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

合集下载

环境毒理学精选全文

环境毒理学精选全文

研究方法
1. 整体试验 2. 体外试验 3. 调查研究:以已有试验结果、已有知识为基
础,采用医学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
体内实验法多在整体动物进行,也称整体动物实验。
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
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可用于科学研究的动物。
一般的实验动物有: 狗
小鼠
大鼠
家兔
豚鼠
仓鼠
按照染毒时间的长短:
急性毒性试验(acute toxicity),一次或24小时; 亚急性毒性试验(subacute toxicity),15-30天; 亚慢性毒性试验(subchronic toxicity),1-3个月; 慢性毒性试验(chronic toxicity),6个月-2年, 低剂量反复染毒
按照实验目的的不同:
繁殖实验、蓄积实验、代谢实验及“三致实验”
体外实验法:
植物、微生物、动物体外试验(器官、组织、 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试验)
调查研究
为了将动物实验的结果,在人体上进行论证,有 时需要进行人群调查.
实验动物的毒理学实验资料外推到人 群接触的安全性时的不确定性
1 实验动物和人对外源化学物的反应敏感 性不同,有时甚至存在着质的差别
3 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和 人可能的暴露途径基本一致。
环境毒理学的发展方向
1、多种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联合作用 2、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及
其引起的生物学变化 3、进一步研究致畸作用的机理 4、早期观察的敏感指标:环境污染物对动物
神经功能、行为表现、免疫机能的影响 5、环境污染物化学结构与毒性作用的关系 6、由细胞水平研究提高到分子水平

环境毒理学研究与环境保护

环境毒理学研究与环境保护

环境毒理学研究与环境保护第一章环境毒理学的定义和作用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以及这些效应对环境健康的影响的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各种污染源,如化工厂、农药、工业废水等。

第二章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室试验、流行病学调查和模拟实验。

实验室试验通过对动物或细胞进行实验,来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

流行病学调查则通过对人群进行调查,了解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模拟实验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化学物质在环境中的分布和转化过程。

第三章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毒性评估:研究化学物质对不同生物体的毒性效应,包括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通过毒性评估,可以确定哪些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2. 污染源追踪:研究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来源和迁移过程,追踪特定污染源对环境的影响。

这对于采取控制措施和污染治理非常重要。

3. 分子机制研究:研究化学物质通过什么机制对生物体产生毒性效应,包括对细胞和基因的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毒性机制,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与化学物质相关的疾病。

第四章环境毒理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成果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 毒性评估作为环境管理和风险评估的基础,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相关政策和管理措施,减少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2. 污染源追踪可以帮助确定污染源,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在工业废水处理中,可以通过追踪污染源来优化处理工艺。

3. 分子机制研究可以为环境治理和健康风险评估提供理论支持。

同时,它可以帮助研发新型环境友好型材料和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第五章环境毒理学研究的前景和挑战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前景广阔,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1. 复杂性:环境中存在大量的化学物质,它们的组合和相互作用使得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变得复杂。

因此,需要开发更准确、高效的研究方法。

2. 新型污染物:随着科技和工业的发展,新型污染物不断出现,它们的毒性和行为特征还不为人所知。

环境毒理学

环境毒理学

1.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小于10微米。

2.大气污染来源:自然来源(数量较大);人为来源(毒性、危害较大)。

3.粒径1-5微米的粒子在支气管各部沉积,粒径小于1微米的粒子大部分能到达肺泡沉积,到达肺泡的飘尘可被吞噬细胞吞噬。

4.大气中的SO2:40%-90%被鼻腔和上呼吸道粘膜吸收;吸附在颗粒物表面的SO2可进入呼吸道深部。

5.C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O2大200-300倍。

6.CO—Hb解离速度:O2—Hb的1/3600。

7.N2O2、N2O4、N2O5;易分解为NO、NO2。

8.N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CO的1400倍。

9.NO2毒性是NO的4-5倍。

10.大气中NO2:1-3ppm:嗅到5ppm呼吸道阻力增加;13ppm:对上呼吸道明显刺激;100-150ppm: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紫绀(30-60分钟)窒息死亡。

11.土壤的容纳能力是指土壤未受污染时的某种物质含量(自然本底值)与对作物能产生有害影响时的某物质含量(农田土壤标准值)之间的差值。

12.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容纳和净化能力,而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及性状等发生变化,使污染物质的积累过程逐渐占据优势,破坏了土壤及自然生态平衡,并导致土壤的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13.环境毒理学是研究土壤中各种化学污染物质的环境行为及其对土壤生态系统影响和危害的学科。

14.土壤污染的特点:污染物很难消除;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15.凡是进入土壤并影响到土壤的理化性和组成物而导致土壤的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的物质,统称为污染物质。

16.土壤污染的分类: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放射性元素、病原微生物。

17.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的pH,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溶解度随着土壤pH的降低而升高,因而容易在土壤中迁移和被作物吸收。

土壤胶体的吸附作用:重金属可被土壤吸附而处于不活化的状态。

土壤的氧化还原状态:土壤的氧化还原状态控制着土壤重金属的转化状态和存在状态。

环境毒理学汇总

环境毒理学汇总

环境毒理学☆1.环境毒理学: 是利用毒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土壤中已经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2.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poison)。

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生物学标志: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可分为暴露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和易感性生物学标志三类。

暴露生物学标志:是对各种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存在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或它们与内源性物质作用的反应产物的测定值,可提供有关化学物质暴露的信息。

效应生物学标志:指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或其他改变的指标。

易感生物学标志: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反映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性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3.半数致死剂量:指引起一组受试实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4.过敏反应也称变态反应: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产生的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

5.毒物兴奋效应:是指生物体在最初接受低剂量毒物时,表现为适当的兴奋作用。

6.慢性毒作用带: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 Limac /Limch Zch 大,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

毒作用(毒效应):化学物引起物体损害的总称。

分类(1)速发性或迟发性作用(2)局部或全部作用(3)可逆或不可逆作用(4)超敏反应(5)特异质反应7.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8.毒性:一种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中毒: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引起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环境毒理学

环境毒理学

1、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极其机理的学科研究对象: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包括物理性化学性及生物性污染物,其中以环境化学物为主要研究对象。

最终任务:保护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主要内容:1、环境毒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2、环境化学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部转化规律3、环境化学物极其转化产物对人类和哺乳动物的三致毒性作用与机理4、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判方法5各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损害作用的早发现,早防治的理论和方法和措施6、环境化学物在其他生物中的吸收转运代谢转化机器毒性作用的规律和预防措施2、简单扩散:生物膜两侧的化学分子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

影响因素1、生物膜两侧化学物的浓度梯变2脂/水分赔系数3化学物质的解离度和液体的PH3、吸收的主要途径1经消化道吸收饮水和食物中的污染物质主要是通过消化道被吸收入体内。

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均有吸收作用,但其主要作用的是小肠2经呼吸道吸收,空气中的化学污染物主要经呼吸道进入机体。

经呼吸道吸收的化学物质不经过静脉血液进入肝脏,故未经肝脏的生物转化过程而直接进入体内循环并分部到全身。

3经皮肤吸收。

环境仅化学物经皮肤吸收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表皮,二是毛囊汗腺级皮脂腺。

化学物质通过皮肤吸收需要通过三层屏障表皮角质层、连接角质层、基膜。

4、生物转化:环境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并形成其衍生物的过程。

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化过程: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

5、代谢饱和:集体吸收毒物后,随毒物在体内的浓度升高,单位时间内代谢酶对毒物催化代谢所形成的产物量也增加;但当毒物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其代谢过程中所需的基质可能被耗尽,或者参与代谢的酶的催化能力不能满足其需要,这样单位时间内的代谢产物量就不再随毒物浓度升高而增大,这种代谢过程达到饱和的现象称之为~6、中毒:是指机体受到某种化学物质的作用而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的病变。

环境毒理学

环境毒理学

环境毒理学1.环境毒理学的概念1.1环境毒理学简介1.1.1环境毒理学的定义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近年来有较快的发展。

1.1.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环境污染物,是人类生活活动和生产中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其种类非常繁多,有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多种污染物。

1.1.3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1)判明环境污染物及其他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作用机理(2)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急用灵敏的检测手段,找出环境污染物作用于机体后最初表现出来的生物学变化,以便于及早的发现并设法排除(3)定量评定环境污染物对集体的影响,确定剂量——反应(效应)关系。

1.1.4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内容(1)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2)环境污染物毒性评定方法(3)各种重要的环境污染物及有害物理因素对机体的损害及其作用机理1.1.5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动物的一般毒性试验(急性、亚急性、慢性)繁殖试验代谢试验蓄积试验致突变试验致畸试验致癌试验1.2环境污染物的转运与转化1.2.1生物转运污染物进入人体后,经生物膜进入人体,其方式有: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滤过;特殊转运——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吞噬、胞饮。

进入人体后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吸收。

然后分布与贮存在人体的各器官和组织中,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位置进行积聚,主要的化学贮存库有:血浆蛋白、肝和肾、脂肪组织、骨骼组织。

环境污染物及其代谢物可经肾随尿排出和经肝随胆汁通过肠道随粪排出,以及其他的排泄途径。

1.2.2生物转化环境化学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并形成其衍生物的过程称为生物转化,又称生物解毒、生物失活。

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化过程是酶促反应,需特定的酶类催化才能进行,其反应类型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结合反应。

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有:物种差异和个体差异、饮食营养状况、年龄性别等生理因素、代谢饱和状态、代谢酶的抑制和诱导。

环境毒理学

环境毒理学

第一章绪论1.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人体和人群,以及相关生物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外源化学物:不是人体的组成成分,也非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或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物质,但它们可通过一定途径与人体接触并从环境中进入人体。

3.生态毒理学:是研究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特别是环境污染物对非人类生物个体和群体以及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4.环境易答基因(环境易感基因):人类的某些基因对环境因子具有特定的反应,这些反应影响着人体对有害环境因子(特别是环境化学物)的易感性。

5.人群调查:是环境毒理学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

即采用医学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根据动物试验的结果及对环境化学物毒理作用的预测或假设,选用适当的观察指标,对接触该环境化学物的人群进行调查,分析环境污染与人群健康损害的关系。

第二章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1.生物转运:环境化学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具有类似的机理,均是反复通过生物膜的过程,统称为生物转运。

2.生物转化(代谢转化):环境化学物在组织细胞中发生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过程,称为生物转化或代谢转化。

3.ADME: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4.许多化学物质在溶液中呈离子状态时脂溶性低,不易通过生物膜;反之容易。

解离度越大,越难通过。

体液的pH可影响弱酸和弱碱的解离度。

5.吸收(1)经消化管吸收①有机酸主要在胃内被吸收,有机碱主要在小肠内吸收②消化管对环境化学物的吸收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消化管中的多种酶类和菌丛,可使某些化学物转化成新的化学物而改变其毒性;胃肠道内容物的种类和数量、排空时间及蠕动状态都会影响消化管对环境化学物的吸收;环境化学物的溶解度和分散度也是影响吸收的因素。

(2)经呼吸道吸收颗粒物的吸收主要受颗粒大小的影响。

颗粒物直径大于10m者,因重力作用迅速沉降,被吸入后因惯性碰撞而大部分沉积在上呼吸道;直径5~10m者因沉降作用而大部分阻留在气管和支气管;直径为1~5m者可随气流到达呼吸道深部,并有部分到达肺泡;颗粒直径小于1m 者,可在肺泡内扩散而沉积下来。

环境毒理学

环境毒理学

实验二 污染物对发光细菌的急性毒性测试

实验步骤 氯化汞溶液的稀释 反应物的配制


培养15min
测定发光强度
实验二 污染物对发光细菌的急性毒性测试
EC50=0.2mg/l
实验三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实验步骤 骨髓液的制备和涂片 固定 染色 镜检
实验三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计数200个PCE,6个有微核,微核率3%
出现的问题
由于光照不均匀、测定时部分藻液未摇 匀等原因,导致测得的部分数据严重偏 大或偏小
出现的问题
小鼠骨髓涂片染色后冲洗时冲 洗过度,大量细胞被冲去,细 胞密度过低。
谢谢!
环境污染物的分类
(1)化学类:重金属、工 业有机物、农用化学、 医用和日用污染物等 (2)物理类:微波辐射、 放射性物质(CT 、γ刀、 X 射线、电器的电磁辐 射场等)和噪声等
环境污染物
(3)生物类:病菌和病毒 等
环境污染的来源

具有毒理学意义的两种主要环境污染来源,分别是地理因素 和人为因素。 地理因素产生的污染物, 即自然产生的毒物, 包括有毒金属和 气体, 如存在于自然矿物中的砷和火山喷出的二硫化物。



( 4) 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所需的灵敏度;
( 5) 分析资料和报告; ( 6) 整个分析过程的质量控制和可信度
研究环境毒理学的目标及意义
研究环境的现状、发展、将来以及污染
物的传播, 从而正确估计和降低人类接 触污染物的危险, 并减少污染源的存在, 以防止进一步的污染发生。这就是环境 毒理学的研究目标。
环境毒理学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有毒物 黄通过广泛的媒介物, 如被污染的空气、土壤、 水、食物或工业原料等, 产生的毒理效应。环 境毒理学的研究包括毒物来源(自然或人为产 生的)、环境的现状、发展和将来, 以及动物、 植物和人由于偶然的事故的成不明的原因接 触到这些有毒物质产生的效应。其目的在于 判断环境污染物的来源, 定量和定性研究这些 污染物, 了解包括人在内的有机体的接触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毒理学(environmental toxicology),是环境科学和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机理的学科,属于环境医学组成的一部分,也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

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机理的学科。

它是环境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

环境毒理学主要通过动物实验来研究环境污染物的毒作用。

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作用一般有接触剂量较小;长时间内反复接触甚至终生接触;多种环境污染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接触的人群既有青少年和成年人,又有老幼病弱,易感性差异极大等特点。

环境毒理学主要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在动植物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阐明环境污染物对人体毒作用的发生、发展和消除的各种条件和机理。

其主要任务有以下三项:
①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造成的损害和作用机理;
②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观察指标,即用最灵敏的探测手段,找出环境污染物作用于机体后最初出现的生物学变化,以便及早发现并设法排除;
③定量评定有毒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与效应或剂量-反应关系,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