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军文天祥教案精心整理

合集下载

语文S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8课《文天祥》word教案含教学反思设计教材分析

语文S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8课《文天祥》word教案含教学反思设计教材分析

《文天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认识“脍、趋、俘、铿、锵、押、刑、囚”8个生字,理解“脍炙人口、铿锵、押送、刑具、囚室、炽热、日趋、效法、骁勇善战、大义凛然、花言巧语”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

难点: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准备课前布置查阅文天祥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从古至今,我们国家出现了不少民族英雄,他们身上表现一种不屈于外来强权的民族精神。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流传千古,你知道他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课文,进一步了解文天祥。

(出示文天祥肖像图)二、新课:1、学习生字词:①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

②出示课后生字所组成的词语:脍炙人口、日趋腐朽、被俘、铿锵、关押、刑具、囚室这些词语中,哪个生字的字音容易读错,你快把正确的读音提示给同学们。

(重点读:脍)这些字中,你认为哪个最不好记,你有什么好方法,提示给同学?2、整体把握课文:通过读课文,你对文天祥有哪些了解?(分段)文天祥是一个具有炽热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人(第1自然段)文天祥是在父亲的教育与影响下,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青年。

(第2自然段)文天祥在国家危难之际,举兵抗元,最终失败。

(第3、4自然段)文天祥拒绝劝降,为国捐躯,视死如归。

(5—8自然段)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千秋长在,鼓舞着无数仁人志士。

(第9自然段)3、抓住重点内容,感受人物品质。

你觉得文天祥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能找出文中对他的评价吗?默读课文,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阐述。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南安军》教案、译文、赏析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南安军》教案、译文、赏析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南安军》教案、译文、欣赏一、导入新课文天祥数年坚持抗元斗争,终于无力回天,他不得不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

被俘后,他自杀未成,只能随元军北行。

梅岭依旧,身边却没有战友陪伴,只剩下元军的脚步,何等孤独!家乡近在眼前,成为囚徒而归故里,还不如不归!山河依旧,城郭沦丧,一切都无可挽回。

他决心绝食,死在家乡,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宁静和安慰,诗人以高亢的诗篇,唱出了他的爱国之志,唱出了他的“一片丹心”。

二、学习目标1、复习有关文天祥的文学常识;2、积累文言词汇;3、结合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4、学习诗人强烈的爱国感情,凛然的民族正气;5、背诵、默写诗歌。

三、师生探究1、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

20岁中进士第一名,官至刑部郎官,1275年被任命为右丞相,派往元营谈判,遭扣留。

后脱险,到福建坚持抗元。

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

他被元军一路押解北行,于1279年5月4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下此诗。

本诗选自《文天祥诗集校笺》2、写作背景帝昺(bǐng)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南宋朝庭灭亡。

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yú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

3、朗读诗歌南安/军文/天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4、字词注释【1】南安军:诗人被俘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

【2】梅花南北路:大庾岭上多植梅花,故名梅岭,南为广东南雄县,北为江西庾县。

【3】采薇: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当周武王伐纣时,二人扣马而谏,商亡,逃入首阳山,誓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

5、翻译诗歌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文天祥南安军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文天祥南安军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文天祥南安军》。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文天祥的历史背景和南安军战役的经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文天祥的敬仰之情和对民族英雄的认同感。

(2)通过合作讨论,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天祥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2)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和勇敢的精神,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屈不挠。

(3)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英雄的纪念之情,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文天祥南安军》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理解。

3. 文天祥的历史背景和南安军战役的经过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的解释和理解。

2. 文天祥的精神品质和英雄气概的阐述。

3. 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天祥南安军》的文本。

2. 文天祥的历史背景和南安军战役的相关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文天祥的历史背景和南安军战役的经过。

(2)激发学生对文天祥的敬仰之情和对民族英雄的认同感。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文天祥南安军》,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文天祥的历史背景和南安军战役的经过。

3. 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文天祥的小论文,阐述文天祥的精神品质和英雄气概。

(2)学生互相交流论文,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熟练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含义的理解程度。

《南安军》教学设计

《南安军》教学设计

《南安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南安军》是南宋诗人文天祥继《过零丁洋》之后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作于1279年5月,文天祥于前一年兵败被俘,被元军从广东押往大都,途经江西境内,行至南安军大庾岭,面对故乡,有感而发。

前两联叙述了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以及诗人的感慨,抒写了这次行程中凄楚悲苦之情。

颈联以祖国山河万世长存与城郭一时沦陷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对恢复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

尾联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完成“首丘”之义的心愿。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在学习《过零丁洋》一诗后对南宋的社会背景及文天祥起兵勤王的过程较为熟悉,几年古诗的学习,学生对律诗的特点有所累积,可以以自学为主。

可是此次录课的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对于把握古诗意象及古诗结构与诗人内心情感波动的内在联系领会不够深入,故教师的讲解会穿插其中,在品析中加强指导,深度体会诗人内心的信念,才能明悟诗人以死报国、归正首丘的决绝。

【教学方法】朗读品析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诗。

2. 品析诗歌意象及结构特点,感受诗人情感表达的波动。

3. 赏析诗歌语句,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凛然的民族正气。

【学习重点】品析诗歌意象及结构特点,感受诗人情感表达的波动。

【学习难点】赏析诗歌语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凛然的民族正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齐读“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引出作者介绍(屏显作者介绍),引入新课。

二、抓一字破题,入情。

1.屏显“歸”字,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找出诗歌中对应的字。

2.解读成语“归正首丘”,请学生齐读拓展阅读,感知诗歌内容和背景,明确诗人内心的愿望(魂归故里,完成首丘之志)。

(屏显相关内容)三、析意象结构,悟情。

面对沉重的国难,脚踏故土,诗人会在诗中流露出怎样的心迹呢?1.学生齐读诗歌(一读),教师配乐范读诗歌,比较诵读时的语调和情感差异。

文天祥《南安军》教案

文天祥《南安军》教案

文天祥《南安军》教案一、导入新课文天祥数年坚持抗元斗争,终于无力回天,他不得不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

被俘后,他自杀未成,只能随元军北行。

梅岭依旧,身边却没有战友陪伴,只剩下元军的脚步,何等孤独!家乡近在眼前,成为囚徒而归故里,还不如不归!山河依旧,城郭沦丧,一切都无可挽回。

他决心绝食,死在家乡,好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宁静和安慰,诗人以高亢的诗篇,唱出了他的爱国之志,唱出了他的“一片丹心”。

二、学习目标1、复习有关文天祥的文学常识;2、积累文言词汇;3、结合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4、学习诗人强烈的爱国感情,凛然的民族正气;5、背诵、默写诗歌。

三、师生探究1、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

20岁中进士第一名,官至刑部郎官,1275年被任命为右丞相,派往元营谈判,遭扣留。

后脱险,到福建坚持抗元。

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

他被元军一路押解北行,于1279年5月4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下此诗。

本诗选自《文天祥诗集校笺》2、写作背景帝昺(bǐng)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南宋朝庭灭亡。

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yú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

3、朗读诗歌南安/军文/天祥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4、字词注释【1】南安军:诗人被俘押解北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

【2】梅花南北路:大庾岭上多植梅花,故名梅岭,南为广东南雄县,北为江西庾县。

【3】采薇: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当周武王伐纣时,二人扣马而谏,商亡,逃入首阳山,誓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

5、翻译诗歌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哲时落入敌手。

过零丁洋文天祥教案(精选6篇)

过零丁洋文天祥教案(精选6篇)

过零丁洋文天祥教案过零丁洋文天祥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过零丁洋文天祥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过零丁洋文天祥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意,品味鉴赏诗句。

3、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挚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品味鉴赏诗句。

教学难点掌握品味鉴赏诗句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听歌曲《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唱出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其实,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尤为强烈。

在我国历史上的南宋时期,也是一个中华民族饱受耻辱的朝代——皇帝被掳,都城被侵,国人被屠。

耻辱的历史让我们痛心,但却也造就了一个个爱国志士,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是许多爱国志士中的一位,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华彩诗篇,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民族英雄,学习他的悲壮诗作,感受他的崇高人格。

(出示课题)二走进作者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

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

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

元将张弘范劝他写信招降在张世杰,文天祥拒绝。

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

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三背景简介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

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

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读诗1老师范读。

2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节奏及感情。

3指名读4小组读,理解诗意。

五品诗从—句,我想到了(运用什么修辞,写出了)。

例如:从首联我想到了诗人的人生经历,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六年级语文上18文天祥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18文天祥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18文天祥教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教学要求.学习本课的生字,读准它们的字音,区分它们的字形。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天祥的爱国热情和坚贞不屈的英勇气概。

3.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天祥的爱国热情和坚贞不屈的英勇气概。

2.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①这两句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脍炙人口的诗句,是我国南宋时期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

这正是他那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❶的真实写照。

段导读:第1自然段赞扬了文天祥崇高的爱国精神。

􀀌文天祥所处的时代,是蒙古贵族向南宋发动进攻和南宋政权日趋腐朽的时代。

父亲的教育和影响,在文天祥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种下了爱国的种子。

[②“深深地”一词说明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

段导读:第2自然段讲文天祥受时代和父亲教育的影响,成为一名爱国青年。

第一部分:由文天祥脍炙人口的诗句引入课文,概括介绍文天祥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他产生爱国热情的原因。

􀀍1271年,蒙古汗❷国改称大元,并在之后的四年中,大举南侵,先后攻陷了南宋许多地方。

南宋的许多文官武将贪生怕死,不是弃城逃跑,就是不战而降。

一时间,朝廷内外惊慌失措❸。

[句导读:写出了当时政治形势的危急——强敌入侵,国土沦陷,生灵涂炭。

]在这危急时刻,在江西赣州做地方官的文天祥,变卖了自己的家产作为军饷,征集义兵组成勤王军,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元斗争之中。

[③文天祥为什么要这么做?]但是,他的起兵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

他们悲观地认为元军来势凶猛,文天祥带的兵都是临时招募来的,这不是赶着羊群去和老虎斗,白白送死吗?文天祥郑重地说:“国家有难,却没人来解救,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啊!今天我组织勤王军,就是想为天下人做个抗击元军、不怕牺牲的榜样,希望各地官民效法,共同保卫国家。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南安军》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南安军》

翻译诗歌
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 雨把征衣湿透。
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 乡却身为俘囚。
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 哲时落入敌手。
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 蔽在首阳山头。
分析诗歌
首联:风雨梅花,心情沉重。
颔联:自我发问,行程孤单。 颈联:悲愤激昂,希望复国。 尾联:典故明志,饿死殉国。
课堂练习 【1】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不归”的原因。
本诗选自《文天祥诗集校笺》。
写作背景
帝昺(bǐng)祥兴二年(1279年), 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厓山被元军攻陷,南 宋朝庭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 于五月四日出大庚(yú)岭,经南安军 (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
朗读诗歌
南安/军 梅花/南北/路, 出岭/同/谁出? 山河/千古/在, 饥死/真/吾志,
文/天祥 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湿/征衣。 归乡/如/不归! 城郭/一时/非。 梦中/行/采薇。
字词注释
【1】南安军:诗人被俘押解北 上,途经家乡江西南安军,曾绝食。
【2】梅花南北路:大庾岭上 多植梅花,故名梅岭,南为广东南 雄县,北为江西庾县。
【3】采薇:商末孤竹君之子 伯夷、叔齐,当周武王伐纣时,二 人扣马而谏,商亡,逃入首阳山,
学习目标
1、复习有关文天祥的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词汇; 3、结合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4、学习诗人强烈的爱国感情,凛然的民族正气; 5、背诵、默写诗歌。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
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杰 出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
20岁中进士第一名,官至刑部郎 官,1275年被任命右丞相,派往元营 谈判,遭扣留。后脱险,到福建坚持 抗元。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他 被元军一路押解北行,于1279年5月4 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 西大庾)时写下此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安军
宋代: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译文
梅花岭上的南北路口,凄风苦雨把征衣湿透。

越过梅岭谁与我同路,回到家乡却身为俘囚。

山河将存在万古千秋,城郭却哲时落入敌手。

饿死家乡是我的愿望,梦里采蔽在首阳山头。

注释
梅花南北路:大庾岭上多植梅花,故名梅岭,南为广东南雄县,北为江西大庾县。

采薇:商末孤竹君之子伯突、叔齐,当周武王伐纣时,二人扣马而谏,商亡,逃入首阳山,誓不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

鉴赏
一二两句略点行程中的地点和景色。

作者至南安军,正跨越了大庾岭(梅岭)的南北两路。

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

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冰袭上了他的心头。

颔联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

下句是说这次的北行,本来可以回到故乡庐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虽经故乡而犹如不归。

这两句抒写了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两“出”字和两“归”字的重复对照,更使得声情激荡起来。

颈联两句承首联抒写悲愤。

上句化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名句。

而说“山河千古在”,意思是说,宋朝的山何是永远存在的,不会被元朝永远占领,言外之意是宋朝还会复兴,山河有重光之日。

下句是化用丁令威化鹤歌中“城郭犹是人民非”句意,是说“城郭之非”只是暂时的,也就是说,宋朝人民还要继续反杭,继续斗争,广大的城池不会被元朝永远占据。

这两句对仗整饰,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感情和自信心。

最后两句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国。

他出之以言,继之山行,于是开始绝食,意欲死在家乡。

而在绝食第五天时,即已行过庐陵,没有能死在家乡。

又过了三天,在监护人的强迫下,只好开始进食。

诗中用伯夷、叔齐指责周武王代商为“以暴易暴”,因而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至饿死的故事(见《史记•伯夷列传》),表示了蓄不投降的决心。

“饿死真吾事”,说得斩钉截铁,大义察然,而且有实际行动,不是徒托空言,感人肺腑。

这首诗化用社甫诗句,抒写自己的胸怀,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显示出民族正气。

这首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不假雕饰,而自见功力。

作者对杜甫的诗用力甚深,其风格亦颇相近,即于质朴之中见深厚之性情,可以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