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论文!
美育论文[5篇范例]
![美育论文[5篇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57ac2acf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e0.png)
美育论文[5篇范例]第一篇:美育论文美育关照下的中学语文教学艺术美育,即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是一种陶冶情操的教育。
它的目的在于在教学中利用课文中的美学因素,和学生共同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美育对于语文这门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来说,更显得重要。
它要求教师在课堂实践中运用美的规律来观照语文教学,按照美的规律来创新语文教学,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满寻美的乐趣,从而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文明修养程度。
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又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观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内容,如能在语文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则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那么,怎样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使美育观照下的课堂教学艺术得以实现,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引导学生发现美画家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人们认识美是从感知美开始的。
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高审美情趣,要让学生从教学中获得深切的美感体验,由“知之”到“乐之”还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因素。
教师在感知教材,进行教学设计时,为教材中蕴涵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所感动,心领神会。
然后,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将教材中蕴涵的各种美学因素融入到教学设计中,再到课堂上引导学生体验,分享这种美。
比如在教学陆蠡的《囚绿记》时,引导学生去随着作者优美的笔触走进那个充满绿色、饱含希望与快乐的世界,感受主人公对常春藤这个老友的怀念之情。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一个月,两个月。
我留恋于这片绿色。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州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这些描写能唤起学生对美的体验,对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很有帮助。
大学生美学论文2500字

大约从19世纪末2世纪初开始,人们的审美活动逐渐发生变化。最初的苗头是从电影艺术对视觉艺术的张扬开始的。观众欣赏电影的时候,就如同进入生活。电影的出现,预示着美学生活化的开始。尤其是“电子文化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推动人们的美学观念走向“新生代”。在这场美学观念的时代变革中,审美似乎没有了边界,甚至那些低俗的、过去不可能与艺术沾边的“现成物品”,也成了审美艺术品。当加拿大多伦多市安大略省美术馆里收藏着一个普通的、谁家都有的盥洗池,作为一件艺术珍品供人欣赏时;当美国“捆绑粘结”艺术家H·哈蒙德把破布、丙烯酸树脂、石膏粉、木头、泡沫橡皮等杂七杂八的东西捆绑胶粘在一起,创造所谓“女权主义者的艺术”时,具有传统美学观念的人目瞪口呆。
在过去审美是一种经验
,而现在所有的经验都要成为审美。过去只有少数“精英”才能做“艺术”、玩“艺术”,现在却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可以玩“艺术”。在后现代社会,似乎成千上万的主体突然都说起话来,他们都要求平等,艺术成为了一个众人参与的过程。大地艺术、观念艺术、广告艺术、波普艺术、卡拉OK、各种群众艺术晚会……观众和演员常常合二而一。此时,创作与欣赏的界限消失了,作者与读者的界限消失了,审美与生活的界限消失了,审美活动与现实活动的距离消解了。于是,生活就是美学,美学就是生活,美学与生活再一次走向融合。
美学论文-美的本质探讨

悲剧和喜剧的产生,同样与人类精神心理相反相成的辩证指向有关。人类的精神心理,既有端重仁慈怜惜同情他人的一面,形成一种肃然内敛式的庄敬深沉肃穆悲悯的内心情感的需求指向;又有恣意放荡嘲弄调侃他人的一面,形成一种轻松开怀式的幽默戏谑忘忧相悦的内心情感的需求指向。事物的特性吻合前一种需求指向,形成悲剧之美;事物的特性吻合后一种指向,形成喜剧之美。由此可以推知:人类可以按自身认可为好的意向去构建戏剧乃至所有的精神产品,使其形成艺术之美;人类也可以将意愿正方向指向物化“凝固”在产品中,使其形成劳动产品之美。马克思说:人可以按美的规律建造。从美的本质的角度去分析,这可理解为:人可以按照人自己认可为好的意念指向去建造。由此看来,戏剧、建筑、音乐、文学以及产品之美,其美的本质无一不是事物的关系属性。
关系属性,是笔者新提出的概念。这一概念,既不等同于“关系”,也不是源自于洛克的“第二性质”,更不是关系双方的“中介物”,而是与内部属性相区别相对举的概念。本文认为,事物常见的直接属性(第一层面属性),有两大类:一类是事物不与他事物相关即能独自具备的属性,如金质、圆状等等,可称之为内部属性;一类是事物与他事物相关形成的属性,如大、合、甜、典型等等,可称之为关系属性。美同大、合、甜、典型及前面所列举的丑、恶、善等等一样,是事物的一种关系属性。
美学原理论文范例精选(强烈推荐5篇)

美学原理论文范例精选(强烈推荐5篇)美学原理论文范例精选(强烈推荐5篇)本文关键词:强烈推荐,美学,范例,原理,精选美学原理论文范例精选(强烈推荐5篇)本文简介:在"第二媒介时代"的创作视域下,当代建筑已演化成一种抽象的隐喻符号,并藉由其兼具信息、交流、叙事、批判与多元化的媒介新属性,进而在当代建筑领域中引发一场以媒介符号为审美主体的"图形学转向".以下是五篇美学原理论文,希望你阅读后对美学原理更加了解。
美学原理论文范例精选(强烈推荐5篇)本文内容:在"第二媒介时代"的创作视域下,当代建筑已演化成一种抽象的隐喻符号,并藉由其兼具信息、交流、叙事、批判与多元化的媒介新属性,进而在当代建筑领域中引发一场以媒介符号为审美主体的"图形学转向".以下是五篇美学原理论文,希望你阅读后对美学原理更加了解。
范文一论文题目:基于梵高美学原理的城市道路铺装设计摘要:美国着名作家欧文▪斯通先生编撰的《梵高传》,主要撰写了梵高的传奇一生。
该书对于梵高的前期、中期以及中后期的艺术创作背景、身边的人物关系做了详细的介绍。
从该书中可以看出梵高对艺术的执着、热爱,画作中充斥着对大自然的尊重和崇拜,最后也说明了艺术应该更多地关心现实问题,服务于人,造福于社会。
通过阅读《梵高传》,了解熟悉梵高的一生,解剖他的画作内涵,从而指导环境设计。
关键词:《梵高传》;艺术;自然崇拜;服务社会;从小,梵高这个名字对于我来说就不陌生,应该说对于所有学生都不陌生,他是历史教科书里"印象派"的典型代表画家之一。
我们提起梵高,自然而然想到的就是他的《向日葵》《星空》以及他割掉一只耳朵的自画像。
当时老师向我们推荐了《梵高传》这本讲述梵高传奇一生的人物传记,一直到现在,这本书看完已经有段时间了,这本书让我对设计产生了深刻的思考,我想先介绍一下自己所了解的梵高。
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早年,他并没有显示出很多的艺术天分,而是一直在打杂,直到27岁,才开始了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绘画生涯,仅仅十年,他就创作了将近两千多幅画作。
美学原理论文2篇

美学原理论文美学原理第一篇导言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价值和美术活动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艺术、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等方面的问题,以泛指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美学原理,分析美的概念、特征和哲学基础,以及美学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运用。
一、美的概念美是一种主观的体验,是人类对于感知对象的欣赏和审美情感的集合。
美可以存在于自然界的景观、人体的姿势、艺术作品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
美的概念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观点和文化背景不同。
然而,美学研究追求的是寻找普遍适用的美学标准,以增进人类对美的理解和认知。
二、美的特征美具有多个特征,其中包括对称、协调、和谐、尺度、比例、变化、统一等等。
对称是指物体两侧相对称的特征,可以给人带来平衡和和谐的感觉;协调是指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和谐,使整体产生一种统一感;尺度和比例是指物体的大小和比例关系,使人感觉舒适和协调;变化是指元素之间的变化和对比,增添刺激和吸引力;统一是指各个元素之间的整体性和内在连接,产生整体的和谐感。
三、美学的哲学基础美学的哲学基础主要包括对美的本质和价值的探讨。
美的本质是指美的本体属性,即使存在于感知对象中的特定属性。
美的价值是指人们对美的欣赏和评价,可以从功利主义、自由主义、形式主义等不同的价值观出发。
美学的哲学基础探讨了美的本质和价值的逻辑关系,为美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四、美学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运用美学在绘画、音乐、舞蹈、电影和文学等不同艺术形式中起着重要作用。
绘画通过运用色彩、线条和形状等元素,表达画家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音乐通过音符、节奏和和声等元素,表达音乐家的情感和思想;舞蹈通过身体的动作、肢体语言和音乐的配合,表达舞者的情感和意义;电影通过摄影、剧情和音效等元素,表达导演的艺术观点和主题;文学通过文字的修辞、情节和人物形象等元素,表达作家的思想和情感。
美学在这些艺术形式中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
结论美学作为研究美的学科,深入探讨了美的概念、特征和哲学基础,并在不同艺术形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艺术美学论文

艺术美学论文篇一:美学课程论文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摘要:关键词:美学作为这些研究的分支,是一门研究美、美感、以及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意义为“对感官的感受”。
美学不仅仅是一门研究“美”的学问,更多是关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包括构成审美活动的审美客体(美)以及审美主体(美感)两个方面。
人在审美活动中还可能产生美的创造,创造出新的艺术品。
然而美学并不仅仅是形而上的哲学理论,美学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活动以及在当代文学创作以及影视创作中产生重大影响。
在当前娱乐至死精神下,这个时代被称为审丑时代,网民通过审丑的批判抨击从而达到内心情感的释放。
由此美学不仅仅是一门独立纯理论学科,美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产生新的意义,并对现实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一、美学的发展历史以及当代美学美学的诞生经历三个阶段:首先在人类最初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审美意识,是美学的最初萌芽;随后社会生产的发展产生朴素的美学思想体现的是一种自觉的、系统的理论的思考,其理论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追求;直到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成为一门系统的理论学科。
鲍姆加登从知、情、意三个方面划分人类的心理活动,认为美学(感性学)是研究“情”的学科。
随后近代西方美学在鲍姆加登感性学的基础上,康德、黑格尔致力于解决感性和理性的和谐自由统一问题,代表德国古典美学的最高成就。
在20世纪的西方美学流派可分为三个方面:沿着哲学方向进行发展,沿着心理学方向进行研究美学以及从艺术社会学角度研究美学。
而在中国则是在二十世纪初逐渐从西方引进美学理论。
从梁启超、蔡元培对中国近代美学自觉建构。
二十年代,吕澄、陈望道、范受康建立美学体系。
留学日本的朱光潜在日本接触到到西方美学,并写出《谈美》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向国人介绍美学。
篇二:改艺术美学论文读书笔记朱光潜全集《谈美》这本书是朱光潜先生解放前出版的《谈美》的修订版,由中华书局重新编排,也加入了一些章节。
美学概论论文

美学概论论文引言美学概论是研究美的本质和美的价值的学科。
通过对美学的研究,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自然景观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之处。
本文将探讨美学的基本概念、美的标准以及美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美学的基本概念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研究的是美的本质和美的体验。
美学关注的不仅仅是外在的美丽,也包括对美的内在体验的理解和表达。
美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客观美与主观美美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个维度来理解。
客观美是指客观存在的、与任何个体的主管或情感无关的美。
而主观美则是指个体基于个人的经验、情感和文化背景来判断和感受的美。
2. 审美经验美学研究的核心是审美经验,即人们通过感官对艺术作品、自然景观等美的对象进行感知、理解和评价的过程。
审美经验涉及到感知、情感、认知以及价值判断等多个层面。
3. 美的标准美学研究也关注美的标准的建立和发展。
不同的文化和时代有不同的美的标准,这些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人们对美的评价和欣赏。
二、美的标准美的标准是由特定时代和文化所确定的,这些标准和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对美的认知和评价。
不同的文化和时代对美的要求和标准也不同。
例如,在古希腊时期,对于美的追求主要体现在人的完美身体和美的比例上,而在现代社会,美更多地与个人的情感和内在的灵魂相联系。
尽管美的标准有所不同,但美的本质仍然是对人类共同追求的一种抽象理念。
三、美学对个人的影响美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还对个人的认知和情感有着深远的影响。
1. 增强审美能力通过学习美学,个人的审美能力可以得到提高。
个人能够更加敏锐地感知美,理解美,从而更好地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自然景观等美的对象。
2. 增加生活乐趣美学的研究和欣赏可以增加个人生活的乐趣。
当个体能够体验到美的存在和价值时,生活会变得更加有意义和丰富。
3. 提高创造力美学对于个人的创造力有着促进作用。
通过研究美学和欣赏艺术作品,个人能够更好地启发灵感和创造力,创造出更加美丽和有价值的作品。
关于美学优秀论文

关于美学优秀论文美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审美活动。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美学论文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和参考!关于美学优秀论文题目:诗歌作品的审美分析——以《春江花月夜》为例学号:班级:摘要:唐代的诗歌绚烂璀璨,《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张若虚的诗人借对春、江、花、月、夜这人生最动人的五种良辰美景的描绘,尽情赞美了大自然,构成了境界非凡的奇丽景色。
“‘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
诗真绝诗,才真绝才也”。
“月”是诗中生命的纽带,全诗以“月”为主体,14个“月”字统摄全诗。
在结构上月经历了升起、高照、西斜、落下的过程。
在月的笼罩下,月与江水、沙滩、夜空、原野、花林、飞霜、扁舟子、恩妇、高楼、镜台、鸿雁、鱼龙等组成了不同的画面及场景,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关键词:诗歌;月;花;江;诗人; 相得益彰一、该诗在创作上有三个重要特点: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春江花月夜》以春江潮水和月夜做为开始,作者就“江”、“月”即景抒情。
将“春江花月夜”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继而又引出对花林美妙景色的描绘:“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犹如一股清爽之风扑面而来,刹那间便感觉到那种清爽美的存在。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在这种淡静如水的环境中,灵魂仿佛被净化,使人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圣洁心情。
2、含蓄表述,意蕴悠长。
“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
面对象征着团圆的明月。
诗的后半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游子和思妇的离恨闺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这种过渡非常的自然,没有丝毫的牵强附会之状,情和景高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这种意蕴是非常深远的。
浓浓的离别相思之情在澄澈空明的孤月中,化为淡淡的哀愁。
这种离愁别绪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感情色彩,营造了梦幻般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崇高美学论文——美的探索
探讨美的本质,先要明确什么是事物的本质。
就客观性来说,本质是事物之所以成为自身的独有的规定性(或曰特有属性的集合);就人的认识来说,本质是对这种独有的规定性的正确反映。
这种反映形成概念,需用定义表述。
根据逻辑学的原则,定义应符合“被定义项=种差+邻近的属”这一公式。
其中的“种差’,即是在“属”中显示独有的规定性的最经济的表达形式。
寻求美的本质,质言之,也就是要寻求美之所以成为美的质的独有的规定性。
美,作为一种存在,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是独有的,所以,我们所寻求出的美的本质,也应该是唯一的。
有学者认为,美的本质不可能有终极结论,因为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永无穷尽的。
本文不同意这种观点。
诚然,人对物质的有无穷层次的事物,认识永难穷尽,永无终极。
但是,人对“锁定”的事物对象的某一层面、某一性质,对事物间的非物质性存在,如成分结构、长短轻重等等,认识是可形成终极结论的。
美,作为可找到固定层面的一种事物的属性,具有自身稳定的质的规定性,当人们排除其词性级次变动不居的干扰把它置于本原的事物属性的角度进行观照时,其本质是能被最终揭示的。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美有许多论述。
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记叙了苏格拉底最先提出了美是什么的问题,并对美的本质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最后承认未能最终解决美的问题,以“美是难的”结束。
康德《判断力批判》认为:审美判断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快感和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是“惟一的独特的一种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
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正是概念在它的客观存在里与它本身的这种协调一致才形成美的本质”。
自然美是理念发展到自然阶段的产物,艺术美是理念发展到精神阶段的产物,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桑塔耶纳在《美感》中给美下了一个定义:美是积极的、固有的、客观化的价值。
中国人对美的认识和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为美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美”是中国古代人把羊与大两个独体字组合在一起造出来的合体字。
“美”的本义是从帝王的观点定义的:下面的“大”是《说文》“皇,大也”之“大”,指三皇统治
的疆土大如海;在“大”之上,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驯顺如羊的人民(即“群”);发音取自“海”中之“每”(“每”有迷茫之意)。
在中国古文书籍里,清楚地记录着许多中国古人关于美的本质、美同其他具体事物关系的正确看法和观点。
华夏民族宇宙意识的大旨是强调时空一体,时空变化与生生不息的生命创造融为一体。
老子提出了“道”、“气”、“象”“有”、“无”“虚”、“实”等等,无非是在说由“道”展开的一切生命流程。
先秦诸子大都是用宇宙生命流动的哲学观点指导着思考问题。
孔子说过:“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可见,他也认为世界是自然发展的生命流程。
《易·系辞》云:“夭地之大德曰生。
”将事物看成生命的流程,生命通过阴阳交换的方式而展开,而人是特殊的生命,要以体现道的善性对待人类和万物,从而找到安身立命之所,要透过万物之生而创和谐环境以利于自身的生存繁衍。
这便是中国古代生命哲学的精髓,它的深层意蕴是从生命出发视一切为统一于道的生命流程。
下面,我们再从构成中国传统思想主干的儒道两家美学思想进行分析。
儒家美学思想中审美追求和生命追求是通过“致中和”统一起来的。
“人而不仁,如乐何?”“乐”即美的创造活动,审美活动应与“仁”一致。
而“仁”的目的在和谐,即顺天道以阴阳和合的动态发展。
以上分析可见,中国古代生命美学的发展形态是“致中和”与“真”的整合。
坚持“致中和”注重了社会功利性,要求作者的精神面貌无碍于社会和谐,重视生命的群体性。
坚持真,注重生命的独特体验,作者要尽可能真切表达出独特背景下的独特感受,尊重生命的个体性。
回顾人类关于美的思想发展史可以看到,人们已经认识到美不是具有可感形态的个别具体事物,美是同个别具体事物相联系的抽象事物,是个别具体事物具有的能够引起人产生美感的性能和原因,是同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同功利或价值相联系的认识对象。
但是由于受到以往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限制,人们关于美的本质、美的定义、审美问题的观点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之处,还存在很大争议。
回答“美是什么”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它所要求的并不是对个别对象作审美判断或作经验性的描述,而是要求在各种美的对象中找出美的普遍本质,或者在与非审美对象的比较中找出其特殊的本质。
美并不是固定的,形而上的,在美的概念下,包含着各种性质上极不相同的事物。
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如日月星辰,
花草树木,各种劳动产品以至人物的品质、动作、相貌、表情、风度等等,都可以作为审美对象,都可以是美的事物。
要在这些性质上极不相同的各种事物中概括出美的普遍本质,当然是极困难的。
再则,美还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而相应地发展和变化着。
在动态的时空结构中,由于时代和社会的不同,美的内涵极其价值意义也就很不一样。
正是美的概念内涵的宽泛性、复杂性甚至变易性给美的本质笼上了一层神秘的难以揭去的面纱。