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晨碑
史晨碑高清字帖临摹

史晨碑高清字帖临摹史晨碑是中国古代碑刻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精妙的字体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一直备受世人的赞誉。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欣赏史晨碑的艺术魅力,临摹史晨碑高清字帖成为了许多书法爱好者和学习者的首选。
一、史晨碑介绍史晨碑,又称史可法墓碑,位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正阳墓园内,为清代书法家史可法的墓志铭。
整个墓碑造型端庄大气,字体工整,结构严谨,成为了史可法艺术成就的生动写照。
二、史晨碑的艺术特点1. 字体精妙独特:史晨碑的字体遵循了篆刻的基本原则,线条流畅且有力度,结构紧凑而富有变化。
字形工整,笔画细腻,凸凹有致,给人以美的享受。
2. 装饰性强:史晨碑在字的上方和下方都加以装饰,既增强了整体的美感,也凸显了碑刻的独特风格。
装饰性元素的运用巧妙而不失庄重大气。
3. 端庄大气:史晨碑以整体形象严谨庄重为主,给人以稳重、大方的感觉。
每个字体大小一致,规整对称,整体布局匀称有序,呈现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三、临摹史晨碑的步骤和技巧1. 熟悉原作:在进行临摹之前,首先要对史晨碑原作进行仔细研究和品味。
了解字帖的笔画结构、形态特点以及布局等,为后续的临摹打下良好的基础。
2. 用好工具:选择一支合适的毛笔和专用的字帖纸,能够更好地还原出史晨碑的笔画特点和墨色效果。
3. 保持笔墨稳定:史晨碑的笔画流畅有力,因此在临摹过程中要保持笔墨的稳定和均衡。
每一笔的起止都要精确掌握,力度要均匀,不宜过急过快。
4. 逐字逐句:在临摹史晨碑的过程中,可以逐字逐句地进行,注重每个字的造型、结构和比例,力求达到与原作相似的效果。
5. 反复操练:临摹一次不足以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进行反复的操练和修正。
通过多次的实践,逐渐掌握史晨碑的艺术要领,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
四、临摹史晨碑的意义1. 学习经典:临摹史晨碑是一种学习经典的方式,通过模仿大师的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书法的精髓,提升自己的书法水平。
2. 培养耐心:临摹史晨碑需要耐心和细心,每个字都要仔细雕琢,这有助于培养自己的耐心和专注力,以及对艺术的敬畏之心。
史晨碑原文及译文

史晨碑原文及译文《晨碑》原文窗前明月光,波上寒梅花给少年颜英壮,连城千金恩译文窗前月光明亮,波上盛放着寒梅花朵给予少年欢跃勇士的颜色,更到盛世万金的恩惠。
一、《晨碑》的背景1. 《晨碑》是唐朝大诗人李白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所作的作品,这首诗写下了李白走进帝室幸福美满,在窗台前窥见夜空明月,令人心潮澎湃对晨曦而起的情感。
2. 这首诗成为唐朝画景诗的经典,清代朱长文注解称:“晨之诗,乃李白原书,千古绝唱”。
诗人所描写的画面比喻生命的春蚕,一丝丝朝气,如明月之光照耀少年,使他们准备起航,勇敢的开创辉煌的青春,新的人生之旅。
二、《晨碑》的内容1. 《晨碑》有整首诗共六句,第一句描写了李白醒来他身边晨曦明媚,面前迎来一片明月光,花儿也都开放。
2. 第二句表达了李白对明月的赞美,他把它比喻成一块金子,形容了明月光芒的璀璨。
3. 第三句以明月的光芒赋予少年勇士气概,少年勇士因此而脱颖而出,带领大家一起继续向前。
4. 第四句写到少年勇士获得千金般的恩惠,使得城市及周围的一切变的灿烂,仿佛可以达到万金的盛世。
5. 最后两句用抒情的方式,令读者心潮使涌,令人想起少年勇士们朝气蓬勃投入大海,能够继续向前勇敢崛起。
三、《晨碑》的评价1. 《晨碑》是一首对自由、勇气和坚定信念的赞歌,它把李白对天下英雄的崇敬、对世界的憧憬表现得淋漓尽致。
2. 它也把少年勇士向前冒险、勇敢破茧成蝶的精神淋漓尽致的展示出来,激励人们勇敢崛起,勿忘初心,再创辉煌。
3. 这首诗也为后世诗人提供巨大的灵感,使之得以脱胎换骨,时至今日,让人们缅怀在勇气和赦令中求得希望的激情。
史晨碑书法特征

史晨碑书法特征
史晨碑书法是明代著名书法家史晨的作品,具有以下特征:
1. 灵动秀丽:史晨碑书法笔画流畅自如,富有韵律感,字形活泼生动,给人以美的享受。
2. 线条工整:史晨碑书法用笔工整,字体规整,笔画匀称,结构稳定。
3. 线条变化丰富:史晨碑书法在线条运用上富有变化,有直、曲、钩、折等多种线条形式,使作品更加丰满、有趣。
4. 简洁大方:史晨碑书法注重简洁大方,力求用最简练的笔触表达最精练的意境。
5. 拙朴自然:史晨碑书法追求一种朴实自然的风格,不事繁琐,以充实的笔画表达内涵。
总的来说,史晨碑书法以其灵动秀丽、线条工整、线条变化丰富、简洁大方和拙朴自然等特征,被广泛认为是明代碑刻艺术的杰作之一。
史晨前后碑

下面我们就从它的风格特征上来展开分析:
在汉隶碑刻中,《史晨碑》无疑是非常遵循这一“准则”的典型,而作为东汉后期的产物,《史晨碑》显然又是东汉隶书走向规范,定型后的代表。它结字平正秀润,修饬紧密,法度森严。线条中锋圆融,提按分明,劲健遒逸:点划疏密匀称,顾盼有情;整体章法次序井然,步伍整齐,和谐统一,给人以一丝不苟、端庄典雅的美感。所以它“结构与意度皆备,询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的作品风貌极适合于置身在曲阜孔庙这种庄严的地方。
碑刻释文编辑
碑阳
史晨碑(前)部分
史晨碑(前)部分 (6张)
建宁二年三月癸卯朔七日己酉,鲁相臣晨,长史臣谦。顿首死罪。上尚书。臣晨顿首顿首,死罪死罪。臣蒙厚恩,受任符守,得在奎娄。周孔旧寓(宇),不能阐弘德政,恢崇壹变,夙夜忧怖,累息屏营。臣晨顿首顿首,死罪死罪。臣以建寜元年到官,行秋飨,饮酒畔宫,毕,复礼孔子宅,拜谒神坐,仰瞻榱桷,俯视几筵,灵所冯(凭)依,肃肃犹存,而无公出酒脯之祠,臣即自以奉钱,修上案食醊具,以叙小节,不敢空谒。臣伏念孔子,乾坤所挺,西狩获麟,为汉制作,故《孝经援神挈》曰:玄丘制命帝卯行。又《尚书·考灵耀》曰:丘生仓际,触期稽度为赤制。故作《春秋》,以明文命。缀纪撰书,修定礼义。臣以为素王稽古,德亚皇代。虽有褒成世享之封,四时来祭,毕即归国。臣伏见临璧雍日,祠孔子以大牢,长吏备爵,所以尊先师重教化也。夫封土为社,立稷而祀,皆为百姓兴利除害,以祈丰穰,《月令》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矧乃孔子,玄德焕炳,光(于)上下。(而)本国旧居,复礼之日,阙而不祀。
汉《史晨碑》隶书学习教程

汉《史晨碑》隶书学习教程汉《史晨碑》是中国古代书法中最具影响力的一座碑,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古代文化博物馆内。
这座碑始建于汉明帝的雍正年间(公元1725年),由书法大家史晨墓志铭撰写。
它是一座大理石结构的碑,高3.3米,宽1.62米,由九行石刻组成,凝结了古代书法的历史情怀和文化底蕴,以及史晨书法的水准和风范。
作为一位书法家,史晨先生是隶书书法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不仅受到国内书法爱好者、学者们的称赞,也受到了国外书法家的赞扬,更是代表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精神。
《史晨碑》是史晨书法的精髓,被认为是史晨书法外表及内涵的完美结合,从而成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史晨碑隶书特点史晨碑所碑考的隶书具有十分独特的特点:首先,史晨的隶书与传统的隶书相比,更加注重节奏感,字体显得更加婉约、细腻;其次,他的晨碑书法特有的表现形式,比如斜笔的运用,让书法的线条看起来十分流畅飘逸;最后,他的晨碑书法中存在着一定的平衡感,笔划组合到一起时,形成一幅完美、精致的整体。
要学习史晨碑上的隶书,除了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外,还需要通过反复实践来练习,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首先,学习者必须掌握史晨书法的特点,了解字体的构成,注意字体的大小、笔划的变化,以及字体的水平与竖直之间的关系;其次,要注意字体的美感,通过不断地练习,才能掌握隶书的造型与动作,使书法变得更加美观、舒缓;最后,要掌握基本的表意结构,例如注意字之间的比例,以及字体与线条间的关系等。
三、史晨隶书学习注意事项学习史晨隶书,除了要掌握一些基础的技巧之外,还有若干需要注意的事项:首先,学习者要善于发现史晨书法中的精髓,多观察史晨碑上的石刻,仔细体会书法中的精致细腻、平衡完美;其次,学习史晨书法时,要坚持练习,不断反复,以便在书写过程中达到把握,提高书法水平;最后,学习史晨书法的过程中,要把石刻和书法的美感结合起来,从而把书法运用到生活中,从而实现书法的功能。
史晨碑隶书学习教程的精神是在书写的过程中,把史晨碑的书法特点完美的呈现出来,充分体现出书法的美感及审美功能。
史晨碑释文

前碑全称《汉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隶书,两面刻,前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166年)三月。17行,行36字。后碑刻于建宁元年(165年)四月。14行,行36字。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文记载鲁相史晨祭祀孔子的情况。后碑全称《汉鲁相史晨飨孔庙碑》,记载孔庙祀孔之事。文后有武周正书题记四行。
时副言大傅、大尉、司徒、司空、大司农府治所部从事。
昔在仲尼,汁光之精,大帝所挺,颜母毓灵,承敝遭衰,黑不代仓,周流应聘,叹凤不臻。自卫反鲁,养徒三千。获麟趣作,端门见征,血书着纪,黄玉响应。主为汉制,道审可行。乃作《春秋》,复演《孝经》。删定《六艺》,象与天谈。钩《河》擿《雒》,却揆未然。魏魏荡荡,与干比崇。
碑阴
相河南史君讳晨字伯时,从越骑校尉拜,建宁元年四月十一日戊子到官,乃以令日拜谒孔子,望见阙观,式路虔跽,既至升堂,屏气拜手。祗肃屑僾,仿佛若在。依依旧宅,神之所安。春秋复礼,稽度玄灵;而无公出享献之荐,钦因春飨,导物嘉会,述修璧雍,社稯品制。即上尚书,参以符验。乃敢承祀,余胙赋赐。刊石勒铭,并列本奏。大汉延期,弥历亿万。
史君饗後,部史仇誧,縣吏劉耽等,補完里中道之周左牆垣壞決,作屋塗色,脩通大溝,西流里外,南注城池。恐縣吏斂民,侵擾百姓,自以城池道濡麦給令,還所斂民錢材。
史君念孔瀆顏母井去市遼遠,百姓酤買,不能得香酒美肉,於昌平亭下立會市,因彼左右,咸所願樂。
又敕:瀆井,復民飭治,桐車馬於瀆上,東行道,表南北,各種一行梓。
时长史庐江舒李谦敬让,五官掾鲁孔畅,功曹史孔淮,户曹掾薛东门荣,史文阳马琮,守庙百石孔讃,副掾孔纲,故尚书孔立元世,河东大守孔彪元上,处土孔褒文礼,皆会庙堂,国县员冗,吏无大小,空府竭寺,咸俾来观。并畔官文学先生、执事诸弟子,合九百七人,雅歌吹笙,考之六律,八音克谐,荡邪反正,奉爵称寿,相乐终日。于穆肃雍,上下蒙福,长享利贞,与天无极。
史晨碑临摹技法

史晨碑临摹技法史晨碑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碑刻之一,它是北魏时期的作品,刻于公元523年。
史晨碑的临摹技法是指通过模仿史晨碑的字迹和结构,来学习和掌握其书法技巧和艺术特点。
材料准备:1. 临摹纸:选择质地较好、适合书写的临摹纸张,比如宣纸或练字纸。
2. 笔:使用毛笔,毛笔的硬度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
3. 墨:选择优质的墨汁,可以使用固体墨或墨块,并准备墨盒。
4. 磨墨砚台:用于磨制墨汁的砚台,选择质地坚实的砚台。
5. 水:用于调节墨汁的浓度。
步骤:1. 准备工作:将临摹纸铺在平整的桌面上,确保纸张不会移动。
将墨块放入墨盒中,加入适量的水,用毛笔搅拌均匀,磨制成适宜的墨汁。
2. 观察史晨碑:仔细观察史晨碑的字形和结构,注意每个字的笔画顺序、布局和比例关系。
观察碑文的整体布局和章法,包括标题、行间距离、字体大小等。
3. 临摹标题:从史晨碑的标题开始临摹,用毛笔蘸取适量的墨汁,按照史晨碑的字形和结构,书写标题。
注意笔画的粗细、轻重和速度的掌握。
4. 临摹字体:逐个临摹史晨碑中的每个字体,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地进行。
在临摹每个字体时,要准确地模仿史晨碑的笔画顺序和结构,注意用笔的力度和速度。
5. 临摹章法:在临摹字体的同时,注意史晨碑的整体章法和行间距离的处理。
保持文字的平衡和协调,注意每个字之间的间隔和排列方式。
6. 检查修饰:临摹完成后,用毛笔修饰字体的细节,如增加或减少笔画的粗细、调整曲线的形状等。
同时检查整体的布局和章法是否符合史晨碑的特点。
7. 定稿呈现:在确认临摹无误后,将临摹作品整理好,可以用干净的布轻轻拍打去除多余的墨屑,然后将其平整展示。
注意事项:1. 临摹过程中要保持专注和耐心,注意每个字的笔画形状和结构。
2. 注意掌握毛笔的力度和速度,以保证字体的整齐和流畅。
3. 在临摹字体时,可以多次练习一个字,直到达到满意的效果。
4. 注意墨汁的浓度,过稠的墨汁会影响书写的流畅性,过稀的墨汁则会使字体不够浓重。
两汉名碑注译——史晨碑(一)

书画课堂shu hua ke tang——史晨碑(一)□ 滕西奇两汉名碑注译【概 述】《史晨碑》,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三月立,碑高207.5厘米,宽85厘米,厚22.5厘米。
原石在曲阜孔庙同文门之东,东西向放置,无碑额。
现存曲阜孔庙汉魏碑刻陈列馆。
《史晨碑》内容前后连贯,系同一碑文刻于正反两面,而非两碑刻于一石。
面向东为阳面,刊刻鲁相史晨关于祭孔上呈朝廷的奏章,后附四言铭文十二韵(共二十四句),前人称作《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俗称《史晨前碑》。
隶书17行,每行36字。
面向西为阴面,记叙史晨到任后,谒庙拜孔,修墙饰屋,疏通沟渠,植行道树,设立会市等善举,前人称作《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俗称《史晨后碑》。
隶书14行,每行36字,其中第9、11行为35字。
历代对其评价甚高,将它与《乙瑛碑》《礼器碑》并称“孔庙三碑”,与《乙瑛碑》《礼器碑》《孔宙碑》《华山庙碑》《衡方碑》《张迁碑》称汉碑“七大名碑”。
明郭宗昌《金石史》说:“分法复尔雅超逸,可为百代楷模,亦非后世可及。
”清万经《分隶偶存》评道:“修饬紧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识(汉文帝时名将)之师,步伍整齐,凛不可犯。
其品格当在《卒史》《韩敕》之右。
”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中说:“书法则肃括宏浑,沉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
”孙承泽《庚子消夏记》认为:“字复尔雅超逸,可为百代楷模,汉石之最佳者也。
”王澍《虚舟题跋》说:“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
”“《乙瑛》雄古,《韩敕》变化,《史晨》严谨,皆汉隶极则。
”“遒古莫如《孔》,清超莫如《韩敕》,肃括莫如《史晨》,三碑足概汉隶。
”并且指出:“学汉隶者,须始《史晨》以正其道,中之《乙瑛》以究其大,极之《韩敕》以尽其变。
”《史晨碑》在用笔上,中锋行笔,波磔分明,线条圆融,笔画典雅,中规中矩,无一不造微入妙;结体上,严谨规范,立字端庄平正,疏密匀称,搭配精巧,字体秀润雍雅,神完意足;章法上,字距与行距较大,露白较多,布白疏朗,通篇次第井然,表现出书写者高超的驾驭整体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史晨碑》的历史情况介绍:
《史晨碑》立于山东曲阜孔庙。
碑分两面刻。
前碑刻《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铬》,也称《鲁相史晨孔庙碑》,《史晨请出家谷祀孔庙碑》。
通常称《史晨前碑》。
东汉建宁二年(169年)三月刻。
据清王昶《金石萃编》记:“碑高七尺,广三尺四寸。
”隶书。
十七行,行三十六字,后碑刻《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通常称《史晨后碑》。
东汉建宁元年(168年)四月刻,高广尺寸同前碑。
隶书。
十四行,行三十六字。
前后碑书风一致,当为一人手书。
此碑为东汉后期汉隶走向规范、成熟的典型。
世见最早榻本为明榻本,“秋”字完好。
北京图书馆藏明榻本。
《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1)收入。
二、历代书法理论家对《史晨碑》的论述要录:
清万经《分隶偶存》:“修饬紧密,矩度森然,如程不识之师,步伍整齐,凛不可犯。
其品格当在《卒史》、《韩勒》之右”。
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字复尔雅超逸,可为百世楷模,汉石最佳者也。
”
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书法则肃括宏浑,沉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询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
”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虚和则有《乙雅》、《史晨》。
”
杨守敬《平碑记》:“昔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自不可及,比种是也。
”三、《史晨碑》的艺术价值及学习目的:
庄严肃穆的曲阜孔庙,是集中反映了孔子儒家学说思想在汉文化中占正确统地位的场所。
而长期受孔子儒家美学思想支配的汉代,在人们
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中和”之道便是一条至高无上的审美准则,它要求一切艺术美的形式都必须在不偏不倚,不激不厉的和谐统一中去追求;要求艺术的情感必须在一种非常理性、非常节制而又能被社会和统治阶级所普遍接受的情感中去表现。
因此,在这种“准则”的直接影响下,使汉代书法艺术越加趋向于规矩和法度中去发展。
在汉隶碑刻中,《史晨碑》无疑是非常遵循这一“准则”的典型,而作为东汉后期的产物,《史晨碑》显然又是东汉隶书走向规范,定型后的代表。
它结字平正秀润,修饬紧密,法度森严。
线条中锋圆融,提按分明,劲健遒逸:点划疏密匀称,顾盼有情;整体章法次序井然,步伍整齐,和谐统一,给人以一丝不苟、端庄典雅的美感。
所以它“结构与意度皆备,询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的作品风貌极适合于置身在曲阜孔庙这种庄严的地方。
由于过分拘泥于法度和规矩,以及再加上受到庄严场所的限制,使《史晨碑》的艺术个性较弱;其神韵和情趣也没有稍前的《石门颂》和同时代的《衡方碑》那样来得纵横恣肆,古拙自然。
不过,清代人却对它非常地拔高。
如孙承泽的《庚子消夏记》就有“汉石之最佳者也”的说法;而今人正相反,更偏重于《石门颂》、《衡方碑》等这类个性极强的碑刻。
此种极差当然是历史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必然性所致的结果,但不管如何,作为“百世楷模”的《史晨碑》,对一个初学者来说却是深入汉隶堂奥的最佳范本。
至少它有规律可循,形式上也较为工整。
假如初学者直接从汉隶中风格较强、难度极大的碑刻上去着手,就有可能产生
无所适从的感觉。
更何况东汉隶书“一碑—奇,莫有同者”,初学者可以从工稳到强烈、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过程中去寻找跨度,获得经验。
因此,要在“东京分书碑尚不乏,凡遇一碑刻,则意度各别,可想古人变化之妙”(何绍基跋语)的众多的东汉隶书面前做到触类旁通,游刃有余的话,那么由《史晨碑》着手的意义就十分显在,这就是我们学习《史晨碑》的目的。
笔划间架一丝不苟的《史晨碑》,似乎就象一位办事认真严谨的长者,在忠实地完成着他最后的事业,而其中无可挑剔的手法,在微妙的变化中又是如此地庄重含蓄。
显然,“严谨和含蓄”是《史晨碑》最显在的审美特征。
看上去,它与《曹全碑》颇为相近,但究其实质,它的含蓄却是《曹全碑》所不及的。
下面我们就从它的风格特征上来展开分析:其一、整体布局:
《史晨碑》的整体布局,在汉隶中属横平竖直、纵横有列的典型;它与《曹全碑》线与线这间的相互抖动承接和《衡方碑》字与字之间的步步紧逼不同,它的布局更注重于字与字之间的行距上留有充分的间隔。
再加上结字的平正外张内收,犹如点掇其上的团块造型,更使其间隔出入意外地透露出舒旷空灵的艺术效果。
不过,字与字在间隔的内部并不孤立,也是十分讲究呼应的。
象“死”字的燕尾与“史”字的波笔在长长的运笔过程中几乎相连的承接,“顿”字的燕尾和“晨”字的波笔在上下不同的走向以及被其分割了的错位间隔上的相互关联等等,便是最好的说明。
但这仅仅是一方面,重要的还是反映在它线条纤细而又虚和的基本特征上。
《史晨碑》的线条就象轻轻划出,毫无声息。
假如我们将它
的线条特征在其团块式的结字造型里完全转变成粗重豪放的特征的话,那么在间隔距离如此之大的平面上就会使字与字完全处在一种互不相干的孤立位置上。
这也是粗重豪放的线条使人醒目并使人的视觉始终在其所组成的结字上游离的缘故。
而《史晨碑》正相反,只要仔细地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的视觉始终是停留在结字与间隔不分彼此的关系上来看待的。
这当然应该归究于它的线条特质。
所以,结字纤细而又虚和的线条及起笔大多直接露锋着纸的用笔方式,在空旷的间隔上必然会使字与字之间相互形成一种张力,而张力的不明确性所导致的间隔含混化倾向的产生,其结果又必然会促成字与字之间在间隔内部的相互关联和统一。
这就是《史晨碑》整体布局在汉隶中独有的风采。
其二、线条:
《史晨碑》的线条运动方式不象《衡方碑那样不时地转换受力点的位置和角度,它以其纤细,虚和几近乎于秦篆的运动方式呈现了自己的线条性格。
但它线条挺拔遒劲,古拙浑沉的特质还是十分显在的。
按照通常的惯例往往会将这种特质去与粗线条相联系,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觉;它不以线条的粗与细来区别,而是以力感本身来对应。
只不过在表现时一个较为直接,一个较为隐蔽而已。
《史晨碑》线条起笔的“蚕头”意味并不十分明显。
虽然前面已经说过它大多以露锋着纸的用笔方式为主;但它露而能藏,尖而寓圆,变化也就极为自然。
不过,它对磔笔处的“燕尾”却非常地着重。
一波三折的特色也较为典型,其用笔或平出,或上挑,或方折的变化尤为丰富,均收到了精妙婉丽的艺术效果。
其三、结体:
《史晨碑》的结体有人评其为外松内紧是很有道理的;象“晨”字就是很好的范例;假如从“晨”字结体四个边角上来看它的内部,就会明白无误地发现外围四条向里倾斜内聚的边线是如何导致内部产生紧迫感的;但它同样也使四个边角产生了外张之势。
“晨”字与“史”字的波笔其圆融的转折在长长带出的运笔进行中似乎太过突然,也多少带有点有意为之的痕迹,但这却从中反映了《史晨碑》的结体注重舒展与内聚的对比的强烈倾向。
《史晨碑》的横线条在结体上基本以匀衡的比例来排列,但为了避免均衡可能会带来的呆板和缺乏变化的结果,《史晨碑》却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改变它并寻求它的变化出处,象“臣”字,就是利用左边这根由直线转变成曲状的线条来达到目的的,这根缠绵委婉,活泼灵动的线条,不仅调节了上部三根均衡的横线可能会造成的呆板,同时,也避免了内部与两根小竖线并列冲撞的后果。
不过,读者可能会感到《史晨碑》中的很多横线的组合排列未必都由直中带曲的线条来辅助调节的,这非常正确,但要注意到,书法之所以会成为一种艺术种类,就在于它的变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君不见“书”字的这么多横划就是通过长短、粗细、曲直等等的对比来寻找变化的,这应引起初学者的注意。
五、临习注意事项:
《史晨碑》因其在东汉隶书中较为规范和定型,所以我们的视觉停留在它的碑刻上时,只能随着它的笔划间架的运动而运动,变化而变化。
它不象《衡方碑》、《张迁碑》那样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及主体更多审美经验的渗透和参与;它是全封闭式的艺术性格,因此,主体意识在其中的淡化必然导致我们在临习此碑时往往会带有极为浓厚的理性色彩。
但
由于《史晨碑》的个性风格并不十分醒目和强烈,所以初学者在临习时会很容易忽视它隐蔽起来的个性实质和变化。
比如方笔中,起笔时切入的角度稍有变化便能改变机械的“一刀切”,圆笔的虚势出锋人纸和虚势直人又可使技法更为丰富。
至于它的实质和变化,在风格特征的分析这一段里已略微提及,但它当然不止于此,还有待我们往更纵深的地方去挖掘。
否则就只能在其表面上停留,而失之于呆板和平俗。
这应引起初学者的注意并加以认真地分析和对待了。
另外,在表达它的线条特色时,可以选用一些笔锋较长的毛笔并利用其笔尖部分来书写,这样容易奏效,也容易较清晰地表达出线条的微妙变化。
在具体的临习阶段上,可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或较长、或较短地来加以安排,但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要因小失大,反导致“欲速则不达”的后果。
更何况临习的过程总是由“入帖”到“背帖”这两个阶段组成,所以循序渐进还是一条较为实际的路子;如此就会更加忠实于原作,反映其丰富的艺术特征,也会获得更多的经验为创作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