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类似疾病,方可诊断。
(一)职业接触铅为柔软略带灰白色的重金属。
职业接触常见于铅矿的开采、烧结和精炼,含铅金属和合金的熔炼,蓄电池制造,印刷业铸字和浇板,电缆包铅,自来水管道、食品罐头及电工仪表元件焊接,拆修旧船、桥粱、建筑物时的焊割作业等。
此外,在用铅化合物作颜料、釉料、油漆、橡胶、塑料、玻璃、陶瓷、炸药等工业也可有职业接触。
国内以铅熔炼、蓄电池制造行业发生铅中毒的人数较多。
(二)临床表现职业接触铅及其无机化合物主要引起慢性中毒。
因中毒程度不同,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通常呈隐匿发展过程,以神经、消化和造血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为主。
慢性铅中毒的诊断标准

慢性铅中毒的诊断标准慢性铅中毒是一种常见的职业病和环境污染病,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因其症状缓慢出现且缺乏特异性,容易被忽视和误诊。
因此,正确的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防至关重要。
慢性铅中毒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
下面将详细介绍慢性铅中毒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慢性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疲劳、失眠、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便秘或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关节痛、肌肉无力、神经系统症状等。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贫血、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等全身性症状。
医生应当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对慢性铅中毒进行初步判断。
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诊断慢性铅中毒的重要手段。
常规检查包括血铅浓度、尿铅浓度、血红蛋白、血清铁、血清肌酐等指标。
其中,血铅浓度是最常用的诊断指标,正常值应低于25μg/dL。
此外,还可以进行骨髓、尿液、头发等的铅含量检测,以及神经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辅助诊断手段。
三、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病学调查是诊断慢性铅中毒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患者的职业史、生活史、饮食史等进行详细调查,了解其可能的铅暴露源和途径。
同时,还需对患者所居住或工作的环境进行调查,了解周围环境中铅的污染情况。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慢性铅中毒。
综上所述,诊断慢性铅中毒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三大手段。
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这些手段进行综合分析,以确诊或排除慢性铅中毒。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还需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相似症状的疾病,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最后,对于已确诊患有慢性铅中毒的患者,医生还需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总之,慢性铅中毒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多种手段,医生应当在诊断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确保诊断的准确性,为患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重金属中毒诊断标准

重金属中毒诊断标准重金属中毒是指人体长期或短期接触过量重金属元素而引起的中毒症状。
不同的重金属中毒会有不同的诊断标准,下面我将以常见的铅中毒和汞中毒为例,从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诊断标准等多个角度来回答你的问题。
首先是铅中毒的诊断标准,铅中毒的临床症状包括头痛、疲乏、失眠、腹痛、便秘、贫血等,严重者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肾脏损害。
实验室检查方面,可通过血铅浓度和尿铅浓度来进行诊断。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成人静脉全血铅浓度超过100μg/L为中毒,尿铅浓度超过100μg/g肌酐也被认为是中毒。
儿童的铅中毒标准相对较低,血铅浓度超过70μg/L即可被诊断为中毒。
此外,还可以通过骨髓铅浓度和X射线骨密度测定来评估慢性铅中毒。
综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做出铅中毒的诊断。
其次是汞中毒的诊断标准,汞中毒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神经系统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和肾脏损害。
实验室检查方面,可通过血汞浓度和尿汞浓度来进行诊断。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成人静脉全血汞浓度超过10μg/L为中毒,尿汞浓度超过35μg/g肌酐也被认为是中毒。
此外,还可以进行头发汞浓度和尿中有机汞浓度的检测来评估汞中毒情况。
综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做出汞中毒的诊断。
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种重金属中毒外,其他重金属中毒的诊断标准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的重金属种类和病情特点来确定。
在诊断重金属中毒时,临床医生需要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暴露史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希望以上回答能够满足你的要求。
职业性铅及其无机化合物中毒诊断标准2024

职业性铅及其无机化合物中毒诊断标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铅及其无机化合物中毒的诊断原则及诊断分级。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接触铅及其无机化合物的烟、尘和蒸气所致中毒的诊断。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Z59职业性中毒性肝病诊断标准GBZ76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标准GBZ79职业性急性中毒性肾病的诊断GBZ/T157职业病诊断名词术语GBZ/T247职业性慢性化学物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GBZ/T303尿中铅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BZ/T316血中铅的测定(所有部分)WS/T22血中游离原卟啉的荧光光度测定方法WS/T23尿中δ-氨基乙酰丙酸的分光光度测定方法WS/T92血中锌原卟琳的血液荧光计测定法3术语和定义GBZ/T157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4诊断原则4.1急性中毒根据短期内吸入大量铅及其无机化合物的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出现以消化系统损害为主,可伴有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结果,参考职业卫生调查资料,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类似疾病后,方可诊断。
4.2慢性中毒根据密切接触铅及其无机化合物3个月及以上的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出现以神经、消化、血液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结果,参考职业卫生调查资料,综合分析,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类似疾病后,方可诊断。
5诊断分级5.1急性中毒短期吸入大量铅及其无机化合物后,出现血铅≥2.9 μmol/L(600 μg/L)(见GBZ/T316),伴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腹泻、食欲减退、腹绞痛等消化系统症状,可有乏力、头晕、口内有金属味、头痛、血压升高、多汗、少尿、面色苍白等症状,可发生贫血、中毒性肝病(见GBZ59)、中毒性肾病(见GBZ79)及急性中毒性脑病(见GBZ76)。
GBZ37-2002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

GBZ37-2002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Diagnostic Criteria of Occupational Chronic Lead Poisoning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是由于接触铅烟或铅尘所致的以神经、消化、造血系统障碍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诊断及处理。
非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诊断和处理亦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6180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3 诊断原则根据确切的职业史及以神经、消化、造血系统为主的临床表现与有关实验室检查,参考作业环境调查,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类似疾病,方可诊断。
4 观察对象有密切铅接触史,无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a)尿铅≥0.34mmol/L(0.07mg/L、70mg/L)或0.48mmol/24h(0.1mg/24h、100mg/24h);b)血铅≥1.9/mmol/L(0.4mg/L、400mg/L,);c)诊断性驱铅试验后尿铅≥1.45mmol/L(0.3mg/L、300mg/L)而<3.86/mmol/L(0.8mg/L)者。
5 诊断及分级标准5.1 轻度中毒5.1.1血铅≥2.9mmol/L(0.6mg/L、600mg/L)或尿铅≥0.58mmol/L(0.12mg/L、120mg/L);且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可诊断为轻度中毒:a)尿δ-氨基-r-酮戊酸≥61.0mmol/L(8mg/L、8000mg/L)者;b)血红细胞游离原卟啉(EP)≥3.56mmol/L(2mg/L、2000mg/L);c)红细胞锌原卟啉(ZPP)≥2.91mmol/L(13.0mg/gHb);d)有腹部隐痛、腹胀、便秘等症状。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1504-89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是生产中长期接触铅烟或铅尘所致的全身性疾病。
其早期表现为卟啉代谢障碍、神经衰弱综合征和消化系统症状,中毒较重时出现贫血、腹绞痛,严重时出现铅性麻痹或中毒性脑病。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生产中接触铅烟或铅尘而引起的慢性中毒。
2诊断原则应根据确切的职业史和以神经、消化、血液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及有关实验室检查,参考作业环境调查,进行综合分析后,方可诊断。
3诊断及分级标准3.1铅吸收有密切铅接触史,尚无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尿铅≥0.39μmol/L(0.08mg/L)或0.48μmol/24h(0.1mg/24h);或血铅≥2.40μmol/L(50μg/dL);或诊断性驱铅试验后尿铅≥1.44μmol/L(0.3mg/L)而<3.84μmol/L(0.8mg/L)者。
3.2轻度中毒3.2.1常有轻度神经衰弱综合征,可伴有腹胀、便秘等症状,尿铅或血铅量增高。
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可诊断为轻度中毒:a.尿δ-氨基乙酰丙酸≥23.8μmol/L(4mg/L)35.7μmol/24h(6mg/24h);b.尿粪卟啉半定量≥(++);c.血红细胞游离原卟啉或红细胞锌原卟啉≥2.34μmol/L(130μg/dL)。
3.2.2经诊断性驱铅试验,尿铅≥3.84μmol/L(0.8mg/L)或4.80μmol/24h(1mg/24h)者。
3.3中度中毒在轻度中毒的基础上,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可诊断为中度中毒:a.腹绞痛;b.贫血;c.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3.4重度中毒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可诊断为重度中毒:a.铅麻痹;b.铅脑病。
4治疗原则可用金属络合剂如依地酸二钠钙、二巯基丁二酸钠等驱铅治疗,同时辅以对症疗法。
铅吸收者是否需予驱铅疗法,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5劳动能力鉴定5.1铅吸收可继续原工作,3~6月复查一次。
职业中毒诊断新标准

2 GBZ68-2008 职 业 性 苯 中 毒 诊 断 标 准 2008-12-1 2008-12-1 (代替.GBZ68-2002)
3 GBZ91-2008 职 业性 急性酚 中毒诊 断标 2008-6-6 2008-6-6 准(代替.GBZ91-2002)
4 GBZ92-2008 职 业 性 高 原 病 诊 断 标 准 2008-12-1 2008-12-1 (代替.GBZ92-2002)
1、磷中毒 2、慢性砷中毒 3、急性砷化氢中毒 4、工业性氟病 5、急性氯气中毒 6、急性光气中毒 7、急性氨中毒 8、急性氮氧化合物中毒 9、急性二氧化硫中毒 10、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11、急性硫化氢中毒 12、急性磷化氢中毒 13、 二硫化碳中毒
4
有机化合物中毒(24)
1、苯中毒 2、急性甲苯中毒 3、慢性正己烷中毒 4、急性溴甲烷中毒 5、急性二氯乙烷中毒 6、急性四氯化碳中毒 7、氯乙烯中毒 8、急性三氯乙烯中毒 9、慢性氯丙烯中毒 10、急性氯丁二烯中毒
01
2002)
职业性化学性皮肤灼伤诊断标 2009 -03- 2 00 8 - 11-
准(代替.GBZ51-2002)
16
01
职 业 诊 断 名 词 术 语 ( 代 2009-03- 2008-11-
替.GBZ157-2002)
16
01
16
三、学习常用的职业中毒诊断 新标准
替.GBZ70-2002)
16
01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 2009 -03- 2 00 8 - 11-
系 统 疾 病 诊 断 标 准 ( 代 16
01
替.GBZ73-2002)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心脏 2009 -03- 2 00 8 - 11-
铅中毒诊断标准

铅中毒诊断标准铅中毒是一种常见的职业病和环境病,也是一种全身性中毒。
铅中毒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及早发现并治疗可以避免严重的健康问题。
铅中毒的诊断标准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暴露史来进行判断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铅中毒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铅中毒的临床表现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轻度铅中毒患者可能出现头痛、疲乏、失眠、失去食欲等非特异性症状,而重度铅中毒患者可能出现贫血、神经系统症状、肾脏损害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医生在诊断铅中毒时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对于有可能接触过铅的患者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诊断铅中毒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检查项目包括血铅浓度、尿铅浓度、血红蛋白浓度、血清铅螯合蛋白浓度等。
其中,血铅浓度是诊断铅中毒的金标准,一般来说,血铅浓度超过100μg/dL即可诊断为铅中毒。
此外,尿铅浓度和血红蛋白浓度也可以作为辅助诊断的指标。
需要注意的是,实验室检查结果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来进行综合分析,不能片面地依赖实验室检查结果来作出诊断。
三、暴露史。
暴露史是诊断铅中毒的另一个重要依据。
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职业史、生活史、环境暴露史等,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铅接触的可能。
铅中毒的主要暴露途径包括吸入、经皮肤吸收和食入,因此,医生需要对患者的暴露史进行全面的了解,以便更准确地进行诊断。
综上所述,铅中毒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暴露史三个方面。
医生在诊断铅中毒时需要综合分析这些信息,不能片面依赖某一方面的结果。
此外,对于具有铅暴露史的患者,即使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也不能排除铅中毒的可能,因此,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长期的监测和随访,以确保及时发现并治疗铅中毒。
希望本文对铅中毒的诊断有所帮助,也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注意防范铅中毒,保护好自己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BZ37-2002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
Diagnostic Criteria of Occupational Chronic Lead Poisoning
职业性慢性铅中毒是由于接触铅烟或铅尘所致的以神经、消化、造血系统障碍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诊断及处理。
非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诊断和处理亦可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6180 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
3 诊断原则
根据确切的职业史及以神经、消化、造血系统为主的临床表现与有关实验室检查,参考作业环境调查,进行综合分析,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类似疾病,方可诊断。
4 观察对象
有密切铅接触史,无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
a)尿铅≥0.34mmol/L(0.07mg/L、70mg/L)或0.48mmol/24h(0.1mg/24h、100mg/24h);
b)血铅≥1.9/mmol/L(0.4mg/L、400mg/L,);
c)诊断性驱铅试验后尿铅≥1.45mmol/L(0.3mg/L、300mg/L)而<
3.86/mmol/L(0.8mg/L)者。
5 诊断及分级标准
5.1 轻度中毒
5.1.1
血铅≥2.9mmol/L(0.6mg/L、600mg/L)或尿铅≥0.58mmol/L(0.12mg/L、120mg/L);且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可诊断为轻度中毒:
a)尿δ-氨基-r-酮戊酸≥61.0mmol/L(8mg/L、8000mg/L)者;
b)血红细胞游离原卟啉(EP)≥3.56mmol/L(2mg/L、2000mg/L);
c)红细胞锌原卟啉(ZPP)≥2.91mmol/L(13.0mg/gHb);
d)有腹部隐痛、腹胀、便秘等症状。
5.1.2诊断性驱铅试验,尿铅≥3.86mmol/L(0.8mg/L、800mg/L)或
4.82mmol/24h(1mg/24h、1000mg/24h)者,可诊断为轻度铅中毒。
5.2 中度中毒
在轻度中毒的基础上,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
a)腹绞痛;
b)贫血;
c)轻度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5.3 重度中毒
具有下列一项表现者:
a)铅麻痹;
b)中毒性脑病。
6 处理原则
6.1 治疗原则
中毒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使用金属络合剂驱铅治疗,如依地酸二钠钙、二巯丁二酸钠等注射,或二巯丁二酸口服,辅以对症治疗。
观察对象也可酌情进行驱铅治疗。
6.2 其他处理
6.2.1 观察对象
可继续原工作,3~6个月复查一次或进行驱铅试验明确是否为轻度铅中毒。
6.2.2 轻度、中度中毒
治愈后可恢复原工作,不必调离铅作业。
6.2.3 重度中毒
必须调离铅作业,并根据病情给予治疗和休息。
如需劳动能力鉴定者按GB/T16180处理。
7 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
见附录A(资料性附录)。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
A.1 本标准适用于生产中接触铅烟或铅尘而引起的慢性中毒。
非职业性成人慢性铅中毒也可参考。
A.2
铅中毒实验室指标较多,各种指标的检测方法往往也有多种。
由于方法、仪器、地区等因素的影响,既往其正常参考值也有差别。
职业接触限值、诊断值是在统一方法、严格质控条件下通过全国性调研3188人,按照原标准经集体讨论诊断为铅吸收组、中毒组、接铅正常组。
经统计处理,并经现场验证结果提出的。
即接铅正常组与铅吸收组之间界点为职业接触限值、铅吸收组与铅中毒组之间界点为诊断值。
而这二值的推广与应用也要求做到检验方法一致,严格质量控制,多项指标相互配合。
避免凭单项指标一次检验结果下结论。
查尿铅有化学法、仪器法,但只要严格质控,其测定结果应该是一致的。
为了操作方便,查尿铅建议用广口聚乙烯塑料瓶收集一次晨尿样约100ml,但特别应注意尿铅、血铅在采样及检测过程中的污染问题。
A.3
原标准基本条文是正确的,本次修订时基本采纳,但其中一些铅中毒实验室指标数据,本次修订依据职业接触限值,诊断值作了调整,具体数值见下表。
A.4 铅绞痛的典型表现已为基层医生所熟知。
需结合职业史、现场情况,在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类似症状的疾病后方可诊断。
A.5
诊断性驱铅试验主要用于一些长期在超标环境下工作的铅作业工人,有临床症状而铅实验室检测指标仍低于职业接触限值(见下表),或属观察对象者。
药物可用依地酸二钠钙1.0g,分二次肌内注射或加入葡萄糖内缓慢静注或静脉滴注。
建议收集24小时尿进行铅测定,对诊断性驱铅试验的尿铅值,应参考本标准并结合具体情况而定。
A.6
驱铅治疗常用依地酸二钠钙、二巯丁二酸钠注射及二巯丁二酸胶囊(DMSA)口服。
一般3~4日为一疗程,二疗程间隔停药3~4日。
剂量及疗程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结合药物的品种、剂量而定。
轻度铅中毒治疗建议一般不超过3~5个疗程。
A.7 铅实验室检测指标值见下表:
表A1 铅实验室检测指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