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唐诗三百首七言绝句《芙蓉楼送辛渐》阅读 精品

合集下载

《芙蓉楼送辛渐》唐诗鉴赏

《芙蓉楼送辛渐》唐诗鉴赏

《芙蓉楼送辛渐》唐诗鉴赏
《芙蓉楼送辛渐》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
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在大地上,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

清晨,当我送别友人之时,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样晶莹纯洁。

释义
“芙蓉楼”是黔阳(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的名楼,那还有王昌龄的石像和介绍。

“送”是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这首诗是作者在江宁做官时写的。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满江。

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地。

平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一片冰心在玉壶:我的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喻人清廉正直。

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芙蓉楼送辛渐阅读理解

芙蓉楼送辛渐阅读理解

芙蓉楼送辛渐阅读理解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律。

全诗通过描写盛唐时期的芙蓉楼、描绘辛渐离别芙蓉楼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辛渐的崇敬之情和王朝兴盛的愿景。

首先,诗中描绘了盛唐时期繁华的芙蓉楼。

诗中提到,“芙蓉楼送辛渐”,芙蓉楼是当时长安城中一座著名的楼阁,象征着唐代盛世的繁荣景象。

作者以芙蓉楼作为背景,为辛渐的离别增添了壮丽和豪华的氛围。

其次,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辛渐的崇敬之情。

诗中写道,“深知身在此楼中,不能寄远思千里”。

这句话传达了作者对辛渐的思念之情和敬佩之意。

辛渐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官员,因其离开芙蓉楼而感到愁绪万千,作者对其的心情表示理解和同情。

最后,诗中抒发了作者对王朝兴盛的期望和愿景。

诗中写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句描写作者内心感慨万分,希望王朝长久延续,百废待兴的景象。

作者通过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王朝盛世的祝福和期望。

总结起来,《芙蓉楼送辛渐》是王之涣描写盛唐时期芙蓉楼和辛渐离别的一首诗。

通过诗中的描绘和抒发情感,作者表达了对辛渐的崇敬之情和对王朝兴盛的愿望。

这首诗具有浓厚的时代背景,展现了唐代繁华和盛世之美。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翻译及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翻译及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翻译及赏析芙蓉楼送辛渐原文、翻译及赏析芙蓉楼送辛渐原文、翻译及赏析1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及注释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gū)。

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后,独自面对着楚山离愁无限!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

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

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地的山。

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hú)。

到了洛阳,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译文及注释译文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后,独自面对着楚山离愁无限!到了洛阳,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注释芙蓉楼: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

”一说此处指黔阳(今湖南黔城)芙蓉楼。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

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地的山。

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原文、注释、译文及欣赏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原文、注释、译文及欣赏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原文、注释、译文及欣赏原文:《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后,独自面对着楚山离愁无限!到了洛阳,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注释:芙蓉楼: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

”一说此处指黔阳(今湖南黔城)芙蓉楼。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

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平明即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

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每天清晨的3~5时,即是我们古时讲的五更。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地的山。

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玉壶:玉做的壶。

比喻人品性高洁。

欣赏:此诗选自《全唐诗》。

王昌龄在名家如林的盛唐时代,曾赢得“诗家天子”的称号。

他是七绝的圣手,现存一百八十余首诗中,七绝占近一半。

明朝人杨慎说:“龙标(王昌龄曾任龙标县尉)绝句,无一篇不佳。

”此诗是他七绝送别题材的名篇,作于天宝初年(约741)贬江宁县(今南京市)丞之时。

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角,登临可以俯瞰长江,远望楚地,常是文人墨客登临饯别之所。

《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五江南道润州:“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为芙蓉楼。

”辛渐是王昌龄的挚友,此番远道来探望遭贬的诗人,可能是将取道润州(今镇江市)到扬州,再北上洛阳。

诗人感激他的一片深情,由江宁一直送行到润州。

千里相送终有一别,于是俩人联袂携手,登楼话别。

古诗文《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古诗文《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古诗文《芙蓉楼送辛渐》赏析芙蓉楼送辛渐唐朝: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译文及注释【译文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在大地上,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

清晨,当我送别友人之时,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样晶莹纯洁。

】【释义“芙蓉楼”是黔阳(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的名楼,那还有王昌龄的石像和介绍。

“送”是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这首诗是作者在江宁做官时写的。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满江。

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地。

平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一片冰心在玉壶:我的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比喻人清廉正直。

】芙蓉楼送辛渐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

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

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

“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赏析(含译文)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赏析(含译文)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赏析(含译文)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韵译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直译】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注释】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

”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这首诗是作者在江宁做官时写的。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

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地的山。

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写作背景】诗中芙蓉楼原名西北楼,遗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

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为江宁(今南京市)丞,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诗原题共两首,第二首说到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赏析】“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

),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

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

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古诗赏析及翻译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古诗赏析及翻译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古诗赏析及翻译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古诗赏析及翻译《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古诗赏析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片冰心在玉壶上一句是:洛阳亲友如相问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蓉楼”是黔阳(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的名楼,那还有王昌龄的石像和介绍。

“送”是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1、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这首诗是作者在江宁做官时写的。

3、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4、连江:满江。

5、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6、平明:天亮的时候。

7、客:指辛渐。

8、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9、孤:独自,孤单一人。

10、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11、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12、一片冰心在玉壶:我的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比喻人清廉正直。

【诗文解释】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邈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

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译文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在大地上,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

清晨,当我送别友人之时,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样晶莹纯洁。

【赏析】本诗写于唐开元二十九年之后,诗中提的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诗词鉴赏-古诗-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诗词鉴赏-古诗-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原文及诗词鉴赏-古诗-赏析王昌龄(?~约 756 )唐朝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 (今陕西西安 )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 " 二人数年同笔砚 " (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 ,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 ,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路过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季被委任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世称王江宁。

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 (今湖南黔阳 )县尉。

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托深切的怜悯与。

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说明]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的西北角。

辛渐:王昌龄的朋友。

这首诗是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辛渐去洛阳时所作。

“寒雨”二句的意思是说:昨夜下了一场秋雨,水涨江满;天亮时送你回洛阳,眺望你将行经的楚地,使我感觉孤单。

寒雨:秋雨。

连江:满江。

夜入吴:夜晚秋雨入镇江。

镇江属吴地,故说“夜入吴”。

平明:天刚亮。

客:指辛渐。

楚山:指辛渐将行经的楚地。

“洛阳” 二句的意思是说:假如洛阳的亲友向你问起我的状况,你就告诉他们:我的心就象盛在玉壶的冰那样洁白透明。

平明:清早。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因此称这一带为楚山。

冰心:比喻心的贞洁。

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廉洁正直。

[ 译诗 ] 昨夜,秋雨绵绵洒向吴地江天,今晨,我在芙蓉楼送客面对孤单的楚山。

洛阳的亲友挚友假如咨询我的现况,请告诉他们我依旧冰心一片,装在洁白的玉壶中。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

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氛围。

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既写出了友人的去处,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

三、四句,写的是自己,仍与送别之意相符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三百首七言绝句:《芙蓉楼送辛渐》阅读详细的内容就随欢迎赏析!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解】
1、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

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

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2、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

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3、平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地的山。

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孤独自,孤单一人。

4、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5、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译文】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鉴赏】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

,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

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

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

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

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

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

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

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