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内容
论语关于学习的名言

论语关于学习的名言读书名言论语关于学习的名言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3、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4、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8、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自《论语子路》9、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1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1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1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15、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1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1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1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19、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2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21、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22、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2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2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2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26、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27、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28、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29、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3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中的学习名言

论语中的学习名言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佚名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3)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4)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5)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自《论语·子路》6)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7)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8)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9)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1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1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1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1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15)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16)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1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佚名1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19)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20)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内容

一、关于学习得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就是关键。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懂得某种学问不如喜爱它,喜爱它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
即真正爱好学习得人,为学习而快乐得人才能真正学好。
孔子赞扬得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得乐观精神。
其次,学习要有踏踏实实得精神。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把所学得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即学习要默默地记住学到得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有志于探求真理却以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为羞耻得读书人,就是不值得跟她进行讨论得。
即读书得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译文:能力不够就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您就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
孔子自己就就是这样得人。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您为什么不样说,她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得老师。
我选择她善得方面向她学习,瞧到她不善得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得缺点。
即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她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同时,孔子提倡与赞扬“不耻下问”得学习精神。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就是以谓‘文’也。
”译文:聪敏而又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得人请教瞧作羞耻,因此称她为‘文’。
二、关于学习得方法孔子在与弟子得交谈中多处强调复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学习了知识按一定时间去温习,不也高兴吗?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关于学习的句子(总结类)

实用总结论语关于学习的句子、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自《论语子路》、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关于学习的句子

论语关于学习的句子导读:本文是关于句子大全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3、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4、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5、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自《论语·子路》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9、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10、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1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12、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13、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14、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15、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16、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17、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1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1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2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21、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22、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23、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中的学习名言50句

论语中的学习名言50句1.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2. 由,知也。
知不思则罔,思不知则不可为学。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5.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 学而优则仕,差则可脱。
8. 学贵知,知贵行。
9. 君子不器。
10.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1. 巧言令色,鲜矣仁。
12. 朝闻道,夕死可矣。
13.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5.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止也。
16.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7.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8.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1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0.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21. 学而第一,不及格。
22.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
”23. 学如不及,犹愧于人也。
24.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5. 子曰:“回之庸也,非礼不图。
玩之寄也,非礼不敬。
”26. 吾日三省吾身。
27. 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8.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29. 子曰:“由,赐也,可使治其赋也。
何以异之?”30. 心思明也,宽以敏之。
定情以达物。
31.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2.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33. 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4.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5.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3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居涤非吾志也,所求乎臧与?”37.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38.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9.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40.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导读: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3、子曰:“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4、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6、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9、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1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12、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13、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14、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1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16、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子罕》17、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18、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颜渊》1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20、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2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2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2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2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自《论语·子路》2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关于学习的句子

论语关于学习的句子导读:励志的句子 -论语关于学习的句子1、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论语·卫灵公》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6、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9、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10、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自《论语·子路》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1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1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14、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1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17、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18、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1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20、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关于学习的态度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译文:懂得某种学问不如喜爱它,喜爱它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
即真正爱好学习的人,为学习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
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
其次,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
即学习要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译文:有志于探求真理却以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为羞耻的读书人,是不值得跟他进行讨论的。
即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
译文: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给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进。
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
孔子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译文: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译文: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即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文’也。
”
译文:聪敏而又爱好学习,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看作羞耻,因此称他为‘文’。
二、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强调复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译文:学习了知识按一定时间去温习,不也高兴吗?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从里面学到新的东西,就可以作为自己的老师了。
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译文:只是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受蒙蔽;只是冥思苦想却不认真读书,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即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
三、关于学习的内容
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
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
译文: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了很多知识又能都记住的吗?”子贡回答说:“我是这样认为的,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能够用一个基本概念来贯穿他们。
”
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四、关于学习的目的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译文: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
译文: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
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
译文: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
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要想当好官必须学习,学习的目的应是更好地当官,体现了学习与应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师培养政治人才。
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译文: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译文: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