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新人教版

时间的脚印(一)教学建议1.学生自读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
2.教师指导学生理清课文说明顺序,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
3.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
4.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
5.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二)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标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课文说明顺序;2。
体会本文单句成段的作用,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品味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风格;3。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课文说明顺序;2.赏析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感悟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自读与讲解结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目录一、导入新课二、解读课文三、布置作业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2。
理清课文说明顺序;一、导入新课先来欣赏图片,第一张“恐龙化石"、第二张“三叶虫化石”、第三张自然界中的沉积岩。
(屏幕显示)。
我们看到的这些岩石,在保存古代生物的同时,还记下了时间的痕迹。
那么,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时间的脚印》。
二、解读课文(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课文,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1.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引出话题,说明岩石“是记录时间的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
2。
第二部分(第5至第29自然段)分层次地详细说明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这部分分二层。
第一层(第5至第21自然段)说明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第22至第29自然段)岩石保存了许多历史的痕迹。
3.第三部分(第30、31自然段)总结全文,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时手意义,号召人们进一步去大自然找寻时间的踪影,去一步步走向地下的宝库。
(二)再读课文,关注单句成段,把握文章内容1.文章中的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起或总结性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教版⼋年级语⽂下册(部编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标】1.朗读课⽂,识记⽣字词。
理解⽂章的说明内容。
2.理解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说明的逻辑顺序。
赏析准确⽽⽣动的说明语⾔。
3.认识岩⽯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本⽂借⽤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拟⼈、⽐喻等修辞⼿法形象说明事物的⽅法。
2.理清⽂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教学难点】1.认识岩⽯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2.学习本⽂⽣动有趣的语⾔。
【情境导⼊】同学们,你能解释⼀下什么是“时间”吗?你能谈⼀下⾃⼰对“时间”的感受吗?的确,时间不是可看可触的物质,但它是物质存在的⼀种客观形式,是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系统。
它是物质的运动,是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
那你们注意观察过⾃然界昭⽰我们时间流逝的现象吗?不错,树⽊的年轮、四季的轮回……可你们知道时间是怎样在岩⽯上打下烙印的吗?⾛进陶世龙的名作《时间的脚印》,我们就会找到答案。
(板书课题)【新课解读】⼀、初读课⽂——整体感知阅读提⽰及要求:1.给重点字词注⾳,读准字⾳,辨清字形。
2.《时间的脚印》,时间没有脚,说它有“脚印”,这是什么修辞⼿法?“脚印”⼜是什么意思?3.⽤⼀句话简要概括⽂章的说明内容。
明确:1.踪.迹(zōnɡ)低洼.(wā)海枯.⽯烂(kū)悬崖.绝壁(yá)崩.落(bēnɡ)腐蚀.(shí)吹拂.(fú)砂.轮(shā)孔隙.(xì)渗.⼊(shèn)扫帚.(zhou) 刨.刮(bào)沙砾.(lì)掸.(dǎn)浑浊.(zhuó)⼭麓.(lù)沟壑.(hè)湖泊.(pō)沉淀.(diàn)地壳.(qiào)粗糙.(cāo)覆.盖(fù)遗.体(yí)琥珀..(hǔpò)犀.⽜(xī)龟.裂(jūn)帷.幕(wéi)钟⿍.(dǐnɡ)楔.形(xiē)宝藏.(zànɡ)2.拟⼈;痕迹、印迹、踪迹。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8[教学设计]时间的脚印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8[教学设计]时间的脚印](https://img.taocdn.com/s3/m/97f6eb96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c1.png)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目标1.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教学重点1.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3.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教学难点1.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时间没有脚,它走过的痕迹,藏在树的年轮里,藏在凝固的琥珀里,藏在沧海桑田的变化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陶世龙的脚步,走进课文,看看时间留下了哪些脚印。
新知探究一、知人论世走近作者。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作者简介”的内容,学生简单了解,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作者作品的科普意义。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激发学生对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二、正音释义【活动内容】检查预习。
教师先出示课件中的易错生字词和需要掌握的词语意思,再让学生指出其他理解困难的字词,并加以点拨。
腐蚀()浑浊()海枯石烂()山麓()粗糙()铜壶滴漏()掸去()垫高()覆盖()楔形文字()崩落()刨刮()沟壑()龟裂()海枯石烂:_____________________腐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龟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浑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通过认识生字词和解释词语,读通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整体感知【活动内容】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本文在结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2.找出课文中单句成段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教师提示学生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多数起到总结的作用,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把握这一类的句子,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
3.划分课文的结构。
学生根据找到的单句成段和其他起承接过渡作用的语句,划分课文的结构。
第二部分可以分为两层,在划分层次的时候学生如对这部分有疑问,教师适当指导说明。
【设计意图】理清课文结构,为梳理课文的逻辑顺序做铺垫。
八年级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时间的脚印》。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3)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的主题和写作目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时间的珍惜和利用时间的意识。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时间的脚印》。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3)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的主题和写作目的。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理解与应用。
(2)对时间的重要性和环境保护的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时间的脚印》的文本。
2. 作者的生平介绍资料。
3. 与课文相关的自然景观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时间的脚印》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流逝和自然景观的变化。
(2)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词和难句的问题。
(2)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与同学交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合作学习:(1)分组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2)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时间的重要性和环境保护的意识的培养。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探究学习,思考时间的流逝对自然景观的影响。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然景观或查阅资料,了解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
5.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收获。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时间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和行为,提出改进的措施。
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一、教学综述1.文本解读关于《时间的脚印》这一课文的文本解读,吕高超老师的论文《让沉寂的脚印活动起来——〈时间的脚印〉动态写作技巧》表明,阅读这篇文章要注意透视作者的这种动态写作技法,一是作者赋予了本文以一种动态的基调,整篇文章洋溢着一种活动的气息。
特别是大量贴切动词的使用,让文章叙述得更加生动、形象。
二是在写作过程中,作者整篇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给这些固态的东西以生命力,更加增添了文章的动感。
即这篇文章着重分析了动词以及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如何使文章阐述的事理变得生动有趣。
徐晶老师的论文《时间、岩石、生命——读〈时间的脚印〉》,着重论述了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并给我们以这样的生命启示。
通过阅读,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对岩石的了解,同时触发了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认识。
即以宏观的角度观照人生,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自我,这样将获得一种豁达、忘我的人生态度,从而从容面对生命历程。
陈同友老师的论文《把“死”石头说“活”——<时间的脚印>浅析》表示,《时间的脚印》通过解说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向我们叙说地球上远古时代发生的故事。
全文说明层次清晰,语言生动有趣。
以上文本解读让我们更加确信语言的生动性应该成为教学这篇说明文的教学重点。
2.教学方案关于《时间的脚印》这一课文的教学方案,葛小霞老师的论文《说明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几个维度——以<时间的脚印>三次教学设计为例》指出说明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要关注微观角度、宏观角度和课型角度三个维度。
葛老师确定了两个教学目标,即默读课文,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文章阐述的事理;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与习惯。
罗锦达老师的论文《<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强调未来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以人为本,关注人性,强调发展,重视师生间的合作、探究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也就是生态课堂。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6.阅读课文《时间的脚印》,理解作者的观点,并进行讨论。
本节课将结合课本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时间观念,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到时间的重要性。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提高学生的时间观念,使其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懂得珍惜和合理安排时间;
有效克服这些困难的方法:
1.采用游戏化学习:通过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
2.增强互动性:鼓励孩子参与课堂讨论,与他人用英语交流,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3.创设语言环境:在家中为孩子创造一个英语学习的环境,如播放英语儿歌、看英语动画片等。
4.鼓励模仿和重复:孩子通过模仿和重复练习,可以逐渐提高发音准确性。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如时刻、时段、时序等;
2.掌握时间的计量单位,如年、月、日、时、分、秒;
3.学习时间的变化规律,如闰年的判断、时间的推算等;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规划时间的意识;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时间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时间观念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5岁的孩子开始学习英语时,他们通常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有效克服这些困难?
5.个性化教学:关注每个孩子的学习进度和兴趣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6.定期反馈和鼓励:教师和家长应及时给予孩子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8《时间的脚印》人教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8《时间的脚印》人教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的含义。
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时间对人的影响。
3.通过学习诗歌,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4.能够用诗歌描绘时间的流逝和人们的变化。
5.了解现代汉语“了”字的多种用法。
教学重难点1.掌握“时间的脚印”这个比喻的含义,理解时间对人的影响。
2.学习如何欣赏诗歌,特别是如何欣赏这首诗歌。
3.理解现代汉语“了”字的多种用法及其在诗歌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课文简介本篇课文为一首诗歌,是陈毅先生所作。
在诗中,他以“时间的脚印”比喻时间对人的影响,表达了时间的无情和人的无奈。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时间的珍视和对生命的热爱。
此外,他还通过描绘自然景观的变化,生动地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
课文分析1.故事背景:诗歌中描绘了一位老人“伫立山前”的情景,可以想象出老人在一座高山的山脚下,凝视着山脚下的美景,思考着自己的人生。
2.诗歌结构:本篇诗歌共有八个两句偏正结构的诗句,每句都在展现自然景观的变化,同时也在表达时间对人的影响。
3.词语讲解:“薄霭渐渐远,山紫水青间”中的“薄霭”指的是雾气,“山紫水青”是高山流水的景象,“消磨”中的“磨”是指“磨去,消失”,“渐行渐远”的“渐”则是“逐渐”的意思。
教学设计导入环节1.手机应用题:让学生们测量下课铃的时间,计算出一天有多少时间;时间用来做什么最好?这些问题可以引起学生们对时间的思考。
2.轻松一刻:让学生们回答一些轻松有趣的问题,如“如果有一台时间机器,你想回到哪个时代,为什么?”或者“如果你能停止时间一分钟,你会做什么?”,以此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讲解与练习环节1.讲解诗歌的构成和含义,解释“时间的脚印”这个比喻的含义,并引导学生们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时间对人的影响。
2.讲解现代汉语“了”字的多种用法及其在诗歌中的应用,让学生们了解和掌握“了”字的用法。
3.阅读诗歌,引导学生们体会语言和情感的表达,了解诗歌的意义,并学习欣赏诗歌的技巧。
八年级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

八年级语文《时间的脚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分析并欣赏课文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速读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课文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魅力。
3. 学生朗读、默读、速读等阅读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一些地理、地质知识的理解。
2.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魅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时间的脚印》。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4. 学生分组,准备进行小组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时间的脚印》的作者及其背景。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时间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感受?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4.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教师分析课文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魅力,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朗读、默读、速读等阅读方法的练习。
(2)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8课《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孔隙、沟壑、山麓、龟裂、楔形”等词语的音、形、义。
2.掌握本文运用拟人、打比方等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说明思路,把握课文的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可以记录时间呢?(图片展示)沙漏、滴漏、年轮、化石、时钟、电子表、日历等)那么,在久远的年代,这些事物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我们又靠什么东西来查找时间的踪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一文,看看时间是怎样在大自然里留下自己的脚印的。
二、初读感知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并思考问题。
1.本文的标题是“时间的脚印”,通过阅读,你认为作者是在写时间吗?明确:不是。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写岩石被破坏、新的岩石的形成过程以及岩石中所蕴含的地壳活动过程。
“时间”只是造成上面三个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2.破坏岩石的因素有哪些?明确:阳光、严寒、风、雨、空气和水中的酸类、冰河、生物、人类。
3.从“死”的石头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些地壳活动?明确:可以根据石头的颜色判断当时的气候;可以根据石头中的化石判断古生物状况;还可以根据这些化石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
4.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交流点拨】岩石记录时间的方法和内容。
5.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交流点拨】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工具;岩石记录时间的方法;岩石记录的内容;研究岩石记录的大自然的文字的意义。
6.本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交流点拨】逻辑顺序。
7.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各层次的大意。
第一部分(第1-4段)概括介绍岩石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部分(第5-29段)具体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又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5-6段)总说岩石由被破坏到重新生成的过程。
第二层(第7-15段)分说岩石遭破坏被分解为泥沙的过程(即“石烂”的过程)。
第三层(第16-29段)分说泥沙形成岩石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
第三部分(30-31段)照应开头,说明辨别岩石中留下的“时间的脚印”之难,意义之重大。
三、作者介绍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
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曾参与建立北京地质学院,历任教务处科长、副处长,学报副主编、编审,地质学史研究室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四、字词积累1.生字积累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 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掸(dǎn)掉踪(zōng)迹烘烤(hōng kǎo)沙砾(lì)沟壑(hè)帷幕(wéi mù)孔隙(xì)消逝(shì) 倾斜(qīng) 琥珀(pò)包裹(guǒ) 覆盖(fù) 犀牛(xī)2.辨析多音字掸:dǎn(鸡毛掸子) shàn(掸邦)壳:ké(蛋壳) qiào(地壳)藏:cáng (隐藏) zàng(宝藏)龟:guī(乌龟) jūn(龟裂)qiū(龟兹,古国名)3.生词积累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
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
山麓:山脚下。
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粉碎。
形容经历久远的时间。
多指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悬崖绝壁:形容山势险峻。
五、课文精读1.读完课文后,你认为标题“时间的脚印”是什么意思?明确:“时间的脚印”是指从岩石上,我们可以看到时间在这块岩石上留下的印迹,即岩石产生时间的长短、在这块岩石产生到现在这个过程中所发生过的事情。
2.文章开头《时间伯伯》这首小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时间伯伯》这首小诗紧扣题目,并且把时间拟人化,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的实际生活,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这首小诗也引出了后文的“岩石可以记录时间”这一说明对象。
3.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样的?明确:根据课文内容可知,岩石的运动规律是这样的:岩石被破坏——堆积——重生,这个过程非常缓慢,3000-10000年才能生成一米左右厚度的岩石。
具体经过是这样的:岩石——阳光烘烤、风吹雨打、酸类腐蚀、冰河刨刮、人为原因——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4.课文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写是否偏离了主旨?为什么?明确: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
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时间的脚印”是在岩石生成过程中留下的,但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岩石被破坏而重新形成岩石的过程。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作者用大量篇幅说明岩石被破坏而渐成泥沙的过程,是为下文说明岩石生成打基础作铺垫的,没有“老”的岩石不断地被破坏,就没有“新”的岩石不断地生成,这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
因此,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喧宾夺主,而且会使人们对说明对象的了解更具体、更全面。
6.阅读第16-21段,说明岩石在生成过程中,究竟是怎样留下“时间的脚印”的?明确:岩石是由泥沙等落入湖海中的沉积物不断积累达到一定量时自身产生重压,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使泥沙胶结而形成的。
它最初生成时,像书面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加在一起,每一层岩石都凝固了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我们根据这些不同时期的气候、生物在岩石中的反映,就可以推测出该岩石形成的时间以及同一岩层的气候、生物等的状况。
7.阅读22到29自然段,岩石又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明确: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插入说明方法:举例子)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状况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8.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我们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有什么现实意义?明确:了解了岩石的这一功能,不仅使我们增加了知识,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去找寻地下的宝藏。
如果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
六、说明方法探究1.文章第9段至第十四段是说明破坏岩石的各种因素。
说说这几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这几段使用的是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分别从阳光、严寒、风、雨等多个角度来说明这些因素对岩石的破坏作用,这种方法可以使说明内容条理清楚,有条不紊。
2.“根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这个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科学而且准确地说明了岩石的形成速度缓慢。
3.“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一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把风比作砂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风对岩石的腐蚀作用。
4.“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
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这个句子作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明确:举例子,列举兰新铁路建筑时几分钟就炸掉一个山头的事例,真实而有力地说明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七、语言探究1.“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
”句子中加点词语可否删掉?为什么?明确:不能去掉。
“有一些”一词表示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物质填充到泥沙的孔隙中了,如果去掉就变成了全部,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一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分析这句话的表达作用?明确:这个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八、拓展延伸科普文就用来向读者介绍各类科普知识,常用浅显的文字介绍比较深奥的内容。
同学们课后多找一些这类文章读一读,然后作一个笔记,记下你在文章中所了解到的知识,并记下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九、巩固提高1.给下面加点字(蓝色)注音,给拼音写出汉字。
山麓( ) 掸()掉犀牛( )琥珀( ) 粗cāo( ) jūn裂( )孔xì()沟hè()(lù dǎn xī pò糙龟隙壑)2.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1)到哪里去找寻时间的综迹呢?(2)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失去的时间。
(3)再仔细瞧瞧,还会发现有些还没有崩落的山涯也已经有了裂缝。
(4)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沙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5)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烁、泥土。
(6)蒙古高原发生了风暴之后,北京的居民便忙着殚去身上的尘土。
(综—踪失—逝涯—崖沙—砂烁—砾殚—掸)3.下面句子中的“躺”字用得十分神,请作简要的分析。
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参考:这个:“躺”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平卧的岩石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岩石平卧地底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情形。
这个字体现出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特征。
)4.判断下面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
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参考:这句话使用了举例说明法。
作者举出兰新铁路修建时几分钟炸掉一个山头的事例,真实可信地说明了人类对岩石的破坏很大。
)十、课堂小结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
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
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很多值得学习的方法,将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
我们要将这些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十一、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