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届高三第二次六校联考优秀作文选教授宣布与硕士新生断绝师生关系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测评”作文审题及示例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测评”作文审题及示例一、作文题钱钟书先生被称为有着“照相机式”的记忆力,精通六门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史、哲等多个领域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丰硕的成果。
他说过:“二越是聪明的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杨振宁先生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都做出了里程碑性贡献;35岁时即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在很多场合题词时,最喜欢题“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八个字。
钱钟书先生和杨振宁先生分别是人文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天赋极高的“天才”,但他们都强调“笨”“拙”“朴”,这对我们颇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立题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题目解读这是一篇材料作文。
材料列举了钱钟书和杨振宁的观点,这两位天才都主张做学问要“下笨功夫”“宁拙勿巧”。
他们所说的“笨”和“拙”是指做学问的态度要诚实,肯下苦功夫,从基础做起,不走捷径,并非强调愚蠢、蛮干、笨拙。
所以,抓住写做学问要态度诚恳,重视基础,是符合题意的;引申到做人做事方面,论述不投机取巧,也是符合题意的。
描述一个故事,隐含上述主题,也是符合题意的。
三、作文示例“巧”以“拙”立,“拙”因“巧”成。
习平钱钟书说“懂得下笨功夫”,杨振宁说做科研要“宁拙勿巧”,其用意是相同的,那就是做学问、搞科研,都要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去做,不要试图投机取巧。
岂止做学问、搞科研呢?为人处世也一样。
“拙”者,诚实也。
做事的态度就是做人的原则。
做人诚实,是做一切事的根本,不诚实的人,无论是科研,还是经商,无论是务农还是做工,都毫无前途可言,因为你丢掉做人的最高原则,做事时势必弄虚作假,在铁的事实面前,就只会丢人现眼。
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曾因在《自然》上发表新基因编辑技术论文而震惊全球学术界,但其实验过程无法重复,原来他的所谓成果,是建立在部分数据作假的基础上的,这既使得他丢人现眼,灰头土脸,下不来台,也影响了我们国家的荣誉。
广东省六校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秘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广东六校联盟202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并用2B铅笔将对应的信息点涂黑,不按要求填涂的,答卷无效。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
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
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
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
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
“人大师生断交事件”(高考时评)写作指导讲解

“人大师生断交事件”时评写作指导【原题再现】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媒体上一则报道引发了人们的热议。
研究生郝相赫在为微信中对其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阎步克教授和韩树峰教授以及北京大学历史系出言不逊——皆称之为“垃圾”;导师孙家洲教授在劝导无果的情况下,发表《告高学界朋友与弟子的公开信》,宣布断绝与新招研究生郝相赫的师生关系。
随即郝相赫用实名微博发表《情况说明》加以辩解,后又收回《情况说明》,表示“我充分认识到妄议前辈师长是多么年少无知,一定深刻检讨痛改前非认真学习。
”有人指摘孙教授小题大做有失风范,太过小气;也有人觉得郝相赫太过轻狂,咎由自取;有人说……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认识?请自选角度,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经典时评剖析】人大教授公开清退狂徒,何错之有?2015-09-26 来源:红网作者:王雅莉——本文系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9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孙家洲发布公开信,申明因其新招硕士生郝相赫多次在朋友圈嘲讽老师,遂决定与其断绝师生关系。
【简要引述新闻事件】虽然不少网友认为孙家洲此举等于“断人活路”,但我认为并无不妥。
【针对网络论调提出个人意见、看法,迅速亮出观点。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过,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也是一个“礼治”的社会。
所谓“礼”,即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
学术界自有学术界的规矩,尤其是像历史学这样重视传统的人文学科。
传统父权要求人们不能“犯上”,并不仅仅是因为长幼尊卑,更多的是为了使后辈能适应社会规则,和别人好好相处。
历史的学术圈子能有多大?像这样骂了这个骂那个,把圈子里的人都得罪了个遍,分明是自断活路,根本无需导师清退。
再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弟子未出师前是师父的脸面,出师后也常被人问起“师承何处?”,弟子“犯上作乱”,承受压力往往是师父。
这一点想必郝同学并未考虑到。
【从社会行为规范和师徒关系角度分析,指出郝相赫“犯上”的错误行为】当然,如果他只是说某老师“平庸”,事情或许不会闹到现在这么大。
【精选版】2016届高三第二次六校联考优秀作文选(教授宣布与硕士新生断绝师生关系)

据了解,类似孙家洲公开声明与学生断绝师生关系的案例,之前未曾发生。不过,有学者指出,我国高校没有学生更换导师或者导师淘汰学生的相关规定。因此,孙家洲单方宣布断绝师生关系,在有些学者看来,似乎在操作层面上缺少依据,不大会由孙家洲一个人说了算。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即便是在朋友圈中和自己的私人朋友分享对学者的看法,但我对人大韩树峰老师是保留了尊重的,没有直接点出其名字,而是用拉丁字母代替。而在孙老师的公开信里,直接给我还原了出来予以宣布。
我作为读者,读了公开出版的著作,当然是有评论的权利的。我这评论只涉及作者的学识能力,没有人格攻击,我想这样的评论哪怕公开发表,也是不违法,不违反组织纪律的,但我出于对学术前辈的尊重,只是在自己的私人空间里发表,就算这样,我的话还是被公开信传播,那就好比在酒桌上的话被偷拍视频一样,我觉得这是不太公正的。
孙家洲:郝相赫的态度有良好的转变
2015年09月23日 《南方都市报》
记者问:您的学生昨晚又发了道歉信,您还坚持断绝师生关系吗?
孙家洲:他写的道歉信中说出了原来做错的几方面之后,我也把情况跟领导汇报,我也有我的想法。我昨天晚上熬了一个夜,写回应的信,但领导是不同意发的。
我认为,他有一个道歉的态度,这比他以前的态度要好得多,这是一个良好的转变。
鉴于目前的情况,我在此宣布:郝相赫从现在起,已经不是我的弟子。我在半个小时前已经把我的决定告知了郝相赫本人。
做出这个决定,我内心充满了痛楚。年轻人如果是一时气盛,说话有欠缺,作为长者,本来应该宽恕和宽容。但是,郝相赫此次的狂言,与一般过失之语不同。我无法容忍这样的人再做我的弟子。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押题热点--学会尊重别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孙家洲教授发布的与弟子断绝师生关系的公开信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
事情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孙教授今年新招收的硕士生郝相赫接连发出微信,对学界前辈阎先生、韩先生屡屡攻击,无端嘲讽,且用词刻薄,经多次劝说,郝某依然我行我素,无奈之下孙教授只好宣布与学生断绝师生关系。
接着,郝某对孙教授的公开信进行反驳,他认为微信和微博是不同的,微博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看;微信却只有加着的好友可以看。
他对学界前辈的不尊重都发布在自己的微信圈,属于内部空间、私人空间。
在私人空间里说话自然随便一些,这些是可以理解的。
况且,自己也有言论自由。
对于师生之间的这场风波,你怎么看待?请根据上面材料,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套作,不抄袭;不得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学会尊重别人曾看过一个《尊重》的故事:一个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不假思索地将10元塞进卖铅笔人的手中,当做施舍。
走了没几步,他觉得这样做不妥,连忙返回来,抱歉地向卖铅笔人解释自己忘了取笔。
最后郑重其事地说:“您和我一样,都是商人。
”没想到的是,在一年后,在一个热烈隆重的社交场合上,一位西装革履的推销商迎上这位商人,感激地说:“您可能早已忘记我,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您。
您就是那位重新给了我自尊和自信的人。
”尊重,其实并不难,而在于学会怎样去尊重别人。
如果这位商人只是施舍10元后便离开,那个卖铅笔人也许到今天还认为自己是一个乞丐,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而这位商人意识到了那样做是把卖铅笔人看做乞丐,是不尊重他的行为。
所以他立即返回,抱歉地取回铅笔,把卖铅笔人看做和自己一样是商人,应当得到平等的待遇,受到尊重。
这虽然只是一句普通的话,但给予了卖铅笔人的,又岂只是10元,更重要的是自尊和自信,使得他对自己改变了看法,重塑自尊心,使一个一贫如洗的人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价值,凭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的努力获得了事业的成功,这就是尊重的力量。
2021届广东省六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广东六校联盟2021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2020.12命题: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控制论之父维纳在《人有人的用处》中谈到自动化技术和智能机器时,得出了一个危言耸听的结论:“这些机器的趋势是要在所有层面上取代人类,而非只是用机器能源和力量取代人类的能源和力量。
”维纳的激进言辞和今天普通人对人工智能的担心有夸张的成分,但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的确给未来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其中,人工智能发展最大的问题,是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问题,这催生了人工智能的伦理学和跨人类主义的伦理学问题。
准确来说,这种伦理学不同于传统的伦理学,它讨论的不再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是人类与自己所发明的一种产品构成的关联,由于这种特殊的产品一旦超过了某个奇点,就存在彻底压倒人类的可能性。
实际上,对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伦理关系的研究,不能脱离对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讨论。
在人工智能领域,是依从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路径来进行的。
首先,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的路径。
1956年,在达特茅斯学院召开了人工智能(简称AI)夏季研讨会,与会者探讨的是,如何将我们人类的各种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大脑的思考都变成信息,并加以控制和应用。
断绝师生关系作文评讲(公开课)

主体段(修改后)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学生有不良的行为就应该严格教育, 而不是像孙教授那样因为学生不听教导就断绝师生关系。郝同学 他的行为固然有错,而作为老师,孔教授可以给予郝同学批评, 但更应耐心教导,并引导郝同学应如何做,尽到一名教师应有的 “诲人不倦”的责任。而不是操之过急,立刻与其断绝关系。 (理由)为人师者,理应有宽容之度。如果教育因学生的一次过 失而就对其放弃,那教育便是一种失职,推掉自身责任。真正的 育人需更富有弹性的宽容尺度,为人才的产生留有一个机会。 (分析影响或后果)因此,在我看来,孙教授做出与郝同学断绝 师生关系的举动是不合理的。(回扣中心事件)
不用素材,怎么展开主体段?
一、开头段:引材料,提观点(表明立场) 二、主体段: 1、找理由1+造成的影响或后果 (个人、社会方面) 反面 2、找理由2+造成的影响或后果 立场 3、找理由3+造成的影响或后果 三、结尾(回扣中心事件,提出建议)
除了谈理由和影响(利弊),写时评主体 “议”的角度还有哪些?【重点掌握】
• 综合起来看,材料的中心内容是:孙教授宣布与郝同学 断绝师生关系。只要不脱离这个中心立意,都可视为符 合题意。
某著名大学硕士新生郝同学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教学反思:第二次联考作文题的讨论作文材料如上所示。
但就此则材料而言,问题不大,犯错的是学生,老师对学生做出批评警告教育无可厚非——当然也不应至于断绝师生关系。
如此云云。
不过就这堂课而言,课下后五分钟听到的学生讨论远胜过课堂上我的絮絮叨叨。
学生从他们的角度和立场总能发现教师不能发现的问题。
正如某位同学从理性冷静出发,对郝同学和孙教授各打五十大板,很有说服力。
从学生的发言中,教师不仅会发现学生的疑难所在,了解学生的学情,更能够在每一代每一个不同的学生身上学习看待这个世界以及许多疑难问题的新视角。
这种新意正是社会不断发展的源泉,更是教师这个职业的“苟日新,日日新”的体验所在——对人对事对知识保持好奇是教师的必备素质。
课堂无论如何着急也要给学生发言和争论的机会!审题1、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
——古语【典出《礼记·学记》:“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意思是“这样,才能潜心于学业并亲敬师长,与学友和睦相处并深信所学圣贤之道,即使离开师友也不会违背。
”】2、君子诲人不倦,而师道必严。
——(清)王夫之【《礼记·学记》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欧阳修在《答祖择之书》中说:“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笃敬,笃敬然后能自守,能自守然后果于用,果于用然后不畏而不迁。
”王守仁《严师箴》中说:“古之教者,莫难严师。
师严道尊,教乃可施。
严师维何?庄敬自持,外内若一,匪徒威仪。
施教之道,在胜己私,孰义孰利,辨析毫厘。
源之弗洁,厥流孔而。
毋忽其细,慎独谨微。
毋事于言,以身先之。
教不由诚,曰惟自欺。
施不以序,孰云匪愚?庶予知新,患在好为。
凡我师士,宜鉴于兹。
”3、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版】2016届高三第二次六校联考优秀作文选(教授宣布与硕士新生断绝师生关系)【试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著名大学硕士新生郝同学,在微信朋友圈中对几位国内知名的史学教授出言不逊,用“垃圾”等词形容这些学者的学识和人品。
他的导师孙教授看到之后,提醒郝同学为人治学要谦虚,谈人论事切忌污言秽语。
但不久后郝同学又发布了类似言论,孙教授极度震怒,立即发表公开信宣布与之断绝师生关系。
近日,学校正从校规和育人等层面评估孙教授的“断绝”是否合理。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解析】这是一篇取材于现实的新材料作文。
材料叙述的事实分为五个阶段:郝同学出言不逊;孙教授看到后提醒;郝同学又发布了类似言论;孙教授宣布与之断绝师生关系;学校评估“断绝”的合理性。
综合起来看,材料的中心内容是:孙教授宣布与郝同学断绝师生关系。
只要不脱离这个中心立意,都可视为符合题意。
从孙教授的角度看,可以支持其宣布与郝同学断绝师生关系,赞扬其坚守尊师重教的原则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也可以批评其逐出师门的方式简单粗暴,指责其违背了“诲人不倦”的教育原则等。
从郝同学的角度看,可以批评其口无遮拦,言辞轻率,目无师长;也可以肯定其勇于质疑,不迷信权威等。
从学校的角度看,可以肯定其恪守校规、遵章办事的行为,突出学校的育人功能;也可以批评其平时疏于师生管理,才导致出现封建家长式的老师和如此胆大无礼的学生等。
也可以整体把握材料谈尊师重教与个性张扬、学术自由的关系,等等。
以下角度,可视为基本符合或不太符合题意:(1)从微信朋友圈的角度谈如何对待“私人空间”里的言行;(2)从知名的史学教授的角度谈老师学高德劭才能赢得尊敬等。
(3)谈适度必须扣住“惩罚”,最好是教育方面的惩戒;谈“耐心”也必须扣住“教育”,如泛泛而谈“做事要有耐心”,不超过42分。
【背景链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发公开信与弟子断绝师生关系2015年09月21日来源:澎湃新闻网9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孙家洲发布公开信,申明要断绝与新招硕士生的师生关系,该学生随后做出回应。
公开信是通过微信公号“点墨轩艺术空间”发布的,题为《中國人民大学孙家洲教授为断绝本人与新招硕士生郝相赫的师生关系告学界朋友与弟子的公开信》,随后散布于微博等社交传媒。
下面是公开信正文:师生之交首重道义,是我多年来与弟子相处的重要原则。
今天中午,我在微信上看到了今年新招收的硕士生郝相赫发出的微信,居然对阎步克先生韩树峰先生无端嘲讽。
我极为震怒!当即发出公开评论,怒斥狂徒。
我的评论,无法显示。
随后,我发现他把狂言撤销了。
但是,问题已经暴露无遗。
学界自有学界的规矩与尊严。
道不同不相为谋鉴于目前的情况,我在此宣布:郝相赫从现在起,已经不是我的弟子。
我在半个小时前已经把我的决定告知了郝相赫本人。
做出这个决定,我内心充满了痛楚。
年轻人如果是一时气盛,说话有欠缺,作为长者,本来应该宽恕和宽容。
但是,郝相赫此次的狂言,与一般过失之语不同。
我无法容忍这样的人再做我的弟子。
而且,他从报到之后,在微信上屡屡发表攻击他人的言论,我为此不安,也曾经发信给他,劝他要处事平和。
其中,我的一封信是:治学,要沉潜。
为人,要平和。
任何人都有在微信上自由表达的权力。
任何人也有对他人的表达有评断的权力。
人家说不说,两可;有人说了,听不听,在你。
我,对于你近期的几个微信所体现的意境或者说风格,很不安。
我不强求你与我一致。
但是,感觉还是把我的不安告知你为好。
我还与他约好:中秋节之后,要用半天的时间,好好谈谈三年的学习。
我自以为,作为导师,我在劝导他时,已经是苦口婆心了。
不料,今天中午又看到了更加肆无忌惮的文字。
至此,我已经是“忍无可忍”!只能是公开宣布:断绝与郝相赫的师生关系。
也请学界朋友和门下诸弟子,理解我此刻内心的痛楚与坚忍。
从长沙返京之后,我就办理校内中止与郝相赫师生关系的手续。
不等中秋节之后。
此后,郝相赫的任何言论,他的未来发展,都与我无关。
学生郝某随即发表情况说明,表示同意与老师解除指导关系。
《情况说明》全文如下:我是郝相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2015年9月19日,我的前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孙家洲老师发表了公开信,宣布与我断绝指导关系。
看到公开信,我非常震惊,该公开信里的许多内容,我想我与孙老师的理解有差异,需要社会各界、老师同学听到另一方的声音,因此写成以下情况说明。
事情的起因是2015年9月19日,我在人大图书馆读书。
读了李凭先生的《北魏平城时代》后,对李先生分析政治史的思路非常钦佩,就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赞颂这本好书。
发朋友圈的时候,我确实有点感慨的,魏晋南北朝史领域有李先生这么杰出的学者南下澳门了,而在北京,中国的两大文科名校——人大、北大里执教魏晋南北朝的导师却没有人及得上李先生的水平。
我以前读过北大阎步克教授、人大韩树峰老师的高作,并不十分佩服,于是就拿来比较,说后两者“平庸”。
作为一个年轻人议论前辈学者,当然是错误的,但是也得分析具体情况。
我的这些议论是发在哪里呢?是我的微信朋友圈里。
“朋友圈”二字就很生动地说明了这个发言平台的性质。
大家知道,微信和微博是不同的,微博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看,微信却只有加着的好友可以看。
我的朋友圈里没有专家学者,我本科是一所普通省属院校毕业的,没有机会见到什么历史学界的人物,朋友圈里都是亲戚、朋友,而且都是我信得过的朋友,那种只有社会上的联系的朋友我虽然加着,但是是屏蔽他们不让他们看到我的朋友圈的。
我朋友圈里唯一一个学者就是我的导师孙老师。
所以这就是一个内部空间、私人空间。
我在私人空间里说话自然随便一些,这些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是公开领域,我绝对不会说两位学者不好,我公开领域见到韩树峰老师的话,一定是问好的。
见到阎步克教授的话,我也至少不会当面攻击他。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即便是在朋友圈中和自己的私人朋友分享对学者的看法,但我对人大韩树峰老师是保留了尊重的,没有直接点出其名字,而是用拉丁字母代替。
而在孙老师的公开信里,直接给我还原了出来予以宣布。
我作为读者,读了公开出版的著作,当然是有评论的权利的。
我这评论只涉及作者的学识能力,没有人格攻击,我想这样的评论哪怕公开发表,也是不违法,不违反组织纪律的,但我出于对学术前辈的尊重,只是在自己的私人空间里发表,就算这样,我的话还是被公开信传播,那就好比在酒桌上的话被偷拍视频一样,我觉得这是不太公正的。
至于孙老师公开信里说“他从报到之后,在微信上屡屡发表攻击他人的言论”,这真不知从何说起。
上课的第一周我选了一节课,上课时老师大概是因为我是跨专业考研的,怀疑我的能力,我听了以后有点情绪,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了点牢骚,不点名不道姓,只说是“某年轻老师”。
事后我把该老师的课退选了,也没有再发表其他言论。
还是刚才说的,微信朋友圈是私人空间,受了委屈难道不能找私人朋友诉说一下吗?孙老师似乎不知,他的朋友圈与我的朋友圈完全不一样。
他是老资格的教授,朋友圈里学者多、知名人士也多,拜公开信所赐,我的名誉受到很大伤害,原先在北京考博的计划也完全泡汤。
而我的朋友圈只是纯粹的私人朋友的空间,我在朋友圈里表达我对某学者的不佩服,只是私人朋友聊聊,对学界是毫无影响,对前辈教授的地位名誉也是毫无撼动的。
我仍然非常尊敬孙家洲老师,感谢开学这段时间他对我的指导!我向孙家洲老师、韩树峰老师致以十分诚挚的歉意。
我也承认对阎步克教授的私人评论是错误的,应予收回。
我接受孙家洲老师公开信的要求,同意解除与孙家洲的老师的指导关系。
但是,我作为通过国家统一考试招考的硕士研究生,我必须声明,我没有违反任何组织纪律,我将不惜一切手段维护我作为研究生的合法权利。
9月21日19时许,郝相赫在新浪微博发布《道歉信》,表示“感受到了很大压力”,希望老师“能够继续容留”。
以下是道歉信全文:道歉信尊敬的各位老师、朋友们最近因为我在朋友圈的极为不当的发言引起了普遍关注,给各位老师及北大历史系、人大历史学院带来了负面影响,我感到非常的自责和深深的歉意!事情发生后,我充分地认识到妄议前辈师长是在多么的年少无知。
自己一定深刻检讨、痛改前非,认真学习。
恳请阎步克老师、韩树峰老师及其他被波及的老师能够宽恕我的年少轻狂。
刚入师门,就给导师孙家洲老师带来这么大的麻烦,未能深刻领会孙老师的谆谆教诲,在此向孙老师表示诚恳的歉意,恳请孙老师能够继续容留我做您的学生,接受您的教导。
我才刚刚念上研究生,还非常的年轻,这件事已经让我感受到了很大压力,我深深悔恨并恳请各位老师、朋友能给我一次改过的机会,并使我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
我在刚刚收到孙老师的公开信时,非常震惊,惊慌之余发表了一个“情况说明”,解释了一些我的观点,也表达了歉意。
现在我收回这个“情况说明”。
现在有的媒体朋友在教室和寝室堵着我要采访我,已经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这封道歉信就是我对这次事情的唯一回应,对于媒体朋友不会有任何回复,恳请各位媒体朋友放过我,让我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
博导:不想事态扩大,希望公众宽容人大历史系表示,希望再给学生一次机会学者认为,完成断绝手续还需学校同意2015年09月23日记者:徐斌忠22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孙家洲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21日晚看到学生言辞恳切的道歉信后,熬夜写了另一份回应,但目前学院领导不同意发表。
至于是否会坚持解除师生关系?他表示,已向学院报告,暂不便对外公开讲。
而人大历史系学生科一位老师则表示,他们将与孙教授沟通,希望再给学生一次机会“恳切孙老师继续容留我做您的学生,接受您的教导。
”21日晚7时许,郝相赫用实名微博发布致歉信。
在这篇不到500字的致歉信中,郝相赫写道,因朋友圈的不当发言,给老师及北大历史系、人大历史学院带来负面影响,为此感到“非常的自责和深深的歉意,恳求各位老师和朋友给我改过的机会,使我顺利完成学业”。
孙家洲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称,此前发出的断绝师生关系声明仅限于局部私人朋友,他不想扩大事态,当前舆论对师生双方不利,希望公众给予宽容与关爱。
人大历史系学生科一位老师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表示,这是学生不注意表达方式的结果,但学生已就自己的行为道歉了。
该老师表示,院系打算等孙教授出差回校后,与其沟通下,希望再给学生一次机会。
据了解,类似孙家洲公开声明与学生断绝师生关系的案例,之前未曾发生。
不过,有学者指出,我国高校没有学生更换导师或者导师淘汰学生的相关规定。
因此,孙家洲单方宣布断绝师生关系,在有些学者看来,似乎在操作层面上缺少依据,不大会由孙家洲一个人说了算。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历史学系博导周育民认为,现在的硕士研究生是经由国家统一考试录取,因此,这种师生关系,就导师方面而言,是应聘用学校要求履行的一种职务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