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甘草豉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栀子甘草豉汤原文,功效主治

栀子甘草豉汤原文,功效主治
具栀子豉汤证而有呼吸急迫之状者,加甘草。
[组成]栀子、甘草各3.2克,香豉8克。
煎法,用法同栀子豉汤。
[症状表现]原文: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补充:陈修园谓:少气者,为中气虚而不能交通于上下之意,如咽下困难,胸中窒痛,亦属少气之证。
[立方意义]此属上方证之一附证,其所以少气者,由汗吐下后,中气为虚,故于栀豉汤中加入含有糖质之甘草,和缓补中,宽解急迫,即以调治其少气也。
[治疗范围]以栀子豉汤证而有短气急迫之状为主者。
[诸家经验谈]《汉药神效方》:引多纪氏说:栀子甘草豉汤治噎膈食不下者。
编者按:《伤寒论方解》谓食道热结,吞咽不爽,胸中窒痛,用本方可能见效,假使食道或胃部有慢性的器质性病变,真正成为噎膈者本方殆无能为力,此说极确,我曾治过一女性,年约五十余岁,饮入口即吐,脉两手见弦,病由其子在外未归,时时忧虑,心烦气郁,先为针中脘一穴,气即得下,并写此方与服,数日后,有人来致谢云已能完全进食矣。
此属于神经性官能病,若已成为器质的食道癌及胃癌,则非此类方剂所能治也。
《千金方》:栀子甘草豉汤治食宿陈饭,臭肉及羹宿菜发者。
松川世德:伴藏之妻,产后下血过多,忽唇舌色白,气陷如眠,脉如有如无,殆将死矣,乃以川芎、苦酒(食醋)使作本方(栀豉汤加甘草)与之,半时许,五六帖,忽如大寐之寤矣。
[诸家绪论]《古方选注》:栀子汤吐胸中热郁之剂,加甘草一味,能治少气.....载栀豉于上,须臾即吐,越出至高之热,丹波元简谓,此说以甘草为涌吐之品,今验,能治胸中痰饮,然此方用,不必在此。
[凭证使用]官能性噎膈,出血,胃病等,有栀豉汤证而急迫者。
栀子豉汤

(七)鼻衄案 一妇人,年七十余,鼻衄过多,止衄诸 方无效。余问其状,颇有虚烦之象,因作 栀子豉汤与之。四五日后,来谢日:服良方 忽已。(汤本求真医案《皇汉医学》)
按语:上焦有热,热扰胸隔,损伤阳络, 则心烦衄血,宜栀子豉汤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之。
(八)小儿夜啼案 龙某某,男,11个月,1983年10月4日 就诊。患儿入夜则躁动不安、啼哭一周余。 曾经他医用导赤散等治疗无效,因而来诊。 小儿除上述症状外,伴有纳减,大便正常, 小便赤而异臊,舌质红、苔薄黄,指纹紫 红。此属热扰胸隔证,治宜清热除烦。处 方: 山栀子4克,淡豆豉8枚。 2剂,诸症消失。(魏蓬春医案)
(六)心悸(病毒性心肌炎)案
现症:发热,心烦闷,心悸心慌,寐差纳呆,恶心呕吐, 二便正常,舌苔薄黄,脉数。证属邪热内羁,热扰心窍,
治宜清宣邪热,宁心除烦。处方:
山栀子10克,淡豆豉15克,淡生姜3片,姜竹茹6克。3剂。 11月8日二诊:心烦、心悸、恶心、呕吐见减,仍纳差, 苔薄黄,脉稍数,守上方加鸡内金6克,怀山药15克。再 进2剂。 11月10日三诊:心烦、心悸、恶心、呕吐止,饮食渐增。 复查心电图:窦性心律。予一味薯蓣饮调理善后。(魏蓬 春医案)
【临证思路】 现代临证,多用于外感热病气分轻证者,症见发热,心烦 不眠,胸闷不舒,甚则坐卧不安,舌红、苔微黄,脉略数。
亦用于神经官能症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见本方证者。 叶天士运用栀子豉汤常在原方上出入加减,能阐发仲景余 蕴,发前人之未发,如以原方加郁金、瓜蒌皮、杏仁组成 苦辛轻剂,治疗范围也由虚烦不安扩大到脘闷不饥、咳逆 头胀、大小便难、身热、汗出、神蒙等,不但可治伤寒化 热,且可治暑、燥、风温等外感温病及内科杂病。同时, 叶氏又以本方加通草、赤小豆、连翘之类治疗湿温溺赤, 郁结发黄;胃气欠和、不饥能食、不寐者,加枳实、半夏、 广皮白,仿枳实栀豉法通降胃气。
▲栀子豉汤--两味药除烦治抑郁症终反流的良方

▲栀子豉汤--两味药除烦治抑郁症终反流的良方我们知道----抑郁症患者除了情绪低落,还不愿与人交流,对既往的爱好、工作、学习、生活都失去了兴趣;这些都是机体能量受到抑制的表现。
抑郁症----患者常常会出现莫名的烦躁,突然爆发的心胸间的不适感,烦躁、不安,至于怎么不舒服却说不来具体的症状,直至令人绝望。
这种烦躁其实缘于一种抵抗机制,阳气想要升发出来,但是因受到压迫,于是郁而化火,停滞不去,但又想突破牢笼;于是出现“反复颠倒,心中懊恼”的症状。
治疗----这种症状只需要两味药,就能够快速地缓解烦躁症状,这个方子就是栀子豉汤。
01、栀子豉汤-----由栀子和淡豆豉两味药组成。
方解:栀子----清热除烦。
因热而烦,因为热扰神明,而心主神明,所以栀子通过清热而除烦。
不管实热还是虚热,都可以用栀子。
淡豆豉----淡豆豉具有解表,除烦,宣郁,解毒作用。
可以宣发胸中的郁热,给邪热以出路,配伍栀子能明显增强清热除烦的功效。
当然栀子其性苦寒,久服会伤脾胃。
脾胃虚寒之人需要慎用。
功能:A 栀子豉汤作为除烦的名方,在众多除烦的方剂中均能看到它的影子,可以说是除烦界的名人。
B 因热而烦还导致另一个典型的疾病----反流性食管炎。
因为胃酸的反流,在经过食管的时候会烧伤食管的粘膜,导致食管粘膜的损伤。
而食管恰恰位于胸骨柄的后面----就是我们说的心胸间。
因为食管粘膜的损伤,导致炎症反应,炎症反应的基本病理特征是红肿热痛,所以就会出现心胸间的疼痛,烧灼感,然后就会莫名的烦躁。
栀子----本身具有抗炎的作用,还具有镇痛的作用,所以治疗反流引起的痛、烦症状效果特别好。
02、栀子干姜汤----栀子豉汤通过巧妙的配伍干姜,可以完美解决苦寒伤胃的副作用。
栀子干姜汤功能:栀子9克清热,干姜6克温阳散寒,特别适合上焦有热中焦虚寒的患者。
用于:好多人的体质属于寒热错杂----吃凉的就会腹泻,吃温补的就会上火,这都是上热下寒的表现。
而栀子干姜汤就是治疗寒热错杂的经典配伍。
栀子豉汤加味,可治疗抑郁、失眠、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

栀子豉汤加味,可治疗抑郁、失眠、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栀子豉汤加味治疗精神疾病多年来,笔者常以栀子豉汤为基础,或合小承气汤,或合涤痰汤,或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随证加味,灵活化裁,用于治疗多种精神病,每获良好效果。
凡精神疾病,诸如癫证、狂证、郁证等,虽致病之由不一,临床表现多端,但究其病机,或肝郁化火,或痰火互结,终必扰心,致心窍被蒙,神明逆乱。
“心为君主之官”,“精神之所舍也”。
所以治疗精神疾病,必须抓住“心经郁热”,“神明被蒙”这一病理关键,清透心经郁热以治其本,方可获效。
栀子豉汤中,栀子苦寒而色赤,其形似心,色赤应心,寒能清热,苦可涌泄,素以清心除烦见长,兼泻三焦之火;豆豉色黑入肾,其气香窜,其性升发,能宣散心经郁热,使心火透达于外,与栀子相配,又可鼓动肾水上达,以济心阴,使心阳不亢。
如此则阴阳协调,水火相济,君主自安,逆乱自平。
一、癫证(感染性精神病)侯××,女,27岁,农民。
患者于去年仲夏顺产一男婴,因欣喜过度而彻夜不眠,渐见喃喃独语,喜怒无常,市精神病院诊断为“感染性精神病”,经用氯丙嗪、安定、奋乃静等镇静剂治疗一年之久,不仅病情不减,反逐渐加重,近三月,又现双目上吊,两手震颤,表情痴呆,精神抑郁,言语不清,口角流涎,溲黄,大便溏。
检查:二目上吊,眼球转动不灵活,闭目时眼睑颤动,两手频频抖动,面色青黄,舌体卷缩,质红,苔薄黄腻,六脉弦数。
此为肝郁气滞,心经郁热,痰浊内阻,神明被蒙,诊为癫证。
治以清心疏肝,化痰开窍。
方药:栀子,淡豆豉,枳实,胆南星,菖蒲,郁金,远志,炒枣仁,寸冬,琥珀,甘草,毛橘红,淡竹叶。
服上方14剂,精神复常,目睛灵活,言语有序,惟两手仍不时抖动。
即在原方基础上增熄风平肝之品,继服十余剂,病告痊愈,一年后随访已恢复正常劳动。
二、狂证(精神分裂症)孙××,男,27岁。
患者于前年因与家人生气,致精神失常,狂言奔走。
去年病情加重,某精神病院诊为“精神分裂症”,经用非那根、氯丙嗪等治疗,暂时缓解。
栀子豉汤

(八)小儿夜啼案
按语:患者系婴儿,不会诉说,医者难知 其患懊憹证,但联系到他医用导赤散无效, 小便赤而异躁,舌红、苔薄黄等一派热象, 且入夜则躁扰啼哭,应视之为热扰胸隔, 虚烦懊憹证,故投本方获效。
(九)食道炎案 某,素无胃病史,近因强食热物后,曾
吐血数口,旋即膈内巨痛,连及胃脘,食 入则膈巨痛加剧,脘痞嘈杂,懊憹不安, 不欲饮食,舌质红,苔薄黄,脉滑。用栀 子豉汤加味:炒山栀子9克,香豉9克,黄连 1.5克(药物泡服),蒲公英9克。连尝三剂, 膈痛全止,亦能进食。
(八)小儿夜啼案
龙某某,男,11个月,1983年10月4日 就诊。患儿入夜则躁动不安、啼哭一周余。 曾经他医用导赤散等治疗无效,因而来诊。 小儿除上述症状外,伴有纳减,大便正常, 小便赤而异臊,舌质红、苔薄黄,指纹紫 红。此属热扰胸隔证,治宜清热除烦。处 方:
山栀子4克,淡豆豉8枚。
2剂,诸症消失。(魏蓬春医案)
(五)胃痛烦呕案
郑某,胃脘疼痛,医治之,痛不减,反增大便 秘结,胸中满闷不舒,懊憹欲呕,辗转难卧,食 少神疲,历七八日。适我下乡防疫初返,过其门, 遂邀诊视。按其脉沉弦而滑,验其舌黄腻而浊, 检其方多桂附、香砂之属。此本系宿食为患,初 只须消导之品,或可获愈,今迁延多日,酿成 “夹食致虚”,补之固不可,下之亦不宜。乃针 对“心中懊憹”、“欲呕”二症,投以栀子生姜 豉汤:
(三)懊憹,服本方吐案
王某,患伤寒发热,数日后心中懊憹,坐卧不 安之证。患者心烦难耐,甚至家人近前也遭厌呵 斥,查其脉数,舌红,苔黄,逐断为火郁虚烦证。 与栀子豉汤原方服用,但对药后作吐的反应未向 病家交代。当晚,患者药后作吐,家人惊恐,疑 是方药有误,复邀诊视,见患者吐后已安睡。说 明情况,家人始得放心。
栀子豉汤治疗失眠差不易入睡

栀子豉汤治疗失眠差不易入睡
栀子豉汤源于《伤寒论》,有歌诀曰“栀子豉汤治懊憹,虚烦不眠此方好……”,用于火热内郁胸膈所致的虚烦不眠及上焦不畅、胃气失和等热郁证。
下面用栀子豉汤治疗的2个病例,临床疗效较好,供读者参考。
案例一
女,45岁,2个月没来来经,心急,时有烘热感,眠差,不易入睡,一夜睡4~5小时,睡时易惊醒,动辄生气,大便不干、肚子响、咽干、眼干、头疼头晕、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或涩。
因素体阴虚或失血耗液致肾气虚衰、精血不足,兼肝血来源不足、水不涵木,致肝肾阴虚、肝郁化火、肝气郁结,治疗采用疏肝理气、清热养阴法。
方药:焦栀子6克,淡豆豉10克,五味子10克,熟地10克,当归9克,川芎8克,白芍12克,茯神15克,肉桂3克,柴胡3克,甘草6克,生山药30克,山萸肉12克,桔梗6克。
案例二
女,46岁,胸口发热,夜晚更甚;胃烧,嗓子干,停经4个月,眠差,手脚心烫,晚上加重,睡时出汗,有烘热感,疲乏,大便干,舌红苔少,脉细数而弱。
因肝肾阴虚,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火过旺不能下降于肾,出现心肾不交、神失所养,采用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法。
方药:焦栀子6克,淡豆豉10克,神曲15克,太子参12克,炙远志8克,姜半夏10克,石菖蒲10克,酸枣仁12克,浮小麦15克,甘草6克,黄精12克,五味子12克。
按栀子豉汤在临床实践中可缓解更年期因雌激素匮乏、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引起的阵发性烘热、潮红、自汗和心悸等症状。
中国医学认为这类病是由于肾气渐衰、冲任亏虚、天癸将竭、精血不足,所致阴阳平衡失调、脏腑气血不和,强调要补肾气、调阴阳,兼以舒肝健脾。
用药时清热不宜过于苦寒,祛寒不宜过于辛热,更不要随便使用攻伐的药物。
(张春林)。
《伤寒论》名方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栀子+香豉)【方剂组成】栀子10 克,香豉18 克【用法】以水四杯先煮栀子得二杯,内豉煮取一杯半,分温再服。
【方解】二物均属苦寒除热药,并均有解烦的特能,合以为方故治烦热而心中懊_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76 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倒,心中懊_,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注解:心中懊_谓心中烦闷不可名状,实即心烦的剧烈意思。
经过汗、吐、下的治疗后,实邪虽去,但遗热未除,攻冲头脑,因使虚烦不得眠。
证之剧者,则更辗转反侧而心中懊_,宜以栀子豉汤主之。
若上证而其人自觉虚怯少气者,则宜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上证而又见呕者,则宜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按:此所谓虚烦是对实烦而言,不要以为本方能治虚,本条所述,即炎症或充血而脑受刺激的剧烈证候。
《伤寒论》第77 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注解:胸中窒,即指胸部的正中间有窒塞感,实即食道狭窄的自觉证。
发汗或下之,其人仍烦热并胸中有窒塞感者,栀子豉汤主之。
按:此证多有,但不定见之于发汗或下之后,即使有烦,然亦不甚明显。
患者主述胸中窒塞而烦闷者即是。
此与咽中如有炙脔的半夏厚朴汤证,常由于患者主述不清而易混淆,故问证必须精细。
胡老讲道:“昔时邻居老工人尹某,一日来告。
谓经过钡餐造影检查,确诊为食道憩室,请我治疗,因笑答曰:食道憩室我未曾见过,请告所苦。
据述只觉食道阻塞,心烦不宁,因与栀子豉汤三服后,证大减,但食时尚觉不适,续服二十余剂,证全消失。
后再进行钡剂造影检查,未再见憩室形象”。
此案较奇,故附此以供参考。
(juzhuo 按:中医为形而上学。
万物由无形而来,故无形病则有形必病,无形安而有形乃安。
此本浅见之理,人每云之易易,而临事则惑于西医之形迹,不亦缪哉。
)《伤寒论》第78 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注解:伤寒五六日,常为病传少阳而现柴胡证的时期,病不在里,故虽大下之后而身热不去。
二味药就能治失眠的栀子豉汤

二味药就能治失眠的栀子豉汤栀子豉汤药物组成很简单,一共两味药,一味是栀子,一味是淡豆豉,我们先看栀子的形状,它象一个大点的枣核形状,颜色是红色的。
临床上入煎剂时我们把它捣碎,栀子不是很硬,比较容易捣碎。
栀子,味苦,寒。
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皰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这是《神农本草经》里对栀子的一个描述。
我们去学习一个中药,首先要了解它的性味,栀子是苦寒的。
刚才大家看它这个是红色,中医的藏象观里五脏的心也是红色,所以说栀子入心,能清心火。
淡豆豉,味苦,寒,无毒。
主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又杀六畜胎子诸毒。
淡豆豉,又叫香豉、豆豉。
因为在《神农本草经》里没有记载,所以我就摘了一段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的解释,《本草经集注》也是我们经常要参考的关于中药的书籍。
淡豆豉实际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食物,南北方都有这种菜,在我们北方有一段时间流行一道菜,叫豆豉油麦菜,它实际上就是黑大豆。
栀子味道比较苦,但这个苦和黄连比起来还是差很多。
豆豉的味道很不错,就是一种食物的味道,嚼起来味道还是比较好。
单从口尝时有一丝丝甘味,也有一点苦味,这是口尝的味儿。
我们在药房的时候常用的中药可以口尝一下,体会一下。
豆豉的形状类似我们的肾脏,所以也有的医家说豆豉入肾,从脏腑辩证的角度有的医家说栀子豉汤可以沟通心肾。
我们理解这个药物还是要从气和味,从它的气味来进一步理解它的功效和应用。
豆豉这味药,它的性味,不同的医书描述都是有些差别。
我们说在《本草经集注》里说它苦、寒,一般是微寒。
主要还是这两个性味,还会有一些甘味,一些酸味,一些辛味。
我们说豆豉,最先想到的时在《肘后备急方》里有一个叫“葱豉汤”,就是葱白和豆豉。
如果通俗的理解可以说是一个麻黄汤的轻剂,作用类似麻黄汤,但比麻黄汤要轻很多,适用于感冒初起,怕冷、发烧,不是很重的情况下。
豆豉有解表的作用,因为它有一定的辛味,辛以发散,有解表的作用。
那我跟大家详细的讲栀子和豆豉,是让大家对栀子和豆豉的性味、功效有一个认识,然后我们来解条文,然后再来解这个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栀子甘草豉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说起栀子甘草豉汤,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有些陌生,只能猜出它是一种中药方剂,对于栀子甘草豉汤的作用等都不是很清楚,接下来就带大家来了解一
说起栀子甘草豉汤,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有些陌生,只能猜出它是一种中药方剂,对于栀子甘草豉汤的作用等都不是很清楚,接下来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
【处方】栀子9克(劈)甘草6克(炙)香鼓4克(绵裹)
【功能主治】治栀子豉汤证,兼见少气者。
【用法用量】以水400毫升,先煮栀子甘草,取200毫升,纳豉,煮取150毫升,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
得吐者,止后服。
【摘录】《伤寒论》
上面介绍了栀子甘草豉汤的做法,不同的养生方剂带给我们的功效与作用是不同的,所以饮用一些方剂还是有好处的。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