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燕歌行终结版课件
合集下载
高适《燕歌行》课件

文学素养。
文学创作
高适的诗歌以边塞诗最为著名 ,作品风格雄浑豪放,具有浓
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晚年生活
晚年高适官至左散骑常侍,生 活较为安定,但仍继续创作, 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诗歌遗产。
文学成就
边塞诗的代表
高适的边塞诗作品数量不多, 但质量很高,成为唐代边塞诗
的代表之一。
诗歌风格独特
高适的诗歌风格独特,语言简 练明快,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 感和思想。
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
诗歌中描绘了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如“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
兵稀”,表现了边疆环境的恶劣和战士们生活的艰辛。
02 03
战争的残酷
诗歌中通过描绘战斗场景,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如“铁衣远戍辛 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深忧虑和对战士们的 同情。
对和平的渴望
诗歌中通过描绘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和战斗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 渴望,如“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表达了诗人对和平 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主题评价
• 主题评价:高适的《燕歌行》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诗歌,通过对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和战斗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 人对战争的深深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这首诗歌也反映了唐代社 会的现实,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04
《燕歌行》艺术特色
结构特点
严谨的布局安排
边疆战事频繁
盛唐时期也是边疆战事频繁的时 期,高适的许多诗歌都反映了这 一时代的特征。
个人背景
高适简介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曾多 次出塞,对边疆的风土人情有深入的 了解。
早期经历
高适早年的生活比较困苦,他曾多次 投靠亲友,直到后来才逐渐崭露头角 。
文学创作
高适的诗歌以边塞诗最为著名 ,作品风格雄浑豪放,具有浓
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晚年生活
晚年高适官至左散骑常侍,生 活较为安定,但仍继续创作, 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诗歌遗产。
文学成就
边塞诗的代表
高适的边塞诗作品数量不多, 但质量很高,成为唐代边塞诗
的代表之一。
诗歌风格独特
高适的诗歌风格独特,语言简 练明快,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 感和思想。
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
诗歌中描绘了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如“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
兵稀”,表现了边疆环境的恶劣和战士们生活的艰辛。
02 03
战争的残酷
诗歌中通过描绘战斗场景,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如“铁衣远戍辛 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深忧虑和对战士们的 同情。
对和平的渴望
诗歌中通过描绘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和战斗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 渴望,如“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表达了诗人对和平 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主题评价
• 主题评价:高适的《燕歌行》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诗歌,通过对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和战斗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 人对战争的深深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这首诗歌也反映了唐代社 会的现实,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04
《燕歌行》艺术特色
结构特点
严谨的布局安排
边疆战事频繁
盛唐时期也是边疆战事频繁的时 期,高适的许多诗歌都反映了这 一时代的特征。
个人背景
高适简介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曾多 次出塞,对边疆的风土人情有深入的 了解。
早期经历
高适早年的生活比较困苦,他曾多次 投靠亲友,直到后来才逐渐崭露头角 。
高适《燕歌行》赏析课件ppt完整版x

02
诗歌内容概述
诗歌结构与主题
结构清晰
诗歌以边塞景象起笔,进而描绘战争 场景,最后抒发感慨。整体结构紧凑 ,逻辑严密。
主题深刻
通过描绘边塞战争,表达了对英勇将 士的赞美和对战争带来的苦难的同情 ,主题深刻且具有现实意义。
描绘的战争场景
战斗激烈
诗歌中描绘了敌我双方激烈的战斗场 面,刀光剑影、鼓角争鸣,生动地展 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激烈。
高适《燕歌行》赏析课件ppt 完整版x
• 引言 • 诗歌内容概述 • 艺术手法与特色 • 人物形象分析 • 思想内涵与价值观 • 后世影响与评价
01
引言
诗人高适简介
01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唐代著名的边塞 诗人。
02
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作品传世。
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
独特的语言风格
质朴自然
高适的《燕歌行》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以白描见长。这种语言风格使得诗歌更加贴近生活,易于引起读者的共 鸣。
豪放洒脱
高适的诗歌以豪放洒脱著称,《燕歌行》也不例外。诗歌中充满了豪情壮志和悲壮情怀,表现出诗人豁达开朗的性格 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音韵和谐
高适的《燕歌行》在音韵方面也颇具特色。诗歌采用了押韵、平仄等手法,使得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这种音韵美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使得读者在吟诵时能够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
鼓舞战斗意志
通过描绘战士们奋勇杀敌、不屈不挠的战斗场面, 激发人们的战斗意志和爱国情怀。
06
后世影响与评价
对古代文学的影响
丰富了边塞诗题材
《燕歌行》作为一首优秀的边塞 诗,为后来的边塞诗创作提供了 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2024年度高适《燕歌行》(优质课)配套课件

2024/3/24
23
学生提问环节,解答疑难问题
学生可以就《燕歌行》的背景、主题 、艺术手法等方面提出问题。
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可以引 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 力。
2024/3/24
教师将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4
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学生将被分成若干小 组,每组选取一个主 题进行深入讨论。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分 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 体会,互相交流和学 习。
2024/3/24
讨论主题可以包括诗 歌的意境、情感表达 、语言特色等。
25
总结本次课程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师将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同时,教师将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024/3/24
推动国家发展进步
3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奋 斗精神,为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强大的精 神动力。
2024/3/24
18
05 知识拓展:唐代边塞诗其 他代表作品
2024/3/24
19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诗中描绘了边塞壮丽雪景,表达 了离愁和乡思的情感。
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 手法,将离愁和乡思融入对边塞
向往和追求。
对战争与和平关系的思考
03
诗人通过对战争与和平的对比和思考,提出了对人类社会未来
走向的深刻关切和忧虑。
17
当代社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1 2
激发民族自豪感
在当代社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激发人们 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 力。
《燕歌行》完美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全文概述及结构分析
《燕歌行》是一首边塞诗,通过描绘 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表达了诗人对 边塞将士的深切同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诗歌采用对比、夸张等手法,生动地 描绘了边塞的艰苦环境和将士们的英 勇善战。
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起兴、描写边 塞风光、叙述军旅生活和抒发感慨。
关键句段解读与赏析
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
《塞下曲》
诗中描绘了边疆战士在艰苦环境 中坚守戍边的英勇形象,表达了 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和赞
美。
《蓟门行五首》
这组诗以边塞军营为背景,通过 描写边地特有的自然风物和人文 景观,表现了诗人豪迈、洒脱的
浪漫主义情怀。
唐代其他著名边塞诗人及作品介绍
岑参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之一,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他的边塞诗 气势磅礴、雄奇瑰丽。
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树立远大理想
立志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贡 献自己的力量,将个人理想与国 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参与社会实践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注国 家发展和民生改善,将爱国主义 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
传承优秀品质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如勤劳、勇敢、智慧等,为国家 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输标02入题
边塞诗以描绘边地风光和军营生活为主要内容,展现 了唐代边疆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后人了解 唐代边疆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01
03
边塞诗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开创了边地文 学的新领域,为后来的边地文学和军旅文学提供了丰
富的创作素材和艺术借鉴。来自04边塞诗在表现手法上独具特色,它融合了写景、抒情、 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和艺术 魅力。
(完整版)《燕歌行》ppt课件

第二层:战败
3、“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写出 了什么样的景?有何作用?
选取塞草、孤城、落日等意象,写出了边 塞秋末衰败、凄凉的自然景色。渲染了凄凉、 伤感的气氛,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衬托出战事的惨烈,唐军伤亡惨重。
第二层:战败
• 4、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 因是什么?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
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少妇们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
征人们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边疆朔风凛冽要想回乡那能飞渡;
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仅有绝无。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晨午晚三时都有杀气腾腾战云弥漫;
(2) 写士兵的苦,写两地相思实际是对将领的谴 责。
《燕 歌 行》 高适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
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
边
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
塞 诗
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 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
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
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
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
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
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唐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
敌骑侵凌来势凶猛犹如狂风暴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在前线厮杀一半死来一半生;
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尽是萋萋衰草;
暮色降临孤城能战守兵越来越少。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将士身受皇恩常不顾顽敌而死战;
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2024版《燕歌行》高适PPT教学课件

音韵美感呈现
要点一
押韵平仄
要点二
叠词运用
高适在《燕歌行》中运用了押韵和平仄 等音韵技巧,使得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 具有音乐美感。如“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等句,通过押韵和平 仄的运用,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韵律 美。
诗中运用了大量叠词,如“萧萧”、 “萋萋”、“纷纷”等,这些叠词的运 用不仅增强了诗句的音乐性,也表达了 诗人对边塞荒凉景象的深切感受。
优美词句欣赏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运用借代手法,以“汉”代唐,表现唐朝将士奋勇杀敌、保卫家国的 英雄气概。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通过对比手法,揭示军中将士苦乐不均、生死与共的社会现实。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以李广将军的英勇善战和士兵们的苦难生活作对比,表达对英勇将士 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借助古代边塞题材,传承和弘扬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
精神。
塑造民族性格
《燕歌行》所塑造的英勇善战、 威武不屈的民族性格,对于培养 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
具有重要意义。
现实意义与社会影响塞诗,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培育民族精神
他的《凉州词》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边塞的荒凉和戍边将士的孤独,表达了深深的思乡 之情。
边塞诗派对后世影响
对唐代诗歌的推动
对后世文学的启示
边塞诗派打破了宫廷诗歌的束缚, 推动了唐代诗歌向更为广阔的社 会生活领域发展。
边塞诗派关注现实生活、表达真 情实感的创作理念对后世文学产 生了深远影响,为现实主义文学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力。
高适诗歌风格与特点
对景描写
高适的诗歌以对景描写为主要手法,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将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呈现得淋漓 尽致。
《燕歌行》PPT课件

阵地寻欢作乐,不体恤士兵。
③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失败的原因。
④深刻讽刺了将领不贪图享乐、纵情声色、不思作战,表达了对
精锐部队 很有信心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具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体 “横行”二字有何深意?
分
析
“横行”本是指纵横驰骋,所向无阻。
这里表面是称赞将士英勇无畏,实则暗含着将士们
恃勇轻敌(盲目自大,骄傲轻敌)的作战心理。似褒实
贬,为下文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文本解读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在东北,汉将辞家破
〔汉家〕汉朝,唐人写时事,常托之于汉代,指代唐朝。 〔烟尘〕烽烟和尘土,指代战争,古时燃烽烟以报边警。 〔残贼〕指残忍暴虐的敌寇。
译文:唐朝东北边境战事又起,将军离家前去征 讨贼寇。
交代战争性质:卫国战争
出征
男儿本自重
天子 赐
〔横行〕(古)恣意驰骋。
对偶
(今) 贬义词,依仗暴力做坏事。
〔非常〕(古)特别,不一般。
(今)程度副词,十分。
〔赐颜色〕颜色:脸色。赐颜色:俗语给面子,赏脸。指给予
褒奖恩宠。
译文: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 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出征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燕歌行
高 适
-.
学习目标
《燕歌行·高适》优秀,精品,PPT(上课用)

否背离?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1、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 什么? 自然条件恶劣,敌人凶悍善战,将领与战士 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军官的寻欢 作乐,不爱护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2、第三部分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 之苦,与全诗描写战役过程是否背离?与对汉 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没有。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 从侧面强化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写士兵 思妇的苦楚,与将军的“美人帐下犹歌舞”形 成鲜明对比,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深化了 主题。
汉家烟尘在东北, 行军时金鼓 和鸣 男儿本自重横行,
汉将辞家破残贼。 脸色 天子非常赐颜色。 旗帜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仗势侵犯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思妇的眼泪,代思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妇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摇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难道还顾及自 己的功勋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拼死作战 流血牺牲
短兵相接 视死如归
质朴 善良 勇敢 可悲
悟读
4、一场失败(腐朽)的战争
将领: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身当恩遇常轻敌 美人帐下犹歌舞
骄傲轻敌 贪功冒进 纵情声色 腐败无能
5、一场正义的战争
深度思考 1、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 要原因是什么?
悟读
1、一场完整的战争: 出师——战败——被围——死斗(战争全过程) 2、一场环境恶劣的战争 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边土 大漠穷秋塞草腓 辽远 孤城落日 开阔 边庭飘摇那可度 荒凉 绝域苍茫无所有
1、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 什么? 自然条件恶劣,敌人凶悍善战,将领与战士 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军官的寻欢 作乐,不爱护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2、第三部分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 之苦,与全诗描写战役过程是否背离?与对汉 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没有。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 从侧面强化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写士兵 思妇的苦楚,与将军的“美人帐下犹歌舞”形 成鲜明对比,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深化了 主题。
汉家烟尘在东北, 行军时金鼓 和鸣 男儿本自重横行,
汉将辞家破残贼。 脸色 天子非常赐颜色。 旗帜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仗势侵犯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思妇的眼泪,代思 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妇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摇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难道还顾及自 己的功勋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拼死作战 流血牺牲
短兵相接 视死如归
质朴 善良 勇敢 可悲
悟读
4、一场失败(腐朽)的战争
将领: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身当恩遇常轻敌 美人帐下犹歌舞
骄傲轻敌 贪功冒进 纵情声色 腐败无能
5、一场正义的战争
深度思考 1、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 要原因是什么?
悟读
1、一场完整的战争: 出师——战败——被围——死斗(战争全过程) 2、一场环境恶劣的战争 边塞环境:山川萧条极边土 大漠穷秋塞草腓 辽远 孤城落日 开阔 边庭飘摇那可度 荒凉 绝域苍茫无所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 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扣住 “久”“断肠”“空”,体会征人内心之苦)
• 【明确】用两面对照法来写,将遥遥万里的 战场“征人”和老家“思妇”连在一起。一 个“久”字突出征战之长,“断肠”突出痛 苦的程度之深,“空”表现其失望和无奈。 既生动描写了征人思乡、分离之苦的景象, 又突出了人物的心理感受。
• 这段诗文写征人和思妇的彼此分离和思念之苦,与全 诗描写战争过程是否背离?有何联系?“绝域苍茫无 所有”与“杀气”“阵云”“寒声”“刁斗”矛盾吗? 怎样理解?征人思妇之苦与对汉将的谴责有何联系? • 【明确】 这一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 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 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 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 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 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 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 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 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 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 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 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 “飞”和“照”两个动词有何表达作用? • 【明确】“校尉羽书飞瀚海”,两字写出 了军情的危急。
• “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 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 【明确】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 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 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 • • • •
• 小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 夫张公出塞而还者,《燕歌行》以示, 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 • • • •
过程: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 第二段八句写战败; 第三段八句写被围; 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
• 中国古代对乐 器的统称称为 八音。指金、 石、土、革、 丝、木、匏、 竹八类。
一、出师
• • • •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 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气势?结合全诗, 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种气势的描写?(结合 “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 【明确】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 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 为下文反衬。
• “大漠”“穷秋”“塞草”“孤 城”“落日”“斗兵”六个意象营造怎 样的意境? • 【明确】荒芜、衰败、冷落、凄凉的意 境,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 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
• 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 因是什么? • 【明确】自然条件恶劣,气候条件恶劣, 敌人凶猛善战,将领与战士的矛盾。其 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寻欢作乐, 不爱惜士兵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年间唐军将士戍边生活的多个方面。重 点在于揭露军中官兵苦乐悬殊,抨击将 帅腐败无能切不恤士卒,对浴血苦战的 士兵寄予深切同情。
• 【艺术特色】
• 【艺术特色】 • 本诗的风格——雄浑悲壮,风骨凛然。
• 【艺术特色】 • 本诗的风格——雄浑悲壮,风骨凛然。 • 一、叙述完整,线条清楚,笔法变化多姿。
• 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 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 为什么“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与诗 中的将领有何不同? • 【明确】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 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 • 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 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
• 【主题思想】 • 本诗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概括了开元
• “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 明对比?“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 样的对比?
• “相看白刃血纷纷”与上文哪句内容形成鲜 明对比?“死节从来岂顾勋”与将领形成怎 样的对比?
• 【明确】“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 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 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 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 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 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 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
• 【原文1-8句】——出师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chuānɡ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 • • •
• 汉家:指代唐朝。烟尘:烽烟尘土。在东北:指在东北方向。汉将 辞家破残贼:唐军将士告别亲友,告别家乡,准备前去歼灭凶残 的敌人。男儿本自重横行:男子汉本来就看重杀敌打仗,这样方 显出男子本色。天子非常赐颜色:天子,指皇帝;非常,不一般; 赐颜色:俗语给面子,赏脸。 “摐chuānɡ金伐鼓下榆关”:描写 出征时的声势浩大;摐chuānɡ,撞击;金,古代军中的乐器;伐, 敲打;鼓,战鼓;下榆关,朝山海关进发;下,去、到。“旌旆 逶迤碣石间”:描写唐军出征时军容整肃。旌旆:军中各种旗帜。 逶迤:形容唐军行进的蜿蜒曲折。碣石:碣石山。 “校尉羽书飞 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这两句写战事紧迫,戍唐军校尉派人火 速送来了紧急情报,敌人已在狼居胥山燃起了战火。
【原文9-16句】——战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fé i,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 山川萧条:边境的景色非常萧条荒凉。极:穷、尽。胡: 古代汉族对少数民族的称呼,是一种不尊敬的说法。凭: 凭借,依仗。凌:凌辱、欺凌。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 凶猛,犹如狂风夹杂着暴雨而来。战士军前半死生:军 前:阵前,战场上。半死生:死者一半,生者一半。美 人帐下犹歌舞:将军们还在饮酒行乐,还在营帐内看美 女唱歌跳舞。大漠穷秋塞草腓fé i,孤城落日斗兵稀:就 是具体形象地描写唐军失败的悲壮景象。力尽关山未解 围:兵士们竭尽全力,还是没能解除敌人对边境城堡的 攻势。这两句描写战士心理,誓死保卫国家,但这次增 援还是失败了。
• 【原文25-28句】—— 苦斗 •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 相看白刃血纷纷:指战斗结束以后,士兵们聚 在一起,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刀刃上都是鲜 血。纷纷:表示多。死节从来岂顾勋:意思说, 为报效国家而死,从来没想到自己的功名利禄。 君不见:这三个字在唐诗歌行体中经常见到。 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是表示他们胸中的怨恨, 又是表现他们的希望,希望能有一个体恤他们 苦衷、关心他们的“李将军”来共同作战,这 种希望非常合理。
读、品、 感、悟
• • • • •
【原文17-24句】——被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zhù 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 铁衣:盔甲,这儿指代士兵。辛勤:辛苦。玉箸zhù :玉做的筷 子,这儿比喻思妇的眼泪。应啼别离后:是倒装句,“别离后应 啼”,是说家中的妻子恐怕在与我分手之后就一直在流泪哭泣。 城南:总指家乡妻子的住处,不是确指。欲断肠:少妇们伤心到 了断肠的程度。表伤心程度非常深。征人:士兵。蓟:古代有蓟 州,在天津西北,这儿说蓟北,是泛指边塞。回首:白白地回首, 意思是回头远望家乡也枉然,并不能慰藉胸中的浓郁相思。空回 首:回家看也没用。飘飘:飘摇,比喻局势动荡不安。那可度: 过不下去,没法生活。苍茫:形容荒凉。无所有:一无所有。杀 气:战争气氛。三时:早晨、中午、晚上。作阵云:化作战云, 也就是一天到晚经常要打仗。寒声:使人听了心寒的声音。刁斗: 是古代军队煮饭的铜锅,白天用来煮饭,晚上用来敲击报更巡夜。
• 战士们作战的条件有哪些不利之处?请 你概括。 • 【明确】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 “凭陵”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③ “风雨”天气之恶劣。总结:渲染了战 势的危急与战斗条件的恶劣。
•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这种对比的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 【明确】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的为 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虽 无任何议论,但情感和观点却得以显露, 充满了愤怒和讽刺。
• 【艺术特色】 • 本诗的风格——雄浑悲壮,风骨凛然。 • 一、叙述完整,线条清楚,笔法变化多姿。 • 二、语句严整,对偶工稳,押韵灵活。
• 【艺术特色】 • 本诗的风格——雄浑悲壮,风骨凛然。 • 一、叙述完整,线条清楚,笔法变化多姿。 • 二、语句严整,对偶工稳,押韵灵活。 • 三、感情深沉强烈,气势悲壮豪迈。
• “燕歌行”,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 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燕”是战国时期一个 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可能就是 那一带的民歌曲调。“歌行”是一种诗体,属 “古体诗”。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音节格律 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一般篇幅较长。据 史料记载,最早用这曲调填写歌词的是曹丕。 曹丕的《燕歌行》写的是一个女子思念情人的 旷怨之情。曹丕以后的以“燕歌行”为题的诗 歌,主题大多也都是“时序迁换,行役不归, 妇人怨旷,无所诉也”(吴竞《乐府古题要解》)。 高适沿用了这个乐府旧题,但在内容上却突破 了以往的传统。
•
一、二句的意思是,皇帝也非常赏识男儿到边境 杀敌立功的志气与行动。三、四两句是议论,说明男 儿辞家破贼,报效国家,原是大丈夫本色,皇上对此 非常赞赏。五至八句描写唐军出征途中声势浩大,军 容整肃,而前方军情紧急。5——8句四句话在结构上 承上启下。前两句紧承开头四句,描写唐军穿荆爬谷, 浩荡出发,军旗飘扬,逶迤前行,十分壮观。后两句 写军情紧急渲染气氛,为下文即将展开的战斗场面作 铺垫。本来这次增援就十分紧张,行军途中又接到告 急文书,可见情况之急迫。“羽书”已十万火急,用 了一个“飞”字更见形势之紧迫,迫在眉捷。“校尉 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两句,不仅渲染了战 前的紧张气氛,也紧紧吸引着读者的兴趣,被提到嗓 子眼上急于了解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