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爱恨——浅析《果园城记》参差对照艺术
浅谈《边城》与《果园城记》叙事策略比较

浅谈《边城》与《果园城记》叙事策略比较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是师陀历时八年创作的代表作,风格特异,尤其是作品的语言,可谓匠心独具。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浅谈《边城》与《果园城记》叙事策略比较。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浅谈《边城》与《果园城记》叙事策略比较摘要:沈从文和师陀均以“乡下人”的眼光审视中国的乡土世界,其代表作《边城》和《果园城记》文体相同、命运相似,而且都将目光聚焦于中国小城,但不同叙事策略观照下的叙事文本所承载的却是作家不同的人生感悟和独特的审美诉求。
关键词:《边城》《果园城记》叙事策略京派代表作家沈从文和师陀一直以“乡下人”的眼光审视中国的“乡土世界”。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们最负盛名的代表作《边城》和《果园城记》可谓乡土小说的精品。
整体细读这两部作品,他们都将目光聚焦于“中国小城”,都带有诗化、散文化的特征和田园牧歌情调,但二者所采用的叙事策略却各具特色。
本文试图通过对两部作品结构、视角、话语策略的比较,深度解读沈从文和师陀两位作家透过“中国小城”所构建出的不同人生感悟与独特的审美诉求。
一、叙事结构策略小说结构是作品里将故事事件结合成一个整体的形式要素,它关系到作家的想象如何被激发,如何通过叙事完成。
《边城》和《果园城记》的结构历来被认为是“散”的,即情节结构上没有“中心事件”;人物关系上没有“中心人物”。
人们习惯称它们为“散文化小说”。
其实细读作品,我们会发现这两部作品的结构寓严谨于疏放,既出乎法度,又合乎法度。
《边城》全文二十一节,一气呵成又自成起讫,被人认为是“一首一首圆满的散文诗”。
小说围绕翠翠和天保、傩送之间的爱情展开情节,但沈从文没有把它单纯地处理成爱情悲剧。
在这里,作者把自己的人生顿悟和自然景物、民俗人事的描写融合在一起,使得《边城》的故事性削弱,结构松散,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高潮迭起。
小说开篇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宁静古朴而又近乎于原始的湘西乡间生活景致。
乡愁乌托邦、时间哲思与废墟美学的呈现——对师陀小说《果园城记》的一种解读

乡愁乌托邦、时间哲思与废墟美学的呈现——对师陀小说
《果园城记》的一种解读
吴昊
【期刊名称】《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3(23)1
【摘要】师陀在上个世纪40年代创作的诗化小说集《果园城记》不仅是作家本人个体生命情感的诗化呈现,而且彰显出了抗战时期那一代知识分子“乡愁乌托邦”的情感结构。
这部小说集为行将消逝的乡土中国吟唱出了一曲无可奈何的挽歌,发出了关于“时间问题”哲性思考的独特声音;并由此对人类生命的普泛性存在处境进行勘探和追问,在回忆诗学的基础上营构出了一种具有中国古典文化特质的废墟美学。
【总页数】7页(P79-84)
【作者】吴昊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重返"果园城"——师陀《果园城记》解读
2.重返"果园城"--师陀《果园城记》解读
3.时间意识和面向时间的生存姿态--师陀《果园城记》意蕴探讨
4.无尽的期待与期待的彷徨——浅议师陀小说集《果园城记》的文本内涵
5.师陀小说地域性探
寻
——从《果园城记》的意象建构谈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果园城记》的叙事策略探析

《果园城记》的叙事策略探析作者:陈俐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10期摘要:师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很有个性的作家,特别在叙事方面更是独具特色。
他一直以“乡下人”的眼光呈示中国的“乡土世界”,其代表作《果园城记》就是“古老的内地中国的一个缩影”。
恶劣环境中的感时伤身,使师陀对家乡小城刻骨铭心的记忆,化作对小说体式和叙事手法的探索,表现出文本超前的现代意识。
关键词:《果园城记》叙事策略结构视角语言师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特色的作家,“他一直以一颗自觉的心灵和不愿与人为伍的艺术性格,在拼凑、渲染、编织他的景色”[1]237。
师陀擅长以“乡下人”的眼光呈示中国的“乡土世界”。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创作了关于“果园城”的一系列短篇小说,后结集为《果园城记》出版。
《果园城记》是“古老的内地中国的一个缩影”。
恶劣环境中的感时伤身,使师陀对家乡小城刻骨铭心的记忆,化作对小说体式和叙事手法的探索,成就了其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今天,透过文本《果园城记》具有现代意识的叙事策略,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作家在抗战时期对于文学使命的自觉承担及对鲁迅国民性批判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一、散而不淡的叙事结构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故事,而内容的存在形态则是结构。
叙事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它关系作家如何激发自己的想象完成叙事。
《果园城记》的结构历来被认为是“松散”的,即整部作品没有贯穿始终的“中心事件”,也没有固定不变的“中心人物”。
因此,人们习惯称它为“散文化小说”。
其实细读作品,我们会发现,这部作品的结构散而不淡,既合乎法度,又出乎法度。
《果园城记》是师陀倾注了八年心血完成的一部短篇小说集,由18个短篇小说构成。
《果园城》是其中的首篇,也是整部集子的一个引子,里面所提到的或一笔带过的人物和故事在其后的篇目中都陆续得以展开,然而那些人、事、景及传说,要看过整部集子后才能有更多的了解与领会。
作品中的人物没有主次之别,作者只是将他们分篇书写,每个人物的故事又自成一个体系。
文学论文:论师陀《果园城记》中的悲剧意识

文学论文:论师陀《果园城记》中的悲剧意识2010-09-14 10:30:01摘要:师陀的《果园城记》中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沉重的枷锁,透露出无尽的悲哀,在这些悲哀后面蕴藏着很多不被人知的社会批判内涵,体现出作家对显示社会批判的深度和力度。
他带着热情关心着个体人在特定的时代中传递出的一曲生命的悲歌。
而在这部作品记中作家描写的果园城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小城,这种诗意与充斥在人生命周围恶劣的环境相遇时碰撞出的是一种透露出庄严的悲哀。
关键词:师陀;果园城记;悲剧意识师陀,作为京派小说作家,其创作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突出表现在他从悲剧的美学意义给我们展示了那个社会广阔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的艰辛。
他的作品尤其是《果园城记》中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沉重的枷锁,透露出无尽的悲哀,在这些悲哀后面蕴藏着很多不被人知的社会批判内涵,体现出作家对现实社会批判的深度和力度。
他带着热情关心着个体人在特定的时代中传递出的一曲生命的悲歌。
而在这部作品集中作家描写的果园城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小城,但这种诗意在与充斥在人生命周围的恶劣环境相遇时碰撞出的却是一种透露出庄严的悲哀。
一、平静而又残酷的时间《果园城记》中大多数篇目都在强调着时间,时间这样一个无形的手扼住了果园城中每个人的喉咙。
无论是暗中统治果园城十五年的魁爷,还是温柔善良的素姑,他们的结局都逃避不了时间的掌心。
时间一直摧残着人们的意志,消磨着人们对生活的信心,从而让世界上所有的人在它面前都溃不成军。
在那果园城里,那象“云和湖一样展开,装饰了小城”的果园只是残酷、无情的人生的背景,果园被寂寞地遗忘,人们在这文化的废墟上毫无希望地生活着。
在整部作品集里的叙述者也就是闯入城者——马叔敖在这篇废墟上寻找,思索,他所发现、所感受到的却始终是生的悲哀和生命逝去的无可挽回的忧伤。
我们目之所及只是一片沼泽满地、无所去从的“荒原”以及无望地挣扎在其中的生命,是广大无边的空虚和寂寞。
果园城中的人们在活着,但在时间面前都显示出一种无能为力的悲哀。
孤岛游子的乡土情怀及悲悯意识——评师陀《果园城记》创作的“根源”

收稿日期:2018-11-06ꎻ修订日期:2018-11-30作者简介:王亚琦(1994 )ꎬ男ꎬ山西运城人ꎬ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ꎮ孤岛游子的乡土情怀及悲悯意识评师陀«果园城记»创作的 根源王亚琦(辽宁师范大学㊀文学院ꎬ辽宁㊀大连㊀116029)摘要:«果园城记»是京派与左翼风格并存的作家师陀在20世纪40年代孤岛上海创作的经典作品ꎬ这部短篇集寄托了他离开北平奔赴上海后对祖国与故乡深切的忧患意识与思念之情ꎬ堪称他的成熟之作ꎬ在其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笔下人物那种 哀其不幸ꎬ怒其不争 的悲悯意识ꎮ文章通过女性形象㊁象征意象与创作文笔三个方面分析阐释师陀«果园城记»创作的 根源 所在ꎬ即文本创作最终的意指性与目的性ꎮ据此可以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处于京派与左翼夹缝之间的师陀ꎬ以及强化深入理解他的孤岛心血«果园城记»的独特意义ꎮ关键词:师陀ꎻ«果园城记»ꎻ女性形象ꎻ象征意象ꎻ创作文笔中图分类号:I207.42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2095-4476(2019)01-0058-04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ꎬ拥有举重若轻地位的京派作家群ꎬ他们所创作的独特乡村中国形态ꎬ令人不觉眼前一亮ꎬ成员各自笔下的乡村世界独具韵味ꎬ表达了他们对于心灵美好家园的向往ꎬ以及对处于时代进程中的中国社会所经历的转型阵痛期的独立思考ꎮ比较著名的有沈从文的湘西世界㊁萧乾的北京城根篱下世界㊁废名的黄梅时节和京西城郊世界ꎬ以及师陀的果园城世界ꎮ其中师陀历时8年所创造的果园城世界ꎬ灵感源于作家在民国二十五年从北平去上海ꎬ绕道时客居一位友人祖居的小城ꎬ 有一天朋友牵着他的刚会蹦蹦跳跳的小女上来闲谈ꎬ我告诉他我有意拿他们小城写一本书 可恶的是这城里的果树ꎬ它们一开头就把我迷住了ꎮ我生平还是第一次看见城里栽这么多果树ꎬ出去走走ꎬ沿城脚到处是花红园ꎮ 这就是我要写«果园城记»的来历ꎮ [1]94另外作家少年时期有居住这种小城的经历ꎬ所以驾轻就熟ꎬ他创作的果园城世界缺少实地存在的具体性ꎬ但却具有中国乡村社会的整体共性ꎬ具有民族整体的代表性与反思性ꎮ正如师陀所说 我有意把这小城写成中国一切小城的代表ꎬ它在我心目中有生命ꎬ有性格ꎬ有思想ꎬ有见解ꎬ有情感ꎬ有寿命ꎬ像一个活的人ꎮ [1]251一㊁独特的女性形象在师陀的«果园城记»中存在着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ꎬ像鬼爷㊁素姑㊁油三妹㊁孟安卿㊁贺文龙等等ꎬ其中最具特色的应该就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类ꎮ通过对作品中主要女性形象的归类ꎬ来论述这一类形象的独特性ꎬ主要分为两类ꎬ封建 母亲 形象与悲剧 少女 形象ꎮ(一)封建 母亲 形象:母权在«果园城记»中ꎬ有一类封建时代培养的特定形象 母亲 形象ꎮ在她们的人生历程中ꎬ或许充满着不幸ꎬ或许充满着怨恨ꎬ毫无疑问ꎬ自己的人生苦楚导致了她们畸形心理的形成ꎬ子女便成为她们报复命运ꎬ以及找回平衡ꎬ取得财富的工具和牺牲品ꎬ封建宗法制的残余即 母权 ꎬ成为了她们居高临下的资本ꎮ孟林太太在失去孟林先生以后ꎬ从没有高声说过一句话ꎬ洁癖与清静让她度过了数十年的枯燥生活ꎮ素姑的幸福与青春也在一件件女红中枯萎消逝ꎬ 唉!她为自己缝绣满一口大箱ꎬ那种旧式的朱漆大箱ꎬ接着她又缝绣满另外一口ꎮ并且ꎬ当她二十岁的时候ꎬ她还给孟林太太缝绣好寿衣ꎮ [2]185油三妹的母亲在她被人侵犯ꎬ以及被流言蜚语重伤的时候ꎬ丝毫没有站在她这边ꎬ反而恶语相加ꎬ 自从发生那种不幸事情之后ꎬ老太太还是很生气的ꎬ她怒声骂道: 小三奶奶ꎬ你睡死了吗? 但是油三妹没有理会ꎮ ꎬ因为她已经自杀身亡ꎮ852019年1月第40卷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湖北文理学院学报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an.ꎬ2019Vol 40No 1王亚琦:孤岛游子的乡土情怀及悲悯意识在老太太眼里ꎬ家庭名声比女儿的生命似乎更重要ꎮ胡凤英的母亲是旧官僚夫人ꎬ人称马夫人ꎬ在家道败落之后ꎬ为了自己所谓的衣食与大烟ꎬ让胡凤英小姐成为了声噪全城的妓女ꎬ出卖灵魂与肉体的女儿是她的摇钱树ꎮ大刘姐本来拥有美好的青春与爱情ꎬ她与虎头鱼却被母亲拆散ꎬ嫁人做了姨太太ꎮ她的母亲ꎬ作品中是这样说的: 况且自从衙役死后ꎬ大刘姐成了她最后的财产ꎬ犹如猎人捕捉鸟兽ꎬ她张上网专心等待一个老浪子ꎬ有钱ꎬ好色ꎬ肯为她女儿补偿她先前失去的老本ꎮ 这样的为人母亲ꎬ真是令人心寒!这些 母亲 和张爱玲«金锁记»中塑造的守财奴曹七巧形象惊人的相似ꎬ将自己的不幸强加到儿女身上ꎬ从而得到一种病态的心理享受ꎮ(二)悲剧 少女 形象:青春在«果园城记»中的另一类女性形象是充满悲剧意识的 少女 形象ꎬ在果园城成长的青春少女似乎都缠上了永远不可能获得幸福㊁在孤独中逝去年华的诅咒ꎮ老员外的三女儿大家闺秀ꎬ却因为封建宗法制下父权的强制干预ꎬ选择了跳楼自杀ꎬ他的父亲是这样为她挑选夫婿的 他要慎重地给她挑选个合意丈夫ꎮ至于他的挑选ꎬ你竟可以说他是在购买一件跟随他到坟墓去的东西 他始终没有找出一个能完全满意的少年况且什么人是个龙珠ꎬ生来的没有毛病? [2]230素姑是一个温柔爱笑的少女ꎬ却迟迟等不到自己出嫁的那一天ꎬ精通各种女红的她在为自己和她人缝绣衣物的过程中慢慢丧失了对于美好幸福的向往和追求ꎬ更失去了属于自己的大好时光ꎮ油三妹ꎬ一个性格开朗㊁活泼好动㊁聪明伶俐的女孩子ꎬ却因为被侵犯后的身心痛苦ꎬ以及外界和家人的冷漠㊁空穴来风的恶毒谣言而服毒自杀ꎬ封建贞洁观与可怖的谣言是杀害她的凶手ꎮ鬼爷的四姨太ꎬ具有追求美好爱情与自由的勇气与决心ꎬ却终究逃脱不了封建势力的魔爪ꎬ最后得到一根绳子ꎮ另外ꎬ大刘姐㊁胡凤英ꎬ她们都失去了美好的青春ꎬ失去了幸福的爱情ꎬ只能顺从悲苦的命运存活于世ꎮ封建宗法制统治下的中国乡村城镇ꎬ众多年轻的生命ꎬ他们追求的幸福与理想㊁自由与平等ꎬ种种美好向往只能被无情地扼杀ꎬ每个人都在劫难逃ꎮ二㊁独特的象征意象«果园城记»中存在着一些独具象征意义的意象ꎬ这类意象在作品中犹如画龙点睛ꎬ既可以做串联整部短篇小说集的文眼ꎬ又可以营造一种特定的小说叙事氛围ꎬ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有着独特的作用ꎮ作品中主要有4种鲜明的象征意象ꎬ分别是 塔 钟 桃红 颜料盒 ꎮ(一) 塔 与 钟塔 ꎮ这是一个在作品中多次出现的意象ꎬ因为整部作品的环境与背景都是统一的ꎬ都处于封闭平静的果园城里ꎬ无论是特定的人物形象ꎬ还是特定的意象ꎬ在整部小说集里都是互相穿插出现的ꎮ 塔 在作品中分别出现在«一吻»«果园城»«塔»里面ꎮ可以看出ꎬ这是一种具有普遍共性的象征意象ꎬ象征着整座果园城ꎬ象征着整个中国封建宗法制乡村社会ꎬ从塔到城ꎬ从城到国ꎬ层层递进的象征意味ꎮ 塔 见证了果园城的世世代代ꎬ见证了乡村社会的变迁ꎬ 这就是那个早已出名永不倒坏的塔ꎬ果园城每天从朦胧中一醒来就看见它ꎬ它也每天看着果园城 一代又一代的故人的灵柩从大路上走过ꎬ他们生前全曾用疑惧或安慰的目光望过它ꎬ终于被抬上荒野ꎬ平安地到土里去了 这就是它 ꎮ当 我 ꎬ还有大刘姐ꎬ时隔多年再次回到果园城的时候ꎬ 塔 充当了果园城的认知标志ꎬ看到塔ꎬ就是看到了故乡ꎬ看到了果园城ꎮ同样ꎬ对于作者而言ꎬ也是祖国与家乡的标志与象征ꎮ钟 ꎮ时间所创造的一种荒芜感和沧桑感ꎬ是 钟 所独有的技能ꎮ在文中ꎬ它出现于«桃红»这篇小说里ꎬ它在一种寂静中消耗了人物的生命力ꎬ表现出一种对抗时间的绝望心情ꎮ从素姑十二岁开始学会各种女红ꎬ老座钟见证了她的一年ꎬ二年ꎬ五年ꎬ十年 那放在妆台上的老座钟 你早应该想到ꎬ人家其实是用不着时钟的 人家忘记把它的发条开上ꎬ它不知几时就停住了 ꎬ时间在素姑的生命里仅仅成了无谓的随口一问ꎬ就这样在素姑的人生中无声地流走了ꎮ同样的手法在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也可以见到ꎬ他们用的是老钟ꎬ往往比上海所有时钟慢一个钟头ꎬ作用恰恰与节省天光相反ꎮ(二) 桃红 与 颜料盒桃红 ꎮ在南朝梁刘遵的«繁华应令»诗中是这样写的: 鲜肤胜粉白ꎬ慢脸若桃红ꎮ 另外五代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 红汗»中写道: [贵妃]每至汗出ꎬ细腻而多香ꎬ或拭之於巾帕之上ꎬ其色如桃红也ꎮ 它指的是一种颜色ꎬ桃红的颜色ꎬ比粉红略鲜润的颜色ꎬ又称粉红色ꎮ从古诗词中可以看出ꎬ桃红常被用来形容95第40卷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湖北文理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第1期女子的面容ꎮ在«果园城记»中ꎬ«桃红»这一短篇之所以会用这一题目ꎬ就是因为它具有象征的独特意味ꎬ作者用它来象征果园城正处于青春韶华年纪的美丽少女ꎬ相当于一朵鲜花正值绽放的时节ꎮ在«桃红»中题目的下方ꎬ作者用了一句俗谚ꎬ恰当地阐明了 桃红 的象征意义: 有桃红的人家就有少女 ꎮ封建时代下的旧乡村城镇ꎬ除果园城以外ꎬ有千千万万的少女ꎬ都拥有 桃红 一样的肤容ꎬ但是能够摆脱宗法制的束缚ꎬ追求到属于自己的理想人生和幸福生活的人又有多少? 桃红 这一意象的使用颇具匠心ꎬ既表明了一种美好生命的开始ꎬ又冥冥之中早已预示了少女们的悲惨命运ꎮ无论 桃红 有多么鲜艳ꎬ终将会迎来凋残失色的一刻!颜料盒 ꎮ颜料盒是作画专用的工具ꎬ颜料被用来上色和调色ꎬ具有多种美丽的色彩ꎬ在作品中这一意象却充当了杀人的用具ꎬ颜料都是有毒性的ꎮ例如朱红和藤黄这两种颜料ꎬ朱红也叫朱砂ꎬ硫化汞ꎬ有毒ꎮ藤黄ꎬ经由树皮渗出的黄色树脂ꎬ有毒ꎬ经炼制可作绘画用的颜料ꎮ油三妹本是一个精力旺盛㊁活泼开朗的美丽少女ꎬ既聪明漂亮ꎬ又有学问才华ꎬ然而命运却让她失去了这一切ꎬ在她被侵犯以及受到恶言毒语的攻击之后ꎬ失去了生的希望ꎬ内心的强烈挣扎依然拗不过创伤后的心灵黑暗ꎬ 这个曾经有过过多的笑的ꎬ我们曾经看见她每天挟着书包到学校去的少女继续睡着ꎬ她的手早已冷了ꎮ她的枕头上因为流上很多泪还是湿的ꎮ最后家人在她的床里面ꎬ在地上找到一个颜料盒ꎮ 她用颜料盒里的颜料结束了自己的短暂人生ꎬ结束了自己的青春年华ꎮ 颜料盒 原本是创造美丽画作的东西ꎬ在这里却象征着果园城少女走向灭亡的毒药与绳索ꎬ这一题目与内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反差ꎮ三㊁独特的创作文笔师陀在«果园城记»中的创作文笔极具个人风格ꎬ平淡舒缓ꎬ诗意盎然ꎬ既写出了自己对于果园城的深厚感情ꎬ又客观审视了封建中国乡村的落后腐朽ꎬ一个又一个在果园城中发生并存在的小故事ꎬ却被写出了厚重深沉的民族意蕴ꎬ一步步探索出作者创作的根源ꎮ师陀创造果园城的原因起源于他所遭遇的独特境况ꎬ身陷孤岛ꎬ家园沦陷ꎬ身为游子的漂泊孤苦ꎬ以及身处知识分子阶层所具有的民族忧患意识ꎬ正是如此ꎬ才会产生这部经典乡土中国缩影的代表作ꎮ所以在每篇小说中ꎬ都可以细细地品味出作者那种悲天悯人ꎬ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ꎮ阐释这种独特的创作文笔ꎬ主要从意味(感伤与哲理)和映射(时空与主体)两个方面着手论述ꎮ(一)意味:感伤与哲理在«果园城记»中ꎬ师陀运用的语言细腻婉转ꎬ诗意兴然ꎬ营造一种淡然超世的世外桃源的故事氛围ꎬ从而以平淡自然的口吻来讲述发生在这里的每一个故事和传说ꎮ整部作品萦绕着一种感伤与哲理并存的意味ꎬ作者在作品中经常用第三者旁白的身份ꎬ发表自己独特的议论与感叹ꎬ包含着作者深沉的思考和对于未来的美好寄托ꎮ在感伤的气氛里ꎬ可以体会作者内心存在的那种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ꎬ同时在富有哲理性意味的语句中ꎬ又可以领悟到作者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意识与社会荣辱感ꎬ例如 你不妨顺从你的志愿尽量往远处跑ꎬ当死来的时候ꎬ你倒下去任凭人家收拾ꎬ但记住一件ꎬ千万不要重返你先前出发的那个站头 ꎮ同时大量地运用反问句式ꎬ比如 在她离开这个小城十年十五年将近二十年之后ꎬ他妈刘大妈大概早去世了ꎬ她的男人可能在她妈以前死了ꎬ她自己也入了中年ꎬ这个小城里还有什么是她忘不了的?没有人肯解释这个哑谜ꎮ但假使她是有少爷和小姐的 容写这篇小文的人说一句 但愿他们将来长大有福ꎬ不学他们妈妈的样ꎮ [2]270仿佛是一声声呐喊ꎬ一声声叩问ꎬ叩问读者ꎬ叩问自身ꎬ叩问时代ꎬ叩问社会ꎬ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果园城居民ꎬ乃至整个旧社会人民的悲惨命运ꎮ(二)映射:时空与主体师陀在«果园城记»的创作笔法里ꎬ融入了时空与主体两个因素ꎬ时空主要体现在作者的创作背景上ꎬ在孤岛上海时期的艰苦生活ꎬ对家乡沦陷的忧虑与愤懑ꎮ少小离家ꎬ客居他乡的时间差ꎻ远居上海ꎬ故乡沦陷的空间差ꎬ时空距离下的悲凉伤怀之情充分地体现在作品中ꎮ另外ꎬ将自己的生存体验与创作经历融入到«果园城记»的人物形象创作中ꎬ由此在作品中我们可以在多个人物形象的身上看到作者主体的身影ꎬ这种映射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一种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亲切感ꎬ更能找到现实的依托与指认ꎮ在作品中ꎬ能够映射作家主体的人物形象主要有孟安卿㊁孟季卿ꎬ以及大刘姐ꎬ从他们离乡的时间概念上可以推断ꎬ孟安卿离去再归来时ꎬ已是十二年之后ꎻ孟季卿离乡后二十年终客死他乡ꎬ始终未能回到故乡的怀抱ꎻ大刘姐是在离06王亚琦:孤岛游子的乡土情怀及悲悯意识去果园城十年十五年或二十年以后ꎬ因为一种无法名状的怀念而回来看看ꎮ联系到作家本体ꎬ一九二五年十五岁离开家乡杞县ꎬ辗转各地求学和工作ꎬ直到抗战胜利和一九四六年初«果园城记»完成ꎬ经过了二十年的漫长时光ꎬ将作者和人物对比ꎬ可以看到一种契合ꎬ离乡痛苦命运的相似ꎮ正所谓ꎬ文学来源于生活ꎬ且高于生活ꎮ师陀将自己的情感放入了笔下这些时代的弃儿身上ꎬ让他们代替他回到那久别重逢的故土ꎬ那里是他生命的起点ꎬ师陀自居 乡下人 毕生漂泊摆脱不掉的 根 ꎬ寻根应该就是这样ꎮ师陀创造的果园城世界ꎬ可以说是中国中原乡土世界的代表ꎬ是一个中国乡村完整的时代缩影ꎮ«果园城记»创作的独到ꎬ在女性形象㊁象征意象和创作文笔三个方面均表现得淋漓尽致ꎬ可以看出作者处于孤岛的 饿夫墓 书房创作时所付出的心血与精力ꎮ在杨义先生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更是将他称为 多姿多彩的小说体式的探索者形象 以感叹他的文学史独特地位ꎬ同时这部良心之作也让我们认识到ꎬ经典的锻造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ꎬ它需要一个作家如父母养育骨肉般孜孜不倦地用心血与热爱去灌溉ꎮ参考文献:[1]㊀刘增杰.师陀研究资料[M].北京:北京出版社ꎬ1984.[2]㊀芦㊀焚.芦焚作品集 果园城[M].珠海:珠海出版社ꎬ1999.HomelandFeelingsandSadnessAwarenessofAWandererinaLonelyIslandWANGYaqi(College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ꎬLiaoningNormalUniversityꎬDalian116029ꎬChina)Abstract:OrchardCityStoryisaclassicworkbytheBeijingschoolwriterShiTuoinShanghaiinthe1940s.Itisasustenanceofhisdeepsenseofurgencyandlongingforthemotherlandandhishometown.Thisarticleexplainsthe individuality createdbyShiTuo s OrchardCityStory inthreesectionsꎬnamelyꎬtheuniquenessꎬwhichisthefemaleimageꎬthesymbolicimageandthecreativewritingstyle.AccordingtothisꎬyoucanmorefullyandprofoundlyunderstandShiTuo sOrchardCityStory.Keywords:ShiTuoꎻOrchardCityꎻfemaleimageꎻsymbolicimageꎻcreativewriting(责任编辑:倪向阳)(上接第38页)参考文献:[1]㊀郑旭文ꎬ徐振东.转型社会中公共决策的公众参与[M].北京:法律出版社ꎬ2017:2-3.[2]㊀胡德胜. 公众参与 概念辨析[J].贵州大学学报ꎬ2016(5):104-105.[3]㊀沈蓓绯.金融危机形势下美国青年志愿精神高涨之动因探析[J].青年研究ꎬ2010(2):79-80.[4]㊀程㊀丹.网络新媒体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ꎬ2016(12):80.[5]㊀彭㊀艳.现代发展下的公民意识的培养与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ꎬ2017(9):193-194.[6]㊀陈怡雯.新传播环境下主流媒体舆论监督与价值引导提升策略[J].科技新闻传播ꎬ2018(8):39-40.(责任编辑:徐㊀杰)16。
《果园城记》的文化意蕴探析

第35卷第2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35,N o .22019年3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M a r .2019ʌ收稿日期ɔ2018G12G20ʌ作者简介ɔ彭岚嘉(1964-),男,甘肃景泰人,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与文化产业研究.«果园城记»的文化意蕴探析彭岚嘉,马㊀欢(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㊀730000)ʌ摘要ɔ«果园城记»作为师陀的代表作,塑造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人物,深刻反映了20世纪初期到抗战前期中国乡村社会凋敝衰败的现象.在小城落后停滞的背后是时代不可阻挡的急遽变化,而这种停滞与沉闷也导致了小城不可避免的孤独命运.由此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家乡既痛心批判又关切热爱的矛盾复杂心理.由果园城观照中国这片土地上千千万万同样灰蒙蒙的小城,可以看到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可以感受到作者以文济世的情怀与理想.ʌ关键词ɔ师陀;果园城记;文化意蕴ʌ中图分类号ɔI 206.6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19)02G0084G05A n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C u l t u r a l I m pl i c a t i o no f T h eS t o r y o f t h eO r c h a r dC i t y P E N GL a n Gji a ,MA H u a n (S c h o o l o f 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L a n z h o u 7300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A sS h iT u o s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w o r k ,T h eS t o r y o f t h eO r c h a r d C i t y p o r t r a y sas e r i e so fv a r i o u sc h a r a c t e r s ,w h i c hd e e p l y r e f l e c t s t h e d e c l i n e o f r u r a l s o c i e t y i nC h i n a f r o mt h e e a r l y 20t h c e n t u r y t o t h e e a r l y s t a g e o f t h eA n t i GJ a pa Gn e s e W a r .B e h i n d t h eb ac k w a rd ne s s a n d s t a g n a t i o n of t h e s m a l l t o w n i s t h e i r r e s i s t i b l e r a p i d c h a ng e o f th e ti m e s ,a n d t h i s s t a g n a t i o na n dd e p r e s s i o na l s o l e a d t o t h e i n e v i t a b l e l o n e l i n e s s o f t h e s m a l l t o w n .F r o mt h ew o r k ,w e c a n f e e l t h e a u t h o r s c o m p l e xa m b i v a l e n c e o f c r i t i c i z i n g a n d c a r i n g a b o u t h i s h o m e t o w n .L o o k i n g a t t h e t h o u s a n d s o f e q u a l l y l i f e l e s s t o w n s i n C h i n a ,w e c a n s e e t h e s e n s e o f s o c i a l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o f a p a t r i o t i c i n t e l l e c t u a l a n d f e e l t h e f e e l i n g s a n d i d e a l s o f t h e a u t h o r t oh e l p th ew o r l dw i t h l i t e r a t u r e .K e y wo r d s :S h iT u o ;T h eS t o r y o f t h eO r c h a r dC i t y ;c u l t u r a l i m p l i c a t i o n ㊀㊀«果园城记»作为师陀的代表作,以果园城作为一切中国小城的代表,描绘出上世纪初期到三四十年代中国乡村停滞凋敝的景象.果园城如古老中国一切宁静的小城,表面总是安和从容的,但在这温情脉脉的假象背后是落后㊁麻木㊁肮脏和罪恶,是古老民族一切隐蔽而又顽固的劣根性.在时代的变革中,新旧力量交锋本就是一场矛盾的选择,新的固然不能全盘接收,旧的也不能完全舍弃.变与不变,这背后的爱与痛,一对对矛盾正是«果园城记»文化内蕴的张力所在.一㊁停滞背后的变化在作者师陀的笔下,处于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中的果园城看起来好像是永远不会发生任何改变的.不论时空如何变换,果园城似乎就停滞在了那里.这里没有电灯,卖油人认识小城里所有的灯;没有电话电报,连邮差先生也有充足的时间在公案上裁裁剪剪用以补贴家用;没有工厂,没有像样的商店,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景象只会在十里外的车站出现.河水奔流不息,不舍昼夜,而女人们永远有聊不够的闲天,狗可以悠闲地打着鼾,孩子们可以玩到太阳落山再去填饱空空荡荡的肚子.时间在这里仿佛被定格了一般.这里不变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简单而又极有规律,人们没有也根本无心追求任何改变,他们在祖祖辈辈同样的劳作中变得安于现状,特别是那些身处底层的小人物们,他们从父辈甚至更早就一直过着被压榨的生活,而令人感到颤栗的是这些小人物已经对这种压榨变得麻木.这里不变的是人们陈旧落后的观念,他们根本无心去接受外来的新鲜事物,无心去学习进步的思想观念.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所言,在中国古老的农业文明中, 人们生活在一个同一的小天地里在时间上,每一代的人在同一的周期中生老病死,一个公式 [1]43.看似安稳不变的生活背后其实是一种安于现状的不求进步.这种不变的落后使人们永远无法理解向往自由㊁追求进步的油三妹,无法理解有着一块正直自负的傲骨的 他 .这种不变的平庸让满腔壮志的孟安卿难以忍受而选择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故土,去狩猎,去寻找,也让贺文龙在生活的沼泽中越陷越深,被一根叫做 父亲 ㊁叫做 丈夫 的绳索勒得喘不过气来,终于忘记了那只被毁伤的鹰.但如果仔细品味,就会发现在这表面上的不变背后其实始终逃不过一个 变 字.城头上那带有神秘色彩的塔日复一日平静地注视着这里的一草一木,它见过用芦席捆着的说书人身后飞扬起的尘土,见过素姑由二八少女变为一个嫁不出去的老女,见过一张张面对朱魁爷阿谀谄笑的脸,也听过从同样的口中吐出的一句句 鬼爷 ㊁ 龟爷 .在这座灰蒙蒙的小城里,人们的命运始终是悲惨的,他们习惯了被压榨被欺凌,同时也习惯了缄默不言.他们身上不变的是安于现状的奴性,守着果园城的这片土地,他们对这种看似平静的生活表现出极大的满足,但即使是这样,在时代的裹挟中他们仍然不得不变.对于说书人而言,老听客慢慢老去㊁死去,而那些年少的长成大人,离开了小城,他无力改变这些,只能随时代而改变,死后也只有一席芦草为伴.时代是进步的,止步不前的最终还是会被淘汰.而素姑的命运则被紧紧攥在母亲手中,因为愚昧的不变,她只能在寂寞中芳华殆尽,一朵娇嫩的凤仙直至枯萎凋零终未等到赏爱之人.如果说在这类小人物身上, 变 体现得没有那么明显,那么对于另外一类小人物,时代在他们身上却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类小人物祖祖辈辈受尽了欺凌压榨,但是到了他们这一代,时代给了他们契机.而他们也与自己的父辈不同,他们受够了这暗无天日的生活.虽然他们一无所有,但也正因如此,他们更具有变革的勇气.因为只有变才可能会有翻身的机会,不变永远只能被压迫,直到被榨干榨净最后的价值.尤其是当他们发现自己还有人要,不只是被人嫌弃的可怜虫时,就极其容易动心加入革命.门房的儿子小张,在时代的变革中加入了共产党,改变了世袭门房的命运,当多年之后再次归乡时,当初梦寐以求的仙女沦落到卖身养家的地步,而他却成了身负秘密任务的共产主义战士,着实令人唏嘘.除此之外,对于掌握着权势的果园城人来说,在裹足不前㊁不愿改变中,生活也被迫发生了巨变.当动乱来临时, 马夫人 们手忙脚乱地逃离到乡下.当庄稼人拿着武器向果园城发起进攻时,他们古老的府邸变得像马房一样杂乱不堪.在动乱中,曾经不可一世的城主朱魁爷倒下了,带给他致命打击的是自己的小妾在这次变动中与车夫私通了.即使自己不愿改变,但这些权贵们无法阻挡周围要求变革的人们,当周围的一切都变了时,他们也不再是昔日的自己了.无论他们曾怎样在自己亲手建构起来的权势中坚不可摧,在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中,任何人都要不可避免地被裹挟着向前.还有布政使家的后代们也逃不过时代的变数.在胡凤梧这一代管家时,胡家的大门通宵开着,这里成了最疯狂的赌场,曾经接过圣旨拜过封诰的大厅如今变得乌烟瘴气,马夫人做寿时奢侈的场面更是令人感到震惊.过惯了不变的奢侈无度的生活, 胡凤梧 们过度膨胀,终于被这种生活害得家破人亡.而胡凤英虽出身世家却深处闺阁,没有见过什么大世面.于是她很轻易地就把一颗真心给了所谓的英雄 ,最终还是逃不过被遗弃的悲惨结局.时代是不会等待任何人的,在时间与空间的双向坐标上它都势不可挡地在前进,人们在时间的洪流中不管出于自愿还是被迫都终将是要一起向前的.不变只是相对的与暂时的,而变却是绝对与永恒的.变,是不可改变的.二、孤独小城里的孤独个体果园城的落后与停滞注定了它将自食孤独的后果.实际上,在这个沉闷落寞的果园城里,不管是叙述者马叔敖还是其他主人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甚至于果园城本身,也本来就是游离在时代边缘的一座孤独小城.虽然薪资尚不够糊口,葛天民却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农场中.这是一个典型的忠厚之人,当经费没了来源,他将自己所得的祖业都投了进去.但是当情况得到好转时,他这个尽心尽力忠于职守的场长却被 请了长假 .葛天民这类老实本分将一生所想所望寄于土地的知识型农民,却得不到真正的用武之地,这是一种无法实现人生理想的孤独.这个别人的丈夫与父亲,在他的从容悠闲背后,也许少不了的是偶尔端起茶冥想时会有的那一声叹息.大刘姐一生遵循母亲的心愿而活,少女时期的那个吻就像一个暧昧的梦,当容颜不再,当初那个愣头小子也成了为生计奔波满身臭汗的车夫,未曾真正了解过爱情滋味的大刘姐心中不会没有一丝孤寂落寞.素姑怀揣着一颗少女的春心由待嫁等到难嫁,无人陪伴无人呵护的孤独更是不言而喻.徐大爷独自守着秘密承受着丧子之痛,徐大娘苦苦思念盼着儿子归来,老来膝下无子留给他们的是无尽的悲痛与孤独.还有更多的是像«灯»中的卖油人这样的小人物,终其一生都在为生计奔波劳累,活着,只是为了生存而不是生活.这样独自一人走街串巷,忙忙碌碌,肩上一家人的重担却又让他不得不选择忍受这份孤独.说书人孑然一身无妻无子,说了大半辈子书,死后却只有一卷草席为盖,生命如此卑微与轻贱,也许只有说书时看着听书人痴迷的表情才是他唯一不曾孤独的时刻吧.与这类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小人物不同,小城里还有少数像孟安卿这样不甘平庸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当他们在家乡时,周围的人庸庸碌碌㊁一成不变, 孟安卿 们得不到理解与共鸣,是孤独的;当他们在外辛苦打拼时,对家乡放不下的思念又让他们时时倍感煎熬;当他们终于再一次踏上家乡的故土时,家乡还是那么落后,但一切人事却不复如初,这种物是人非的孤独只能让他们再一次选择离开.而那些有权有势的大人物也逃脱不了孤独的命运.作为果园城的城主,朱魁爷曾经是那么如日中天㊁不可一世.但后来还是遣散了佣人,卖掉了骡子,把自己藏在老宅里不再见客㊁不大讲话,渐渐地由 魁爷 变成了鬼爷 .朱魁爷的一生无疑是传奇的,当亲手将自己过去的辉煌埋葬㊁看着花白的头发一根根长出时,回首一生成败,世事的变迁注定要在他心中留下一份挥之不去的悲凉与孤独.回到家乡目睹这一切变与不变的马叔敖又何尝不是孤独的呢故乡已不是原来那个宁静的小城,一切都不复如初,记忆里最后的温馨幻灭了.最终,他还是离开了,继续去流浪,去孤独地追寻.如果说马叔敖在一定意义上是作者的象征,那么在写«果园城记»时,看着这样让人心痛的家乡,作者心中也一定不无孤寂与落寞.作者创作«果园城记»时,上海沦陷了,他在阴暗逼仄的 饿夫墓 中创作出一个个逃不过悲剧命运的孤独主人公,谱写出一曲曲流浪之歌.企望借此咀嚼寻求慰藉的回忆像泡沫一样被打破了,现实却又如此残酷与冷峻,此时的作者将不可遏制的孤独全都注入到了笔下的文字当中.在这座小城里,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或者无人理解,或者无人陪伴,或者为了生计一个人奔波忙碌,或者理想抱负难以施展.其实果园城一样是孤独的,这座在时代的洪流中停滞的小城同时也是被时代所抛弃的,当一切进步不被接受时,就必定会尝到愚昧落后的苦果.孤独源于停滞,源于不变,源于固步自封,源于麻木愚昧.愚昧地一味抵抗变化,是因为害怕,害怕 变 带来的变化.而这种惶惶终日的害怕,本身也是一种孤寂的表现.三、批判背后的热爱在故乡看似不变的表面与变化的实质这对矛盾背后,在故乡孤独落寞的命运背后,其实潜藏的也是作者一种复杂矛盾的心理.«果园城记»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作者对于家乡凋敝不堪㊁家乡人民愚昧落后的痛心,是对家乡官吏士绅压榨百姓而无所作为的批判.但在这痛心与批判的背后,又时时能感受到作者师陀对这片土地深沉的关切.矛盾的感情互相交织,使文章具有一种独特的张力而耐人寻味.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最黑暗最动荡的日子里,许多作家纷纷拿起笔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故乡,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淳朴宁静,废名的竹林静美安和.不同于这样的诗情画意,师陀笔下的果园城却是黑暗的,仿佛蒙上了一层灰蒙蒙的色彩,读来让人颇感压抑.沈从文为我们描绘的是一个理想中完美的乌托邦世界,这里民风淳朴,翠翠天真善良,清纯温柔,对待爱情十分执着,就像一块美丽纯洁的水晶.萧萧活泼天真,向往自由,自有一种本性的纯真.还有那龙朱王子,也具备着男性一切令人着迷的特质.同样,在废名的那片竹林中,三姑娘不只是貌美如仙㊁冰清玉洁,更是崇尚独立自由,善良纯洁.在两位作者的笔下,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之美好,淳朴宁静的乌托邦世界着实令人神往.转向师陀的果园城,这里的每一个人物却都带有不可避免的悲剧色彩.同样是女性,素姑在空闺中从如花般的少女时代等到花儿枯萎,不再娇艳,空守着几十年都用不完的嫁衣,眼睁睁看着时光在自己身上留下的无情印记,让人感到十分惋惜.就连油三妹这样活泼可爱的少女,身处在果园城这片土地上,也逃不过悲惨的结局,没有人理解她心中那份珍贵的自由,小城里有的只是那些恶毒的流言蜚语,花儿一样的她实在无力承受这些,最终剩下的只有床边的颜料盒和永远睡去的少女.男性的命运亦是如此,说书人说了一辈子的书,最后却嗑血而死,死后甚至连个像样的棺材都没有.革命人士徐立刚已死去数年,而徐大爷依旧死守着这个秘密不愿让老伴知道丝毫,饭桌上的那双筷子更是让小说的气氛压抑到了极点.在师陀这里,生命不只是压抑的,有时甚至是让人绝望的.一个个悲剧背后是作者对那个权贵一手遮天㊁小人物却受尽欺压的黑暗社会的批判,是对一个个思想麻木而不自知的可怜之人的痛心.其实,作者师陀早在«里门拾记»«无名氏»等小说集中就流露过这种批判色彩.«百顺街»«毒咒»表现了人性的丑陋,百顺街弃孝弃义,以占小便宜㊁避实击虚㊁硬来软受为美德,这简直就如毕四奶奶所言,是一块有毒的土地.小说«无望村的馆主»展现了一个家族由兴到衰的历史,吴王村变成了无望村,这样让人绝望的结局背后其实暗示了中国乡土社会兴衰败落的恶性循环.虽然全书的基调深沉而压抑,但无论是批判还是痛惜,掩盖不了的是这背后作者对果园城这片土地深深的关切.小城里有古灵精怪㊁讨人喜爱的阿嚏,有善良朴实的邮差先生,这些可爱的人物无疑为小城增添了一抹温馨的色彩.本书的主人公马叔敖带着对故乡的思念来到了这片久违的土地,没有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爱,他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而马叔敖在某种程度上也正是作者的象征.爱之深责之切,正是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作者才会关注它的过去和现在,才会关心它的未来.不同于沈从文与废名为人们描绘的完美乌托邦,师陀直面现实,把现实的黑暗肮脏㊁光明背后隐藏的一切污秽直接摆放到了人们面前,带给人们的是强大的冲击力与冲击之后深沉的思考.越是这样直击人心,越会让人思考这样的小城,这样的中国该何去何从,而这也正完成了一个作家对于社会的一份责任,体现了一个有担当㊁有社会责任感的爱国知识分子在动荡的社会里理智而又冷静的思考.作者一方面离不开也丢不掉的是这广袤的原野,是这片他深深爱着的土地,也正因为这样,当他看到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积存已久的民族劣根性,看到平静宁和的表面背后隐藏的麻木与落后时才会更加心痛.正是这种热爱与批判相交织的复杂感情才会使师陀的文字在表面牧歌般的笔调中充满了张力.看似缓缓道来的笔触,字里行间溢出的却是对故乡深沉的情感.四、由果园城到中国在作者心里,果园城是有生命㊁有活力的,作者写的是城,实则是人.因此在整部小说中其实除了主人公 我 即马叔敖这个明显的叙述人之外,果园城也是一个潜在的隐形叙事主人公.这小城就像一个垂垂暮已的老者,已无力主动去反抗外来事物的入侵,它只能固守着自己原有的生活并企图把这生活一直延续下去.诚然,果园城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作者故乡的影子,作者的童年经历成为了他创作的重要源泉.在增杰为师陀作的访谈录中有着这样的记述,«说书人»一文中的主人公其实就是以师陀幼时在家乡杞县城隍庙常听其说书的那位老人为原型的.幼时的师陀曾为这种职业而深深着迷,从傍晚一直听到天黑,他还在久久回味着那个虚构的英雄武二郎㊁那个已经归于黄土数百年的大盗刘唐,甚至直到成年后,这些记忆的片段还被作者反复地回味咀嚼,这些书中的人物依然熠熠生辉[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说书人对作者的影响之深,所以多年之后以此为原型进行创作也就不足为怪了.除此之外,还有«期待»中主人公徐立刚的原型也是杞县的共产主义战士马培义,作者在此基础上做了艺术化的处理,特别是结尾徐大娘添上的一双碗筷更是感人至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果园城记»无论从取材还是感情倾向上,都深受作者师陀家乡杞县的影响.但正如作者所说,虽然他写的是果园城,但这城却是中国一切小城的代表.因此作者有意将这个小城模糊化了.这里没有北方小城粗犷凌厉的风沙,没有奔腾而过的黄河,相反在作者牧歌般的笔调下,这是一个果香四溢的小城.和其他的乡土作家不同,作者笔下的人物也没有过多的乡言乡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由果园城进而观照到整个中国一切小城的意图.师陀笔下的故乡其实更多代表的是中国封闭自守的农业社会,作者有的是观照整个中国甚至整个人类的大情怀: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里,一切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盲目活着的人们,一切在这样的风气弥漫的社会里想要追求进步的少数人,他们的未来该何去何从其实,这样的发问不只适用于那个年代,在当今社会同样值得我们思考.当今社会更加复杂多变,也许人们不再如当初一般抵触进步思想, 父子君臣 男尊女卑 这样的旧思想不再被全社会奉为圭臬,但是这些不再被人们从口中说出的观念真得就完全在人们心中根除了么?正是因为当今社会更加多元化,在各种思想的碰撞中人们也许会变得更加迷茫.在这个小城停滞的表面背后,没有什么能躲得过时代的前进,麻木落后的后果只会是孤独与落寞.师陀牧歌般的笔调是冷静的,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这片古老土地上一切麻木不仁㊁落后自守的痛心与批判.但这冷静背后,作者的笔又是蘸满了感情的,对这片宁静的土地,他不无眷恋.在矛盾的感情背后,是一个爱国文人强烈的责任与担当.由师陀的«果园城记»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在那个新旧交替㊁激烈变革的时代里,古老的乡土中国是怎样顽固地自守家门又是怎样被裹挟着卷入时代的洪流,可以了解到面对变化时这片土地上每个个体的心理感受,更多的是还应该反思这些文化内涵对我们当代的社会究竟有哪些启发.ʌ参考文献ɔ[1]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2]增杰.返乡十日 师陀访谈录[J].新文学史料,2005(2):33.[责任编辑:韩括]。
论师陀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中的人物形象

论师陀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中的人物形象沈阳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07—06,9(3):462—465 JournalofShenyang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2007—06,9(3):462—465论师陀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中的人物形象蔡艳秋,黄国龙(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师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自觉追求文学独创性的作家,1946年其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的出版让他在文坛上享有盛誉,在这部短篇小说集中作者用一种诗意的叙事方式围绕果园城讲述了~个个亲切又凄凉的故事.作者着重分析师陀《果园城记》中的人物形象是游走在爱情边缘的女性,孤独不得志的知识者和卑微坚忍的小人物,并探究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及作家独特的叙事风格.关键词:师陀;果园城记;人物形象;悲剧命运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713(2007)03—0462—04师陀,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师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自觉追求文学独创性的作家,在创作之初他就规定自己决不就正于前辈,即使自己极尊敬的前辈,通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形成了其作品独特的文化品格.杨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指出,师陀是一位徘徊于乡土抒情和都市心理写照之间的作家,他"与京派衣装相近而神髓互异,这一点愈到后来愈为明显"_lJ.师陀曾在1937年与何其芳,曹禺一起获得《大公报》文艺奖金,而真正让他在文坛上享有盛誉的是1946年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的出版,有的评论者认为"《果园城记》的创作标志着师陀的小说创作走向成熟"J.《果园城记》是作者从1938年开始断断续续历时八年写成于抗战期间的一部佳作,作品通过还乡知识分子"我"(马叔敖)离乡七年后回到故乡小城,并通过对小城的审视与打量,写出了小城物是人非的衰落境况.作品凸现了复杂的情感意蕴和生命体验,"它是一首首朴素而纯情的乡土抒情诗,一首首柔和而凄凉的人生行吟曲"_l.在师陀诗意般的叙事下,果园城有它美好的一面,这座小城宁静平和,风景很美,令人神往."假使你恰好在秋天来到这座城里,你很远很远就闻到那种香气.累累的果实映了肥厚的绿油油的叶子,耀眼的像无数小小的粉脸,向阳的一部分看起来比搽了胭脂还要娇艳"这些具有牧歌风味的幽闲描写与果园城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对比映衬,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作者围绕这个风景美丽的果园城讲述了一个个亲切又凄凉的故事以及故事中人物的命运在时光缓慢流逝中的浮与沉.本文着重分析师陀《果园城记》中的人物形象,并探究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及作家独特的叙事风格.一,游走在爱情边缘的女性女性命运是现代作家一直探讨的话题,从五四时期开始作家们就开始关注这一命题,对l生个性解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作为"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作家,师陀在《果园城记》中刻画了一个个悲苦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或是在传统礼教中长大,自甘顺从,或是有意识地追求爱情,自由而不得,或是愚蠢麻木地充当封建礼教扞卫者的角色,可是不管哪一类女性,在果园城这个愚昧不开化的小城中最终都走向了毁灭.《桃红》中的素姑是一位温柔娴静的小姐,她伴着自己的寡母,怀着对爱情的无限憧憬,从十二岁就学会各种女红,为自己缝绣满了两大箱衣物,现在正给自己绣满第三口箱子,而她已经二十九岁,为自己缝的衣服足足够用三十年.时间几乎是摧毁一切的力量,它无声无息,"正像素姑无声的过去,它在一个小城里是多长并且走的是多慢啊!"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写到"一颗泪珠从她的脸上滚下来,接收稿日期:2007一o4—17作者简介:蔡艳秋(1980一),女,徐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第3期蔡艳秋等:论师陀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中的人物形象'463?着又是一颗".作者用一种沉静的笔墨写出了一个处在深闺中的老姑娘的悲剧命运.《一吻》中的十七岁的大刘姐被锡匠店的徒弟虎头鱼亲吻的镜头则是最具青春气息的一幕,然而就是这样朦胧纯真的爱情被大刘姐的母亲扼杀于萌芽状态.她被刘大妈臭骂一顿,此后不再上十字街摆摊,半年后嫁给了衙门里一位师爷做姨太太.没人知道她当初是否甘心,但她却接受了别人替她安排的一切,过上了穿金戴银的生活,成了满身肥肉的阔太太,但安逸的享乐消磨掉了生命的激情.然而在封建礼教顽固统治下的果园城,并不是所有女性都像素姑和大刘姐那样屈服,也有反抗传统伦理道德,勇敢追寻爱情的女性.《鬼爷》中魁爷的第四个太太背叛了魁爷与年轻车夫住到一起了,她追求爱情而不得的悲剧是封建夫权统治在她身上的残酷倾轧的结果.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果园城中最具有悲剧性的是那些充满生命活力,有知识,聪明善良和美丽的女性,她们有梦有追求,可是命运并不厚待她们,等待她们的是毁灭与堕落.《颜料盒》中三个有知识有追求的女性经历虽不一样,结局却都令人深思.上过学堂的娴静多愁的尤蔼梅被嫁到乡下一个地主人家,虽步人婚姻但在无爱的婚姻中只能增添她的哀愁;而果园城的小学教员,活泼善良的油三妹,被当校长的国民党特务强奸之后决然地吞藤黄而死.即使不发生那件事,她也不会被果园城的人容纳,因为在她逐渐觉醒的自我意识和果园城保守落后的封建父权意识的抗衡中,她终究处于弱势,其生机勃勃的动力将会被压制;而第三个有追求的女性马瑶英,却因为参加政治运动被判处五年徒刑,美好的青春时光将在监狱中度过.《三个小人物》中接受新式教育,追求自由恋爱的胡凤英,单纯美丽,学业也很好,她崇拜的"英雄"是一位借给他张资平,叶灵凤小说看的"好老师",一位唤起了她对美好爱情幻想的纨绔子弟.经不住他花言巧语的诱骗以及自己青春的躁动,他们"勇敢"地私奔了,结果可想而知.鲁迅认为,娜拉出走之后,"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她的"英雄"满足了欲望之后把她遗弃,她又回到了家庭,但又不被家庭所容纳,最后沦落为妓女.果园城中美丽善良而又天真无邪的女性,她们或反抗,或静静地等待命运的安排,然而在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与强权统治之下,一个个都被摧残,粉碎了,她们是可悲可叹的一个群体,她们的人生是一个悲剧,这些美好女性被毁灭被摧残的命运令人深思.师陀笔下果园城中的女性是一道独特的风景,透过她们我们可以看到几千年来受封建宗法制社会压制的女性的悲惨命运.然而造成这种悲剧的除了封建宗法制社会之外,还有它的帮手——一群麻木陈腐,既是受害者又是施暴者的母亲形象.《桃红》中的孟太太自从被孟林先生遗弃后,也害怕女儿素姑遭遇同样的命运,让她独守空闺二十九年,或许还要一直守下去.《一吻》中的刘大妈扼杀了女儿大刘姐朦胧的爱情,她把大刘姐当成最后的财产,"张上网专心等待一个老浪子,有钱,好色,肯为她女儿补偿她先前失去的老本."《三个小人物》中的马夫人把女儿当作摇钱树,并且还在烟榻上做着梦:纵然胡凤英做妓女,她仍为自己女儿是个出色的妓女骄傲;希望将来有个阔嫖客,不管他是谁,只要能恢复她的威风就行.这些不知觉醒的母亲们,都是以女儿的青春与自由换取自己的享乐与地位,母女之问也成了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毫无一点亲情可言.二,孤独不得志的知识者知识分子形象一直是现代作家描写的主要角色,鲁迅在《呐喊》《彷徨》中塑造了许多知识分子形象,并着力描写了那些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寻找道路,彷徨,闷苦与求索的知识分子,他们具有一定的现代意识,觉醒之后又从前进的道路上退下来,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而果园城中的知识分子,都是进学堂读过书,立志有所作为的年轻人,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对社会进行过抗争,然而果园城排斥那些独立独行,抗命不尊的年轻人,那几位热心改革的知识者的凄凉境况让人萌生一种沉痛之感.在经过岁月的洗礼与磨练之后,残存在他们性格中的志气还有多少呢?贺文龙,一位细长,苍白,浓眉,寡言笑的年轻人,是果园城的小学教师.师陀用一种近乎讽刺,调侃的口吻,讲述了贺文龙的远大志向,以及志向不能实现的原因,笔法熟练老到,娓娓道来.在学校念书的时候他曾抱过大志,却不得志地当了一名小学教师,委屈于这个职务下,他希望自己将来做个作家.可是宏大计划被琐碎的工作消磨掉,后来孩子一个个出生,生活的负担已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再也没时间顾及未完的文稿和辉煌事业了.几年之后当他再一次看到包含着宏大抱负的文稿的时候,已麻木而不能十分理解了,沈阳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第9卷这是一个多么大的讽刺.这个空有抱负而没有实际行动的年轻人,被彻底淹没在庸俗的生活中,没有了棱角,就像鲁迅小说《在酒楼上》的吕纬甫一样,无力为过去的理想奋斗,只能在颓唐消沉中消磨着生命.或许是庸俗的家庭生活与沉重负担淹没了贺文龙的志气,可是那些没有被家庭生活所困绕,比贺文龙更有抱负和志气的另一位年轻人《傲骨》中的"傲骨",他的命运与贺文龙又差多远呢?这位考进师范学校的青年被他的父亲整天夸奖着:"我们果园城的人没有第二个考上这个师范学校".他读了很多书,用更多先进的知识和理论来加强自己.毕业之后应聘到县立中学,在不与那些无知又无赖的同事的同流合污中,他更傲了.当然,那个社会也不容他这样的人存在,接着就被以宣传共产的罪名,在监狱里关了半年.之后,他更加愤世嫉俗,去上海寻找共产党而不得,又落寞地回到了果园城,并用自己所受的洋教育来整理产业,可穷苦的乡下人并不理解他,甚至把他的树带根拔掉,用锯截断用斧头劈开,送到灶里去了.这位果园城的"改革家"在受到一系列打击之后,终于被折磨成一个"牢骚,没有完的牢骚"的愤世家了.《葛天民》中的葛天民也是一位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者,他毕业于本省农业学校,虽学得不好,但仍有"奉献精神"地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果园城,在一片荒地上创立了农业实验场.他的生活有规律并且悠闲自得,下午习惯性地到农场各种苗区做一些可有可无的检查,除了替绅士们培养一些希奇的树苗外,别的毫无成就.后来在强权的压制下,他主动辞去了农场场主的职位,然后子承父业,成了一个好庸医,果园城的老爷和绅士们爱请他看病,而他也乐得其所,随请随到.最终成了一个毫无志向,附庸生活的一个庸俗者,或许几年之后,他连哀叹口气也没了.果园城中的知识者,理想的翅膀都在中途被折断,这或许有知识者自身的原因,他们软弱,盲目,缺乏彻底的革新精神,但更多的是社会对他们的压制,特别是果园城这个愚昧不开化的封建卫道的小城,一切新事物都要在这里受到打击和排挤,它容不得有革新精神,有自我价值意识,有所作为的年轻人存在."傲骨"被县立中学开除,并被关进监狱;"为人淡泊而又与世无争"的葛天民也逃不过强权的控制;贺文龙则被生存的压力所挤垮,无力于"伟大"的创作;连《期待》中参加革命运动的徐立刚,这位真正觉醒了的知识分子,最后也被残酷地杀害.这个社会容不得有抱负的青年生存,即使能够活下去,棱角也会磨平,而且只能在夹缝中生存.即使"我"这个回乡者(马叔熬),除了做一个看者和昕者,对小城中人的悲惨命运和境况发出几声哀叹,掉几滴il~THJ'b,又能做些什么呢?三,卑微坚忍的小人物然而更让我们无法忘怀的是果园城中那些小人物的命运,他们是在传统生活方式下卑微而坚忍地生存着的人,像铁匠,锡匠,说书人,卖灯油者等.他们没有富家子弟的显赫,也没有英雄人物的伟大,他们只是一群无声无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卑微的一群人,他们的欢乐,悲哀与梦想或许更具有悲剧性.正如朱光潜所指出的,师陀一方面留恋着传统农业文明"具有牧歌风味的幽闲",同时又憎恨它"流播着封建式的罪孽"[6].师陀在小说《一吻》中用留恋与怀旧的笔调抒写着这个小镇的画面:"那是个什么时代啊!十字街上有多么美好声音哪!"然而随着时间的流失,他笔下的果园城世界发生了变化:"现在的十字街跟当年的又多么不同啊!小车夫,驴夫,脚驴,褡裢,制钱的时代过去了,和那个时代的各种好声音一同消灭了".而小人物的命运也在时代的变迁中发生了变化.《一吻》中的锡匠成了一个要饭的,又老又脏,眼睛也瞎了,满身腻垢地跪在十字街转角处,面前放着一口破钵,听到有人来,就极响地磕下头去,额颅撞在地上,用一种悲苦声调向人哭着乞讨.而他的徒弟虎头鱼则由一个意气勃发,勇敢追求爱情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在生活重压下终日马不停蹄地奔跑着的车夫,老婆给他生了一大堆孩子,为了全家老小的衣食,他也要不停奔波.而那个在十字街头被他吻过的大刘姐,他早已忘记,即使不忘,也没有闲暇去追念了.然而命运就是这样捉弄人,十几年之后,他拉着被他吻过,而他已经辨认不出来的大刘姐在十字街闲逛,这种物是人非的境况更增加了一种伤感的氛围与情调.在时光悄悄流逝的过程中,《说书人》中的说书人比以前更黄瘦,吼声衰弱,嗓子也暗哑了,收到的钱越来越少,并且经常因生病而在中间歇停好几天,最后孤独落寞地死去,灵柩则是一卷用绳子捆着的芦席.这个悲苦而孤独的小人物,最终没能在病痛和生活的重压下生存下来.或许过不了多长时间,锡匠也会步他第3期蔡艳秋等:论师陀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中的人物形象.465?的后尘而离去.他们努力抗争着命运,抗争着生活,期望生存下去,只是为了生存而生存,虽最终失败,但这样一种坚韧的毅力却让人佩服.《三个小人物》中布政家的佣人老张,在主人家做牛做马辛苦了半辈子,由于儿子小张参与暴乱,他受到主人的惩罚,最后只得到了一块钱被赶了出来,没多久就凄惨地死在街头.《期待》中两位孤苦可怜的老人徐大爷和徐大妈,他们的儿子徐立刚早已死在异乡,徐大爷在绝望中隐忍地对老伴保守着儿子死去的消息,而不知情的徐大娘则每天都在期待着儿子归来,逢人来就把儿子写的那两封让人读过无数遍的信再给她读一次,或许信的内容她早已记熟,但仍不厌其烦地认真听着,埋怨儿子不回家,更担心他的胖瘦以及有没有受苦,即使每天吃饭的时候,还要在餐桌上为儿子摆一副碗筷,让人无不为之感叹落泪.果园城中还有两位悠闲地享受生活的小人物,在师陀富有诗意的笔下也让人感受到了一丝悲凉的气息.《灯》中的卖油人用从来不变的声音敲击着木鱼沿街叫卖,这个小镇上所有的灯他都认识,只要摸摸就知道是谁家的,甚至是谁用的,待他熟悉的各家小灯都亮起来,才收起生意朝自己的家走去,这样的生活十几年来不曾改变.《邮差先生》中的邮差先生每天从容地走到街上去给人送信,完成任务之后再悠闲地沿着街道回来,并在心里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他兼任邮务员和售票员,但仍有很多剩余时间,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只是在岁月的侵蚀中他的脊背变驼了.师陀在对小人物自在自为生命状态的深情凝视中,流露出一种焦灼与忧伤.在这群命运不济而又自甘忍从的小人物身上,凝结着作家对农业文明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性格的诸多反思,隐现着作家内心深处历史,道德和审美之间的乡土悖论.师陀以一种独特的带有诗意的叙事方式,写出了果园城人物的悲剧命运,不管是男性,女性,有文化,没文化的,即使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卑微的小人物,也终究逃不出悲惨的结局,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作者笔下的果园城,是古老中国文化积淀和历史品格的缩影,是中国社会中由封建权势统治的未开化的千千万万个小城中的一个,通过这座普通又独特的小城我们可以透视出中华民族的社会文化气氛和性格.正像作者在该书序言中所说:"我有意把这小城写成中国一切小城的代表,它在我心目中有生命,有思想,有见解,有情感,有寿命,象一个活的人."参考文献[1]杨义[2]刘增杰[3]鲁迅[4]鲁迅[5]师陀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三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414,426.师陀小说漫评[C].刘增杰.师陀研究资料.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323.再论雷锋塔的倒掉[C].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03娜拉走后怎样[C].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167.《果园城记》序[C].刘增杰.师陀研究资料.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96. ontheCharacterImagesinShiTuoSCellectionofShortStoriesTheOrchardTownCAIYan—qiu,HUANGGuo—long(LiteratureShool,XuzhouNormalUniversity,Xuzhou221116,JiangsuProvince,China) Abstract:ShiTuoisanuniquewriterinthehistoryofmodernChineseliterature,whobecamev erypopularforhiscollectionofshortstories--TheOrchardTown,whichwaspublishedin1946.Inthiscollection henarratedaseries ofmiserablestorieswhichwerecenteredaroundTheOrchardTowninapoeticnarrativeway. Thispaperisaimedat analyzingthecharacterinimagesofTheOrchardTownandthereasonsfortheirtragicfates,an dinquiringintotheu—niquenarrativestyleaswel1.Keywords:ShiTuo;TheOrchardTown;thecharacterimage;tragicfates[责任编辑赵书平]。
乡土中国的忧伤凝眸--师陀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读解

乡土中国的忧伤凝眸--师陀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读解刘敏慧;周鸿
【期刊名称】《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18)002
【摘要】师陀的<果园城记>以一种悖论式的情感方式透视中国民族的社会文化性格,将以"果园城"为代表的小城世界的思考引向历史的纵深,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对记忆中果园城的眷恋与对现实中的果园城最终的弃诀正是现代知识分子对乡土中国复杂情感的真实流露,而这种情感的流露作家常常是借用对时间这一潜在的小说主人公的处理来表现的.
【总页数】5页(P76-80)
【作者】刘敏慧;周鸿
【作者单位】南京师大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7;南通师范学校,江苏,南通,226006【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重返"果园城"——师陀《果园城记》解读 [J], 谢保杰
2.论师陀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中的人物形象 [J], 蔡艳秋;黄国龙
3.乡土中国的“思与诗”——重读师陀的《果园城记》 [J], 王欣
4.无尽的期待与期待的彷徨——浅议师陀小说集《果园城记》的文本内涵 [J], 邱诗越
5.无尽的期待与期待的彷徨——浅议师陀小说集《果园城记》的文本内涵 [J], 邱诗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新都 市中 尚且 留存 的古典美 ,保有 一点凄凉 的意 味,在 在 过 去 的 旧式 生活 中 寻 求 慰 藉 ,这 也 是 张 爱 玲 对 不 公 时 代
怀 旧 的 过 程 中 感 伤 人 生 , 抒 写 对 旧 时代 和 旧生 活 的怀 恋 , 在 怀 恋 中感 受 苍 凉和 空 虚 。
从心理 学来说 ,怀 1 日是一种 自欺 ,是人类心理 自我平 注释 :
的一 种 “ 回避 式 ”的 反抗 。
1 】 【 2 1 【 3张爱玲: 3 】 《 金锁记*,北京十月丈艺出版社 ,2 0 1 2 年版 衡 、 自我 调 节 的一 种手 段 。一 旦 人 在 眼 下 的现 实 生 活 中 没 [
九 月 间 ,我在 一 间像棺 材 的 小屋 里写 本 书头 一篇 《 果 园 园 城 里 的 人 们 十 年 如 一 日麻 木 地 生 活 着 , 时 间 在 这 里 仿 佛 城 》 , 这 也 并 非 忽 然 想 起 来 要 践 约 … …只 是 心 怀 亡 国 奴 之 没 有 留下 痕迹 ,似 乎 果 园城 是 被 时 间遗 忘 了的 角 落 。
有 快乐,没有幸福 ,便会从过去 的生活里找寻 曾经有过 ,
[ 4 】 【 5 】 [ 6 6 】 【 7 】 [ 8 】 【 9 】 【 1 0 】 张爱玲 : 《 沉香屑 ・ 第一 炉香》,北京十
0 1 2 年版。 或 自以为有过 的幸 福和快活 ,以安慰现实生活 中的生存难 月 文 艺 出版 社 , 2
从师 陀崭露头角 开始,对其作 品的研 究随之 开始并一 直持续 到现在而且也必 定会继续下去 但是 由于其创 作与 当时的特 殊时代环境和 主流创作不甚相 符,在很长 一段时 间里他 的创作并不被重 视 ,对他作 品的研究相对 来说 不是 l 9 3 9 年 ,师 陀开始 了持 续 八年 的 《 果 园城记 》 的创 打碎 了她的 出国梦 ,1 9 4 2 年 ,香港被 日本 占领 ,再次战争
个最具代表性的典型 乡镇,让读者领略到这一份来 自师 陀的独特的 乡土小说魅力。 关键词: 果 园城记》 师陀 时间 城 内 城外 爱恨
师 陀 ,在 2 0 世纪3 0 年代 后期和4 0 年代 的 中 国文 坛 , 展 永 恒 的符 号 。
露锋芒 ,留下 了许 多优质 而又极具个人特 色的文字 寓言。 他 的第一 个 小说 集 《 谷 》就斩 获 了 《 大公 报 》文 艺奖 , 其后创作 的长篇小说 《 离婚 》,改编 的戏 剧 《 大马戏 团》 《 夜店 》,小说集 《 里 门拾记 》 《 落 日光 》 《 果园城记 》 是师 陀集大 成的代表作 ,为他在 中国现代 文坛画下 了一 个
陷 入 其 中 ,无 法 自拔 。 这 正 表 现 出 张 爱 玲 对 新 旧 交 替 、战 年 版 。 [ 1 4 】 张爱玲 : 《 对照记 》 ,广 州:花城 出版社 ,1 9 9 7 年 版 ,第 乱频繁的 中国社会 现实 的 “ 逃 离 ”:她既无法 挽留历史车
轮 的前进 的脚步 ,又不懂得如何 来面对 、如何 去适 应纷繁
1 1 】 张子静 : 《 我 的姊姊 张爱玲 》 ,上 海:文汇 出版社 ,2 0 0 3 年 堪 与尴 尬 。张爱玲 深深植根于 旧式文 化中 ,不遗 余力地描 c
1 页。 述 着遗老遗少 的旧式生活 ,明明知道这些 旧式 的人物、生 版,第3 1 2 1【 l 3 】【 1 5 】 张爱玲 : ( ( 流 言 ,北京十 月文 艺 出版社 ,2 0 0 9 活 未 必 是 好 的 ,甚 至 处 处 弥 漫 着 腐烂 的 气 息 , 可还 是 深 深 [
往是和 美畅快 ,引人入胜 的,而主题永远 悲观 ,一切对 于 个 时代 里的 ,可是 这时代却在影子似 的沉没下去 ,人觉得 人 生的笼统观察都指 向虚无 。”传统 中国小说所透 露的传 自己被 抛 弃 了 。 ” f 1 5 ] ( P 1 8 7 ) 在 这 样 一 个 时代 里 ,一 切 都 指 向
等更是赢得 了无数 的赞誉与 读者 ,而 《 果 园城 记》可 以说 那么充分 ,因此还是存在很多研读的空间。
泉 ,尤 其是 《 红楼梦 》”,正如 《 中国人的宗教 》有 言:
“ 中国文学里弥漫着大 的悲哀 ,只有在物 质的细节 上,它 打 碎 她保 送 去 英 国 的 梦 , 她 在 香 港 大 学 的 好 成 绩 也 顷 刻 间
跨 越 时 空 的 爱 恨
浅析 果 园城记》参差对 照艺术
。周 青 周 坤
摘 要 : 《 果 园城记》是师陀具有创造 力和代表性的作品 ,也是中国现 当代 文坛不可多得 的佳作。在这本 书中, 作 者将 自己 “ 习知的人物”和 “ 习知的事件”写进 了 “ 中国一切 乡镇 的代表” …—— 果 园城 ,在这里注入 了自己 的纠结复杂的情感,运用参差对照的手法将 时间的永恒和飞逝、果 园城碱 内与城外 、情感的爱恨 并置,呈现 出一
得 到 欢 悦— — 因 此 《 红楼梦 》 《 金 瓶 梅 》 仔 仔 细 细 开 出整 变成 一堆废屑 。对她 所处的时代 ,她是这样认识 的: “ 这 桌 的菜 单 , 毫 无 倦 意 , 不 为 什 么 , 就 因 为 喜 欢 — — 细 节 往 时代 ,旧的东 西在 崩坏 ,新 的在 滋长 中……人 是生活于一
4 5 页。
复杂的现实生活 。她 是时常被时代所抛 弃的不幸儿 :1 9 3 9
年 以远东地 区第一名的好成绩考 上了英 国伦敦 大学 ,战争 ( 李丽 江苏南通 南通大学丈学院 2 2作 ,在 序 中他 表达 了 自己的创 作 目的: “民国二 十七 年 了 一 样 ,外 面 世 界 的 风 起 云 涌 丝 毫 也 影 响 不 了 果 园 城 , 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