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梦与中国体育电影——论中国体育故事片中的女性形象建构及其意义
电影《国旗》观后感500字

电影《国旗》观后感500字电影《国旗》观后感电影《国旗》是以中国女排在1981年世界杯女排比赛上的历史性胜利为背景的电影。
这部电影通过女排运动员们的奋斗历程,展现了女排精神的不屈和团队合作的力量。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这部电影进行分析和评价。
首先,电影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女排精神。
在这部电影中,女排队员们不仅具备了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毅力,更展现出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当女排队员面对挫折时,她们能够接受批评、坦然面对,勇于改正自己的短处。
如姚明珠在比赛中一度表现不佳,但她没放弃,通过和主教练一起讨论后,最终决定调整自己的打法,最终帮助球队获得胜利。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其次,这部电影也展现了中国女排的团队合作精神。
女排队员们没有个人英雄主义,只有团队协作和默契配合。
在比赛中,每个球员都要精益求精、不怕困难。
整个比赛过程中,队员们始终保持着团队的意识和荣誉感,队员之间相互扶持、共同协作,最终实现了胜利。
这里的每个人都是重要的一环,都有着自己的角色和任务,女排队员们的合作让我深感敬佩。
电影中的台词也令人心潮澎湃。
如“输了才会更强大”、“胜利并不能证明你比对面强”等等,这些台词看似简单,却充满力量、鞭策人们不断前进。
同时,画面和音乐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尤其是电影结尾那一幕,当国歌响起时,女排队员们自豪地看着我们国家的国旗,这一画面让人们既为女排队员的胜利而感到自豪,同时也让人们对祖国和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
最后,这部电影也教给我们很多东西,给予了我们很多启示。
无论是在学习上、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克服困难,不放弃,保持乐观心态,让自己不断进步。
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团队合作,相互扶持、配合默契,才能有更多的成就。
总之,《国旗》是一部让人感动的电影。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感受到爱国、敬业、拼搏的精神,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助力。
这部电影不仅是对女排队员们的致敬,更是对整个中国体育精神的阐述,值得我们每个人从中学习和汲取力量。
红色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建构与流变

电影《红色娘子军》
誓死抗争的女战士安洁……电影创作者打破了以往主旋律类型叙事中的传统妇女或英雄范式的刻板印象,以柔情的女性作为叙述载体,将时代命运下的个体情感与主流价值表达相结合。
通过借鉴好莱坞的类型叙事,形成具有主旋律内核和类型片特点的电影范式,开启红色电影兼备市场性与艺术性的变
整体上,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红色电影恢复了女性充满柔情的“母性”或“女性”特质,从外在视觉呈现与内在精神世界的双重维度构建“她者”形象,呈现出女性自我意识的突破发展。
但是作为男性欲望视野下被述的对象,女性辗转于男性话语表达体系之中,内在自我话语的表达较为杂陈。
新主流电影时期:亦刚亦柔的多元化女
世纪之初,新主流电影作为学术术语被提出。
起先,它只是一群年轻导演和策划人企图改变现状和发现中国电影生机的而发出的良好愿望。
4在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融合探索中,新主流电影形成“既不同于教化功能过于明显和外在的主旋律电影,也不同于商业功能至上甚至唯一的主流商业电影”5的电影形态。
现实社会中,获得精神性别的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自我意识的表达的渴望,使得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多元化。
世纪后,受到加入世贸组织等国内国际因素影响,纯粹的主旋律电影无法满足大众市场的需求。
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指导原则下,《关。
体育强国梦的文学记忆建构——《中国体育界》与《强国梦》比较研究

收稿日期:2020-10-12作者简介:刘叶郁(1988-),女,江苏南京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2021年(第20卷)第2期Vol.20,No.2,2021·体育人文社会学·扬·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把文化记忆媒体分为文字类和仪式类两部分[1]。
文学是文化记忆的重要手段之一,以语言文字为工具,以情感渲染和细节刻画为手段,生动地反映客观事实。
文学能够对社会公共事务和个体生活领域进行全方位的记录和描写;体育是国家间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相互较量的最佳场所,也是文学反映的重要领域之一。
文学是人学,专注人的精神;体育亦是人学,针对人的身体;体育和文学的结合促进人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体育的文学表达赋予了体育更加灵动长远的生命力,体育文学是体育文化记忆的最佳手段之一。
体育报告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知识分子完成对社会发言、实现对体育发展的谏言和促进作用的重要方式和文化场所。
《中国体育界》与《强国梦》被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体育记忆的最佳传播载体,共同记录了中国体育从“冠军”走向“问题”的发展过程,在不同视角下,分别被称为体育报告文学中的“歌德派”和“缺德派”。
尹卫星的《中国体育界》是意象恢弘的中国体育全景图,反映了栩栩如生的中国体育众生相,而《强国梦》揭露种种弊端,引发巨大反响,被斥为“缺德派”式的“坏作品”。
卢元镇称《中国体育界》和《强国梦》“前者是歌德派,后者是缺德派,一负一正,珠联璧合,恰可以看出中国体育的全貌”[2-3]。
1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体育的文学图景建构新中国早期体育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的直接产物,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秩序是通过行政力量来维持的,集中力量发展高水平竞技运动的“举国体制”是历史的选择,其作用与功效已然得到肯定。
改革开放帷幕拉开,《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标志着国家体育体制改革工作被正式提上发展日程,但20世纪80年代竞技能量的迸发激发了民众对体育建设的热情和对“举国体制”的信任。
对我国“体育强国”和“体育强国梦”的解读与思考

对我国“体育强国”和“体育强国梦”的解读与思考作者:徐本力来源:《山东体育科技》2014年第05期摘要:在对我国体育强国战略目标提出的历史背景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对“体育大国”、“体育强国”和“中国体育梦”等概念和科学内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并介绍了国际上有关“体育强国”内涵的一些约定俗成的共识。
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提出的“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目标和如何实现“中国体育梦”提出了一些思考与看法。
关键词:体育大国;体育强国;竞技体育强国;大众体育强国;中国梦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840(2014)05-0001-09建国以来,有关我国确立“体育强国”发展战略目标问题的讨论一直未停止过。
每次提出都引起了体育界,甚至全社会的关注和讨论,甚至还引起了一些不同观点的争论。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向全国人民提出了“中国梦”,也为中国体育事业赋予了“体育强国梦”的新内涵。
我们不仅要进一步搞清“体育强国”、“体育强国梦”的相关概念和“科学内涵”,而且还要进一步探索“体育强国”和“体育强国梦”的“实现之路”。
1“体育大国”和“体育强国”的提出及对相关概念和科学内涵的思考[HTSS]1.1毛泽东“体育强国强民梦”体育思想的形成毛泽东的青年时代正值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时期,中华民族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国难当头,中国人被洋人辱称为“东亚病夫”。
为此他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十分感叹地说:“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
此甚可忧之现象也。
”他十分忧虑当时中国的现状,决心要洗雪国耻,立志以拯救国家民族为己任。
因此,他以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力图唤起民众,从事体育运动,强健国民体魄,共同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
当时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出发点,就是把体育作为“强国强民”、“抵御外强”的有效手段。
因而在《新青年》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思想的影响下,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
形象建构与身体言说——新中国女性电影明星研究

形象建构与身体言说——新中国女性电影明星研究形象建构与身体言说——新中国女性电影明星研究引言:新中国成立以来,女性电影明星在电影界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形象建构和身体言说成为了新中国女性电影明星研究的重要主题。
本文将对新中国女性电影明星的形象建构和身体言说进行探讨和分析,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新中国女性电影明星的演艺之路。
一、形象建构的背景新中国的成立给了女性更多的机会和平等的地位,在这个背景下,女性电影明星开始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
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传媒工具,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女性电影明星通过电影作品塑造自己的形象,获得了更大的认同度和粉丝群体。
二、形象建构的要素1.外貌与气质:外貌是女性电影明星的第一印象,一张漂亮的脸蛋和引人注目的气质能够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在形象建构过程中,女性电影明星需要努力塑造自己的外貌形象和独特气质,以吸引更多观众和制片人的注意力。
2.角色选择:女性电影明星的角色选择是形象建构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选择各类不同的角色,女性电影明星可以展现自己的演技和塑造不同的形象,从而丰富自己的艺术生涯。
3.宣传推广:女性电影明星需要在宣传推广过程中注意自己的形象建构,通过参加各类活动和接受媒体采访等方式,塑造自己的公众形象,从而赢得观众的喜爱和支持。
三、身体言说的表达方式1.服装与打扮:女性电影明星通过服装和打扮来表达自己的形象和个性。
在不同的场合,女性电影明星需要选择不同的服装和造型,以展现自己的艺术魅力和时尚感。
2.肢体语言:女性电影明星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形象和情感。
舞蹈、姿势、手势等都可以成为女性电影明星身体言说的一部分,为观众呈现出动人的演技和韵律之美。
3.身体力量:女性电影明星通过身体的力量来表达自己的形象和个性。
对于动作戏或者武打戏的演绎,女性电影明星需要通过身体的力量和技巧,展现自己的实力与魅力。
四、案例分析以李小龙儿时亲独行侠影星李若彤为例,通过她在影视剧与新闻媒体中的“形象建构与言说身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新中国女性电影明星的演艺之路。
体育强国梦下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分析

体育强国梦下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分析1. 引言1.1 体育强国梦下中国体育话语权的分析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综合实力的持续提升,中国体育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体育赛事在中国人民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
中国体育产业也逐渐崛起,各类体育赛事的举办和体育产品的销售额不断增长,为中国体育话语权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体育的发展现状,中国体育赛事的影响力,中国体育产业的崛起,这些因素共同推动着中国体育话语权的不断提升。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体育也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和影响力,取得了许多优异的成绩,赢得了广泛的认可。
在体育强国梦的指引下,中国体育话语权的提升途径更加清晰。
通过提高体育赛事的影响力,加大体育产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国际体育交流合作,中国体育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将会更加出色,话语权的地位也将不断巩固和提升。
中国体育在全球竞技体育中的地位将会逐步提升,体育强国梦对提升中国体育话语权的重要性将会愈发凸显,中国体育话语权的未来发展趋势也将更加向好。
随着中国体育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将在全球体育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体育话语权也将得到更为充分的展现和体现。
2. 正文2.1 中国体育的发展现状中国体育的发展现状可以说是蓬勃向上的。
随着国家体育政策的不断推动和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体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在运动员水平方面,中国在奥运会和世界各大体育赛事上屡获佳绩,各项项目的实力不断提升。
特别是在体操、乒乓球、跳水等项目上,中国运动员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各地都在大力推动体育场馆建设和体育设施的完善,为广大体育爱好者提供了更好的锻炼场所。
体育产业也在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体育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为中国体育的国际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体育的发展现状积极向好,为实现体育强国梦和提升中国体育话语权打下了坚实基础。
2.2 中国体育赛事的影响力中国体育赛事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成为推动中国体育强国梦实现的重要力量。
女性主义_女性电影抑或是女性意识_重识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的几个女性话题

女性主义、女性电影抑或是女性意识——重识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的几个女性话题金丹元 曹 琼摘 要:“女性主义”的话题在电影学界、文化界都有颇多涉及。
如何对女性主义、女性电影及其与中国当代电影的关系做出合乎实情的梳理和探讨,当下有必要重新认识中国电影中所涉及较多的几个女性话题,文章重在对“看与被看”,性别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的变迁,性别意识、性别无奈与生态平衡等命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藉此对当下中国女性题材的电影创作及其文化内涵进行系列性反思。
关键词:重识; 女性电影; 意识形态; 性别无奈; 生态平衡中图分类号:J901;J9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7)12-0171-10作者简介:金丹元,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曹 琼,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电影学博士研究生 (上海 200072)“女性主义”的话题在当代电影学界已有颇多涉及,有些电影甚至直接被称为“女性主义电影”,或者女性电影。
不管是“女性主义电影”,还是“女性电影”,以这类概念去直接套用当下中国反映女性题材,或多多少少隐含着某些女性问题的电影,笔者认为总是不太恰当的,而且也极易造成对中国电影的误读。
诸如《生活秀》、《暖》、《周渔的火车》、《孔雀》、《青红》等等,应归属为女性主义,还是仅只涉及到了女性话题,反映出某些女性意识呢?本文认为中西方文化的背景不同,不能任意将“女性主义”作为一把标尺,直接从西方移入至中国来丈量国内的电影创作。
况且女性主义理论本身也相当复杂。
当代中国某些叙事影像,可能突显了某些女性意识,但它们并不一定就反映着女性主义的理念,或已构成了女性主义电影。
作为一种具有现代性思考的批评方式,女性主义理论的引入,对于反省国内电影当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不过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方法论应用于包括电影在内的诸多文艺作品的文化分析中的。
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先对女性主义、女性电影及其与中国当代电影的联系作一番小小的巡视,否则,诸如此类的讨论本身就极易陷入一个人为预设的怪圈之中。
当代中国体育电影的叙事特征与内涵呈现

当代中国体育电影的叙事特征与内涵呈现作者:马海珍来源:《今传媒》2024年第04期摘要:电影《夺冠》所采用的人性化英雄叙事手法,正体现了21世纪中国体育电影宏大叙事与私人叙事相融合的转型发展;“女排精神”背后的集体主义和爱国精神等价值观在被展现的同时,排球运动本身所蕴含的拼搏、坚持等体育精神也得以彰显,这也是集体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叙事主题特点的体现。
本文从文本角度解读电影《夺冠》的叙事特征,在验证当前学界有关中国体育电影的主流叙事研究结论的同时,希望为中国体育电影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体育;体育电影;夺冠中图分类号:J97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4)04-0080-04电影《夺冠》以真实的中国女排故事为原型进行艺术编创,一经上映,获得了观众和业界的一致好评,成为了主旋律片与体育片相结合的典范佳作。
本文通过对电影《夺冠》进行叙事分析,探究该类型电影背后的深刻内涵。
一、当代体育电影的叙事分析当前,中国体育电影的研究对象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体育电影为主;主流的研究范式是以我国社会语境变迁为背景,以时间为线索,纵向划分中国体育电影发展阶段,并结合具体案例详细分析不同发展阶段体育电影的叙事内容和主题特点。
笔者通过研究大量有关文献后,发现当前学界对我国不同时期体育电影的叙事主题特点基本达成共识:我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史始终与我国的社会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
因此,宏大叙事模式一直是我国体育电影的主流叙事方法,并且在电影中也凸显着集体主义大局观。
随着21世纪我国社会和电影行业的发展,我国体育电影又逐步在宏大叙事模式的基础上加入了个体叙事,更加具象化地塑造人物,注重人物个体的思想、情感表达。
这意味着我国体育电影的发展步入了宏大和个体、集体主义和人文主义等截然不同的模式、主题、内容融合发展的新时期。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稳固国家政权,当时由各地电影制片厂生产的体育电影多采用宏大叙事,叙事主题通常为:一切小我均为大我让步、牺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影视画外音・当代文坛・201
5.1
华一生的经历和他在爱情上悲欢离合的遭遇,反映出体育 事业在新旧社会的对比和对体育事业的各种不同的看法。 另外也通过田振华教育上海市代表队(主要是林小洁)的 过程中,写出一些年轻运动员的成长。”固然而,在这个看似 意在言表个人情怀的故事中,体育运动的强国之梦却随处 可见,如影片中田振华的一番激论:“陶凯同志,你是个学工 的,你会为自己的国家没有工业而感到难过。几年前,我有 一个机会跟体育代表团到外国去,在运动场上看见升起了 苏联的、美国的、英国的以及其他许许多多国家的国旗,作 为一个老运动员,一个中国人,看不见自己国家的国旗在运 动场上升起来,那是没有什么比这更痛苦的。我在想,如果 你们在世界运动会上,看见升起了我们的五星红旗,奏起了 我们的国歌,那么在那样的一个庄严的场面里,你们作为中 国的公民,一定会感到光荣,你们会感到我们的国家是那么 一个令人自豪的国家,一定会热爱那些为国家争得荣誉的 运动员……”在那个年代,体育比赛作为中国外交的方式之 一,中国运动员的形象无疑彰显着国家形象,中国运动员的 精神无疑体现出国家精神,而一个正直、坚强、有理想的中 国运动员无疑也在树立着自己国家的风范,也正是在这样 一种叙事范式下,中国体育事业也在一系列体育电影中实 现着自己的中国梦。 谢晋在拍摄《女篮5号》之后曾经说过,当时贺龙希望 他再拍一部关于中国足球的体育电影。然而直到1999年 中国女足在世界杯上夺得亚军,这才再次燃起了77岁的谢 晋的创作激情,促使他拍摄完成了《女足9号》。《女足9 号》讲述了曾执教某省女子足球队的教练高波因球队解散 而远渡日本,看到蓬勃发展的日本女足后辞去日本的教练 岗位,毅然决定回国重组中国女子足球队的故事。导演谢 晋在自述中指出:“本片名日《女足9号》,但它不是讲述现 在中国女足的真人真事,而是对新时期中国女性,对中国女 运动员们那种充满英雄精神的集中概括和颂扬。女足的成 功,是中国女性历史进程中爆发出的坚韧向上、顽强不屈的 精神象征,她们是当代中国女性的精华和骄傲……当我们 兴奋地看着今天的中国女足走上世界杯领奖台时,虽然没 有她们前几代人的出现,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她们——正 是她们一步步地成全了中国女足走出亚洲,冲上世界杯决 赛顶峰的道路,她们是中国女足成为世界强队之梦的开路 先锋。”④ 从《体育皇后》到《女篮5号》再到《女足9号》,乃至这 期间拍摄的其它体育电影,多数是在一次又一次艰难的获 胜,或者是一次又一次的意识觉醒后构筑着一个又一个完 成或未完成的强国之梦,代为洗雪往事之耻,昨日之辱,也 代为抹去历史之痛,抹去记忆中有关失败之痛。赵瑜在关 于中国体育的报告文学中写道:“中国体育运动同世界体育 的沟通,不过百年历史,而最初的沟通,正是在全民族忍受 着巨大的外来屈辱和多次战争失败的历史条件下,痛苦地 与世界体育汇流的。体育在中国一开始就变了形……中国 运动员这一职业从诞生那天起,就肩负着同胞们无法用语
1.“爸爸,我知道为什么中国不强了!……第一个 原因就是身体太弱!”
体育电影与强国梦
20世纪20年代前后,商务印书馆也开始号召民众锻炼 身体以提高全民素质,并拍摄了一系列记录当时比赛实况 的教育实事片和教育纪录片。1932年7月中国教育电影协 会的成立更为此后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成熟铺平了道路。 中国教育电影协会认为“电影虽为娱乐消遣之工具,但除娱 乐消遣以外,尚含有教育之意义。因此,一切电影片,皆可 视为教育电影。”②该协会首先解释了何为“教育电影”,并 在此后的章程与细则中首次明确地将“体育片”归入教育 电影类作为该协会的摄制方案之一。在中国教育电影协会 的影响下,联华公司于1934年拍摄完成了中国体育故事电 影的首部成熟之作——《体育皇后》。 《体育皇后》作为一部黑白默片,剧情完整,故事简单: 出身乡下的富家女孩林璎来到大都市上海女子体育学校学 习,年轻老师云鹏发现其具有短跑潜质,在迎接比赛的特别 训练中与林璎萌生情愫。忽然而至的感情使得这个单纯的 女孩一度忘记了自己的理想,迷失了奋斗的方向。在老师 和同学的帮助下,林璎重拾了往日的斗志,屡创佳绩,并在
斗!只有向前!”
这5段文字非常清楚地表明这部体育电影所包蕴的两 层教育意义,第一层即是体育的目的是救国、强国;第二层 则是体育救国、强国的方式不是成就个人的梦想,而是营造 一个“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健康社会。在体现教育 电影的思想先进性方面,可以说《体育皇后》无疑是一次具 有开拓性的创举。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7年,被誉为“中国体育电影之父” 的谢晋拍出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女篮 5号》。谢晋说:“我企图通过一个女子篮球队的指导田振
万方数据
强国梦与中国体育电影
确实有一些不同。从客观方面来说,三十年代的时候,一批 新兴的导演、演员,随着社会的前进而前进,拍摄了不少表 现抗日救亡的影片;而当时的群众也需要这些跟时代同步 的救亡作品,所以我们的戏就受到了观众的欢迎,特别是知 识分子和学生比较喜欢我们的戏……像我演《小玩意》、 《狼山喋血记》、《体育皇后》里头的体育动作啦等等,是要 体现青年人的朝气蓬勃的精神。那个时候,要把武侠片、才 子佳人、‘鸳鸯蝴蝶’都逐出历史舞台,就得有一些新的形 象。那么,像我们这样的演员,一出来就受到观众欢迎,等 于说是占据了银幕。”∞和李欧梵从现代性的展示层面对现 代女性美给出的全新诠释相比,黎莉莉对《体育皇后》中主 人公形象的社会文化阐示似乎显得更加合理。 但无论如何,当黎莉莉扮演的林璎第一次出现在银幕 上,她自信而愉悦地奔跑在驶向大都会上海的轮船上;快活 而敏捷地爬上轮船的烟囱;飘扬的裙摆和丝巾映衬着她那 双俯视上海的眼睛,而在她俯视的目光中,同时也有仰望着 她的一群男性。在长跑训练的间歇,她不忘在导师云鹏面 前涂脂抹粉;在夜总会里,她穿着漂亮的旗袍,蹬着时尚的 高跟鞋,徘徊在酒杯和男人之间……所有这些新鲜的、新奇 的女性景观还是有意识地体现出一种男性的审美需求,体 现为一种男性视角下的女性美。如果说《体育皇后》中的 女性形象还是作为一种“被看”而存在,那么到了《女篮5 号》,其女性形象应具备的“被看”和“被消费”则在一定程 度上被重构为一种“被需要”或是“被期待”。《女篮5号》 是紧随着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而创作的,作为一部按 照上级指示进行创作的作品,其女性形象的又一次浮出,象 征着中国文艺精神某种层面上的解放,但仍不能完全摆脱 当时“十七年”文艺的“英雄主义情结”和“英雄叙事模式” 的展示。在我看来,电影中的一群女学生在训练时身着印 着上海队字样的球服或是平日里穿着舒适而随意的衬衫、 短裤,这些并不像有人在文章中指出的“新中国倡导一种 禁欲伦理,对于物质和享乐的欲望以物质极度匮乏为由被 压抑到最低限度。……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女篮5号》姑 娘们的短裤在尽显身体的观看和凝视中,既满足了观众的 窥淫癖,也成为他们潜伏的欲望少之又少的合法性的公开 的投射对象。”凹因为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中国,衬衫、短 裤的着装样式和简单利落的短发造型的普遍程度远高于 20世纪30年代,人们不再需要单靠电影来获得想象性的满 足,而且在《女篮5号》中,导演也并没有刻意将镜头对准象 征欲望对象的女性躯体。在这里,女性形象只是作为一种 显在符号,其真正的目的在于从侧面展示影片实质上的主 人公——作为教练员的男性——田振华。 在这部以女性命名的电影中,林小洁作为显在的主人 公,她篮球才华的展现、思想意识的挣扎、直至最终成长为 一名为国争光的出色篮球手,都没有跳出“十七年电影”中 “英雄的展示模式、英雄的成长模式和英雄的被拯救——成 长模式”。然而这个“英雄”的成长,却是在真正的英雄 ——男教练田振华的不断纠正下完成的。林小洁放弃报考
强国梦与中国体育电影
强国梦与中国体育电影
——论中国体育故事片中的女性形象建构及其意义
杨洋
摘要:中国的体育事业从一开始就肩负着救国、强国之任务。而中国的体育电影因为其实现了 这种替代性想象,在中国的大国、强国形象构筑及传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重点分析了负载着强 国梦的中国体育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梳理出中国体育电影中女性形象的美学嬗变及其对应的社会文化 语境,从而揭示出女性在中国实现强国梦中的存在意义,并试图为中国体育电影对女性形象的选择找
言表述的深切的期望。于是,现代竞技运动在这样极其强 烈的民族色彩的背景下,一开始就谱写着充满民族气节令 人荡气回肠的‘正气歌’……我们对待体育运动的态度在 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民族忧患意识的转移,受压抑的民族心 理得到宣泄得到安慰的最便当的形式,莫过于在直接的公 开的相对公平的体育大赛中获得胜利了。”@ 也正是这样一种变了形的形式——中国体育在电影中 的呈现,才使得中国的体育电影较之于别的国家更能轻松 实现电影的造梦功能,并且更能轻易地满足中国民众希望 借助这一形式来圆其强大中国之梦的美丽愿景。基于这种 情结,中国人更愿意相信在强国之梦中跃然而出的一个个 具有崇高特性的英雄,在这里,“具有崇高特性的对象,一般 地总具有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 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崇高以这种美丑斗争的景象 剧烈地激发人们的战斗热情和伦理态度。正是在这种严重 斗争中展现出美的必然胜利,展现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社会 实践的伟大力量和它不可阻挡的历史发展的必然前途。”@ 因而,中国体育电影往往凭借中国人潜在的审美意识来实 现其所预想的社会教育功能。具体说,正是这种个人英雄 与异己力量的搏斗并最终获得成功,帮助我们坚定了振兴 民族,振兴中国的信念。但中国体育电影在其摸索出的这 种叙事套路中,在对具有崇高特性的英雄角色的选择上,很 多时候或有意或无意地选择了处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国 女性。 二女性与中国体育电影 李欧梵在《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 1945)》一书中曾指出,“主人公的短发可能是基于当时的 时髦:那是当时都市年轻女子的流行发型,尤其是大学生, 其实她们已不爱‘电烫发’。主人公的‘浅黑肤色’又是当 时的另一个时髦标记,女性教育中日渐风行的女子体育运 动的一个副产品。”④他还认为当时导演孙瑜是有意将这种 时髦带入其电影《体育皇后》的,因为“《良友》杂志上的无 数健美女郎的照片,穿泳装或着运动衣的学生、电影明星, 她们或划船或打球或骑自行车。在月份牌上也能看到同样 的姿势。总之,所有这些身体特征都是为了表示一种新的、 健美的现代女性形象已经浮出地表。”固李欧梵认为在这种 潮流下,孙瑜对“体育皇后”的形象选择恰恰符合当时对最 美、最摩登的定义:大胆、直接、无羁束。这是一种袭自当时 好莱坞影星诸如嘉宝、克劳馥的主动行为,但也同时可以被 理解为一种仅仅出于视觉形象的要求而对造型进行的选 择。和李欧梵观点类似,张英进也将“这类不问世事颠倒, 但做快活狂人的青春欢笑派、充斥着快乐姿态和展示着健 康身体的一类视为展现新时代的理想女性美的标准。”⑨但 从《体育皇后》中林璎的扮演者黎莉莉若干年后对自己当 年的角色定位和角色分析可以看出,这种形象的塑造在某 种程度上更倾向于体现当时的一种政治需要和社会必然。 “我们与那些饰演武侠神怪、才子佳人、‘鸳鸯蝴蝶’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