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朝兴替与中国民本思想的发展
中国早期“民本”思想与商周的有限王权

中国早期“民本”思想与商周的有限王权◎宁镇疆内容提要 中国的“民本”思想起源甚早,它最初渊源于国家起源过程中首领或君王对民众的治理责任以及对民生问题的关注,故“民本”既是王之权威的来源,同时又构成对王权的先天制约。
由是,“民本”就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元问题”。
在“民本”思想影响下,相对于“权力”义,“责任”义才是中国早期王权需要优先关注的问题,这也是对君王权力的现实制约。
在商周的政治技术中,君与臣为匹耦关系,有一定的平等性;其他如设官分职、谏官在政治决策中的地位等方面,都构成对王权的分疏,故这时的王权只能是“有限”的,远达不到“专制”的水平。
商周的“民本”与后世已异化为封建帝王运用娴熟的统治策略的“民本”并非一事:从政治伦理上讲,前者是“道”,而后者只是“术”。
关键词 民本 王权 责任 君德 余一人〔中图分类号〕K02;K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9)01-0025-09 商周王权及其性质是中国上古史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一问题也与当时的国家结构形式相关。
学者或认为商周时期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军事联盟,王虽是联盟的共主,但联盟之间还相对松散,因此此时的王权还无法达到专制的水平。
①也有学者认为商周时期的王权已经是专制的,②它与后世的专制皇权本质上并无二致。
学者或用“强制性的公共权力”指称三代的王权,③认为这种王权凌驾于诸邦国之上,至于其与“专制”的关系则未见辨析。
另外学者还倾向使用“比较集中的中央权力”这一概念。
一方面表明在此时的国家体制下,王权已经有相当的“集中性”,王与方国或诸侯之间的关系已非那种相对的平等,另一方面也认为这种“中央性权力”还达不到“专制”的水平,而只是先导。
④近来学者通过讨论文献中的“余一人”称谓,指出此称谓只是谦称,并非有些学者认为的“独裁”或“专制”,则开辟了探究商周王权性质的另一种思路。
⑤学者注意到“余一人”称谓的使用语境,往往都是在国家出现负面情况或治理不好时,总是君王担惊受怕,或者说要由君王负责,其实更多是凸显了王权的“责任”义。
千古一帝,万世流芳——论唐太宗“民本”思想的实践

族 、连坐之法骇 人听 闻;炮烙 、凌迟之
刑 更 是 惨 不 忍 睹 。 太 宗 治 国 ,礼 法 融
人作用举足轻重 ,明主开创 治世造福 百 姓 ;昏君则断送江 山祸及 黎 民。唐太 宗
( 庸 则 体 现 了不 夺 农 时 ) 。唐 初 规 定 :
合 ,德 主刑 辅 ;太 宗 用法 ,恩威 并 施 , 慎狱恤行 。 贞 观元 年 ,全国核准死刑 的仅二 十
者 ,悯之 ,纵使 归 家 ” ,恩 准三 百 九 十 名死 囚回家 与家人 团聚过 年 , “ 期 以来 秋就死 ” ,到了第二年秋相约返狱 之期 , 释放 的死 囚 “ 无人 督 帅 ,皆 自诣朝 堂 , 无一人逃 匿” ,全 都 自动返 狱 ,太宗 深
自啖 其 肉,肉尽 而毙 ,何 其 愚也 ! ” 正
生 ,百姓卖儿鬻 女以求生存 到 衰 ,见证 了人 民群 众 的力量 , 深谙 “ 水 能 载 舟 亦 能 覆 舟 ” 的道 理 , 待他 踏着 隋 朝 的废 墟 走 上 皇 帝 的宝 座
减免赋税 ,还 “ 诏 出御 府金 帛为赎 之 ,
九 人 ;贞 观 二 年 ,他 修 改 律 条 ,删 减 死
李世 民以政治家 的谋 略和思想家 的睿 智
开创 的 “ 贞观 之 治 ” 是 封建 时 代 太 平
盛 世 的典 范 ,而 其 施 政 的核 心 就 是 “ 存
“ 田百 亩租二石 ,庸 调 绢六 丈 ……” 赋
役很轻而且没有额外 随意征收苛 捐杂税
现 象 。唐 太 宗 还 实 行 过 一 次 全 国性 赋 役
百姓 ”思想 ,正是这一治 国理念 ,成 就 了一个卓越 的 、声 名远播的大唐 ,也成 就 了唐太 宗 “ 千古 一帝 ” 的美 名。
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一)

先秦文献中提到“民”的地方很多。尽管学者迄今对“民”早先的身份地位尚有不同理解,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民”在先秦时代是城邦国家的被统治阶级,也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劳动者。“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见于传世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我们虽然无法判断《五子之歌》已佚原文是否存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但根据可靠的先秦文献,完全可以认为民本思想在商周时代已见端倪。
“民惟邦本”的观念在早期国家的一个显著体现,就是原始民主的传统在城邦政治生活中还起着重要作用。《尚书·洪范》说周武王问政于箕子,箕子建议他除了“谋及卿士”、“谋及卜筮”外,还要“谋及庶人”。《周礼·秋官·小司寇》职文说:“掌朝外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尚书》言治之意者,则惟言庶民。《康诰》以下九篇,周之经纶天下之道胥在焉。”《国语·周语》说,厉王暴虐,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厉王把有怨言的民众都加以杀害,召公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厉王不听,终于引起国人暴动,把厉王赶跑。这个例子说明,民众在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时,会像冲破堤防的洪水一样,使统治者遭受灭顶之灾。
民本思想虽然在封建社会没有实现的条件,但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还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哺育了一大批关心民众疾苦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而且在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近代中国,它被进步人士注入新的理论内容,与西方“民主”相嫁接,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思想武器。我们有理由相信,“以民为本”的思想在社会主义中国将真正焕发出新的光辉。
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的公室和卿大夫之间,以及卿大夫互相之间,经常发生争夺权位和财富的斗争。在这些斗争中,民众的向背起着重要的作用。《左传》昭公三年说,齐国的田桓子把粮食贷给民众,用大斗借出,小斗收进,民众十分感激,“归之如流水”,齐国的政权终于落入陈氏(即田氏)手中。晋国的公室腐败,“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道相望而女福溢尤。民闻公命,如逃寇雠”,晋国的政权于是也被六卿所把持。鲁昭公被季孙氏驱逐出国。赵简子问史墨,为什么“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诸侯与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也。”史墨说:“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左传》昭公三十年)国君失德,置民于不顾,就难免为民所弃。所以《孟子·尽心》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实孟子所说的“民”、“社稷”和“君”的关系,乃是早期国家形成时“民为邦本”的政治文化概念,到了战国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了。
历代民本思想的历史进程和实践经验

历代民本思想的历史进程和实践经验作者:张娜袁晓春杨佩倩陈继红方方来源:《知识文库》2017年第06期顺应统治需要的民本思想自商周起源开始就一直备受统治者们的推崇并且依据现实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并在明末清初之时达到顶峰。
民本即意味着以民为本,它包含了爱民、利民等一系列与人民息息相关的因素。
一、历代民本思想的发展(一)商周时期——民本之起源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历史悠久,殷商时期一些杰出思想家、政治家就已经从商朝纣王昏庸无道激起民怨最终导致亡国的教训中,初步认识到了人民的对于统治阶级的重要意义。
在《尚书·盘庚》以及《尚书·夏书·五子之歌》两篇种分别记载了“施实德于民”、“重我民”,“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等最初的民本思想;西周的周公鉴于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更是深刻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提出“敬德保民”的思想,劝诫国君要“怀抱小民”、“用康保民”。
这意味着统治阶级开始关注民众的力量,标志着先秦民本思想的萌芽与产生。
(二)春秋时期——民本之形成春秋战国时期是传统民本思想形成和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王室衰落、天下大乱,民众的地位越来越凸显出来。
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从诸侯战争的胜负、霸主的更替中看到政治兴亡的根本在于民心向背。
孔子较早提出了重民、富民的思想,据《论语·子路》记载: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
孟子在《尽心下》中明确地提出了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在《离娄上》中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荀子是先秦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从多方面论证了君民关系。
他在《王制》中从“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比喻说明民众与国家兴亡的关系;他在《大略》中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认为君是为民而存在的;同时荀子还提出了富国富民的思想,他在《富国》中说“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为此,应当实行藏富于民的“裕民”、“惠民”政策。
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主张忠诚和孝道,认为这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忠诚于国家、忠诚于 君主,是每个臣民应尽的义务;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是每个子女应尽的职责。
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
民本思想认为,个人修养是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基础,每个人都应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 ,同时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人们应该关注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 贡献。
强调法律监督与完善
民本思想认为,君主和官员应受到监督和制约,确保其遵守法律并维护民众利益。同时,法律本身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 ,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民众需求的变化。
以民为本的教育观
强调教育应以培养人格为重
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的人 。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 感。
研究范围与限制
研究范围
本研究的研究范围限定在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主要涉 及先秦时期、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等不同历 史时期的民本思想及其演变过程。同时,本研究也将对 不同历史时期民本思想的内涵、特点、价值等进行深入 探讨。
限制
由于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涉及范围广泛、历史跨度长、 文献资料繁多,因此本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 先,由于时间精力有限,本研究可能无法涵盖所有相关 文献和资料。其次,由于不同历史时期民本思想的内涵 和特点存在差异,因此本研究的分析可能存在一定的主 观性和局限性。最后,由于本研究主要关注中国古代的 民本思想,因此可能无法对现代社会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建设提供直接的经验和启示。
强调人民利益至上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认为,人民利益至上,统治者应该 以人民利益为重,这为现代经济发展提供了启示,即应 注重保障人民的利益,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浅谈中国封建国家的兴衰与民本思想的关系

浅谈中国封建国家的兴衰与民本思想的关系古人说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心是国泰民安的根本。
本文中主要介绍了中国封建国家的兴衰与民本思想的关系。
标签:中国封建国家兴衰民本思想《左传》说“国将兴,听于民”,认为君主能听于民,才能使国家兴盛和发达。
武王伐纣顺民意而得天下,厉王虐民逆民心而被流放。
他们的成败得失,非天命使然,而在与民心,即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民心是国泰民安的根本。
由于民在一国之中具有重要地位,故封建历朝历代的贤明君主和政治家都对庶民十分重视,提出了利民之类的主张。
从这一点无可非议地可以肯定民本思想是否贯彻及时得当,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朝代的兴亡。
从古而今,凡懂得获取民心,并以事实作保证的君主,他们都能够真正成为一国之君统治人民,而人民也心甘情愿地服从其统治。
秦汉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没有把民本思想排除在官方意识之外。
不仅一些儒学思想家、政治家经常宣扬民本思想,不少皇帝也公开承认“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
这是因为稍微明智一些的封建统治者都深知人民在国家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如果他们公开否定民本思想,就等于抛弃自己的子民,也就会毁坏统治的合法地位。
历史实际也确实如此,尽管专制主义皇权对民众可以予取予求,残酷剥削和压迫,但是民众一旦奋起反抗,任何煊赫的王朝倾刻间都会崩溃瓦解。
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次数之多和规模之大,足以使许多封建统治者引以为戒。
对这一点,亲身经历过农民起义的汉高祖、唐太宗、明太祖等体会尤为深刻。
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死。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太宗在其统治的23年间,对人的因素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并凭借对国情的较为得力的洞察,因而能够在发展经济方面迅速找到突破口,奉行“人本”政策、“与民休息”政策。
纵观整个唐代统治者基本上都接受了唐太宗“国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这些思想和政策的关照和鼓励下,广大农民的聪明才智得到极大开发,无论是在科技文化,还是在经济发展方面都取得了全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唐朝也因此成为当时世界最为先进、最富强的农业大国。
解读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发展

解读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及发展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核心,是影响中国治国安邦大业达几千年之久的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也就是“以民为本”,古代的“民本”包含以下含义:第一、“民”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根本所在,“民”的利益是国家的价值所在;第二、“民”是君主权力的来源, 君主的权力只有得到“民”的拥护才能长久。
此即《尚书》所言:“民为帮本,本固帮宁”的含义所在。
本思想。
下列思想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的是: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②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④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A.①②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考查古代民本思想。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为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在做什么,是一种愚民政策。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理解到人民力量的伟大,③④就明显了,选择C项。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孔子的“仁”思想是儒家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勤政爱民是“仁政”的灵魂和基础。
他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的仁政思想则是儒家民本思想的系统化和集中体现。
仁政,就是统治者对人民要行仁政。
孟子的仁政。
就是省刑罚,薄税敛,不夺农时,使民有一个安定生产的环境。
孟子还主张“民贵君轻”,《孟子•尽心下》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平丘民而为天子。
”在人民,君主,国家三者之中,以民为最贵最重。
人民高于君主。
荀子则更是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例二: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准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 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C.兼相爱,交相利D.增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解析:此题在考查孟子的民本思想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秦朝灭亡原因的理解——暴政,所以,这个事实才从反面证实了孟子“民贵君轻”、“仁政”思想的准确。
中国古代历史论文(2)

中国古代历史论文(2)中国古代历史论文篇二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内容提要: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思想资源。
它发端于商周时代,“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突出体现了这一时代政治生活中的原始民主制色彩。
在秦汉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民本思想虽然仍是重要的官方意识,但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态实际是对民本思想的无情嘲弄。
统治阶级虽然认识到自己和民众是舟和水的关系,希望民众能够安居乐业,实现“本固邦宁”的政治目标,但这种愿望在以阶级剥削为前提的封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冲击下根本无法实现,民本思想在长期的封建社会政治生活中也就逐渐演变为一句“口惠而实不至”的政治空话。
民本思想虽然在封建社会没有实现的条件,但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还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哺育了一大批关心民众疾苦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而且在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近代中国,它被进步人士注入新的理论内容,与西方“民主”相嫁接,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思想武器。
我们有理由相信,“以民为本”的思想在社会主义中国将真正焕发出新的光辉。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
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早期国家形成的肇始,它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衍变。
近代以来,民本思想从封建统治阶级治国安邦的官方意识形态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思想武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批判地继承历史遗产,赋予民本思想以全新的理论内容。
今天,梳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文化内涵及其发展衍变的历史脉络,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民本思想的历史渊源先秦文献中提到“民”的地方很多。
尽管学者迄今对“民”早先的身份地位尚有不同理解,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民”在先秦时代是城邦国家的被统治阶级,也是当时社会的主要劳动者。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见于传世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王朝兴替与中国民本思想的发展
作者:李运平靳京阳
来源:《新一代》2009年第11期
摘要:从历史事实来看,儒家民本思想的发展,与我国历史上的王朝兴替有着直接的联系,它集中体现在封建社会的统治者,能否以民本思想作为实行统治的根本指导思想。
大凡以民本思想来治理国家者,就能够得民心,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反之,若不以民本思想为治国之道,就不能够满足农民求生存的最基本的追求,农民群众就会揭竿而起,推翻压迫他们的封建王朝。
民本思想就是这样在王朝兴替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实,得到了发展。
关键词:民本思想;农民战争;王朝兴替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1-0093-01
“民”是江山易手、朝代更迭的决定因素。
一个王朝的兴衰更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治者对民的认识。
在中国古代常常把“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是“舟”与“水”的关系。
荀况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孔子说:“舟非水不?行,水入舟则没;君非民不治,民犯上则倾。
”这都强调了统治者对人民的依附关系,告诫统治者千万不能脱离群众, 统治者倘与人民为敌,就有被人民打倒的危险。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儒家的民本思想,一直为后世的明君和许多进步的有远见的政治思想家所承袭、改造和发展。
儒家的民本思想,在秦以后所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不能不与频繁的农民起义而产生的王朝兴替有着直接的联系。
西汉王朝开国之初,以刘邦为首的领导集团对秦王朝为何“二世而亡”寻找个中的答案,总结其教训。
久经戎马生涯的刘邦,在他称帝后,总以为他所以能夺得天下,凭借的只是武力。
而陆贾以事实向刘邦说明秦为何速亡就是一味地迷信暴力的镇压,他告诫刘邦应记取这一惨痛教训,立即改变治国的策略,建议采取“文武并用”,刚柔相济,以“教化”而“劝善”,以“法令”而“诛恶”,双管齐下,软硬兼施的统治手法。
正因为西汉初年,最高统治者采用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从而出现了经济繁荣,政局稳定的“文景之治”盛世。
宋元朝代,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的社会矛盾,社会环境外忧内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民本思想如在夹缝中行走一样,统治阶级的主观意愿常常被迫屈从于社会的主要矛盾、忙于应对。
程朱理学大力提倡“明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思想,将民的正常需求压迫到了最低限度,以适应动荡不安的社会统治和剥削制度的残酷程度,程朱理学因此被统治阶级大加颂扬。
宋王朝在此种思想的影响下,不思进取,偏安一隅,重用奸佞,残害忠良,置民生死于不顾,最终落得国破君囚的可悲下场。
朱元璋建立了明王朝后,主观上是仇视儒家仁政思想的,他将《孟子》中劝诫君应恤民,以民为本的有关仁、爱思想内容删除以“节本”出版,以忠君孝义来强化其统治地位,但客观的社会现实,使他在加强个人独裁统治的同时,仍注意到了“安民”的重要性。
他废除了中书省丞相制,代之以宦党和内阁制,并成立锦衣卫、厂制等特务组织监控各大臣及地方官吏,推行高度的皇权专制政策。
这种独裁政策的推行,客观上造成了内阁或皇权与宦党间的长期争斗。
同时,各大小集团又利用他们的政治权力,不断扩大优免赋役政策范围,将剥削进一步转嫁到老百姓头上,甚至到了明中后期城市富户商人和乡村大户都受到其害。
加之失控的官吏权力的扩大膨胀,其百姓所遭的剥削之沉重可想而知,最终引发了明末农民大起义,明王朝为此也付出了灭亡的代价。
明末后期的社会动乱以及民不聊生的惨状,为正处于封建社会初期上升阶段、具有强大活力的新兴满洲王朝入主中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机会。
清入关初始,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明末统治阶级的残余势力;起义军在各地的组织,征服地区的民生安定问题;以及统治阶级内部汉化与反汉化的斗争等。
面对这诸多矛盾,清王朝在以强盛的军事力量控制着局面的同时,把稳定社会,安定民心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吸纳汉族有识之士参加治理国家,学习汉族文化,提倡儒家思想,对于顺归者给予安抚和恩惠,认识到实惠于民、让利于民对于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地位的重要性。
清王朝一改过去按丁征赋的做法,实行“摊丁入亩”法,并规定“盛世人丁,永不加赋”,这样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百姓得到了与前朝比较相对安定的休养生息的条件,清王朝也由此巩固了统治地位,中国的封建社会再次复苏。
清王朝所推行的“摊丁入亩”法,以及“赈济蠲免”、“兴修水利”;同时表彰施政利民有功的官吏,并?“振刷吏治”振扬法纪,以扼制官吏侵民以肥私欲的积极措施,给社会带来了繁荣和稳定。
而财力的充足,使?清王朝在康熙时便具备了一定条件,着手清理鳌拜,加强了中央集权,并平定三藩;争取台湾;扫清漠北等重?大举措得以顺利完成,这是与国富民强为重要后盾条件分不开的。
清王朝也由此步入了近两百年相对稳定的昌盛,其中“康、乾盛世”达到了清王朝繁荣的最高峰。
直到鸦片战争暴发后,清朝才真正走上了逐渐衰竭的末路。
在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建立的王朝,往往要总结前一朝代之所以灭亡的原因,以便作为前车之鉴,更换实施统治的指导思想,调整统治政策,以达长治久安的目的。
例如西汉王朝“文景之治”,唐王朝“贞观之治”的盛世,是以儒家的“仁政”代替法家的“苛政”,所获得的丰硕成果,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儒家民本思想发展的结果,同时也表明了民本思想对于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
民本思想是儒家的传统思想,两千多年来,它是封建统治者实行统治的精神支柱。
民本思想是以民为国家之根本的思想,很有进步意义,对我国社会历史的发展曾有过并将会在未来继续发挥它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