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直接动静脉穿刺术后血肿的观察和护理

合集下载

血液透析患者血管穿刺处皮下血肿的护理研究

血液透析患者血管穿刺处皮下血肿的护理研究

血液透析患者血管穿刺处皮下血肿的护理研究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血管穿刺处皮下血肿的治疗与护理。

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48例血管穿刺处皮下血肿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4例患者。

两组患者均采用金黄散膏外敷,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临床采用金黄散膏外敷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血管穿刺处皮下血肿的同时,给予针对性护理,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和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标签:血液透析;血管穿刺;皮下血肿;金黄散膏血液透析治疗的临床肾病终末期的主要方法。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是其生命线,临床通常采用直接动静脉穿刺、深静脉置管等方法建立临时血管通路[1]。

但是肾病终末期患者多伴有凝血功能障碍、血管壁波、脆性大的特点,加之血液透析过程中血流量大、压迫位置不准确等多因素的影响,增加血管穿刺处皮下血肿的发生率。

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且影响临床治疗效果。

因此,临床给予有效的治疗护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作者结合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48例血管穿刺处皮下血肿患者临床资料,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分析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48例血管穿刺处皮下血肿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4例患者。

对照组24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26~73岁,平均年龄(50.19±4.23)岁;血肿直径为2~10 cm,平均血肿直径(6.87±2.07)cm。

观察组24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龄30~71岁,平均年龄(51.20±3.75)岁;血肿直径为2~10 cm,平均血肿直径(6.34±1.98)cm。

血液透析中新瘘穿刺及血肿处理的护理体会

血液透析中新瘘穿刺及血肿处理的护理体会
2 0 1 3 : 8 8 .
项, 讲 解母 婴传 播途径及能否进行母 乳喂养的标准及 哺乳 时
的注意事项。出院后做好 终末 消毒。 医用 垃圾 及生 活垃 圾严 格分 离。 医用 垃圾 一旦 混入 生
[ 2 ] 陈翔 . 手术室医疗废物管理探讨 . 现代护理 , 2 0 0 5 , 1 1 ( 1 3 ) : 1 1 0 6 . [ 3 ] 吴香秦 . 门诊 输液室 医疗 废物管理探讨 . 中国实用护 理杂志 ,
3 . 1 如何提高新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3 . 1 . 1 内瘘需 待成熟后方 可 以使用 , 也 就是动脉 化静脉 在 皮 肤表 面显露清 晰 、血管变粗 、触 诊管 壁变硬 、弹性 良好 。

使用占3 0 % , 8 周占6 0 %,1 2 周才开始使用只占 1 0 % , 这部分 患者 , 9 0 % 因为血管条件差 , 1 0 % 为血液透析提前做好准备 。
1 . 2 方法
新瘘 首பைடு நூலகம்使 用 , 成熟 时 间 4周 9 0例一组 、8周
1 8 0例一 组 、l 2周 3 O例 一组 。分 别对这 三组 患者一次 性新 表 1 三组新瘘穿刺成功率和血肿发生率 比较 ( n , %)
3 讨 论
乎都是左上肢桡 动脉和头静脉 端端吻合 。4周 内瘘成熟 首次 一
感染病 的蔓延 。
管理监 控的重点 , 正 确的认识 乙型肝炎 的传 染性给社会造成
的危 害 , 才能科 学有效的管理医疗 废物 , 防止传染病 的蔓延 ,
产 妇的血液 , 阴道分 泌物是很好 的培 养基和传 染源 , 污 物有很 强的传染性 , 如果 污物处理不 当 , 可能会 给医院造成
严重 的感 染 。做好人 院后 产妇 的管理 , 床头 卡上用 红色的 三角标识 标注 , 并进行交班 。向患者宣 教疾病知识及注 意事

血液透析患者直接动静脉穿刺后皮下血肿的预防与护理

血液透析患者直接动静脉穿刺后皮下血肿的预防与护理

②动脉穿刺点应首先选择表浅的桡动脉或足背 动脉。对重要 部位 的血管穿刺要慎重 , 动脉或 股动脉等 主要动脉干应 作 肱 为血液透析穿刺的相对禁忌。③ 大血管或动脉穿刺透析结束 后或穿刺失败 , 必须 充分 止血 ,中和合 抗凝剂 , 用止血药 应 物和定期检查。④如果穿 刺肱 动脉在透析结 束后或者穿刺失
2 后 采 用 金 黄如 意 散 加 5 g凡 士 林 用 开 水 调 成 糊 状 , 据 4h 根
血肿面积将金 黄如 意散均匀 涂布于纱 布上 , 厚约 5 m 直接 m,
敷 贴 于肿 胀 部 位 , 绷 带 或 胶 布 固定 。 用
2 结 果
手术治疗。⑤如一次穿刺 失败则 应另 选部位 , 可在 同一 部 不 位反复穿刺 , 以免针头在皮下反复进退 , 造成血管损 伤。⑥ 动
发 生 血 肿 4次 。
3 2 血肿的预防 .
① 静脉穿刺作为 临时透析通路 时 , 选择经
12 方法 .
动脉穿刺点 主要选择桡动 士尽行操 作 , 提高 首次穿 刺成功率 。
患者选择肱动 脉 ; 脉穿刺 点 选择 头静 脉 、 静脉 或大 隐静 静 肱 脉, 直接动 、 静脉穿刺进行血液透析。术后穿刺点用 止血贴覆 盖针 口, 以弹力 止血带 加压 包扎 , 再 2~4 h后解 除加 压包 扎 。如果发生血肿立即给予压迫 止血 , 8 h内给予冷敷 , 6~ 局
重要 。
1 1 I床 资料 . l 缶
尿毒症患者采取直接动 、 静脉 穿刺进行血透 4 0次 , 中男 8 2 其 4
例, 7 , 女 0例 年龄 2 7 2— 3岁 , 平均 5 5岁。肱动脉 穿刺 2 4次 ,
发生血肿 9次 ; 桡动脉穿刺 24次 , 生血肿 2 7 发 8次 ; 背动脉 足 穿刺 12次 , 2 发生血肿 6次 ; 肘静 脉穿刺 10次 , 生血 肿 1 1 发 1 次; 头静脉穿刺 30次 , 2 发生血肿 2 3次 ; 隐静脉穿刺 9 大 0次 ,

血液透析患者直接动静脉穿刺术后血肿的预防与护理

血液透析患者直接动静脉穿刺术后血肿的预防与护理
报告如下。
3 讨 论
直接动 、 静脉穿刺进行 血液透析 , 优点 是操 作 简单 , 其 不 需手术 , 费用低 , 血透后活动 自如。另一方面为临时急需 血液 透析 患者 , 如重症 药物 蓄意 中毒 合并 急 性 ‘ 能不 全 的患 肾功 者 提供快捷的血 液透析 , 取抢救 时 间。但也 存在一 些不 赢
脉穿刺 110次 , 0 发生血肿 8例 ; 头静 脉穿刺 320次, 0 发生血 肿3 5次; 大隐静 脉穿刺 1 , 5次 无血肿 发生 。 12 方法 : . 采用桡 动脉或肱 动脉作为 动脉 穿刺点 , 头静脉或 肱静脉或大隐静脉作血管回路 , 直接动 、 静脉 穿刺进行血液透 析, 术后 穿刺 点用 止血贴 复盖 针 口, 以弹力止血 带加压 包 再 扎 ” , 4 后 解除加压包扎 。 2— h
结论 : 直接动 、 脉穿刺进行血透 , 静 较人造 内瘘血管容易 出现血肿 , 但血透过 程及 术后 全程严密观察和针对性 护理 , 以减少其 发 可
生率 。
[ 关键词 ] 血液透析 ; 静脉穿刺 ; 肿 ; 动、 血 护理 直接动 、 静脉穿 刺建立 临时血管 通路为患 者进行血液 透 析( 血透 ) 目前在我院是常 用的方法 , , 但术后可 出现血肿 、 渗 血等并 发症 , 加患者痛苦。因此如何 减少 血肿 的发生 , 增 寻找 较好 的预防 、 护理措施 , 减轻 患者的痛苦 , 一直是我们 关注和 探讨 的内容 。我科于 19 99年 1月 一 04年 6月期 间对 16 20 6 例尿毒症患者直接动 、 静脉穿刺进 行血液透析 , 现将术 后情况
护理实践与研究 ,0 63 5 :3 20 ,( )4 . [ 收稿 日期 :0 8 0 20 — 5—1 编校 : 0 王丽娜 杨宇 ]

血液透析患者直接动静脉穿刺后皮下血肿的预防与护理

血液透析患者直接动静脉穿刺后皮下血肿的预防与护理

血液透析患者直接动静脉穿刺后皮下血肿的预防与护理目的研究血液透析患者直接动静脉穿刺后皮下血肿的预防与护理对策。

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直接动静脉穿刺血液透析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

对照组进行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预防护理对策。

结果两组患者对比皮下血肿发生率、动静脉穿刺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显示,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临床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直接动静脉穿刺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皮下血肿的发生率、提高动静脉穿刺成功率,同时也可有效提高就诊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血液透析;动静脉穿刺;皮下血肿;预防护理血液透析是临床治疗重症肾病患者的常用方法,多以直接动静脉穿刺建立临时血管通路的形式进行血液透析。

但该种方法术后极易出现皮下血肿、渗血等不良症状,不但在无形中增加了患者痛苦,而且也会对疗效造成一定影响[1],为探究预防血液透析患者直接动静脉穿刺后皮下血肿的有效对策,本次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直接动静脉穿刺血液透析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不同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4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直接动静脉穿刺血液透析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

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19~71岁,平均年龄(52.9±3.3)岁。

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53.1±3.1)岁。

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次研究目的及方法均已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其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 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以患者桡动脉或肱动脉作为动脉穿刺点,以头静脉或肱静脉作为血管回路。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发生皮下血肿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发生皮下血肿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第16卷第75期333投稿邮箱:sjzxyx22@0 引言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前提,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长期使用的永久性血管通路,长期存活的基本条件,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1]。

预防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的发生,如何保护好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保证透析治疗的顺利进行,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提高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发生的血肿进行临床分析,总结相应护理措施。

1 临床资料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透析患者582例,共透析近45000人次。

动静脉内瘘穿刺占87%,发生动静脉内瘘穿刺后皮下血肿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18~85岁,慢性肾小球肾炎12例,高血压肾病8例,糖尿病肾病8例。

28例皮下血肿患者均无表皮出血,皮下肿胀明显,其中1例造成内瘘闭塞,2例肿胀特别严重,蔓延至上臂,疼痛明显,触摸皮下血肿部位比正常皮肤硬。

局部硬结影响透析血流量3例。

28例皮下血肿均表皮淤紫,穿刺点周围皮下血肿,局部明显隆起。

经及时处理至今均正常使用。

2 原因分析2.1 穿刺技术不熟练至穿刺出血内瘘过早使用,未发育成熟,过早使用的内瘘由于静脉壁薄弱而脆,压力过大易造成血管损伤导致血肿发生;穿刺方法不当,穿刺针直接通过皮肤刺入已动脉化的静脉,出现沿穿刺针周围小量渗血且多发于皮下脂肪较少,且反复穿刺同一针眼的患者[2];穿刺失败,由于穿刺技术不良,多次穿刺失败,造成静脉壁穿孔、撕裂,引起皮下血肿。

有8例是穿刺不当造成皮下血肿。

2.2 透析结束后压迫止血不当透析治疗结束后压迫止血位置不准确,只压到表皮穿刺点,内瘘穿刺点压迫不到位,导致渗血。

多发生在新入科护士,有7例是压迫不当造成皮下血肿。

2.3 透析结束后患者活动过度不慎将止血球移动位置,拔针后压迫时间不足就用力活动瘘侧肢体,造成止血球错位而渗血,有4例是由于止血球错位造成皮下血肿。

分析对于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在动静脉穿刺后对于皮下血肿的有效预防和护理措施

分析对于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在动静脉穿刺后对于皮下血肿的有效预防和护理措施

龙源期刊网 分析对于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在动静脉穿刺后对于皮下血肿的有效预防和护理措施作者:熊曦何燕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9年第10期【摘 ;要】目的:讨论对于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在动静脉穿刺后对于皮下血肿的有效预防和护理策略。

方法:筛选出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于我院实施血液透析治疗的肾病患者68例,应用数字随机表将患者划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

参照组运用基础性的护理干预模式,观察组运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模式。

记录、对比两组的护理结局。

结果:较之参照组,观察组的一次性成功穿刺率明显提升26.47%,皮下血肿症状的发生率明显缩减20.59%(P结论:对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并进行动静脉穿刺的肾病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一次性成功穿刺率,削减皮下血肿症状的发生率,同时有助于创建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

【关键词】血液透析;动静脉穿刺;皮下血肿;预防;护理措施【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2-3783(2019)10-0157-01动静脉穿刺法是血液透析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这种穿刺方式极易产生渗血、皮下血肿等不良症状,不仅增大了患者的痛苦感,也对患者的临床疗效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1]。

因此,应对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并进行动静脉穿刺的肾病患者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以便提升临床疗效。

本次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治疗措施1.1一般资料筛选出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于我院实施血液透析治疗的肾病患者68例,应用数字随机表对患者进行分组,即参照组与观察组,例数均为34例。

参照组男女例数之比18:16,年龄均数(55.15±2.29)岁,观察组男女例数之比17:17,年龄均数(55.84±2.82)岁。

透析静脉血肿的应急预案

透析静脉血肿的应急预案

一、背景透析静脉血肿是指在血液透析过程中,由于穿刺技术不当、血管条件不佳等原因,导致穿刺点出血并形成血肿的一种并发症。

血肿的形成可能导致局部疼痛、肿胀,严重时可能影响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甚至引发感染等严重后果。

因此,制定透析静脉血肿的应急预案,对于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生原因1. 穿刺技术不当:操作者技术不熟练,穿刺点选择不当,导致穿刺点出血。

2. 患者血管条件不佳:血管硬化、血管细小、末梢循环较差等。

3. 抗凝剂使用不当:抗凝剂剂量不足或过量。

4. 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如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缺乏等。

三、应急预案1. 预防措施(1)加强操作者培训,提高穿刺技术。

(2)对血管条件不佳的患者,提前进行血管准备,如进行血管扩张治疗等。

(3)合理使用抗凝剂,根据患者凝血功能调整剂量。

(4)密切关注患者凝血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发生血肿后的处理(1)局部压迫止血:在穿刺点上方或下方进行压迫止血,防止血肿扩大。

(2)抬高肢体:将患者肢体抬高,减少局部肿胀。

(3)冷敷:在血肿形成初期,可进行局部冷敷,以减少局部出血。

(4)热敷:血肿形成超过24小时后,可进行局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加速血肿吸收。

(5)药物治疗:根据患者情况,可给予止血药物、抗凝药物等。

(6)局部外敷:使用喜辽妥、复方七叶皂苷等药物外敷,促进血肿吸收。

(7)密切观察:密切观察患者局部症状,如疼痛、肿胀等,如症状加重,应及时就诊。

(8)必要时进行穿刺点封闭:在血肿较大、局部压迫无效的情况下,可进行穿刺点封闭治疗。

四、总结透析静脉血肿的应急预案旨在提高血液透析过程中患者的安全性,预防和处理透析静脉血肿。

通过加强预防措施、提高操作者技术水平、合理使用抗凝剂、密切关注患者凝血功能等手段,可以有效降低透析静脉血肿的发生率。

在发生血肿后,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减轻患者痛苦,保障患者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透析患者直接动静脉穿刺术后血肿的观察和护理
【摘要】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患者直接动、静脉穿刺术后血肿的发生,总结护理要点。

方法90例患者直接动、静脉穿刺行血液透析2100次,分析术后血肿及护理情况。

结果直接动、静脉穿刺术后出现肱动脉血肿15例次,占6.8%;其中1例出现严重血肿;桡动脉血肿16例次,占0.85%;肱静脉血肿2例,占1.7%。

头静脉穿刺和大隐静脉穿刺无血肿发生。

除1例严重血肿经外科手术清除,其余患者经针对性护理均恢复良好,结论在直接动、静脉穿刺行血透过程中,合理的血管选择及针对性护理可以减少血肿的发生。

【关键词】血液透析;动、静脉穿刺;血肿;护理
血液透析是一种较安全、易行、应用广泛的血液净化方法之一,直接动、静脉穿刺进行血液透析,操作简单,不需手术,费用低,血透后活动自如。

另一方面为临时急需血液透析患者,提供快捷的血管径路,赢取抢救时间。

但其存在一些,如血肿、疼痛、动脉瘤、血流不足、感染等常见并发症。

其中血肿是常见的并发症,关于血肿的预防和护理缺乏更多的研究。

江苏省宿迁市人民医院肾内科于2004年3月至2009年8月期间对90例尿毒症患者直接动、静脉穿刺进行血透,有关术后血肿发生的情况及其护理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及体会,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4年3月至2009年8月期间,对90例尿毒症患者采取直接动、静脉穿刺进行血透,其中男62例,女28例,年龄17~81岁,平均53岁,共行血透2100次,其中:肱动脉穿刺220次,桡动脉穿刺1880次,肱静脉穿刺120次,其余为头静脉穿刺和大隐静脉穿刺。

1.2 血管通路的建立方法采用桡动脉或肱动脉作为穿刺点,一般在动脉的正上方以15°~30°进针,给以充分固定;头静脉或肱静脉或大隐静脉作血管回路,直接动、静脉穿刺进行血液透析。

术后穿刺点护理,用止血贴复盖针眼,透析结束后再以弹力止血带加压包扎2~4 h[1],包扎期间每30~60 min放松少许,并注意有无血肿发生。

1.3 针对血肿的护理方法对穿刺处冷敷,24 h后局部涂抹喜疗妥乳膏或新鲜马铃薯片外敷后均能正常使用[2]。

局部涂抹喜疗妥乳膏后按摩5~10 min, 3~5次/d或局部血肿同法止血后,透析穿刺点用创可贴保护,将生马铃薯洗净去皮, 切成1~ 3 mm 的薄片外敷于患处, 用塑料薄膜覆盖其上, 胶布固定, 待马铃薯干燥后取下,每天3次[3]。

2 结果
90例患者动、静脉穿刺成功率为100%,在2100次动、静脉穿刺中,肱动脉穿刺220次,发生血肿15次,占6.8%;其中1例血肿严重,外科手术清除血肿;桡动脉穿刺1880次,发生血肿16次,占0.85%;肱静脉穿刺120次,发生血肿2例,占1.7%。

头静脉穿刺和大隐静脉穿刺无血肿发生。

所有血肿的患者经过针对性的护理后恢复良好,无严重的后遗症及并发症。

3 讨论
血液透析是一种较安全、易行、应用广泛的血液净化方法之一,直接动、静脉穿刺进行血液透析,与其他方法相比,操作简单,创伤小,费用低,血透后活动自如,尤其对急诊透析的患者赢取抢救时间。

但其存在一些不足,如血肿、疼痛、动脉瘤、血流不足、感染等常见并发症。

其中血肿是常见的并发症,关于血肿的预防和护理缺乏更多的研究。

动、静脉穿刺建立血管通路行血液透析在我院是常用的方法,其中桡动脉是常见的穿刺途径,通过上述的观察,发现肱动脉血肿发生较桡动脉高,肱静脉穿刺与头静脉和大隐静脉穿刺比较,术后血肿发生率高。

可能的原因与局部解剖及操作,止血困难相关。

所有的患者经过针对性的护理后均得到及时的处理,恢复良好。

我们的经验是术后一定要重视血肿的预防及针对性的护理。

具体如下:一、血肿的预防:①如一次穿刺失败则应另选部位,不可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以免针头在皮下反复进退,造成血管损伤。

②动静脉穿刺成功后,立即开泵并用胶布固定。

嘱患者不要活动穿刺侧肢体,对于精神障碍不合作患者由家属协助固定穿刺侧肢体,避免活动导致穿刺针移位穿破血管引起皮下血肿。

首先选用桡关节部位的血管进行穿刺,尽量少用肘关节部位血管,如肱动脉。

③治疗结束拔针后,用自制的双层纱布折迭卷曲的长约3.0 cm,直径约1.5 cm圆柱状沙柱压迫,并用弹力止血带或绷带加压包扎2~4 h。

④穿刺点在肘关节者,患者在短时间内穿刺侧肢体不宜屈曲受压、用力、测血压等。

⑤加压包扎期间每30~60 min放松少许,密切观察包扎敷料有无渗血,局部有无肿胀、疼痛、局部硬结等皮下血肿情况。

发现皮下血肿应立即采取措施。

二、血肿的护理对策:若穿刺部位出现肿胀、疼痛、按压局部硬结、疼痛加重,则出现皮下血肿。

即采取下列措施,控制血肿的扩大,减轻疼痛:①若透析期间出现皮下血肿,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加压包扎止血,必要时予沙袋加压。

若透析完毕后出现应重新加压包扎。

②局部肿胀部位立即用冰敷,冷可使毛细血管收缩,从而减轻局部充血和出血。

③局部肿胀部位,用喜疗妥涂抹后逆时针揉搓10 min,再次涂抹同前,先用温水毛巾擦去上次药膏再行涂抹。

④局部肿胀部位,也可将土豆切成薄片敷于患处并用保鲜膜敷贴,可重复运用此法,以减轻疼痛。

⑤24 h后可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并在浸有50%硫酸镁纱布外置热水袋,使之一直处于湿敷状态直至血肿消退[4]。

⑥为预防感染可口服云南白药2片每天三次,遵医嘱予消炎药。

4 体会
动、静脉穿刺要求护士有娴熟的穿刺技术,熟悉四肢常用穿刺动脉的行走及临近血管的解剖结构[5]。

肘关节部位血管较桡关节部位血管难止血,容易形成血肿。

一般首选桡动脉,由于它对心脏负担轻,操作简单,血流量大,可长期反复使用,不易发生感染、血栓,且便于压迫,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小而易被患者接受。

对于腕部的血肿,只要护理配合,及早用药,吸收相对较快,但往往由于有些患者自身血管条件差或其他原因,使桡动脉穿刺的选择受到限制,为了达到有效透析,最后采取肱动脉穿刺。

在护理过程中正确运用并掌握压迫止血的部位、方法、力度,力争做到稳、准、快,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技术素质及应急能力,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熟练掌握血液透析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和应对措施。

预防的关键是熟练的技术,有效按压,只要我们精心护理,即能达到长期有效的透析目的。

参考文献
[1]文以君.透析病人弹力止血带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3):54.
[2]王越, 杨金芳, 张柳平. 两种外敷方法治疗透析病人血管穿刺后皮下血肿及硬结的疗效观察. 护士进修杂志, 2009, 11: 2011.
[3]董永梅, 张美芬, 张岩. 新鲜马铃薯片早期外敷防治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研究. 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782.
[4]李美兰,周红.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护理问题思考.现代护理,2009,16(7):53.
[5]谭艺真,甘俊丽.血液透析中血流量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探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2):7-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