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人物
《外国教育史》王天一

《外国教育史》王天一绪论1779年[德]《教育制度之历史研究》(曼格尔斯道尔夫)1921年[英]《西方教育史》(博伊德金合著)1906年[美]《教育史课本》(孟禄)1920年[美]《教育史纲》(克伯莱)1917年[苏联]《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克鲁普斯卡娅)一、我国外国教育史学科发展情况主要成绩有以下几方面:(1)外国教育史学科中国化方面的成果;(2)通史、专题史、国别史、断代史、思想史多元并存的新格局逐渐形成;(3)在史料建设方面取得巨大的进展。
《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二、本课程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及学科特点研究对象、研究任务:本学科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评价和分析国外教育制度和教育理论发生、发展与演变的历史,总结各国发展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揭示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规律,并且预测教育发展的趋向,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本学科特点:(1)通史:包含古代教育史、近代教育史、现代教育史。
(2)教育制度、教育思想并重:各个阶段都是这两条线索。
(3)内容丰富,涉及面较广:多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介绍,力图在讲课的过程中挖掘各国在发展教育方面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还要涉及到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教育的发展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
三、本课程的学习要求1.注意史和论的结合:即要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具体的教育史实和史料,也要学会对它们进行全面的、历史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评价。
2.处理好批判和继承的关系: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来分析这些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抛弃其中消极、不合理的因素,继承其中进步的、合理的部分。
3.注意教育思想与教育制度的联系: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当时的教育实践有着一定的联系。
4.注意中国教育与外国教育的关系:对中外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进行比较,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从中找出共性和个性,发现其规律性。
四、参考书目[1]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1、2、3、4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外国教育史【定稿】杜威-儿童观-文献综述

约翰·杜威儿童观文献综述目录一、学界对杜威儿童观的研究现状 (3)1.文献观点简述 (3)2.文献评析 (4)二、关键问题:对于杜威“儿童中心论”的讨论 (6)1.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观点的背景 (7)2.学界对杜威的“儿童中心论”的批判 (7)3.为杜威的儿童中心观点辩护 (8)三、杜威儿童观与他人之比较 (10)1.杜威与卢梭的儿童教育观之比较 (10)2.杜威与王阳明儿童教育思想之比较 (11)3.杜威与斯宾塞儿童教育思想比较 (11)4.杜威与尼尔的儿童观比较 (12)5.杜威与陶行知 (13)四、杜威儿童观的启示 (14)1.杜威儿童观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14)2.杜威儿童中心论的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14)五、小结 (15)约翰·杜威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他被称为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的代名词,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和民主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芝加哥实验学校的创办人。
杜威关于儿童的教育观点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根据搜集到的文献所分类梳理的杜威儿童观的研究现状。
一、学界对杜威儿童观的研究现状约翰·杜威有关儿童的观点的论述,主要反映在其著作《我的教育信条》(1897)、《学校与社会》(1899)、《儿童与课程》(1902)、《明日之学校》(1915)、《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之中。
1.文献观点简述首先,将所搜集文献中对杜威儿童观本身进行解读的文章进行述评。
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两篇:胡碧霞(2008)在《重新解读杜威的儿童观》1中,以儿童的“生长”为着眼点,从未成熟状态、本能、兴趣和习惯四个方面对杜威的儿童观进行解读.她认为杜威的儿童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是“生长”,也是我们理解杜威儿童观的关键概念。
而未成熟状态、本能、兴趣和习惯这四个概念成为了“生长”的具体表现形式。
1)未成熟状态是儿童生长的前提。
作者认为杜威眼中的“不成熟状态”具有相当成份的积极因素,未成熟状态所代表的并不是缺乏或一无所有,而是表明儿童具有发展的潜力和生长的可能性。
外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外国教育史读书笔记【篇一: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读书笔记:《外国教育史》朱天龙苏格拉底,是雅典著名的哲学家。
青年时期,苏格拉底接受过初等教育,精通数学和天文学。
成年期对政治感兴趣。
他在政治上拥护贵族的奴隶主专制,反对奴隶主民主共和制。
苏格拉底的思想代表了传统、保守的雅典奴隶主阶级的思想,但其中也有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一、“自知其无知”在教育上,苏格拉底首先提出了什么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以及知识和智慧的关系问题。
苏格拉底得出结论,认为那些所谓有智慧的人其实都不是有智慧的人。
有智慧的人在于“自知其无知”。
“自知其无知”这一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的思想,提出了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方面所应具有的重要的品质和态度,即谦虚品质和真诚“无知”的态度问题。
第二、这一思想也恰恰成为苏格拉底教学方法的基础。
二、“德即知识”“德即知识”(virtue is knowledge)的思想,也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他看来,知识包括一切善,美德是一种关于善的知识。
道德的行为之所以发生,首先是因为行为的发生者具有关于道德的知识。
苏格拉底高度评价“德即知识”在教育上的意义。
在他看来,因为德即知识,而美德的获得与教育有重要的联系。
因此,懂得善的人是通过教育获得的。
苏格拉底这种“美德即知识”的教育观,强调道德中知识的重要性,在教育思想史上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但苏格拉底的这种思想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忽视了道德习惯的培养,道德行为是知识和实践培养的结果。
三、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法”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
苏格拉底运用这种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1、苏格拉底是“回忆说”的创始人,认为一切知识都根植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这种知识不是从外灌进去的,它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出来。
外国教育史人物汇总一

古希腊三杰1、苏格拉底(前469—前399)(1)教育目的:培养治国人才,治国这德才兼备,深明事理,并掌握实际知识——最早的专家治国论者。
(2)德育论:伦理道德问题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教人学会做人;美德即德行,智慧即道德——德行可教的主张。
(3)智育论:治国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首次将几何,天文,算术列入学习科目,学习在于实用,而非理论思辨。
(4)苏格拉底方法:问答法或产婆术概念:在哲学研究或教学中形成的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步骤组成的独特方法(在与学生的谈话中,与之共同讨论,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错误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讥讽:采用对话,提问方式,使对方陷入矛盾,承认无知助产术:帮助对方自己得到答案归纳:有具体事物找出一般共性和本质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的概念,得到普遍概念此方法的优点:①该方法遵循由具体到抽象,有个别到一般,由已知到未知的规则。
②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其积极性,促进其独立思考和思维能力。
缺点:产生于无教材无正规教学制度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受教者必须有探求知识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推理能力。
2、柏拉图(前427—前347)客观唯心主义创始人(1)学习即回忆——灵魂不朽论:人出生前获得一切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知识便被遗忘,通过接触感知事物,重新回忆知识。
(2)《理想国》——提出完整的教育计划(3)教育目的:培养哲学王兼政治家执政者——金——智慧军人——银——勇敢工农商——铜——节制(4)培养哲学王的五个阶段:①男女儿童的教育由音乐、故事开始。
②10岁以后开始乡下教育(阅读书写)—14岁进入体操学校(五项竞技)—16岁以勇敢为标准进行第一次考核(文法学校,弦琴学校)③17—20岁,意志教育阶段——国立高等军事学校“埃弗比团”,进行第二次考核④20—30岁,发展智慧阶段——以理性为标准进行第三次考核⑤30—35岁,继续学习——重要官吏——50岁——哲学王3、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出版著作《伦理学》、《政治学》——被称为“古代最伟大思想家”——首次提出“蜡块”“白板”说(1)灵魂论植物灵魂(营养)—营养生长发育等生理非理性部分动物灵魂(感觉)—本能、情感、欲望理性部分——理智灵魂——思维、理解和判断灵魂论蕴含着体、智、德育的人性论上的依据。
外国教育学代表人物理论

外国教育学、心理学重要人物及相关考点(一)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
被誉为西方教育史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
苏格拉底在教学的方法上,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二)昆体良昆体良是古代罗马著名的教育家,著有《雄辩术原理》(又译为《论演说家的培养》)。
《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三)夸美纽斯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
著有《大教学论》,被誉为近代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着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
在《大教学论》中,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并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泛智教育思想);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强调教育要适应自然(即所谓的“自然适应性原则”)。
夸美纽斯是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的阐述班级授课制原理的人。
(四)洛克约翰·洛克是英国著名的的哲学家、教育家。
著有《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他也提出了心灵是一块“白板”的假设。
洛克属于外铄论代表人物之一。
(五)卢梭卢梭是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主要的教育著作是《爱弥儿》。
在《爱弥儿》中体现了卢梭对教育的观念---自然主义,深深地影响了现代教育理论。
他认为“出于自然这个造物主手中的一切都是善的,到了人手中才变成了恶”,属于内发论代表人物之一。
外国教育史讲义7——洛克的教育思想

外国教育史课程讲义7——洛克的教育思想第一节生平和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一、生平约翰·洛克(John Lock,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哲学家、教育家,1632年8月出生于英格兰萨莫塞特的乡村律师家庭。
1646年,进入伦敦威斯敏斯特公学学习。
1656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基督教公学院,并留校任教。
从中学、大学乃至工作,洛克所学的与所教的都是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距甚远的神学和古典人文学科,这使他感到厌倦并转向对培根新哲学及科学的追求。
1665年,洛克离开牛津大学出使德国。
1666年,洛克在归国途中结识了沙夫兹伯利伯爵。
以后,在追随伯爵参与资产阶级革命活动期间,他担任了伯爵的家庭医生与家庭教师。
1683年,洛克受政治牵连被迫逃亡荷兰。
流亡期间,他又担任了友人葛拉克的家庭教师。
两次任教活动,不仅使洛克积累了一定的教育实践经验,而且由于他注意将自己的哲学、政治、宗教等观点应用于教育领域,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育思想体系。
洛克的主要教育思想反映在他的代表著《教育漫话》(1693年)一书中,其核心是探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子弟的教育问题。
1704年10月,洛克因病去世。
二、教育思想的政治与哲学基础洛克教育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17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受到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的影响,英国的教育有很大的发展与变化。
16世纪末至17世纪末,英国的教育革新力量分为激进与保守两个不同的派别。
激进派受德国宗教改革的启示,主张由国家开办教育,普及初等国民教育。
尽管激进派曾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方案,并在一定范围内付诸实施,但是,由于缺乏产业革命的刺激和稳定的政治局势,该派的改革计划皆以流产的方式而告终。
保守派受英国宗教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教育是私人的事务,主张教育独立。
由于保守派的观点不仅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现实利益,而且保留了英国政府不过问教育的历史传统,因而得到社会的普遍赞赏。
(完整版)外国教育史人物汇总

著作:《普通教育学》 、 心理学:观念(核心) 、意识阈、统觉;观念的联合与斗争是心理活动的基础;教学的过程就是统觉的过程
《教育学讲授纲要》 道德教育理论 :
核心概念: 教育性教 教育的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必要的目的(教育最高和最基本的目的,即道德)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养成五
学、统觉论、教学形 种道德观念
万物有神论;顺应自然的原则(建
教育方法:自我活动(自动性)
幼儿园的创立者;
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一方面指大
课程:以活动和游戏为主要特征;
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自然、另一方面儿童的天性,即生
其中重要的有恩物(玩具)和作业
幼儿教育之父
理和心理特点) ;发展的原则; 创造 (各种游戏)
的原则
论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条件和生产关系;教育同时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继承性;
教育性教学原则:通过教学来进行教育的原则;教学是道
式阶段理论
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的最高目的在于养成德行
理论基础: 伦理学、 儿童的管理和训育:训育指有目的的进行培养,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训育是为了美德的形成,与道德教育直
心理学
接相关
意义评价:《普通教育
学》标志着教育学成 课程理论 :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兴趣分为经验的兴趣和同情的兴趣;
德教育 :德育比智育更重要;道德教育与宗教教育相分离;功利主义和人文主义;
德育内容为四德,并加入劳动教育
教育管理思想 :强调国家对教育的管理职权;最早提倡国家设置督学;强调规章制
度和纪律
自然教育
原则 :教育要顺应自然,顺应人性中的原始倾向和天性;将教育分为自然教育、人
为教育、事物教育;自然教育以培养 “自然人 ”为目的;正确对待儿童,给儿童以充
外国教育史

第一编古代教育史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美国桑代克,英国沛西·能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教育的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苏联米定斯基从恩格斯的观点中推导出教育的需要起源论代表人物:杨贤江P8在原始社会末期,教育开始分化,性质开始变化,并产生文字及学校的萌芽。
P14古代埃及的学校类型:宫廷学校,僧侣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
P19公元前8世纪后,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古儒学校”。
在此类学校中,教师被称为“古儒”。
第二章古希腊的教育P43智者:在荷马时代,是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
教育史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这些人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以传播和传授知识获得报酬,逐渐形成一个阶层。
智者派:代表人物:普罗塔格拉,普罗狄克斯,智者派产生于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制度的鼎盛时期。
它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同时又进一步促进了当时在希腊世界开始的思想启蒙运动。
七艺中的前三艺: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第三章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P55智慧即德行由苏格拉底提出P57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讽刺、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法,也称为问答法,这是苏格拉底探讨伦理哲学的研究方法,也是他的教学方法。
P61公元前387,柏拉图在雅典近郊的体育馆创建阿加德米学园,讲授哲学和科学。
P63柏拉图四艺: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P71亚里士多德是最早依据人的“自然”,即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划分教育年龄时期的教育家第四章古罗马的教育P81罗马各个时期的教育特征(共和早期、共和后期、帝国时代)见讲义p13:古罗马共和早期的教育:教育目标:培养既能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又会打仗的农民—军人,教育形式:家庭教育,以道德—公民教育为核心古罗马后期的教育:即保留了罗马民族自身文化特点,又吸收了古希腊文化教育的成就,存在着几乎是平行的两种学校体系,希腊式学校,拉丁语学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年份国家苏格拉底古代:BC469-BC399古希腊柏拉图古代:BC427-BC34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古代:BC384-BC322古希腊西塞罗古代:BC106-BC43古罗马昆体良古代:35-95古罗马奥古斯丁古代:354-430古罗马
夸美纽斯近代:1592-1670捷克
洛克近代:1632-1704英国富兰克林近代:1704-1790美国卢梭近代:1712-1778法国爱尔维修近代:1715-1771法国康德近代:1724-1804德国裴斯泰洛齐近代:1746-1827瑞士赫尔巴特近代:1776-1841德国
福禄培尔近代:1782-1852德国第斯多惠近代:1790-1866德国贺拉斯曼近代:1796-1859美国斯宾塞近代:1820-1903英国乌申斯基近代:1823-1870俄国凯兴斯泰纳近代:1854-1932德国涂尔干近代:1858-1917法国杜威现代:1859-1952美国
蒙台梭利现代:1870-1952意大利马卡连柯现代:1888-1939苏联凯洛夫现代:1893-1978苏联赞科夫现代:1901-1977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现代:1918-1970苏联
关键字
知识即道德、助产术、归纳法与一般定义
学习即回忆,理想国、灵魂转向,寓学习于游戏、四艺
灵魂论、白板说
《论雄辩家》
《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双语教学、班级授课萌芽基督教教父哲学、原罪论、禁欲说、《忏悔录》
《大教学论》(西方近代第一本、标志独立形态教育学产生)、泛智、教育适应自然、直观
性、系统论述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母育学校》(第一本学前教育著作)
实科教育、绅士教育、《教育漫话》、白板论、家庭教育优于学校教育
成人教育、社会教育、图书馆
自然教育、儿童本位、消极教育、《爱弥儿》、教育上的哥白尼
教育万能论
《论教育》、首开大学讲授教育学先河
教育心理学化、要素教育、初等学校各科教学、实践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林哈德和葛笃德》《普通教育学》(现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教育
性教学、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传统教育学、知识(学科)中心课程论、教师中心论、理性主
义教育
幼儿教育之父、学前教育理论奠基人、《人的教育》、顺应自然原则、教育分期
《教育年鉴》、形式教学与实质教学、近代学校的维护者、遵循自然原则
美国公立学校之父
教育准备生活说、知识(学科)中心课程论、三育论
《人是教育的对象》、俄国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俄国教师的教师
公民教育、劳作学校、社会本位论
教育社会学、社会本位论
从做中学、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经验的改造、《我的教育信条》、《民
主主义与教育》、儿童中心、实用主义教育学、思维五步法、教育无目的论
儿童世纪的代表、幼儿教育、感官教育
集体教育
《教育学》、教师指导作用
实验教学论、发展性教学理论、一般发展
教育思想泰斗、
课萌芽林哈德和葛笃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