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阅读第一章第2节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一章文言文阅读第2讲考点突破学案文言断句课件新人教版

7.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 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附【参考译文】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朝太傅谢安的九世孙。父亲谢蔺,任正员外郎,
兼散骑常侍。谢贞幼年聪慧敏捷,性情纯厚。祖母阮氏起先苦于风眩病,每每发 作便一二天不能饮食。谢贞当时才七岁,祖母不食,他也不食,亲族都觉得他与众 不同。母亲王氏,给谢贞讲《论语》《孝经》,他读完便能背诵。八岁时,曾写 《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对他的诗赋有美好情趣感到惊奇,对亲近的 人说:“此儿将来可成大器,至于‘风定花犹落’一句,可以和谢惠连媲美了。” 十三岁时,(谢贞)略通《五经》大意,尤其熟悉《左氏传》,又擅长草书、隶书、 虫篆书。十四岁时,父亲离世,他顿首痛哭,数次哭得死去活来。父亲谢蔺遭逢
附【参考译文】 后世的学习,大概比先王那时候要更加兴盛。居处的安逸,饮食的丰盛,规矩约
束的严苛,先王那时候也不一定具备;但是学习就只为学习,施政者就只为施政。人 们聚集住在一起终年玩乐,有上进心的人只不过通晓经书,写写文章,以考取功名,已 经考取功名做了官,先前所学习的知识,很快就忘记并荒废了。一看文书记载的相 关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的事,就说:“我刚刚从政,哪里懂这些?”唉!后代说治理 国家的人常常赶不上先王的时代,就是治学与为政分开的缘故吧!
C.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 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提示】根据句意,“通经缉文”是一个整体,中间不应断开,且“既得之”“则 昔之所习者”各自独立,二者中间应断开,排除该选项。 D.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 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提示】根据句意,结合前面选项的分析,应是“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则昔 之所习者”,选项所断皆不准确,排除该选项。 答案:B
语文复习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高频考点二 Word版含答案.doc

高频考点二 虚字备而后神态出——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2012·湖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自 戒郑思肖 有行,至贫至贱可以进之;无行,至富至贵不可亲之。
何也?有行之人,纲纪森然,动皆法度,不敢一毫越理犯分.,恣其所行,虽贫乏不以为不足,无故与之犹不受,况妄谋乎!忠孝仁义,睦于家,蔼于乡,不以害遗于人,断无后殃。
无行之人,谲.佞残妒,塞于胸间,心目所至,悉犯于理,贪涎满吻,并包之心炽然,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虽死且有谋,馀孽犹毒于人,必难终以福。
匹夫有行,保身、保家、保子孙,遗善为.闾里传;卿相无行,亡身、亡家、亡国、亡天下,遗臭为后世笑。
敢断之曰:无行之卿相,不若有行之匹夫。
得若人而交之,非损我者也,实益我者也。
然我或有一于此,人将拒我,如之何得若是之人而交之耶?其惧人之.拒我也,莫若以所以拒于人者反拒乎吾身,庶乎可矣。
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能自检其身,则不失为君子。
终身其.行斯言乎!我少也昧,惟由我父所行之涂行焉,凛凛然或恐悖之,玷于父母,愿必进于道,期.为君子之归,故书以自戒。
(选自《郑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遗善为.闾里传为.仲卿母所遣 B.⎩⎪⎨⎪⎧ 其惧人之.拒我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D.⎩⎪⎨⎪⎧终身其.行斯言乎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为”“之”“以”“其”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 项都是介词,“被”的意思。
B 项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C 项都是介词,可译为“把、用”。
D 项第一个“其”可译为“这样”,表示强调语气;第二个“其”可译为代词,他。
参考译文(一个人如果)有品行,他再贫穷地位再低下别人也可以结交亲近他;(一个人如果)没有品行,他再富有再尊贵别人也不结交亲近他。
高考语文高职总复习教材第一章文言文阅读(二)一词多义(共21张PPT)

【同类比较】
梅晓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侍读学士询从子①也,工为诗,以深远古 淡为意,间出奇巧,初未为人所知。用询荫为河南主簿,钱惟演留守 西京,特嗟赏之,为忘年交,引与酬唱,一府尽倾。欧阳修与为诗友,自 以为不及。尧臣益刻厉,精思苦学,由知名于时。宋兴,以诗名家为 世所传如尧臣者盖少也。尝语人曰:“凡诗,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 道者,斯为善矣;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 后为至也。”世以为知言。历②德兴县令,知建德,襄城县,监湖州 税,签书忠武,镇安判官,监永丰仓。大臣屡荐宜在馆阁,召试,赐进士 出身。 宝元、嘉佑中,仁宗有事郊庙,尧臣预祭,辄献歌诗,又尝上书言兵。 注《孙子》十三篇,撰《唐载记》二十六卷,《毛诗小传》二十卷, 《宛陵集》四十卷。 尧臣家贫,喜饮酒,贤士大夫多从之游,时载酒过门,善谈笑,与物无忤, 诙嘲刺讥托于诗,晚益工。有人得西南夷布弓衣,其织文乃尧臣诗 也。名重于时如此。 【注】 ①从子:侄子。②历:历任。
字 词
例句
出处
解释
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 屏人间语曰。
《信陵君窃符 救赵》
①
秘密,暗中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鸿门宴》 ② 从小路,悄悄地
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 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促织》
③ 一会儿
间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邹忌讽齐王 纳谏》
④
间或,断断续续
得间奔真州。
《<指南录>后 序》
⑤
泛指缝隙;空隙; 机会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鬻此,足以资读书 鬻:做
B.殊伟
殊:甚,很
C.客有诮之曰
诮:讥讽
D.吾窃耻焉
窃:私下
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2节

审题提示
A项“之”均为代词,代指居庸关。B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为”分别为:介词,表被动;介词,替、给。C项 “所”均是助词,与前面的介词“为”配合,组成 “为„„所”结构,表被动。D项“于”均为介词, 在。
答案
B
2.(2009· 广东)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 . 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 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 . 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 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 . 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 徇。
曾经一次,李迪正休假,皇上忽传李迪于内东门 朝见,皇上拿出三司使马元方呈上的每年收入支出的 财物数目给李迪看。当时连年发生蝗灾旱灾,(皇上) 问李迪应怎样应对,李迪请皇上打开宫内藏库来帮助 国家财用,那么赋税征收就宽缓,百姓就不会再过分 劳苦了。皇上说:“我想用李士衡代替马元方,等他 来到了,可以拿出金帛几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 “天子的财物不分内外,希望陛下下诏书赐给三司, 来表示朝廷恩德,又何必说借呢?”皇上很高兴。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但为人使而不足以使人者 A. .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则当以何者骂人乃为恰当 . B.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林遂引数十种如蛇如虎之类 . C. 惟江上之清风 . 亦不足以骂人 . D.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
D.
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 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 至于此 .
审题提示
A项第一个“其”,代词,他的;第二个
“其”,副词,表祈使语气。B项第一个“之”,代 词,他们,代逃兵;第二个“之”,助词,用在主谓 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第一个“以”,介 词,凭;第二个“以”,连词,来。D项两个“乃” 都是副词,竟然。
高中语文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 》教师用书:第1单元 1 李白诗二首 Word版含解析

1李白诗二首如果说唐代是中国诗坛的珠穆朗玛峰,你则是峰顶的一块坚石,伟岸而不可动摇;如果说唐代是中国诗坛的长江与黄河,你则是浪尖的一股劲流,凶猛而不可阻挠。
你站在中国文坛的黄金马车上翘首远瞻,你立在宦海沉浮的风口浪尖上踯躅向前。
诗仙的挥毫洒脱与铿锵有力,在天地自然的鬼斧神工下,熔铸成你不屈的豁达魂灵。
那夜空中熠熠闪光的银河是对你的溢美之词,那大地上奔腾豪迈的长江是对你无上的礼赞之章。
你从月光下走来,你轻挥衣袖,洒下一片浪漫情怀;你从蜀道上走来,你微微昂头,留下一身豪放气概;你从唐诗中走来,你挥洒文墨,记下一个鼎盛时代。
你名中带“白”,的确,正如一张白纸,才可尽情在上面描绘出天马行空的想象,才可尽兴在上面挥写出豪迈、磅礴的气势,才可温柔地倾诉出那一片浪漫心境。
一身傲气,惊世才华,是你;一派洒脱,写遍情怀,是你!最后,你向着那波光中的月影一跃,跃进了你的浪漫世界,留下了一水灿烂。
李白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
二十五岁时,离开四川,开始了在各地的长期漫游,近体诗和古体诗近体诗,亦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
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古体诗,亦称“古风”,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
押韵宽,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
篇幅长短不限。
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按时间来判断,在唐以前的诗都被称为古体诗,唐之后的诗就是近体诗了。
但是自从唐代近体诗产生之后,诗人们仍旧不放弃古代诗歌的形式,模仿古人写那种较少拘束的诗,如李白的《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
于是近体诗与古体诗成为两种不同的诗体,一直流传至今。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将.进酒()金樽.()岑.夫子()馔.玉() 恣欢谑.() 沽.取()瀛.洲() 天姥.() 天台.()剡.溪() 渌.水() 宿.处()殷.岩泉() 霹雳.() 石扉.()訇.然() 魂悸.() 恍.然()千金裘.() 谢公屐.() 澹澹.()【答案】qiānɡzūn cén zhuàn xuèɡūYínɡmǔtāi Shàn lùsùyǐn lìfēi hōnɡjìhuǎnɡqiújīdàn第2步词语释义——字字落实根基牢(1)会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寂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径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将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摧眉折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应该。
语文复习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考点提升练(二) 散文类 Word版含答案.doc

考点提升练(二) 散文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游天平山记高启至正二十二年重九日,积霖既霁,灏气澄肃。
予与同志之友以登高之盟不可寒也,乃治.馔载醪,相与诣天平山而游焉。
山距城西南水行三十里。
至则.舍舟就舆,经平林浅坞间,道傍竹石蒙翳,有泉伏不见,作泠泠琴筑声。
予欣然停舆听,久之.而去。
至白云寺,谒魏公祠,憩远公庵,然后由其麓狙杙①以上。
山多怪石,若卧若立,若搏若噬,蟠孥②撑拄,不可名状.。
复有泉出乱石间,曰白云泉,线脉萦络,下坠于沼,举瓢酌尝,味极甘冷。
泉上有亭,名与泉同。
草木秀润,可荫.可息。
过此,则峰回磴盘,十步一折,委曲而上,至于龙门。
两崖并峙,若合而通,窄险深黑,过者侧足。
又其上有石屋二:大可坐十人,小可坐六七人,皆石穴,空洞,广石覆之如屋。
既入,则凛然若将压者,遂相引以.去。
至此,盖始及山之半矣。
乃复离朋散伍,竞逐幽胜,登者,止者,哦者,惫而喘者,恐而眺者,怡然若有乐者,怅然俯仰感慨,若有悲者:虽所遇不同,然莫不皆有得也。
予居前,益上,觉石益怪,径益狭,山之景益奇,而人之力亦益以惫矣。
顾后者不予继,乃独褰裳奋武,穷山之高而止焉。
其上始平旷,坦石为地,拂石以坐,则.见山之云浮浮,天之风飕飕,太湖之水渺乎其悠悠。
予超乎若举.,泊乎若休,然后知山之.不负于兹游也。
既而欲下,失其故路,树隐石蔽,愈索愈迷,遂困于.荒茅丛筱之间。
时日欲暮,大风忽来,洞谷唅呀,鸟兽鸣吼。
予心恐,俯下疾呼,有樵者闻之,遂相导以出,至白云亭,复与同游者会。
众莫不尤予好奇之过,而予亦笑其恇怯颓败,不能得兹山之绝胜也。
于是采菊泛酒,乐饮将半,予起,言于.众曰:“今天下板荡③,十年之间,诸侯不能保其国大夫不能保其家奔走离散于四方者多矣而我与诸君蒙在上者之力得安于田里抚佳节之来临登名山以眺望举觞一醉岂易得哉!然恐盛衰之不常,离合之难保也,请书之于石,明年将复来,使得有所考焉。
”众曰:“诺!”遂书以.为记。
注①狙杙(jū yì):像猕猴攀登小木桩一样。
语文复习 古代诗文阅读 第一章 考点针对练(四)分析综合 Word版含答案.doc

考点针对练(四) 分析综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谢朓字玄晖,陈郡阳夏人也。
祖述,吴兴太守。
父纬,散骑侍郎。
朓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
解褐①豫章王太尉行参军,度随王东中郎府,转王俭卫军东阁祭酒。
建武四年,出为晋安王镇北谘议、南东海太守,行南徐州事。
启王敬则反谋,上甚嘉赏之。
迁尚书吏部郎。
朓上表三让,中书疑朓官未及让,以问祭酒沈约。
约曰:“让之美,本出人情,若大官必让,便与诣阙章表不异。
”朓又启让,上优答不许。
东昏②失德,江祏欲立江夏王宝玄,末更回惑,与弟祀密谓朓曰:“江夏年少轻脱,不堪负荷神器,不可复行废立。
始安③年长入纂,不乖物望。
非以此要富贵,政是求安国家耳。
”萧遥光又遣亲人刘沨密致意于朓,欲以为肺腑。
朓自以受恩高宗,非沨所言,不肯答。
少日,遥光以朓兼知卫尉事,朓惧见引,即以祏等谋告左兴盛。
祏闻,以告遥光,遥光大怒,与徐孝嗣、祏、暄等连名启诛朓曰:“谢朓资性险薄,王敬则往构凶逆,微有诚效,自尔升擢。
而溪壑无厌,著于触事。
窃论宫禁,间谤亲贤,轻议朝宰,丑言异计,非可具闻。
无君之心既著,共弃之诛宜及。
”又使御史中丞范岫奏收朓,下狱死。
时年三十六。
(选自《南齐书》,有删改)注①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做官。
②东昏:萧鸾死后,荒淫无度的东昏侯萧宝卷登位。
③始安:始安王萧遥光。
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直接导致谢朓被杀的一组是()①度随王东中郎府②遥光大怒,与徐孝嗣、祏、暄等连名启诛朓③启王敬则反谋④朓自以受恩高宗,非沨所言,不肯答⑤即以祏等谋告左兴盛⑥窃论宫禁,间谤亲贤A.①②⑥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⑤答案 C解析①陈述谢朓任职经历。
③说的是谢朓告发王敬则,与谢朓被杀无关。
⑥是萧遥光等人奏本中的话,不能说明谢朓就是这样做的。
参考译文谢朓字玄晖,是陈郡阳夏县人。
祖父谢述,官至吴兴太守。
父亲谢纬,官至散骑侍郎。
谢朓从小爱好读书,有美好的名声,文章清新华美。
脱去粗布衣服(从平民直接)到豫章王那里做了太尉行参军,调到随王东中郎府任职,后来调为王俭卫军东阁祭酒。
新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课件专题三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第一部分第2课时句—在句子翻译中系统文言句

人孙奇逢,是一位有气节的侠士”。
典句 杭,水陆之会。 2020 全国卷Ⅰ
分析 无标志判断句。可译为“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
[规律总结]
判断句——分清类别,添加成含有“是”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
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
参考译文: 张铨,字宇衡,沁水人。万历三十二年的进士。被授予保定推官之职,又被
提拔为御史,巡视陕西茶马。因为服丧回家,后被起用巡视江西。当时辽东总兵 官张承萌战败身亡,而经略杨镐正提议四路出兵,张铨驰往京师奏道:“敌方山 川的高险平坦,我方不能全部了解,孤军深入,能保证不被包抄不被截断后路吗? 况且用冲锋陷阵的精锐骑兵进行野战,是敌人之所长,我方之所短。以短击长, 以疲劳应对安逸,以进攻者的身份与守卫的一方交战,不是好办法。眼下之计, 不必向四方征兵,只需要就近征调招募军队,屯集在军事要地来加强边界的防守, 优待安抚关北的人民,让他们树敌于外,多派间谍离间敌人的党羽,然后等待时 机采取行动。如果现在就增加赋税,选拔壮丁,使天下百姓不得安宁,只怕有识 之士的忧患就不(只是)在辽东了。” 于是请求发放国库的钱币,填补大官的空缺,
分析 连治罪而死”。
2020 全 国卷Ⅰ
典句 轼恐不见容。 被动句,“见”为标志词。可译为“苏轼怕不被他们
分析 所容纳”。
2019 全 国卷Ⅱ
典句 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 被动句,“于”为标志词。可译为“魏惠王的军队多
分析 次被齐国、秦国打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律总结]
被动句——看清关键词,翻译成“被”的意思
周浚随王浑伐吴,攻破江西屯戍,与孙皓中军大战,斩伪丞相张悌等首级 数千,俘馘万计,进军屯于横江。时闻龙骧将军王浚既破上方,别驾何恽说浚 曰:“张悌率精锐之卒,悉吴国之众,殄灭于此,吴之朝野莫不震慑。今龙骧 既破武昌,兵威甚盛,顺流而下,所向辄克,土崩之势见矣。窃谓宜速渡江, 直指建邺,大军卒至,夺其胆气,可不战而擒。”浚善其谋,便使白浑。恽曰: “浑暗于事机,而欲慎己免咎,必不我从。”浚固使白之,浑果曰:“受诏但 令江北抗衡吴军,不使轻进。贵州虽武,岂能独平江东!今者违命,胜不足多; 若其不胜,为罪已重。且诏令龙骧受我节度,但当具君舟楫,一时俱济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训练:巩固·反思
•第2节
•代词,表第三人称,
•“他”,指李蟠
•结构助词,用于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结构助词,
•补语标志
•结构助词,定语后
•置的标志
•音节助词,用于表
•时间的词的后面,凑足音节,无义
• •训练:巩固·反思
•第2节
•音节
•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
• •训练:巩固·反思
•第2节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相当于“就”“便”“那么”
•副词,“已经” •连词,相当于“就”
•“便”“那么”
•连词,表示承接
•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
•副词,“就是” •连词,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便”“那么”
• •训练:巩固·反思
•“通过” •“因为” •根据”
•介词,表示动作、
•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用”
•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用(凭)什么身份” •连词,
•相当于“而”,表示修饰
•介词,起提宾作用,“把” •“在……时候”
•介词,
• •训练:巩固·反思
•第2节
•介词,表示动作、 •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和、跟、率领、带领”
• •训练:巩固·反思
•第2节
•介词,“趁机” •介词,“随着” •介词,
•介词,
•连词,“于是、就、便” •介词,“依照、
•副词,“便、就”
• •训练:巩固·反思 •疑问或感叹
•第2节
•介词,“和、同” •连词,“和、同”
•介词,“替、为” •连词,“和、同” •句末语气词,表示
•动词,“亲附、亲近” •动词,“给予”
•第2节
• •训练:巩固·反思
•第2节
• •训练:巩固·反思
•第2节
• •训练:巩固·反思
•第2节
• •训练:巩固·反思
•第2节
• •训练:巩固·反思
•第2节
• •训练:巩固·反思
•第2节
• •训练:巩固·反思
•第2节
• •训练:巩固·反思
•第2节
•兼词,于之 •兼词,于之 •代词,之
• •题点:矫正·突破
•第2节
• •题点:矫正·突破
•第2节
•A •A •B •B •A
• •题点:矫正·突破
•第2节
•A •B •B •A
• •题点:矫正·突破
•第2节
•表反问 •表推测 •表委婉
•表反问
•表期望
•表委婉
• •题点:矫正·突破
•第2节
• •训练:巩固·反思
•第2节
• •训练:巩固·反思
•第2节
• •训练:巩固·反思
•第2节
•A
• •训练:巩固·反思
•第2节
• •训练:巩固·反思
•第2节
• •训练:巩固·反思
•第2节
•D
• •训练:巩固·反思
•第2节
• •训练:巩固·反思
•第2节
• •训练:巩固·反思
•第2节
• •训练:巩固·反思
•组成“所”字结构,“……的感受” •助词,和后面的动词组
•成“所”字结构,“……的情况”
• •训练:巩固·反思
•第2节
•助词,和前面的“为”构成 •“……为……所”式,表示被动
•助词,和“以”连用,表示原因,“……的原因、
•……的缘故”
•助词,和“以”连
•用,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靠他来、用来”
• •训练:巩固·反思
•第2节
•兼词,相当于“于之”
•“于此”
•代词,“哪里”“怎么” •兼词,于彼,“在那里”
•形容词
•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代词,相当于“之”
• •训练:巩固·反思
•第2节
•表陈述语气
•代词,相当于“之”,表处所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代词,
•“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
古代诗文阅读第一章第2节
• •考点:体验·解读
•第2节
• •考点:体验·解读
•第2节
•C
• •考点:体验·解读
•第2节
• •考点:体验·解读
•第2节
• •考点:体验·解读
•第2节
• •考点:体验·解读
•第2节
•B
• •考点:体验·解读
•第2节
• •考点:体验·解读
•第2节
• •考点:体验·解读
•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指示代
•词,表近指,“这”
•代词,“事理、道理”
• •训练:巩固·反思
•第2节
•副词,表婉商语气 •指,“那、那个、那些”
•语气
•语气助词,无义 •语气副词,表揣度
•副词,“岂、难道” •指示代词,表远
•代词,表第三人称,“他”
•第2节
•目的关系,“为了、为的是” •示并列关系,“并且” •关系,“并且、而且” •表示承接关系,“就、接着” •关系,“但是、却” •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连词,表示 •连词,表
•连词,表示递进 •连词,
•连词,表示转折 •连词,表示
• •训练:巩固·反思
•第2节
•可不译 •“你的”
•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第二人称代词,
•动词,“似、
•代词,第二人称,表
• •训练:巩固·反思
•第2节
•得上” •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动词,“及、比 •助词,用于形容
• •训练:巩固·反思
•第2节
•名词,“处所、地方” •助词,和后面的动
•词组成“所”字结构,“……的玉” •助词,和后面的动词
•组成“所”字结构,“……的地方” •助词,和后面的动词
• •训练:巩固·反思
•“如果” •表第三人称,“他的”
•代词,表第一人称,指自己 •“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第2节
•副词,表假设, •代词,
•指示代词,表示
• •训练:巩固·反思
•第2节
•介词,“从” •介词,
•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
•介词,表比较,“比”
•介词,“向”
•介词,“对、对于”
•第2节
• •题点:矫正·突破
•第2节
• •题点:矫正·突破
•第2节
• •题点:矫正·突破
•第2节
• •题点:矫正·突破
•第2节
• •题点:矫正·突破
•第2节
• •题点:矫正·突破
•第2节
• •题点:矫正·突破
•第2节
•A •C •C •B •B
• •题点:矫正·突破
•第2节
• •题点:矫正·突破
• •题点:矫正·突破
•我 •我们自己 •第一人称代词“我 ”
•第2节
• •训练:巩固·反思
•第2节
•介词,表示动作、
•行为产生的原因,“因为、由于” •连词,表示动作、
•行为的目的,“来”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
•的方法或方式,“按照”
• •训练:巩固·反思
•第2节
•介词,“因”
•介词,“把”
•第2节
• ·点拨
•第2节
• •基础:整合·点拨
•第2节
• •基础:整合·点拨
•第2节
• •基础:整合·点拨
•第2节
• •基础:整合·点拨
•第2节
• •基础:整合·点拨
•第2节
• •基础:整合·点拨
•第2节
• •基础:整合·点拨
•第2节
• •基础:整合·点拨
•疑问副词,“为什么”
•疑问副词,“怎么”
•副词,表程度深,“多么”
• •训练:巩固·反思
•折,“竟、却” •作用,表顺承,“才” •相当于“是” •第二人称,“你的”
•第2节
•副词,“就” •副词,表转
•连词,具有连接
•动词,表判断,
•副词,“甚至” •代词,表
• •训练:巩固·反思
•“暂且” •并列,“一边……一边” •表示另提一事,“再说” •一层,“那么”
•介词,表示动作、行 •介词,“被”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着、为了”
• •训练:巩固·反思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向、对” •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呢”
•第2节
•介词, •助词,
• •训练:巩固·反思
•第2节
•“什么” •“哪里”
•通“呵”,“喝问”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第2节
•B •B •A •A •A •A •B •B
• •题点:矫正·突破
•第2节
• •题点:矫正·突破
•第2节
•连词 •介词,因为
•连词,因为 •介词,把
•介词,因为
• •题点:矫正·突破
•第2节
• •题点:矫正·突破
•第2节
•疑问代词,哪 里 •助词,不译
•兼词,于此(之 •助词,不)译
•第2节
•副词,“姑且”、 •副词,“将要”
•连词,表 •副词,
•句首语气词,表示进
• •训练:巩固·反思
•第2节
•连词,表递进关系,“并且” •“尚且”
•连词,表让步,
• •训练:巩固·反思
•“如果” •们这些人” •好像”
•代词,“这样” •领属,“你的”
•第2节
•连词,表假设, •代词,表第二人称,“你
•介词,引出
•动作、行为的处所,“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