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学习方法(修改稿)

合集下载

《论语》教案(通用11篇)

《论语》教案(通用11篇)

《论语》教案(通⽤11篇)《论语》教案(通⽤11篇) 作为⼀名⽼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的教学能⼒。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编帮⼤家整理的《论语》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语》教案篇1 【教学⽬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

2、理解课⽂思想,对照反省⾃⼰。

3、积累⽂⾔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1、介绍孔⼦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

3、研读前五段。

〖教学步骤】 ⼀、导⼊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明历史,产⽣了辉煌灿烂的古代⽂化。

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了巨⼤的凝聚⼒,⽽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明仍有巨⼤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献中的⼀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化遗产,对我国⼏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化产⽣了巨⼤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们所效法。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则》。

⼆、朗读课⽂ 1、孔⼦及《论语》资料 强调识记: 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公认的世界⽂化名⼈。

政治上,孔⼦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征伐,同情⼈民疾苦,俗话说“孔⽈成仁,孟⽈取义”,就是这个意思。

他的政治主张具有⼀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学说成为封建⽂化的正统,影响极⼤,被尊为“圣⼈”、“⾄圣”。

教育⽅⾯,他是我国历史上致⼒于教育事业的第⼀⼈,所以也有⼈呼吁要以孔⼦诞⾠为中国教师节。

他⾸创私⼈讲学之风,主张“有教⽆类”(⼀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有弟⼦三千,贤⼈七⼗⼆。

《论语》是记录孔⼦及其弟⼦⾔⾏的⼀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也是研究孔⼦思想的主要资料。

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直是学童们的⼀本必读书,影响很⼤,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论语》学习方法

《论语》学习方法

《论语》学习方法
《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

想要有效地学习《论语》,需要采取以下方法:
1. 熟悉背景知识:了解《论语》的作者孔子及其时代的社会背景,对于理解其中的论述和观点有很大帮助。

2. 对于原著有系统性的阅读:通读《论语》全文,了解其中的论点和教育思想。

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其思想结构。

3. 逐章逐句解读:将《论语》分章节逐句进行解读,理解每句话的含义,结合上下文进行推敲和分析。

4. 理解背后的思想:要理解《论语》中的论点和教育思想,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对于其中的一些观点,可以进行比较和辩证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5. 学习注释和研究成果:参阅相关的注释和研究成果,获取更多的解读和理解,辅助自己深入学习和思考。

6. 反复思考及实践:《论语》中的思想是需要经过反复思考和实践来理解和体验的。

通过思考实践,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考和行为准则。

7. 与他人讨论:与他人就《论语》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理解,倾听和吸收他人的观点。

8. 精选摘录和备忘:可以将自己认为重要或有启发的句子、片段摘录下来,反复阅读和思考,作为备忘和反思的参考。

通过以上方法,能够更加系统和深入地学习《论语》,理解其中的思想,提高自
己的思辨能力和道德修养。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自己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梁启超也说:“《论语》为二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孟子》自宋以后势力亦与相当,此二书可谓国人内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学者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务略举其辞,或摘记其身心践履之言,以资修养。

”《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可见在《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它的推崇。

这部曾经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着不可替代的实际意义。

作为一个知识浅薄的初读者,这本《论语》让我觉得诚惶诚恐,心中充满敬畏,“藐予小子,何敢赞一言!”但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写到“大家不要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仰望它,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简单的。

”于丹教授也说自己对于《论语》一向是“敬”而不是“畏”对于《论语》的感觉永远都是朴素而温暖的,她眼中的这本书是一眼温暖的活泉水。

她眼中真正的圣贤从来不拎着晦涩又艰深的典故吓唬人,也从来不堆砌佶屈聱牙的言语麻烦人。

以我的学养和阅历要达到于丹教授的那种境界是万万不能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多学者大家也对《论语》做过大量的解读。

作为一个初读者甚至于一个学生,我愿意也只能够从与我自己密切相关的一个方面——学习方面来参与其中,扮演一个体验着的角色,“无伤乎,亦各言其志而已矣。

”《论语.先进》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是《论语.学而》的第一句话,也是全书的第一句话,我无法猜透作者当时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把这句话列为全书之首。

想必是有某种原因。

这句话是我们非常熟悉的。

这里的“学”指的是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放之于今天,我姑且把它理解为学习各种技能。

“习”指“温习”、“复习”也含有“实习”、“练习”的意思。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修改稿)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修改稿)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讲课提纲修改稿)一,激发学习动力,培养主动精神1,乐趣和嗜好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2,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是一个过程●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3,反求诸己,一以贯之,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主动精神●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宪问》)二,讲求科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1,举一反三,提高推理能力●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子曰:“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

”(《公冶长》)●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季氏》)●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公冶长》)2,见贤思齐,提高鉴别能力●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3,掌握规律,提高认知能力●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附录利其器必须首先认识什么是“器”A范仲淹认为“礼义”亦“器”《范文正集》卷二十有《礼义为器赋》,他说:“礼义交举,圣贤是崇。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
《论语》中提到的一些学习方法包括:
1. 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孔子强调要"吾日三省吾身",即每天反思自己的行为,从中发现不足并改进。

2. 与他人交流讨论:《论语》中多次提到孔子与门徒们的问答互动,通过对话来传授知识和讨论问题。

3. 提出问题并思考:《论语》中记录了孔子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场景。

通过思考问题,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

4. 学习尊重他人:《论语》中强调了尊重师长的重要性,弟子应该虚心听从老师的教导并认真学习。

5. 实践学习:《论语》中提到了很多孔子的行为和实践,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极学习、实践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6. 修身养性:《论语》中强调了德行教育的重要性,弟子们被教导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通过自己的榜样影响他人。

7. 探索和发现:《论语》中提到的颜回和子路等学生,都通过实践和探索来发现问题的答案,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

8. 勤奋努力:《论语》中强调了勤学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努力学习,毫不懈怠。

这些学习方法强调了从实践中学习、教育以修身养性为核心、尊重他人、勤奋努力等重要原则。

学习论语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学习论语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学习论语的学习方法有哪些文言文是大多数同学的死敌,怎么学都学不好,那么学习《论语》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学习《论语》的方法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学习《论语》的方法一为什么要读《论语》爱读书,而未曾读《论语》,是身为中国人最大的遗憾。

爱读书之中国人,无不知《论语》。

知而不读者,或是尚未来得及读,或是因对孔子、《论语》一些间接的不好的印象,不愿读《论语》。

罗曼罗兰有一句名言:自由啊,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之。

人皆知自由好,罪恶虽假自由之名而行,人不会将罪恶归之于自由。

然而罪恶假孔子、儒家之名而行之,人却将罪恶悉归于孔子、儒家。

孔子、《论语》、儒家,有太多的误解在它们的周围。

程子说:“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爱读书者,自己亲眼读一读《论语》才好。

读了,或许会有一些真切的感受。

学习《论语》的方法二要把孔子,和历代后儒,分开来历代后儒,虽都尊孔子为圣,但实际上各有各的主张。

所以,历代后儒所论,不等于是孔子所论,历代后儒所论之儒,未必就是孔子之儒。

真正儒家的衡量标准,在孔子,在《论语》。

程、朱、陆、王……等历代大儒,实际上都对于孔子、《论语》有极大的偏离,导致诸种流弊。

我们万万不可把程朱陆王,等同于孔子、《论语》。

注:关于对程朱陆王的批判,是思想史中的大事。

程朱陆王到底错在哪里,这里不多说,戴东原《孟子字义疏证》论之极详,有兴趣者可以找来参照。

学习《论语》的方法三读《论语》的方法(1):要读人,不要读书《论语》是“语录”体。

读“语录"之法,不在读文字,在于“读人”。

读其言语,仿佛面对问答,又如见其人,陪伴左右,耳濡目染,须眉表情历历。

读得多了,知其品质、脾气、好恶、性情、知识、见识……哪怕是经典中没有记载,也知道他会在何时大致说何等言语、作何等选择;也知道他在何时断不会说何言语,断不会做何选择。

读人之法,不在于刻意去记问,而在于熏陶、涵泳、耳濡目染……便如我们与人处,无须刻意去记忆其人其事其语,但不经意间,自自然然见到听到,时日渐增,便知其人。

论语关于学习方法及态度

论语关于学习方法及态度

《论语》十则中是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分别是哪些学习方法: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修身做人: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5.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思无益, 不如学也.子①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②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出自《论语•学而》。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①《论语》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说(yuè) ]通“悦”。

③[愠(yùn) ]恼恨。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论语•学而》。

此话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而》。

①[不己知]不了解我。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①,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②。

论语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3篇)

论语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3篇)

第1篇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影响。

《论语》作为孔子的言行录,记录了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论语》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现代教育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引言《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将《论语》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应用于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论语》中的教育理念1. 仁爱为本孔子认为,“仁”是教育的根本。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

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 德育为先孔子强调德育的重要性,认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成为有道德、有品质的人。

3. 因材施教孔子主张因材施教,认为“教学相长也”。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 重视实践孔子认为,知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 自我修养孔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教师应注重自身修养,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

三、《论语》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1. 教师应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教师应学习《论语》中的仁爱思想,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

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平等、关爱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心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2. 注重德育教育教师应将德育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将《论语》中的道德观念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例如,在讲解《论语·为政》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仁者爱人”的含义,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3. 实施因材施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特长,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学习方法(讲课提纲修改稿)一,激发学习动力,培养主动精神1,乐趣和嗜好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2,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是一个过程●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3,反求诸己,一以贯之,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主动精神●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宪问》)二,讲求科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1,举一反三,提高推理能力●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子曰:“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

”(《公冶长》)●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季氏》)●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公冶长》)2,见贤思齐,提高鉴别能力●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述而》)3,掌握规律,提高认知能力●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附录利其器必须首先认识什么是“器”A范仲淹认为“礼义”亦“器”《范文正集》卷二十有《礼义为器赋》,他说:“礼义交举,圣贤是崇。

既覩化人之要,爰彰为器之功。

修之于身,岂晩成而是虑;体之于政,见日用之无穷。

前典可稽,格言斯启。

假其器而宣其教,尊其义而贵其礼。

”原文:礼义为器赋(崇礼明义斯以为器)礼义交举圣贤是崇既覩化人之要爰彰为器之功修之于身岂晩成而是虑体之于政见日用之无穷前典可稽格言斯启假其器而宣其教尊其义而贵其礼本于太一寕因雕琢之劳见无不为岂定方圆之体不速而成与世作程于以致满而不溢于以知用之则行见者之谓智述者之谓明合二美以同归皆能致用列五常而共乆何患易盈是以化彼邦家器兹礼义其美也混而为一其设也分而为二助政教而可大贯古今而不坠宣尼始问于周史雅契求新晋文首定于襄王允符先利岂不以为君之柄也非礼何持立人之道也惟义是资居上而不我遐弃化下而何莫由斯有之则安在倾敧而莫覩闻而能徙信用舍以从宜是知彼器也利乃生民此器也归诸君子盖用之而可资故喻之而有以察其无体可忘尚象之言执以卫身讵有假人之耻念兹在兹无为而为但守执虚之戒难忘持满之规安上治民寕使乎小人乘矣见危致命岂惟乎长子主之今国家稽古不忘宣风遐被其礼也同二仪之节其义也正四方之志覆万国而无疆通大道之不器B顾炎武强调“器识为先”顾炎武《与人书十八》原文:《宋史》言,刘忠肃每戒子弟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命为文人,无足观矣。

”仆自一读此言,便绝应酬文字,所以养其器识而不堕于文人也。

悬牌于室,以拒来请,人所共见,足下尚不知耶?抑将谓随俗为之而无伤于器识耶?中孚为其先妣求传再三,终已辞之。

盖止为一人一家之事,而无关于经术政理之大,则不作也。

韩文公文起八代之衰,若但作《原道》、《原毁》、《争臣论》、《平淮西碑》、《张中丞传后序》诸篇,而一切铭状概为谢绝,则诚近代之泰山北斗矣。

今犹未敢许也。

此非仆之言,当日刘叉已讥之。

刘忠肃指刘挚,字莘老,东光(今属河北)人。

宋嘉祐进士,官至侍御史,谥忠肃。

中孚指李颙,字中孚,陕西周至人。

清初著名学者之一,与孙奇逢、黄宗羲齐名。

明亡后隐居讲学,与顾炎武友善。

李颙再三请顾炎武为他母亲写传,顾炎武有《与李中孚书》,其中曰:“太夫人祠已建立否?委作记文,岂敢固辞,以自外于知己。

顾先妣以贞孝受旌,顷使舍侄于墓旁建一小祠,尚未得立,日夜痛心。

若使不立母祠,而为足下之母作祠文,是为不敬其亲而敬他人矣,足下亦何取其人乎?贵地高人逸士,甚不乏人,似不须弟;若谓非弟不可,则时乎有待,必鄙愿已就,方可泚笔耳。

”可参看。

刘叉是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籍贯均不详。

主要活动在元和年代。

他以“任气”著称,喜评论时人。

韩愈善接天下士,他闻名前往,赋《冰柱》、《雪车》二诗,名出卢仝、孟郊之上。

后因不满意韩愈为谀墓之文,攫取其为墓铭所得之金而去,归齐鲁,不知所终。

《唐书·韩愈传》:“刘叉闻愈接天下士,步归之,后以争语不能下,持愈金数斤而去,曰:‘此谀墓中人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

’愈不能止。

”曾国藩《复贺耦庚中丞书》论清末学风与文人:“今之学者,言考据则持为聘辩之具,讲经济则据为猎名之津,言之者不怍,信之者贵耳,转相欺谩,不以为耻。

至如仕途积习益尚虚文,奸弊所在蹈之而不怪,知之而不言。

彼此涂饰,聊以自保,泄泄成风,阿同骇异。

故每私发狂议,谓今日而言治术则莫若综核名实;今日而言学术,则莫若取笃实践履之士。

物穷则变,救浮华者莫如质。

积玩之后振之以猛,意在斯乎?方今时事孔棘,追究厉阶之生,何尝不归咎于发难者?彼岂实见天下之大计,当痛惩而廓清之哉?岂豫知今日之变实能自我收之哉?不过以语言欺人,思先登要路耳。

国藩以兹内省,早岁所为涉览书册,讲求众艺者,何一非欺人之事?所为高谈古今,嘐嘐自许者,何一非欺人之言?中夜以思,汗下如霤。

顷观先生所为楹帖,‘道在存诚’云云,旨哉!其暗然君子之言乎?果存诚而不自欺,则圣学王道又有他哉?镜海先生庶几不欺者也。

……若夫读书之道,博学详说,经世之才,遍采广询,自度智慧精神,终恐有所不逮。

惟当谨守绳墨,不敢以浮夸导子弟,不敢以暴弃殆父母之遗体。

”姚鼐《稼门集序》曰:“天下所谓文者,皆人之言,书之纸上者尔。

言何以有美恶,当乎理、切乎事者,言之美也。

今世士之读书者,第求为文士,而古人有言曰:‘一为文士,则不足观。

’夫靡精神、销日月,以求为不足观之人,不亦惜乎!徒为文而无当乎理与事者,是为不足观之文尔。

”姚鼐《复钦君善书》又曰:“夫文技耳,非道也,然古人藉以达道。

其后文至而渐与道远,虽韩退之、欧阳永叔不免病此,况以下者乎。

”姚鼐《翰林论》又曰:“是故君子求乎道,细人求乎技。

君子之职以道,细人之职以技。

使世之君子,赋若相如、邹、枚,善叙史事若太史公、班固,诗若李、杜,文若韩、柳、欧、曾、苏氏,虽至工犹技也。

技之中固有道焉,不若极忠谏争为道之大也。

徒以文字居翰林者,是技而已,若唐初之翰林者,则若是可矣。

”可一并参看。

姚鼐《翰林论》曰:“是故君子求乎道,细人求乎技。

君子之职以道,细人之职以技。

使世之君子,赋若相如、邹、枚,善叙史事若太史公、班固,诗若李、杜,文若韩、柳、欧、曾、苏氏,虽至工犹技也。

技之中固有道焉,不若极忠谏争为道之大也。

徒以文字居翰林者,是技而已,若唐初之翰林者,则若是可矣。

”姚鼐是从“道”与“技”之别看“器识为先”。

可参看。

4,六个结合,提高学习能力①从学习的过程来说,坚持学问结合、学思结合学问结合●子入大庙,每事问。

(《八佾》)●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泰伯》)学思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季氏》)强调学与问、学与思综合训练,即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结合●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附录古人主张游学天下,开阔视野,增加积累,扩大胸襟A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红门宫下有一座“孔子登临处”石坊,传说是孔子登临故址。

开眼界:《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游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难与言。

”增学问:《韩诗外传》记载:“孔子到泰山,观易姓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人。

”懂社会:《礼记·檀弓下》:孔子过泰山之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于焉。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B胡瑗:“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则隘吝鄙陋”胡瑗认为“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则隘吝鄙陋。

必㳺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则为有益于学者矣”。

王铚《默记》卷下记他带学生游华山,“回顾黄河抱潼关,委虵汹涌;而太华、中条,环拥其前。

一览数万里,形势雄张。

慨然谓滕公曰:‘此可以言山川矣,学者其可不见之哉!’”原文:胡先生翼之常谓滕公曰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则隘吝鄙陋必㳺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则为有益于学者矣一日常自吴兴率门弟子数人㳺关中至潼关路峻隘舍车而歩既上至关门与滕公诸人坐门塾少憇回顾黄河抱潼关委虵汹涌而太华中条环拥其前一览数万里形势雄张慨然谓滕公曰此可以言山川矣学者其可不见之哉滕公常语人胡先生有人伦鍳在太学时如窦卞汪补之一时学者数百人相随每于众中常称誉安焘序厚卿曰安秀才骨相他日必贵如此数十次众有不服者请其由先生曰此亦易见尔安君金玉色也金玉必须富贵者所用置之粪壌可乎人有瓦砾色者至多若瓦砾者何所用耶亦不待相书而后知也众人乃服其后安公三作执政初预政父母俱存官至观文殿大学士以终C顾炎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字之书固然不可缺少,但是,无字之书更加重要。

把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结合起来读,才能读出自己的创见。

宋朝画家刘彝《画旨》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五说:“《眼镜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

他们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所以成为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很大程度得力于他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方法。

他说自己“自少至老,手不舍书。

出门,则以一骡两马,捆书自随,过边塞亭障,呼老兵谐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证,必无所疑而后已。

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

他的著作《日知录》“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他对此书的价值很是自信,说:“虽未敢必其垂后,而近代二百年来未有此书,则确乎可信也”(《亭林佚文辑补·与人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