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的谋篇布局

合集下载

绝句结构不局限于“起承转合”

绝句结构不局限于“起承转合”

绝句结构不局限于“起承转合”熊东遨[绝句法浅说]一、递进式:一句一接,层层递进,一气贯通,整首一意。

1、直递: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2、转递(即传统的起承转合式):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3、跳跃:(变体,打破起承转合式承转合式一般格局)曾几《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司空曙《江村》: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归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二、并列式:相当于律诗的中两联。

一句一意,相互独立,意绝而气贯,并生出一种情绪。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白日依山尽”一诗虽全用对仗,但后二句是两句一意的流水对,故不属“并列”而属“混合”。

三、两分式:两句一意,组合成篇。

它有三种形式。

1、以时间顺序的推移构成两分。

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以空间位置的变换构成两分。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以时间顺序的推移和空间位置的变换交错构成的两分。

李义山《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末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四、混合式:它是并列与递进二式的一种组合。

共分四种形式。

1、并列带承转递进。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起承带并列递进。

秦观《春日》: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3、三拖一递进。

戴复古《淮村兵后》: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4、一拖三递进。

谢枋得(一说苏轼)《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绝句的章法结构分析

绝句的章法结构分析

绝句的“章法”分析构成绝句的基本方法是起承转合。

“起”是起头所写,“承”是承接上文,“转”是转出新意,“合”是合拢收束。

要特别注意的是,起头之后的各个步骤都与上一步骤有承接的关系,即转是承上而转,合也承上而合。

同时章法的关键即在转折之处,能揭露作品在转折处的承上启下秘密,就从根本上理解了作品。

古人为文、为诗大都讲究这样的起承转合。

我们可以据此去分析绝句中的篇章结构。

请看王之涣的五绝《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日依山尽”为起句,写诗人登楼西望所见,白日渐渐隐没于山后;“黄河入海流”是承句,承首句而言,写作者东望所见,滔滔黄河奔流入海。

这两句一起一承,互为补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山水画。

这都属于写眼前所见之景。

由景生情,作者有了一种强烈的愿望,想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或者有了一种深切的感悟,体验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于是,诗人便以第三句“欲穷千里目”而宕开一笔,由实写转到虚写,由写景转上议论述怀。

“目”字与一二句的所见有了照应,“欲穷千里”便顺理成章地导致结句“更上一层楼”。

转折之后,拓宽了诗的意境,使全诗论随景发,情因景抒,揭示了要登高望远的抱负和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之作,诗中的起承转合是显而易见的。

再看贺知章的七绝《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通过对初春柳树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对春风及一切创造性劳动的赞美。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起于对柳树高挑风姿的整体描写,说一株高高的柳树,像刚刚打扮好的碧玉姑娘一样漂亮。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承首句而来,沿着作者观察的顺序,集中地写柳枝茂密,轻柔下垂的样子,也是对柳树柔美风姿的补充之笔。

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细叶”二字与首句的“树高”和次句的“丝绦”在词语上作了照应,表面看来像写柳叶,但是略加品味,不难看出,笔锋已开始转向。

前两句描写柳树高大轻柔,如美人碧玉,如绿色丝带,这是写实。

渔阳绝句十一法

渔阳绝句十一法

渔阳绝句十一法
1 要点:
上法前三句皆是烘托,结句归结自身。

2 要点解读:
前三句时空、场景的描写,目的主要是为第四句起铺垫的作用。

因此,前三句铺垫得到位,第四句就容易出彩,所以本法,重点应放前三句,第四句点明自己即可。

3 创作过程:
一是前三句交代清楚时空与场景,为第四句做铺垫。

二是第四句归结到自身上。

例诗:
长江如练布颿轻,千里山连建业城
草长莺啼花满树,江邨风物过清明。

——江上望青山忆旧二首之二
凿翠流丹杳霭间,银涛雪浪急潺湲。

布帆十尺如飞鸟,卧看金陵两岸山。

——大风渡江三首之一
三月嬉春射雉城,钵池新水縠纹生。

紫云低唱灵雏拍,爱忍春寒坐到明。

风俗淮南古禁烟,红桥解褉雨晴天。

酒徒散尽杨枝别,说着花朝一惘然。

——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二、三
沈黎东上古犍为,红树苍藤竹亚枝。

骑马青衣江畔路,一天风雨望峨眉。

——夹江道中二首之一。

律诗如何布局谋篇

律诗如何布局谋篇

律诗如何布局谋篇律诗如何布局谋篇什么是布局谋篇:把你所掌握的素材,合理的安排在起、承、转、合之中,而起、承、转、合的每一环节都要用最为合理的方式方法,并且把“起承转合”有机的整合为一体,就是布局,就是谋篇。

布局谋篇的几种形式:(1)起承转合法:我们来看一首例诗:《登高》作者: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起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承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转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合这首诗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我们看诗的起、承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转、合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

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天、猿、渚、沙、鸟。

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

全诗八句皆是对偶,句句押韵。

这首诗就是以一联为一个起承转合的单位。

七律、五律一般是以两分句为一单位,12句起、34承、56转、78合。

这是基本的形式。

这是我们大家所最熟悉公认的形式。

但是,也不尽如此那么我们今天重点来给大家介绍下面几种特殊布局(2)、起承继转合法在一首律诗中首联为起,颔联为承。

颈联为继,注意了这四个字,尾联为转合,即属“起承继转合法”。

所谓“继”,就是颈联接着颔联的意思,继续发挥而不转折。

这样写,往往把转、合的功能放在尾联了。

那么我们必须以例诗说话,如(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起破题一岁一枯荣。

=引起下联野火烧不尽,=承“枯”。

春风吹又生。

=承“荣”远芳侵古道,=继续写“草”,重点落到“古原”。

晴翠接荒城。

=继续写“草”,引出“离别”题意。

又送王孙去,=转写送别萋萋满别情。

=合抒情作结、首尾呼应,关合全篇、合章点题。

我们看: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也就是“古原草” 三字。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引起一联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一句写“枯”,一句写“荣”。

绝句的结构、五绝的写法及语言风格、

绝句的结构、五绝的写法及语言风格、

绝句的结构、五绝的写法及语言风格、【诗词学堂】绝句的结构诗评万象格律诗中的绝句是中华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自古以来最受欢迎的艺术。

其中名篇名句多不胜数,朗朗上口,家喻户晓。

原因是,绝句用最少的字表现最突出的主题、最感人的画面;语言明了,让人一看就懂;题材平常,带普遍性的;意味绵长,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绝句之所以如此,除了作者善于用物象表意,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外,就是善于组织语言,是驾驭语言的高手,精通凝聚语言的链条。

这个链条就是绝句语法艺术。

一首艺术高超的绝句,都离不开科学的语法结构。

语法和语言总是如形随影,形影不离。

高明的语法结构必然导致高超的语言和语篇。

反之,枯燥的语法结构,必然导致枯燥的诗句结构;混乱的语法结构,必然导致混乱的语篇。

这就是把绝句写得生动、灵动、耐品的秘诀。

现在,我们一起来从语法入手,研究、学习唐代诗人的名篇,从而提高我们绝句的欣赏和创作水平。

例1.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一首写景诗。

借景抒情。

两幅对联,四处景物,一句一景,被称为四条屏。

诗的上联写草堂周围近景,由视觉从下到上捕捉景物: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白鹭向青天深处飞去,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诗的下联写草堂远景,同样由视觉起,由远及近:上句远景,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

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

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

下句写近景,向门外一瞥,近处可以见到停泊在长江岸边的来自万里东吴的船只,想象开阔,意味深长。

从语法结构看,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

定语数词:两个对一行;主语景物:黄鹂对白鹭;谓语:鸣对上;宾语:定语:翠对青;宾语:柳对天。

语法主体结构是:第一句:定语+主语+谓语+定语+宾语第二句:定语+主语+谓语+定语+宾语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

主语:窗对门;谓语:含对泊;宾语:定语+雪对定语+船。

诗词中绝句的章法和布局介绍

诗词中绝句的章法和布局介绍

诗词中绝句的章法和布局介绍诗词中绝句的章法和布局介绍1一、起承转合法当我们表述的题材蕴含事物的发展顺序、情感波澜的自然起伏或事理的内在逻辑时,一般采用起承转合法。

这种布局的要求是:起要扣题,承要自然,转要新巧,合要点睛。

二、并列法当我们为了表达某种思想感情,而选取的题材基本上没有主次之分,就可以利用并列法。

使用并列法,一般采用对仗或基本对仗的形式,以示工整、优美。

三、承接并列合用法一首绝句的前两句用承接法,后两句用并列法,或前两句用并列法,后两句用承接法。

一般来说,承接法适用于时间上有先后或逻辑上有因果的表述。

四、起承承合法有些绝句在承接的基础上,需要更进一步地发挥,也可以不转,仍然继续承接。

五、对比法六、先景(事)后情(议)法这种布局适合于咏物抒情或记事抒情,而抒情,又常常以一种议论的形式发出。

这一类的绝句相对容易写,但不可滥制,如果没有高超的见解、新颖的观点、警策的议论,少写。

七、先情(议)后景(事)法这种布局就像我们通常写的议论文,先提出观点,然后用事实论证。

八、末句综合法有些绝句前三句或写景或叙事,最后一句点出中心思想,阐明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九、末句寓情于景法还有些绝句,通常先两句或写景或叙事,第三句写出人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状态,第四句又回到写景上来,以景做结。

十、倒叙法倒叙法的最终目的是要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重点。

一般来说,绝句的重点在末两句。

如果事件有先后顺序,而作者又要突出发生在先的事件,因此就用倒叙的手段,把后发生的写在先,先发生的写在后。

诗词中绝句的章法和布局介绍2绝句的精彩之处,更多的体现在整体的构思上。

起承转合之间,短短的四句话,要交代完整作者的写作内容、目的、意义。

因为体裁小,不可能写的那么详细,但也必须交代明白,这就需要很深的驾御语言的能力和巧妙的构思。

绝句必须在精妙构思的基础之上,给人留下足够的回味。

想写的内容当然是需要写出来的,但要在很短的文字上精心设计安排,取材、剪裁颇费脑筋。

三年级下册《绝句》教学设计(通用6篇)

三年级下册《绝句》教学设计(通用6篇)

三年级下册《绝句》教学设计三年级下册《绝句》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下册《绝句》教学设计(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下册《绝句》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1、指导学生认识、会写“绝、鸣、岭、泊”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绝句》并会默写。

3、理解古诗内容,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录音机、小黑板、自制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记得我在读书的时候,有位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个谜语,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可是我们一时猜不出来。

你们想不想也来猜一猜?2、在黑板上斜着往上画一行白鹭,让学生用一句诗来说谜底。

3、告知谜底,揭示课题。

(谜底:一行白鹭上青天。

课题:绝句)4、简介作者: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今湖北人。

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5、回忆学过的杜甫的诗,练习背他的另一首《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6、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呢?赶紧翻开书读一读吧。

二、指导自学(按上节课的方法学习)1、总结上节课的学习方法:(1)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理解诗句意思。

(3)想象诗句画面,背诵古诗。

2、根据以上方法自学古诗。

三、检查自学情况,合作探究,质疑释惑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2、出示抄有诗歌的小黑板,检查自读情况,相机纠音。

3、采用多种形式读诗:拍手读、摇头晃脑读、根据自己的理解表演读4、理解字词意思:鸣:叫的意思。

青:(让学生查字典选择)蓝色。

千秋:许多年。

万里:来得很远。

泊:停。

东吴:地名,在现在的江浙一带。

绝句——第十二讲:绝句创作的时空设置

绝句——第十二讲:绝句创作的时空设置

绝句——第十二讲:绝句创作的时空设置绝句第12讲:绝句创作的时空设置以及渔阳十二法之八法这讲我们主要学习两个问题:一是绝句的时空,二是学习渔洋绝句第八法。

一、绝句的时空在复杂的时空关系中,有的诗在字面上只写时间,实质上由于空间的改换,时间即在其中进行;有的诗字面上只写时间,实质上由于时间的改变,空间也在其中展现。

这种互为表里的时空设计,可以称为时空的换位。

《寄人》张泌别梦依稀到谢家,小廊回合曲栏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全诗所写,都是空间的字面。

第一句写梦里到谢家,第二句写梦里谢家的景色小廊回合,曲栏横斜,这个看来像是清晰逼真的梦境,但由于伊人不见,空自惆怅,只见回回转转的小廊,重重曲折的栏杆,像是走也走不完的迷宫,怎么也找不见到伊人的去路。

第三句改变了一个场景,春庭里的落花,被多情的月光照着,这个空间场景的转变,正是说明了入梦和梦醒的不同时间,于是完成了时空的转位。

月光照着落花,仿佛多情地向离人证明,刚才只是一个梦境,但这个无情的梦,还是那样教人依依,这是换位的第一种手法,以空间转换来表现时间。

第二种是以时间的换位来表现空间。

《读小弟诗有感》吕温忆吾未冠赏荣华,二十年间在咄嗟。

今来羡汝看花岁,似汝追思昨日花。

全诗在字面层次上,完全由时间的交梭所组成。

由二十年前的我直到今日的我,联想到今日的你就是过去的我,我与今日的你,又像你与昨日的你。

有点绕哈?不过细读?还是能理顺在这错综的时间勾连中,有你今日赏花的场景,有你昨日赏花的场景,有我二十年前赏花的场景,以及我二十年来无心赏花的咄嗟表情,这样多不同的空间场景,都隐藏在时间里面,随着时间的转移一一展现出来。

这首结合所讲问题去品?是很有味的?大家说是不是啊那么下面我们开始时空溶合在一首诗里,可以将真实世界中时空给予分割,也可以将真实世界中分割的时空予以叠映,过去、现在、未来各种彼此不同的时空可以在一个新的秩序下重新组合,这种技巧,可以称他为时空的溶合在一首诗里,可以将真实世界中时空给予分割,也可以将真实世界中分割的时空予以叠映,过去、现在、未来各种彼此不同的时空,可以在一个新的秩序下重新组合,这种技巧,可以称他为时空的溶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讲绝句的谋篇布局(上)绝句是古典诗歌中最常写、最易学、最难精的诗体。

一首绝句四句,分五言和七言两种。

五言只有二十个字,七言二十八个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体裁最短小者之一,具有篇幅简短、语言精练、意境完整、内涵丰富、声韵优美、易诵易记的特点。

别看绝句字数少,句子少,但在创作中,要怎样安排自己所选取的素材,使简短的诗文中各部分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完美的整体,就需要我们做精心的布局。

那么什么是文章的布局呢?文章的布局,也就是文章的结构形式。

我国的古代的诗文理论家喜欢把结构布局比作建房和裁衣,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中说:“筑室之须基构,裁衣之待缝缉。

”应当“总文理,统首位,定与夺,合涯际。

弥论一篇,便杂而不越”。

用现代的话说。

大意就是:布局是把选取的一定的素材,根据显示主题,表现内容的需要,进行恰当的剪裁和合理的安排,使诗文中的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一篇短短的绝句是不可能同时具备以上的全部要求的,但它总是或多或少的具备其中的几个方面。

那么,如何来安排绝句的结构布局呢?一般来说,绝句的布局,主要有一下几种方法:一、起承转合法我们先来看一首诗:五绝童趣(新韵)轻风拂细柳,明月罩芙蓉。

两小池边坐,话说织女星。

第一句:“轻风拂细柳”为诗的开头,描写了眼前夏夜荷塘岸边的景象,荷风轻轻地吹拂着岸边的细柳。

(有人说,细柳是春天的的景象,但事实上,夏天柳枝仍然比较细弱,特别是河边的垂柳)第二句:“明月罩芙蓉”,第二句是承接第一句,继续描写眼前之景象,是对第一句景物描叙的一个继续和补充,明月笼罩着池塘中的莲荷。

首联两句都是写景,是描绘出一种特定的环境气氛;第三句由首联的写景转而写人,写两个年轻人坐在池塘岸边,那么他们坐在那里干什么呢?第四句作出结语,原来他们是在那里叙说织女星的故事。

这首小诗,就是按照“起、承、转、合”结构布局的。

(阅读本诗还要注意“细柳”,古人有杨柳细腰形容女子;“芙蓉”有“夫容”的谐音。

“织女星”是一个什么样的话题?)再如,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诗中,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为诗的开头,描写了眼前边塞军帐中的情景,首句设色艳丽,故意夸示饮宴之美:在晶莹透亮闪闪发光的杯子里斟满了葡萄美酒。

第二句:“欲饮琵琶马上催”承接第一句,继续描写眼前之景象,举杯之时,音乐响起,如此欢愉;猛然却又听到催人上战马的军令。

第三句:“醉卧沙场君莫笑”为转,由前面两句的景象转而写将士们的心态,不要笑话他们在战场上还这么快乐,为什么呢?引出下文。

第四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是议论总结,是全诗主题思想体现之处:将士们到边塞就是要为国战死的。

显示了视死如归、马革裹尸的决心与斗志。

上边这首诗的结构形式就是标准的起、承、转、合的布局方法。

这种布局方法的特点是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感情波澜的自然起伏或事理的内在逻辑往下写的。

此法往往表现为起、承、转、合在一首诗的四句中的具体应用。

从章法上看,第一句为起句,第二句为承句,第三句为转句,第四句为合句。

“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立论;“合”是结束全文。

”起承转合是创作诗文的基本章法。

为了写好绝句,在采用此法时,要求:起要扣题、突兀;接要连贯、自然;转要新颖、巧妙,多为结句做准备;结要含蓄、深邃或铿锵有力,醒明本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绝句从总体上讲,通常可分为前、后两半。

前半部分往往起引带、铺垫的作用;后半部分是主题意旨所在。

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首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第二句对第一句补充说明。

而第一联总体上是为了第三句服务的,是一个铺垫,如此,才有“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后半部分是全诗的主旨。

下面来简单讨论一下起承转合:(一)起。

所谓“起”就是“起头”,也可称之为“开头”或“开端”。

“万事开头难”。

好的开头往往能起到承题启下、统领全篇的作用。

古人创作诗歌非常重视起头,诗文创作,头如果起得好,就能收到先声夺人之效。

起,通常是描述所歌咏对象的一般状况。

或写景,或叙事,或写人,或议论,或感叹;诗题定了什么,首先要对所写的对象有个初步描绘,简单交待你所歌咏对象的时空状态或来源。

简单交待,就是起。

起的形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大致有直入式、陈述式、衬托式和设问式几种。

1、直入式,就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七绝多比较平稳,五绝由于字少,多直入主题。

如李清照的《乌江》就是用的直入式开头。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起句直接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虽女子也,然发丈夫之声。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第一句直接提出归期的问题。

2、陈述式,是指从事物的时间、地点、环境或原因进行陈述事情而引起下文。

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就是陈述式开头,陈述自己乘舟将要离开的事实。

再如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题为“闺怨”,其主旨在一“怨”字。

起字从“不知愁”叙起,反义之说,,承句紧接起句,用凝妆上楼以衬映出“不知愁”之意态。

3、衬托式,是指借对事物或环境的表述来作铺垫衬托,以增强气氛和突出主题。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衬托式多为前半部写景,后半部抒情。

景为情做铺垫,情借景来发挥。

这也是所谓“起承转合”的要义所在。

这种衬托式开头更能增加诗意表达效果,喜为诗人采用。

4、设问式就是采用设问或反问的句式开头。

如杜牧《边上闻笳》用的就是这种开头: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

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

(二)承。

承句多接第一句的意思,或延伸,或发展,或渲染,或补充。

如张俞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起句是陈述,承句对起句来说,从时间上来讲是顺承,从意思上来讲,是对起句的发展,“入城市”后怎么样呢?“泪满巾”。

起承自然,更重要的是为第三句的转,做好了铺垫,好好的怎么就会“泪满巾”呢?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第二句紧承第一句继续写看到的景象。

(三)转。

转句是全诗的最着力之处,转得好,就能翻出新意,诗的神韵自出。

元杨载说:“绝句大抵起承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述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

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为顺流之舟”。

可见转在整个绝句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张俞《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此诗采用起承转合的布局。

起句“昨日入城市”是陈述,点名事件;这是陈述式的开头。

第二句“归来泪满巾”是承句,从时间上来讲是顺承,从意思上来讲,是对起句的发展,“入城市”后怎么样呢?“泪满巾”。

起承自然,更重要的是为第三句的转,做好了铺垫,好好的怎么就会“泪满巾”呢?第三句开始转,不写作者自己的情况了,开始写看到的事,这个转自然而有力,看到了什么呢?“遍身罗绮者”,其实看到这些人也不足为奇,怎么就会“泪满巾”了呢?为合做好了准备,使第四句“合”来得非常必然,因为他们“不是养蚕人”,真正养蚕的人穿不到罗绮,他们的苦谁了解啊?主题很自然地就表现出来了,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三句的转,可谓是全诗最着力的地方,唯有转得好,才能翻出新意来,如此绝句的神韵才能绽放出来。

如刘长卿《听弹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转”不仅是一般意义的转折,在绝句里,由人的活动到景物状况,由景物状况到人物行动或思想活动,由别人行动到自己行动、见闻,由过去的人事到如今的情景,由现在的情景想象到将来的情景,由眼前情景到产生的幻想,由叙述自己的爱憎到说明爱憎的原因等等,都可以是转,转通常在第三句。

转一般有四种方法:(不是一个角度讲的)1、推进转法(顺转):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而转,唯仍须与起承关合。

即按前两句的意思,继续发展、深化,顺势而下,做到合的时候,是水到渠成。

如岳飞《题青泥市壁》: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贞节报君仇。

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

本诗是言志诗,起承是开门见山,真抒胸臆,显示其气冲霄汉的豪迈。

而第三句点出了一个武将最想说的话:“斩除顽恶”,同时迎两天子驾还国。

如果说前两句表达的是一种精神的话,那么第三句则直面现实,不谈精神了,谈实际行动,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抗金斗争中显示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大丈夫行为。

又如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起、承二句正写湖上晴雨,第三句即从“西湖”进一层着笔,转到“西子”的比喻上来,奇而不突,以发对美景的感叹,此谓之进一层转法。

这种转法,转句常常使用“最是、更有、偏是”等强调性词语。

2、反意转法(反转):就是相对于前面两句反其意而写,使得全诗平直之中起波澜,转就显得更加有力。

如贾至《春思》: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却,春日偏能惹恨长。

起承之“草青柳黄,有色有香”,春意何多。

而转句忽言有愁,是全反上文之意,谓之反转法。

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诗首二句写辞白帝、下江陵,第三句忽然转写猿声,垫一步作转折,然后收合。

第三句转折很妙,使通首精神飞越。

3、由景转情。

诗中这样的转法最为常见,即前两句写景,由此景而生情,于是从第三句开始转而写情。

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4、由情转景。

即前两句写情,再从第三句转而写景,以景衬托、深化、具体化情感,使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显得深刻、升华,意境殊美,余味无穷。

如戴叔伦《三闾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本诗为吊屈原而作。

首二句是说屈原一生忠愤,却因受谗被谤,含恨投江。

三、四句是由情转景,秋风日暮,枫林萧萧,似乎连枫树林也在为其黯然。

如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一般说来,绝句的写作,后两句比前两句更重要,第三句尤为重要,“转”要在前两句的基础上转出新路,拓出新意、深意,通常是转的弯子较大,角度越新,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人意料之中,诗就越能动人。

转句,要突兀“转”,要在前两句的基础上转出新路,拓出新意、深意。

通常是转的弯子较大,角度越新,既出人意外又在意料之中,诗就越能动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