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引导 精彩生成
精彩生成来自课堂因势利导

是 1 4 厘 米 的 一半 了 , 不行 的。 ”
上 面 的 四个 答 案 是 正 确 的 , 第 五 种 答 案 学 生 指 出 了
错 误 并 说 出 了理 由 。这 正是 我 预 设 中 的 , 至此 , 教 学 过 程
、
导 入 新 课
师: 同学 们 , 上 节 课 我 们 一 起 学 习 了 三 角 形 三 边 之 间 的关 系 , 就 是 在 三角 形 中 , 两 条 边 的 和大 于第 三边 。 哪 位 同学 能告 诉 我 , 通过学 习, 你 认 为 怎 样 的 三条 线 段 可 以 围
学过程 :
( 1 ) 通 过复习i角形三边关系导人新课 ; ( 2 ) 通 过学生列举的答案 , 引 导 学 生 探 索 并 归 纳 出满 足 题 目条 件 的 全 部 答 案 ;
( 3 ) 对 学生 的答 案进行 总结 , 得 出结 论并 进行巩 固练 习 。
下面是我的教学过程 :
成一 个三角形?
和 我 预 设 的一 样 , 我只要引导学生对全部答案进行总结 ,
再得出结论就行 了。
但是 , 最 后 一个 学 生 “ 最 长 的线 段 7 厘 米 已经 是 1 4 厘
米 的一 半 了 , 不行 的” 一 句 话 引 起 了 我 的 思 考 。我 在 想 :
线段不 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生: 老师 , 我认为 , 如 果 两 条 线 段 的 和 小 于 或 者 等 于 第三条线段 , 那 么这 三 条 线 段 就 不 可 以 围成 一 个 三角 形 。 师: 你能举例说一下吗? 生: 如3 , 2 , 6 ; 3 , 3 , 6 。 ( 学生举例验证 ) 师: 今天这节课 , 我 们 来 进 一 步 运 用 三 角 形 三 边 的 关 系 解 决 问题 。
精心预设,精彩生成——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

精心预设,精彩生成——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摘要]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统一体,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两者相辅相成。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可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可成就精彩的课堂。
[关键词]预设生成课堂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突破“预设”的巢臼,变“预设”为“生成”,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调整乃至放弃教学预设,机智巧妙地生成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生机勃勃,使学生在参与和感受的过程中,既增知识,又长智慧,更生感情。
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把握预设和生成呢?一、精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
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课堂因为有了生成,才拥有了充满生命的气息,才拥有了撼人心魄的感动。
没有预设教案的准备,我们的追求必然变成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
也有人说,预设也是一种生成,一种“意料生成”。
教学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客观的世界,是有规律可循、有章法可依的,生成可以预设。
知已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教好学生。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教师在备课时要准确把握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重组或改编。
、如在教学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的《平均数》一课时,由于教学时间刚好临近“六一”,笔者就把整节课用“迎六一”这个主题串联起来,一方面这样的学习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课的整体感强一些。
课的一开始设计了“整理书架”和“布置花瓶”两个层次的内容,实际上这是把教材中“想想做做”的第1题“移铅笔”一题改编而成的。
因为考虑到这两个问题学生完全能够利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并且也能够比较容易地引出“移多补少”和“先合再分”两种基本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这样就比较好地为下面例题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这样的预设既不违背教材的理念,也能够很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精心预设,精彩生成——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记

l
。
精心预设 , 精彩生成
教学《 平行 四边形 的面积》 后记
伏 华 玉
新课 程 指 出 :课 堂 教学 的 出发 点 和 最 终 目标 在 于 改 变 学 生 学 习 状 态 、 实 现
学 习效 益 最 大 化 , 让学 生会学 、 学会 , 在 课 堂 上 享 受 成 长 的快 乐 。如 果 我 们 能 以
这 只 是 一 种 工具 的 重 复 运 用 , 相 对 于 一 种数 学思想 , 它 是 不 能 相 提 并 论 的 。 于 是 , 我 对 它 进 行 了 舍 弃 。在 情 境 导 人 中
去, 以体 会 数 学 在 现 实 生 活 中 的 应 用 价 值 。”
新课 伊始 , 我 就 设 计 了游 玩 新 建 的
活。 ” 《 数学课程标准》 明确 指 出: “ 教 师 应
该 充 分 利 用 学 生 已有 的 生 活 经 验 . 引 导 学生把 所学 的数学 知识 应用 到 现实 中
首先 , 我认 为 : 运 用 方 格 纸 来 比 较 图 形 面 积 的 大 小 ,学 生 在 三 年 级 就 会 ,
易举地解决 了难题 , 还 激 发 了 学 生 的 学
数 学信 息 , 在“ 这 个 水 池 的 占地 面 积 有
多大 ?这 块 地 大 约 能 收 多 少 小 麦 ? 这 个
中, 我设 计 了细 化的 、 操 作 性 强 的 问 题
促使课堂精彩生成的有效手段

促使课堂精彩生成的有效手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教学理念的改革。
启发教学、互动教学、自主探究教学等教学理念逐渐取代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理念。
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和普及丰富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使新教学理念的贯彻实行成为可能。
● 激发学生习兴趣,创设直观情境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片、视频与文字叙述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巧妙地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特点的直观教学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的探究意识。
例如,在学习《中彩那天》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彩票”以及丰厚奖品的图片。
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如果你们买彩票中了大奖,心情是怎样的?”学生们回答:“肯定特别开心。
”教师继续引导:“可文章中主人公中了大奖却不开心,这是为什么呢?”教师的疑问使学生带着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很快地融入了对文章的学习。
同时,多媒体展示的图文具体、直观,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小学生对战争场景和在战争中所经历的苦难以及那种对和平渴望的情感很难得到真实的体会。
而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文中所描绘的场景制作成课件,营造了学习氛围,使学生对文章情感内涵有一种切身的体会。
● 丰富教学过程,解决重难点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集知识性、语言性、工具性为一体的基础课程,小学生在思维方式和知识储备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尚不具备对语文课程中一些抽象内容充分理解的能力,而这些方面也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可以丰富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手段,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
例如,《爬山虎的脚》一课中,对“触”、“变”、“拉”、“紧贴”等词的理解是教学重点。
这些词本身较为抽象,学生不具备抽象思维能力。
在此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将这些抽象词语变成学生可见的具体动作,如“拉”,教师可以放一段拔河的视频,学生就会理解“拉”是牵引的意思,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角色演示这些动作,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有效预设 精彩生成

有效预设精彩生成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会呈现如下的课堂尴尬:教师认为学生该多元生成的时候,学生却思维定式,遭遇“寒流”;课堂上需要探究的知识,学生却早泄谜底,让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大打折扣;有时面对学生提出的挑战性问题,教师显得无所适从,要么不作评价,要么敷衍搪塞。
究其原因,问题出在教师对学生、教材的分析流于形式,同时也缺乏对课中生成问题的充分预设和必要思考,对于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未做任何准备。
因此,我认为只有“有效预设”,才能“精彩生成”。
现就如何“有效预设”谈些粗浅看法。
一、找准学生的起点——有效预设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预设出更有效的教学设计。
学习起点主要有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学习的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进度应具有的知识基础。
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知识基础。
如何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我认为教师可利用各种途径进行分析:1.分析他们的生活经验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现实”也许就是他们的“生活经验”。
但是我们清晰地看到,并不是所有的生活经验都对学习者起着促进数学学习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正确地加以分析,才能准确地把握住学生的学习“起点”。
2.通过课前调查而获得学生已经清楚的知识,不需要重复讲;学生较模糊、有争议的认识和未知的内容则需重点研究、讨论解决。
二、领悟并用活教材——有效预设的重心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强、逻辑严密的学科,在教材处理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对教材的编排多问几个为什么。
如,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等。
经过这样一番思考之后,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准确的定位,从而确定哪些问题需要在教学中“浓墨重彩”加以突破,哪些方面可以“淡化处理”。
同时,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唯有此,才能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预设,才有可能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的动态资源,游刃有余地调控和生成。
巧用错误资源生成精彩课堂

巧用错误资源生成精彩课堂在日常教学中,一些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往往纠偏后就放下了。
事实上,教师若能巧妙地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视“错误”为珍宝,灵活地调整教学预案,会给课常教学带来新的亮点,引出新的精彩。
一、“错误”引出新的教学进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英国一位心理学家说过:“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错误”资源,让学生开启智慧大门,迈人知识的殿堂,实现新的教学进程。
一次,吴正宪老师上《分数的认识》一课,在学生知道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这个月饼的1/2后,吴老师让小朋友用课前准备好的纸折出1/2、并涂上颜包表示。
等学生折得差不多了,吴老师让大家把自己的成果粘贴在黑板上,和别人一样的就不用粘贴。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上黑板粘贴作品。
这时,吴老师发现一个学生把纸平均折成了4份,用红包涂了其中的一份。
于是,吴老师让这个孩子把他的作品粘贴在黑板的最上方。
全班交流的时候,吴老师有意把他的作品放在最后评讲。
师:请大家看看这位同学的折法,谁来说说?(这时学生有的迟疑不决,有的举起手。
)生1:这个红色部分不是1/2,是这个图形的1/4。
因为这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1份就是它的1/4。
(其他的同学点头表示同意。
)师:那这样的2份是多少?3份呢?4份呢?那么,你们觉得他的折法怎样?生1:折错了。
生2:他没有听清老师的要求。
师:这些1/4、2/4、3/4、4/4,我们是怎么认识的呢?生1:是王同学折出来的,才让我们认识的。
生2:我觉得我们要感谢他。
上例中,那个同学折出的图形不符合教师的要求,但是吴老师并不是简单地对其进行对与错的评判,或置之不理,而是借用这一生成性的资源,加以适当引导,得出新的结果,既巧妙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义实现_,新的教学进程。
二、“错误”生成令人惊喜的公式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
”学生有r错误,教师要适当引导点拨,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在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找到科学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
巧妙点拨 精彩生成

送到学生的嘴边. 从 以上这 么多例子可 以知道 ,点拨 确实是一 门精 妙的启发
书读百 遍 ,其义 自现 .“ 以读 代 问”不 失为 阅读 教学 的好 艺术 ,教师 的点拨应该象 一根导火线 ,只要找准原 因 ,抓住时
策 略.
机 ,在学 生 “ 心求通而 未达 ,口欲言 而未能”之 时点燃它 ,必
教师 如何在对 话 中发挥 自己作 为学 习活动引导 者 的作用 , 点.我是 这样 做的.师 :你是 怎么知道周 总理 工作劳苦 的?生 : 而又切实保证学生 的主体地位 ,点拨显得尤其重要 . 我从 “ 一尺来高的文件 ”看 出总理的工作量很大.师 :是 吗?我
点拨 ,《 观代汉语规范词典》 的解释是 :指点、启 发.教学 觉得这里无法判断总 理是劳苦 的 ,因为 ,假如这 一尺来高 的文 中的点 拨 ,就 是在学生 思维受 阻 、理解 有偏 差或不 够深 入时 , 件是用一个月的时间来完成 的话 ,也不 累啊.生 ( 了,赶 紧抢 急 通过教师 的指 点和启发 ,为学生疏通思维 、解除疑惑 ,纠正认 白) :可是后面说 了 “ 我今晚要批 这些 文件 ”说 明这是周 总理 一 识或者使学生 的理解走向深人 . 笔者在教学 中 ,积累了一些点拨 个 晚上 的工作任务 . 这样 ,就把对文本 的理解引向全 面和深入.
—
”句 住过 的,请大家想象一下 ,当初是怎样的呢?肯定会有什么呢?
式来说一说 ,这样能有效地训练低年级学生 的整体感知能力 . 三 、欲擒故纵
这样一对 比,学生 自然深刻地理解了周总理 的简朴.
六 、无声 的点 拨
在Hale Waihona Puke 学 《 一夜 的工 作》 时 ,理解 周总理工作 劳苦是一个重
浅谈在“课堂生成”中有效教学

浅谈在“课堂生成”中有效教学“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不确定的,是可以预测,但无法规定的。
”这就是动态生成,“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
在课堂上,师生在互动中即兴创造,能迸发出智慧和灵感的火花,使课堂教学超越预定的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那么,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正确处理生成、进行有效教学呢?我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几点:一、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却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被磨灭,这样对学生的培养显然也是一句空话。
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同时,也要及时捕捉学生课堂生成的亮点,让学生的精彩表现得以及时展现。
如在《圆柱的体积》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主用圆柱体学具拼摆成近似的长方体。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得出: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高等于圆柱体的高,因此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学到这里,新课部分预设的目标已基本达成,教师正准备出示练习,这时有学生提出:老师,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等于侧面积的一半乘半径。
教师随即顺水推舟让这位学生说出他的想法。
其他同学受到启发,纷纷举手:老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所以圆柱体的体积=底面周长的一半×半径×高。
像这样,一个学生创新的火花,由于及时捕捉,成了燎原之火,使其他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也竞相迸发。
二、引导生成,有效利用生成资源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质疑问难的场所,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在这充满生命气息的课堂中,往往飞扬着学生的智慧,而在智慧灵动闪烁之时,需要教师理性把握,相机引导,把这些闪动的智慧及时转化成一种新的教学资源。
如《比的意义》教学时,有学生提问:“一场足球比赛2﹕0是不是比?”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教师没有直接回答,而又把问题抛给了学生:你们认为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妙引导精彩生成
(泰兴市襟江小学江苏 225400)
【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个开放的课堂模式固然重要,但课堂上教师的有效引导同样显得很重要。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并不矛盾,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越充分,也就越能体现教师有效引导的作用。
本文分析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引导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033-01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新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的今天,我们再不能流连于热闹与形式,而应该在课堂的实效性和学生的发展上下功夫。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个开放的课堂模式固然重要,但课堂上教师的有效引导同样显得很重要。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并不矛盾,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就越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越充分,也就越能体现教师有效引导的作用。
那么,教师在数学课堂
教学中要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呢?
1 有效利用学生出现的错误
黑格尔曾说:“错误本身就是达到真理的一个环节,由于错误,真理才会被发现。
”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正是这些真实的错误,蕴涵着学生原汁原味的思维过程。
因此,作为我们教师,不用害怕学生出错,更不要将有价值的错误藏着、捂着,或轻描淡写一带而过,而应该以宽容、理解的心态去面对学生的错误,把错误当成宝贵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找错、议错、辩错,让错误发挥最大的功效。
如果教师引导得法,它往往能够扩展学生的认知范围,拓宽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触类旁通、联系新意向的机会,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体会新发现的快乐。
以往的数学,特别是公开课、评优课,老师们往往避免即时生成的差错,满足于听到学生的一路凯歌,陶醉于学生表现的尽善尽美,而视学生的差错为洪水猛兽。
新的数学课堂呼唤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真探究必然伴随着大量的差错生成,因此,老师们如何对待学生的差错问题就越发突显出来了。
我们教师应努力做到:尊重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既要及时鼓励又要准确评价;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信息,不要误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根据课堂实际的教学需要,选择并确定应对的办法。
2 当学生偏离预设时要因势利导
课程改革倡导的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
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打破以“讲授-模仿”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新知,亲自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
在这样的开放环境下,学生的思维往往比较活跃,有时可能会偏离教师预设的轨道,这时候就更需要教师高超的引导艺术,发挥教学机智。
3 当学生答非所问时要合理调控
在日常的教学中,当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满心地期待学生的精彩发现,有时却碰到学生东拉西扯,有时也会碰到学生答非所问的现象。
或许是教师设计的问题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够强;或许是学生注意力没有集中;也有可能是孩子独特的思维方式所致。
如果此时缺少了教师的适度的引导,一个个学生的回答总是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教学目标得不到落实,教学重点凸现不出来,整节课没有一条明朗的主线。
相反,教师若能及时进行引导,会使课堂呈现出不曾预料的精彩。
课堂教学是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过程,即使教师事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预料过程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情况和事件。
刚才的例子中就是由于教师及时、有效的引导让课堂生成了更多的精彩,如果此时教师缺乏引导的艺术,当学生提出“开走汽车”的意见时,直接向学生指出:“你的想法不对,要找规律……”或者稍委婉地说:“你很会动脑
筋,但我们今天要学的是找规律。
所以应该……”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但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
4 当学生的思维需要提升时要引领建构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带着已有生活经验和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进入课堂的。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一课时,在学生知道什么是面积,会比较相差较大的两个图形的面积之后,教师出示两个面积很接近的红色长方形和绿色长方形(宽相等,长相差一点)。
师:这两张长方形纸片,你们有什么办法比较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吗?可以选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活动材料进行比较。
(材料有红色长方形和绿色长方形,透明的方格纸,两把直尺,几张和长方形宽一样长的纸条。
)
学生4人一组开始活动,之后汇报交流
生:把两个长方形重叠在一起可以比较出大小。
生:用纸条比一比。
绿色长方形正好是3个纸条大小,红色长方形比3个纸条还多一点,所以红色长方形的面积大。
生:将方格纸放在两个长方形的上面,用数方格的方法数出长方形的格数多。
教师逐一肯定了学生的方法,这时,又有一个学生举手。
生:我用尺量了一下,绿色长方形有8厘米,红色长方形有9厘米,所以红色长方形的面积大。
师:你量了长方形的一条边。
只量一条边行吗?
生:不行。
因为长方形有长和宽两条边。
师:对,还要量一量另一条边。
(老师自己动手量)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另一条边一样长,所以才能确定红色长方形的面积大。
从教师为学生准备的学习材料来看,学生用直尺量出边长再比较面积的方法在教师的预料之中。
教师准备两把直尺,本意是让学生量出两条边的长,可学生只量一条边就比较出长方形的大小,这又有点出乎教师的意外。
于是,教师用自己的语言暗示和行为取代了学生的思考。
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直尺,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面积的大小是由长和宽决定的,为后面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做孕伏。
但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想到这样的方法是不容易的,或者说想到同时量出长和宽,再比较面积的大小是不现实的。
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做出细致深入的分析和预设,因此,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在教学的生成点上细致深入地预设多种方案,使教学预设更具灵活性和变通性。
精心的预设决定着精彩的课堂,而机敏地应对课堂的意外,也可让课堂绽放智慧的光彩,这是教者教育智慧的体现,也是驾驭课堂能力的展示。
名师叶澜曾指出:“数学课堂不仅仅生成知识,更是一个生成智慧,点化生命的课堂。
”教学中有太多的“节外枝”、“意
外花”,教师应该寻找适时“生长眼”,关注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课堂流淌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