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农药选择作用原理

合集下载

药剂的作用机理

药剂的作用机理

药剂的作用机理杀虫剂————一、有机磷:(化学性神经毒剂)抑制乙酰胆碱酯酶,二、菊酯类:(物理性神经毒剂)使神经膜上的Na+闸门关闭延迟,引起不正常的动作电位。

三、杂环类:1、锐劲特:抑制昆虫r-氨基丁酸为递质的神经传导系统。

2、溴虫腈:溴虫腈是一种杀虫剂前体,其本身对昆虫无毒杀作用。

昆虫取食或接触溴虫腈后在昆虫体内,溴虫腈把过多功能氧化酶转变为具体杀虫活性化合物,其靶标是昆虫体细胞中的线粒体。

使细胞合成因缺少能量而停止生命功能,打药后害虫活动变弱,出现斑点,颜色发生变化,活动停止,昏迷,瘫软,最终导致死亡。

四、阿维菌素:作用于昆虫神经元突触或神经肌肉突触的GABAA受体,干扰昆虫体内神经末梢的信息传递,即激发神经未梢放出神经传递抑制剂γ-氨基丁酸(GA-BA),促使GABA门控的氯离子通道延长开放,对氯离子通道具有激活作用,大量氯离子涌入造成神经膜电位超级化,致使神经膜处于抑制状态,从而阻断神经未梢与肌肉的联系,使昆虫麻痹、拒食、死亡。

(神经传递介质有两种;1、兴奋性传递介质如乙酰胆碱,需要乙酰胆碱酯酶降解,否则兴奋会一直持续下去;2、抑制性传递介质如GABA,如果没有GABA受体将其降解,“就会对对神经传导产生抑制”。

)五、阿克泰:有效成分干扰昆虫体内神经的传导作用,其作用方式是模仿乙酰胆碱,刺激受体蛋白,而这种模仿的乙酰胆碱又不会被乙酰胆碱酯酶所降解,使昆虫一直处于高度兴奋中,直到死亡。

六、烯啶虫胺:主要作用于昆虫神经,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作用于胆碱能受体,直接刺激副交感植物神经节骨骼肌神经肌肉接头处,对昆虫的神经轴突触受体具有神经阻断作用。

七、多杀菌素(菜喜)可以持续激活靶标昆虫乙酰胆碱烟碱型受体,但是其结合位点不同于烟碱和吡虫啉。

多杀菌素也可以影响GABA受体,但作用机制不清。

八、茚虫威(安打)阻断昆虫神经细胞内的钠离子通道,使神经细胞丧失功能。

九、昆虫生长调节剂类1、虫酰肼:是一种蜕皮激素兴奋剂,它模拟昆虫荷尔蒙蜕皮激素来控制蜕皮进程,诱导致命的早熟蜕皮,引起变形和影响昆虫繁殖。

农药学实验原理与方法

农药学实验原理与方法

农药学实验原理与方法一、农药学实验的原理1.农药的有效性评价农药的有效性评价是农药学实验的重点。

有效性评价主要通过模拟真实环境条件,在试验田或实验室中进行农田条件下的试验,评估农药对害虫、病原菌或杂草的控制效果。

通过对照组和试验组的比较,判断农药的有效性。

2.农药的毒性评价农药的毒性评价主要是对农药对非目标生物的毒杀效果进行评估。

研究者需要选择适当的实验生物,通过暴露实验生物于不同浓度的农药溶液中,观察实验生物的存活率、生长发育情况、生物学指标等来评估农药的毒性。

3.农药的安全性评价农药的安全性评价主要是评估农药对人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

实验者需要利用动物模型,对农药进行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等评估农药的安全性。

同时,还需要对农药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的残留情况进行研究,评估其对环境的安全性。

二、农药学实验的方法1.试验设计根据实验目的和需求,设计合理的试验方案,包括农药浓度的选择、剂量的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实验重复次数、随机化和平衡等统计原则。

2.农药配制根据试验设计和预期效果,准备所需的农药溶液。

农药溶液的配制需要按照标注用量进行测量,保证浓度的准确性。

农药的稀释和溶解需要注意个别农药的特殊要求,以保证溶液的均一性。

3.试验生物的选择选择适当的试验生物进行实验是农药学实验的基础。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害虫、病原菌或杂草等适合进行实验的生物。

同时,还需要控制试验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保证实验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4.实验进行根据实验设计和试验方案,进行农药学实验。

实验者应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浓度处理试验组和对照组,记录实验数据,观察实验结果,并及时对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进行记录和调整。

5.数据处理和分析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农药的相对效力、半数致死浓度、半数抑制浓度等指标,判断农药的控制效果、毒杀效果和抑制效果。

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验结果对试验方案进行修正和改进。

除草剂选择性原理

除草剂选择性原理

除草剂选择性原理农田应用的除草剂必须具有良好的选择性,亦即在一定用量与使用时期范围内,能够防治杂草而不伤害作物。

由于化合物类型与品种不同,形成了多种形式的选择性。

除草剂的选择性是指除草剂在一定剂量下,杀灭某些植物,而对另一些植物无明显的影响。

常用选择性指数来表示。

在评价除草剂对作物和杂草间的选择性时,常用如下方法计算:选择性指数=对作物10%植株的有效剂量(EDio)/对杂草90%植株的有效剂量(ED90)除草剂的选择性指数越高,对作物的安全越好。

除草剂的选择性主要由植株形态不同造成的接收除草剂药量的差异,吸收和传导除草剂的差异,对除草剂的代谢速度和途径的差异,靶标蛋白对除草剂敏感性的差异,以及耐受除草剂毒害能力的差异。

即常讲的形态、生理和生化选择。

(1)形态选择性不同种植物形态差异造成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比较局限,安全幅度较窄。

①叶片特性叶片特性对作物能起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如小麦、水稻等禾谷类作物的叶片狭长,与主茎间角度小,向上生长,因此,除草剂雾滴不易粘着于叶表面;而阔叶杂草的叶片宽大,在茎上近于水平展开,能截留较多的药液雾滴,有利于吸收。

②生长点位置禾谷类作物节间生长,生长点位于植株基部并被叶片包被,不能直接接触药液;而阔叶杂草的生长点裸露于植株顶部及叶腋处,直接接触除草剂雾滴,故易受害。

③生育习性大豆、果树等根系庞大,入土深而广,难以接触和吸收施于土表的除草剂;一年生杂草种子小,在表土层发芽,处于药土层,故较易吸收除草剂。

这种生育习性的差异往往是导致除草剂产生位差选择性。

种子大小不同,其贮藏的物质量也不同,发芽时吸水量不同也影响对除草刘的耐药性。

所以利用种子大小的差异来进行土壤处理,可以消灭小粒种杂草。

(2)生理选择性生理选择性是不同植物对除草剂吸收及其在体内运转差异造成的选择性。

①、吸收不同种植物及同种植物的不同生育阶段对除草剂吸收不同。

叶片角质层特性、气孔数量与开张程度、茸毛等均显著影响吸收。

农药除害虫原理

农药除害虫原理

农药除害虫的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毒杀作用:农药可以直接杀死害虫,通过接触、吸入或摄入等方式,使害虫体内发生毒性作用,导致害虫中毒、死亡。

2. 干扰行为:一些农药可以通过干扰害虫的行为,使其失去繁殖、觅食、逃避天敌等能力。

例如,一些杀虫剂可以释放出引诱剂,吸引害虫前往接触,从而将害虫杀死。

3. 抑制生长:一些农药可以抑制害虫的生长和繁殖,例如杀螨剂可以抑制螨类的生长和繁殖,杀虫剂可以抑制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4. 诱导作用:一些农药可以诱导害虫的基因表达,使其发生不利的变化。

例如,一些杀虫剂可以诱导昆虫产生遗传缺陷,导致其后代无法正常繁殖。

5. 物理作用:一些农药可以通过物理作用来驱赶或杀死害虫,例如驱避剂可以通过释放出刺激性的气味,使害虫远离植物或防治区域。

这些原理的共同作用,使得农药可以有效地保护农作物和植物免受各种害虫的侵害,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但是,在使用农药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种类、浓度和使用方法,避免对非目标生物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农药三要素及作用机制

农药三要素及作用机制
柑橘园
百草枯 250克/升 水剂
是一种快速灭生性除草剂,具有触杀作用和一定内吸作用
适用于防除果园、桑园、胶园及林带的杂草。
草除灵 50% 悬浮剂
具有内吸传导作用
用于油菜田防除猪殃殃和繁缕,对油菜安全,对阔叶杂草有效。
乙羧氟草醚 15% 乳油
触杀型除草剂
用于小麦、大麦、花生、大豆和稻田除草。
异恶草松48% 乳油
乙草胺50% 乳油
主要通过单子叶植物的胚芽鞘或双子叶植物的下胚轴吸收,吸收后向上传导,主要通过阻碍蛋白质合成而抑制细胞生长,使杂草幼芽、幼根生长停止,进而死亡。
玉米、棉花、豆类、花生、马铃薯、油菜、大蒜、烟草、向日葵、蓖麻、大葱等。




虫剂杀虫剂阿维.螺螨酯20%悬浮剂
触杀作用,主要抑制螨的脂肪合成,阻断螨的能量代谢。
可有效抑制棉花立枯病、枯萎病、黄萎病;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恶苗病、烂秧病、纹枯病等。
叶枯唑20%可湿性粉剂
内吸杀菌剂
对水稻白叶枯病和细菌性条斑病、柑桔溃疡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多菌灵80%可湿性粉剂
干扰病原菌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影响细胞分裂,起到杀菌作用。
广谱性杀菌剂,防治瓜类白粉病、疫病,西红柿枯萎病,蔬菜苗期立枯病、猝倒病,梨黑星病,桃疮痂病,苹果褐斑病,葡萄白腐病、黑痘病、炭疽病。
代森锰锌80%可湿性粉剂
优良的保护性杀菌剂,为植物提供Zn元素,除解决缺锌的症状外,给植物增强抵抗病害的能力,从而相对地起到杀菌作用。
对防治梨黑星病、苹果斑点落叶病、瓜菜类疫病、霜霉病、大田作物锈病等效果显著.
甲基硫菌灵70%可湿性粉剂
具有内吸、预防和治疗作用,
防治黄瓜白粉病、炭疽病、茄子、葱头、芹菜、番茄、菜豆等灰霉病、炭疽病、菌核病,苹果轮纹病、炭疽病,葡萄褐斑病、炭疽病、灰霉病、桃褐腐病,柑桔贮藏中的青霉、绿霉病。

第五章——除草剂

第五章——除草剂
除草剂的选择性原理 除草剂的吸收、输导 影响除草剂药效与引起药害的环境因素 除草剂的使用方法 除草剂常用类型及其品种
第一节 除草剂选择性原理
一、位差与时差选择性 (一)、位差选择性 1.土壤位差选择性 利用作
物和杂草的种子或根系在土 壤中位置的不同,施用除草 剂后,使杂草种子或根系接 触药剂,而作物种子或根系 不接触药剂,来杀死杂草, 保护作物安全。
除草剂 抑制途径
靶标酶
除草剂
抑制途 径
靶标酶
杀草强 草甘膦
组氨酸 芳氨酸
咪唑-甘油磷酸 脱水酶(IGPD)
磺酰脲类
5-烯醇丙酮酸 基莽草酸-3磷酸酯合成 酶(EPSPS)
咪唑啉酮 类
乙酰乳酸合成酶
支链氨 (ALS)或乙酰
基酸
羟基丁酸合
成酶(AHAS)
同上
同上
草铵膦 谷胺酰氨
谷氨酰胺合成 酶(GS)
(一)、抑制光合作用
光反应及光电子传递
光反应和暗反应
1. 阻断电子由QA到QB的传递:取代脲类,三 氮苯类、酰胺类、二苯醚类。
2. 抑制光合磷酸化:苯氟磺胺。 3. 截获电子到NADP+的传递:季胺盐类除草剂敌草快和
。 百草枯,可充当电子传递受体,从电子传递链中争夺电子
(二)破坏植物的呼吸作用
二、除草剂在植物体内的输导
输导与触杀型除草剂 1、输导型除草剂 被植物茎叶或根部吸收后,能够在植物体内
输导,输送到其它部位。如2,4-滴、二甲 四氯、草甘膦、茅草枯等多种除草剂。 2、触杀型除草剂 被植物吸收后,不在植物体内移动或移动 较小,主要在接触部位起作用。如五氯酚 钠、、百草枯、敌稗、除草醚等。
四、生物化学选择性

科学高效应用杀虫剂依机理

科学高效应用杀虫剂依机理

科学高效应用杀虫剂依机理杀虫剂的作用机理主要有胃毒、触杀、熏蒸、内吸、引诱、驱避、拒食、不育等。

但常用的杀虫机理主要是胃毒、触杀、熏蒸、内吸。

根据这些机理对不同的虫害要选用对路的有效成份,否则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现就应用中应注意的事项进行阐述:一、胃毒剂胃毒剂是通过害虫取食后进行虫体内,主要针对害虫消化道、神经系统发挥作用,从而达到杀灭害虫的一类药剂。

有机磷类、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等均具有强烈的胃毒作用。

但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针对的害虫食量要大,这样吃进去的药剂才会多。

如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小菜蛾三龄后幼虫、菜青虫、豆荚螟、稻纵卷叶螟等。

2、药剂喷洒要均匀,叶片正反两面均应着药。

3、药剂粘附力好,耐雨水冲涮,此点对内吸性药剂也同样重要。

可以采用有机硅进行桶混,效果可显著提高。

二、触杀剂触杀剂是通过害虫体表进入到虫体内发挥效力,从而杀灭害虫的一类药剂。

有机磷类中的大部分、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沙蚕毒素类、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等均具有强烈的触杀作用。

但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要求害虫体积较大,活动能力强。

如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小菜蛾三龄后、菜青虫、豆荚螟、稻纵卷叶螟。

2、药剂喷洒要均匀,正反两面均应着药。

3、药剂粘附力好,耐雨水冲涮更理想。

4、速效性强,此类药剂一般持效期较短。

最好配合持效期长的药剂。

5、加工时最好加有吸湿剂,以便在药膜干了后,能吸收空气或水份或露水,保持药膜湿润。

三、熏蒸剂熏蒸剂通过产生有毒气体进行杀虫的一类制剂。

一般常用的有仓储用乙磷铝、马拉硫磷等;地下害虫常用的有毒死蜱、溴甲烷等;蛀干害虫常用的敌敌畏等。

但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施用空间相对密闭,如粮仓、封行后的水田中下部、土壤中、树洞中、树皮下,如天牛蛀孔、几丁虫树皮下蛀道等。

2、施药时要注意温度。

温度高有利于药效的发挥3、一般针对地下害虫和虫体较小的害虫。

4、保存时避光,冷凉。

农药必备知识点总结大全

农药必备知识点总结大全

农药必备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农药的基本知识1、农药的定义和分类农药是指一切用来预防、鉴别、消除或控制存在或威胁着农作物、园艺作物、林木、果树、蔬菜等植物病害、草害、害虫、杂草和其他有害生物的物质或混合物。

农药通常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和调节剂四大类。

2、农药的作用原理(1)杀虫剂:杀虫剂主要通过阻断昆虫的神经传导、呼吸、消化等生理过程来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2)杀菌剂:杀菌剂主要通过影响真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干扰细胞呼吸等途径来达到杀灭植物病菌的目的;(3)除草剂:除草剂主要通过影响植物的生长调节激素合成或调节来达到杀灭杂草的目的;(4)调节剂:调节剂主要通过调节植物的生长调节激素合成或调节来达到调控植物生长的目的。

3、农药的使用原则(1)正确选择农药品种;(2)正确掌握农药的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3)严格遵守施用前期到期、施药量、施药时间、防护间隔期等使用要求;(4)对农田进行科学的施药标准和操作规程;(5)严格按农药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说明书操作;(6)禁止私自调配药液、药剂等,严禁倒农药、乱扔农药包装;(7)注意个人卫生,减少农药对人体的接触;(8)定期清洗喷洒设备,避免农药残留。

二、农药的施用技术1、农药的喷施技术(1)选择适宜的喷雾方式;(2)选用合适的农药喷雾器具;(3)根据农作物的特性和病虫害情况,选择适宜的施药时间;(4)掌握农药的溶解和喷雾浓度;(5)掌握喷洒速度和喷洒高度;(6)避免风速大、温度高、湿度高、雨雪或高温天气下喷洒农药。

2、农药的灌溉技术(1)采用微喷灌、滴灌等技术进行农药灌溉;(2)选用合适的灌溉工具;(3)掌握农作物的灌溉量和农药的使用量;(4)严格遵守农药的保质期和施用标准;(5)禁止使用过期农药进行灌溉。

3、农药的撒布技术(1)选择合适的撒布工具;(2)保证撒布均匀;(3)根据不同的农作物、生长阶段和病虫害情况,使用合适的撒布方式;(4)避免在风力较大或雨雪天气下进行撒布;(5)严格遵守农药的使用标准,禁止超量撒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均较复杂;但病菌本身的结构较简单,药剂与 其接触是全面性的,对其影响是周体性的。 ⑧抑制病菌的致病力或降低其毒力的药剂对植物生长 完全没有影响。 ⑨提高植物抗病性的药剂对植物生长完全没有影响。
3 除草剂选择作用原理
除草剂的选择性可以分 “内因选择”和“人为选择” 。
3.1 形态选择
因植物种类之间形态上的差异而产生的选择毒杀作用。
物中要比在昆虫中快。
1.1.2.4 靶标敏感性差异
表4 化合物 CH3NHC (O)-E (CH3)2NC(O)-E (n-C3H7)NHC(O)-E (n-C6H11)NHC(O)-E (CH3O)2P(O)-E (C2H5O)2P(O)-E 各种动物胆碱酯酶的恢复能力的比较(h) 蜜蜂头部 1.33 1.17 14.0 565 家蝇头部 1.30 1.70 11.3 不恢复 不恢复 不恢复 蟋蟀头部 0.90 0.55 93.0 400 牛红血球 0.62 0.95 2.03 2.60 1.26 58.0
3.1.1 叶子形态
主要指单、双子叶植物之间的选择。 单子叶植物:以禾本科植物为主,叶片直立、狭小,表面角 质、蜡质程度高,绒毛多。 而致:药液承受量少,液滴易于滚落。 双子叶植物:阔叶类,叶片水平、表面大,表面角质、蜡质 程度低。 而致:药液承受量多,液滴易于沉积。 2,4-D类用于禾本科作物田防阔叶杂草,则大容量选择性好。
说,有时慢性毒性更重要;
②VSR是个相对值,而有时绝对值更重要;
③VSR值是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这和实际情况 存在较大差异; ④VSR值是以家蝇和大鼠作比较,家蝇和其他 脊椎动物的毒性比值可能相差很大。
表2
毒虫畏的VSR(用不同的脊椎动物与家蝇比较)
LD50 1.36 10 100 500 >12000 16.4 107 148 VSR 7.4 74 368 8824 12 79 109
内阻隔层主要包括血脑屏障及细胞膜。
①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s):中枢神经系 统与血液界面存在的一种物质通透屏障。 脊椎动物和昆虫血脑屏障构成及对外源物的穿透 作用存在差异,从而造成毒性差异。 ②细胞质膜:细胞质膜是一种脂质双层膜结构, 能允许分子或离子选择性通过,脊椎动物和昆虫细胞
3 除草剂选择作用原理
3.2 生理选择
不同植物对除草剂的吸收、传导上的差异而表现出的 选择性。 一般为强者较敏感。
如:苯基羧酸类的“豆科威”,就是因为根系中吸收、 传导方面的差异而致“黄瓜敏感,南瓜安全” 。
3 除草剂选择作用原理
3.3 生物物理选择
由于植物对除草剂的吸附性以及植物细胞膜本身的稳定性的 差异,可使植物对药剂的反应不同,从而产生选择。
3 除草剂选择作用原理
3.1 形态选择
3.1.2 生长点的部位和特点
禾 本 科:作物的生长点位于植株的基部,且被叶鞘层层包 围,而被严实保护,不易触及药液。 阔叶杂草:生长点多裸露在植株的顶部或叶腋部, 易触及到药液。
对于触杀性杀草剂来说,阔叶植物的生长点便有更多的机 会接触到药剂而受到伤害。
3 除草剂选择作用原理
表皮穿透差异的主要原因:
①昆虫单位体重的表面积(体躯总面积/体重)
比哺乳动物大得多,与人相比,这个值大约是100
倍;
②昆虫表皮是疏水性的,非极性的,现代杀虫
剂绝大多数是非极性或弱极性的,因而容易穿透。
特别是昆虫体壁特有的几丁质,对很多杀虫剂都有
很高的亲和性。
1.1.2.1 穿透作用的差异
内阻隔层穿透差异
1.2 杀虫剂在害虫和天敌昆虫之间的选择性
1.2.2 生态选择
①施药剂量的控制;
在剂量控制时不可单纯追求害虫百分之百的死亡! ②施药时间的控制; 最有效、最经济的选择性方式。 ③剂型及施药方法的控制;
喷雾、喷粉对天敌影响很大,而撒施颗粒剂、根区
施用内吸杀虫剂、拌种、涂茎、包扎茎干、树木注射 等施药方法可有效地保护天敌。 ④施药面的控制。
昆虫几丁质抑制剂,苯甲酰脲类(如灭幼脲、除
虫脲等)及噻嗪酮类(如扑虱灵)。
1 杀虫剂选择作用原理
1.2 杀虫剂在害虫和天敌 昆虫之间的选择性
1.2.1 生理选择
生理选择的基础是害虫和天敌之间生理生化方
面的差异。主要包括:
①害虫和天敌之间对杀虫剂代谢方面的差异,
最重要的是靶标敏感性方面差异;
②杀虫剂作用方式造成的害虫和天敌之间的选 择作用。
1.1.2.5 专一性靶标
有些杀虫剂只对昆虫有特异性的作用靶标,而脊 椎动物没有这种靶标,因而具有理想的选择作用。典
型的事例有:
保幼激素类似物。如烯虫酯(methoprene)、蒙 512(altozer)、双氧威(fenoxycarb); 蜕皮激素类似物,特别是酰肼类化合物,如抑食 肼(RH-5849)、咪螨(RH-5992);
供试动物 家蝇 (滴加) 大 鼠 小 鼠 家 兔 狗 鸽 鸡 鹌 鹑
表3
供试动物 昆大鼠 (口服 ) Lygus lineolaris photinus pyralis Apis mellifera Epilachna varivestis Ostrinia nubilalis Estigmene ocrea
1.1.2 杀虫剂在脊椎动物和昆虫之间的选择机理
控 制 一 个 杀 虫 药 图 剂 作 用 1 动 态 过 程 图 解
1.1.2.1 穿透作用的差异
外阻隔层穿透差异;内阻隔层两种穿透差异
外阻隔层穿透差异
外阻隔层穿透包括对表皮、肠和气管的穿透。
对表皮穿透的差异是造成选择作用的一个因素。
脊椎动物皮肤特点:柔软,主要由角蛋白组成, 湿润多毛; 昆虫体壁组织结构特点:坚硬,主要由几丁质组 成,一般有油脂、微小毛刺等。
第五章 农药选择作用原理
1 杀虫剂选择作用原理 2 杀菌剂选择作用原理
3 除草剂选择作用原理
1 杀虫剂选择作用原理
1.1杀虫剂在脊椎动物与 昆虫之间的选择作用
1.1.1 VSR及其意义
脊椎动物选择性比值(vetebrate selectivity
ratio,VSR):杀虫剂对脊椎动物的毒性(LD50)与
从而造成高毒作用选择性。
1.1.2.4 靶标敏感性差异
不同动物体内的同一靶标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是不
相同的。
乙酰胆碱酯酶(AChE),同一抑制剂(有机磷或氨 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对不同来源的AChE,其抑制能力 相差很大; 不同来源的AChE,其被抑制后的恢复重新活化亦
是造成选择性的因素。一般来说,恢复过程在脊椎动
2 杀菌剂对植物和病原 之间的选择致毒作用
①细胞壁组分不同 细菌——粘肽
真菌——几丁质为主
植物——纤维素为主
②细胞膜组分不同
③二者对杀菌剂的亲和力不同
A.作用位点
B.酶的亲和力
④二者所含的多种酶系在数量上、活性上不同
⑤酶在不同生物体内对底物的识别能力不同
⑥植物和病原与保护剂的关系不同
⑦高等植物为一个大的生物单位体,其机体、器管、
择性。
大豆、芹菜、苜蓿等安全,阔叶草、莎草、棉花易受害。
OCH2CH2CH2COOH CH3
2甲4氯丁酸 Cl (无活性)
β-氧化酶
OCH2COOH CH3
2 甲 4氯 Cl (有活性)
3CO2
+ 2CO2 + 2H2O
又如均三氮苯类除草剂可乐津本身并不具有杀草活性,经 植物体内所含N-脱烷基酶系的作用而生成有活性的西玛津。
Cl C 2H 5 C2H5 N N N N N
N-脱烷 C2H5 基酶系 C2H5
Cl N N N N N H C2H5
质膜的差异也是造成毒性差异的因素之—。
1.1.2.3 代谢的差异
选择作用的最主要因素是代谢的差异,包括代谢
方式和代谢速率。其中主要是代谢速率的差异。
代谢的差异包括两个方面:解毒代谢和活化代 谢,亦或活化增毒代谢和解毒代谢兼而有之。 ①不代谢现象 ②降解代谢 ③活化代谢
1.1.2.3 代谢的差异
①不代谢现象
②降解代谢 即解毒代谢,将原化合物降解成无毒或低毒的物 质。所涉及的酶主要有3种:MFO,谷胱甘肽-S- 转移酶和A-酯酶。
以小鼠和蜚蠊不同解毒酶活性
多功能氧化酶 A—酯酶 小鼠肝脏>>蜚蠊脂肪体 小鼠肝脏>>蜚蠊脂肪体
谷胱甘肽一S-转移酶
蜚蠊脂肪体>小鼠肝脏
③活化代谢,将外来物转变为毒性更大的化合物,
而致细胞液外流到细胞间隙而致死。
3 除草剂选择作用原理
3.4 生物化学选择
由于不同植物种类体内生化反应的差异而产生的选择性。
3.4.1 活化差异选择
药剂本身无活性,但在某些植物体内可被活化,而在另一些 植物体内不能活化而产生的选择性。 除草剂对植物的毒杀能力取决于不同植物活化代谢的能力, 代谢越旺盛,越易死亡;代谢越弱,则易存活。 如2甲4氯丁酸和2,4-D丁酸,本身无毒,但经β-氧化后可生成 有活性的2甲4氯和2,4-D,则β-氧化酶含量上的差异,便产生了选
西维因的VSR(不同昆虫与大鼠比较)
LD50 540 0.19 0.6 2.3 2.7 12.3 62 190 >900 3 500 4 000 >5 800 2 840 900 235 200 44 8.8 2.8 <0.60 0.15 0.14 <0.09 VSR
Periplanela americana Musca domestica Dermestes ater Sarcophaga bullata Pogonomyrmex barbatus
对昆虫的毒力(LD50)之比值。通常采用大鼠
LD50(经口)/家蝇LD50(点滴)。
表1 化 合 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