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语言表达当追求“四感”
【中考作文】作文:“四感”秋

【中考作文】作文:“四感”秋
秋天是一个有着浓郁“四感”的季节。
四感指的是:视觉、嗅觉、听觉和触觉。
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美丽、它的芬芳、它的声音和它的质感。
首先,秋天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因为它是一个五颜六色的季节:叶片逐渐变黄变红、桂花飘香、菊花飘香等等。
这些美丽的景色让人们感受到自然的气息,使人们忘却城市的喧嚣,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其次,秋天也带来了嗅觉上的享受。
秋季凉爽干燥,空气清新,因此很多花草的香气都会挂在空气中扑鼻而来,让人陶醉其中。
比如说,桂花的香味会令人心情愉悦,就连小小的菊花,也能散发出清新的香味。
同时,秋天还带来了听觉上的享受。
当我们走在秋千上,树叶沙沙的声音和鸟儿的歌唱声传入耳中,让人们感到十分的放松和舒适。
如果你能在森林里散步,你还能听到风声和枝叶碰撞的声音,给人们带来一种安稳的感觉。
最后,秋天给予了触觉上的体验。
秋天的风很舒服,不冷不热,适合散步、运动,给人们带来极好的体验;当我们触摸到花朵、叶子或者植物的根部,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质感,让人们感到放松和愉悦。
综上所述,秋天确实是一个有着浓郁“四感”的美丽季节。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和自然的魅力,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强大和自然的力量。
因此,在这个秋天里,让我们放下一切,静心欣赏这个走入深秋的季节,让我们心情愉悦、充满力量。
任务驱动型作文四种意识的培养

任务驱动型作文四种意识的培养任务驱动型作文是指学生在完成作文时,以任务为驱动,通过分析、解释、论证等方式完成文本的写作。
任务驱动型作文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四种意识:情感意识、思维意识、审美意识和文化意识。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四种意识的培养方法和重要性。
一、情感意识的培养情感意识是指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要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使文本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了解社会问题,体验人生百态,这样才能使他们在写作时有所感悟,有所表达。
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能够在作文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增加作文的生动性和热情度。
要启发学生关注个人情感体验,鼓励他们在写作中倾诉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使作文更具个性和真实性。
思维意识是指学生在写作时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能够对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合理组织和分析论证。
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首先要引导他们注重逻辑严谨,严密推敲每一个逻辑链条,使文本更具说服力。
要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通过数据资料和事实论据进行论证,使文章更具可信度。
要引导学生善于比较和对立,使他们能够通过对比和对立分析更深刻地挖掘问题内涵,使作文更富变化和思想性。
文化意识是指学生在写作时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使文本更具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首先要注重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历史知识,培养其对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要引导学生注重社会热点和时事问题,使他们的作文紧紧贴近时代,更具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时代风貌。
要鼓励学生关注国际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融合,使他们在写作中体现出国际化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增加作文的国际性和包容性。
任务驱动型作文四种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写作素养和语文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审美情趣,使作文更具表现力和深度,更符合时代和社会需求。
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培养这四种意识,使学生在写作中能够全面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写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必须在中考作文中强调四“意识”

大考在即,作文分数的高下直接决定着语文学科的成绩,当然也就牵连着考生的命运。
那么考前的作文训练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1.要有主题意识。
“文以载道”“言为心声”,一篇优秀作文中所渗透的思想一定是健康的、向上向善的。
而思想低俗必将导致文章低劣,那些只把目光集中在社会阴暗面、思想偏激的试卷,注定了分数要呈劣势。
所以考生在考试之前应有正确的辨别意识和写作中的取舍能力。
2.要有文体意识。
现在大多数话题作文是文体不限,但不等同于没有文体,有的同学在议论文中夹杂大量描写,有的在记叙文的文体框架下,掺杂大量议论文的论据,这样文体不清、语体混杂的现象必须予以避免。
3.要有真情意识。
文章应该以情驭文、以情感人。
“假大空”、“为赋新词强说愁”,胡编乱造的文章注定不会逃过批卷老师的“慧眼”,而那种情感挚诚的文章也必定魅力十足。
“用我之手,表我之口,抒我真情”,那种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文章永远不会有震撼力,更不会得到傲人的分数。
4.要有恰当切入意识。
现在话题作文的范围很大,头绪多、素材多,所以构思时应从小角度切入,切入点小,容易写得具体生动,“一滴水可以反射出太阳的光辉”,平凡的小事更可以反射出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
有一篇《酷暑也清凉》中,小作者描写班级的紧张学习氛围,是这样写的:“班级中,时时弥漫着中考的紧张气氛,同学们的话题已由‘周杰伦’、‘twins’变成了李太白、勾股定理、抛物线;‘蓝皮的’‘绿皮的’‘没皮的’各种小册子早已轰跑了我们喜爱的‘动漫’,各种‘云里雾里’类型题有时真让你有一种‘举世皆清唯我独醉’的感受。
当你紧蹙眉头之时,老师走到你身边,轻拍一下你的肩膀,使你疲倦顿消,灵感倍增,啊,酷暑也清凉。
”切点小,就会容易写得深刻透彻,具体生动。
另外,语言上,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作为考生,应该发扬自己的长处,不可邯郸学步。
“文无定法”,但在考试前“磨刀”,自然不会耽误砍柴之工。
五感有感申论作文

五感有感申论作文我们的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是我们与外界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
这些感官不仅使我们能够感受到周围环境,而且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情感、思考和行为。
首先,视觉是我们最重要的感官之一。
通过视觉,我们能够捕捉到世界的美丽与多彩。
我们看到的颜色、形状、运动和光线都会引起我们的情绪和注意力。
精彩的视觉体验,如看一场绚丽的焰火表演、观赏一幅动人的画作或者欣赏大自然的壮丽景色,都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喜悦和愉悦。
其次,听觉使我们能够感受到声音的美妙与丰富。
音乐、自然的声音以及人们的交谈都会通过耳朵传达给我们的大脑。
音乐的旋律和歌词可以打动人的心灵,一段美妙的音乐旋律可以使人平静、放松或者激动。
听到他人真诚的语言和声音也能带来温暖和喜悦。
因此,保护我们的听觉健康非常重要,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噪音和音量过大的环境。
嗅觉是一个令人意想不到但却非常重要的感官。
当我们闻到令人愉悦的香气时,会感到舒适和放松,如新鲜的花朵、香气扑鼻的食物或清晨的芳香。
与此相反,恶臭和难闻的气味会让我们感到不快和不适。
因此,嗅觉的刺激也能够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和体验。
味觉是我们品尝食物时所使用的感官,它直接影响我们对食物的享受和决策。
品尝美食时,我们能够感受到不同食材的味道、口感和气味,这些愉悦的感受能够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
除了让我们感到满足外,味觉还起到了保护作用,使我们能够区分食物的新鲜与否,从而避免摄取有害物质。
最后,触觉是我们与物体接触和感知温度、质地等属性的感官。
人们通过触觉来感受到物体的硬度、光滑度、温度和触感等。
触摸可以带来安慰、亲近和与他人的联系。
例如,拥抱、握手和拍肩都是触觉带来的亲密感。
总之,我们的五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们不仅帮助我们感受和理解世界,而且直接影响了我们的情感、思考和行为。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我们的五感,与之共同探索美好世界的无限可能性。
“四感”秋400字作文

“四感”秋
年级:初二字数:400字体裁:散文
秋天,虽没有春的生机勃勃,虽没有夏的绚丽多彩,虽没有冬的晶莹剔透,但是秋有它自己的性格,所以我爱秋,我更爱家乡的秋。
“看”秋
看,田野里稻谷笑弯了腰,玉米乐开了怀……远远望去,一片金黄,微风轻轻一吹,好似翻滚的金浪。
我多想化做微风,轻轻的抚摸它们;我多想化作稻谷,和它们一起享受雨的滋润,阳光的洗礼,微风的呵护。
“闻”秋
闻,用鼻子闻一下,闻到的是秋的清爽、成熟;用心闻一下,闻到的是秋的舒畅、愉快。
我喜欢用心去闻秋,因为,用心可以闻到它的独特、稳重……你呢?你试过用心去闻秋吗?试一试,你会闻到心中的梦想。
“摸”秋
摸,捡起一片金黄的叶子,用手去感受秋的凉爽,用心去聆听秋的祝福。
刹那间,你会觉得,全身都被洗礼了,特别是心被洗礼的那种感
觉,是无法形容的。
“听”秋
听,金鸡一声长鸣,家乡的人们睁开那困倦的双眼,这个小城开始沸腾了,孩子们一个个兴高采烈的背起书包上学,大人们也都忙着自己的事儿,可他(她)们的脸上却挂满了笑容。
都说秋风送爽,秋不仅送来了凉爽,还送来了欢乐与祥和。
家乡的秋只有用心去聆听,只有用心去感觉,才会知道它的美。
语言表达当追求“四感”

语言表达当追求“四感”范文1:我们学习语言表达时不仅要注重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点的掌握,还要追求“四感”,即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
这对我们的语言表达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是视觉。
在语言表达中,我们需要用到很多图像词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比如:看起来、像、一片草地、奔跑的小鸟、背负重担的人等,这些词汇可以让我们联想到具体的画面,让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并能够激发听众的兴趣。
其次是听觉。
在语言表达中,我们要通过语调、节奏、音量等手段来达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在演讲过程中,如果我们快速而不清晰地说话,或者重复地使用某些词汇,会让听众感到枯燥乏味,降低语言表达的效果。
因此,我们在表达中需要注意音质的均衡和语速的适当控制。
第三是嗅觉。
听觉和嗅觉联系紧密,一个人对于某种东西的评价与嗅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对于语言表达来说,我们需要用到一些贴近人们生活的词汇,让人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事物的味道。
比如:酸、甜、苦、咸等词汇就能够直观地让人们感受到味道。
最后是触觉。
触觉对于语言表达来说是需要打动人们的心灵的,如巨大的落差或者荡秋千时的风,这些体验都能使人在情感层面上感动而流泪。
通过类比和比喻,我们可以引导听众产生一些情感上的共鸣。
总之,追求“四感”是语言表达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我们注重这方面时,我们的语言表达就不会单纯是机械的大脑功能。
我们的语言表达会更加细腻、华丽、有魅力,让人在听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共鸣和体验。
写作重点1.引言:讲述追求“四感”的重要性。
2.分别介绍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3.通过案例讲述这些感官如何影响听众,如何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
4.总结:追求“四感”是语言表达的重要方面,注意这方面可以让语言表达更具真正意义上的美感。
用词分析这篇文章的用词非常准确,铺垫和总结都写得非常到位,用词生动鲜艳,富有感染力。
文章中没有使用生僻字,用现代语言传达了深层的思想,方便普通听众理解。
片味道浓,有很强的语言美感。
叙述重四感写出好故事的作文

叙述重四感写出好故事的作文《重四感写出好故事》
嘿,大家好呀!今天我想和你们聊聊怎么写出好故事。
你们知道吗,写好故事就像搭积木一样,要把各种小块儿巧妙地拼在一起。
而这里面有四个特别重要的“感觉”,就像四块神奇的魔法石。
首先呢,就是要有画面感。
哎呀呀,这可太重要啦!就好像你在脑子里放电影一样,你得让读你故事的人能清楚地“看”到故事里的一切。
比如说,你写“公园里有棵大树”,这多平淡呀!但要是你写“公园里有棵像巨人一样的大树,枝繁叶茂,好像一把巨大的绿伞”,哇,是不是一下子就有画面了?这就好像你带着大家走进了那个公园,亲眼看到了那棵大树呢!
然后呢,就是要有真实感。
故事不能假得让人一看就觉得不可能呀!你得让故事里的人物、事情都好像真的会发生一样。
就像我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那些事儿,那可都是实实在在的呢!比如写一个小朋友迷路了,那他的害怕、着急,就得写得让人感同身受,这样大家才会被你的故事吸引住呀!
还有呢,就是要有情感感。
故事里得有各种各样的情感,高兴呀、伤心呀、生气呀……这样大家读起来才会跟着故事里的人物一起心情起伏呢!就像我上次和好朋友吵架了,心里那难受劲儿,要是写进故事里,肯定能让大家也体会到那种感觉。
最后呀,就是要有新奇感。
不能老是那些老套的故事,得有点新鲜的、让人想不到的东西。
就好像突然发现了一个神秘的宝藏一样,让人兴奋得不得了!比如说,写一个会飞的猫,是不是很新奇呀?肯定能让大家眼前一亮呢!
你们看,有了这四感,写出来的故事肯定特别棒!就像我每次给小伙伴们讲故事,他们都听得可入迷啦!大家也都快去试试吧,写出属于你们自己的好故事!让我们一起在故事的海洋里畅游,那该多有意思呀!。
四感法春天写作文

四感法春天写作文
《春天的小美好》
哎呀呀,春天来啦!春天就像一个蹦蹦跳跳的小孩子,一不小心就跑到我们身边啦。
你要问我怎么感受到春天的?嘿,那我可得好好和你唠唠。
就说有一天啊,我去公园溜达。
一走进公园门,那感觉,哇塞,就好像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一样。
我先是看到小草们拼命地从土里钻出来啦,东瞅瞅西看看,嫩绿嫩绿的,可爱极了呢。
还有那些小花,红的、粉的、黄的,就像在比美似的,争奇斗艳。
这时候一阵风吹过来,哎呦喂,那风柔柔的,暖暖的,就像妈妈的手轻轻拂过我的脸,舒服极了。
我沿着小路慢慢走,听到了鸟儿们叽叽喳喳的叫声,它们好像在开音乐会呢,这边叫一叫,那边唱一唱。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湖边,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的,好像有无数颗小星星在水面上跳舞。
我蹲下身子,用手轻轻触碰湖水,哎呀呀,凉凉的,清清爽爽的。
我就在公园里这么逛啊逛,感觉自己都要陶醉在春天里啦。
春天就是有这样的魔力,能让你心情超好,让你觉得生活真是美好呀!哎呀呀,我真的是太喜欢春天啦!
这就是我感受到的春天,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让人满心欢喜的春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表达当追求“四感”
语言表达包括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
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我们语文教师都要努力引导学生追求“四感”,这就是分寸感、形象感、畅达感与情味感。
本文侧重从口头表达方面来说。
一、追求语言的分寸感
分寸感是指语言表达给人一种准确性的感受。
要做到口头表达具有分寸感,就要用词得当,说话得体,言语合度,恰如其分。
首先要做到所说的话要合对象。
优秀服务员李淑贞的接待语言就是说话看对象的一个范例:知识分子进店,李淑贞这样说:“同志,您要用餐,请这边坐。
来个拌鸡丝或溜里脊,清淡利口,好不好?”工人同志进店,李淑贞这样讲:“师傅,今个过班,想吃过油肉,还是氽丸子?”乡下老大娘进店,李淑贞这样欢迎:“大娘,您进城里来了,趁身子骨还硬朗,隔一段就来转转,改善改善生活,您想尝点啥?”对知识分子,用语文雅、委婉;对工人同志,用语直接、爽快;对乡下老大娘,用语则通俗、朴实。
这就恰到好处的适应了不同对象的不同爱好和文化修养。
其次要做到把握好程度。
比如有位导游给客人介绍“这座寺庙可算是中国最古老的佛院”。
这里的“可算”一词,
就用得好,是就导游掌握的资料来说,但毕竟见闻有限,所以留有余地,有所保留,不作肯定。
再次要注意划定范围。
如有位镇的镇长介绍他们村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子话:“我们镇搞沿山旅游开发,几乎每一处都有景点、亮点”。
这里的“几乎每一处”接近“处处”就留有分寸。
最后还要注意感情色彩的褒贬。
二、追求语言的形象感
形象感是指语言表达给人一种形象化的感受。
如体育比赛场合的口语交际,别人比赛夺了冠军,可以直接说“夺冠”,可以说“折桂”“夺魁”,可以说“成为擂王”,甚至还可用“雄壮的国歌响了起来”这样的句子来表达。
假如我们在比赛中输了,可以直接说“失利”。
若要形象些,可以说“败北”“折戟”,还可以说“饮恨赛场,铩羽而归”,甚至于还可用“冲击冠军的努力付之东流”。
比赛平了,可以直接说“战平”,还可以这样形象的表达:“互交白卷”“握手言和”“难分伯仲”“均无建树”“难决雌雄”等。
要使语言给人形象感,就要善于选取形象性词语,这些词语包括能唤起人的视觉感、听觉感、触觉感、嗅觉感、味觉感的词、特点性强的词语和比喻性词句。
三、追求语言的畅达感
畅达感是指语言表达给人一种通顺畅达的感受。
中学生说话不畅达,除了心理因素外,大致有如下原因:
1、不熟悉说话的内容和受众对象;
2、说话的顺序没想好,东拉西扯;
3、没有注意前后一致,首尾一贯。
4、说话不讲逻辑。
5、只注意不同句式的选用,而没注意顺畅。
要使语言表达通顺畅达,就要从解决以上问题入手,首先要注意丰富中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文化知识水平,这是语言表达通顺畅达的基础。
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因为思维和语言本就是一个密切相关的统一体。
接着便是最主要的也是最实在的训练内容,就是想方设法解决说话不畅达的五个问题。
四、追求语言的情味感
情味感是指语言表达给人一种很有情味的感受。
我们来看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的演员配音:
敏江对丈夫大岛茂说“啊,你回来了。
”“啊,你慢走”。
“啊”字放在前面。
而敏江对女儿幸子说:“小心走,别摔着啊。
”
“啊”字放在后面。
这是为什么?为的是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大岛敏江对丈夫的温情体贴与对女儿的关怀备至这两种不同的情感。
这样的表达,就具有情味感。
如何让学生的口头表达具有情味感呢?首先要让学生对自己要表达的情感有个把握,其次要注意情感表达的方式与方法。
总的来说,可直接表达情感,也可间接表达情感。
如下面几句话就较好地表达了情感,使语言富有情味:鸟的一声啁啾,是一篇《关雎》阅读后,跳出的缠绵蜜语——这便是爱情;
花的几缕余香,是一纸《醉花阴》展开后,飘落的哀婉的眼眸——这便是离愁;
林中的阵阵风啸,是一曲《听松》演奏时,荡出的民族浩气——这便是英雄。
几句话,是写读与观的感受,很诗意,也很富有情味,习作者将他的深爱化为具体可感的东西,并借助情境表现了出来。
再看一个学生所写的《梦》:
每当黑夜降临,我总做一个梦/我想变成一只老鼠/把冬的光辉偷回/还给迷人的金秋/把夏的鲜花偷走/装扮着春天的风流/我想变成一只老鼠/把世间的黑暗统统偷走/哪怕闪电划破云头/哪怕寒风把心刺透/我也决不缩回自己的手。
这首诗巧妙地借助老鼠表达习作者的善良而美好的愿望,写得文情并茂,很有情味。
可以说,有情是根本,情是花之根须,语言表形式是叶
与花,再好的叶与花也须根须输送营养。
所以说,语言表达是否具有情味感,关键是我们要有丰富的情感或及其体验,然后,我们借助妥切的形式表现出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