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学》复习笔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合集下载

传染病学: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传染病学: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为无症状带菌者;30%仅有上呼吸道症状或皮肤瘀 点 ❖ 感染后对本群病菌产生持久免疫力
流行特征
❖遍布全球,全年发病,以冬春为主,2~4月为 高峰。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发病机制
❖ 感染脑膜炎球菌后是否发病主要取决于细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不发病
•无症的带菌者 •仅有状短暂、轻 微的呼吸道症状
•菌血症 •败血症
2. 血清群:根据特异性荚膜多糖抗原不同,可分为 包括A、B、C、D、X、Y、Z、W135、29E、H、I、 K、L等13个群。
A、B、C群最常见,90%以上 近30多年来我国流行一直以A群为主,近年来B、C
群流行有上升趋势
3. 培养特性
专性需氧,在巧克力或血培养基或卵黄培养基上生 长良好。
病原体—脑膜炎球菌
临床分型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按病情轻重分为不同临床类型
普通 型
暴发 型
轻型
慢性 败血 症型
一、普通型
❖ 是最常见类型 ❖ 占症状明显病例的90%以上 ❖ 临床经过有前驱期、败血症期、脑膜炎期及恢复
期四个阶段
一、普通型
前驱期
败血 症期
脑膜 炎期
恢复期
➢ 部分病人有低 热、咽痛、咳 嗽等症状
➢ 持续1~2d
瘀点迅速扩展融合成大片状,皮肤出现大理石样花 斑
易发生DIC 脑膜刺激征不明显 脑脊液正常或仅细胞数轻度增多
大片坏死瘀斑
大片出血点和瘀斑
2008年我科曾救治的一名暴发休克型流脑患儿
二、暴发型
2. 脑膜脑炎型:起病急,主要特征是脑实质损害和 颅内高压
昏迷、频发惊厥 血压偏高,脉搏缓慢(Cushing response) 脑膜刺激征和锥体束征阳性 瞳孔忽大忽小,对光反射消失 严重者发生脑疝而致呼吸衰竭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学复习笔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学复习笔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学》复习笔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概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氏菌(脑膜炎双球菌)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临床主要表现:突然高热、剧烈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及脑膜刺激症状,部分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

本病冬春季多发,儿童多见。

一、病原学:脑膜炎球菌或称奈瑟氏菌,G阴性,肾形或豆形,多呈凹面相对成双排列; 人体是唯一天然宿主; 专性需氧,营养要求高,分 A.B.C 等13 群及若干亚群,以 A.B.C 多见。

外界不易生存,产生自溶酶。

内毒素、菌毛及外膜蛋白是其致病的重要因素。

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病人,潜伏末期及病后10 日。

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流行期间可达50%以A群为主,非流行期间以B群多见。

2、传播途径:呼吸道直接传播。

3、易感人群:6月~ 5岁儿童易发病。

6月以内有来自母体的抗体,故很少发病。

成年人经反复隐性感染可产生保护性抗体,感染者较少。

本病隐性感染率高。

4、流行特征:季节性,冬春多发;周期性,3~5年小流行,7~ 10 年大流行。

三、病理:1、败血症:主要为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壁炎症、坏死,血管内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出血导致皮肤及内脏出血。

2、脑膜炎:主要病变部位在软脑膜和蛛网膜。

表现为脑膜血管充血、出血、渗出,大量纤维蛋白及血浆外渗、中性粒细胞浸润,导致脑脊液化脓性改变。

四、临床表现:潜伏期:1〜10天,平均2〜3天。

根据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不同分为:普通型、暴发型、轻型、慢性型。

★(一)普通型:1 、前驱期:低热、咽痛、咳嗽等上感表现。

2、败血症期:①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

②皮肤粘膜瘀点瘀斑70%以上。

3、脑膜炎期:此期多与败血症期同时存在,持续2〜5 天⑴发热、感染中毒症状加重⑵中枢神经系统症状:①颅高压症状:剧烈头痛、频繁呕吐②脑膜刺激症:颈项强直、Brudz in ski征和Kernig征阳性③脑炎症状:谵妄、抽搐、神志障碍、恢复期4、恢复期①体温下降至正常;②瘀点瘀斑消失或溃烂结痂愈合③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脑实质损害征象好转④1〜3周痊愈(二)暴发型:1 、休克型: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①严重毒血症②大片坏死性紫癜;③顽固性休克;④DIC;⑤脑膜刺激征多缺如, 脑脊液多正常;⑥血培养阳性。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知识点.doc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知识点.doc

传染病学(医学高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知识点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单项选择题 7岁,女孩,急起发热3日,体温39~40℃,伴有剧烈头痛、呕吐,体查:脉搏100次/分,乏力,皮肤散在瘀斑,神志模糊,谵妄,脑膜刺激征阳性,已按流脑治疗。

根据以上资料,应属于该病的哪一型( )A .普通型 B .暴发型休克型 C .暴发脑膜脑炎型 D .暴发混合型 E .慢性败血症型 本题答案:A 本题解析:暂无解析 2、填空题 感染脑膜炎奈瑟菌后,最多见的感染为______________,流脑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__________。

本题答案:无症状带菌者;普通型 本题解析:无症状带菌者;普通型 3、单项选择题 流脑病人经抗感染、扩容和纠酸后,休克仍未纠正,最重要的治疗是( )A .肾上腺皮质激素 B .毛花苷C C .654-2 D .肝素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密----------------------------------封 ----------------------------------------------线----------------------E.EACA本题答案:C本题解析:暂无解析4、问答题张,男,6岁,突起畏寒、发热、头痛、呕吐8小时,神志模糊2小时于2004年3月3日入院。

病人现呕吐频繁,为胃内容物。

既往体健。

体格检查:T40℃,P126次/分,R25次/分,BP76/60mmHg;发育营养正常,嗜睡,检查不合作,四肢厥冷,全身可见大量瘀点;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存在;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腹平软,肝、脾未扪及,克、布氏征(-)。

血常规:WBC23109/L,N0.90。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核心知识点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核心知识点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核心知识点1.什么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由脑膜炎奈瑟菌感染脑膜或脑脊髓膜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按脑膜炎奈瑟菌表面特异性多糖抗原不同分为A、B、C、D、X、Y、Z、29E、W135、H、I、K、L 13个群(90%以上为A、B、C 3个群)。

我国流行菌群以A群为主,但近年屡有C群聚集性疫情以及B、W135等群的散发病例。

我省近年流脑疫情以B群散发为主,偶有出现W135、Y群散发病例。

人感染脑膜炎奈瑟菌后大多数表现为鼻咽部带菌状态,只有少数成为流脑患者。

该病在我国为乙类传染病。

2.流脑是怎样传播的?病原菌借咳嗽、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经空气中传播,因其在体外生活力极弱,故通过日常用品间接传播的机会极少。

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喂乳、接吻等对2岁以下婴儿传播本病有重要意义。

3.流脑的传染源有哪些带菌者和病人。

病人从潜伏期末开始至发病后10天内具有传染性。

病原菌存在于患者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中。

4.流脑在哪些季节容易发生流脑的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主,主要是因冬春季节气候寒冷,干燥,人体呼吸道的抵抗力差,致使呼吸道疾病易于流行所致。

发病从前一年11月份开始,次年2至4月份达高峰,5月份开始下降。

其他季节有少数散发病例发生。

发病因素与室内空气不流通,缺少阳光,居住拥挤,患上呼吸道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力低下等有关。

5.流脑的潜伏期及临床表现感染脑膜炎球菌病数小时~10天后会出现症状,一般为2~3天。

流脑起病急,有发热、畏寒、鼻塞、咽干、全身不适。

伴寒战、剧烈头痛、呕吐、呕吐可呈喷射状,皮肤和粘膜有出血点、烦躁不安、颈项强直,甚至嗜睡或昏迷,有的病人可出现面色苍白,口周发灰,四肢发凉,尿量减少等症状。

婴幼儿则有哭啼吵闹、烦躁不安、皮肤感觉过敏及惊厥等。

6.流脑有什么危害流脑有严重的危害性。

即使有适当的抗生素治疗,仍有约8-15%的病人死亡。

10-20%重症病例的存活者将留有长期后遗症,如智力障碍、听力损失等。

传染病学: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传染病学: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发病机制
细菌由人体鼻咽部侵入脑脊髓膜分三个步骤: 细菌粘附并透过黏膜、 进入血流(败血症期)、 侵入脑膜(脑膜炎期)。
发病机制
流脑普通型
人体免疫力弱、细菌致病力强
病原菌 自鼻咽部进入
血液
通过血脑屏障
脑脊髓膜
细菌大量繁殖并释放内毒素
细菌大量繁殖并释放内毒素
败血症
在败血症期,内毒素作用于 皮肤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传染病学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概述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感染是由多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 、真菌、寄生虫、螺旋体、朊毒体等)所致 的感染,它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包括 脑膜、脑实质(大脑、小脑、间脑、脑干等 )、脊髓、蛛网膜等的炎症或病灶形成。
概述
这种免疫部署包括: 1、血脑屏障和血管周围间隙不仅构筑了 一条天然防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 了炎症反应向脑实质伸展。
2、缺乏固有的淋巴组织和淋巴管,免疫活
性T、B细胞须由血液输入。
几个概念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由脑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神经胶质构成。
细菌:脑膜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 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沙门菌属、诺卡菌属、结核杆菌
病毒:乙型脑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埃可病毒及柯萨奇病毒、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疱疹病毒、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 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腺病毒及狂犬病毒 螺旋体:梅毒螺旋体、伯氏包柔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属立克次体 立氏立克次体、康氏立克次体、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 寒立克次体、恙虫病立克次体、埃立克属 原虫及蠕虫:疟原虫、阿米巴原虫、耐格里原虫、广州血管圆线 虫、粪类圆线虫 真菌:新型隐球菌

传染病学-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传染病学-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八、预 后
v 普通型:预后良好 v 暴发型:尤其是脑膜脑炎型与混
合型预后差,病死率高 v 2岁以下幼儿及高龄患者预后亦差
九、治 疗
(一)普通型流脑的治疗
v 一般治疗
ø 隔离治疗 ø 支持治疗 ø 预防并发症
v 病原治疗
ø 原则是尽早、足量应用敏感抗菌药物
v 流脑常选用的抗菌素
ø 青霉素:最常用的抗生素 ø 氯霉素 :一般不首选 ø 头孢霉素:常用头孢噻肟(cefotaxime),疗
(一)轻型
v 临床表现不典型
ø 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ø 皮肤黏膜可见少许出血点 ø 无脑膜刺激征或不明显 ø 脑脊液基本正常 ø 咽拭子可培养出病原菌
(二)普通型
v 是最常见类型 v 占症状明显病例的90%以上 v 临床经过有前驱期、败血症期、
脑膜炎期及恢复期四个阶段
ø 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 l 部分病人有低热、咽痛、咳嗽
v 脑脊液
ø 压力显著升高
ø 混浊、呈化脓性改变 ø 有核细胞数高,蛋白含量增高 ø 糖和氯化物减少 ø 病程早期或休克型脑脊液改
变可不典型
v细菌学检查
ø 直接涂片 皮肤瘀点、脑脊液可找到病原体
ø 细菌培养 取皮肤瘀点组织液、血、脑脊液、
鼻咽拭子等标本培养
v 免疫学检查
ø 特异性抗原的检测 ø 特异性抗体的检测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Meningococcal Meningitis
山东大学 陈士俊
概述
v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meningococc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
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引
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公共卫生重要知识点:流行病学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

公共卫生重要知识点:流行病学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

公共卫生重要知识点:流行病学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对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考试流行病学的部分知识以思考题的形式做了汇总,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概述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化脓性脑膜炎。

潜伏期1~7日,一般2~3日。

二、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以带菌者为主。

1.带菌者无任何临床症状,不易被发现。

因此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大。

2.患者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均有传染性,但一般不超过发病后10日。

三、传播途径1.病原菌咳嗽、喷嚏等形成的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

在空气不流通处2米以内的接触者均有被感染的危险。

室内活动多、空气流通不畅、居住拥挤、人口流动等均有利于本病的传播。

2.因本菌在体外生活力极弱,故玩具及日用品间接传播的机会极少,但同睡、喂奶、接吻等密切接触对2岁以下婴幼儿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四、易感人群人群易感性与体内抗体水平密切相关。

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因抗体水平下降,发病率最高。

人感染后可对本菌群产生持久的免疫力。

随年龄增加由于可在隐性感染中获得免疫力,故发病率逐渐下降。

五、流行特征1.遍及各地,呈散发或大、小流行,大约3-5年1次小流行,7-10年出现1次较大流行。

这是由于相隔一定时间后人群免疫力下降,新的易感者逐渐累积增加的缘故。

2.发病较多的时间为冬春季节,11-2月开始上升,2-4月为高峰,5月起迅速下降。

例题:流脑的潜伏期一般是?A. 1~7天B. 7~10天C. 10~15天D. 15~20天正确答案:A。

2018年甘肃临床医学理论《传染病学》重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018年甘肃临床医学理论《传染病学》重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018年甘肃临床医学理论《传染病学》重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018年临床助理医师考试时间在8月25日,考生要好好备考,争取一次性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一些临床助理医师的重要考点,希望对备考的小伙伴会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更多精彩资料关注医学考试之家!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为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

典型流脑脑脊液呈化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带菌者和流脑病人。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隐性率高,可获持久免疫,有交叉免疫但不持久。

【临床表现】潜伏期2~3天,最短1天,最长7天一、普通型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大多无症状,部分可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低热、咳嗽、咽喉疼痛、鼻咽黏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持续1~2天,容易误诊;鼻咽拭子培养阳性。

败血症期:有寒战、高热、伴全身中毒症状,头痛及全身痛,精神萎靡、70%以上有皮肤粘膜瘀点或瘀斑、部位多见于四肢软腭眼结膜及臀部、持续1~2天。

脑膜脑炎期:多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持续2-5天,发热、感染中毒症状。

①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颅高压症状;②脑膜刺激症:颈项强直、Brudzinski征和Kernig 征阳性;③脑炎症状:谵妄、抽搐、神志障碍。

恢复期:体温下降、瘀点瘀斑消失或溃烂结痂愈合、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脑实质损害征象好转、1~3周内痊愈。

二、暴发型暴发型休克型:①严重毒血症②大片坏死性紫癜③顽固性休克④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⑤脑膜刺激征多缺如,脑脊液多正常⑥血培养阳性。

暴发型脑膜脑炎型:①脑实质损害严重:昏迷,抽搐②脑疝形成:枕骨大孔疝,天幕裂孔疝③呼吸衰竭:周围性、中枢性④局限性神经系统定位体征⑤CSF改变:典型呈化脓性。

混合型:①严重全身毒血症症状②顽固性休克、大片瘀斑③脑实质损害:抽搐、昏迷、呼衰、脑疝④预后极其严重三、轻型:轻型流脑仅有瘀点瘀斑;儿童流脑不典型;老年流脑上呼吸道症状多、病程长、病情重、并发症多,预后差,病死率高,WBC可不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执业医师《传染病学》复习笔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概述:
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氏菌(脑膜炎双球菌)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临床主要表现:突然高热、剧烈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及脑膜刺激症状,部分可有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

本病冬春季多发,儿童多见。

一、病原学:
脑膜炎球菌或称奈瑟氏菌,G阴性,肾形或豆形,多呈凹面相对成双排列;人体是唯一天然宿主;专性需氧,营养要求高,分A.B.C等13群及若干亚群,以A.B.C多见。

外界不易生存,产生自溶酶。

内毒素、菌毛及外膜蛋白是其致病的重要因素。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病人,潜伏末期及病后10日。

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流行期间可达50%,以A群为主,非流行期间以B群多见。

2、传播途径:呼吸道直接传播。

3、易感人群:6月~5岁儿童易发病。

6月以内有来自母体的抗体,故很少发病。

成年人经反复隐性感染可产生保护性抗体,感染者较少。

本病隐性感染率高。

4、流行特征:季节性,冬春多发;周期性,3~5年小流行,7~10年大流行。

三、病理:
1、败血症:主要为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壁炎症、坏死,血管内血栓形成,血管周围出血导致皮肤及内脏出血。

2、脑膜炎:主要病变部位在软脑膜和蛛网膜。

表现为脑膜血管充血、出血、渗出,大量纤维蛋白及血浆外渗、中性粒细胞浸润,导致脑脊液化脓性改变。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1~10天,平均2~3天。

根据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不同分为:普通型、暴发型、轻型、慢性型。

★(一)普通型:
1、前驱期:低热、咽痛、咳嗽等上感表现。

2、败血症期:
①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

②皮肤粘膜瘀点瘀斑70%以上。

3、脑膜炎期:此期多与败血症期同时存在,持续2~5天
⑴发热、感染中毒症状加重
⑵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①颅高压症状:剧烈头痛、频繁呕吐
②脑膜刺激症:颈项强直、Brudzinski征和Kernig征阳性
③脑炎症状:谵妄、抽搐、神志障碍、恢复期
4、恢复期
①体温下降至正常;
②瘀点瘀斑消失或溃烂结痂愈合
③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脑实质损害征象好转;
④1~3周痊愈
(二)暴发型:
1、休克型: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
①严重毒血症
②大片坏死性紫癜;
③顽固性休克;
④DIC;
⑤脑膜刺激征多缺如,脑脊液多正常;
⑥血培养阳性。

2、脑膜脑炎型:主要表现为脑膜和脑实质损伤
①脑实质损害严重:昏迷
②脑疝形成:枕骨大孔疝,天幕裂孔疝
③呼吸衰竭
④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
⑤CSF改变
3、混合型:休克型和脑膜脑炎型症状
①严重全身毒血症症状
②顽固性休克、大片瘀斑
③脑实质损害:抽搐、昏迷、呼衰,脑疝
④预后极其严重
(三)轻型:多见于流行后期,病变轻。

表现为低热、头痛、呼吸道症状。

出血点及脑膜刺激征轻。

脑脊液多正常。

(四)慢性败血症型:
1、婴幼儿流脑
①表现不典型;②呼吸道症状及消化道症状明显;③神经系统表现为烦躁、惊厥、尖叫;④囟门隆起,脑膜刺激征不明显。

2、老年流脑
①暴发型发生率高;②呼吸道症状、意识障碍重,皮肤瘀点多;
③病程长,并发症多,病死率高;④白细胞可不高。

五、实验室检查:
1、血象:WBC升高,20X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

DIC 者血小板减少。

★2、脑脊液检查:压力升高;外观混浊;白细胞升高明显,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升高,糖及氯化物明显减低。

★3、细菌学检查:
①涂片:瘀点组织液、脑脊液沉淀液涂片G染色。

②细菌培养:血及脑脊液细菌培养。

4、免疫学检查:
多应用于已用抗菌素后,细菌学检查阴性者。

特异性抗原检查;特异性抗体检查。

5、其他:RIA法检测脑脊液β2微球蛋白;鲎试验;PCR方法检测核酸。

六、诊断:
1、流行季节,易感人群。

2、临床表现: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脑膜刺激征。

3、有感染性休克及昏迷、抽风、呼衰者为暴发型。

4、血白细胞升高,脑脊液化脓病变,细菌学阳性。

七、治疗:
(一)普通型:
1、一般治疗:
2、病原治疗:在流脑应用抗生素时,既要考虑抗生素的敏感性,同时应考虑抗生素通过血脑屏障的能力。

(1)★【首选】青霉素:10~30%通过血脑屏障,故要求大剂量。

目前无耐药。

成人20万μ/kg/日,儿童20~40万μ/kg/日。

5~7天为一疗程。

(2)氯霉素: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易通过血脑屏障,达血浓度的30~50%。

成人2~3g/日,儿童50mg/日,5~7日。

副作用明显,不首选。

(3)头孢类:抗菌作用强。

易通过血脑屏障。

副作用小。

价格贵,费用高。

(4)磺胺类:SD、 SMZ抗菌作用强,但已有耐药。

易通过血脑屏障,50~70%。

作用有血液、肾损害及过敏。

3、对症治疗;
(1)高热可用物理降温及药物。

(2)脱脑水肿:20%甘露醇,0.5~1g/kg/次
(二)暴发型:
1、休克型:
(1)尽早应用抗生素,青霉素 20~40万μ/kg/日
(2)迅速纠正休克,扩容和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3)肾上腺皮质激素。

(4)DIC的治疗:
肝素的应用:淤点淤斑增多增大、血小板减少。

凝血因子的应用:高凝纠正后可用鲜血、血浆。

(5)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如西地兰等。

2、脑膜脑炎型:
(1)抗生素的应用
(2)脱脑水肿
(3)皮质激素的应用
(4)呼吸衰竭的处理
(5)对症处理:高热、抽风的处理。

例题:
1、构成传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A 传染源、传播途径
B 传染源、易感人群
C 病原的毒力、数量
D 病原体、人体
E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2、传染病流行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环节是:
A 病原体、人体及其所处的环境
B 病原体、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C 病原体毒力、数量及适当的侵入门户
D 病原体、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E 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3、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的主要区别是
A 是否有病原体
B 是否有传染性
C 是否有感染后免疫
D 是否有发热
E 是否有毒血症症状
参考答案
1 D
2 E
3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