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经典淡出之后过渡时代的读书人与学术思想

经典淡出之后:过渡时代的读书人与学术思想2011-04-19 18:03:38罗志田【英文标题】After the Classics Had Fading Out:Intellectuals and Academic Thoughts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作者简介】罗志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内容提要】近代中国的一个重大变化,即传统经典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使社会处于一种无所指引的状态,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作为一个整体的“学术思想”的出现,部分就是在填补这一空白。
读书人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形象,也都面临重新界定和重新认识的需要;而读书人的行为,也发生相应的转变。
不论是菁英还是边缘读书人,都徘徊于读书治学和社会责任之间,往往一身而兼有士人和学人两种身份认同。
【关键词】士人学人读书人思想学术学术思想把近代中国称作“过渡时代”,曾是梁启超十分爱说的话,他特别强?{那是一个希望与危险并存的时段。
①清末民初之际,至少到新文化运动之前,影响最大的中国人或非梁启超莫属。
他的很多见解,不论“正确”与否,现在都还有着生命力。
②中国的近代真是一个“过渡时代”,其过渡状态恐怕到现在都仍在延续之?中;而且是全方位的“过渡”,从政治到社会,生活到心态,思想到学术,无不见证着并反映出某种半新半旧、亦新亦旧的状态,多元多歧,而又互渗互动。
用梁启超的话说,“过渡相”的特点,就是“互起互伏,波波相续”。
③后现代学人所乐道的“混成(hybridization)”,在近代中国表现得特别充分。
那的确是个特殊的时代。
从时空角度看,在近代中国这一界域之中,产生了很多此前和此外很少见到的现象。
④这些特异之处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了众多中外史家的目光,也使多少史家困惑。
不过,迄今为止,我们对近代中国的考察分析似乎仍着重在与过去特别是外国相近趋同之处,很多往昔和异地少见的面相,尚未得到关注,还等待着研究者更深入的挖掘,并将此绚丽多姿的奇景揭示出来,展现给对历史充满兴趣的专业和非专业读者。
全国版单元检测示范卷高三历史卷

全国版单元检测示范卷高三历史卷篇一:《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卷(十二)中国古代思想与科技中国古代文艺长廊(90分钟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说,“西周时,人们的观念是‘庶人不议(政)’。
西周灭亡后,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
此变化A.是社会急剧变革的体现B.反映了教育对象平民化C.说明新社会秩序已建立D.是法家适时变革的体现解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引起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针对社会的发展和对天下兴亡的思考,形成了“处士横议”的百家争鸣局面,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B、D两项虽与百家争鸣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具体原因,所以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旧的社会秩序已崩溃,而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
答案:A2.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中指出:“孔子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
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
”梁启超认为儒学的本质是A.强化封建等级制度B.维护封建专制统治C.突出君主专制观念D.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解析:依据题干的信息“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可知,梁启超强调的不是等级制度,排除A项;最容易错选的是C项,认为“归结于君权”就是突出君主专制,而题干的关键信息是“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突出的是封建专制统治,而不是简单的君主专制观念的问题;“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正确答案是B项。
答案:B3.春秋战国时“多家学派的思想都主张回到过去,唯独__家的思想则主张面对未来,并力主用鲜血来实现”。
下列图片中属于“__家”代表人物的是ABC D解析:法家主张通过严刑峻法和暴力手段来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这是适应当时形势的新政治主张,也是要“用鲜血来实现”的设想,所以正确选项是D项;A、B两项是儒家的代表,儒家思想主体上是要恢复西周时代的礼制,墨家虽代表了小生产者和下层人民的利益,但不利于当时国家走向统一的未来,所以他们都主张回到过去。
中国学术史上的垂范之作_读梁启超_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_

实中国学界之大不幸也”(第四章《儒学统一时代》)。 在刊于《新民丛报》第 2 号的《保教非所以尊孔
论》中, 梁启超对学术思想定于一尊之害有更痛切而 淋漓尽致的阐发。虽文字稍长, 但因其关乎梁氏对中 国学术的基本判断, 故仍完整引录如下:
我中国学界之光明, 人物之伟大, 莫盛于战 国, 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 及秦始皇焚百家之 语, 坑方术之士, 而思想一窒; 及汉武帝表章六 艺, 罢黜百家, 凡不在六艺之科者绝勿进, 而思 想又一窒。自汉以来, 号称行孔子教者二千余年 于兹矣, 而皆持所谓表章某某、罢黜某某者, 以 为一贯之精神。 故正学异端有争, 今学古学有 争; 言考据则争师法, 言性理则争道统。 各自以 为孔教, 而排斥他人以为非孔教, 于是孔教之范 围, 益日缩日小。 浸假而孔子变为董江都、何邵 公矣, 浸假而孔子变为马季长、郑康成矣, 浸假 而孔子变为韩昌黎、欧阳永叔矣, 浸假而孔子变 为程伊川、朱晦庵矣, 浸假而孔子变为陆象山、 王阳明矣, 浸假而孔子变为纪晓岚、阮芸台矣, 皆由思想束缚于一点, 不能自开生面。如群猿得 一果, 跳掷以相攫; 如群妪得一钱, 诟骂以相夺, 其情状亦何可怜哉! ① 而中国学术之萎缩衰敝, 也成为中国社会停滞不前 的根本原因。 政治专制与学术一统既相缘而生, 为害甚烈, 梁 启超于是自觉以批判、破坏的姿态出现, 明确宣称: “一尊者, 专制之别名也。 苟为专制, 无论出于谁氏, 吾必尽吾力所及以拽倒之。 吾自认吾之义务当然 耳。”(第四章《儒学统一时代》) 这与“新民”之道中以 “自由”为必不可少之义的论述也一脉相通。在《新民 说·论自由》② 一节中, 梁氏着重发明了“欲求真自 由者乎, 其必自除心中之奴隶始”的道理。他认为, 被 人奴隶并不可怕, 最悲惨的是自我奴隶, 那便会堕入 万世沉沦而永无超拔之日。 文章区分出“心奴隶”的 四个种类与解除之道, 而列于首位的正是“勿为古人 之奴隶”。 甚至说:“要之四书六经之义理, 其非一一
刘师培

刘师培刘师培刘师培(1884~1919年),字申叔,号左盦,曾化名金少甫。
江苏仪征人。
民主主义革命者,后投靠清朝。
经学大师、国学大师。
天资刘师培生有异相,尻部有一根长不及寸的无骨肉尾,左足正中有一块龙眼大小的鲜红方记,故被称为“老猿再世”,此为聪明异常之兆。
刘师培自幼天资聪颖,过目成诵,10岁时曾在两天中作《凤仙花》绝句百首,被称为“神童”。
刘师培自幼天资过人,八岁开始学习《周易》,12岁时即已遍读四书五经,“为人虽短视口吃,而敏捷过诸父,一目辄十行下,记诵久而弗渝”。
刘师培17岁进学,18岁考上秀才,19岁中举,可谓少年得志。
程善之曾告诉冶春后社社友杜召棠,一天,他从上海购蒙古地图,回到扬州府中学堂后,与刘师培、方地山共同浏览。
不久,侍者来叫他们吃午饭,程善之先去,等了许久还不见二人前去吃饭,于是程去催促。
一会儿,刘师培来了,但方地山未至。
程再催,方地山说,尚缺十数地。
程不解其意。
吃饭时,程善之就问方地山所言何意。
方答:“吾默识地名,尚有疑误,重新检查一下。
”程善之大惊,蒙古全图上有地名千余个,仅一两个小时,怎可能记住?以为他吹牛。
方说:“我不敢自信,但刘师培我可保证他绝没有多少误差。
”程更加惊讶。
饭后,刘师培与方地山二人各取一漆牌,持粉笔,默绘地图。
等到完成后,与原图比较,刘师培只有一处错误,方地山有六七处错误。
程善之始信其言。
治学刘家三世传经,刘师培的曾祖刘文淇、祖父刘毓崧、伯父刘寿曾都以治《左传》新疏工作而名列《清史稿·儒林传》。
刘师培的父亲刘贵曾为光绪间举人,著有《春秋左传历谱》、《尚书历草补演》、《抱瓮居士文集》等。
母亲李汝蘐,是江都学者李祖望的次女,通晓经史。
由于家学渊源,刘师培8岁起学《周易》,12岁时已读毕《四书》、《五经》。
1898年,父亲刘贵曾病逝,刘师培便由母亲李汝蘐授《尔雅》、《说文》,并向堂兄刘师苍问学。
刘师培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内典道藏、西方哲学,无不涉猎,尤精历史掌故,在经学方面打下了深厚的功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1902年3月10日载《新民丛报》第3号,节略)吾欲画分我数千年学术思想界为七时代:一、胚胎时代,春秋以前是也。
二、全盛时代,春秋末及战国是也。
三、儒学统一时代,两汉是也。
四、老学时代,魏晋是也。
五、佛学时代,南北朝、唐是也。
六、儒、佛混合时代,宋、元、明是也。
七、衰落时代,近二百五十年是也。
八、复兴时代,今日是也。
其间时代与时代之相嬗,界限常不能分明,非特学术思想有然,即政治史亦莫不然也。
一时代中或含有过去时代之余波,与未来时代之萌蘖,则举其重也,其理由于下方详说之。
吾国有特异于他国者一事,曰无宗教是也。
浅识者或以为是国之耻,而不知是荣也,非辱也。
宗教者,于人群幼稚时代虽颇有效,及其成长之后,则害多而利少焉。
何也?以其阻学术思想之自由也。
吾国民食先哲之福,不以宗教之臭味混浊我脑性,故学术思想之发达,常优胜焉。
不见夫佛教之在印度,在西藏,在蒙古,在缅甸,在暹罗,恒抱持其小乘之迷信,独其入中国,则光其大乘之理论乎?不见夫景教入中国数百年,而上流人士从之者希乎?故吾今者但求学术之进步,思想之统一,不必更以宗教之末法自缚也。
生理学之公例,凡两异性相合者,其所得结果必加良。
此例殆推诸各种事物而皆同者也。
大地文明祖国凡五,各辽远隔绝,不相沟通;唯埃及、安息籍地中海之力,两文明相遇,遂产出欧洲之文明,光耀大地焉。
其后阿拉伯之西渐,十字军东征,欧亚文明再交媾一度,乃成近世震天烁地之现象,皆此公例之明验也。
我中华当战国之时,南北两文明初相接触,而古代之学术思想达于全盛。
及隋唐间与印度文明相接触,而中世之学术思想放大光明。
今则全球若比邻矣,埃及、安息、印度、墨西哥四祖国,其文明皆已灭,故虽与欧人交,而不能生新现象。
盖大地今日只有两文明:一泰西文明,欧美是也;二泰东文明,中华是也。
二十世纪,则两文明结婚之时代也。
吾欲我同胞张灯置酒,迓轮俟门,三揖三让,以行亲迎之大典。
彼西方美人,必能为我家育宁馨儿以亢我宗也。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内容赏析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内容赏析《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学术史名著,在中国学术思想史的研究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全书分为十六个章节,将近三百年的学术变化,数以十计的学科概貌,上百种学术专著,几百位儒士学者,纵横论列,条分缕析。
全书内容脉络清晰,文笔雄浑流畅。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还提出并贯彻了“学术史”的四条规范,即:叙一个时代的学术,须把那时代重要各学派全数网罗,不可以爱憎为去取;叙某家学说,须将其特点提挈出来,令读者有很明晰的观念;要忠实传写各家真相,勿以主观上下其手;要把各人的时代和他一生经历大概叙述,看出那人的全人格。
这是继其以前著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第一次给我们一个‘学术史’的见解”后,又提出的学术史的撰写原则。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在梁启超生前未刊,其中《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四章,曾连载发表于1924年的《东方杂志》。
主要版本有1929年的上海民智书局本,1932年的中华书局版《饮冰室合集》本,1936年的中华书局单行本。
1985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朱维铮校注本,以《饮冰室合集》本为底本,进行校勘和注释,与《清代学术概论》合编为《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全书主要内容大致分为三部分:政治与清代学术的关系;各家学术的主旨以及清代学术的成绩。
首先第一部分,大致为书本内容的一至四章节,梁任公叙述了清代的学术源流及所受政治影响。
梁任公认为:清代的学术思想源头是汉学,和宋明的学术没有多大关系,不是理学的延续,而是反动。
在清初,中国的学术思想选择了一个与宋明完全相反的道路,发展成为经学考据学。
梁任公列举了明末清初反理学的五个方面:一是王学自身,刘宗周一派的“证人”主义,以“慎独”为入手反王学中的玄学;二是自然界,徐霞客、宋应星等对自然界的探索,表现出学者厌空喜踏实的精神;三是明末欧洲文化的传入,经世致用之学盛行;四是藏书刻书风气盛行,也是当时讲学的反动;最后一点是不仅在儒学,佛学方面也出现了这样的趋势。
热点预测02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文化自信-2023年高考历史热点押题预测

社会发展成就,A正确;“双百”方针1956年提出,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左”的倾向,排除C;材料有涉
及到传统文化,但不能说明以传统文化为主,排除D。
4.(2020·海南卷)如图是从汉至明的服饰示意图,所体现的阶层特征表明了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B.礼制对中国服饰的深远影响 C.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历史变迁 D.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目录 CONTENTS
1 真题分析 2 命题趋势 3 核心突破 4 模拟演练
01 真题分析
【真题回归】
1.(2022·湖北卷)英国公使馆1861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中文学习。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 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以 上史料最适合论证( ) A.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 C.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 D.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 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可以看出当时英国公使馆人员积极学习中文,研究汉 学。这可以用来论证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公使馆人员积极研究汉学, 不是中西文化交流,排除A项;材料只是体现英国公使馆人员积极研究汉学,这无法得出近代西方文明的兼 容与创新,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公使馆人员积极研究汉学,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排除 C项。故选D项。
时间 活动名 主要获奖或展演(展出)作品
1956 年 第一届全
8月
国音乐周
《广陵散》《阳关三叠》《嘉陵江号子》《祖国颂》《长征大合 唱》等
1957 年 1月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析评——兼论近代中国学术史研究新境界的开辟

2 世纪后 , 0 摆脱 由纪传体史书演化而来的学案体学术史束缚, 编撰崭新的章节体学术 史,成为学术 史研 究的重要课题 。在建构中国学术史的新体 系的历程中,出现了像梁 启超 、刘师培、章太炎等人用新观点、新方法写成的学术史著作 ,开创 了学术史研究 的新境界。 本文主要对梁启超著的 论 中国学术思想 变迁之大势 做较为系统的分析。 [ 关键词] 进化史观;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章节体 学术史
维普资讯
《 长江论坛》 0 64期 20.
总第 7 变 迁 之 大 势 析 评 论
.
兼 论近代 中国学术吏研 究新境界 的开辟
舒 习龙
(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历史系,安徽
淮北 2 50 ) 30 0
『 作者简介] 习龙,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舒 [ 要] 摘 近代进化史观的传播及新史学思潮的初步确立,冲击着传统学术史的编纂方式。进入
元学案 》 是清初总结性学术史的集大成之作 , , 代表了 中国传统学术史的最高成就。 明儒学案 》凡 6 卷, 《 2 1 个学案 , 7 记载 了明代 22 0 名学者的生平 、 学行和思 想 ,实为一部 明代理学史 。该书以明代理学的发展和
演 变 为线索 ,记 述 了明初 朱学 的统 治地 位及 明中后期
代表 。就创 新之 处而 言 ,它无 疑 是 中国学术 史研 究新 境 界的航标 。 章 节体 学术 史 的溯源
学为主要内容 ,以传记体 、书志体 、 类传体为主要形 式。司马迁 的 《 史记 》首开正史为 “ 儒林”立传的先
例, 班固的 《 书》 汉 首开正史为 “ 六艺”立志的先声。
四点缺陷 : 一日信人事而不信天事也 . . - E重文 “ . …・ 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前胚胎时代学术思想
天人相与
祝官天事 史官人事
司祀之祝 历象家 即天文学
司历之祝 历数家 即阴阳家 占验家 即方术之言
志事的史家 儒家之祖 推理的史家 道家之祖
北派 全盛先秦学派
南派
孟子 邹鲁派(北派正宗) 孔子 及其他儒徒
荀卿
齐派(北东派)
管仲 邹衍及其同派
秦晋派(北西派)
小康一派
荀卿 李克 李悝 李斯,贾谊 晁错
大同一派
子游 孟子ຫໍສະໝຸດ 天人相与一派董仲舒
孔学
心性一派 世硕 漆雕子 ,孟子 荀子 告子各明一义
考证一派
荀卿
记纂一派
左丘明
全盛时代第二期之三宗 老学
哲理一派 庄子 列子 厌世一派 权谋一派 纵横家 纵乐一派 杨朱 神秘一派 谶纬 符箓
墨学
兼爱一派 禽滑釐 宋牼 尹子
申不害 商鞅 韩非 李悝
宋郑派(北南派) 墨翟、宋牼及其他墨徒 邓析、惠施及其同派
庄子 列子
(南派正宗) 老子
其他老徒
杨朱
(南派支流)
屈原 徐行
北派 崇实际 主力行。主动。 贵人事 明政法 重阶级 重经验 喜保守 主勉强 畏天 言排外 贵自强
南派 崇虚想 主无为。主静。 贵出世 明哲理 重平等 重创造 喜破坏 明自然 任天 言无我 贵谦弱
游侠一派
名理一派
墨经一派
第一期 两 南派
春秋
派 北派
第二期 三 孔学
春秋
宗 老学
墨学
第三期 六 北派
战国 家
第四期 战国末
南派 分 儒家 裂、 道家 混 墨家 合 名家
法家 农家 杂家
儒家 墨家
名家 法家 阴阳家 道家 各名人出入各家,而在一家大兴。 如韩非、李斯、禽滑釐、荀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