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德修养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当代启示

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当代启示

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当代启示中国古代的官德修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传统,它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丰富的时代价值。

从古代王朝的“礼仪作风”到现代社会的“廉政问责”,都体现了中国优秀的官德传统。

官德是指官员修养和品德的表现,包括了道德观念、职业操守、执政能力以及公正廉洁等多方面的内容。

古代中国强调官德修养,认为只有具备良好品质和道德修养的官员才能胜任政治工作,为人民服务。

第一,官德修养与道德观念密切相关。

古代中国强调“君子之道,浸润于民”,对于官员而言,应当以民为重,以公义为天。

只有遵守道德准则,修身立德,才能履行职责,为社会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官德修养与职业操守密不可分。

作为官员,必须以公正、廉洁的方式行使权力,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同时,还应当始终保持谦逊、守信的态度,注重人民利益,以及维护国家的形象和尊严。

第三,官员的执政能力也是官德修养的重要部分。

官员在行使职务时,需要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与管理技能,以面对各种复杂的政治和经济问题,保护国家利益和人民权益。

第四,公正廉洁是官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指标。

官员必须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始终保持公正、公平、公开处理各项事务,有效预防和打击腐败行为,展现官员的高尚品质和道德操守。

以上几个方面的官德修养,在古代中国和现代也一样重要。

在当代,廉政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官员应当注重道德修养和自身职业操守的培养,以及执政能力的提高。

同时,为了推进社会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关注公正、公平、公开的行政决策,防止腐败、权贵主义等社会问题的发生。

最终达到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官德修养

官德修养

§以德服人以礼治国: 以德服人以礼治国:
•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 • • • •
之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当代官德思考
• 1.教育——“不愿为” 1.教育——“ • 2.监督——“不能为” 2.监督——“ • 3.制度——“不敢为” 3.制度——“
再 见
官德修养

圣人说:“ 圣人说:“吏者,民之本纲 者也,故名主治吏不治民。” 者也,故名主治吏不治民。” 官德,是从政道德,是为官 当政者从政德行的综合反映。


共产党人的官德:“ 共产党人的官德:“为民、 务实、清廉。” 务实、清廉。”
一、中国古代官德
(一)中国古代官德的要求 传统文化精髓 忠孝仁和礼仪廉耻 以德服人以礼治国
人性本善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讲忠、重仁
萨特:“地狱是他人。” 萨特:“地狱是他人。” 人性本恶 霍布斯:“ 霍布斯:“人对人像 狼。” 狼。” 讲信、重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及其启示摘要:中国古代“官德”修养内涵丰富,其具体内容有忠君爱国、以民为本、清正廉洁、温恭让学、勤勉谨慎等方面,当前,我国的官德建设对领导干部提出了修为“忠”之德、修为“诚”之德、修为“公”之德、修为“廉”之德、修为“学”之德、修为“勤”之德等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与古代的官德思想一脉相承。

因此,坚持古为今用,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官德思想,对于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素养很有裨益。

关键词:统官德;修养;启示道德问题是做人为官的首要的基本问题。

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

”做官必须先做人,做人必须先立德;德乃为官之本,为官须先修德。

那么,何谓官德呢?官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指各级官员道德品质和运用权力过程中保持的政治操守和坚持的品行修养的综合反映。

一、中国古代“官德”修养的主要内容中国历朝历代关于官德的具体规定有所不同。

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和德高望重的名臣也曾从不同角度申论官德之内涵。

纵观历朝官方文献和私人著作对官德条目的种种规定和论述,可以认为中国古代官德修养最主要的内容是:(一)忠,忠君爱国忠君爱国。

这是中国古代为官的基本政治要求和道德规范,也是官德教育的首要内容。

“忠君爱国是中国古代入仕者的传统美德。

所谓忠,在封建时期主要指指臣属要忠于君主、社稷、天下,其实质是忠于君主。

”[1](P.70)“忠”作为官德,强调的是以身报国,忠于朝廷、忠于职守的精神,从这个角度说,“忠”作为从政的道德规范有着其积极的作用。

(二)仁,以民为本“仁”是儒家官德思想的灵魂。

“仁”的核心理念是“爱人”。

为官者的“爱人”主要体现在爱民上。

民本思想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思想家们就提出了“民本”思想,要求治理者树立“以民为本”的理念。

历代统治者都对入仕前的学子和从政后的官吏不断灌输民为邦本的思想。

《尚书·五子之歌》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语。

思想家孟子曾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说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官德修养心得体会

官德修养心得体会

官德修养心得体会篇一:官德修养之我见,心得体会官德修养之我见,心得体会所谓“官德”,通俗地说就是领导干部做官的品德和品行。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无疑是对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真诚告诫和教诲,也是新时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面镜子。

实践证明,“官德”连着“官风”。

“官风”是表象,“官德”是本质。

有什么样的“官德”,就有什么样的“官风”;“官德”一旦有病,“官风”就自然不正。

有的重“权势”,责任意识缺失,把党和人民赋予自己的权力视为“护身符”和“指挥棒”,甚至当作损公肥私、谋取个人私利的特殊工具;有的作风漂浮、为人霸道,惟我独尊,甚至压制民主、脱离群众,依仗职权乱作为和瞎折腾。

也有的是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图形式、走过场,劳民伤财搞“悬乎套”;还有的善于说官话、说大话、说空话、说假话,说套话,令群众“烦气”和“反感”,挫伤了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

正是因为我们有些干部的“官德”不健康,行为不端正,作风不扎实,群众口碑欠佳,所以程度不同地扭曲和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以及干部自身形象,无形中也给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带来了不应有的阻力。

由此说来,在新时期,努力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官德”修养,是一项带有根本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基础性工程,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万万不可熟视无睹、掉以轻心。

强化领导干部的“官德”修养,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入手:要坚定理想信念。

忠诚党的事业,维护党的尊严和形象,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三大作风”,时刻用党的一系列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在改革开放与科学发展的新征程中,毫不动摇地信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新型理念,切实发挥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领”和“导”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深化创先争优的实践活动中,各级领导干部要敢于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一马当先,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向党看齐,为党增光,让党旗更加鲜红,让发展前程更加灿烂和光明,让社会更加和谐与稳定。

领导干部的官德修为

领导干部的官德修为

领导干部的官德修为领导干部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官德修为不仅是领导干部自身的修养,更是对社会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感的体现。

官德修为是指领导干部在官场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以及修养水平。

首先,一位高水平的领导干部应当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

清白的道德标准是领导干部的基础要求,只有身体力行地践行廉洁自律,才能真正赢得人民信任。

领导干部需要注重保持政治清明,不受利益和金钱的诱惑,自觉避免与不法之人勾连、互相利用。

要不断加强自己的纪律意识,严守纪律规定,切实树立健康的职业道德观念。

其次,一位高水平的领导干部应当注重良好的文明修养。

文明修养是一种内在态度,表现在领导干部始终保持风度、言行得体、大度和睦,用自己的言谈举止来传递积极的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文明修养不仅是道德修养,也是领导干部的形象和领导智慧,需要时刻加以强化和提高。

再次,一位高水平的领导干部应当注重提高专业素养。

作为一名干部,首先需要承担一定的职责和任务,具备一定的执政能力。

专业素养即是指干部自身的学识、能力和修养,需要注重不断深化学习和自我反思,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技能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

只有不断发展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胜任管理工作。

此外,把握当代新形势、应对新挑战,提高自身能力水平,是领导干部官德修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竞争中,干部要积极适应变化,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不断推动自己和所在组织的发展和创新。

最后,综合来看,领导干部的官德修为是一种全面性、系统性、持续性的企业。

要注重从自身修养、思想境界、规矩心、纪律条例四方面入手,定时总结、思考和反思自己的表现,改正自己的不足,切实提升自身的水平,不断完善自己的官德修为。

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社会公正、促进国家繁荣,成为一名真正的优秀领导干部。

传统文化与官德修养

传统文化与官德修养
传统文化与官德修养
官德修养和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支柱。在保留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 培养和弘扬官德修养,不仅可以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还可以维护社会和谐。
官德修养的意义
1 职业歧义
官德修养培养公仆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防止滥用职权和权力腐败。
2 社会影响
官德修养代表了政府和公务员在社会中的形象和威信,塑造政府的正面形象。
文化交流
在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交流和和谐共存中,公务员们可以主动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增加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国际化 视角。
结论和总结
意义重大
官德修养和传统文化都有着深远的意义,至关重要。
互相促进
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必须在通力合作下才能推进。
发扬光大
传统文化非常优秀,应该更加努力地保护和弘扬它, 让其在新的时代焕发出闪光和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公务人员应在工作 之外的时间游览绘声绘色的景点, 从而让他们一眼看到先进的社会体 系。
音乐
音乐是一种情感表达方式,是中华 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的和声造 成心灵的和谐,促进修养的发展。
如何培养官德修养
自我要求
一个官员应该为自己制定严格的 标准,特别是在自己的行为表示 方面。
寻求建议
通过交流、指导和反思,公务员 可以从现有的反馈中汲取经验和 智慧,并摆脱坏习惯和错误。
3 国家形象
官德修养提升国家形象和信誉度,为国家争得尊敬和地位。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价值观
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历史
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是中国人 的根和灵魂所在。
美学
传统文化的许多艺术形式,如书法和民间舞蹈,体 现了中国美学的重要性,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提高领导能力必须注重"官德"修养

提高领导能力必须注重"官德"修养

提高领导能力必须注重"官德"修养
我们党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德才兼备”,这里的“德”主要指政治思想品德,是对国家工作人员在政治上和世界观方面的要求,也就是我们常讲的革命化,它是干部考核中的核心内容。

这里的“才”是指才能,即能力,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能。

才能是有效地认识、改造和控制客观世界的综合力量。

在“德”和“才”的关系中,德是本源,是基础。

为政要德才兼备,且德是第
一位的。

“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德如木之根,才如木之枝”。

德而无才则近于愚人,才而无德则近于小人。

如果品德不好,才越高,能力越强,给党和人民造成的损失和危害也就越大,甚至祸国殃民。

所谓“官德”,是指为官之德,是领导干部应具备的政治思想品德。

做官先做人。

作为一名领导者,要提高领导能力,必须时刻注重“官德”修养。

一、要自觉增强政治意识,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官德修养的心得体会

官德修养的心得体会

官德修养的心得体会官德修养是指作为一名官员,应该具备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

作为一名公职人员,官德修养对于我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品质和责任。

在过去几年的工作经验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官德修养的重要性,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体验和观察,详细阐述官德修养的心得体会。

首先,官德修养是作为官员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一个拥有高尚品德和道德情操的官员,不仅能够为他人树立良好榜样,更能够让自己在工作中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官德修养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清正廉洁、诚实守信、勤政为民等。

只有始终恪守这些原则,才能够真正做到官德修养。

其次,官德修养是一种终身修炼的过程。

作为一名官员,修养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更需要内心的修炼。

只有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官德修养。

这一过程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够真正做到修养与进步相得益彰。

再次,官德修养需要与时俱进。

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官员的工作内容也在不断更新。

因此,官德修养不能仅仅满足于传统的标准和要求,更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化。

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与使命。

最后,官德修养需要注重自身的提升和学习。

作为一名官员,只有继续学习和充实自己,才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素质。

学习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比如读书、参加培训、参观交流等。

通过学习,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能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总结起来,官德修养是一项重要的品质和责任。

作为一名公职人员,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职业操守,才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

官德修养需要通过终身修炼、与时俱进和注重学习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始终坚守官德修养的原则,为人民服务,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官德的认识
官德和医德、师德一样,都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

人类社会由于分工的不同,使得职业和职业道德林林总总。

在数不胜数的职业道德中,影响最大,也最为世人关注的则应首推官德。

作为职业道德的官德,除了具有一般职业道德的特点和要求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主要源于“官”这种社会阶层和职业的特殊性。

其他任何一种职业道德,就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而言,都不及官德来得直接而明显、广泛而深刻、久远而恒新。

官德,主要是指为官者在其领导或管理活动以及权力运用的过程中,所展现的人格品质、思想境界和心理素质等方面要素的总和。

显然,为官者品德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其领导活动的成效,及其在社会上和老百姓心目中形象与威信的高低。

官德状况之所以引起的社会关注和百姓瞩目。

一方面,是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和历史沿革使然;另一方面,则是由“官”这一特殊职业和为官者道德品质的影响和作用决定的。

因为大凡是官都意味着权威,二者有着不解之缘。

我们知道,凡是官,无论是高层的,中层的,基层的,其手中都掌握着大小不等的权力。

需要指出的是,权力并不等于权威。

权威是有威望的权力。

官的权威表现在为官者与百姓的关系上,它既反映为官者的权力和威望,也反映着老百姓对这种权力和威望的认可和服从。

从一定意义上讲,为官者
的权力是通过法定权实现的,而其威望则凭借为官者品德人格和意志诸因素去得到。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百分之百的领导者在群众中都享有权威的,他们的所作所为给群众的印象也并不都是满意称心的。

因而,有的领导干部在职时,仅仅只能凭借权力中的法定权去主观地、强制性地展开效率低下、群众口服心不服的领导或管理活动。

显然,这种领导或管理活动是很难达到最佳状态,当然,也就难以实现领导的目标。

一旦这些领导者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没有过去的权力,群众对他们的态度就由原来的口服心不服转变成了不理不睬。

这样的领导者当然只能算一个平庸的官。

因此,我们可以说,为官者,不论其职位高低,也不论其资历深浅,如果具备了高尚的道德修养,他就会有一种强烈的事业心,就会有一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使命感,就会常常把老百姓放在心中,处处把为百姓苍生办实事、好事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就会将广大劳动人民的冷暖安危和祸福系于一身。

否则,就会被老百姓诟病,遭历史淘汰。

所以,中国老百姓对当地的官的另一种称呼为“父母官”。

“父母官”就是要牵挂百姓,爱护百姓,保护百姓。

正如内乡县衙的那幅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从古至今,为百姓称道的好官数不胜数,新中国以来为
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恩来;共产党人的楷模焦裕禄和孔繁森,等等。

他们的伟大人格和精神将百代流芳。

这些不同时代的优秀领导们秉承并弘扬了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并结合自己所处的时代及其特征,规范和指导自己的人生和为官处世的原则,使得他们在为国为民建立功勋,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过程中,将自身的高尚情操和优良的官德修养焕发出时代的光芒和永久的魅力。

因此,我认为,官德对为官者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都起着一种潜在的、不可或缺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持的积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