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和等腰三角形

合集下载

第18讲 等腰三角形与轴对称

第18讲 等腰三角形与轴对称

(2)作CH⊥BQ交BQ于H,则PQ=2HQ,
在Rt△BHC中,由已知和(1)得∠CBH=∠CAO=30°, ∴CH=4. 在Rt△CHQ中,HQ= CQ2 CH 2 52 42 =3,
∴PQ=2HQ=6.
【对点训练】
7.(2011·茂名中考)如图,已知△ABC 是等边三角形,点B,C,D,E在同 一直线上,且CG=CD,DF=DE, 则∠E=______度. 【解析】∵DF=DE,∴∠E=∠DFE= 1 ∠GDC.同理,
பைடு நூலகம்
特 折叠问题是轴对称变换,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折叠 别 前后的图形全等. 提 醒
【例1】(2011·昭通中考)如图所示,将矩形纸片ABCD折叠, 使点D与点B重合,点C落在点C′处,折痕为EF,若 ∠EFC′=125°,那么∠ABE的度数为( )
(A)15°
(B)20°
(C)25°
(D)30°
180 80 50 . 2
4.(2012·宁波中考)如图,AE∥BD,C是BD
上的点,且AB=BC,∠ACD=110°,则∠EAB =________度. 【解析】∵∠ACD=110°,∴∠ACB=70°. ∵AB=BC,∴∠BAC=∠ACB=70°.
∵AE∥BD,∴∠EAC=∠ACD=110°,
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相等 60° (1)性质:①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_____,三个角都等于_____. 三条 ②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_____对称轴. ③三线合一. (2)判定:
等边 ①三个内角都是60°的三角形是_____三角形.
②有一个内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即时应用】
垂直且平分 (1)定义:___________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 分线.

轴对称图形有哪些

轴对称图形有哪些

轴对称图形有哪些
轴对称图形有: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
1、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四条边都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具有不稳定性(易变形);
2、长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长方形;两条对角线相等;对边平行且相等;具有稳定性;
3、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顶角是直角;底边上的高等于腰上的高;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4、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5、等腰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等腰梯形的判定:在同一个梯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6、菱形:具有一个角为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7、圆:圆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的定义域是所有的实数;
8、扇形:由圆心角的角度和弧度决定的图形叫做扇形;
9、圆锥:由圆锥面、底面圆和母线组成的几何体叫做圆锥;10、球:在地球表面,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天然形体叫做球;11、椭圆:定义:过焦点的圆叫做椭圆;12、双曲线:定义:过焦点的双曲线;13、抛物线:定义:与x 轴有两个交点的曲线叫做抛物线;14、直线:无限长的,平行于x 轴y 轴的线段叫做。

2022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三章 轴对称13.3 等腰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2022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三章 轴对称13.3 等腰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第十三章 轴对称
13.3 等腰三角形
13.3.1 等腰三角形 第2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知识点一 等角对等边
1.如图,在△ABC中,∠B=∠C,AB=5,则AC的长为( D )
A.2
B.3
C.4
D.5
2.如图,已知OC平分∠AOB,CD∥OB,若OD=8 cm,则CD等于( A )
A.8 cm B.4 cm
C.15 cm
D.20 cm
3.(课本P79练习T1改编)如图,在△ABC中,AB=AC,∠A=36°,BD平 分∠ABC交AC于点D,则图中等腰三角形有___△__A_B_C_,__△__A_B_D_,__△__B_D_C___.
4.如图,在△ABC中,BD⊥AC,∠A=50°,∠CBD=25°,若AC=3 cm,则AB=___3_c_m___.
C.8个
D.9个
考查角度一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1.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在边AC,AB上,BD与CE交于点O, 给出下列三个条件:①∠EBO=∠DCO;②BE=CD;③OB=OC. (1)上述三个条件中,由哪两个条件可以判定△ABC是等腰 三角形?(用序号写出所有成立的情形) (2)请选择(1)中的一种情形,写出证明过程.
9.在如图所示的三角形中,若AB=AC,则能被一条直线分成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在如图所示的正方形网格中,网格线的交点称为格点.已知点A,B是两
格点,如果点C也是图中的格点,且使得△ABC为等腰三角形,那么这样
的点C有( C )
A.6个
B.7个
5.如图,在△ABC中,AB=AC,D是AB上一点,过点D作DE⊥BC于点E, 并与CA的延长线交于点F,试判断△AD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解:△ADF是等腰三角形.理由如下:∵AB=AC, ∴∠B=∠C.∵DE⊥BC,∴∠DEB=∠DEC=90°, ∴∠BDE+∠B=90°,∠F+∠C=90°, ∴∠BDE=∠F.∵∠BDE=∠ADF, ∴∠ADF=∠F,∴AF=AD, ∴△ADF是等腰三角形.

初中数学轴对称与等腰三角形

初中数学轴对称与等腰三角形

1. 轴对称及等腰三角形性质的综合应用2. 全等三角形与轴对称、旋转、平移变换的综合应用中考要求重难点轴对称与等腰三角形版块一 轴对称☞垂直平分线类垂直平分线:“垂直平分线上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主要是转化线段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轴对称有关作图中,应用更为广泛【例1】 如图ABC ∆中,AD 平分BAC ∠,DG BC ⊥且平分BC ,DE AB ⊥于E ,DF AC ⊥于F .⑴说明BE CF =的理由;⑵如果AB a =,AC b =,求AE ,BE 的长.GFE DC BA【例2】 如图,AB AC =,AD AE =,BE 和CD 相交于点O ,AO 的延长线交BC 于点F 。

求证:BF FC =。

FOEDCBA☞双对称轴路程和最短问题【例3】 如图,30AOB ∠=︒,角内有点P ,且5OP =,在角的两边有两点Q 、R(均不同于O 点),则PQR △的周长的最小值为 .例题精讲OB【巩固】如图,在POQ ∠内部有M 点和N 点,同时能使MOP NOQ ∠=∠,这时在直线OP 上再取A 点,使从A 点到M 点及N 点的距离和为最小;在直线OQ 上也取B 点,使从B 点到M 点和N 点的距离和也最小.证明:AM AN BM BN +=+.QONMB A☞多对称轴路程和最短问题【例4】 如图,当点A 与123l l l 、、连续相撞时,假设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求作出点A 向点B 运动时的最短路程32l【例5】 如图,矩形台球桌ABCD 上有两个球P Q 、,求作一击球路线,使P 球顺次撞击球桌四边后再撞击Q 球(球撞击桌边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平移路程和最短问题【例6】 如图,在a 上找到M 、N 两点,且10MN =,M 在N 的左边,使四边形ABMN 的周长最短。

BAa【巩固】如图,A B ,两村相隔一条河,为使两村之间行程最短,应在河的什么位置架一座桥?(河岸可看成平行线,桥是垂直于河岸的)l 2l 1B☞轴对称与路程差最大问题【例1】 已知:A 、B 两点在直线l 的同侧,在l 上求作一点M ,使得||BM AM -最大。

初中数学简单的轴对称-等腰三角形

初中数学简单的轴对称-等腰三角形

达标测评
证明:过点 D 作 DG∥AC 交 BC 于点 G,如图所示. ∵DG∥AC, ∴∠GDF=∠E,∠DGB=∠ACB.
在△GDF 和△CEF 中,

∴△GDF≌△CEF(ASA), ∴GD=CE. ∵BD=CE, ∴BD=GD, ∴∠B=∠DGB=∠ACB, ∴△ABC 是等腰三角形.
09 精选精练
C 3、等腰三角形有一个角的度数是 80 ,则另两个角的度数可能是 ( )
A. 40 , 40
B. 20 , 20
C. 80 , 20
D.30 ,50
4、如图,若△ ABC 是等边三角形,AB=6,BD 是∠ABC 的平分线,延长 BC 到点 E,
9 使 CE=CD,则 BE=________.
5、如图,△ ABC 是等边三角形,AB=4,AD 平分∠BAC 交 BC 于点 D,E 是 AC 的中
题型(考点)二:三线合一
【变式 2-2】如图,在△ ABC 中,∠A=90°,AB=AC,D 为 BC 的中点,E,F 分别是 AB,AC 上的点,且 BE=AF.试说明:DE=DF.
题型(考点)二:三线合一
解:如图,连接 AD. ∵AB=AC,D 为 BC 的中点,∴AD⊥BC.
(第 3 题) ∴∠ADB=90°. ∴∠BAD=∠DAC=12∠BAC. ∵AB=AC,∠BAC=90°, ∴∠B=∠C=45°.
③过点 A 作 AD⊥BC,垂足为点 D
④作 BC 边的垂直平分线 AD,交 BC 于点 D
A.1 个
B.2 个
C.3 个
D.4 个
题型(考点)四:角平分线求长度
【变式 4-2】如图,BD 为△ ABC 角平分线,∠ABC=∠C,∠CBD=∠A,则图

专题十九 轴对称与等腰三角形-知识点与题型全解析(解析版)

专题十九 轴对称与等腰三角形-知识点与题型全解析(解析版)

19 轴对称与等腰三角形考点总结【思维导图】【知识要点】知识点1 图形的轴对称轴对称概念:有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两个图形关于直线对称也叫做轴对称.轴对称的性质:1、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在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轴对称图形概念: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对称轴必须是直线)轴对称图形的性质(重点):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类似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连接任意一对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轴对称图形上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联系与区别画一图形关于某条直线的轴对称图形步骤:1.找到关键点,画出关键点的对应点,2.按照原图顺序依次连接各点。

用坐标表示轴对称:1、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2、点(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1.下面四个手机应用图标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A.B.C.D.【答案】DA、既不是轴对称图形,也不是中心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B、是中心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C、既不是轴对称图形,也不是中心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D、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正确.故选D.2.图中由“○”和“□”组成轴对称图形,该图形的对称轴是直线()A.l1B.l2C.l3D.l4【答案】C【解析】观察可知沿l1折叠时,直线两旁的部分不能够完全重合,故l1不是对称轴;沿l2折叠时,直线两旁的部分不能够完全重合,故l2不是对称轴;沿l3折叠时,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故l3是对称轴,所以该图形的对称轴是直线l3,故选C.3.甲骨文是我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下列甲骨文中,不是轴对称的是()A.B.C.D.【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B.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C.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D.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正确.4.下列图形中一定是轴对称图形的是()A.B.C.D.【答案】D【解析】A、40°的直角三角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故不符合题意;B、两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不一定是轴对称图形,故不符合题意;C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故不符合题意;D矩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故符合题意,故选D.5.下列图形:其中是轴对称图形且有两条对称轴的是()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A【解析】1有两条对称轴;2有两条对称轴;3有四条对称轴;4不是对称图形故选A.题型一画对称轴的方法例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的顶点A(0,1),B(3,2),C(1,4)均在正方形网格的格(1)画出△ABC关于x轴的对称图形△A1B1C1;(2)将△A1B1C1沿x轴方向向左平移3个单位后得到△A2B2C2,写出顶点A2,B2,C2的坐标.【答案】(1)答案见解析;(2)A2(﹣3,﹣1),B2(0,﹣2),C2(﹣2,﹣4).【解析】(1)、如图所示:△A1B1C1,即为所求;(2)、如图所示:△A2B2C2,即为所求,点A2(﹣3,﹣2),B2(0,﹣3),C2(﹣2,﹣5)跟踪训练一1.如图,在正方形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格点三角形(顶点是网格线的交点的三角形)ABC 的顶点A,B的坐标分别为(-4,5),(-2,1).(1)写出点C 及点C 关于y 轴对称的点C ′的坐标;(2)请作出△ABC 关于y 轴对称的△A ′B ′C ′;(3)求△ABC 的面积.【答案】 (1)点C (-1,3), 点Cˊ(1,3);(2)详见解析;(3)面积为4【解析】(1)点C (-1,3),点C ˊ(1,3);(2)如图所示;(3)S △ABC =3×412-⨯2×312-⨯1×212-⨯2×4=12﹣3﹣1﹣4=4.2.在33⨯的正方形格点图中,有格点ABC ∆和DEF ∆,且ABC ∆和DEF ∆关于某直线成轴对称,请在备用图中画出4个这样的DEF ∆.【答案】见解析.【解析】如图,①,两个三角形关于大正方形的水平对称轴对称;②,两个三角形关于过C 点的水平线对称,此时C 和F 重合;③,两个三角形关于大正方形的竖直对称轴对称;④,两个三角形关于大正方形的过B 点的对角线对称轴对称,此时B 和E 重合,4个DEF ∆即为所画.题型二 根据轴对称求坐标或字母的取值范围例2.已知点P (3,2),则点P 关于y 轴的对称点P 1的坐标是 ,点P 关于原点O 的对称点P 2的坐标是 .【答案】(-3,2);(-3,-2)【解析】试题分析:关于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特征是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互为相反数,从而点P (3,2)关于y 轴对称的点P 1的坐标是(-3,2)。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轴对称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轴对称

判定定理法
判定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为“在一个三 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则这两 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判定方法
通过比较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大小,如 果两个角相等,则该三角形是等腰三 角形。
03
等腰三角形与轴对称的应用
几何图形中的应用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等腰三角形具有对称性,其两条等腰边关于底边所在的直线对称 。
综合练习题
组合题
将等腰三角形和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进行 组合,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题目。例如, 让学生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既是等腰三角 形又是轴对称图形,或者让学生求一个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对称点等。
VS
拓展题
将等腰三角形和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进行拓 展,设计一些拓展性的题目。例如,让学 生研究一些特殊的等腰三角形和轴对称图 形,如正三角形、正方形等。
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两个底角 相等,并且底边上的中点到两腰 的距离相等。此外,等腰三角形 有一个对称轴,即底边的中线。
分类与特点
等腰三角形的分类
根据顶角和底角的不同,等腰三角形可以分为锐角等腰三角 形、直角等腰三角形和钝角等腰三角形。锐角等腰三角形是 最常见的类型。
等腰三角形的特点
等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因为它的两边长度相等,所以它不 容易变形。此外,等腰三角形在几何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建筑设计、工程绘图和计算机图形学等领域。
3
代数式与等腰三角形的关系
等腰三角形的代数式表示与代数式的对称性有密 切关系。
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建筑学中的应用
工程学中的应用
等腰三角形在建筑学中具有广泛应用 ,如金字塔、埃菲尔铁塔等建筑物的 设计都利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在工程学中,可以利用等腰三角形的 性质进行测量、计算等工作,提高工 作效率和精度。

八年级数学上册 2.5《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等腰三角形要点全析素材 (新版)苏科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 2.5《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等腰三角形要点全析素材 (新版)苏科版

要点全析:等腰三角形1.等腰三角形(isosceles triangle)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如图14-3-1,△ABC中,AB=AC,则△ABC是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一条边BC叫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顶角,如∠BAC,底边和腰的夹角∠ABC和∠ACB叫底角.如图14-3-2中,∠C=90°,AC=BC,那么,AC、BC为腰,AB边为底,∠A、∠B为底角,∠C为顶角.【说明】要理解等腰三角形的定义,需注意以下几点:(1)等腰三角形的底不一定在下方,而顶角不一定在上方,如图14-3-2中,AB为底,∠C为顶角.它是根据两腰的位置来确定的.(2)等腰三角形的三边仍要满足条件: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若图14-3-1中,AB=AC=m,BC=a,则2m>a,即m>a/2时,才能构成三角形,否则不成立.如边长分别为2,2.5的三条线段不能构成三角形,因为2+2<5.例如:(1)下列各组数据为边长时,能否组成三角形?①a=2,b=3,c=5;②a=4,b=3,c=2;③a=1,b=2,c=2;④a=2 005,b=2 004,c=2 008.(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为6 cm,7 cm,求其周长.(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2 cm,7 cm,求其周长.解:(1)①由于2+3=5,即a+b=c,而不满足a+b>c,∴不能组成三角形.②由于2+3=5>4,即b+c>a,所以a、b、c可以组成三角形.③由于1+2>2,即a+b>c,所以a、b、c可以组成三角形.④由于a+b>c,因此a、b、c可以组成三角形.(2)因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6 cm、7 cm当腰长为6 cm时,周长为6+6+7=19(cm)当腰长为7 cm时,周长为6+7+7=20(cm).∴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9 cm或20 cm.(3)因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2 cm,7 cm,所以腰长为7 cm,而不能是2 cm.若为2 cm,则2+2=4<7,不能组成三角形.因此周长为7+7+2=16(cm),∴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 cm.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如图14-3-3,△ABC中,AB=AC,则∠B=∠C证法一:(利用轴对称)过点A作△ABC的对称轴AD.∵AB=AC,∴点A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又∵AD为△ABC的对称轴,∴△ABD≌△ACD(轴对称性质).∴∠B=∠C证法二:(作顶角平分线)过点A作AD平分∠BAC交BC于D,如图14-3-3,在△ABD和△ACD中⎪⎩⎪⎨⎧∠∠ADADCADBADACAB===∴△ABD≌△ACD(SAS).∴∠B=∠C【说明】还可以作底边BC的中线和高来证明.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简称“三线合一”)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线相互重合.如图14-3-6,在△ABC中,AB=AC,AD为顶角的平分线,那么AD既是中线,又是高线,这三条线重合.在使用时,在这三条线段中,只要作出其中一条,另外两条也就可以认为作出来了.即△ABC中,AB=AC,若AD平分∠BAC,则AD⊥BC,BD=CD;若BD=CD,则AD⊥BC,∠BAD=∠CAD;若AD⊥BC,则BD=DC,∠BAD=∠CAD.因此,等腰三角形中的这条线非常重要,一旦作出,边、角的等量关系就都有了.【说明】(1)“三线合一”仅限于等腰三角形中才有,其他三角形中没有.(2)在一般三角形中,这三条线是不会重合的.如图14-3-7,在△ABC中,AD为高,AE为中线,AF平分∠BAC,因此,这三条线不重合.只有等腰时,三条线才会重合;反过来,若某一三角形中三线重合,则该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3)在今后的证明题中,经常会使用“三线合一”进行证明.例如:△ABC中,AB=AC,BD⊥AC交AC于D,如图14-3-8.求证:∠BAC=2∠DBC证法一:在△BCD中,∵BD⊥AC,∴∠BDC=90°.∴∠DBC=90°-∠C.在△ABC中,∵AB=AC,∴∠ABC=∠ACB.∴∠BAC=180°-(∠ABC+∠ACB)=180°-2∠ACB=2(90°-∠C).∴∠BAC=2∠DBC证法二:借助于三线合一的性质,过A作AM⊥BC于M,则AM平分∠BAC,∴∠BAC=2∠BAM=2∠CAM.又∵BD⊥AC交AC于D,AM⊥BC交BC于M,∴∠DBC=90°-∠C又∵AM⊥BC,∴∠CAM=90°-∠C,∴∠DBC=∠CAM4.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轴对称性)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上的中线(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如图14-3-9,△ABC中,AB=AC,AD平分∠BAC,则△ABC的对称轴为AD所在的直线,△ABD≌△ACD.过D作DE⊥AB,交AB于E,作DF⊥AC,交AC于F.由△ABD≌△ACD可知DE=DF.同理,过D分别作AB、AC边上的中线和角平分线,它们都相等.因此,得到等腰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结论.重要结论:过等腰三角形底边的中点向两腰所作的高线、中线以及角平分线,其与两腰所截得的线段都分别对应相等.5.等腰三角形的性质4(两腰上的对应线段相等)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高线和两底角平分线对应相等.例如:如图14-3-10,△ABC中,AB=AC,若BD、CE分别为AC、AB边上的高线,则BD =CE.证明:∵AB=AC,∴∠ABC=∠ACB(等边对等角).又∵BD⊥AC,CE⊥AB,∴∠BDC=∠CEB=90°.在△BCD和△CBE中,⎪⎩⎪⎨⎧∠∠∠∠,=,=,=CBBCCEBBDCCBEBCD∴△BCD≌△CBE(AAS).∴BD=CE.或S△ABC=0.5×AB·CE=0.5×AC·BD.∵ AB=AC,∴BD=CE.此法较为简便.同样道理,可分别作出两腰上的中线,两底角的平分线,也分别对应相等.6.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等角对等边)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例如:如图14-3-11,△ABC中,若∠B=∠C,则AB=AC证明:过点A作AD平分∠BAC,交BC于点D,则∠BAD=∠CAD.在△ABD和△ACD中,∴△ABD≌△ACD(AAS).∴AB=AC因此,这一结论可直接利用.【说明】(1)在使用“等边对等角”或“等角对等边”时,一定要注意是在同一个三角形中才有这一对应关系,不在同一三角形中的边、角没有这一对应关系.(2)有了这一结论,为今后证明线段相等又添了一种重要的解题途径.例如:如图14-3-12,△ABC中,AB=AC,BD、CE相交于O点.且BE=CD求证:OB=OC.证明:∵AB=AC,∴∠ABC=∠ACB(等边对等角).在△BCE和△CBD中⎪⎩⎪⎨⎧∠∠,=,=,=CBBCDCBEBCCDBE∴△BCE≌△CBD(SAS).∴∠BCE=∠CBD,即∠OBC=∠BCO∴OB=OC(等角对等边).【说明】证两条线段相等,若这两条线段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可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来证明.7.已知底边和底边上的高,求作等腰三角形已知线段a、b,求作等腰三角形ABC,使底边BC=a,高为b.作法:(1)作线段BC=a;(2)作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MN与BC交于点D;(3)在MN上截取AD=b;(4)连接AB、AC,△ABC就是所求的等腰三角形.【说明】(1)由作法知MN为BC的垂直平分线,∴AB=AC∴△ABC为等腰三角形,如图14-3-13.(2)以前所作的三角形分别为:已知三边,两边夹角,两角夹边和已知斜边、直角边求作三角形,今天又学习了已知底边和底边上的高求作等腰三角形,共有五种情况,今后还将学习一些更为复杂的作法,都是以这五种为基础进行作图的.8.等边三角形(equilateral triangle)(1)定义: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如图14-3-14,△ABC中,AB=BC =CA,则△ABC为等边三角形.(2)性质:①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如图14-3-14中,若△ABC 为等边三角形,则∠A=∠B=∠C=60°.②除此之外,还具有等腰三角形的一切性质,如三线合一,轴对称等.(3)判定:①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②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下面证明以上两条判定.判定①:如图14-3-15,已知△ABC中,∠A=∠B=∠C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证明:∵∠B=∠C,∴AB=AC又∵∠A=∠B∴AC=BC∴AB=AC=BC,∴△ABC是等边三角形.判定②:如图14-3-15,已知△ABC中,AB=AC,∠B=60°.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证明:∵AB=AC,∴∠B=∠C.又∵∠B=60°,∴∠B=∠C=60°.又∵∠A+∠B+∠C=180°,∴∠A=180°-(∠B+∠C)=60°.∴∠A=∠B=∠C,∴AB=BC=AC.∴△ABC为等边三角形.(4)应用:例如:如图14-3-16,△ABC为等边三角形,D、E为直线BC上的两点,且BD=BC=CE,求∠DAE的度数.分析:要求∠DAE的度数,需分开求,先求∠BAC,再求∠DAB和∠CAE,由△ABC为等边三角形知∠BAC=60°,又∵BD=BC,而BC=BA,则BD=BA,∴△ABD为等腰三角形,∴∠D=∠DAB=0.5×∠ABC=30°.同理可知,∠CAE=30°.解:∵△ABC为等边三角形,∴AB=BC=AC,∠BAC=∠ABC=∠ACB=60°.又∵BD=BC,∴BD=BC=AB.∴∠DAB=∠D,又∵∠ABC=∠D+∠DAB,∴∠ABC=2∠DAB=60°,∴∠DAB=30°.同理,∠CAE=30°.∴∠DAE=∠DAB+∠BAC+∠CAE=30°+60°+30°=120°.【说明】本题中用到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再如:如图14-3-17,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D、E、F分别为△ABC三边上的点,且BD=CE=AF,直线AD、BE、CF两两相交于点R、Q、P.求证:△PQR是等边三角形.分析:本题既用到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又用到了其判定.要证△PQR为等边三角形,证三边相等难度较大,可考虑证其三角相等.也可先证∠PQR=60°,而∠PQR=∠ACQ+∠QAC,又因为∠ACQ+∠BCF =60°,只需证∠BCF=∠DAC,由此可联想证△BCF与△CAD全等.证明:∵△ABC为等边三角形,∴∠BAC=∠ABC=∠BCA=60°,AB=BC=CA.又∵BD=CE=AF,∴BF=DC=AE在△ABE和△BCF和△CAD中,⎪⎩⎪⎨⎧∠∠∠,==,==,==CDBFAEDCAFBCBAECABCAB∴△ABE≌△BCF≌△CAD(SAS).∴∠ABE=∠BCF=∠CAD.∵∠ACQ+∠BCF=60°,∴∠ACQ+∠CAQ=60°.∴∠AQF=∠ACQ+∠CAQ=60°,即∠PQR=60°.同理,∠RPQ=∠PRQ=60°.∴△PQR为等边三角形.【说明】(1)此题证明思路比较清晰,只是步骤书写较繁,书写应认真;(2)在证明过程中用到了三个三角形全等的连等形式,可仿照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式使用.9.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如图14-3-18,在Rt△ABC中,∠C=90°,∠A=30°,则BC=0.5×AB,这一性质反过来也成立.即在Rt△ABC中,∠C=90°,若BC=0.5×AB,则∠A=30°.因此Rt△ABC 中,∠C=90°,∠A=30° BC=AB/2这一性质在解题中经常用到.例如:如图14-3-19,在Rt△ABC中,∠BAC为直角,高AD交BC于D,∠B=30°,BC =12米,求CD,BD的长.解:∵在Rt△ABC中,∠BAC=90°,∠B=30°,∴∠C=60°,BC=2AC∴AC=BC/2=6(米).在Rt△ACD中,∵AD⊥BC,∠C=60°,∴∠CAD=30°.∴DC=AC/2=0.5××6=3(米).∴BD=BC-DC=9-6=12-3=9(米).【说明】在本题中两次用到直角三角形的这一性质,并且用的方式都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一张菱形纸片按如图1、图2依次对折后,再按如图3打出一个圆形小孔,则展开铺平后的图案是()
A. B. C. D.
2.小明从镜子里看到镜子对面电子钟的像如图所示,实际时间是()
A.21:10
B.10:21
C.10:51
D.12:
01
3.平面内点A(-1,2)和点B(-1,6)的对称轴是()
A.x轴 B.y轴 C.直线y=4 D.直线x=-1 4.如图,△ABC与△关于直线MN对称,P为MN上任一点,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是等腰三角形. (B)MN垂直平分.
(C)△ABC与△面积相等.(D)直线AB、的交点不一定在MN上.
5.如图,直线L是一条河,P,Q是两个村庄.欲在L上的某处修建一个水泵站,向P,Q两地供水,现有如下四种铺设方案,图中实线表示铺设的管道,则所需管道最短的是().
6.若等腰三角形一个外角等于100,则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
A.40,40
B.80°,20
C.50°,50°
D.80°,20°或 50°,50°
7.如图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有()
A.2条 B.3条 C.4条 D.5条
8.如图,在△ABC中,AB=AC,AB的中垂线DE交AC于点D,交AB于E点,如果BC=10,△BDC的周长为22,那么△ABC的周长是()
A.24
B.30
C.32
D.34
9.如图,把一长方形纸片ABCD沿EG折叠后,点A、B分别落在A′、B′的位置上,EA′与BC相交于点F,已知∠1=130°,则∠2的度数是()
A.40°
B.50°
C.65°
D.80°
10.如图图中的阴影部分是由5个小正方形组成的一个图形,若在图中的方格里涂黑两个正方形,使整
个阴影部分成为轴对称图形,涂法有几种()
A. 2种
B. 4种
C. 5种
D. 7种
11.如图,在Rt△ABC中,∠C=90°,∠B=15°,DE垂直平分AB交BC于点E,BE=4,则AC 长为( )
A.2 B.3 C.4 D.以上都不对
12.为了加快灾后重建的步伐,我市某镇要在三条公路围成的一块平地上修建一个砂石场,如图,要使这个砂石场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则可供选择的地址()
A.仅有一处 B.有四处 C.有七处 D.有
无数处
13.∠BAC=110°若MP和NQ分别垂直平分AB和AC,则∠PAQ的度数是( )
A.20°
B. 40°
C.50
D. 60°
14.如图,在△ABC中,AB=AC,∠A=120°,BC=6cm,AB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点M,交AB 于点E,AC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点N,交AC于点F,则MN的长为()
A.4cm B.3cm C.2cm D.1cm
15.如图,在Rt△ABC中,∠ABC=90°,DE是AC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D,交BC于点E,∠BAE=20°,则∠C的度数是( )
A.30° B.35° C.40° D.50°
1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A(2,-2),在y轴上确定一点P,使△AOP为等腰三角形,则符合条件的点P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

17.平面上有A、B两点,以线段AB为一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能作()
A.3个B.4个C.6个 D.无数个
18.如图,过边长为1的等边△ABC的边AB上一点P,作PE⊥AC于E,Q为BC延长线上一点,当PA=CQ时,连PQ交AC边于D,则DE的长为()
A. B. C. D.不能确定
20.如图,在第1个△A1BC中,∠B=30°,A1B=CB;在边A1B上任取一点D,延长CA1到A2,使A1A2=A1D,得到第2个△A1A2D;在边A2D上任取一点E,延长A1A2到A3,使A2A3=A2E,得到第3个△A2A3E,…按此做法继续下去,则第n个三角形中以A n为顶点的内角度数是()
A.()n•75°
B.)n﹣1•65°
C.()n﹣1•75°
D.()n•85°二填空题:
21.若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7cm和14cm,则它的周长为cm.
22.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将它周长分成18cm和9cm 两部分,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是cm.
23.如图,在△ABC中,∠B与∠C的平分线交于点O,过点O作DE∥BC,分别交AB、AC于点D、E.若AB=5,AC=4,则△ADE的周长是______.
25.如图,所示,在△ABC中,D在AC上,连结BD,且∠ABC=∠C=∠1,∠A=∠3,则∠A 的度数为.
28.如图所示,线段AB=8cm,射线AN⊥AB于点A,点C是射线上一动点,分别以AC、BC为直角边作等腰直角三角形,得△ACD与△BCE中,连接DE交射线AN于点M,则CM的长为.
19.如图,已知点D为等腰直角△ABC内一点,∠CAD=∠CBD=15°,E为AD延长线上的一点,且CE=CA.
(1)求证:DE平分∠BDC.
(2)若点M在DE上,且DC=DM,求证:ME=BD.
(第19题图) 12.如图,CE,CB分别是△ABC,△ADC的中线,且∠ACB=∠ABC.求证:CD=2CE.
(第12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