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_0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_0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三、德育渗透目标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

1、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

”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2、选自《左传》。

我们初中的时候也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课文,是《曹刿论战》。

3、关于《左传》①请一位同学读注释1。

②补充:关于《左传》。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

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高中语文 17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高中语文 17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本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质疑,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解难,落实文言字词知识。

[教学过程]一、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本文的写作技巧1.检查背诵(可采用指名几位同学背诵或学生齐背诵的方式,先分段检查,然后到整篇背诵)2.初步赏析本文的写作技巧。

从前两个课时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是一篇精彩的记言散文。

文中人物烛之武在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的情况下奉君之命说退秦军。

他那临危受命,不避艰险,为国解难的爱国主义精神,他那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文章虽短,但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

请同学们非常投入地齐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妙处所在。

(齐读文章后,可给学生3~5分钟时间去体味、思考,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甲:《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辞令描写很出色。

学生乙:本文在谋篇布局上很严谨。

学生丙:本文篇幅虽短,却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教师简析:同学们的回答都不错,虽各点一处,但的确体味到了本文的妙处。

本文在写作特点上,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烛之武的巧舌如簧,言妙天下,被作者描写得淋漓尽致。

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能够不卑不亢,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全部说辞仅短短125个字,却道出了五层意思,委婉曲折,面面俱到,不愧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其二,谋篇布局的确很严谨。

文章虽短,但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

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一句,既说明秦、郑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又为下文烛之武说秦军埋下了伏笔。

“夜缒而出”句既照应了上文“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又非常自然地过渡到“见秦伯”。

全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其三,这篇课文的确波澜起伏,生动活泼,扣人心弦。

首段,大兵压境,郑国危在旦夕,空气十分紧张,而佚之狐的推荐,又使郑伯看到了希望,但烛之武的“退堂鼓”,则使郑国君臣感到脱离困境的渺茫。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doc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doc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珠海市第三中学卫风教学目标:1、在诵读背诵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其它文言现象;3、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细化段落,分清文章条理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带领学生熟悉课文,并力求背诵,在此基础上,点到文中的文言现象。

教学难点:文言文中的文言现象、重点虚词的用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以读领讲。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知道,在表现一个任务形象时,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其中,语言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

比如大家熟悉的三国中,诸葛亮出场前就是吟诵了一首诗:“大梦谁先觉,冷暖唯我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希特勒在斯大林格勒前的疯狂演说:“斯大林,斯大林格勒!”张飞在长板坡吓退百万曹军,“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战!战又不战,退又不退,作何道理!”一句话把夏侯淳的苦胆给吓破了,曹操调转马头,转身就跑。

张飞是吓退敌军,我们今天就来领略一个评三寸不烂之舌说退敌军的人物。

这是谁呢?他是这样说退敌军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二、《左传》大家初中时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文章,是什么呀, ——《曹刿论战》。

本文也是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什么著作——编年史。

三、课文讲解1、我们今天就来讲述这个发生在僖公三十年的故事。

上节课要求大家预习了这篇课文。

那么,首先请大家齐读第一段,找出,晋、秦这两个大国为什么要欺负郑国这个小国家呢?(齐读,请一位学生找出原因)“对,以其...... 也”,(1)可以说,故事一开始就是尽显危机,形式非常紧迫,严峻。

“锦|军函陵,秦|军氾南”,眼看郑国就要灭亡了。

大家注意到我怎么读的这句吗?“锦| 军函陵,秦|军氾南”,这样断句对不对,为什么这样断句呢, “军”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了。

同时,也可以明显的看出秦晋是分驻在两个地方的,为什么折磨交代呢?(这为下文埋下了伏笔)我们接着读故事。

人教版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三篇】

人教版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三篇】

人教版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三篇】《烛之武退秦师》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章中国古代记叙散文部分,古代记叙散文则或是记叙古代各国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是记叙杰出人物的英雄事迹,文章结构严谨,叙事委婉曲折。

###小编整理了人教版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协助!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1.能准确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尤其是下列十五个词语:贰、军、辞、鄙、陪、行李、共、济、肆、阙、说、若、夫、微、之。

并能归纳其中四个词语的义项:若、夫、微、之。

2.能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4.能背诵全文。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假如有人在办喜事,你只知道在那里张灯结彩,人们忙忙碌碌,而有一幅对联的横批是“秦晋之好”。

你能判断是办什么喜事么?二.简介背景晋国是西部的一个古老国家。

晋国祖先是唐叔虞。

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小儿子,成王幼弟。

唐是地名,位于黄河与汾水之间,方圆百里。

叔是排行。

叔虞出生时手握“虞”字,就以虞为名,字子于。

尚在孩提时,成王桐叶封弟,封叔虞于唐。

唐叔虞后代于此繁衍生息,就是后来的晋国。

到了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

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

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

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

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历的秦晋之好。

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

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果然极富政治才能。

在大臣狐偃、贾佗等人协助下,晋文公采取了一系列整顿政治、经济的措施,“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稼穑劝分,省用足财”、“赋职任功”、“举善援能”等。

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第3课时)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第3课时)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第3课时)一、问题探究(12分钟)(1)两军布阵“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有何目的?作者交代两军布阵的目的,为下文做铺垫。

同时也为描写人物埋下伏笔,正是有了这样的排兵布阵,说明秦、晋之间还是有一些不信任。

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才给烛之武说秦伯提供了机会。

为烛说秦埋下伏笔。

(3)烛之武出场可谓一波三折,有哪些波折?从三折中看出他们各自做人的态度是什么?①逮有生之年,施展才华。

②郑伯诚恳的态度。

为人臣,当为国效力。

③自己以后在郑国安身立命的考虑。

(4)烛之武为什么要夜縋而出?攻守、防备之道。

(5))烛之武出场运用了什么样的说辞艺术,达到目的的?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君之所知也。

)(6)晋文公退兵的理由有哪些?为什么决定退兵还要派人留守要塞?以“不仁”“不知”“不武”的理由退兵,看似冠冕堂皇,其实,“不仁”只是一个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

“不知”是实质,“知”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

“不武”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预料。

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

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

二、人物形象分析(8分钟)烛之武:(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郑伯:(1)善于纳谏;(2)勇于自责;(3)善于言辩。

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三、艺术特色鉴赏(4分钟)参考答案:(1)伏笔与照应。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7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7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精品教案 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17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精品教案大纲人教版第一册[教学要点]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本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质疑,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解难,落实文言字词知识。

[教学过程]一、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本文的写作技巧1.检查背诵(可采用指名几位同学背诵或学生齐背诵的方式,先分段检查,然后到整篇背诵)2.初步赏析本文的写作技巧。

从前两个课时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是一篇精彩的记言散文。

文中人物烛之武在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的情况下奉君之命说退秦军。

他那临危受命,不避艰险,为国解难的爱国主义精神,他那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文章虽短,但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

请同学们非常投入地齐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妙处所在。

(齐读文章后,可给学生3~5分钟时间去体味、思考,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甲:《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辞令描写很出色。

学生乙:本文在谋篇布局上很严谨。

学生丙:本文篇幅虽短,却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教师简析:同学们的回答都不错,虽各点一处,但的确体味到了本文的妙处。

本文在写作特点上,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烛之武的巧舌如簧,言妙天下,被作者描写得淋漓尽致。

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能够不卑不亢,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全部说辞仅短短125个字,却道出了五层意思,委婉曲折,面面俱到,不愧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其二,谋篇布局的确很严谨。

文章虽短,但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

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一句,既说明秦、郑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又为下文烛之武说秦军埋下了伏笔。

“夜缒而出”句既照应了上文“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又非常自然地过渡到“见秦伯”。

全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其三,这篇课文的确波澜起伏,生动活泼,扣人心弦。

首段,大兵压境,郑国危在旦夕,空气十分紧张,而佚之狐的推荐,又使郑伯看到了希望,但烛之武的“退堂鼓”,则使郑国君臣感到脱离困境的渺茫。

《烛之武退秦师》创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创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创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创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烛之武退秦师》创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作为学科的核心内容,文学是人们感受和理解生活的重要载体和表达方式之一。

在高中文学教育中,教学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好的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需求,结合现代教育理念,探索创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感知与认知。

针对此,本文将以人教版高一必修的《烛之武退秦师》教材为突破口,探讨如何设计一份创新的文学教案,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及目标1. 教学内容《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一必修中的一篇文学名篇,是一篇根据史实改编的故事性韵文,通过烛之武退敌于谷口的故事,反映出中华民族在千百年间的英勇抗争和不屈精神。

该篇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同时也是历史学习中的重要素材。

2.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作者、发表背景及历史背景;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结构和语言风格,掌握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运用文学知识、方法与技巧,分析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特点;掌握文化传承和人文素质塑造的关系。

(2) 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国家文化传统的认同和敬仰之情,引导学生树立爱国和为民族复兴奋斗的思想。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本教案采取“课前预习+课中提问+分组讨论+展示分享+教师点评”等多种方式,旨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1. 课前预习学生在课前完成预习任务,阅读并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结构和语言技巧等,并做好相关笔记。

此外,引导学生了解该篇文章的背景、作者、时代背景等内容,了解该篇文章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等信息。

2. 课中提问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献内容和文学作品内涵。

例如,可以提问以下问题:(1) 该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它传递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念?(2) 该篇文章通过怎样的语言技巧展现文学创作的艺术魅力?(3) 该篇文章的主人公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他的形象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4) 该篇文章对于我们今天应该有怎样的启示?3. 分组讨论在分组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分组讨论。

人教版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 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 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第三课时)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2、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合作探究,体悟情感梳理课文脉络1、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据文章顺序思考、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主要人物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2 、重点赏析部分语言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赏析这篇文章最有特色之处——描写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师的那段话,教学时,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下几个问题: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怎样的水平?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第二自然段诵读指导:“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提问: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

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

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第三自然段诵读指导:①本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

烛之武“夜缒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辩说服了秦君。

他的义无返顾,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谈都需要在诵读中表现出来,例如“秦、晋国郑,郑既知亡矣”一句,要读得心平气和,诚恳可信,博得秦君好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
第三课时
一、在熟读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落实实词、虚词、语法等文言知识。

可由让学生提问的方式进行。

教师可以先分类然后让学生回答。

分类如下:
1.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同“供”。

供给。

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使臣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物资粮秣等物。


(2)秦伯说。

(说,同“悦”。

句意是:秦穆公听了很高兴。


(3)失其所与,不知。

(知,同“智”。

句意是:失掉了盟国,不是聪明。


2.古今异义词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一个代词“夫”与名词“人”表达:“那个人”之意。

今常为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

(去,离开。

今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或过去的时间。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

今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网篮等。

句意是:秦国的外交人员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


3.一词多义
封(1)既东封郑(做疆界,动词)
(2)肆其西封(疆界,名词)之(1)唯君图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2)子犯请击之(代词,代秦军)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助词“的”)(4)烛之武(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
(5)臣之壮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1)君知其难也(他的,代词)
(2)吾其还也(表希望的语气副词)
(3)以其无礼于晋(郑国,代同)以(1)敢以烦执事(拿,介词)(2)以乱易整(用,介词)
(3)以其无礼于晋(因,介词)
4.词类活用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

句意是,越过别国而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边邑。


既东封郑。

(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

句意是,既然晋国把郑国作为东西的疆界。

)肆其西封。

(西,方位名词作定语,西面的。

句意是:扩展它西面的疆界。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句意是: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伤害他。

)晋军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句意是:晋军屯驻在函陵。


5.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邻之厚,君之薄也。

(“也”表判断。

句意是:邻国的势力雄厚了,也就是您秦国的势力削弱了。


以乱易整,不武。

(否定判断句。

句意是:用自相冲突改变步调一致,不是威武。


(2)倒装句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

句意是: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


佚之狐言于郑伯。

(介词结构后置句,句意是: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3)省略句许之。

(省略主语“烛之武”。

句意是:烛之武应许了他。


敢以烦执事。

(“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亡郑的事〉。

句意是:请拿此事麻烦您的左右。

)二、总结、扩展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并正确进行分析评价,就要掌握评价文意的方法和技巧。

这是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这对准确地理解,分析和评价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了解作者生平及概况,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作品的思想内容,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3.从内容到结构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这是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

对记叙性的文章,要重点搞清人物、事件,前因与后果,记叙与议论;对议论的文章,要把握文章的观点,正确理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4.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具体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意义。

如此,我们才能正确把握文意,并准确进行分析评价。

三、布置作业
1.写一段能表达人物个性的语言片断,要求300 字左右。

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意思。

注意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若: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
3.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你)
说:1.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
3.秦伯说,与郑人盟(喜欢,高兴)
辞: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2.停数日,辞去(告别)3.不辞劳苦(推托)鄙: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远的地方)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境)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微:1.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2.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之:1.辍耕之垄上(往,到)
2.子犯请击之(他们〈指秦军〉)
3.是寡人之过也(的)
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不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