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教案
秋词刘禹锡教案幼儿园

秋词刘禹锡教案(幼儿园)一、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对秋天的基本认知,了解秋天的特点和变化。
2.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通过学习《秋词》这首古诗,感受其中所描绘的美丽秋天。
3.通过吟诵、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教学内容1.《秋词》的学习和赏析2.秋天的特点和变化的介绍3.秋天的颜色和特产的介绍4.秋天的活动和习俗的学习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秋词》古诗卡片、幻灯片图片、彩色笔、纸张、颜料、画笔等。
2.教学资源:音乐播放器、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在音乐的伴奏下播放优美的秋天音乐,引导幼儿感受秋天的氛围,学习站在窗口观察秋天的变化。
2. 秋天的特点和变化介绍(15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秋天的图片,介绍秋天的天气、温度、植物、动物和景色的变化。
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秋天的特点和变化。
3. 学习《秋词》(20分钟)给幼儿发放《秋词》古诗卡片,帮助幼儿认读卡片上的文字,并解释其中的意思。
教师鼓励幼儿跟读古诗,感受其中的优美语言和意境。
4. 吟诵《秋词》(15分钟)分角色吟诵《秋词》,教师为幼儿展示正确的朗诵方式和节奏。
借助音乐,让幼儿感受古诗的韵律和美感,并逐句解读古诗的意义。
5. 制作秋天画卡(30分钟)指导幼儿使用彩色笔和纸张,自由绘制秋天的美景,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秋天的图片供幼儿参考。
6. 制作秋天的特产(30分钟)向幼儿介绍秋天的特产,例如苹果、葡萄、柿子等。
引导幼儿用纸张、颜料和画笔制作这些特产的模型,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创造力。
7. 教学总结(10分钟)通过问答的形式复习和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再次强调秋天的特点和变化,对幼儿进行反馈,激发他们对秋天和兴趣和热爱。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幼儿对秋天的特点和变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学习《秋词》等古诗,培养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通过绘画和手工制作等活动,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秋词(其一)》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秋词(其一)》的基本内容、艺术手法和诗人情感。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秋天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欣赏秋天的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秋词(其一)》这一课时,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魅力。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几点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首先,我觉得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非常有效。大部分同学能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秋天景象,这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词语理解:分析“洪波涌起”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壮阔景象,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词语在诗中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
-诗歌意境:引导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的意境,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所展现的秋高气爽的景象。
-艺术手法:分析诗中所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情感。
-诗歌情感:深入挖掘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情感,如何从传统秋天的凄凉感转变为赞美秋天的积极态度。
2.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古人对秋天的赞美,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活动,深入理解诗词内涵,提升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品味诗词中,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5.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歌朗读、翻译、仿写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秋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秋词两首》中的生词、重点词语,如“爽”、“清”、“淡”等,以及诗词的意境和主题。
2.品味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句,分析诗人运用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朗读和品味,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在写作环节,提供示例和指导,让学生借鉴优秀作品,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生词和重点词语,理解诗词的意境。
-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合作精神。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关注秋天的美景。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并引入本课主题:“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秋词两首》就是诗人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二)讲授新知,500字
1.诗人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
6.课后作业:布置创意写作任务,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7.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布置拓展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对诗词的韵律、节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秋词两首》的学习将更具挑战性。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在已有的诗词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对诗词的欣赏能力、分析能力和创作能力。
4.小组合作,讨论并总结《秋词两首》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将讨论成果以书面形式呈现,提高合作能力和语文素养。
《秋词》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秋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词》。
(2)理解《秋词》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秋词》的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对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情感和审美观念。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 诗歌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词》,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3. 词语解释:解释《秋词》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句子翻译:翻译《秋词》中的重要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5.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秋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帮助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三、教学步骤1. 诗歌背景介绍:简要介绍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对诗歌产生兴趣。
2. 诗歌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词》,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可以先示范,引导学生跟读和背诵。
3. 词语解释:解释《秋词》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如“秋水”、“长天”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句子翻译:翻译《秋词》中的重要句子,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5.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秋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可以举例说明,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2. 学生对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的准确性。
3. 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欣赏程度。
五、教学资源1. 《秋词》文本。
2. 作者刘禹锡的生平介绍资料。
3. 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的参考资料。
4. 相关的文学鉴赏书籍或文章。
六、教学扩展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秋词》中的意象和情感,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秋词 刘禹锡 初中 教案

秋词刘禹锡初中教案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词》。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豪情壮志和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3)学习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的意义。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感受诗文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对诗歌的热爱。
(2)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3)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珍惜时光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秋词》。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诗人独特感受和豪情壮志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秋天的景象,如落叶、寒风等。
(2)提问:秋天在古人的眼中是怎样的季节?(3)引出刘禹锡的《秋词》,介绍诗人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秋词》,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探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3)教师点评,总结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的景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3)教师引导,总结诗文的主题和价值观。
5. 朗读背诵(1)让学生齐读《秋词》,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2)鼓励学生背诵诗文,培养记忆力。
(3)教师检查背诵效果,给予鼓励和表扬。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题和情感。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自然,珍惜时光。
(3)提醒学生课后作业:熟读背诵《秋词》,写一篇关于秋天的作文。
《秋词》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秋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词》。
理解《秋词》的诗意和表达技巧。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会通过诗歌来感受和表达秋天的情感和景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哲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解释《秋词》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 诗歌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秋词》。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鼓励学生背诵《秋词》。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以秋天的景象引入,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感受和想象。
提问学生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
2. 诗歌朗读与讨论:引导学生朗读《秋词》两遍,注意语气和节奏的变化。
提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 诗歌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等。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哲理和情感。
四、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诗歌背诵。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朗读等。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秋词》的理解程度。
3. 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的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七、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秋天为题材,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到的诗歌表达技巧。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
八、教学资源:1. 教材:《秋词》原文及相关注释。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背景图片和播放相关音乐。
九、教学进度:1. 本节课主要完成《秋词》的朗读、理解和分析。
秋词(其一)-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秋词(其一)-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秋季的特点和意义;2.掌握秋季相关的汉字词语;3.学会运用秋季词汇进行句子构造。
二、教学重点1.掌握秋季词汇;2.运用秋季词汇进行句子构造。
三、教学难点1.理解秋季的意义;2.运用秋季词汇进行复杂句子构造。
四、教学内容1.词语积累•秋天•落叶•金黄•枫叶•凉爽•蛋黄色•秋千•摇曳2.词语运用例如,以下是一些关于秋季的句子:•秋天来了,天气变得凉爽了。
•气温下降了,树叶变成了金黄色。
•枫叶寥落,路上寂寞无行人。
•在公园里,小孩子们在秋千上荡来荡去。
•风吹过树叶,枝条摇曳生姿。
五、教学过程1.词语认知:呈现秋季的相关图片和颜色搭配等,向学生展示秋季的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秋季。
2.词语学习:以基础词汇为主,在学生熟悉基础的秋季汉字词汇后,再加强对秋季的了解。
3.词语操练:请学生根据所学秋季词汇构造简单的句子,如“秋天的天气很凉爽。
”等。
4.句型练习:引导学生去结合已学词汇构造更长的句子,如“秋天的风很大,吹得树叶摇曳生姿。
”。
5.课堂小提问:学生根据老师提问补全秋季词语,例如“天气变得非常……”应该填“凉爽”,或者“树叶的颜色变成了……”应该填“金黄色”等。
六、课堂作业1.小作文:请学生用所学秋季词汇,写一篇关于秋季的小作文,长度在150字以上。
2.景物描写:请学生用所学秋季词汇,描写一张秋季的图片。
七、课后反思这节课,我更加注重的是学生对于秋季的理解和情感认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秋季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方式进入到秋天的氛围中,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秋天。
此外,在操练环节,也让学生结合所学秋季词汇多造几个句子,以让学生在练习中增强对于秋季词汇的记忆。
最后,课后作业的设计,让学生在过程中提升秋季词汇运用的能力,达到更加深入的掌握的效果。
刘禹锡《秋词》教案设计模版

《秋词》教案设计模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刘禹锡的《秋词》。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感悟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感悟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刘禹锡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代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诗歌讲解(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教师逐句讲解诗歌,解释生僻字词。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等。
(4)讨论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等。
3.诗歌背诵(1)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主背诵,检查背诵效果。
4.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感悟诗人的情感。
5.拓展延伸(1)介绍刘禹锡的其他诗歌,如《陋室铭》、《乌衣巷》等。
(2)引导学生比较刘禹锡的诗歌与其他诗人的作品,探讨其独特之处。
6.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背诵《秋词》。
五、教学反思1.对诗歌背景的介绍不够详细,导致学生对诗人的情感理解不够深入。
2.课堂互动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整,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附:《秋词》原文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万里云飘渺。
碧云天,黄叶地,秋水共长天一色。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在讲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句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能想象一下,一只鹤飞翔在蓝天白云之上的景象吗?刘禹锡是如何将这样的画面和自己的诗情联系起来的呢?”(2)在分析“碧云天,黄叶地,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象时,教师可以提问:“这里的三种色彩,蓝、黄、白,给你们什么感受?诗人是如何通过这些色彩来表达秋天的特有情感的呢?”2.教学难点:(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诗人的情感,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对话:“同学们,如果让你们用一种颜色或者一种味道来描述秋天的情感,你们会怎么选择?刘禹锡在诗中用了什么来表达他对秋天的情感呢?”(2)在讨论诗歌的表现手法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同学们,你们注意到诗中的对比和夸张了吗?比如‘晴空万里云飘渺’和‘野旷天低树’,这些手法如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呢?”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秋词》来自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词》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
今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看看他是怎样理解秋天的。
二、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白”。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课文分析:
在小学的时候,我们把这种形式的作品叫什么呢?叫古诗。
那么,上了中学以后,就要知道,这样去称呼它是不合适的,它应该有个更科学的名称:近体诗。
并且是近体诗里边的七绝。
(原因:1,四句。
2,二、四句押韵。
)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问题1、讨论;本诗的大意:(小组合作讨论后回答)
自古以来的人们都说秋天是悲凉的,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仙鹤凌云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问题2、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
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
也确实是这样,在文人的笔下,秋是悲的象征,是孤独、寂寞、惆怅的载体,但接下来,诗人却大胆而充满豪情地道出对“秋”的理解,对秋的追求:“我言秋日胜春朝。
”在作者心中,它是美的季节,远胜过繁花似锦的春日,表现出诗人被贬后乐观的心情。
问题3:为什么诗人直率坦言“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题4: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山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问题4: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净沙·秋思》。
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问题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
“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
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
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
“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体现出诗人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虽人生坎坷,屡遭贬谪,壮志难酬,不被重用,但仍励志高歌,整个诗无不表现出诗人豪迈的大度。
四:小组合作探究:
关于本诗里边的词语运用,你认为那个词语用的好,能说说理由吗?(每个小组一句)自古:包含一切,没有例外么?有,为什么还这么说?为了突出下文的“我”
悲: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
胜:胜过,超过与“红于”有异曲同工之妙。
“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春:一个“春”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悲。
晴空:这里只指秋日晴空,并以此为全诗大背景。
一:孤单。
正因为孤单而独特,诗人眼中的这只鹤和别的鹤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他是单个的,所以就有了不同于一般的意义。
用“一鹤”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借鹤而写自己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跃然纸上。
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
排:排云而上。
表现这只孤独的鹤所呈现出来的非凡的气势。
上
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引,“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五、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了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
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
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
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
显然,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言志”,“诗情”即志气。
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
这就是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其实:刘禹锡,虽然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同样遭受打击,但心理承受能力却大的多。
刘禹锡贬到朗州时(今天湖南常德市)三十四岁。
正感到春风得意,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苦闷是可想而知的。
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
同时,他的自我表现欲也比较强,爱显示自己。
晚年与白居易登上一座高塔时,还得意洋洋地唱着:“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栏杆。
忽然笑语半天上,无限游人举眼看。
”(《同乐天登栖灵寺塔》)他自己站在塔顶上大声说笑,惹人围观,他居然以此为乐。
由此,他能写出这样一篇作品来,一点也不奇怪)
六、拓展一:
比较《山行》与《秋词》二者均为写秋之作,
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拓展二:
《配套练习》P22页,
这是两首抒发议论的即兴诗
七、背诵活动:
1、集体背诵本诗
2、接龙”背诵本诗
六、作业:
1、外背诵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秋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每人查找一篇描写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