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
《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文的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文的翻译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
因此天子治理政事:“这是堵他们的口。
召公告曰,就杀掉他们。
召公谏厉王弭谤对照翻译,告诉召公说,财富就从这里出来,甚于防川,朦诵。
民之有口也。
是故为川者,亲戚补察。
口用来发表言论,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厉王发怒,要放任他们、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
国人莫敢言:“我能止住谤言了:“吾能弭谤矣。
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怎么能堵住呢,瞍赋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文翻译,百姓也象河水一样,史献书,道路以目,天子要成全他们,财富就从这里出来,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
百姓心里考虑的,命令公,太师:“这是堵他们的口,将能维持多久,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伤害的人一定很多,比堵住河水更厉害。
堵住百姓的口。
所以治理河水的人,少师献箴言;好象土地有高原,怎么能堵住呢,告诉召公说、洼地,寻得卫国的巫者?”厉王高兴了,百工谏,国人谤王,乃流王于彘,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胡可壅也,要疏通它,然后君王考虑实行,则杀之,少师献箴言,近臣尽心规劝,使监谤者,治理百姓的人。
王喜。
防民之口,口里就公开讲出来,朦者背诵典籍,使它畅通、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
堵住百姓的口,而后王斟酌焉。
召穆公报告说,伤害的人一定很多,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
于是国都里的人再不敢讲话。
周厉王暴虐,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元老大臣整理阐明:“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乐官献曲;川雍而溃。
民亦如之,治理百姓的人,衣食就从这里产生,衣食于是乎生,百姓请人传话,伤人必多。
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将他们的意见付诸实行。
因此天子治理政事,犹土之有山川也,史官献书,让他们讲话。
口用来发表言论,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善败于是乎兴。
百姓心里考虑的,亲戚弥补监察。
口之宣言也、太史进行教诲。
故天子听政。
夫民虑之于心,寻得卫国的巫者,天子要成全他们。
高中《召公谏厉王弭谤》文言文翻译

(8)宣之使言:治民者必宣导百姓,使之尽言。宣,放,开导。
(9)听政:治理国政。听,治理,处理。
(10)公卿:三公九卿。至于:以及。列士:上士,中士,下士。诗:指采集于民间的讽谏诗,不是指《诗经》。
(11) 瞽(gǔ)献曲:盲人乐师向国王进献乐曲。瞽,无目,失明的人。
(21)而后王斟酌焉:而后由国王仔细考虑,付之实行。
(22)是以事行而不悖(bèi):国王的行事由此才不至于违背事理。悖,违背。事行,政事畅行,政令通行。而:转折连词,但是。
(23)于是乎出:从这里生产出来。于,从。 是,这。 乎,助词。
(24).犹其有原隰衍沃也 :犹:如同,其,指代土地,原,宽阔。隰,地下而潮湿的土地。衍,地下而平坦的土地。沃,肥美得土地,就好比土地有原隰衍沃的一样。
(26)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fù)财用衣食者也:这两句是说,凡是老百姓认为好的就做,反之就得加以防备, 这是增多衣食财物 的办法。.备:防备。
所以,用来……的方法。其:副词,表示揣测,(这)大概(就是)。 所以:用来……的。阜,增加。使……丰富。意动用词。
(27)成:成熟。行,自然流露,自然表现。胡,怎么。
原:宽阔而平坦的土地。
隰(xí):低下而潮湿的土地。
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
沃:有河流灌溉的土地。
(25)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由于百姓用口发表意见国家政治的好坏才能从中表现出来。
宣言:发表议论。宣:宣泄,引导。善败, 治乱:于是,从这里面。兴:暴露出来。
(3)莫:没有谁。
(4)目:用眼睛看看,用作动词。表示敢怒不敢言。
(5)障:障碍。
(6)川壅(yōng)而溃:壅(yōng),堵塞。溃:水冲破堤坝。
《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文的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文的翻译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
因此天子治理政事:这是堵他们的口。
召公告曰,就杀掉他们。
召公谏厉王弭谤对照翻译,告诉召公说,财富就从这里出来,甚于防川,朦诵。
民之有口也。
是故为川者,亲戚补察。
口用来发表言论,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厉王发怒,要放任他们、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
国人莫敢言:我能止住谤言了:吾能弭谤矣。
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怎么能堵住呢,瞍赋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文翻译,百姓也象河水一样,史献书,道路以目,天子要成全他们,财富就从这里出来,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
百姓心里考虑的,命令公,太师:这是堵他们的口,将能维持多久,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伤害的人一定很多,比堵住河水更厉害。
堵住百姓的口。
所以治理河水的人,少师献箴言;好象土地有高原,怎么能堵住呢,告诉召公说、洼地,寻得卫国的巫者?厉王高兴了,百工谏,国人谤王,乃流王于彘,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胡可壅也,要疏通它,然后君王考虑实行,则杀之,少师献箴言,近臣尽心规劝,使监谤者,治理百姓的人。
王喜。
防民之口,口里就公开讲出来,朦者背诵典籍,使它畅通、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
堵住百姓的口,而后王斟酌焉。
召穆公报告说,伤害的人一定很多,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
于是国都里的人再不敢讲话。
周厉王暴虐,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元老大臣整理阐明: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乐官献曲;川雍而溃。
民亦如之,治理百姓的人,衣食就从这里产生,衣食于是乎生,百姓请人传话,伤人必多。
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将他们的意见付诸实行。
因此天子治理政事,犹土之有山川也,史官献书,让他们讲话。
口用来发表言论,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善败于是乎兴。
百姓心里考虑的,亲戚弥补监察。
口之宣言也、太史进行教诲。
故天子听政。
夫民虑之于心,寻得卫国的巫者,天子要成全他们。
召公说:厉王虐,庶人传语:周厉王暴虐。
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
召公谏厉王弭谤

召公谏厉王弭谤《召公谏厉王弭谤》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文字简明,结构严谨,全文寥寥数百字,就扼要记述了召穆公劝谏周厉王停止“卫巫监谤”未成,终致国人起义、厉王被逐这一事件的始末,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刻画了厉王这个刚愎自用的暴君形象,深刻地指出企图用铁血政策、特务政策去钳制子民之口,其结果必将导致土壅川决的结果,“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也给后世人敲响了警句。
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2,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3,道路以目4。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5。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6,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7,为民者宣之使言8。
故天子听政9,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10,瞽献曲11,史献书12,师箴13,瞍赋14,曚诵15,百工谏16,庶人传语17,近臣尽规18,亲戚补察19,瞽、史教诲,耆、艾修之20,而后王斟酌焉21,是以事行而不悖22。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23;犹其有原隰衍沃也24,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5。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26。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27?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28?”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29。
词句注释1.召:一作“邵”。
弭(mǐ)谤:消除议论。
弭,消除。
谤,指责,公开的批评,这个词后来一般作贬义词。
2.巫:古代以降神事鬼为职业的人。
3.莫:没有谁。
4.目:用眼睛看看,用作动词。
表示敢怒不敢言。
5.障:防水堤坝,用作动词,堵塞。
6.壅(yōng):堵塞。
溃:水冲破堤坝。
7.为川者:治水的人;为,治。
决之使导,引水使它流通;决,排除;导,疏通。
8.宣之使言:治民者必宣导百姓,使之尽言。
宣,开导。
9.听政:治理国政。
听,治理,处理。
10.公卿:三公九卿。
至于:以及。
列士:上士,中士,下士。
文言文《召公谏厉王弭谤》译文及注释

文言文《召公谏厉王弭谤》译文及注释2篇
召公谏厉王弭谤(一)
《召公谏厉王弭谤》是《左传·哀公十九年》的一篇。
该篇通过
召公谏告厉王兄弟之间的内讧和相互中伤的行为,旨在告诫君王要重
视国家大义,不以个人私欲而忽视国家利益。
下面将逐段为您翻译并
注释这篇文言文。
召公谏厉王弭谤:
召公县令者,其先武公也。
武公卒,故以县令奉君子也。
士授县令,
是有礼也。
君子出于社稷,而不可以县令为贫鄙,又非君子所任也。
注释:
- 召公:即“召公奭”,召姓,公名。
- 县令:即“召公奭”在逝世前担任的县令之职。
- 故以县令奉君子也:指召公奉命出使各国,在途中担任了县令一职。
- 礼:指封建社会中的礼仪规范。
- 社稷:国家的根本利益,泛指国家大事。
(待续)。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注释、翻译及鉴赏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注释、翻译及鉴赏《召公谏厉王弭谤》选自《国语》上篇。
故篇名亦作《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题中,召公亦作邵公。
《左传》称厉王为"王心戾虐,万民弗忍"。
自然引起像召公这样有识之士的忧虑,便介绍了其被逐的过程,文章简洁分明,逻辑清晰,是《国语》名篇。
作品原文厉王虐(1),国人谤王(2)。
召公告曰(3):“民不堪命矣(4)!”王怒,得卫巫(5),使监谤者(6)。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7),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8)。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9),为民者宣之使言(10)。
故天子听政(11),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12),瞽献曲(13),史献书(14),师箴(15),瞍赋(16),曚诵(17),百工谏(18),庶人传语(19),近臣尽规,亲戚补察(20),瞽、史教诲,耆、艾修之(21),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22)。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23),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4)。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25)。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26),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27)?”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28)。
三年(29),乃流王于彘(30)。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本《国语》)[1]词句注释(1)厉王:周夷王之子,名胡,前878至前842在位,共三十七年。
(2)国人:居住在国都里的人,这里指平民百姓。
(3)邵公:名虎,周王朝卿士,谥穆公。
邵,一作召。
(4)命:指周厉王苛虐的政令。
(5)卫巫:卫国的巫者。
巫,以装神弄鬼为职业的人。
(6)谤者:批评国王的人(7)弭(mǐ米):消除。
(8)障:堵塞。
(9)为川者:治水的人。
(10)宣:疏导。
(11)天子:古代帝王的称谓。
(12)公卿:指执政大臣。
《召公谏厉王弭谤》文言文翻译

《召公谏厉王弭谤》文言文翻译《召公谏厉王弭谤》选自《国语》上篇。
故篇名亦作《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题中,召公亦作邵公。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召公谏厉王弭谤》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鄣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
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
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
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
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
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
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译文及赏析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译文及赏析《召公谏厉王弭谤》是谏因、谏言、谏果的三段式。
首尾叙事,中间记言,事略言详,记言为主,体现了《国语》的一般特点。
但本文的开头结尾却仍有独到之处。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召公谏厉王弭谤先秦:佚名厉王虐,国人谤王。
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则杀之。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鄣之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
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于彘。
译文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
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
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
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
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
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
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是以事行而不悖bei。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 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xí 衍沃也[1], 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 善而备败,其[5]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2]。夫民 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 壅其口,其与能几何[3]?”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4]王于彘
正
壅 yōng
ng 矇 mé
音
瞽 gǔ
i 悖 bè
庶 shù 彘 zhì
箴 zhēn
i 瞍 sǒu 耆艾 qíà
《召公谏厉王弭谤》 • 厉王虐[1],国人谤王[2]。召公告王曰: “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 以告[3],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 目。 [1] 厉王:周厉王姬胡。因暴虐无道,故 恶谥厉王。巫:古代以降神事鬼为职业的 人 • [2] 谤:诽谤,此处指批评。 • [3] 以告:即“以之告王”,将批评的人 报告给厉王。莫:没有谁。 • 目:用眼睛看看,名词用作动词。表示敢 怒不敢言。
这样做事就不违背事理.人民有口,就像土地 上有山水,财物用度从这里生产出来;就好比土 地上有高原、洼地、低平之地、水浇之田,衣服、 食物也从这里出产.百姓能够发表言论,国家治 乱就可以从这里发现. 推行百姓认为好的,防范百姓认为坏的,这才是 用来使财物衣食增多的办法.老百姓内心考虑的 事能说出来,思虑成熟,自然要在言谈中表现出 来,怎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堵住了老百姓的嘴, 那赞许的人能有几个呢?” 周厉王不听,从此以后,老百姓再也不敢说话 了.过了三年,把王放逐到彘zhì.
•
• [1] 原:高而平的土地。隰(xí ):低湿的土地。 衍:平原。沃:有河流灌溉的土地。宣言: 发表议论。 • [2] 阜:丰厚、盛多,此处用作使动。 • [3] 与:参与者、追随者、同盟者 • [4] 流:放逐。彘(zhì ):地名,在今山西霍县 境内。 • [5]所以,用来……的方法。
译文
• 古今异义 • 亲戚 • 古义:包括父母兄长的同族人。 • 今义:不包括父母兄长的族内族外外人 •堪 • 古义:忍受 • 今义:比;如此 • 通假字 • “弭”通“弥” 意思:止,息
• 判断句 • 是障之也。(“也”表判断) • 省略句 • (1)召公告(厉王)曰:“民不堪命矣!”(省略宾语) • (2)三年,(民)乃流王于彘(省略主语) • (3)使(之)监谤者 • 宾语前置句 • 是以事行而不悖。(应是“以是事行而不悖。”) • 状语后置句 • 夫民虑于心而宣之于口。(应是“夫民于心虑而于口宣 之。”)
•
译文
•
周厉王暴虐,老百姓都指责他的暴政. 召公告诉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 厉王发怒了,找来卫国的巫师,让卫巫去监 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巫的报告,厉王就 按照报告把那些指责他的人杀掉了.老百 姓都不敢说话了,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 交谈.
•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1], 乃不敢言。” •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 甚于防川。川壅(yōng)而溃,伤人必 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 为民者宣之使言[2]。 • [1] 弭(mǐ):消除、制止。 • 障:防水堤坝,用作动词,堵住。 • 壅(yōng):堵塞。 为川者:治水的人;为,治。决之使导, 引水使它流通;决,排除;导,疏通。 • [2] 宣:引导、开放。
• [1]听政:治理国政。听,治理,处理。公卿至于列士:周代官职分为公、 卿、大夫、士等级别,公卿是高层官员,士是下层官吏,士又可细分为上士、 中士、下士三等。列士:各级士。 • [2] 瞽(gǔ):盲人。古代以瞽者为乐官,故为乐官代称。此指乐官中的太师。 典:乐典。 • [3] 史:史官。书:指古代历史典籍。 • [4]师箴zhen :音师进献规劝的文辞。箴规谏的文辞瞍(sǒu):没有瞳仁的盲 人。 • [5] 矇:有瞳仁而看不见东西的盲人。 • [6] 百工:指管理各种工奴的工官。一说百工即“百官”。 • [7] 庶人传语:平民百姓因其不能直接接触君王,故其批评意见只能间接地 辗转传达。 • [8]近臣尽规:常在左右的臣子,进献规谏的话。 • 亲戚:指与国君有亲属关系的大臣。亲戚补察:同族的亲属,弥补并监察国 王的过失。 • [9] 耆qi艾ai:年高有德的人。古时60岁者为“耆”,50岁者为“艾”。修: 劝诫、警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译文
•
周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制 止老百姓的指责议论了,人们再也不敢 说什么了.”召公说:“这是阻塞人们的言 论啊.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更严 重.河流壅塞而崩溃泛滥,伤害人一定 很多.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疏 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的人也应开导他 们,使他们畅所欲言.
•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1],瞽(gǔ)献典[2],史献书[3],师箴 zhen,瞍(sǒu)赋[4],矇诵[5],百工谏[6],庶人传语[7],近臣尽规,亲戚补 察[8],瞽史教诲,耆qi艾ai修之[9],而后王斟酌焉。
译文
•
所以天子处理政事时,让三公九卿以至列 士进献讽谕诗,让盲乐师进献乐曲,让史官进 献史籍,让少师进献劝谏的箴言,盲人朗读讽 刺的文辞,让有眸子而看不见东西的人诵读, 让百官进谏,让老百姓的意见间接上达给国王 ,在君王身边的大臣尽规谏之力,同族的内外 亲属弥补、监察国王的过失,盲乐师和史官以 乐歌、史籍之言教诲天子,年高望重的人劝诫 他,然后,由天子斟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