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知识要点
新教材七年级科学上第一章科学入门基础知识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
学习科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解释和预测各种事物、现象及其变化。
2、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
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必须尽可能地减少滥用科学发明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3、科学技术在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科学观察不仅要认真、仔细,更重要的是要有客观、有效规范的记录。
在实验中,我们必须仔细观察各种实验现象,正确记录实验现象和所测数据。
在任何一个观察活动中,都要及时记录与整理观察到的现象与数据,这是科学研究中的十分重要的基础材料。
观察记录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文字描述、表格记录和图形记录等方法。
4、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5、胶头滴管的主要用途:(1)用于吸取少量液体。
(2)用于滴加少量液体6.1胶头滴管使用方法:(1)吸取液体的方法:第一步:在试剂瓶外挤出胶滴管中的空气;第二步:伸入试剂瓶中吸取液体。
(外挤内吸)6.2、胶头滴管使用注意事项:胶头滴管不能交叉吸取液体。
即吸取一种试剂后,需洗净才能吸取另一种试剂。
6.3、滴加液体的方法:①将胶头滴管竖直悬于, 试管口的正上方。
②不能将试管倾斜滴加。
③不能伸入试管内。
④不能接触容器内壁。
⑤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平放或倒放。
6.4、常识:20滴水的体积约为1ml。
6.5、试剂瓶上的滴管不需要洗涤,要专管专用,不能张冠李戴。
7.1、酒精灯的结构:酒精灯是一种以酒精为燃料用于加热的仪器。
主要由灯体、灯芯、灯帽三部分组成。
7.2、酒精灯的火焰:酒精灯的火焰由外向内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
其中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温度最低7、3、酒精灯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1、酒精量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不少于酒精灯容积的1/4 。
2、添加酒精时,用漏斗添加酒精。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科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科学就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答案的一门学科。
2.学习科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3.常用的实验仪器有:试管、试管夹、天平和砝码、酒精灯、显微镜、电压表、电流表、停表、玻璃棒、烧杯、量筒、量杯、刻度尺、胶头滴管等等4.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是实验,在科学实验中,常常用一些测量工具来对物体进行测量,同时还要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的范围,5.长度的国际标准单位是“米”,用“m”表示 1千米=_____米1米=_____分米=_____厘米=_____毫米1毫米=_____微米=_____纳米6.初中主要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7.近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种以长度单位为名称的技术叫做纳米技术。
8.认识刻度尺,就是认识刻度尺的零刻线是否磨损,量程以及分度值。
9.体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用m3表示,液体体10.积的常用单位升(L)11.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06立方厘米12.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13.形状规则的固体体积测量用刻度尺,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测量用量筒,采用排水法。
14.长方形的体积=长╳宽╳高圆的体积=底面积╳高15.液体体积的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凹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16.读数时如果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17.教学大楼的一间教室的体积大约是200米318.怎样用普通的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先测出一百张纸的厚度,然后除以一百,(注意两页为一张纸)19.如何用刻度尺测量一根长而细的金属直径?把细金属紧紧的在钢笔上绕20圈,用刻度尺量出长度,除以20。
20.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由数值的倒数第二位决定。
2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工具是温度计。
22.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有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煤油温度计,23.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摄氏温度的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摄氏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摄氏度,在0摄氏度和100摄氏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分为1℃,如人的体温(口腔温)是“37℃”读作“37摄氏度”北京一月份平均气温“-4.7 ℃”读作“零下4.7摄氏度”或“负 4.7摄氏度”24.0℃的水与0℃的冰冷热程度相同(温度相同)25.温度计正确使用方法⑴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碰容器底、壁。
七年级上册第1章 科学入门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第1章科学入门知识点1.1 科学并不神秘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1.2 走进科学实验室1、认识实验室常见的仪器设备,了解其用途和存放条件。
2、实验室安全守则,常见危险警告标志,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3、常见实验操作:物品加热(酒精灯的使用),少量液体的取用(胶头滴管的使用),放大镜的使用等。
1.3 科学观察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2、用心观察,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而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3、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的范围。
4、科学结果的记录和整理。
1.4 科学测量(重、难)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1、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是米,用“m”表示。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µm)、纳米(nm)。
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 1米=106微米 =109纳米2、单位换算过程 [例]1.8米=1.8×1000毫米=1800毫米3、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放正确、看正确、读正确。
放正确:(1)“0”刻度对准被测物体边缘; (2)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看正确:视线要于刻度尺垂直读正确:测量值包括数值和单位,只有数字而没有单位是无意义的。
特殊测量法:化曲为直法、累积法、组合法、滚圆法。
2、体积的测量(重、难)1、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
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用“m³”表示。
常用单位米3、分米3、厘米3、升、毫升。
单位换算:1米3=1000分米3 1分米3=1000厘米3 1升=1分米3 1毫升=1厘米32、①测量规则固体体积——刻度尺②测量液体、不规则固体体积——量筒或量杯量筒——刻度均匀量杯——刻度上密下疏3使用方法: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必须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使用,读数时视线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归纳总结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归纳总结
1. 物质组成和分类
- 物质:构成一切物体的有形和无形的东西。
- 分类:纯物质和混合物。
- 纯物质:由同一种物质组成。
- 混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2. 基本粒子和原子
- 基本粒子:构成物质最小单位的微观粒子。
- 原子:具有化学特性和物理性质的基本粒子。
3. 元素和化合物
- 元素:由同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 化合物:由两种或更多种元素以一定比例组成的物质。
4. 变化和反应
- 变化:物质在性质上发生的变化。
- 反应: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5. 空气和氧气
- 空气:大气中的气体混合物。
- 氧气:空气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维持燃烧的气体。
6. 溶液和浓度
- 溶液:固体、液体或气体在另一个液体或气体中均匀分布的混合物。
- 浓度:溶液中溶质的相对数量。
7. 火焰和燃烧
- 火焰:具有光、热和化学反应的火焰区域。
- 燃烧:物质和氧气的化学反应,释放出能量。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的简要归纳总结。
通过这些基本概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组成和分类,以及物质的变化和反应。
了解这些知识对于我们研究科学和理解周围世界非常重要。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科学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一、引言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它的组成和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物质的基本概念出发,介绍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并探讨其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物质的基本概念物质是世界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是指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如铁、石头等;液体是指具有一定体积但没有固定形状的物质,如水、酒精等;气体是指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如空气、氧气等。
三、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原子和分子组成。
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具有质量和电荷;分子是原子的结合体,是具有化学性质的物质基本单位。
1. 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无电荷。
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带负电荷。
2. 原子的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每个元素都有一个唯一的符号,用于表示化学元素。
符号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
例如,氢元素的符号为H,氧元素的符号为O。
原子序数是指元素中原子的数量,也称为元素的序数。
元素表中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
3. 分子的结构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而成。
化学式用来表示分子的成分和数量。
例如,水分子的化学式为H2O,其中H表示氢原子,O表示氧原子。
氧气分子的化学式为O2,表示两个氧原子结合而成的分子。
四、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式有元素和化合物、混合物等。
1.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如金属铁、非金属氧等。
化合物是由两个或多个不同种类的原子结合而成的物质,如水、氨等。
2.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每种物质保持自身的性质,如空气、土壤等。
混合物可以分为均相混合物和异相混合物。
均相混合物指组成物质均匀分散,如盐水、糖水等;异相混合物指组成物质不均匀分散,如沙水、油水等。
五、物质的应用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知识要点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一、1. 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
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 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 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使观察的范围更广,使判断更准确4.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5.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提出猜测和假设、设计研究方法、实施方案(获取分析证据)、检验假设、得出结论、报告与交流。
二、实验室常用仪器: 1、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试管加热时, 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 试管内的液体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 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
加热时试管要 倾斜45度。
,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 加热。
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爆裂。
2、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酒精灯的加热温度 400—500℃,适用于温度不需太高的实验,实验室 的主要热源。
酒精灯由灯体、灯芯管和灯帽组成。
正常使用的酒精灯火焰应分为焰心、内焰和外焰三部分。
研究表明:酒精灯火焰温度的高低顺序为:外焰>内焰>焰心。
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使用注意事项:(1)酒精灯的灯芯要平整,如以烧焦或不平整,要用剪刀修正。
(2)添加酒精时,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酒精不少于l/4。
(3)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4)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
(5)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
(6)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 应立即用湿布或沙子扑盖。
(7)请勿将酒精灯的外焰受到侧风,一旦外焰进入灯内,将会爆炸3、胶头滴管:又称胶帽滴管,它是用于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试剂的一种仪器。
胶头滴管由胶帽和玻璃组成。
注意事项1)握持方法是用中指和无名指夹住玻璃部分以保持稳定,用拇指和食指挤压胶头以控制试剂的吸入或滴加量。
浙教《科学》七年级上(第一章)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科学入门1.1 科学并不神秘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
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思维方式。
3.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1.2 走进科学实验室1.实验室取用药品三原则:(1)“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拿药品;不能用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取用药品。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 1ml~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的底部。
(3)处理原则:实验时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
2.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中,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
有些块状固体应用镊子取。
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以备下次再用。
3.酒精灯的使用: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盖灭,禁止燃烧时添加酒精。
4.量筒、集气瓶、水槽、漏斗不能加热;坩埚、蒸发皿、试管、燃烧匙能直接放在火焰上加热;烧杯、烧瓶要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5.试管:加热时用试管夹夹在中上部;加热液体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 1/3;加热液体时试管外不能有水,不能骤冷,防止炸裂;加热液体时试管口向上成 45 度,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加热时,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6.蒸发皿:加热液体时,不超过容积的 2/3。
7.烧杯:用作反应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 2/3,加热时液体不超过容积1/2。
烧瓶中液体加热时不超过 1/2。
8.广口瓶用于盛放固体药品,细口瓶用于液体药品。
容易见光分解的物质用棕色瓶。
碱性液体用橡胶塞,酸性液体用玻璃塞。
9.酒精灯失火要立即用湿布盖灭。
割伤要用 3%双氧水清洗,再贴上止血贴。
烫伤用大量冷水冲洗伤处,并在伤处涂上烫伤膏。
被化学试剂灼伤要先用湿抹布拭去皮肤上的化学药品,再用缓缓流水冲洗 1 分钟以上。
10.胶头滴管:加液体时不能伸入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垂直悬空于容器上方 0.5cm 处。
七年级科学上册知识总结

七年级科学上册知识总结
一、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1. 物质的组成
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由微观粒子组成,包括分子、原
子和离子。
2. 分子、原子和离子的关系
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密度等,化学性质包括可燃性、氧化性等。
2.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如融化、沸腾,化学变化如燃烧、腐烂。
三、生物与环境
1. 生物的特征
生物具有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
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特征。
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环境包括生物因素
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四、简单机械与能量
1. 简单机械
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斜面等,它们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
大小。
2. 能量
能量是物体做功的能力,包括机械能、热能、电能等。
五、地球与宇宙
1. 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有固体表面、大气层和磁场。
2. 宇宙
宇宙是包括所有物质和能量的空间,由无数星系、恒星、行星等组成。
以上就是七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知识要点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
又可统称为温度觉或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神经将信息传到大脑,形成嗅觉。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
当食物进入口腔,其中一些物质溶于唾液中,刺激味觉细胞,再通过味觉神经传到大脑形成味觉。
7、进行P5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
干扰)。
8、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9、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10、声音不能
..在真空中传播。
11、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12、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13、耳的结构:P10 图1-18
14、听觉产生过程:耳廓→外耳道→鼓膜→鼓室内的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
15、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16、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
17、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18、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19、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10赫兹到20000赫兹
之间。
20、高于20000赫兹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赫兹的声音叫做次声。
21、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22、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其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跟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23、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能影响音色。
24、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5、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6、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真空中传播最快达到3×108米/秒
27、日食、月食、影子的形成、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等都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
28、发生光的色散时,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
其中紫色光
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
29、白光是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30、红外线的应用:红外测温仪、红外夜视仪、红外遥感、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
紫外线的应用:荧光效应、杀菌、消毒。
31、白色的物体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
黑色物体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
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的;
不透明的物体只反射与其颜色相同的光,其他颜色的光均被吸收。
32、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
回到原先的物质中。
33、光的反射定律: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
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意】入射角是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指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垂直射入时,反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34、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虚像,像和物体等大,像和物体以镜面对称。
35、光的折射定律:光折射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
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6、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有会聚光线的作用。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凹面镜也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凸面镜也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37、有关凸透镜成像的几个概念:
●焦点F:凸透镜能将太阳光(平行光)会聚成一点,这点叫做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凸透镜有一对实焦点,而凹透镜有一对虚焦点)
●物距u:透镜到物体的距离。
●像距v:透镜到像的距离.
成。
角膜、晶状体、玻璃体共同组成了眼的折光系统。
物体射出的光线经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经视神经传入大脑,形成视觉。
40、虹膜的作用是调节瞳孔的大小,可以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线的强弱。
41、近视和远视的原因及矫正
42、信息反映的是事物的状态、特性的变化。
43、用于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技术称为信息技术。
44、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
光也是
一种电磁波。
45、不论是嗅觉、味觉、视觉、听觉,它们形成的部位都在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