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豉汤涉及到的条文

合集下载

_伤寒论_栀子豉汤方证论难_李心机

_伤寒论_栀子豉汤方证论难_李心机

李心机,男,54岁,教授汤,是小柴胡汤与小陷胸汤合方;柴朴汤,是小柴胡汤与半夏厚朴汤合方;柴苓汤,是小柴胡汤与四苓散合方等,说明日本医家对仲景合方法则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仲景合方法则的理论,是仲景学说的重要内容,亦是仲景组方原则的一大特色,蕴含着极大的实用意义与价值。

从实践来看,不论是经方或时方,一首行之有效的方剂,均是前人智慧与经验的结晶,又经过历代医家的实践检验,常胜不衰。

中国医学,历史悠久,名方佳剂,层出不穷,如能以合方法则为指导,将这些方剂采用合方形式组创新方,使其发挥更大的效价,可谓是上策。

合方应用,能借鉴前人的经验,是将前贤的已有成果直接用于实践,远比以药物自组方剂要来的更捷简、更速效。

因此,研究合方法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促进仲景组方原则的研究向深化发展,更加丰富仲景学说的内涵。

合方法则的研究,将为临床医学提高防治疑难病的措施,创出可行的方法。

研究合方,将为方剂学的研究开辟新的领域,正是方剂学亟待深入研讨的新课题。

(收稿日期:1997-09-03)《伤寒论》栀子豉汤方证论难李心机(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250014) 关键词:伤寒论;栀子豉汤;虚烦;懊 栀子豉汤,今本仲景书凡6见,首见于本论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其次还见于77条、78条、221条、228条、375条。

本证的难点是虚烦和懊,许叔微称懊是“仲景论中极有难晓处”之一。

虚烦和懊是一个什么样的症状?病人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自成无己以来,注家们一直没有讲清楚。

笔者不揣谫陋,略陈管见,祈请方家指正。

1 虚烦成无己在解释76条时尝云:“发汗、吐下后,邪热乘虚客于胸中,谓之虚烦者,热也,胸中烦热郁闷而不得发散者是也”;“心恶热,热甚则必神昏,是以剧者,反复颠倒而不安,心中懊而愦闷”;又曰:“伤寒虚烦何以明之,虚烦者,心中郁郁而烦也。

经方:栀子豉汤(虚烦失眠第一方)

经方:栀子豉汤(虚烦失眠第一方)

经方:栀子豉汤(虚烦失眠第一方)栀子豉汤【原文】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作者】张仲景【来源】《伤寒论》【经典回顾】1、发汗吐下后,虛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伤寒)2、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3、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4、凡用栀子豉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伤寒)5、阳明病,心中懊憹,舌上胎者,宜栀子豉汤主之。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伤寒)6、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恼,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7、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伤寒)8、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

(金匮)【用法】1、不要将豆豉煮烂了,所以先煮栀子。

【剂量】1、栀子一般五钱,豆豉也是五钱。

【组成】栀子豆豉【时机】1、烦躁的第一方,但一定是昼夜都烦躁,病人虚热。

虚症的脉按下去就没有了,舌苔是淡黄;实热是干深黄。

2、一般是病后调理的药,病治好了,还有些后遗症时用。

3、栀子豉汤是在治疗虚热的时候使用的,在病要好了的时候。

如果病正热利下重的时候,你开栀子豆豉,一点用都没有,那是螳臂档车,没有用,完全没有用。

【方解】1、栀子质轻,去虚热。

和实热相比,虚热的舌苔是淡黄不是干裂的黄;脉重按就没有了;2、豆豉生胃的津液。

心中懊恼,是指胃里怪怪的。

【应用】1、临床上用这栀子豉汤一个礼拜,急性肝炎的指数就退掉了,还有更好的药在后面,这只是最初期的。

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侬、小便黄黄的、吃东西吃不下去、手脚没有力、恶心、想吐,都是肝炎的症状;2、食道方面的病栀子豉汤证很多很多,比如食道炎、食道憩室等。

《温病条辨》对栀子豉汤的应用发挥探讨

《温病条辨》对栀子豉汤的应用发挥探讨

《温病条辨》对栀子豉汤的应用发挥探讨《温病条辨》对栀子豉汤的应用发挥探讨陈烨文,许琳栀子与香豆豉配伍作为治疗胸膈胃脘郁热的有效药对首见于《伤寒论》,即栀子豉汤方,并形成一个类方系列,如栀子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栀子干姜汤和枳实栀子豉汤等。

在《伤寒论》中对于栀子豉汤证的论述比较全面,涉及到适应证、剂量、煎服法和应用禁忌等。

张仲景在其论述中只运用栀子豉汤方治疗伤寒之太阳病误治、阳明病和伤寒瘥后劳复,而吴鞠通则在研习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的基础上,对栀子豉汤的治疗范围有重要的开拓。

通过对张仲景、叶天士和吴鞠通对栀子豉汤方的论述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系统掌握栀子豉汤方和临床灵活化裁运用经方。

1 关于栀子豉汤方的争议关于栀子豉汤是吐剂,抑或是清剂的争议,开先河于成无已,而陈亦人[ 1 ]在总结古今中外各家注解的基础上,断定此方并不是吐剂,而是清剂,这无疑是中肯可信的;同时李心机[ 2 ]的分析更加透彻,针对具体的证候作鉴别比较,并与瓜蒂散比较分析,得出令人涌吐的药物是瓜蒂而非香豆豉,且仲景只以香豆豉“和胃调中”而已,所谓方后注的“得吐者,止后服”其实质是病势使然。

2 从剂量、煎服法及主治病证探讨栀子豉汤的功效2.1 剂量及煎服法根据栀子豉汤方中的栀子和香豆豉剂量进行折算分析[3 ],栀子十四枚约 7 g ,香豆豉四合约 37 g ,方后注云“分为二服,温进一服”[ 4 ],所以每服用量仅为一半,又云“先煮栀子”,后“内豉”,反映了经方也有剂量轻小的一面,该方无疑是张仲景轻清剂的代表方之一。

因为风寒之邪从表而入里,首先表现为太阳病证候,若误用汗吐下后,邪从表入,有转入阳明化热的传变趋势,然而邪又未能尽传,而滞窒在胸膈和胃脘,所以处方栀子豉汤轻清透解(第 76~78 条);另外,阳明病误下变证(第 221条)亦以栀子豉汤主治,此条所云的阳明病其实质并不是阳明经证或腑证,而是阳明中风,属于病位相对于在表者。

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

(七)鼻衄案 一妇人,年七十余,鼻衄过多,止衄诸 方无效。余问其状,颇有虚烦之象,因作 栀子豉汤与之。四五日后,来谢日:服良方 忽已。(汤本求真医案《皇汉医学》)
按语:上焦有热,热扰胸隔,损伤阳络, 则心烦衄血,宜栀子豉汤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之。
(八)小儿夜啼案 龙某某,男,11个月,1983年10月4日 就诊。患儿入夜则躁动不安、啼哭一周余。 曾经他医用导赤散等治疗无效,因而来诊。 小儿除上述症状外,伴有纳减,大便正常, 小便赤而异臊,舌质红、苔薄黄,指纹紫 红。此属热扰胸隔证,治宜清热除烦。处 方: 山栀子4克,淡豆豉8枚。 2剂,诸症消失。(魏蓬春医案)
(六)心悸(病毒性心肌炎)案
现症:发热,心烦闷,心悸心慌,寐差纳呆,恶心呕吐, 二便正常,舌苔薄黄,脉数。证属邪热内羁,热扰心窍,
治宜清宣邪热,宁心除烦。处方:
山栀子10克,淡豆豉15克,淡生姜3片,姜竹茹6克。3剂。 11月8日二诊:心烦、心悸、恶心、呕吐见减,仍纳差, 苔薄黄,脉稍数,守上方加鸡内金6克,怀山药15克。再 进2剂。 11月10日三诊:心烦、心悸、恶心、呕吐止,饮食渐增。 复查心电图:窦性心律。予一味薯蓣饮调理善后。(魏蓬 春医案)
【临证思路】 现代临证,多用于外感热病气分轻证者,症见发热,心烦 不眠,胸闷不舒,甚则坐卧不安,舌红、苔微黄,脉略数。
亦用于神经官能症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见本方证者。 叶天士运用栀子豉汤常在原方上出入加减,能阐发仲景余 蕴,发前人之未发,如以原方加郁金、瓜蒌皮、杏仁组成 苦辛轻剂,治疗范围也由虚烦不安扩大到脘闷不饥、咳逆 头胀、大小便难、身热、汗出、神蒙等,不但可治伤寒化 热,且可治暑、燥、风温等外感温病及内科杂病。同时, 叶氏又以本方加通草、赤小豆、连翘之类治疗湿温溺赤, 郁结发黄;胃气欠和、不饥能食、不寐者,加枳实、半夏、 广皮白,仿枳实栀豉法通降胃气。

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

(八)小儿夜啼案
按语:患者系婴儿,不会诉说,医者难知 其患懊憹证,但联系到他医用导赤散无效, 小便赤而异躁,舌红、苔薄黄等一派热象, 且入夜则躁扰啼哭,应视之为热扰胸隔, 虚烦懊憹证,故投本方获效。
(九)食道炎案 某,素无胃病史,近因强食热物后,曾
吐血数口,旋即膈内巨痛,连及胃脘,食 入则膈巨痛加剧,脘痞嘈杂,懊憹不安, 不欲饮食,舌质红,苔薄黄,脉滑。用栀 子豉汤加味:炒山栀子9克,香豉9克,黄连 1.5克(药物泡服),蒲公英9克。连尝三剂, 膈痛全止,亦能进食。
(八)小儿夜啼案
龙某某,男,11个月,1983年10月4日 就诊。患儿入夜则躁动不安、啼哭一周余。 曾经他医用导赤散等治疗无效,因而来诊。 小儿除上述症状外,伴有纳减,大便正常, 小便赤而异臊,舌质红、苔薄黄,指纹紫 红。此属热扰胸隔证,治宜清热除烦。处 方:
山栀子4克,淡豆豉8枚。
2剂,诸症消失。(魏蓬春医案)
(五)胃痛烦呕案
郑某,胃脘疼痛,医治之,痛不减,反增大便 秘结,胸中满闷不舒,懊憹欲呕,辗转难卧,食 少神疲,历七八日。适我下乡防疫初返,过其门, 遂邀诊视。按其脉沉弦而滑,验其舌黄腻而浊, 检其方多桂附、香砂之属。此本系宿食为患,初 只须消导之品,或可获愈,今迁延多日,酿成 “夹食致虚”,补之固不可,下之亦不宜。乃针 对“心中懊憹”、“欲呕”二症,投以栀子生姜 豉汤:
(三)懊憹,服本方吐案
王某,患伤寒发热,数日后心中懊憹,坐卧不 安之证。患者心烦难耐,甚至家人近前也遭厌呵 斥,查其脉数,舌红,苔黄,逐断为火郁虚烦证。 与栀子豉汤原方服用,但对药后作吐的反应未向 病家交代。当晚,患者药后作吐,家人惊恐,疑 是方药有误,复邀诊视,见患者吐后已安睡。说 明情况,家人始得放心。

伤寒论之太阳篇栀子豉汤类证

伤寒论之太阳篇栀子豉汤类证

伤寒论之太阳篇栀子豉汤类证【原文】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

發汗吐下後,虛煩[1]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2],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3]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76)【词解】[1]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烦躁。

虚,非正气虚,指无实热结聚。

[2]懊憹:音奥挠(àonáo)。

烦闷殊甚,难以名状。

[3]少气:即气少不足以息。

【提要】辨吐下后,热扰胸膈的证治【分析】发汗吐下后,有形之邪已去,余热留扰胸膈,可以出现心烦不得眠。

若病情较重,心中烦闷更甚,难以名状,卧起不安者,谓之懊憹,宜用栀子豉汤主治。

如兼短气者,为热邪损伤中气所致,可用栀子甘草豉汤。

若兼呕吐者,是胃气因热扰而上逆所致,则用栀子生姜豉汤。

本条“虚烦”之“虚”,不能理解为正气虚弱之虚。

观375条”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和221条“阳明病……。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

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可以知道本证虚烦的涵义是胃中无物而空虚,惟无形邪热留扰胸膈而烦,必心下柔软。

这与有形的实邪(如痰涎、水饮等)所致之烦,有本质区别。

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条以有形之邪为实,无形之邪为虚。

另外,还应该看到,本条虚烦,系热邪内郁所致,辨证当属实证,故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以除烦。

【选注】《医宗金鉴》:未经汗下之烦多属热,谓之热烦;已经汗吐下之烦多属虚,谓之虚烦。

不得眠者,烦不能卧也。

若剧者,较烦尤甚,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也。

烦,心烦也;躁,身躁也。

身之反复颠倒,则谓之躁无宁时,三阴死证也;心之反复颠倒,则谓之懊憹,三阳热证也。

懊憹者,即心中欲吐不吐,烦扰不宁之象也。

因汗吐下后,邪热乘虚客于胸中所致。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太阳中篇》)【治法】清宣郁热。

【方药】 1梔子豉湯方梔子十四個,擘香豉四合,綿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

栀子豆豉汤——医案六条

栀子豆豉汤——医案六条

栀子豆豉汤——医案六条8胃痛烦呕——俞长荣医案郑某,胃脘疼痛,医治之,痛不减,反增大便秘结,胸中满闷不舒,懊恼欲呕,辗转难卧,食少神疲,历七八日。

适我下乡防疫初返,过其门,遂邀诊视。

按其脉沉弦而滑,验其舌黄腻而浊,检其方多桂附、香砂之属。

此本系宿食为患,初只须消导之品,或可获愈,今迁延多日,酿成“夹食致虚”,补之固不可,下之亦不宜。

乃针对“心中懊侬”、“欲呕”二症,投以栀子生姜豉汤:栀子9克,生姜9克,香豉15克。

分温作二服,若一服吐,便止后服。

病家问价值,我说:一角左右足矣。

病家云:前方每剂均一元以上,尚未奏效,今用一角之药,何足为力!请先生增药。

我笑答云:姑试试,或有效,若无效再议未迟。

病家半信半疑而去。

服后,并无呕吐,且觉胸舒痛减,遂尽剂。

翌日,病家来谢,称服药尽剂后,诸症均,昨夜安然入睡,今晨大便已下,并能进食少许。

按语:夫药之治病,不在价之贵贱,亦不在味之多寡,乃贵在医者之善用耳。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论;本案辨证好,没有被大便秘结症给带偏。

从心中懊恼论治,清泻胸膈之火热,荡胸膈满闷之瘀浊。

9鼻衄——汤本求真医案一妇人,年七十余,鼻衄过多,止衄诸方无效。

余问其状,颇有虚烦之象,因作栀子豉汤与之。

四五日后,来谢日:服良方忽已。

按语:上焦有热,热扰胸膈,损伤阳络,则心烦衄血,宜栀子鼓汤清宣之。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论;火逆刑金,肺燥失敛,营血离经,而发鼻衄。

君火不得下行,则心宫烦热。

栀子豉汤,清火除烦,火降肺敛,则血归经。

10夜哭——聂惠民医案马某,女,6个月。

1989年8月1日初诊。

代述:患儿平素夜卧安静,近三四日夜啼,哭闹难止,不知何故?视其小儿发育正常,营养尚佳,进乳正常,二便通畅。

舌尖红、苔淡黄,指纹略紫。

证属心肺蕴热所致,拟清热养神之法。

处方:生山栀6克,豆豉3克,甘草3克,炙鸡内金10克,三剂,水煎。

每日一剂,分三次温服。

药后夜卧安然无恙。

《经方验案便读》论;这个指纹辨证,众多小儿医案中都有,看不懂时只能从舌尖红,为心火郁热,苔淡黄,是肺胃不降,胸膈湿热,胃土之黄。

《伤寒论》名方栀子豉汤

《伤寒论》名方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栀子+香豉)【方剂组成】栀子10 克,香豉18 克【用法】以水四杯先煮栀子得二杯,内豉煮取一杯半,分温再服。

【方解】二物均属苦寒除热药,并均有解烦的特能,合以为方故治烦热而心中懊_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76 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倒,心中懊_,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注解:心中懊_谓心中烦闷不可名状,实即心烦的剧烈意思。

经过汗、吐、下的治疗后,实邪虽去,但遗热未除,攻冲头脑,因使虚烦不得眠。

证之剧者,则更辗转反侧而心中懊_,宜以栀子豉汤主之。

若上证而其人自觉虚怯少气者,则宜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上证而又见呕者,则宜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按:此所谓虚烦是对实烦而言,不要以为本方能治虚,本条所述,即炎症或充血而脑受刺激的剧烈证候。

《伤寒论》第77 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注解:胸中窒,即指胸部的正中间有窒塞感,实即食道狭窄的自觉证。

发汗或下之,其人仍烦热并胸中有窒塞感者,栀子豉汤主之。

按:此证多有,但不定见之于发汗或下之后,即使有烦,然亦不甚明显。

患者主述胸中窒塞而烦闷者即是。

此与咽中如有炙脔的半夏厚朴汤证,常由于患者主述不清而易混淆,故问证必须精细。

胡老讲道:“昔时邻居老工人尹某,一日来告。

谓经过钡餐造影检查,确诊为食道憩室,请我治疗,因笑答曰:食道憩室我未曾见过,请告所苦。

据述只觉食道阻塞,心烦不宁,因与栀子豉汤三服后,证大减,但食时尚觉不适,续服二十余剂,证全消失。

后再进行钡剂造影检查,未再见憩室形象”。

此案较奇,故附此以供参考。

(juzhuo 按:中医为形而上学。

万物由无形而来,故无形病则有形必病,无形安而有形乃安。

此本浅见之理,人每云之易易,而临事则惑于西医之形迹,不亦缪哉。

)《伤寒论》第78 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注解:伤寒五六日,常为病传少阳而现柴胡证的时期,病不在里,故虽大下之后而身热不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栀子豉汤涉及到的条文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栀子(十四个,擘)甘草(二两,炙)香豉(四合,绵裹)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栀子(十四个,擘)生姜(五两)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方三十九。

(用上初方。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四十。

(用上初方。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公对切)反谵语。

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方十一。

肥栀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煮栀子,取二升半,去滓,内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

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者,止后服。

228.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十五。

(用前第十一方。


375.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方十六。

肥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半;内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再服。

一服得吐,止后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