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九年级语文知识点第二单元

九年级语文知识点第二单元第一部分:文学常识本单元的文学常识主要涉及古代文学史的相关内容。
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本单元的相关知识点。
1. 古代文学的分类古代文学可以分为诗、词、曲、赋、话本、小说等不同的文学体裁。
其中,古代诗歌是最早的文学形式,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古代文言词是乐府体和民间词两种形式;古代曲则是以曲调和舞蹈为基础的歌曲形式;古代赋是一种描述和描写的文学形式;话本则是古代戏曲的一种形式;而小说则是古代长篇故事性的文学作品。
2. 古代文学史的发展古代文学史的发展可以分为不同的时期,主要有先秦时期、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代、元代、明代和清代等。
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品,如先秦时期的《诗经》和《楚辞》,宋代的《红楼梦》和元代的《西游记》等。
3. 三大国学经典中国古代的国学经典有三部,分别是《诗经》、《论语》和《史记》,这三部经典涵盖了古代文学、思想、史书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第二部分:语言文字本单元的语言文字部分主要涉及汉字、词语和古代汉语的相关知识。
汉字是中国特有的文字系统,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本单元的相关知识点。
1. 汉字的演变与构造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而来,它的形体和构造都有一定的规律。
汉字的演变可以追溯到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等不同的阶段,每个时期都有独特的字体特点。
汉字的构造主要由形旁、声旁和义旁组成,这些构造元素形成了不同汉字的意义和读音。
2. 词语的运用和理解词语是汉字的基本组合形式,是表达意思的单位。
在阅读理解中,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生字词,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对于成语和俗语,要了解其背后的典故和文化内涵;对于词语搭配和用法,要注意常见的固定搭配和常用的词义。
3. 古代汉语的特点古代汉语是指古代时期的汉语,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定的差异。
第2单元基础复习(知识梳理+基础检测)六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❶《七律·长征》的中心句是哪两句?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感受:我从中感受到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❷诗歌颈联写了哪两个重大战役?
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
❸诗的中间四句分别是从哪两个方面写红军战胜困难的?诗句中有两个动词用得很巧妙,请进行赏析。
【中心句】这是首联,总领全诗,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不怕”是全诗的诗眼,以坚定的语气表现了红军面对长征中的千难万险,毫不畏惧,勇敢坚强;“万水千山”高度概括了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只等闲”与“不怕”呼应,从两个角度塑造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表现了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万水千山:千难万险。 只等闲: 只看做平平常常的事。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磅礴:山势高大险峻。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❶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
这四句分别是从山和水两个方面来写的。“腾”“走”这两个动词用得很巧妙,化静为动,既表现了山奔腾的气势,又突出了红军战士藐视一切困难的态度。
❹诗句中的“尽开颜”有两层含义,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第一层含义:写出了红军翻越“千里雪”的岷山之后的喜悦之态,表明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二层含义:翻过岷山之后,长征胜利在望,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革命前途充满信心。
2.诗中运用了对仗修辞手法的诗句是“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夸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显示出红军战土顽强豪迈、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一“暖”一“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表达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喜悦,又表现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三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三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第一部分:词语理解和概括(约500字)本单元主要包含以下词语的理解和概括:1. 诗句:课文中的优美诗句,通过理解和概括,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2. 成语:通过学习相关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3. 同义词和反义词:学生需要在课文中找出同义词和反义词,从中培养学生的语境理解能力和课文内容的整合能力。
第二部分:课文阅读和理解(约600字)本单元的课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小蝌蚪找妈妈》:通过这个故事,学生能够理解蝌蚪的成长过程,懂得感恩和爱护父母。
2. 《秋天的童话》:这篇诗歌描绘了秋天的美景,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大自然。
3. 《小猪藏鼻子》:通过这个寓言故事,学生可以理解“骄傲自满”的含义,并引导他们保持谦虚和向前的态度。
第三部分:诗歌鉴赏和创作(约500字)本单元的课文中有很多优美的诗歌,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鉴赏和创作:1. 模仿创作:鼓励学生通过模仿课文中的优美诗句,进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2. 朗诵比赛: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3. 诗歌解析:分析课文中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第四部分:语文知识拓展(约200字)除了课文内容之外,本单元还可以拓展一些相关的语文知识:1. 句子结构: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词语之间的关系和句子的表达方式。
2. 字词辨析: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似词语的区别,培养他们的语义理解和辨析能力。
3. 补全对话: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对话题目,让学生填写合适的回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五部分:思维拓展和开放式问题(约200字)最后,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可以提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1. 《小蝌蚪找妈妈》中,你能想象出小蝌蚪终于找到妈妈的情景吗?请用诗句来描述一下。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知识梳理
一、认识上下
(一)知识点:
从两个物体的位置理解,上是指在高处的物体,下是指在低
处的物体。
(二)考点:
物体位置的相对性,两种句式的区别
(三)考试题型:
填空题
(四)易错点:
上与下的相对性不明确。
两种常见句式容易混淆
(五)典型题目:
()在()的上面或下面,()的下面或上面是()
二、认识前后
(一)知识点:
1.认识前、后:一般指面对的方向就是前,背对的方向
就是后。
(二)考点:
1.动物的头面对的方向就是前面,尾巴对着的就是后面
2.确定两个以上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时,要找准参照物,选择的
参照物不同,相对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三)考试题型:
1.填空题
(四)易错点:
1.有些题容易与左右混淆,学生不知该填左右还是前后。
2.两种句式混淆不清
(五)典型题目:
()在()的前面或后面,()的后面或前面是()
三、认识左右
(一)知识点:
以自己的左手、右手所在的位置为标准,确定左边和右边。
右手所在的一边为右边,左手所在的一边为左边。
要点提示:在确定左右时,除特殊要求,一般以观察者的左右为准。
(二)考点:
根据左右手判断物体的左右
(三)考试题型:
1.填空
(四)易错点:
分不清左右,镜面左右相反
(五)典型题目:
1.()的右边是(),()在()的左边,()的左边有()
2.判断左右手
3.上下楼梯靠哪边?。
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二单元主题:《道德与法治》一、道德和法律1.道德的概念-道德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循的一种行为规范,是人们根据价值观念判断事物好坏、正误的规范。
-道德与法律不同,道德是一种行为的自觉性,主要体现在对他人行为的内心评价;法律则是一种外部强制性规范。
2.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相同点: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们的利益。
-不同点:道德是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评价,法律是社会强制力量对人们行为的规范,道德要求人们自觉遵守,法律有强制执行力。
3.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的反思-行为规范的重要性:道德和法律都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规范,对于社会的正常运转和个人的幸福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
-道德的自觉性:道德规范要求人们内心自觉遵守,不仅依赖于法律的约束,更需要个体自觉维护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守法与违法1.法律的概念-法律是国家最高权威机关制定的、对人们行为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的规则。
2.守法的意义及要求-守法是公民应尽的一种基本义务,守法不仅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也能保护个人权益。
-遵守法律是公民的法定权利和基本义务,追求公正和全面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要求。
3.违法的影响及原因-违法行为会引发社会秩序的混乱和犯罪的蔓延,对个人和社会都造成很大的伤害。
-违法的原因有:个人对法律的无知、不负责任的行为、不正当的利益诱惑等。
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1.公民权力的基本意义-公民权利是公民在国家法律和道德约束下,依法享有的一种权利,既是公民的自由,也是公民的责任。
2.公民的基本权利-人生存权: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等。
-人身自由权:人身不受非法限制、人身安全、人身尊严等。
-人的财产权:财产不受非法侵害、财产收益权等。
-人的人格权:姓名权、隐私权、肖像权等。
3.公民的基本义务-法定义务:必须遵守法律,不得违法犯罪。
-社会义务:遵守公共道德,遵守社会规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四、法治社会与公序良俗1.法治社会的特点-法治社会是以法律为准绳、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秩序。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梳理手抄报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梳理手抄报
一、单元内容概述
本单元围绕“大自然”这一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三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和“习作:写观察日记”的语文学习活动。
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大自然,认识自然界的生物和现象,同时培养观察和表达的能力。
二、重点知识点梳理
1. 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
学生需要掌握这三首诗的诗意,能够默写诗句,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2. 爬山虎的脚:本文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绘,介绍了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特点和生长过程。
学生需要了解爬山虎的生活习性,掌握本文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技巧。
3. 蟋蟀的住宅:本文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介绍了蟋蟀的住宅特点和建造过程。
学生需要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过程,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 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学生需要了解眼睛的重要性,掌握保护视力的方法,能够用语言清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5. 习作:写观察日记。
学生需要掌握观察日记的写作方法,能够仔细观察事物,用流畅的语言记录自己的观察过程和感受。
三、单元学习目标
1. 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语和成语,能够正确运用所学词语进行表达。
2. 了解大自然中的生物和现象,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3. 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4. 培养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良好习惯。
5. 能够写出生动有趣的观察日记,提高写作能力。
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反射——①无选择性(例如:夏季白天多云气温低)大对太阳形散射——①波长越短越容易被散射②改变太阳辐射(例如: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气辐射的式 O3——紫外线的削弱作用吸收——选择性水汽、CO2——红外线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热对可见光吸收很少力影响因素——太阳高度(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削弱得少,到达作地面的太阳辐射多)用大气的温室效应大气及地面热力状况全球热量平衡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大形成:太阳辐射→地区间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气 面上存在气压差→大气的水平运动 ∣ 的 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_____热力环流______∣ 运 运动形式 垂直运动 直接成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动 水平运动——风 高空: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共同摩擦力 影响全球性大气环流全球地表均一 冷热不均 自转 近地面不自转 ———→单圈环流——→三圈环流——→7个气压带、6个风带 不公转公转 海陆分布——→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气压带呈块状分布1、三圈环流: 高纬环流 60—90º中纬环流 极地东风低纬环流 0—30ºN2、7个气压带 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热力成因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动力成因6个风带3、气压带、风带 成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的季节性移动 移动规律:北半球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4、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夏季海洋上为高压) (冬季陆地上为高压)东亚——西北风 5、季风环流 冬季季风(陆→海) 南亚——东北风 东亚——东南风 夏季季风(海→陆) 南亚——西南风过境时天气:阴雨、刮风、降温(持续时间短,强度大,锋后雨)冷锋 过境后天气:晴朗(降温、降湿、升压) 常见的天 锋面系统 对我国影响:暴雨、寒潮、沙尘暴 气系统 暖锋 过境时天气:连续性降水(锋前雨)过境后天气:晴朗(升温、降压)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概念——某一地区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况主要要素——气温、降水气太阳辐射空间分布:形成气候的地区差异形成因子时间分布:形成气候的季节差异下垫面大范围——海陆分布;局部——地形、植被、洋流通过调整全球水热分布影响各地气候大气环流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人类活动向大气释放热量改变地表的物理特性和生物学特性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热带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类亚热带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式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候型温度季风气候寒带极地气候高山气候纬度位置:决定气温的基本格局气温的分析方法下垫面:使气温分布复杂分析气候类型大气环流的形成决定各地的降水情况的一般方法低气压带:气流↑,降水多降水的分析方法气压带高气压带:气流↓,降水少信风带:大陆东岸降水多风带西风带:大陆西岸降水多季风区: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冰期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全球变暖变化地质时间冰期主要温室气体:CO2、甲烷温暖时期(4个)温室气体毁烧矿物质燃料排房CO2历史时期寒冷时期(4个)增多的原因毁林19C末以来:世界气温波动上升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造成的危害降水和干湿分布状况变化→经济结构变化保护措施:改善能源利用,采用新能源+保护森林加强国际合作CO3层破坏和保护P51、酸雨P53附:判别气候类型1、运用气温和降水资料判别气温:①最冷月——几月→哪个半球〉10°C:热带气候(或>15 ° C)0—10°C:亚热带气候(含温带海洋性气候)〈0°C:温带气候(除温带海洋性气候)②最热月均温:〉0°C:寒带苔原气候〈 0°C:寒带冰原气候降水:年雨型、少雨型、夏雨型、冬雨型2、运用“地理坐标定位法”判别:热带: 0—30°亚热带:30—40°温带: 40—60°亚寒带:极圈附近寒带:极地附近(1)年雨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气候(2)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3)夏雨型: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4)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知识小结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小结本文将对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和理解知识。
一、小细节积累1.地理知识:–中国地理:了解中国地理位置及主要自然地理特点。
–天气预报:学会听懂简单的天气预报,了解天气符号的含义。
2.历史知识:–秦始皇:认识秦始皇及他的统一战争。
–兵马俑:了解秦始皇陵的壶宝和兵马俑。
二、学习要点重点梳理1.地理知识:–中国地图:掌握中国地图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等基础知识。
–气象图:初步了解气象图的绘制和天气预报的基本知识。
2.历史知识:–秦始皇统一:理解秦始皇如何统一六国。
–兵马俑保存:认识兵马俑的历史价值和保存方法。
三、学习方法建议1.地理学习:–多看地图、多练习判断方位,加深对地理地形的认识。
–多观察天气现象,了解与气候有关的地理知识。
2.历史学习:–多阅读历史故事,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考古资料:了解考古对于历史的重要性,如何保护历史文物。
四、知识拓展1.地理拓展:–探讨中国各地的地理特点和自然资源。
–了解更多的地理知识,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等基础概念。
2.历史拓展:–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进一步学习其他历史知识。
–了解其他古代文明的兴衰与交流历史。
五、总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该对中国地理和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希望同学们在复习时多进行讨论和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实践,积极拓展知识面,做到知识应用灵活多样。
以上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知识小结,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认真学习,掌握更多有价值的知识。
祝学生们学业进步,取得好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一、易读错的字
帆.(f ān )船 铜号.(hào)食 梧.
(wú)桐
松柏.(b ǎi ) 绿装.(zhu āng ) 桦.
(huà)树
水杉.(sh ān ) 世.(shì)界 锦.
(j ǐn )鸡 飞翔.(xiáng) 深处.(chù) 猛.
(m ěng )虎 百灵.(líng) 麦.(mài)苗 蚕桑.
(s āng ) 上场.(cháng) 虽.(su ī)然 农事了.
(li ǎo )
二、易写错的字
孔:第三笔是提。
桥:乔的第一笔是撇,不要写成横。
壮:右边是士,不是土。
化:右边的撇要露出头。
六:最后一笔是点。
季:第一笔是撇。
忙:最后一笔是竖折。
三、会写词语
公园 一孔 石桥 一群 队旗 铜号 红领巾 杨树 壮观 梧桐 枫树 松柏 木棉 水杉
化石 金桂 唱歌 丛林 深处 六个 熊猫
九个 朋友 四季 吹风 正肥 农事 农忙
归来 辛苦 一年
四、多音字
五、形近字
六、近义词
壮—强披—穿喜—乐肥—胖采—摘欢笑—欢乐新奇—新鲜伙伴—同伴嬉戏—玩耍保护—爱护耕作—耕耘归来—回来辛苦—辛劳
七、反义词
欢笑—痛哭高—低暖—寒耐寒—耐热
守—攻香—臭新奇—平常伙伴—对手
保护—破坏归来—离去辛苦—轻松
告别—重逢喜洋洋—气冲冲
八、词语搭配
一(只)海鸥一(片)沙滩一(艘)军舰
一(条)帆船一(方)鱼塘一(块)稻田
一(行)垂柳一(座)花园一(道)小溪
一(孔)石桥一(丛)翠竹一(群)飞鸟
一(面)队旗一(把)铜号
九、词语归类
1.AAB式的词语:
喜洋洋笑盈盈兴冲冲乐呵呵笑哈哈白花花金灿灿
亮晶晶绿油油
2. 描写动物的词语:
活蹦乱跳四蹄生风摇头摆尾万马奔腾龙腾虎跃
珍奇异兽千军万马
十、句子积累
1.拟人句:(1)一面队旗,一把铜号。
一群“红领巾”,一片欢笑。
(2)枫树秋天叶儿红,松柏四季披绿装。
(3)你拍七,我拍七,竹林熊猫在嬉戏。
2.比喻句: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
3.对偶句:银杏水杉活化石,金桂开花满院香。
十一、考点提示
1. 背诵:《场景歌》《树之歌》《拍手歌》《田家四季歌》。
2.《场景歌》熟悉文中讲了哪些场景。
3.《树之歌》了解文中讲了哪几种树,特点分别是什么。
4.《拍手歌》了解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动物,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5.《田家四季歌》了解田家四季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