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寒风吹彻导学案

合集下载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把栏杆拍遍》。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的文学价值。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抒发的豪情壮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在现实生活中积极面对困难,坚定信念。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把栏杆拍遍》的原文及翻译。

(2)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诗歌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3)如何运用诗歌中的情感和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歌《把栏杆拍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朗读诗歌:(1)让学生跟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情感。

3. 翻译诗歌:(1)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教师点评并讲解诗歌中的难点字词。

4. 分析诗歌:(1)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2)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如何在实际中运用诗歌的情感和哲理。

6. 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栏杆拍遍》。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写一篇短文。

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下一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原文及翻译掌握情况。

2. 学生对诗歌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

3.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诗歌情感和哲理的情况。

《把栏杆拍遍》导学案

《把栏杆拍遍》导学案

《把栏杆拍遍》导学案《把栏杆拍遍》导学案【学习⽬的】1、解读⽂本所引⾟词,体会“词⼈本⾊是武⼈,武⼈本⾊是政⼈”的意蕴。

2、品读⽂本,引导学⽣正确认识⾟弃疾这个⼈,感悟其丰富的精神内涵。

3、体会联想、⽐较在再现历史⼈物形象中的作⽤,学习运⽤联想、⽐较表达⾃⼰的感受。

【学习重难点】1、感受词⼈始终不渝的爱国情感。

2、⾟弃疾成为爱国词⼈的历程。

【学法指导】塑造⼈物形象的基本⽅法【知识连接】1、作者简介梁衡(1946——)⼭西霍县⼈。

1968年毕业于中国⼈民⼤学。

长期在基层当记者。

现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全国记协常务理事。

主要从事散⽂创作、散⽂理论研究。

作品曾获青年⽂学奖、赵树理⽂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艺》发表的散⽂《忽⼜重听"⾛西⼝"》获《美⽂》、《⽂学⾃由谈》、《佛⼭⽂艺》三家联合举办的"⼼系中华"散⽂征⽂优秀奖。

2、背景资料⾟弃疾(1140-1207),南宋词⼈。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东济南)⼈。

出⽣时,⼭东已为⾦兵所占。

⼆⼗⼀岁参加抗⾦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

⼀⽣坚决主张抗⾦。

在《美芹⼗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兵⼒量、⿎吹妥协投降的谬论做了有⼒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励⼠⽓,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带。

晚年韩胄当政,⼀度起⽤,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图恢复国家统⼀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

第⼀课时【预习检测】1、给加点的字注⾳。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把栏杆拍遍》这首诗;(2)了解作者辛弃疾的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特点;(3)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2)学会朗读、感悟诗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报国之志、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3)引导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翻译及背诵;(2)作者背景及诗歌创作特点;(3)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的深入理解;(2)朗读、感悟诗歌的能力培养;(3)将诗歌中的情感态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辛弃疾吗?你能背诵他的哪些诗词?(2)简介辛弃疾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翻译诗句;(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情感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朗读感悟(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诗歌,体会作者的情感。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把栏杆拍遍》;2. 深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3. 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诗歌中“壮志未酬”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高中语文_把栏杆拍遍(梁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把栏杆拍遍(梁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把栏杆拍遍》学案一、学习目标1、感受辛弃疾和他的词在文人中和历史上的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

2、体会对比、以词证人等手法对表现辛弃疾形象的作用。

3、领悟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脊梁的精神实质。

二、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1、作者:梁衡: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有散文《晋祠》、《夏感》《》《把栏杆拍遍》等入选中学教材。

据说,他是活着的作家中作品入选教材最多的人。

2、解释下列成语:①笔走龙蛇:②美芹十献:③金瓯无缺:④血气方刚:⑤掉书袋:⑥浅尝辄止:⑦振聋发聩:(二)文本探究1、辛弃疾是一个怎样的“武人”?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件来表现他的武人性格的?2、作为“政人”的辛弃疾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呢?3、武人出身、一心报国的政治家辛弃疾为什么终至于成为一位伟大的“词人”?4、浏览全文,找出表明辛弃疾的词与其他文人的词有什么不同的句子。

(三)艺术探究作者为了突出辛弃疾的唯一性和独特性,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请找出几处并分析。

(四)质疑探究作者为什么说,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而不用“辛弃疾传”?(五)奇文共赏读(六)作业布置1、将文中涉及的词进行摘抄积累并背诵;2、写一份关于辛弃疾的任务评述,300字以上。

《把栏杆拍遍》学情分析散文相比小说,学生更喜欢学习小说。

再加上本片课文中有大量的诗词,这些诗词也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诗词鉴赏本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在之前的诗词学习中,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但是学生在对诗词写作手法以及意境方面的体会还难以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所以我在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必要的知识和背景,加以引导,并构建一个合理的平台,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梁衡先生的笔下重新认识一个辛弃疾。

《-寒风吹彻》导学案

《-寒风吹彻》导学案

《寒风吹彻》导学案编制:王平老师、郭庆红老师审核:曹红艳老师使用时间:第五周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清课文结构,熟知每部分内容。

2.熟读课文,初步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体会母爱这种博大的情怀。

【学习重点】理清课文结构,熟知每部分内容。

【学习难点】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体会母爱这种博大的情怀。

课前预习案【集腋成裘】栖qī息冒昧mèi槲hú寄生瓤ráng肉醴酪lǐ lào龟jūn 裂浸渍zì渣滓zhā zǐ赵佶jí萌蘖méng niè逶迤wēi yí青睐lài嗜shì好酋qiú长偏袒tǎn强悍hàn螫shì针蛊gǔ惑疱疹pào zhěn妊娠rèn shēn罪孽niè根茬chá老趼jiǎn湮yān 没船坞wù琥珀hǔ pò袒tǎn露悄qiǎo无声息【背一背】美文片段积累:人生哲理1.幸福是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幸福是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幸福是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幸福是朋友一个温馨的字条;幸福是母亲一声温柔的叮咛,幸福是老师一次亲切的问候。

2.我突然就觉得自己像个华丽的木偶,演尽了所有的悲欢离合,可是背上总是有无数闪亮的银色丝线,操纵我的哪怕一举手一投足。

3. 那些曾经以为念念不忘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过程里,被我们遗忘了。

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我没哭,可是眼泪流下来了。

4.怎么能不喜欢出发呢?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

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5.青春是一滩水,无论是摊开还是紧握,都无法从指缝中淌过单薄的年华。

童真无6.邪的孩子说:“心灵的选择是把售货员阿姨找错的零钱送回去一样简单的事。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把栏杆拍遍4篇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把栏杆拍遍4篇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把栏杆拍遍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范文:把栏杆拍遍精选4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把栏杆拍遍》的作者、背景以及作品的主题。

2. 阅读并理解《把栏杆拍遍》的内容。

3. 分析并讨论《把栏杆拍遍》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把栏杆拍遍》的内容。

2. 分析并讨论《把栏杆拍遍》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分析并讨论《把栏杆拍遍》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课本《高中语文》第一册。

2. 电子板书及投影仪。

3. 学生自带的手机或相机。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先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栏杆图片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并与学生们讨论关于栏杆的相关话题。

然后教师可引出新课的话题:“在我们周围是否有一些看似平常却又不容忽视的事物呢?你们有没有留意过身边的栏杆?请你们思考一下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栏杆都是怎样的?有什么样的故事可读呢?”并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作品就是一篇以栏杆为主题的散文《把栏杆拍遍》。

Step 2:阅读理解(2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把栏杆拍遍》。

2. 学生们分组互相讨论并解答以下问题:a. 文章的主要讲述了哪些栏杆的故事?b. 通过这些栏杆的故事,作者想要传达什么信息?3. 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然后各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答辩。

4. 教师逐一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主题与作者的意图。

Step 3:分析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些句子,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2. 学生们可以结合课文中的相关句子,进行小组讨论并汇报。

3.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分析结果,并进行点评。

Step 4:拍摄栏杆(20分钟)1. 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出发到学校附近或周围的环境中,拍摄各种栏杆的照片。

2. 学生们需要回到教室后,选择一些有趣的照片,并通过PPT或其他形式进行展示。

《把栏杆拍遍》 教案

《把栏杆拍遍》 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一、课文导入水龙吟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声鸿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儘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l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词人凭栏,捧着一心想用来杀敌的“吴钩”,看了又看,胸中的积怨仍无法驱散,只能一遍又一遍的拍打着栏杆,一下,一下……可是,又有谁能够理解呢?这首词“充满牢骚激愤之气,词人壮志难酬,孤独寂寞的心情,通过凭栏,强烈的表现了出来。

凭栏而抒发壮志,往往件伴随着激愤的、对现实不满的心情,因而词中常透出一股怨气和无奈。

凭栏,使词人更显得孤立、无助、冷清,倍增词中之哀。

以上的模式可以概括为凭栏→远眺→触景生情→抒发壮志。

“栏杆”已经成为一个意象,一个象征,一个词人抒发壮志难酬的情感的平台。

激活学生思维,我们所学习的诗歌中,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岳飞(?)《满江红》头两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骤急的暴雨刚过,词人登上高台,凭着栏杆,举目四顾。

看到了什么呢?只有祖国的破碎河山,金瓯残缺。

他忍不住满腔激愤,却因为“豺狼当辙”的局面而壮志难酬,只有怒发冲冠,仰天长啸。

欧阳修《踏莎行》中“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回词人是在为留守的女士设想了。

他劝慰她,别上高楼去靠着那高高的栏杆痴痴了望了吧。

就算看得再远,也只能看到一片平旷的草原,尽头处是轻烟淡霭笼罩的春山,而你思念的人,却还在春山另一边更远的地方。

凭栏和眺望的结果是失望,只有无限的感伤,其愁思“迢迢不断如春水”。

李煜《浪淘沙》下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词人用了倒叙手法,先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忘却了自己亡国之君的身份,一晌贪欢,然而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了美梦,使他回到了真实而凄惨的现实中来。

《把栏杆拍遍》 教案

《把栏杆拍遍》 教案

《把栏杆拍遍》教案《<把栏杆拍遍>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对辛弃疾的独特评价和深刻感悟。

2、学习作者以独特视角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和词作内涵,感受其爱国情怀。

(2)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如选材、构思、语言等。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辛弃疾复杂的内心世界。

(2)体会作者对辛弃疾的独特评价和深刻思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词作的韵味和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关键问题,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理解困难处,教师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有许多璀璨的明星。

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伟大的词人——辛弃疾的世界。

他一生渴望收复失地,却壮志难酬。

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辛弃疾的传奇人生。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位英雄的悲愤与无奈。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

他的作品风格大气磅礴,富有思想深度。

2、写作背景本文创作于一个呼唤英雄、渴望英雄精神回归的时代。

作者通过对辛弃疾的解读,表达了对英雄的敬仰和对时代的思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文章围绕辛弃疾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辛弃疾的人生经历(1)学生分组讨论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起义抗金、仕途坎坷等。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辛弃疾一生的主要事迹,理解他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2、辛弃疾的词作分析(1)选取文中提到的辛弃疾的词作,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让学生诵读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2)分析词作的艺术特色,如用典、抒情方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散文选读》导学案(三)
研读《把栏杆拍遍》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理解“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

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这句话的含义。

(4分)
答:
2、文章第五段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3、作品以“把栏杆拍遍”为题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4、纵观全文,作者认为辛弃疾的词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6分)
答:
《寒风吹彻》导学案
1.“许久以后我还记起我在这样的一个雪天,围抱火炉,吃咸菜啃馍馍想着一些人和事情,想得深远而入神。

”作者在文中回忆起了自己的哪些事情?(4分)
2.第三段中说“那是我多年前冻坏的一根骨头,它永远地冻坏在那段天亮前的雪路上了”。

结合下文,说说“我”腿被冻坏的原因。

(4分)
3.请解释下面划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6分)
(1)像我一样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

(3分)
(2)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

(3分)
4.本文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

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7分)
(1)对第四段中“牛车一走出村子,寒冷便从四面八方拥围而来,把你从家里带出的那点温暖搜刮得一干二净,让你浑身上下只剩下寒冷”的叙述,有
人认为应将“你”改为“我”更恰当,试谈谈你的看法。

(3分)(2)“赛风吹彻”在文中有多重含意,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4分)
《把栏杆拍遍》导学案参考答案
1、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钢刀利剑”与“羊毫软笔”对比,“奔走沙场”与“笔走龙蛇”对比,走出了辛弃疾空有杀敌志却无报国门的悲愤、无奈,也表现了作者对辛弃疾的同情和惋惜。

(4分。

手法2分,分析2分)
2.衬托。

用岳飞、杜甫、卢纶衬托出辛词的金戈之声,用屈原和共工衬托辛弃疾的悲愤之情。

(4分。

手法2分,分析2分)
3、①“把栏杆拍遍”出自辛弃疾的代表作《水龙呤》中的“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以此为题能突出辛词的豪放派风格。

②表现他渴率兵过江、收复失地的渴望;③表现他报国无门、不被重用的愤慨。

④这个题目正好能概括辛弃疾作为武人、词人的双重身份。

(6分,每点两分,答对三点给6分)
4、①有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②充满了收复失地的渴望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③婉约言愁之笔中,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

(6分,每点2分)
《寒风吹彻》导学案参考答案
11.光着头钻进大雪中玩耍,上学时掉进冰窟窿,在寒冷的教室门外等待开门,去远方拉柴冻坏了腿。

(每答对一点一分,语肓不流畅简洁扣一分)
12.生活的艰辛、生活的苦难对这个家庭的重压。

人们在温饱的底线上挣扎,而淡漠了生活中温情的成分,比如相互间的关爱和沟通.我个人在寒冷的夜里,孤独无助,没有家人关心,没有温暖.(“生活的艰辛”、“孤独无助”、“没有家人的关心”或“没有温暖”三点中答出2点2分,3点4分)
13.(1)“一生”是个很空泛的时问概念,这里只把它具象化了,当成身体一样可以“抚摸”,其实是指种带着温情的回忆,以及对生命的的思索(具象、回忆、生命的思索.三个点,每点一分,意思对即可)
(2)困难与挫折先是从肉体上对人进行摧残,接着再对人的精神进行摧残.直到摧垮一个人的斗志,夺去一个人的生命.(肉体、精神、斗志、生命,答出一点一分,答出3点,意思对即可)
14.(1)同意。

“我”。

全文叙述人称一致,写出了“我”走出家门后对寒冷的感受。

不同意.这是个抒情的句了,“你”让读者置身其中,拉近了读者与作者的距离,有利于抒发情感,形成共鸣。

(观点明确1分,说理透彻2分只说同意或不同意.没有论述,不给分。


(2)“寒风”包括“冬天”和“雪”等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既实指北方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也虚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磨难.还指存生老病死规律中的脆弱和无奈,也有生活的冷漠和痛苦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生命悲歌的一种心境。

(环境的艰苦,人生的磨难,生活的冷漠,生命的悲歌,答出(其中任意两两点即给2分)
“吹彻”两个字含义非常丰富,可从四个层而上分析理解:①时间上指人的一生被寒风吹彻,作者说他过去被寒风吹彻,现在被寒风吹彻,预示自己和其他人的余下的岁月也将被寒风吹彻。

②空间上,每个地方每一个角落都被寒风吹遍,我们无法逃避.③程度上,寒风吹得人“痛彻骨髓”。

④广度上,所有的人被寒风吹彻:这样作者把人生的苦难,生命的悲歌充分地表达了出来。

(能从时间、空间、程度、广度中答也任意两点,即给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