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居族裔理论下《喜福会》中的“他者”
从《喜福会》看华裔女性从“他者”到“自我”的身份寻求之路

从《喜福会》看华裔女性从“他者”到“自我”的身份寻求之路作者:于坤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05期摘要:《喜福会》是美国新生代华裔小说家谭恩美的经典之作,后被华裔导演改编为电影,其影响经久不衰。
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出发,通过描写作品中四对母女在两个世界、两种文化之间的融合和碰撞,探讨被“边缘化”的美国华裔女性在美国主流社会遭受到的压迫和歧视,揭示出她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最终从沉默的“他者”到找寻回自己话语权的艰辛之路,以此探寻华裔女性实现自我身份构建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关键词:《喜福会》;谭恩美;“他者”;“自我身份构建”中图分类号:1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5-0147-03一、谭恩美及其作品《喜福会》在美国华裔作家的舞台上,女作家无疑是一支引人注目的队伍,她们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述视角和手法、丰富的文化形象震撼了美国文坛,引起了西方主流社会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种族和性别双重边缘的女性,她们在作品中竭力再现被遗忘和忽略的华裔移民的历史,并以真实的笔触揭示华裔女性作为“边缘人”在美国主流社会所遭遇的不公正的待遇以及面临的种种矛盾和困惑,对华裔女性文化身份自我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众多的华裔女作家中,谭恩美是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是继汤亭亭之后美国华裔女性文学界又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后起之秀,在美国华裔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89年,谭恩美发表了她的处女作《喜福会》,之后又接连出版了《灶神之妻》、《一百种神秘的感觉》、《接骨师之女》和《拯救溺水鱼》等四部小说。
谭恩美的五部小说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她的第一部作品《喜福会》,此书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巨大轰动,蝉联《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达40周之久,销量高达500万册,受到了主流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谭恩美因为此书被誉为当代能触及人们心灵的讲故事的高手,其作品被认为开创了美国小说的一种新体式。
从东方学视角解析电影《喜福会》中的华裔形象

从东方学视角解析电影《喜福会》中的华裔形象马笑清【摘要】Adopting Chinese American women as its theme ,the film “The Joy Luck Club”shows the emotional conflicts among four mothers and theirs daughters .This paper tries to employ Edward Said’s Orientalism to analyze Chinese American’s image in this film and finds out that its images becomes “the other” in this film ,which is basically the same with its image in Orientalism .%《喜福会》以华裔女性为主题,描述了四对华裔母女之间的恩恩怨怨、感情冲突和心理隔膜。
本文尝试结合萨义德的东方学批判理论考察王颖电影《喜福会》中的华裔形象,认为该影片并未脱离东方学的理论框架,而是将华裔“他者化”了,是对华裔形象的又一次误读。
【期刊名称】《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10【总页数】2页(P13-14)【关键词】《喜福会》;东方学;华裔形象【作者】马笑清【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外语学院,陕西咸阳 71208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1993年,电影《喜福会》在全球上映并引起巨大反响,导演王颖更是凭借此片成功打入好莱坞主流电影市场。
影片以四对华裔母女作为表现对象,分别描述了她们几个家庭的百年遭遇以及母女之间的恩恩怨怨、感情冲突和心理隔膜。
《喜福会》不仅赢得了美国主流市场的观众,也吸引了大批华人的注意力。
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在影片中导演将东方“他者化”,对中国文化、华人形象有疏离、歪曲甚至丑化等行为。
华裔作家谭恩美《喜福会》笔下的中国人

华裔作家谭恩美《喜福会》笔下的中国人作者:米丽娜,苏蜨兰来源:《文学教育》 2017年第20期内容摘要:美国华裔女作家Amy Tan是美国当代社会首屈一指的流行小说家,她的作品多涉及代表不同文化的母女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其文字内外透露出来的大量中国元素,以及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为其吸引了大量读者。
成名作《喜福会》正是一部这样收获巨大成功的作品。
小说中对中国人性格的描写一方面符合了读者的对异域元素的期待视野,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因为文化的疏离这样的描写成了实实在在的他者建构。
关键词:喜福会谭恩美他者建构中国人一.“自我”与“他者”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视域下“自我”与“他者”是以一种互动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自我与他者,注视者与被注视者,本土与异域是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中不可回避的二元对立的概念。
“自我”作为主体是异国形象的书写者和关注者,而“他者”作为客体是这种书写的对象和被关注者。
自我不能仅限于作家个人,作为所在社会群体的说话人,自我是与他者相区别的群体。
而作为被书写对象的他者在文本中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它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具体的人物形象,也可以是一种风土人情,一幅描述的风景,甚至一种价值观念。
在比较文学意义上,自我关注他者并不仅仅是为了陈列文化的相异性和勾勒异域风情。
用巴柔教授的话来说,就是:“我注视他者,而他者形象同时也传递了‘我’这个注视者,书写者的某种形象。
”当我注视他者的同时,也从他者的身后看到了自我。
他者成了观察世界和自身的一个角度和方式。
它为自省提供了一个阿基米德支点,即,通过不同于我们自身之物的媒介探索我们自身的一种方式。
通过这个支点,撬动的不仅是与自我相异的世界,更是没被发现的自我世界。
二.好面子,迷信,委婉客套的中国人中国人好面子,似乎是大多数西方人的共识。
谭恩美在《喜福会》中依旧延续了有关中国人这一性格的套话。
只是在谭恩美的笔下,中国人好面子被淋漓尽致的表现在了琳达与素云拿各自孩子攀比这件事上。
《喜福会》中的美国华裔女性文化身份解读

《喜福会》中的美国华裔女性文化身份解读®玉铮何罕诜<学教育 2。
19〇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 m m i内容摘要:作为旅美作家,深埋于血脉中的东方文化,和其长期所处的西方文化环境之间的不同所塑造的 文化身份,势必成为他们作品中较为常见的主题。
而作为女性作家,谭恩美的作品中又融入了大量的女性文化 因素,在其代表作《喜福会》中得到了丰富的展现。
该作品以四位华裔母亲之间以及其女儿之间的经历为主线,展现了不同文化身份之间的冲突到最后的认同之间的全过程,也体现出新一代华裔对不同文化的包容,达到文 化和谐的美好愿望。
关键词:喜福会美国华裔女性文化身份谭恩美是当代美国较有影响 力的女性华裔作家之一,其代表 作《喜福会》[«在《纽约时报》1卿年的畅销书排行榜中持续上榜9 个月之久,同时获得多个奖项,在 美国的读者群中掀起了一股探究 中国文化的热潮,也扩大了中国 文化在美国的影响。
谭恩美注重探究华裔社会中 家庭内部、男女之间、母女之间各 种关系,不同关系两端各自代表 的文化价值观,以及各自对自身 身份、位置的找寻。
在《喜福会》中主要描述了四位华裔母亲在国内 的种种遭遇,移居美国后所抚育 的女儿们美国化的文化观、价值 观,两者之间的冲突、和解、回归 的过程。
在两种文化价值观的冲 突、和解过程中,揭示了生存在美 国文化环境下的华裔女性们所面 临的冲突、融合的尴尬文化身份, 他们的迷茫和身份危机,但也传 递了生存在美国的华裔女性的独 特声音,体现出逭染了美式文化 的坚韧的中国文化品质p i。
整部作 品细腻的刻画了女性心理、中国 情结,渗透着其背后宏阔的历史 视域及意识形态,将女性角色作 为一种文化载体,不管在叙事语 言或情节进展的节奏上,无一不 体现出女性的细腻。
[3]一.两代人不同文化身份的探讨1.母亲的中国传统文化及中 西文化边缘体身份书中的母亲角色,是第一代移民,均在中国长大,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已在其血脉中根深蒂固,对于她们而言,虽然因为种种原因移居美国,但旧中国始终是她们的故乡,她们的“根”。
丑恶的他者,失败的自我——《喜福会》中的华人男性形象解读

言说 “ 自我 ” 的双 重 功能 , 分析 小说 中 的男性 形象 , 我们 亦能 探索 出作 家 对华 裔
收 稿 日期 :0 0 0 — 5 2 1 — 8 1
基 金 项 目 : 文 系 安 徽农 业 大 学 繁 荣 发 展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目 号 :0 9 S 0 的 成 本 项 20 Z 2 )
无 能 、 淫 , 生 活 中堕 落 、 败 、 无 光 明可 言 。 荒 在 颓 毫
6l
女性群 体 的认 知与理 解 。 就是说 , 也 无论 谭恩美 对 男 性持 何种 态度 ,都 是她 透过 男性 他者 这 面镜 子
来 观 照 自身 。在 文化差 异 和冲 突之 中探 寻 华裔 女
实事 求是 地 讲 , 家 塑 造 的这 种 “ 男 人 ” 的 华 作 坏 式 人 男性形 象是有 事实 依据 的 。 至少 , 它在 一定程度
果之 一 。
作 者 简 介 : 锬 (9 8 ) 男 , 肃 镇 原 人 , 师 , 要 从 事 英 美 文 学 研 究 ; 周 丽 (9 0 , 许 17 一 , 甘 讲 主 盛 1 8 一) 女 , 徽 安 庆 人 , 师 , 士 , 要 从 事 华裔 文 学 及西 方 文 化 研 究 。 安 讲 硕 主
二 、 男 人— — 旧 中国 的华 人 男 性 坏
在 小 说 《 福 会 》 , 恩 美 塑造 了几 位 旧 中 喜 中 谭
国 的男性形 象 。这是 一群 令人 失望 的男 人 : 冷淡 、
服从 。这种 极端 的大 男子 中心 主义 确 实 曾驱 使 不
《喜福会》中第二代华裔女性的身份探寻

《喜福会》中第二代华裔女性的身份探寻摘要:在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中,第二代华裔女儿们从小接受美国主流文化的同化,努力淡化自己的中国文化身份,但同时又受到强势文化对少数族裔的歧视和排斥。
在经历了身份危机,迷失自我之后,她们开始了探寻自己美籍华裔的双重文化身份之旅。
在母亲的指引和帮助下,她们向中国文化传统回归,最终找到了自己的身份定位。
关键词:第二代华裔;身份;中国文化《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
谭恩美本人是中国第一代移民的女儿,她切身感受了中美两种文化的差异、矛盾、冲突和融合。
小说《喜福会》细致地描写了第二代华裔女儿们在母亲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自己身处的美国主流文化之间的痛苦挣扎,并不断探索自己作为华裔美国人的特殊身份的历程。
一、女儿们对中国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在《喜福会》中,作为第二代华裔的女儿们从小说英语,吃汉堡喝可乐,把美国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奉为圭臬,而对于中国文化,她们缺乏深入的了解。
比如其中一个母亲来到美国之后发起了“喜福会”,承袭了在中国的第一个麻将聚会的传统。
对母亲们而言,喜福会是非常重要的聚会,勾起了她们对过去在中国生活的记忆,为她们与中国传统文化建立了一条紧密联系的纽带。
但女儿小的时候却不能理解,认为喜福会只不过是有着不可告人目的的秘密聚会。
对于母亲和安梅阿姨所穿的中国式立领衣裳,女儿也觉得土气。
在女儿们小的时候,母亲们抱着望女成凤的中国传统思想,在她们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希望把她们培养成精通琴棋书画,孝顺长辈的中国传统淑女。
但女儿们却把母亲对她们的期望和精神支持误解为对她们的控制,导致她们对母亲排斥,不服从母亲的管教,故意让母亲的愿望破灭。
女儿们对母亲的否定和排斥,究其原因是“她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用东方主义或帝国主义的眼光奴役自己的族群社会”,不愿意真正深入地去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
二、在两种文化身份的夹缝中迷失自我女儿们在母亲的眼中只有皮肤和头发是中国人的,而骨子里她们已经是彻头彻尾的美国人。
华裔的“他者”身份及“东方主义”建构--《喜福会》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 3 】 He mi n g wa y , E me s t A F a r e w e l l T o A r ms [ M]Ne w Y o r k : C h a r l e s
S c r i b n e r ’ S S o n s1 9 6 9
,
【 4 ] He mi n g wa y , E r n e s t F o r Wh o m t h e Be l T o l l s [ M]Ne w Y o r k :
得 多么多,那是在卖弄。 ……如果 一个作家 因极少尊重写 作 的严肃性而迫不 及待地要人们 知道他是 受过 正规教育 的,是 有文化 的,或有教养 的,那么 ,他 只不 过是一只 鹦鹉罢 了……( 海 明威 , 2 0 1 1 : 1 9 2 — 1 9 3) 在海明威看来,作家应该尽力塑造真正 的 “ 人” ,符 合现实的 “ 人” ,而不是作家 自己想象的 “ 人物 ” 。然而 , 世界上 的大 多数人在生 活中是不谈论 艺术 、文学 的,他 们 的生活没 有多少思想 约束 ,他们重视本 能和行动 。这 也正是海明威所 尽力描写 的生活和世界 。 本文通过梳 理海 明威对 性和酒 的赞赏态度 、对 思想 和智慧 的排 斥态度 以及对 艺术的怀疑态度 来说 明海 明威 的反智主义 倾 向,并且试 图从现代主义 的文化背景和海 明威 的创作 理念两个角度对 其原 因进行 了探索 ,希望 能 够为了解海 明威提供 一个新 的视角 。
,
“ 东 方 主 义 ” 的 观 点 。 本 文 从 后 殖 民主 义 的 角 度 入 手 , 探讨 《 喜 福 会 》 中所 体 现 出 来 的 华 裔 的 “ 他 者”身份 , 并 试 图进 一 步 分 析 作 者 在 文 中 所 表 现 的 “ 东 方 主 义 ” 情
对小说《喜福会》人物文化身份的解读

对小说《喜福会》人物文化身份的解读作者:赵俊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25期摘要: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其处女作《喜福会》中真实直白地描述了四对华裔母女在美国主流文化的统治下所遭遇的身份构建从茫然困惑走向勇敢自信的过程。
一方面,她通过母女冲突及两代人在美国的边缘人境遇彰显美国主流文化的排他性,另一方面,对东方文化的回归和认同使得母女两代人对个人身份有了完整统一的构建,同时也显示出东西方文化的抵制与消解。
关键词: 小说《喜福会》身份认同文化身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在发表之后,立刻引起了强烈反响,该作品连续八个月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成为1989年美国四大畅销书之一,多次获奖并拍成电影,广为传播。
自此以后,美国出版商开始看好华裔作家,其作品更多地流入主流社会,掀起一股华裔文学热。
在美国,少数族裔文学进入主流文学并非易事,需要冲破多重障碍。
除了语言之外,一向在美国被视为弱势文化的华人文化自然要独树一帜,才能产生非凡的影响。
因此在谭恩美的作品中,她在表达华裔美国人的真实生活和他们面临强势文化的真切感受时,紧紧抓住了这个主题,那就是如何在美国的优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寻求定位、认同和归属感,并确立尊严和自信。
正是因为她的描述真实、直白,却又不卑不亢,才使得她的作品被更多人所尊重。
而以谭恩美为代表的华裔作家们也在思考自身状态和身份认同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担当起消除文化对立、促进文化交融的重任。
在《喜福会》中,作为身处主流文化下的少数名族,主人公们的文化身份构建成为一个贯穿全文的重要的主题。
“身份认同”(Identity)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指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
人们总是思考“我是谁,从何而来、到何处去”的问题。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身份认同主要指某一文化主体在强势与弱势文化之间进行的集体身份选择,由此产生强烈的思想震荡和巨大的精神磨难,其显著特点可以概括为一种焦虑与希冀、痛苦与欣悦并存的主体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美国的华裔文学研究和国内的研究有几乎不一样的角度和努力方向。自20世纪80 年代后期起,美国华裔文学无论是从作家作品的数量或质量上看,还是从受关注 程度或影响上看,都开始呈现出一种新的繁荣景象。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中国 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海外华裔 的生存状态也倍加引起关注。谭恩美是美国华裔新生代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 文学创作始于198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喜福会》,因此对其作品的研究出现较晚。 对谭恩美的评价最早也是始于1992年,比较多的专门研究谭恩美的论著则是从二 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开始出现的。她的作品被多位学者认为是探索中美文化关系 的一个重要文本。然而目前,国内外的华裔文学研究中还没有研究谭恩美的专著, 多数是单篇论文,博士、硕士论文。在国内大小期刊、学报上,以谭恩美为主要 研究对象的论文可检索到近五十篇,其中核心期刊上有近二十篇左右。这些研究 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为大背景,将谭恩美作为代表人物 提出来;另一类是以谭恩美作品为具体讨论对象,展开各种专题各种角度的研究。 第一种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作家的总体评价,在这类研究中最具代表性 的是张子清的《美国华裔小说初探》。张子清的文章以总体性介绍二十世纪三十 年代以来的美国华裔文学为主线,他提到谭恩美的部分实际上是国内对这位作家 的最早介绍。文中他肯定了谭恩美创作风格,并认为谭恩美的贡献在于引出了美 国文坛华裔文学的新局面。二是对于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的谭恩美的研究,陈爱 敏的《饮食文化上的“他者"——当代华裔美国女作家的东方主义色彩》这篇文 章将美国华裔女作家作为一个被双重边缘化的群体看待,把作品中的吒}乙苦思甜"、 “饮食文化’’与迎合主流联系起来。第二种研究主要是文化分析,由程爱民主编 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这本书分析谭恩美的5篇文章,多以《喜福会》为主 要对象,以文化解读为主要方式。程爱民在《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喜福会 >的文化解读》中表明了《喜福会》中母女的对立与融合代表了中美文化的冲突与 融合。在陈蕾蕾的《对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彰显与消解——重读谭恩美》中,作 者认为两代人的关系与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中支配与从属的权力关系是相联系的。 国内对谭恩美的研究从方法上来讲比较单一,主要是文化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华
黑龙江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散居族裔理论下《喜福会》中的“他者” 姓名:苏研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徐文培
20090428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散居族裔批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文 化、社会和经济的跨学科理论,主要研究身份政治、归化、双重意识等问题。本 文拟通过对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中母女两代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的分析, 探寻第一代华裔及其后代在美国主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所处的两难境地, 即无可避免的“他者"身份,剖析两代人在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对自己 文化身份的认识。华裔后代从最初的对母亲的不理解和对母爱的不接受,到最终 的幡然悔悟和对母爱的延续,体现出她们身份的最终认同与文化的融合。中西文 化并非互相对立、水火不容的两种意识形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两者 实则呈现出交汇继而相互认同的趋势。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9年.第126页
·l一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品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体现。然而国内学术界对于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的关注远远达于处于边缘地位的美国华裔文学。即使评论家开始关注移民文化, 但也只是针对个别作家作品的研究。点击中国期刊网,键入“散居族裔批评”,只 可检阅到81篇相关的文章,而在外文资料中,研究对象侧重于英文为创作语言的 作家作品,极少关注用中文创作的华人文学。在相关的资料中,中国戏剧出版社 出版的《文化的乡愁…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化认同》是一本关于华裔移民后代的论 文专著,然而却很少有相关的专著了。华裔移民的评论则多见于《世界文学史》, 《美国文学史》等书籍,评论专著也是为数不多。散居族裔批评的书籍也遭遇类 似的情况,罗宾柯亨(Robin Cohen)的《全球散居导论》是研究散居族裔的主要 专著,很多涉及散居族裔的评论都只是作为文学研究的一部分出现在相关书籍中。
绪论
妙的家庭关系中透析华裔移民和他们的子女们对待中西两种文化的不同态度以及 他们文化心态的发展变化过程。谭恩美的创作灵感和素材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己 的家庭。她的母亲是解放前移民到美国的中国老一代移民,她总是希望自己的女 儿能够继承传统的中国文化,做一个中国人,而在美国出生的谭恩美希望能够更 快地融入到美国社会中,对中国文化抱着抗拒和蔑视的态度。因此母女之间必然 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矛盾,这也是促使谭恩美进行写作的主要原因之二。在她的 作品中,女性是中心,母女关系是主题,她通过一件件看似平淡的家庭琐事,向 我们展示生活在美国的新老两代华裔女性形象以及她们在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与 交流中对自己的生存状态的思考和探索。谭恩美及其作品虽然在美国评论界引起 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在国内学术界,更多的目光则被投注了和她同期的美国华裔 作家汤亭亭的身上,对谭恩美的研究并不多。但本来看来,谭恩美的小说由于其 女性形象的巨大感染力,受到更多大众读者的喜爱,所以本文选择谭恩美为研究 对象。在对散居族裔批评理论的浅显的研究下,’分析谭恩美小说中的华裔两代人 之间由于中西文化的迥异而造成诸多矛盾和冲突,围绕母女两代人的爱的体现和 伟大力量的展开,最终在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寻求中西文化由冲突走向融合的途 径。
generations identify their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collision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The dmisunderstanding of mother and denying mother’S love to final regrets and lasting of
学位论文作者躲名咋
签字眺叫年莎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墨蕴堑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
人授权墨蕴江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名翔
新虢名照
签字日期:々力?年占月∥Et 签字日期:≯劬尹年 多月∥El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峪|一8 r o s9《9{’
邮编:
绪论
绪论
二十世纪是个民族交往的世纪,由于交通的日益便利,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也 就越来越多,各民族都要求在世界的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政治学家认为随着两 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结束,二十世纪是一个以民族文化和文明为标准重新划分世 界格局的世纪。例如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全球政治正沿着文化的界限重构。 文化相似的民族和国家走到一起,文化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则分道扬镳。以意识形 态和超级大国关系确定的联盟让位于以文化和文明的结盟,重新划分的政治界限 越来越与种族、宗教、文明等文化的界限趋向一致,文化共同体正在取代冷战阵 营,文化间的断层线正在成为全球政治冲突的中心界限。90年代爆发了全球认同 危机。"①进入N--十一世纪,以文化差异为基本的差异将会更加激烈。中国做为 发展中国家,正在崛起的文化大国,文化建设是摆在首位的问题。在走向现代化 的进程中,如何改造我们的民族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与世界文化接轨是无 可避免的问题。移居美国的华裔作家生活于西方国家,文化氛围也是西方文化。 在她们的作品中,总是自觉不自觉的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在西方文化和中 国传统文化中举棋不定,而在世界的文化格局中,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并不是处 于平等的地位,中国文化总是处于被动的位置。这样的局面对于几代华裔移民来 说也是十分尴尬的情境。出于主动抑或被动的意愿,一些中国人移居国外。这些 华裔散居在世界各个国家,作为第一代华裔移民,他们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仍然 挥之不去,在西方的主流文化的冲击下,他们希翼保留故国文化在自身的延续, 使自己在异国文化的激流中保持着传统的文化之根,并将这份对传统文化的坚持 传袭给下一代。与他们的父母不同,第二代华裔并不希望在他们身上找到中国文 化的影子,他们认为在西方文化的环境中体现出中国文化是一种耻辱,所以他们 尽量摒弃传统文化,同时向西方文化靠拢,努力成为一个地道真正的美国人。他 们游离于两种互不相让,迥然不同的文化之间。这种尴尬情境在美国华裔作家的
the love.This embodies that they identify their identity eventually and the universal
mixture of cultures.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m culture area’t incompatible as fire and water.With the expansion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they tend to communicate谢t11 each other and to be harmonious.
在美国,谭恩美被列入美国文学史的重选经典。其小说不仅销量可观,而且 在大学里也是众多研究者的讨论对象。就目前看到的资料来讲,在这些研究者中, 有华裔学者,也有美国白人学者和其他族裔的研究者,他们讨论的重心大多不同, 但总的来讲有两个方面:一是种族研究,包括历史、文学、跨文化等层面的分析, 所探讨的问题也涉及到美国社会的族群关系和生活状况。二是社会性别研究。基 于美国少数族裔女作家的不断崛起,针对此类女作家的研究也随之而起。女性研 究、女性主义研究中都将少数族裔女作家作为一个群体来单独分析。Narrative Beginnings in Amy Tan’S?The Joy Luck Club?:a Feminist Study。这篇文 章即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进入文本,分析小说的叙事风格。特别以作家开始进入 叙事的姿态、话语为主要对象,从而进一步探讨了少数族裔女作家的叙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